第一篇: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跟上新课改改变旧课堂
兴义市捧乍中学:胡兴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会学,提高语文水平,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新课改潮流中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面临新教材,有不少教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分析,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从而是用力多见效慢。所以,寻求适应新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教师始终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将“预习提示”、“训练重点”、“课后习题”相结合,这样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
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时,从备课到课堂,要始终将课文的“预习提示”、“训练重点”、“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听说读写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得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可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训练的重点是: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读书摘要。
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如何处理课后练习,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通过实践表明,在语文教学中把“预习提示”、“训练重点”、“课后习题”三者结合,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是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教改要求的。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语文轻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
第二篇: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
蛟河三中:李明出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3、利用《中学生助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唯一的省编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学生助读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劳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实践表明,“三结合”与“三利用”在教读课中的应用,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是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语文轻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有十多年,深深体会出这门学科的一些特别之处,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学生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个班级,同学们大多来自农村,只有个别来自城市,受周边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有的学生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对常用操作掌握得很熟练,但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要改变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否则在课堂上容易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于是,我采取了“培养小老师”的方法,即在课堂上发现表现比较突出的同学,对他们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对于正确操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展示,在达到一定的能力之后,任命他们作为“小老师”去辅导那些后进生或学困生,这样教师就可以抽出时间有重点的辅导学生一些疑难问题。而作为“小老师”的同学,积极性得到了鼓舞,所学知识也得到了强化。现在,同学们已经把能当上“小老师”看做是一种荣誉,听起课来更加认真,参与活动也更积极,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最终做到了让每个同学都“吃得饱”、“吃得了”。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关注和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所以,一味的讲授原理和基本操作,时间长了,学生们会觉得乏味。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方法一: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努力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任务,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设计任务。如在文字处理(Word)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让学生设计制作各种节日贺卡,并且精心挑选其中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或进行赏析。这样的任务设计,正切合了学生创造需求,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设自己的作品。
方法二: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时的创设学习情境,或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情感因素,就能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对课程产生兴趣。比如,在讲解“图像效果处理”时,我先给学生们放了一段视频,主题叫做“生活印记”。从学生熟悉的美容广告到减肥广告,从普通照片到艺术照片,从普通图画到精美的艺术画,让学生体验图像处理的效果,给人视觉感官上带来的冲击,明白图像效果处理的意义。这段视频虽然不是很长,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却很浓,随后我布置了学习任务,要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竞赛,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进入了学习状态。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
方法三:可以利用任务趣味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机课中,把学习任务游戏化,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单调的训练变得丰富多彩。键盘和鼠标,作为常用的输入设备,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灵活使
用,在训练课上,我利用“金山打字通”练习软件中的“大鱼吃小鱼”和“青蛙过河”这两款游戏,让同学们在游戏中熟悉了这两种设备的使用,还引入比赛机制,看谁的成绩好,比如学生们在玩“青蛙过河”时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于是就主动找老师指导正确的指法,以便打得又对又快。在玩“大鱼吃小鱼”时,也会发现随着鼠标使用的越发熟练,自己这条鱼就会越长越大,而且本领越来越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再玩这些游戏,就感到轻松自如多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促进了学生自觉训练计算机技能。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会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第四篇:绿色课堂新结构
绿色课堂新结构
──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构建语文绿色课堂新结构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 特级教师 武宏钧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人为本是语文课堂改革的必然方向,想学生之所想是老师的教学重点。问题设计决定着课堂质量,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成为学生课前预习的触摸点、独立探究的聚焦点、相互合作的连接点以及课后复习的附着点。对于教师来说,把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以此引领学生钻研教材,这一工作至关重要。知识问题化,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催化剂,是引领学习的路线图,是引领合作的聚光灯,是引领复习的资料库,是简化教学的高速路。知识问题化可以引领师生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引领教师改变生存状态,实现其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并且这种以教师提问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有时可能产生误导,得不偿失。倒不如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或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而以上方式都不能解决地要靠老师的指导。“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因“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若过当,就成了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注入式教学。若学生的主体过当,就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活动失控、难以维持教学的局面。怎样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适度、适当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经过数年如一日深入课堂调查实践,通过对外地学校课改案例的学习和研究,集智集力进行了整合优化、尝试创新而总结出的高效课堂新模式,最终形成了较为成型的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大胆创新,采用问题引领导学案的“自育自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力求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并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必要的准备。
一、幸福课堂新模式
幸福课堂模式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幸福课堂模式是对当代课堂改革成果的一次丰富和发展,通过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竞争的空间,搭建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使学生依靠组内互帮和组间互竞,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和展示的天地,进而使课堂和谐而高效。“自育自学”是形式、是手段,“高效”是目标,是目的。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认为,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狭隘的传授知识与技能,更不是仅仅为了分数与升学,而应当立足国计民生,着眼民族未来。要想使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展,灵智得以释放,就必须创建一种能够促进师生双边发展的成长环境,让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存本领提高,生活品味提升,生命质量提纯的有效阵地。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绿色课堂,此种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更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主”。是把每节课的相关知识,转化成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耳、动眼、动情的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之间不仅具有联系,而且要具有逻辑顺序,既使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在课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实现了因材施教,使启发性教学原则在课上得到贯彻。
幸福课堂模式的核心是“三高三练六自”(简称为“336模式”)。1.高效备课“三点三路”:抓重点、解难点、知特点;明思路、定教路、导学路;2.高效上课“三疑三探”:设疑解疑质疑,自探合探再探(拓展运用);3.高效练习“三练”。“三练”就是课前自练、课中实练(练实、练乐、练活)课外活练。目标达到“六自”良性循环:自我感觉→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其模式流程如下图:
幸福课堂模式从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它遵循的是差异性、选择性、人性化、个体性的教学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让学生把课堂当作一次充满情趣愉快的情感旅程,乐在其中。
幸福课堂模式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自育”高效课堂模式的各个学科、各条渠道、各个环节、各种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个性沿着“自我感觉→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途径,得到较为良好的、充分的发展。“自育”高效课堂模式要求我们改革课堂结构,切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课堂能够逐步成为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使教育是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幸福课堂模式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是教学相长、师生合作的教育,是淡化教育“痕迹”的钟情教育,是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才能,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增强使命感的教育。从2000多年前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到300多年前的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到近代的叶圣陶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自育自学”思想犹如一根红线绵延不断,堪称源远流长。幸福课堂模式是对当代高效课堂课堂改革成果的一次丰富和发展,通过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竞争的空间,搭建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使学生依靠组内互帮和组间互竞,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和展示的天地,进而使课堂和谐而高效。“自育自学”是形式、是手段,“高效”是目标,是目的。幸福课堂模式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负担减下来为目的。
二、问题引领,绿色课堂新结构
文本研究如水,教学变革如舟。如果仅仅把课程改革停留在教的方式的转变上,那么这种改革就可能在浅水区搁置。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引领,通过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以高质量的问题呈现与习题呈现为操作平台,成功地实现培养素质与应试的双赢。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课业负担;既要提高学生素质,又要提高应试能力;既要实现学生发展,又要实现教师发展;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减轻教师负担。
1: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案,把日常教学中问题的呈现由“口头形式”转化为“文本形式”。口头提问有其直观亲切的优点,同时也具有相对随意难以留存的不足,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教材沙里淘金提炼整理,把有价值的核心的问题由“气态的语言”凝结成“固态的文字”,使得课堂简洁凝练,避免了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疲于应付的教学状态。
低效课堂常常处于这样的循环:教师课前准备不足──上课语序紊乱行为紊乱丢三落四──对于教学效果不放心──留大量作业──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新课准备不足……。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以文本研究为切入点,在问题设置与习题编排上求突破,直击教师备课之痛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得体适量的“半成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进行使用上的再创造),把日常训练中拼数量、拼时间、拼体能的“红海战术”转化为超越竞争、自主自由自在的“蓝海战术”。把日常课堂上教师的“临场发挥”转化为课前的“运筹帷幄”。
幸福课堂认为,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幸福课堂模式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导学案应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出发点。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概括,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好的导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不同。导学案的制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是从教师的“教”出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只是传授的结果而非学生“学”的过程。
2.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引领课堂结构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法以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为宗旨。它不惟形而惟实,不惟新而惟效,求常态而不求包装,把课堂的聚焦由“老师教得怎么样”转向“学生学得怎么样”,明确了衡量有效课堂的三条标准:即以学生“愿学不愿学”、“会学不会学”、学会没学会”为标准。一般操作步骤为:
自主探究的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质疑再探的问题→拓展创新的问题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把日常过于复杂的学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目前的学案(或教案)复杂而空洞。在表达方式上,出现诸多学生不关心的文字,淹没了核心知识,缺乏激活思维的问题;以教学环节划分、以难度划分的排列,过于追求课堂形式。
具体到每一个引导问题的出现,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主要涉及三个步骤: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自己的情绪理性地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最后将自探问题确定下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点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基础和是否进行过课前预习,适当增加和减缓问题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实践中发现,教师直接提出自探问题,能直奔“主题”,节约课堂时间,但学生思维必须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运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大部分支离破碎,教师需要引导归纳,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还要补充,占据了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因此,我们主张自探问题的设置,如果课型允许,应该先让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就是一切把学生让在“前台”。
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通过巡视的方式关注学困生,通过赞许的目光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优等生),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其课堂微型板块如图:
问题情境导入→学习目标认定(A、B、C)↓
问题导学A→问题导学B→问题导学C→ ↓
前导──先学──后教──再练 ↓
达标检测 ↓
总结升华
大道至简。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引领与专题训练为主要板块的体例设计,凸显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凸显核心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知识,便于激发学生思维;简洁而有规律地呈现问题,为课堂勾勒了一个简单明了的路线图,便于教师简洁明快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这种设计极大地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是孵化高效课堂的理由之一。
3: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由“线形结构”转化为“板块结构”,避免了碎问碎答导致的认识肤浅与紊乱。通常的教学,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提问之间的关联,难以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时间。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形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难以自控,思维紊乱认识肤浅。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为:
设疑自探,课前自练→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课中实练→拓展运用,课外活练
(1)设疑自探,课前自练。老师将备课过程中准备好的导学案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导学案应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这种模式要求教师课前需为学生编制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在课前根据学案合作学习,并写出学习报告;课堂上,教师要把表演舞台让给学生,并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根据学情将班级分组,教师的关注点也由原来的学生个体转变为学习小组;课堂上,教师认真验收学生学习报告,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2)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课中实练。即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导学,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学生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通过巡视的方式关注学困生,通过赞许的目光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优等生),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幸福课堂模式下的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即通过合探的形式共同解决设疑自探中的“疑”。“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一是提问与评价。在小组中,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主要在这一环节培养和体现。另外,评价还包括对评价的评价,评价最好能用有关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原来答错的学生,要让其倾听后找出错因,更新回答。二是讨论。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先把导学案的问题进行交流。组长组织组员分成A、B两个小组,让每个组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出问题的最佳答案。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意见分歧时,应该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答案。经过思想的碰撞,学生对问题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组长还应该关注组内的学困生,让学习对子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实现共同进步。通过检查,如果学困生做对了,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教师就不需要在此着力,而应直接转入下一个问题的检查,以免浪费时间。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教师在“自探”中巡视发现的虽属个性,但带有普遍指导意义、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讨论。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定主持人,定先后发言的顺序,同时要注意好中差不同水平学生的相互搭配和成员的相对稳定。三是指导。如果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则予以讲解性指导,指导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课中实练具体有以下三个环节:
①展示提升环节──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需要说明的是,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质疑,形成总结性意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拓展、挖掘、思考、感悟,激发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讲是服务于学的讲,是启发、是诱导、是梳理思路,而不是告知结论式的教导。
②穿插巩固环节──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③达标测评环节──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在这一环节中,运用拓展,是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此环节操作的办法是:教师首先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这是本节教学任务的“底线”,即学习目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检查反馈的原则是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学困生本人说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基础性习题解决之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检查反馈原则是中等生展示,中、优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答错者本人说说错误的原因并纠正。
自主学习、展示汇报这前两个板块是幸福课堂的核心。操作程序是:
教师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
(3)拓展运用,课外活练。幸福课堂模式下的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经验加以应用,举一反三,创新实践。学科不同,实践创新的内容不同。“语文”的人生启迪,思想感悟;“英语”的语言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的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这一板块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拓展提供了机会。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注意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通过“兵教兵”“兵强兵”,让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反思归纳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梳理,是对学习过程中解决某个重要问题的感悟,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回放和体会。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容易出现的误区:不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多数学生表达的机会,反思归纳都是教师“一言堂”。
三、科学引领,重建课堂新秩序
幸福课堂模式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的,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智慧的飞跃。立足于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学”,把“自主、合作、探究”以行动阐述,在课堂环节上为“自学、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幸福课堂模式高效练习绝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纯技术训练,而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学习,为兴趣而学习,为交际而学习,为实用而学习的能力训练。幸福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练有我之情、有我之思、有我之心,让学生在“做中学”,拓展、挖掘、思考、感悟,激发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幸福课堂模式的课堂始终要动静结合,动中寓静,静中含动,动静相宜,引导学生的学习要与经历、经验和生活发生联系,最终形成彻悟,把知识和技能内化为智慧。
1.问题引领,重建课堂新秩序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呈现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的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加之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板块课堂结构。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把日常缺乏主题的“混合训练”转化为主题集中的“专题训练”。日常教学中难以把学习落实到底,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倡导的学习没有抓手,教案设计过于复杂学生难以提炼重点。日常教学考练不分,练习题通常以填空、选择、计算、做图等形式出现,同一知识点、同一训练点的内容被拆解到不同的位置,没有规律的呈现加大了学生的认知难度,过多的重复使得训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幸福课堂教学模式革故鼎新,以专题训练的方式求突破,注重同一知识点、同一训练点题目的有序集结、梯度排列,使学生快速抓住规律。把缺乏主题的“混合训练”转化为主题集中的“专题训练”,减少重复训练,快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幸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的问题引领,使学生明确“学习什么”,研究“怎样学习”。把学习的触角指向两点,一是抓住核心问题的有序提问,二是有规律的习题。把“倡导学习”转化为“可控可测的学习”。
2.高效课堂,与“内容分析”说“再见”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绿色课堂中的语文教学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映射出“生命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素养。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美丽的转身”。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这就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
综上所述,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从“传授型教学”向“互动型教学”转型,要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需要高度重视四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重构知识概念,为教学转型奠定知识观基础。从性质上划分,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其中,事实性知识以记忆为主要获取方式,方法性知识以“做中学”为主要获取方式,而价值性知识以“自我实现”的体验和感悟为主要获取方式。显然,当前的教学系统仍然过于重视事实性知识。
第二,提高课程意识,为教学转型奠定课程观基础。在教学目标方面,不仅重视实现教学目标,更重视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效果上,不一味追求近期的外显结果,更注重长期的内在基础。
第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教学转型奠定学生观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互动型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话的主体力量。
第四,丰富“互动型教学”课堂模式,为教学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当前尤其要改变对于学生的“三不一没有”待遇,即“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和“没有自主学习”。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将“预习—交流—反馈”的课堂模式操作化和现场化,从而将“互动型教学”从理念转化为实施形态。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是把被压抑、被控制的生命解放出来,而更重要的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把大自然所赐的全部资源调动和发挥出来,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
第五篇: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四类:一是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数指导法;二是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三是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四是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
一、语言性教学方法
语言性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主要传递形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能教迅速、准确而大量地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讲授法。
1、讲授法
⑴ 讲授法的涵义和类型
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传授型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评五种方式。讲述,多为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者描绘所讲对象,此法在文科教学中应用较广。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定律、公式、原理等进行说明、解释、分析或论证,此法在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讲读,即教师把讲、读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多用于语文和外语学科。讲演,即教师以演说或报告的形式,用较长的时间来口述较多的教材内容,其表现形式较为活泼、生动、形象,并注意运用态势语言,多用于中学高年级和大学的教学。讲评,即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一现象或事物不仅进行适当地讲述和讲解,而且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评论,多用于介绍某种新观点或新方法。
⑵
讲授法的优势与不足
讲授法师最为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也是当代社会遭受诟病最多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覆盖的教学对象面较广,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且这种教学方法还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学科运用面也较广,几乎所有的学科都适合采用这种教法。因此,它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讲授法之所以受到较多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使用不当,这种方法的不当使用,很容易造成教学的“满堂灌”的现象。
当然,由于讲授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的,客观上也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讲授,很难顾忌学生的个体差异;讲授更多的教师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而很少涉及师生、生生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过分的讲授,会占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学生独立探索各种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3)科学应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应用讲授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无论是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还是阐述概念、论证原理,都应当准确无误、翔实可靠。
② 讲授的过程要具有渐进性和扼要性。要根据教材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从简至繁,循序渐进。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解决疑点,或使描绘的境界突出,或将蕴含的情理点破,或将深邃的讲解点明,使之意味隽永、情趣横生。
③ 讲授的方式要多样、灵活。教师要把讲授法与其他方法诸如谈话、读书指导、演示等交互作用,还要与复述、提问、讨论等方式穿插进行,以求综合效应,防止拘泥一格。④ 讲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总的要求是:叙事说理言之有据,富于科学性;吐字清晰,措辞精当,力求准确;描人状物逼真细腻,生动形象;跌宕有致,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巧譬善喻,旁征博引,加强趣味性;解惑释疑,意味隽永,富有启发性。
⑤ 运用讲授法教学,要配合恰当地板书。板书要字迹工整、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布局合理。
⑥ 要善于在讲授之前和讲授过程中,设计或寻找“先行组织者”-能够将新的讲授内容和学生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的过渡性知识模块,以便于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找到结合点。⒉谈话法
⑴ 谈话法的涵义和类型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它一般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启发性或开导性谈话;二是复习性或检查性谈话;三是总结性或指导性谈话;四是讨论性或研究性谈话。⑵
科学应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前,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重点、摸透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拟定谈话的提纲,精心设计谈话的问题,审慎选择谈话的方式。谈话时,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谈话后,教师要及时小结,对学生零乱的知识进行梳理,对错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对含混的答案予以澄清。
3.读书指导法
(1)读书指导法的涵义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读书指导法=学生读书+教师指导,其中学生读书是核心与基础,教师指导师关键和前提。
(2)科学应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①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科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不用的阅读方式。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阅读时能提出问题,找出重点难点;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依据教材释去疑点、突破难点、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复习、记诵等。
②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首先,要帮助学生有计划地选读有用的书籍。选读参考书,既要防止机械重复或漫无边际的广泛涉猎,又要杜绝读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使其拓展思路,领略要旨,融会贯通。
③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教师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形式。或索引式、抄录式、引语式、或批注式、补白式、摘要式,或简报式、札记式、日记式等,还要教会学生在书上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谈见解、写眉批、旁批、尾批等。
二、直观性教学方法
直观性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实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真实,学生视听结合,记忆深刻,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演示法
⑴ 演示法的涵义和类型
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通过陈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种类很多,按演示教具分,有实物、标本、模型、照片、图画、幻灯、录像、教学电影以及具体实验的演示等;按演示对象分,有单个物体或现象的演示,有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演示。
⑵ 科学应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演示之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演示时,教师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表象。此外,演示时要配以讲解,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演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及时地根据观察结果作出明确结论。
⒉参观法
⑴ 参观法的涵义和类型
参观法师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调查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参观的类型主要有四种:感知性参观,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而组织的参观;并行性参观,在学习某一课题的过程中,为便于理解、丰富和记忆知识而组织的参观;验证性参观,在某一课题的结束后,为了用事实来检验和论证学生已学到的知识而组织的参观;总结性参观,在讲完某一课题后,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到现场做出结论或验证结论而进行的参观。
⑵ 科学应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参观前,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地点以及参观的重点内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
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找出问题,写出报告,及时总结。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
实践性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等实际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实践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
1.练习法
(1)练习法的涵义和类型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按练习的任务分,有说话练习、解题练习、绘画制图练习、作文和创作练习、文体技能技巧练习等;按练习的形式分,有口头和书面练习、问答和操作练习、课内和课外练习等;按练习的方法分,有重复练习、变换练习、循环练习、综合练习等;按练习的特点分,有模仿性练习、训练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2)科学应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练习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练习要有恰当地分量和适当的难度,练习要有科学的时距与有效地方法,练习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练习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2.实验法
(1)实验法的涵义与类型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预定的要求,利用指定的设备,采用特定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并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验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学习理论之前进行的感知性实验;学习理论之后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巩固已学知识时进行的复习性实验。(2)科学应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①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并全面检查有关的仪器、材料和用具等,向学生讲明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划分好实验小组,必要时需进行示范实验。
②实验中,教师应注意巡回检查,具体指导,确保实验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结论正确。对差生要进行个别帮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③实验后,教师应指定学生报告实验的进程和结果,然后由教师作出简短的概括和小结,指导学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
3.实习法
(1)实习法的涵义和类型
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实际工作,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实习法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按场所分类,有课堂教学实习、校内外工厂实习、农场和实验园地实习等;按学科分,有数学课的测量实习、理论课的技术实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实习、地理课的地形和地貌测绘实习等。
(2)科学应用实习法的基本要求
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程,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教学实习要搞好试讲。
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缺补漏。
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总结,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以学生间的集体讨论或自我发现等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具有探讨、商榷、深化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和发现法。
1、讨论法
(1)讨论法的涵义及类型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课堂讨论有三种基本类型:用于扩大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综合性课堂讨论;就某门学科中的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专题性课堂讨论;就某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而组织的研究性课堂讨论。在教学实践中,讨论法经常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法也被称为“讲授—讨论法”。
(2)科学应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讨论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简易到繁杂,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都能得到锻炼。对学生的讨论还要及时总结归纳,且归纳要既合理又有条理,归纳中形成的对学生讨论观点的判断,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具有引导性和鼓励性。为此,教师应当对讨论法使用的前、中、后三个环节有周到的把握。
讨论前,教师要列出讨论题目,提出讨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始终紧扣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疑点,要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倾听别人发言并认真做好记录。
讨论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2、发现法
(1)发现法的涵义及基本过程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景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应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引导学生对假设和答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检验、补充、修改,并解决问题。
(2)适合使用发现法的三种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法的使用主要使用于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先呈现概念的例证,但不直接告知这些例证的共有本质特征,而使要求学生辨别,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直到它们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学生在提出和检验假设时,教师可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表示。其二,在教授规则或原理时,教师只提供规则或原理的例证,而不呈现规则或原理本身,让学生通过规则和原理的例证,自己推断出规则或原理。其三,利用先前学得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新的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发现新的规则并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3)科学应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
创设问题情景时,激发学生质疑,使其产生“发现”的愿望;明确“发现”的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提供探索的条件,提出解决疑问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推测或答案;拓展学生思路,分析有关资料,开展自由讨论,引出应有结论;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检验假设,审查结论,或对假设及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补充与修改;对争论作出科学总结,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