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内容摘要: 温总理曾经说过:“努力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要培养杰出人才,就是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着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审美意识。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发问,诱导学生善于发问。
—、应让学生明白,在阅读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胜过熟读一本书
这是因为,前者是独立思考的产物,而后者只不过是简单的记忆而已。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只“空筐”,只是一味地“装”,那是不深入的。因为我们读书,不是要把所读的书“录成磁带”储存起来,而是要像吃食物一样,通过口腔咀嚼、肠胃运动吸取“营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创造。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良好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应公开告诉学生:老师的话不一定都是标准答案,学生可以质疑;权威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大家也可以怀疑。因为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如果墨守成规,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进步呢?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提出的怪问、刁问、令教师一时难于回答的问,教师应反弹给学生,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善于察纳雅言,集中学生的正确意见,切忌不要置之不理、横眉冷对甚至压制学生的提问。
二、诱导学生查异生疑
1、注意发现文中不合常理、常态的地方 比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标题就超常。一般说,记忆的目的是为了“不忘却”,可是鲁迅是“为了忘却”才“纪念”,这是为什么?按照常情,谁都会把监狱当地狱,即使罪大恶极的人也希望逍遥法外,可是《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比却把监狱当“天堂”,为了实现蹲监狱的“宏愿”,他不择手段,先后七次作恶,故意犯罪,期待警察那双“可爱”的手很快能抓住他,这是为什么?这些都是文章的异常之处,一旦发现便“穷追不舍”、“死死咬住”,直到解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查异生疑”。
2、注意发现文中的矛盾现象
以前的初中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死海不死》,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值得推敲。既是“死海”,为什么又说“不死”?岂不是前后矛盾?《孔己己》结尾是这样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大约死了”,这只是猜测;“的确已经死了”,又是一种肯定。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是否也是自相矛盾?课文中的这些矛盾现象,一经发现就抓住不放,针对矛盾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这就叫做“揭示矛盾质疑法”。
第二篇: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而“问题”是数学生命的源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迪学生畅开言路,自主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犹太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几乎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高兴,并会喜形于色……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曾经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生命的源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营造自由气氛,使学生敢问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待学生疑问,教师不仅不能压制、阻塞学生的思路,而是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不合情理,没有思维价值,教师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特别对那些不循常规、独辟蹊径,思维具有创意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这样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简单化和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测高》这一课之前,我首先带着孩子们去操场上采集数据,四人一小组,分别测量国旗杆在阳光下的影长,某个易测量物体的高度和它在同一时刻阳光下的影长。学生在记录这些数据时就开始产生问题,“为什么要强调同一时刻啊?”“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测出旗杆的高啊……”“珠穆朗玛峰,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可以这样测吗?”。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讲授“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时我是这样问学生:“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有的同学问道:“我想知道用什么办法知道你所作的角等于已知角?”问题提出后,有的说用度量法,有的说用叠合法。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说:“那么你就学我的方法去画角,然后用你自己的办法去验证。”不一会,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我想知道你这样画的依据或理由是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我灵机一动说:“用这节课的知识还不能解决你提出的问题,但是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个问题蕴涵着几何的后续知识,随着以后的学习就会解决。”半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这名学生兴奋地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知道了,你是用‘边边边公理’来求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没想到自己不经意的回答,却成了学生半年的困惑,他始终在想着如何用已学的知识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把课内探究延伸到了课外,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
四、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善问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提问,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并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例如新授概念时,可以问:“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对于实际问题,可以问:“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用到哪些数学知识?”“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什么?”几何问题可引导学生问“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什么要求?它的具体规定是什么?需要哪些条件?”“基本几何图形有哪些?还有哪些解题方法?”等等。在评价解决办法时应提出:“必须满足哪些要求?判断的准则是什么?这种解决办法是否满足了这些要求?”一般来说,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境下,不同的知识内容,教给学生科学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面对情境会思考,会联想,会总结,逐步掌握提问的诀窍。教师应进行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l现问题的方法。如采取对比异同法、类比联想法、知识迁移法、问题发散法和矛盾法等等。在教“圆锥体表面积”时,学生纷纷提出:“圆锥体表面是哪几个面?圆锥体的表面积怎么算?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区别是什么?”问题提出来之后,指导学生类比“圆柱体有几个面?”“圆柱体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那么圆锥体表面积是否也可以这样计算呢?”引导学生观察模型进行实际操作,知道沿圆锥母线展开的侧面图形是扇形,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易于解决。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在学习中质疑。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呼唤。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教师要多加指导,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畅开言路,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让我们从每一个45分钟做起吧!
参考文献:
[1]刘晓波.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2.[2]?小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有效教学[J].数学大世界,2012,1.[3]赵晓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数学教学通讯,2006,1.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
市中区红旗小学张成我先从一个故事说起——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了六点,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五点半,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一两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才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六点都讲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一两点,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六点不错,可是这六点我都已经讲过了呀!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六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六种方法。他们只讲了一点或两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我们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句号走出课堂;美国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然后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或新问题)走出课堂。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后是用练习、作业去验证课堂上所解决的问题。美国学生走出教室,是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实验室学习、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不会)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学会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美籍华人、著名的旅美教育博士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先生在研究了东西方教育比较后发现:中国人为什么“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结论是:中国人缺乏怀疑精神、创新意识。大家想一想,中国的父母、老师、校长教育学生都是“你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听老师的话”。请注意是认真“听讲”,而不是教孩子“你上课要认真‘提问’。家长、教师下课后与学生交流张口也是“你今天学得怎么样?”而不是“你今天问得怎么样?”“提了多少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使教师、学生的提问更有价值?下面我谈三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这种“填灌式”的教学,学生几乎没有“问”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就要勇于创设一种诱发学生质疑的欲望,学习的欲望。
1、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引学生入境。
在教学《燕子》时,我们除了读题联想外,是不是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多媒体图文出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因为学生与这两句话进行了反复对话并认真观察了这机灵的小燕子,在对话与观察中自然产生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的羽毛?那燕子的爪子、头、腹部和嘴呢?这样完整吗?等等。“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请到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燕子》中寻找吧。
2、意味深长的故事,引学生思考。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古代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引入──《五色鹿》。
3、思想深刻的名人名言,引学生质疑。
例:《永远的白衣战士》
(师生问好后,师说: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两句诗)。屏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①想跟老师一起朗读吗?(多遍:读──再读)
②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③学生质疑。
二、把握探究点,生成问题。
课文的探究点往往是课文的题目、词语、句子,是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如《生命的壮歌》的题眼“壮”,《鸟的天堂》文末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最佳路径》的“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天鹅的故事》: “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其次在局部中把握。如《天鹅的故事》,围绕着总探究点,学生找到了“腾空而起”、“石头似的”、“撞击”、“颤动”、“惊住”、“呆呆地”等词语,提出问题:“你在冰面上看到了什么?”“当它们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是怎么想?”“当它们第二次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又怎么想?”等等。
立足探究点的质疑,使学生的提问更有目的性,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富有突破性和联
系性。
三、筛选、整合问题,提高问题质量。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学生的质疑欲望被激发,或者只要让学生质疑,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毫无价值。我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样处理的:第一课时有两个质疑环节:一是在揭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二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安排了课文质疑。“刚才我们就题目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一定又有许多新的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谁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就请他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奖励一颗星。”学生一听来劲了,接连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光写在黑板上的就有七、八个,接下来,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你们一节课发现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但是问题这么多,该怎么解决呢?我真没有办法,谁帮我出出主意想想点子?”──
有的学生提出,围绕问题阅读课文,一个个解决。我说:“这么多问题一个个解决,时间来不及。”
又有学生提出,把问题分给几个小组,每小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再集中解决。我高兴地说:“这个主意不错,分工合作,能提高效率,但还不能算最好。”
这时,一个学生说:“挑出几个重点问题讨论,重点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解决了。”我握住这个学生的手说:“抓重点、抓要点,这是一个好办法。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么多问题中,哪些问题最重要?请各小组讨论讨论,找出主要问题。”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下面三个问题比较重要:
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2.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标记。
3.课文通过哪些描写来反映叶欣的光辉形象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梳理是为了在沙砾中发现金子。在阅读时看到文本的“眼睛”,我们质疑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通过问题引起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主线;二是通过学生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当然,即使在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强化的时候,我们教师仍有提问的必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自觉地去学去思,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一定的生存能力,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不竭的创新动力,才会永远傲立于世界。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
张成市中区红旗小学
第四篇:如何在做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在做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做中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都是被动地思考和解答老师抛出的问题,而很少自主产生问题。
然而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重要地位。正如爱因斯坦强调的:“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而在今天,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日益萎缩,即便是有问题也不敢问或者是不知怎样问,没有机会问等等,压抑了学生好奇善问的天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一、利用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采取以下方法:
1、兴趣导航,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对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景。如:在学习《纸》一课时,把活动主题分成了四个教学环节:
(1)活动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纸制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研究纸的欲望。如:人民币是用什么样的纸造的?牛奶盒用什么纸合适呢?餐巾纸的纸是什么样质地呢?
(2)探索研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一观察实验一交流研讨”的科学探究过程。
(3)活动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纸发明和造纸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纸的知识。如造纸术、纸的发展、纸的分类等。
(4)通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各种纸的不同特性设计一件新物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感受纸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当教学进入汇报产生的疑问这一环节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竟然提出了“宣纸与报纸比谁的吸水性能强?”、“牛皮纸与信纸比谁更光滑?”、“牛皮纸与硬纸板比谁的承重能力强?”等多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问题引入以问题结束,很大程度地拓宽了教材。
2、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在一年级的《空气在哪里》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以“空气”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第一个环节“认识空气”,三只不透明的瓶子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以“隔瓶猜物”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空气和沙子、水的不同;第二个环节是“找空气”,以问题形式展开,一群孩子边实验边讨论;第三个环节仍是以问题形式展开,几个孩子想出了用不同方法得知瓶子里有没有空气。还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提出“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第四个环节“水里面有空气吗?其它星球上有空气吗?”通过问题引领去让学生想办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的最基本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界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的知识。
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小船》一课时,板书课题后,师讲:“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我想知道用什么材料造船最好。”“为什么钢铁那么重,还可以造船呢?”“怎样让小船模型跑得更快呢?”„„看到这么多精彩的问题,我笑着说,大家提到的这些问题都很好,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赶快让我们一起来动手研究吧!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所以,我们教师应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评价方向,善待孩子的提问,使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自由地提问题,老师可以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课堂上可以动手研究的,对问题分类、甄选、鉴别,有一个逐渐明晰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知道,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对自己或对他人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乐于并敢于把自己想法提出来。同时对学生的问题要表达自己积极的反应,如“你的想法真的很奇妙,它对我很有帮助!”“从你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个问题对我们很重要”等等。也可以采用一些鼓励的方式,如鼓掌,伸出大拇指,做一个OK的手势、荣誉命名等等。
如在教学《校园里的动植物》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树叶到了秋天会变颜色?我家的小狗到了夏天会掉毛,这是为什么呢?”我及时抓住这个学生的提问,摸着学生的头说:“你不但善于观察,更善于提问,真像一个小小科学家。这些问题非常有意思,老师相信你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把答案告诉老师。”学生受到了鼓舞,自己读书查阅资料,和同伴商量,很快弄清了问题答案。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南京市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江苏】
第五篇: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两大类下面是东星资源网为大家带来的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一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触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创新精神。例如:湘美版一年级上册《花花绿绿的糖纸》一课,教师可以上课时请学生吃糖,但是要求学生等会也要送“糖果”给老师。课堂上哪有糖果回送老师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能让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寻找答案,直至用自己设计的糖纸包好“糖果”回赠给老师。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地触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能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创新,而且决定他们一生的事业追求。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美术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线,根据学生发展特征,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创作学习活动中,获取创新的成功体验。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像,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例如:湘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石头说话》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讲解了彩绘的基本方法、步骤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石头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绘画组合。让学生在创作中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从而获取创新的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勇于创新。
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要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舞台。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而小学生尤为突出,在美术课上,教师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在绘画示范时,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要表扬、鼓励他们创新。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走迷宫》,便是很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一课,让学生忘记教材上的例图,撇去教师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那个大白纸上创造出一幅美观有趣的迷宫图。这样学生处于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放松、情绪愉快的精神状态,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完全的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优质的作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是一个宽广自由的大舞台,是学生创新的沃土,在这个舞台上他们能最大可能的发挥自己能力,也是这个舞台能给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这样的舞台,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四、寓教于乐,多动手创作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你不能要求孩子整堂课都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听完整课。即便是这样,可能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把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绘画创作。如《快乐的舞蹈》的一课,可以设计一个“你跳我猜”的小游戏,让学生上台跳一小段舞蹈,下面的学生猜一猜舞蹈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深刻的舞蹈用画笔记录下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给了他们创造的空间。
美术课堂是一个动手性很强的课堂,动手对学生的思维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美术课堂上要杜绝教师大量的讲授和示范,多给学生留下动手创作的时间。《有趣的喷绘》、《奇妙的纸叠浸染》、《水果拼盘》这些课最好是只讲一下方法和要求,剩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创作。利用自己的设计思路,通过动手创作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路上或许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地积累起创新能力。
五、构建新型评价机制,促进创新
美术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志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创新闪光点,激发他们创新的动机。
1、要多鼓励、多肯定。教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大胆设想,让孩子敢于想,敢于画;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评价;让孩子树立自信。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儿童画,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使用“画得不像”“色彩过于丰富”、“不干净整齐”等来衡量学生的作品,这样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米老鼠之父沃尔特.迪斯尼上小学时,曾把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得到的是其老师的一顿毒打。而后来迪斯尼却因创作的那只可爱聪明又幽默的小老鼠而名声大噪,他一生中还曾多次由于其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而获奖。教师的错误评价差一点就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2、不要统一评价标准。教师不能只用教材“要求”这唯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而是要从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得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不能按同一个标准评价班上的每个学生。因为世界上找不出相同的两篇树叶,那么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画出一模一样的树叶。每你的班上不是只有达芬奇,可能还有凡・高、毕加索和齐白石。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不作硬性统一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创新则国创新。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少年开始。创造力人人都有,作为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课堂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二
1.多带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景
创造力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在儿童的眼中,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非常鲜明和丰富的,花鸟鱼虫、蓝天白云、高楼大厦、小桥流水等等,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当中处处包含着美。学生们只要善于去观察和体验,那么日常生活的所思所见皆是美景。不同于大人被固化的思维,孩童们的思想是变化莫测的,这也是他们较容易得到满足的直观体现之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黄翼先生认为儿童对世界的观察是具备自己独特的视角的,他们还未被约定的理念所束缚,进而运用自己的天性来表达自己对待事物的感知。就如同我们观察天空,大人可能只会觉得天空清澈,而儿童在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力后,就会想象云彩的形状、云彩中的神仙等等。这些天马星空的想象力正是我们美术课堂所需要和欠缺的,因此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我们做为教师不应当只是单纯的传授授课知识,更应当的是多多的带孩子去领略天地的美妙,帮助他们来发掘和描述自己的感受以促进他们创造力的提升。
2.减少模仿,关注儿童的创造
创造力来源于大脑,但是实际的美术教学现状限制了创造力的提升,这是很矛盾的。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授课的大致模式是分三种的:一是教师提供范画,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第二种是教师提供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进行绘画学习;第三种方式是先让学生凭空画,最后在提供答案,然后批判学生绘画的缺陷。如果长期以往的采取这种授课方式,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必然会被渐渐的磨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力争减少学生的模仿行为,更多地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我最初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并没有发现第三种授课法的坏处,但是有一次同一个不爱绘画的同学交流沟通中我了解到,这种同原画比对进而来判断学生绘画不足的方法其实也是在磨灭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是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其次会让他们变的机械化,如果长期以往的坚持这种教学方法,那么必然会造成一个现状:老师再让学生们自己凭空构思并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老师没教过”、“我不知道怎么画”的实际现状里。
针对上述的讲述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我们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
(1)在课堂上我们除了固有的绘画技巧知识传授外,还要多多的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提问一些益智、引导性、发散性的问题,拿水杯除了可以喝水还可以干什么?如何可以绘出水杯的立体感呢?等等问题。这样的课堂不但师生间的关系拉近了,还给了学生一个畅所欲言、大开脑洞的好时机。
(2)在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疑问,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聆听,然后在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而不是学生一提出来就立马否决他的观点。这样尊重孩子的意愿,愿意聆听他们思想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
(3)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尝试着摆脱“范画”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如:多多的鼓励孩子们大胆的用绘画语言描绘出自己的心中所想,然后在用自己的思维去为他进行色彩的点缀,最后在用自己的内心为作品进行情感的润色。
(4)每个学生都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但是我们不能去雕琢,因为这样就会毁掉他们的天性。成人的思维模式已经有了固有的模式和规范,因此做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充分地想象空间和创作时间,然后在一些技巧方面给予一些指导,这样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
3.支持和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我概念尚未成熟,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评价。因此他们在课堂上最缺乏的其实不是想法,而是认可。他们难以判断自己想法的准确性,以及是否被允许,这就要求我们做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大胆的去思索。这样的做法就会让学生内心凭空感觉到一个依仗,进而就会坚持自己的思想。要知道灵感就如同昙花一现一样,是极美但难以长久的,因此我们做为教师一定要积极的支持并鼓励学生们积极把握自己的想法,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1)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很难兼顾全体学生的,这样就导致了我们虽然理论上讲的好,但是实际上仍然难以实现的教学现状。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班级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在有了灵感后先同小组成员进行激烈的讨论,然后教师就可以省下很多思考和总结的时间来帮助学生成长了。除了可以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快速养成外,这样的教学氛围还可以让同学们的精神变的更加愉悦,我们的授课目的也就很容易达到了。
(2)适时的给予学生表扬和奖励,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是十分渴望认可的,如:对某个同学说我期望你未来会成为一个大画家;对一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给与他们小红花的奖励等,这些举措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都是很简单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这就会大大刺激他的学习兴致。
创造力的培育有很多种,每个学生也都具備创造力,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保持创造力,那么做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多多地贴近学生的内心,然后用心的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样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必然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三
美术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老套的程式化的方法,打破统一化、标准化、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发挥其独特性,倡导创新教育,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的创新人才。
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可造就独特的创造性,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不竭源泉。大胆的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和绘画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中,如人教版初中美术“春天的畅想”一课,我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围绕春天这一主题流淌思想、大胆想象甚至幻想,及时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表扬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我认为只要学生表现出来的作品是他们对事物的独特认识,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创新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地完成作业。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主动参与到学习、创造中去,张扬个性,享受因创新所带来的.快乐。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使他们能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肯定、表扬、鼓励。这样学生才能观察灵敏、思维活跃,流畅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科学评价,鼓励创新
要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境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学生的天份与潜质如何,只要适时地给予科学评价,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强迫为自觉。心情愉快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就变得集中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保持昂扬的学习劲头。当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时,学习效果也就会大不一样。教师一句赏识的批语,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声轻微的夸奖,一丝会心的微笑,一个赞美的动作,都会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和终生难忘的回忆。
美术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创新、喜欢创新和实现创新为己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之具有长久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创造力,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