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值得困惑的现象
《课程标准》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标准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哪一处体现、落实了“科学素养”,在事实上排斥了“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列出的书单,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此外再提及“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种类读物”,但并不列具体篇目,交由老师推荐。总之,推荐的倾向性是明显的偏重文学。难道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只有文学作品能代表人类文化吗?科普内容也是中学生不可缺少的阅读内容。合理选择一些如《科学家谈物理》、《环境的挑战》、《现代通讯王国漫步》、《材料王国的奇葩》、《保护人类家园》、《现代城市交通》等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近现代中外自然科学家,甚至许多专为青少年写作的科普作家,他们产生的许多力作,同诗歌等文学作品一样适应学生课外阅读。缺少了社会科学(政治法、文史哲、伦理、逻辑、宗教、美学等等)和自然科学(宇宙、环境、能源、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等),所谓“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只能是残缺不全的。①
当翻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看到令人困惑的现象。儒家、道家、法家的文章一次又一次地入选,而唯独难见墨家的作品[上海高中(H)版新增了一篇]。②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主要思想流派,其思想与作品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体。为什么单单冷落了墨家?墨子是一位极具工具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科圣”。他在科学上颇有建树,如“重力的发现”、“平衡静力学的发现”,“数学上的贡献—— 0的发现,切线的发现以及弹性力学”等等。这在讲究科学、讲究创新的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采上,《墨子》也颇有特色,在先秦散文以质朴无文著称。然而,墨家作品的缺席,不由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教材选编上的不足,即语文阅读教学的天平,在大角度地向文学倾斜。难道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仅靠感性的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就能形成吗?
二、语文阅读要渗透科学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艺术的重塑,也是科学的构建过程。语文阅读的发展趋势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过程。任何的偏向都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阅读在关注
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阅读中渗透科学教育。
(一)语文阅读要富有时代感,加强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
随着信息革命、数码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划界的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科技与人形成了难分难解的关系,不懂科学,就不能达到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如今,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事件,往往不是来自人际关系领域,而是发生于自然界或者人类的“物理自然”,比如沙尘暴,比如水土流失,比如陨石撞击的威胁,比如海平面升高,比如厄尼尔诺现象等等。科学正在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也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我们再也不能以老眼光去看机器的存在,连“现代科技对人类影响很深远”这句话都要打上问号,因为“科技就是我们自己”。
文学呼吁科学,那么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关注科学吗?文学的这一发展趋势,不能不促使我们对此进行思考。答案是肯定的。时代在前进,历史在演进,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滞后的。传统的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长期受到禁锢,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通相对贫乏。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湎于历史文化中裹足不前,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现代瞬息万变的科技生活,那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会失去其真正的内涵。
(二)语文阅读要体现科学性,注重培养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不仅要体现科学性,还要着力注重培养学生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能力。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从当年所谓的“知识大爆炸”到现在的“网络时代”,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习、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离开的任务。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必须迎接三个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成几何级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的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近几年兴起的信息学与人力资本理念从社会角度指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必须是一个懂得如何阅读、选择信息,如何真实高效地传达信息且具有文化素养的人。⑤除了鉴赏性、评价性等传统阅读样式以外,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这种曾经“藏在深山不见人”的实用性阅读样式越来越被人所熟识,并茁壮成长。这种阅读具有冷峻、严谨、精细等定向阅读的特点,高考科技类文章的阅读测试,正是这种社会需要的反映。⑥如1994年的“四角龙化石研究”,1995年的“地球外讯号研究”,1996年的“造纸新工艺研究”,1997年的“颅脑与肠脑研究”,1998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1999年的“动物冬眠奥秘研究”,2000年的“光速降低研究”,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2002年的“沙尘暴”。语文高考科技说明类阅读的检查,引导人们认识到培养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沙尘暴”,属于含人文色彩 的科技说明文,一改往年科技说明文的神秘面孔。绝大多数人从电视或报纸里都见过沙尘暴,不少省份还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它。今年的考题真正考“语文”,考查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准确地获取新鲜的信息,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学习、工作、生存的需要,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这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语文阅读要欣赏科学美,张扬科学的批判精神
入选初中新教材的说明文近20篇,它们无不正确地表现了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注重了内容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所表述的事物或事理,仔细领会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欣赏课文表达的科学美。如《统筹方法》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事理说明文,作者从日常生活到设例,由现象到本质,由生活到科学,说明了统筹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及应用价值。教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理解作者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高深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理解作者在科研过程中所体现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因此,语文教师要全面把握和挖掘教材内涵,把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内容开发出来,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领略科学美。
第二篇:提高理论科学素养
提高理论科学素养,提升业务水平
县政府办公室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着力倡导四种作风,提高四项能力,使办公室干部职工政治上更坚定、学习上更努力、业务上更过硬、作风上更扎实、形象上更优良,进一步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
深入学习政治理论,自觉钻研业务知识,争做学习型干部。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争创一流的作风。自觉克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想法,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追求高效率、高质量。尤其在信息传递、办文办事过程中做到精准、快捷、准确无误。对一些可预见性的工作,主动着手,超前准备。以创新的理念谋划工作,以创业的精神推动工作,以创优的态度做好工作,努力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重在服务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上下功夫。围绕县委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收集信息,及时掌握实际情况,忠实反映基层和群众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既“沉得下去”抓具体、抓落实,又“跳得出来”谋大局、谋宏观,做到参之有道、谋之有方,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行政审批提速,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第三篇:拓展科学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拓展科学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科学课外活动研究过程中的经验,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对拓展科学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问题,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实践与探索:
1、开放创新实验室,让创新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乐园;
2、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不断拓宽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转变科学课外活动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
课外活动
创新实验室
家庭科技活动
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光靠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拓展科学课外活动,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科学素养对人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懂科学能给人以充实感和安全感。其次,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所遇到的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出明智决择的问题越来越多。懂科学、有科学的本领,还可以使人胜各种重要的工作。如何拓展科学课外活动,更好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呢?我尝试把创新实验室开发成科学课外活动的主阵地,让创新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乐园。
一、开放创新实验室,让创新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乐园 “玩一玩,做一做,学一学,想一想”是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好途径。为了“给教师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拥有一片天地”,我校投资5万多元,购买了数百件科学教学仪器,装配了多媒体,创建了科学创新实验室。科学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动脑,活跃创造性思维,变想像为现实场所,满足了学生能看、能摸、能动、能试、能做、能研究的心里,对学有很大的吸引力。开发和建设适合实际需要的创新实验室主阵地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课外活动,解决《科学》新课程有效实施,切实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如何充分发挥创新实验室的作用,让创新实验室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呢?
1、结合课程内容,开放创新实验室
科学创新实验室建设本身就是围绕小学科学课程展开,为科学课堂教学服务,它既是课程的补充,又是原有课程的有力支撑。因此,科学创新实验室的器材大部分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在科学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提供科学创新实验室的器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例如在学习能量单元,让学生玩手摇发电机、风力摇发电机、电风、太阳能赛车等器材,通过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加深学生对能量和能量转换的理解。
在学习运动与力单元,科学创新实验室提供一些基本的材料和备选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制作一辆小车,并开展小车结构、运行原理、技术革新的研究与实验,同时开展同学之间的设计比较、交流和共同探索。这些都可以为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现提供材料保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我搬来仪器室废弃的鱼缸,灌上水,放入了学生带来的小贝壳、小螺丝、水草、小金鱼、小泥鳅等,还在鱼缸旁边放了几盆花。这样,在创新实验室的角落里,一个小型“生态养殖园”就建成了。“生态养殖园”为科学教学提供了许多的方便:学习《水中的微生物》时取几滴水池中的水,在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学习《鱼》时,就可以观察鱼的形状,观察鱼的生活习性。学习软体动物时,就可以观察小贝壳、小螺丝。学生在养殖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科学知识,进而形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2、利用课外活动,开放创新实验室
新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课程内容的改变,要求我们的教学操作材料要紧跟课程内容而改变,在科学创新实验室的器材选择上适宜地引入新材料和新技术,对科学创新实验室的器材材料所呈现的内容要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学具的操作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新的概念,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学创新实验室的器材有许多与当今先进技术有关,非常有趣的器材设备。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创新实验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比如,现代化磁悬浮列车模型的制作、实验与研究,可让学生体会现代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趣的辉光球,神奇的的机器人,好玩的遥控气垫船,奇异温差发电„„创新实验室成了学生最向往科学殿堂。
我校提出了“今天我们操纵遥控模型,明天我们建造航空母舰”的口号,鼓励同学来创新实验室的航模探究室参加航模活动。在航空模型活动中,学生不断的探究:如何让飞机飞得更久;在四驱车活动中,学生探究如何让车子又快又稳;在船模活动学生探究如何让船又快又直。一项航模活动,就是一项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经过我们的实践证明,课外开放创新实验室,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从而弥补了常规科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满足了科学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今后我校将根据学生课外探究和科技作品创作的需要,增加实验装置,研究、改进和自制实验装置。争取进行全天候开放,使创新实验室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场所。
3、组织定期参观,开放创新实验室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我校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在创新实验室轮流摆放部份科学仪器,每种仪器由一个学生负责演示、解说和指导参观的学生学习探究。
例如机翼升空的原理仪器,参观的学生先看仪器演示,听原理的介绍,再亲自探究,动手实践。学生按班级轮流参观,一节课可参观一个班级。调换摆放的科学仪器后,组织学生第二轮参观。
在固定的节日,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实验。如在世界水日(3月22日),开放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雨水的酸碱度检测实验。在爱鸟周开展观鸟活动。
在特定的日子,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如在月蚀、水星凌日等时候,组织学生利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
这样开放创新实验室,可以引导大量的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最大发挥创新实验室的作用
创新实验室,作为一个新型的科学教育手段和方式,一定会科学课外活动中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二、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应该充分利用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应该充分开发与利用家庭科学教育的丰富资源,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共同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家庭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那么,家长可以利用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展那些科技活动呢?
1、开展为科学课学习活动所做的准备工作。如采集标本,搜集学习用品、学习材料,做某些课题的前期观察实验等。
2、开展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如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种花生、养蝌蚪等种植、饲养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作品的制作活动等。
3、开展家庭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调查、改善活动。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生活垃圾的调查与研究,家庭能源使用情况调查,居室美化设计,电路设计,营养菜谱设计等。
4、开展儿童的兴趣性活动和探究性活动。如海、陆、空和建筑模型的制作活动,学习无线电技术、电脑活动,探究鲜花保鲜活动等。
5、开展利用社区科学教育资源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场馆(包括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游植物园、动物园,参加农场、田园劳动等。
三、不断拓宽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外科技活动,特别要加强新产业、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满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逐步发展为志趣,转为科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例如,我校通过科技黑板报、讲座、读报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了纳米、记忆金属等新材料,长征火箭、宇宙飞船等航天技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生物工程。课外科技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知识运用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验科学知识、技能的巨大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课外科技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各种资源,组织小观察、小采集、小种植、小饲养、小调查、小辩论等活动,开展科技讲座、考察活动、科普知识竞赛、小发明展评、科技兴趣小组,出科技专栏、办科技小报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科学教育效果。科技活动活动内容非常广泛。我校以兴趣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与科学教学相渗透,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
1、开展小发明俱乐部活动
在科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吸收一批热爱创造发明,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小发明俱乐部,小发明俱乐部进一步拓宽、延伸创造发明活动。教师介绍优秀发明作品,进行创造技法辅导,并指导学生对发明方案进行改进,及具体制作,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比赛。小发明俱乐部与少先队每年在科技节共同举办“小发明比赛”,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区、市、省、全国各级创新比赛。并指导学生把发明创造的制作原理写成发明作品介绍,向各级科普刊物投稿。例如,我校郭润婷同学发现书法课上倒墨汁经常会不小心倒到书桌上,发明制作了“气压式墨汁瓶”,推荐参加创新大赛,最终荣获省一等奖;陈家林同学的“洗漱水回收利用自动装置”、“声光告示牌”获得了省创新大赛二等奖;还有“盲人拐杖”、“耳聋人的闹钟”、“可伸缩的脸盆”等数十件作品在市级以上创新大赛获奖,并有部分作品在老师协助下申报了发明专利。通过小发明俱乐部活动,达到了培养发明创造骨干力量,以点带面的作用。
2、开展科技种植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与科学探索的精神,我校在清源山脚下的“红领巾假日农庄”开辟了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红领巾科技种植实验园”。同学们在实验园里种植并收获了大量的蚕豆、青菜、蒿菜等蔬菜供应学校食堂。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还开展了各种科学种植实验。如无土栽培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南瓜上长黄瓜”的嫁接实验。并指导学生把实验过程及结果写成科学小论文。如实验报告《南瓜、黄瓜成一家》,还在《第二课堂》通过科学种植活动,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同时增强了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3、开展风筝制作活动
风筝的种类繁多,外形美观,放飞趣味性强,学生大多比较喜欢。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是一项劳技、科学、美术多方面综合的创造活动。我校非常注重风筝活动的开展。风筝制作活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让人人参与制作与放飞。在班级放飞比赛的基础上,每年5月份举行一次全校风筝制作放飞比赛。通过风筝制作活动,使学生掌握了许多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完成成品的工艺过程,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提高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4、开展模型制作活动
制作航空、航天、航海、车辆模型不仅趣味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还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劳技劳动与科技活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他认为“参加航模活动,回想起来对我以后的工程研究生涯是十分有益的”。航模活动是我校的特色。学校设有航海基地,多架航天火箭发射架,车模轨道等航模设施。学校成立了航海、航天、车模四个兴趣小组,配备多名科技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并辅导学生参加区、市、省各级模型比赛。
5、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为了满足学有余力,对常识探究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我校成立了科学探究兴趣小组,下设环保、生物、气象等小组,开展各种科学探究。这些兴趣小组的探究活动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有具体的研究课题、专门的人员、固定的活动时间与活动地点,长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并按时作记录,总结后撰写成“研究报告”。气象小组开展了“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下雨”的研究,在总结多年气象记录的基础上,写成了《明天会不会下雨》,获全国科学论文大赛三等奖,并在《动手做》上发表。
6、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考察活动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在考察活动中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探究,把探究得到的事物现象的特点、规律、原因写下来,就成了考察报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开展了身边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调查(考察)活动:如乡土资源、土壤成份、植被、人口、环境等系列调查(考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各自(或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考察)方案,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把探究得到的事物或现象的特点、规律、原因写成调查报告。如我校师生考察了珍稀的两栖动物镇海棘螈的全世界唯一的栖息--宁波市北仑区瑞岩寺森林公园,发现这里农场的农药污染了镇海棘螈幼体生活的池塘,从而严重威胁了这一珍稀物种在地球上的生存,并提出了关闭农场和“人工饲养,异地放养”的建议。撰写的《镇海棘螈保护区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已送交当地林业和环保部门,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四、转变科学课外活动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是集实践性、实用性、活动性、技能性,创造性于一体,又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实际,把科学活动渗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在科学课外活动教学中应转变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从简单地灌输现成的科学结论,转变为指导学生通过探究自行获取科学知识。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是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中要求掌握的科学知识主要内容有: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科学知识形成时的情境与所探讨的问题的关系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实验、分析,从科学探究中自行获取新知。这样获取的科学知识才是踏实的,理解的,并能在实际中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学生、环境、自然条件作深入的探究:如何将要研究的知识问题还原到实际环境中去;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何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从单纯的传授科学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指导学生揭示自然规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思考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栽培、饲养、制作等操作方法。在科学教学中,要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水火箭打靶活动,就是一个科学探究实验。影响水火箭飞行的因素有很多:水的多少、气压的多少、发射的角度、尾翼的大小、尾翼角度等。要让水火箭准确的落在50米远的靶心,就是要严格控制这些影响水火箭飞行的变量。控制的变量越多、越严格,水火箭飞行就越准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水火箭准确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实验的能力。(3)从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转变为注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科学教育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和效果。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自身要有热爱科学的情感,求实、创新的精神,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用自己热爱科学的圣火去点燃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之美(崇高的价值、无穷的奥妙、不断的创新)。让这种美成为一种永恒的魅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参与科学探究,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与价值,形成认真、细致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例如在开展昆虫、树叶标本制作教学时,引导学生观赏与体会植昆虫与叶子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开展观察星空、月亮的活动时,引导学生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朗诵月亮的诗句,感受宇宙之美。在指导学生栽培花草、饲养小动物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可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参考文献】: 《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韦钰:“关于对法国“动手做”小学、幼儿园科学教育项目的考察报告”。
3、湖北教育报刊社的《科学课》。
4、《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
第四篇:抓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碘液,若顺序反了,那现象完全不同。所以,学生进实验室之前,对该实验要做到胸有成竹。
三、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
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1.合理分组,强调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避免学生只看热闹而丢了门道,老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及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有事可干。教师可对每个小组实验的完成情况进行登记,并将每次实验的表现与实验考核结合起来,避免某些学生不认真实验。
2.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如显微镜调焦,徒手切片,盖盖玻片不出现气泡等操作,学生需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教育学生对实验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求学生做到先整体后局部,例如对一株植物的观察,要先外到内,有表及里,如对植物茎横切面的观察,自下而上。对根尖结构的观察,要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再次,教师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此外,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
4.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一小块馒头,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温水浴这一步。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5.发现共性问题,应及时向全体学生作补充指导,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要及时启发学生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四、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比较注重实验课的操作过程(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实验),然后得出结论即可。改革创新实验课可以这样:要求学生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表达,并修正自己的实验结果。注重探究活动中的表达与交流的环节,利用1、2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把所探究的问题、方案、实验材料、实验结果、结论、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个人体会等与大家一齐来分享。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验后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交流、反思、总结,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五、积极开展课外实践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很多生物知识都可以为我们生活服务。农村中学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材料,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到广袤的生活中去开展实践活动,把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讲完“鱼类”后,让学生帮助家长剖鱼,进一步观察鱼的外形特征,了解鱼的消化、呼吸系统的结构,讲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后,让学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等实验。我校八年级在课外时间让学生做以下实验:比较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制作米酒、制作酸奶、泡菜、练习扦插和嫁接等等。这些实践活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总之,教师要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生物实验的开展,把握实验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那么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科学素养都能得以发展。
第五篇:构建科技特色学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1
发挥科普基地优势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一、选题背景:
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的教育与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千校一貌,千生一面”的教育模式经受着越来越多的冲击,特色化、个性化成为当今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充分利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师资和设备优势,引导学校构建特色、改革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创新,培养全面发展而又有特长和个性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学校能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是我们科普活动阵地应发挥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挥科普阵地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活动中心创新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土壤与摇篮。充分利用科技中心的科技教育资源和设备优势,精心设计和策划适合学生个性富有创意的科普活动,建设富有实效的校外科技活动阵地,培养热爱和精通科技教育的有特长的教师群体,营造富有个性特色的科技文化氛围,发展学生的科技特长,点燃学生发明创造的火花,才能真正实现“阵地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找到科技活动中心特色建设的生长点。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探索校外科技活动中心建设的管理模式、具体途径、方式方法和有效措施。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竞赛活动,发展学生的科技特长,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3、通过本活动的开展,探索校外科技活动中心与学校合作开展科技活动的有效途径,尝试校内外科技活动的有机结合。
三、活动所涉及的对象、人数
本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主要为我校教师与学生,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共计3000人左右。
四、活动的主体部分
1、活动内容:
(1)、组建科技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开设科技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创新思路和发明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展“创造发明实践”、“科技论文撰写”、“科技创新方案设计”、“科学幻想绘画展览”、“电脑作品制作”等内容的校园科技实践系列活动。
(3)、聘请科普专家进校园,举办科普报告会、科普讲座、培训及展教等形式的“科技进校园活动”。
(4)、组织开展以“让第二课堂走向大自然”为主题的科学体验和科学实践活动。
2、难点、重点
(1)、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2)、校园科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
五、活动过程和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月—2009年2月):组建科技教育骨干队伍,制定科技教育活动方案。
(1)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负责牵头,各处室互相支持、协调,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构建科技教育管理网络,保证科技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
(2)加强教师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聘请学有特长、热爱科技的老师,担任学校的科技教育辅导员,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科技教育的整体素质:并聘
请校外科技界的专家担任学校科技顾问和辅导员。
(3)通过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共同研究和协商,制定学校科技教育
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每学期各班办一期科普黑板报、每学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科技知识竞赛和办一届科技节。每学期的科普周、科技教育月活动中我们均要开展科普专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等教育活动;学校、班级开展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板报评比,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竞赛活动,隆重举行“科技节”,展示一年来师生、学校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科技教育成果。
2、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0月):组织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1)、抓好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举办讲座、编写并发放科普资料,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帮助他们认识科学,探索未来。
(2)、举办学生科技发明作品展。
(3)、举办学生科学幻想绘画作品展
(4)、开展科技考察实践活动。
3、总结阶段(2009年11月—— 2009年12月);汇总成果,邀请相关专家鉴定,评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参加第二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教师的科技教育专业知识不足和学校科技氛围不浓是本活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提高驾驭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能力,并多与学校领导沟通,提供好的意见建议,把构建科技特色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予以大力支持。
七、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1、编制活动方案应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创新性、可行性,示范性、完整性、辐射力,对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①、活动主题确定,《方案》发送到位,专家及辅导员队伍健全。
②、辅导员对活动方案认识明确并有能力组织实施。
③、活动实施领导机构要健全,档案健全并有专人负责。
④、活动经费如期落实,如期到位。
2、活动实施过程要完整,内容要具体,系统要配套。学校应坚持举办专家科普报告会、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与方案涉及内容一致,对学生应有启迪,听后有产出,包括小论文、小创造、小发明等。
3、考察实践活动
①、考察实践活动有专家参与,学生有较大的动手和实践空间,能经历科学探索的完整过程。
②、活动目的明确,活动选题能促使学生思考,活动结果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③、活动参与者均能完成考察报告(或小论文)一篇。
4、校园科技活动
①、专家讲座内容应体现科技教育性,重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从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②、创新课观摩教学,使用规范的校本教材,教学内容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方向和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③、科幻画讲座,从绘画选题、创意构图方面能体现培养学生的创作技能和形象思维之理念,同时开展卓有成效的创作活动,并产生高质量的学生作品。
5、校园科技竞赛活动
①、能全面贯彻学校的统一规划。
②、参赛作品经班级、学校各级筛选后上报市科协。
八、对青少年“益智、养德”等方面的作用
1、通过活动,增强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使全校师生都能积极参与科技创新。
2、通过组织专家科普报告团向全校师生开展科普报告活动,可有效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索质。
3、通过开展科技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与专家广泛接触,相互交流和共同实践,在科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想和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4、将“第二课堂”引入大自然,在专家指导下,通过考察、观察、调研,让学生接触科学实践,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5、方案所体现的活动内容的教育性、活动方法的创新性和活动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施对象的广泛性,使它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较大的辐射力,引起了市科协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了兄弟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如能得以实施并在当地推广,对于推动我市学生科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将发挥积极作用。
九、开展活动的有利条件
1、曾经开展过类似的教育活动:
公园路中学有学生3000余人,是本市初级中学的龙头学校。自学校实施学生科技教育以来,先后参加了全省、全市、全区及全国十八至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历届全国“大手拉小手学生科技传播行动”、“科技进校园”、电脑作品主题竞赛,定西市中学生奥林匹克计算机竞赛等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承办了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评工作。
2、丰富的辅导经验
自2002年担任学校科技辅导员以来,每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五年来,共辅导科技发明创造作品21件、科学幻想绘画作品100多幅。本人也多次亲临甘肃省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览现场参观、学习,聆听专家讲授,并多次评为省、市、区优秀科技教师、优秀科技辅导员。200
4年11月参加了在海南省举办的中国科协2004学术年会。2007年10月参加了2007上海国际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论坛。
3,丰硕的科研成果
2003年,我校被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首批实验学校。近年来,我校有3个实验课题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项目,8个实验课题被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在历届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共有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21名学生获得甘肃省一、二等奖;2005年学校被定西市科协等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单位称号。2006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获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200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4、领导的全面支持
由于我校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为推动全区和全市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全市的科技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全面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