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
总 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物 理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 1 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5.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表
2、表 3 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在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并且,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内容有 5 个模块,选考内容有 2 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表1。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 2 个选考模块中选择 1 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必考和选考的内容范围及要求分别见表 2 和表 3。考虑到大学理工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得削减每个模块内的具体考试内容。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 2 和表 3 中用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 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 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4 5 6
第二篇:2014年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 物理 Word版
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课程标准实验省区2014年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 实验能力
能独立的完成表
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
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选考内容各有4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表1。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2和3-3。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见表2和表3。考虑到大学理工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各实验省区不得削减每个模块内的具体考试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
2、表3中用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
表1: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模块 必考内容 选考内容
物理1 质点的直线运动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规律
物理2 机械能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3-1 电场电路磁场
3-2 电磁感应交变电流
3-3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3-4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
3-5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
2-2力与机械热与热机
表2:必考内容范围及要求力学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质点的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Ⅰ Ⅱ Ⅱ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规律 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 Ⅰ Ⅰ Ⅰ Ⅱ Ⅱ Ⅱ Ⅰ
机械能 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Ⅱ Ⅱ Ⅱ Ⅱ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离心现象 Ⅱ Ⅱ Ⅰ Ⅱ Ⅰ 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及共应用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Ⅱ Ⅰ Ⅰ Ⅰ
电学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电场 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静电现象的解释点电荷库仑定律静电场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电场线电势能、电势、电势差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示波管常用的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 Ⅰ Ⅰ Ⅰ Ⅱ Ⅰ Ⅱ Ⅰ Ⅰ Ⅱ Ⅰ Ⅱ Ⅰ Ⅰ Ⅰ
电路 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功率、焦耳定律 Ⅱ Ⅰ Ⅰ Ⅱ Ⅰ Ⅰ
磁场 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洛伦兹力的公式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 Ⅰ Ⅰ Ⅰ Ⅱ Ⅰ Ⅱ Ⅱ Ⅰ
1.安培力的计算只限于电流与磁感应强度垂直的情形 2.洛伦兹力的计算只限于速度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形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自感、涡流 Ⅰ Ⅰ Ⅱ Ⅱ Ⅰ
交变电流 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像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理想变压器远距离输电 Ⅰ Ⅰ Ⅰ Ⅰ
单位制和实验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单位制 要知道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包括小时、分、升、电子伏特(eV)Ⅰ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 实验与探究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三: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实验八: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九: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十: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实验十一:传感器的简单使用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
表3:选考内容范围及要求模块3-3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温度所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 Ⅰ Ⅰ Ⅰ Ⅰ 定性了解
固体、液体与气体 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液晶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气体实验定律理想气体饱和蒸气、未饱和蒸气和饱和蒸气压相对湿度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Ⅰ Ⅰ Ⅰ
单位制 要知道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包括摄氏度(℃)、标准大气压 Ⅰ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
实验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有:温度计 模块3-4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像单摆、周期公式受迫振动和共振机械波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像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多普勒效应 Ⅰ Ⅱ Ⅰ Ⅰ Ⅰ Ⅰ Ⅱ Ⅱ Ⅰ Ⅰ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电磁波及其传播。电磁波的产生、发射和接收电磁波谱 Ⅰ Ⅰ Ⅰ
光 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率全反射、光导纤维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Ⅱ Ⅰ Ⅰ Ⅰ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质速关系、质能关系相对论质能关系式 Ⅰ Ⅰ Ⅰ
实验 实验一: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三: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模块3-5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碰撞与动量守恒 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Ⅱ Ⅰ 只限于一维
原子结构 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级公式 Ⅰ Ⅰ
原子核 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核力、核反应方程结合能、质量亏损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Ⅰ Ⅰ
实验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模块2-2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力与机械平动与转动传动装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刚体的平衡条件 Ⅰ Ⅰ Ⅱ Ⅱ
热与热机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汽轮机的工作原理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热机的效率电冰箱的组成和主要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空调机的组成和主要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物理:新增5个考点考题分量增加
物理变化:今年物理高考题型、分值没有变动,但在《考试说明》中,新增了5个考点。
第一是必修模块中,“交流电流”中,知识点“理想变压器”由去年只要求了解概念,提高到要掌握理解应用,由“了解”到会“算”的转变,证明了这部分内容变得更加重要。二是主题“光”中,增加了“相对折射率”考点。三是在主题中“碰撞动量守恒”中,“只限于一维两个物体的碰撞”变为“只限于一维”,不强调物体个数说明这个考点增加了解题难度。四是“碰撞与动量守恒”下增加了“动量定理”新考点,并要求考生会运用这个知识点计算。五是“原子核”的说明中,增加了计算有关半衰期的问题。
第三篇:(2032)《电介质物理》考试大纲
(2032)《电介质物理》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1.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电偶极距、电介质的极化、洛仑兹(Lorentz)有效电场、昂沙格(Onsager)有效电场、电子弹性位移极化、离子弹性位移极化、偶极子取向极化、晶体中的偶极取向极化、各类实际电介质的极化和介电常数。
2.变化电场中的电介质
变化电场中的极化响应、电介质极化的时域响应、电介质极化的频域响应、复介电常数、弛豫过程的物理意义、德拜((Debye)弛豫过程。
3.气体与液体电介质的电导与击穿
电介质中的电荷输送、气体的电导与放电、液体电介质的电导与击穿。
4.固体电介质的电导与击穿
5.电介质的实验研究
6.电介质物理学的展望
参考书目
1.张良莹、姚熹,《电介质物理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2.方俊鑫,殷之文,《电介质物理学 》,科学出版社,1998
3.陈季丹,刘子玉,《电介质物理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第四篇:2012广工大学物理教程考试大纲
大学物理A(1)复习要点
题型: 选择10题共30分,填空10题共30分, 计算4题共40分
各部分占的比例: 质点力学3×6=18分, 刚体力学3+10=13分,动理论和热力学3×4+10=22分,振动波动3×4+10=22分, 波动光学3×5+10=25分。
一、质点力学(全是基本概念题)
运动学
1、描述质点运动的各物理量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复习练习题(均为极具针对性的精选练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方法是正确解答考
题的基础,必须完全弄懂,且能熟练运用。下同。):思考题1-
2、1-8,习题1-1.2、角量(角位置、角速度、角加速度)自身之间的关系及角量与线量之间的关系。
复习练习题:例1-6,习题1-6、19、20、21。
动力学
1、运用牛顿三定律隔离分析求解多体动力学问题。复习练习题:思2-4,习题2-
4、33。
2、依据定义直接求解一维变力的冲量。复习练习题:习题2-28。
3、依据定义直接求解变力的功。复习练习题:式2-19,习题2-10、11、14。
4、质点系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判别。复习练习题:思考题2-16、17、18。
二、刚体力学
1、转动定律的运用。(10分题)复习练习题:例3-3,习题3-
19、21。
2、角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复习练习题:例3-9,习题3-
10、15。
三、动理论和热力学
1、压强公式。复习练习题:式4-
8、9,思考题4-3,习题4-13。
2、综合运用压强公式、温度公式、内能公式分析判断理想气体状态量或微观量的关系。
复习练习题:思考题4-5,习题4-1、3、12、19。
3、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的意义及相关物理量的表达式。
复习练习题:思考题4-9,习题4-5、14、21。
4、利用热一律及状态方程求解平衡过程的功、热、内能增量。(10分题)
复习练习题:习题5-19、20、21、28。
5、卡诺正循环中净功、吸放热、效率的分析。复习练习题:思考题5-7,习题5-6、7、27。
四、振动和波动(驻波未涉及)
1、旋转矢量法,由振动曲线写振动方程,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
复习练习题:例6-2(1)、(3),例6-3,思考题6-
3、4,习题6-
1、3。
2、简谐振动的能量。复习练习题:思考题6-7,习题6-6、15、20。
3、同频率简谐振动的相位比较。复习练习题:例6-3。
4、平面简谐波波函数标准形式,波参数的确定。复习练习题:例7-1,习题7-1。
5、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建立。(10分题)复习练习题:例7-
2、3,习题7-
18、24。
五、波动光学
1、光的干涉(1)双缝干涉明暗条纹条件、条纹位置、间距。复习练习题:思考题8-
1、15(1)、15(2)。
(2)光程,相位差与光程差的关系,半波损失。复习题:思8-7,例8-
3、4,习题8-4、8、9、11。
2、光的衍射(1)单缝衍射半波带法,单缝衍射明暗条纹条件,条纹位置,明条纹的宽度。
复习练习题:思考题9-3,习题9-
2、11。
光栅常数、光栅衍射主极大条件,主极大位置。(10分题)复习题:习题9-15、17、18、20、22。
3、光的偏振(1)马吕斯定律。复习练习题:例10-1,思考题10-3(1),习题10-1、3、4。
(2)布儒斯特定律。复习练习题:思考题10-2,习题10-2、5、10。
第五篇:2018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
2018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
(2)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