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中教师的观察
运动中教师的观察 张毅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比较系统,持久的知觉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仔细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选点很好)观察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如何观察幼儿,观察什么,观察的重点是什么等等都是我们在以后的教研实践中针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需要研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调查问卷)有效观察的条件
观察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观察目的任务是否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反映就越完整,越清晰;相反,目的任务不明确,盲目地去观察,整个观察过程便会毫无目的,抓不住要领和关键,得不到应有的收获.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那么在运动中教师该观察什么呢?(观看教学录像)
一、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显性影响的因素
1、幼儿的动作发展
基本动作:走、跑、跳、平衡、钻爬、投掷 如今,在健康教育领域,体育活动的重心已从机械和单纯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转向了如使幼儿喜欢并积极的参加运动。动作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发展领域, 儿童动作发展是发展心理学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运动是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经之一,所以在运动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否协调、柔韧、灵敏性平衡性及速度和耐力如何等。
2、幼儿的情绪状态
幼儿在运动中的情绪状态也可称作运动心境。
a、观察幼儿对运动是否有兴趣
兴趣是儿童天生的一种情绪,兴趣就是一种内在的动力。
b、观察幼儿在运动中是否快乐
当儿童运动的需要得到满足,当儿童的运动充满趣味,都会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
c、观察幼儿在运动中是否有生气、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
这也是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可能体会到的情绪,让幼儿体验这些情绪或许在当时来说并不太好,但从长远来说却能够丰富幼儿的情绪经验,对幼儿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抗挫能力的培养)。
通过剧烈的运动,可以发泄孩子的消极情绪,通过轻缓运动,可以控制孩子的情绪冲动。教师应让孩子进行一些他们所喜爱的运动,如玩水、玩沙、打球,在运动中促使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
3、幼儿在运动中的规则
规则是任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而言,规则的应用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但是,在活动中,这又是极有可能被忽视的一个教学设计环节,因为教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事实上,体育活动中规则的运用(规则的设计一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一般而言,规则可以相对分成三类:
第一类称之为秩序型规则。侧重控制整个活动局面、维持活动纪律和秩序。例如活动中的站位、队形、分组等之类的规则,比如,在一个主要是发展幼儿跑步能力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号令发出前脚不能够越出起跑线,规则制定后教师就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执行情况。
第二类是技术型规则。是指教师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动作的细节、动作技巧的规则。比如在小班幼儿爬的活动中,教师非常清晰地传达:“在爬的时候小屁股要向上抬,小眼睛要朝前看。”又如在《蚂蚁搬家》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在爬行时:“身体往前挺,脚尖都着地,一步一步向前爬;手和脚一块向后移动,一步一步向后爬”。在教师的指令传达后教师就要观察孩子是否在活动中是否掌握了这个动作的技术要领。
第三类是任务型规则。是指表明本次活动或者活动中某一环节的主要任务的规则。任务型规则的传达直接影响到活动局部和总体目标的达成。一旦教师对任务型的规则交待不够清晰,就会导致活动的走样,最终偏离活动的原先目标。但是如果执教教师教学灵活机智,那么就能够进行立即调整,澄清活动的任务。
当然,这三种规则的分类是相对的,有交叉的部分。除了这三种规则外,还会出现幼儿在活动中自发制定的活动规则,教师要予以保护。明晰规则的类型,有助于教师依据具体活动环节和情境相应地运用适宜的规则,促进体育活动合理、顺利地进行。(观看教学录像分析规则运用)
二、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隐性影响的因素
1、物质环境——活动中的物质材料
a、教师要观察器械、材料的投放是否安全、是否与场地相适宜
比如,架放梯子是否牢固,会不会移动;再比如:在草地上提供跑冰车就不太合适,因为草地阻力过大,跑冰车在草地上几乎不能前进,这就会使幼儿失去运动兴趣而得不到锻炼效果;
b、教师要观察器械、材料的投放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 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经常需要哪种器械、材料?又不喜欢哪种器械、材料?从而及时调整,满足幼儿对器械、材料的需求。比如,小班幼儿在玩跑冰车时,就非常喜欢 “送牛奶”——把空牛奶盒叠高放在车上,从场地一侧运到另一侧,但是牛奶盒不够了,教师根据观察到的这一现象及时提供了更多的空牛奶盒和绳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运送需要和情感的需要,更体现了教师的作用。c、教师要观察器械、材料的投放是否方便幼儿的取放
幼儿是器械、材料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取放地点应是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这样自然就能激发起他们的运动兴趣。
d、教师要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一些废旧的半成品材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引导幼儿不断创造新的玩法,丰富活动的内容,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还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比如:纸箱、纸杯、可乐瓶、报纸、轮胎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来选择这些富于变化的材料,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创造了抛接球、羽毛球、小推车、报纸球、树挂等多种游戏材料,使幼儿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得大肌肉和小肌肉方面的锻炼。(观看国外教学录像或照片)
2、心理环境的创设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她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所以除了要注意场地、设施、器械等方面的防护外,更应从心理上满足幼儿的安全需要。
a、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有胆怯和畏惧心理
比如幼儿在走有一定高度的平衡木时,会产生自己亲自去尝试一下的欲望,但真正面对时却又十分胆怯,常常不敢走或要拉着老师走,这时如果教师只顾重复动作要领而没有顾及孩子已经产生的胆怯和畏惧心理,那么孩子就更不敢尝试了;反之教师若能及时调低平衡木高度,或者在幼儿通过时伸出手扶一扶、拉一拉给予一定保护和鼓励,使他们感到有心理上的安慰,那么幼儿的畏惧心理就会慢慢减退,就会大胆尝试这一动作,从而获得身体平衡能力的发展以及成功的愉快体验。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想参加活动的权利。有些幼儿由于性格或其他原因而不会、不想、不敢自主进行活动时,不要急躁地替孩子选择,不妨多用些耐心,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引导幼儿慢慢参加自主活动。b、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有成就感和失败感
对幼儿来说,每一种体育活动都可能是富有挑战性、都是有一定危险的,但只要幼儿造运动中取得成功,哪怕是一个孩子成功的爬上一段台阶,也会给幼儿带来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就感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体育运动有许多规则,比赛中经常会有成功和失败,所以教师要及时地观察到幼儿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调整。(介绍国外的心理游戏)
3、幼儿的运动经验和活动能力
1、教师要从孩子的活动状态中观察了解这项活动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
2、教师要从孩子的活动状态中观察活动的的设计与制定是否有效、是否具有锻炼价值。
(不展开,以后在实践中详细分析)
总之,教师的观察,不但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而且还要做到勤反思、善捕捉、多记录。
观察是指导幼儿活动的基础、前提和保证,有了充分的观察,教师才能对每个幼儿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有效的教育,才能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第二篇:青年组小结(浅谈户外区域运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浅谈户外区域运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薛晓莉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当幼儿活动时,教师就是幼儿的最佳观众和听众,倾听幼儿的交流,观察幼儿的表现;当幼儿对活动规则模糊不清时,教师要耐心示范引导,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为幼儿搭建起成功的桥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能进一步地催化幼儿对经验的掌握,也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协助参与到活动中去,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本学期我们青年组的老师们围绕“户外区域运动观察与指导”进行了学习和探讨,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断实践中的反思,在户外区域运动中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如何进行观察与指导,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其中我觉得加强有目的的引导和指导很重要。在活动区域中进行指导时,教师要十分注意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要常用启发式的语言,给幼儿一个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一次我组织幼儿一起玩运粮食的活动,我以农民伯伯的口吻说:“今年粮食大丰收了,可是我年纪大了,运不了这么多的粮食,你们来帮帮我的忙好吗?”幼儿齐声回答:“好!”我说:“可是你们不知道怎么把粮食回到仓库区,这样我先带你们走一走这条运粮食的路,看看谁能记住今天的路线。”告诉完孩子们运粮食的路线后,孩子们开始运粮食了。可是这条路上有许多挑战点,尤其是碰到上桥的时候。孩子们不断的探索,尝试各种姿势和方法,有的两个人把车抬上桥,有的自己把车抬上桥,有的则往后退一退快速上桥„„看到孩子们不同的方法,随后我集合小朋友:“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许多不同方法穿过小桥,本领真大!可是你们的速度都有点点慢,而且如果小车里的粮食很多的话,是不是就抬不动小车了呢?有什么方法能即快速又方便的让小车通过小桥呢?”赵敏诗说:“我能通过小桥,到小桥前面,我往后退两步,然后推着小车使劲往前跑就能通过小桥了”。
于是我请赵敏诗示范给大家看,孩子们看后纷纷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然后我请了另外的一个孩子来用赵敏诗的方法尝试一下,可是他却没有成功。接着,我马上又问,“你们觉得他们两个人哪里不一样,为什么一个能过小桥,同样的方法另一个却过不了小桥?谁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很多孩子说了各自的道理,我请这两个孩子再次尝试一下,结果有孩子发现了赵敏诗的手是往下压的,身体是往前弯下去的,另一个孩子是指着身体过去的,所以过不去。发现了问题,孩子们纷纷在上桥的时候弯一弯身体、压一压手腕,小车子真的就听话的快速穿过了小桥。
在此次的活动中,我观察到了孩子们在运粮食中的问题,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又有目的的请了两个孩子进行示范,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比较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不仅能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以了提高。
在区域运动中,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在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这些问题的成因来加以引导和指导,这样孩子就能在活动中真正得以锻炼。在身体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能训练到孩子的思维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上老师的参与,让孩子在活动的不断思考,并得以真正的发展。
2014年6月18日
第三篇:运动中健康成长
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在运动中健康成长
上传: ***624 更新时间:2013-3-2 13:23:55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虽然对幼儿健康应包含幼儿身心两方面的健全没有异议,但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过程常常都顾此失彼。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过程中由于教师过于强调幼儿的动作技能,强调规则,对于完不成的规范动作反复练习,片面追求身体技能动作的发展目标,而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内心是否自发的主动参与运动,从中体验到什么,他们是否快乐地主动的接受教育,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变化,却常常被忽略。据调查,现实中幼儿心理健康的状况也不容乐观,由于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突出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孩子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心理脆弱,个别幼儿甚至性格孤僻等。因此,如何落实《纲要》精神,把开展幼儿体育活动与增进幼儿心理健康两方面有机结合,实现幼儿园的育人目标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重新认识,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体验,认识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幼儿,还要还给幼儿应有的自由和权利的教育观,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
(2)重温陈鹤琴老先生创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幼儿教育理论思想精髓,深刻的体会到陈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理念结合的多么紧密。“活教育”理论的字里行间都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参与的教育理念。陈老的源于生活的课程观“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以及“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的充分体现了陈老尊重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观。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深入学习领会陈鹤琴教育思想,优化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将陈老的思想贯穿指导在教育实践中。
(3)在体育活动中,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专项活动需要,会对运动者的心理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长期的或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能够逐渐培养和养成运动者的心理品质。尤其是幼儿至少年期间,是人的身体动作发展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体育运动能形成与活动相适应的心理品质。所以,我们将体育活动作为切入口,通过幼儿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体验,不断调整教育策略,从而实现优化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本课题旨在趣味、充满竞争色彩的体育活动中,让幼儿通过不断的参与、尝试、探索和内化,逐渐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运动兴趣,愿意积极且情绪愉悦的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享受、体验成功与快乐、增强自信心,调整心态,从而形成活泼健康、乐观积极、团结互助、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竞争、锐意进取形成合作能力,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全面发展身心,使幼儿将来成为一个健康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4)另外,《纲要》还提醒着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心幼儿是否学到知识、而更应该关心幼儿是否获得了主体体验,体验到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体验是如何表达的。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改变了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学。对幼儿来说,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新教育理念下的学习模式,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于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优化心理品质更是一种理想的的学习方式。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以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社会期望为依据,目的是
1、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学习的方式更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喜欢运动,同时能够促优化幼儿在自我适应、情绪情感与社会适应等各心理品质,为奠定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开展以幼儿体验学习为主的体育活动,教师探索出能够增强幼儿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幼儿体育活动:是指为锻炼幼儿身体,促进其正常发育,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体质,发展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而设计进行的教育活动。本课题所述体育活动主要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指晨间体育锻炼、户外体育锻炼、集体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体验学习: 体验是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称之为“体验”。体验往往以经验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经验,而是对以往的他人的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经验。体验具有主体性、创造性与过程性,是一种注入了体验者生命意识的经验,体验是一种被激活了的经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沟通的一种张扬力,在体验中,主体主要通过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创击、激活已有的经验,并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使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经验。体验学习是指幼儿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反复的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默写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默写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的完成。
幼儿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指良好的自我认识,积极的情感,奋发向上、乐观、健康的生活情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质。
总的来说,幼儿通过在体育活动中的体验学习,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体验,优化的心理品质,为幼儿一生的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理论基础:
(1)、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思想:
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概括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认为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首先要教人做人,而做人必须从小教起,从小教好。他说,要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起码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创造的能力,第三要有合作的态度,第四要有世界的知识,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另外他还在活教育的十七条原则中,提出如: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想的,就应当让他自己想、自己做,积极的鼓励与暗示胜过消极的制裁与命令,还提出: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教学游戏化;陈老的思想对我们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加人性化的实施教育具有较深远的指导价值,同时对指导我们更好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具有深远的价值。(2)、杜威的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主动行动和对行动结果之反思的结合;“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持续生长”;“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儿童、学科知识、社会;经验课程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是课程的基本内容。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儿童与学科的统一就是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的统一。经验课程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要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在体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学习者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三、具体的探索与实践:
在具体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边研究边反思,通过幼儿的体验学习初步探索出在体育活动中优化幼儿心理品质的策略与方法,目前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步:学习理论知识,调整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首先了解和仔细的对课题的研究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对有关问题提出质疑,在通过学习理论书籍《经验课程论》《陈鹤琴教育思想》、网上下载有关幼儿心理体验和体育活动组织的一些资料来增强自身的理论认识,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寻找可以借鉴的资料,在此阶段中我们明确了的研究思路。要想实施研究,必须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以及各个年龄段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从制订各个年龄段幼儿心理品质应该实现的发展目标入手,选择相应的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游戏的内容,同时还要拓展体育运动的实施途径和幼儿心理活动的调节途径。另外就是要再次梳理小、中、大班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目标。然后将幼儿的身体发展目标和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结合。于是教师们从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和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目标入手,设计选择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集体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民间游戏),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幼儿在运动中的心理变化,探索出能有效的促进幼儿体验学习的一些组织策略,并相互观摩,共同研讨。第二步:制定实施计划,具体展开实施研究
(1)、梳理和制定在体育活动中各个年龄段幼儿心理品质的指导目标。
课题组成员积极实施新《纲要》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教育观。有学者依据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内涵的不同表述,将幼儿心理健康的内涵归纳四个方面位:积极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对现实(包括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良好态度;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反复推敲,将幼儿心理健康的指导目标可以参考的定为:1、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快乐向群、积极的参与热情,好奇求知、天真活泼);
2、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坚持性、毅力、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学会合作)。在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后,我们将幼儿在学前期应该培养的心理品质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到各个年龄班的活动中,确保该目标的真正实现。首先研讨制订了小、中、大班幼儿的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表一)再次梳理小、中、大班幼儿在身体动作发展方面的目标(表二)。按照预定的目标科学有效的创设体验学习的氛围。
表一:小、中、大班幼儿心理品质发展目标 幼 儿 心 理 品 质 的 发 展 目 标
小
班
1、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遇到不高兴的事不生气、不哭闹;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乐意表达积极愉快的情绪。
2、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乐于探索的热情。愿意帮助身边的同伴,乐于接受成人,同伴的关心,赞扬
4、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喜欢集体活动,愿意参与集体或者小组活动、并能表现自己。
5、对感兴趣的活动能持续一段时间,知道不吃苦就做不成事,坚持独立完成能力范围的事情
6、事情没有做好不哭,重新再来,对自己有信心。中
班
1、在各种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乐意和小朋友一起共同完成成人委托的任务。
2、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并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
3、学会真实而自然的表达情绪情感,掌握一些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
4、喜欢集体生活,能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并能主动的表现自己。
5、、遇到阻碍与挫折不退缩,愿意尝试解决,养成做事有始有终、坚持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6、愿意遵守集体规则,乐于帮助同伴,体验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所带来的快乐。大
班
1、乐意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遇事多动脑筋,思考问题懂得求同存异,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懂得重在参与。
2、懂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情感,会运用一些方法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3、愿意学习别人的优点,体验不断进步带来的自豪感,感受被别人接纳、及帮助别人的幸福感。开朗、合群,愿意结识新朋友,尝试新活动、4、能对认知、探索活动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勇于探索,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坚持到底,体验成功的乐趣。
5、、不惧怕新环境,新任务,能积极面对挫折,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气馁。
6、、愿意尝试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参加各项竞赛活动,会带年龄小的幼儿游戏,体验大带小的快乐。表二:小、中、大班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目标 小 班 中 班 大 班
走 ① 改进自然走步动作,掌握多种走步的方法,提高走步能力,做到自然走步时步幅能放开,落地较轻,脚尖向前,躯干正直,摆臂自然协调。学会几种简单的模仿性走步动作,习惯排队走步,排队走步时不掉队。
②学会4个——5个走步游戏,喜欢和同伴做走步游戏,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③发展方位知觉和速度知觉,发展注意力,排队时不东张西望,培养观察力和模仿力。①改进自然走步动作,做到步幅放开、均匀,姿态较端正,没有檫地、八字脚、踮脚等缺陷;初步学会闭目走、后退走、持物走的合理方法;能独立想出新的模仿走步;排队走时能保持队形,有一定的调节动作节拍的能力。②学会3-4个走步游戏,能独立做集体走步游戏。③发展方位知觉、速度知觉和节奏知觉;发展注意力、想象力和模仿能力;能注意遵守规则和纪律。
①改进自然走步动作,做到步幅大而均匀,落地轻柔,姿态端正,摆臂自然协调,节奏稳定,有精神;初步掌握闭目走、后退走、前脚掌走、提物和背物走的合理方法;能独立想出新的走步方法;排队走步时能保持队形并能和集体节拍一致。②学会2个—3个走步游戏,有一定的独立游戏的能力。③发展方位知觉、节奏和速度知觉;发展注意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解自己的走步动作,能注意自己的走步姿态和克服自己走步的缺陷,具有遵守规则与纪律的习惯。
跑 ①发展跑的动作,使幼儿能迈开步子跑,跑的平稳,双臂能前后自然摆动,能按目标控制跑的方向,四散跑能主动躲闪别人。20米直线快跑不慢于7秒。②满足跑步需要,培养跑的兴趣,使幼儿能体验到跑步活动中的多种乐趣,喜欢和同伴做跑步游戏,有提高跑速的愿望,能初步识别别人和自己跑的快慢,能在成人引导下调节跑速,能在别人的鼓励下,克服疲劳,坚持跑到目标。
①1知道步子迈大才能跑的快,屈臂前后摆动才省力,快跑后不能马上停止等粗浅知识。要求幼儿能迈开步跑,落地较轻,会屈臂前后摆动,没有后甩小腿、八字腿等缺陷,初步掌握圆圈跑、往返跑、持物跑和接力跑的方法,较好的控制跑的方向和调节跑速,20米直线快跑不慢于6、5秒。
②发展跑步活动兴趣,使幼儿能体验到跑步活动中运动、竞赛、合作和其他交往的乐趣,有较强的提高跑速的愿望。爱比赛,关心比赛的胜负,并能知道“胜不骄,败不馁”,能注意克服疲劳去实现跑步目标。了解自己的跑速,有提高跑速的愿望。
①初步懂得步子大、步频高才能跑的快,懂得屈臂摆动既快又省力。跑步蹬地有力,前摆放松,方向正,落地较轻,能屈臂前后自然摆动,能掌握持物跑、后退跑、侧向跑、突然变向跑等动作,20米直线快跑不慢于6秒。
②发展跑步活动兴趣,使幼儿能体验到跑步活动中的运动、竞赛和其他交往以及创新、模仿等多种乐趣,了解自己的跑速,很想提高跑速,喜爱比赛,能主动努力去争取胜利,对胜利有信心,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对对手友好,能根据活动目标和自己体力调节跑速,能主动克服困难去实现跑步目标。
跳 ①初步掌握双脚向上跳、向前跳、向下跳的动作,能双脚同时用力蹬地起跳,两臂自然摆动,双脚同时落地,注意屈腿,落地比较轻,基本稳定,双脚连续向前跳时动作连贯,有节奏。能初步掌握跨跳。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55厘米。②满足参加跳跃运动的需要,培养跳跃兴趣。使幼儿能体验跳跃活动的乐趣,喜欢和同伴一起做跳跃游戏,能用学的知识识别他人的起跳和落地动作,识别跳的远近。③知道自己能跳多远,起跳、落地动作对不对,想跳的更好、更远。
①能较熟练的用双脚向不同方向跳,双脚起跳时双臂有意识的摆动,与蹬脚动作配合较协调,落地能主动屈忒缓冲,比较轻稳,能熟练掌握跨跳动作,落地后能不停顿的向前跑动,能较熟练的单脚连续跳,动作连贯,节奏清楚。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75厘米,单脚连续跳不少于10米。
②发展跳跃兴趣。能体验到跳跃活动中学习动作、发展体能、模仿、创新和交往等多种乐趣,能用已获得的知识初步识别自己起跳和落地动作,关心自己跳的距离,有跳的更高更远的愿望。①能熟练地用双脚向不同方向跳,起跳时上下肢协调,落地轻稳。能熟练的做跨跳和单脚连续跳,连续跳时落地较轻,动作连贯,节奏稳定。初步掌握正摇双脚跳绳,能连续跳10次以上。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95厘米,单脚连续跳不少于20米。
②培养发展跳跃动作和能力,模仿、创新、审美、交往和竞赛兴趣;培养友好合作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投掷
①初步掌握双手腹前、双手头上、单手肩上和肩侧投掷动作,提高投掷能力。投掷时能快速挥臂,双手腹前投掷时能运用腿力,单手肩投时能运用转体力量。双手腹前投球在3、5米以上。肩投沙包男女均在3米以上。
②能体验到投掷活动的乐趣,喜欢和同伴做投掷游戏。初步建立躯干用力意识,能根据目标的远近调节用力。③了解自己投掷的距离,想投得更远、更准。
①改进已掌握的投掷动作,初步学会双手胸前推球。投掷时能注意上下肢协调用力,挥臂速度较快,投掷时能注意向前上方投。双手腹前投球距离在4、5米以上,肩投男幼在4米以上,女幼在3、5米以上。②喜欢投掷和比赛。初步了解自己的投掷动作,想投得更远、更准。
①改进已掌握的投掷动。投掷时能注意全身协调用力,挥臂较快,能投远时注意向前上方投,并能初步控制投掷方向。双手腹前投球男幼在5、5米以上,女幼在5米以上;肩投男幼在5米以上,女幼在4米以上。②喜爱投掷和比赛。初步了解自己的投掷能力,想把动作做得更好,掌握更多的投掷动作,想投的更远、更准。全身协调用力意识和出手角度意识较强。钻爬
①熟练掌握手膝和手脚着地等基本的爬行动作,正确掌握正面前钻的要点,钻时能低头、弯腰屈腿;初步掌握侧面钻低障碍的动作,做到钻时先屈后腿,边钻边移重心。10米爬行速度不慢于10秒。②发展力量、灵敏等运动素质,发展空间知觉和体位知觉。钻“洞”时,一般情况下身体不触及障碍物。③增强钻爬兴趣,喜欢独立变化爬行动作。①完善手脚、手膝爬行动作,初步掌握匍匐爬行动作,10米爬行速度不慢于8秒。熟练掌握正、侧面钻的动作。②发展力量、协调、灵敏和速度等运动素质。③发展钻爬兴趣和创新兴趣,能主动探索钻过不同形状“洞”的合理方法和新的爬行方法。①继续改进已掌握的爬行动作,学会侧身爬等动作。提高钻“洞”能力。10米爬行速度不慢于7秒。②发展力量、速度、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③发展钻爬兴趣和创新兴趣,培养竞争和合作精神。喜爱并能独立想出新的钻爬动作。平衡
①初步掌握走平衡木,单脚站立和原地旋转的要点;能平衡的走过15厘米×30厘米×300厘米的平衡木,或平铺在地面上、纵放的10块砖;单脚站立持续时间不少于8秒。②培养平衡兴趣,喜爱走窄道、旋转和滚动活动,培养勇敢、自信的品质,走平衡木不害怕紧张。
①较熟练地掌握走平衡木,单脚站立和原地旋转的要点;能平稳的走过10厘米宽×250厘米长的窄道;单脚站立的持续时间不少于20秒。②发展平衡、创新等兴趣,喜爱走窄道、旋转,闭目走和滚翻活动。培养勇敢、自信和沉着品质,字较高的窄道上移动不害怕。了解自己单脚站和走平衡木的能力,想站的时间更长,走得更稳。
①熟练的掌握走平衡木,单脚站立和原地旋转的要点,能稳定的、放松的走过10厘米宽、250厘米长的窄道。单脚站立时间不少于30秒。②培养平衡、创新、审美等兴趣,喜爱走窄道、旋转、闭目移动和滚翻活动。培养勇敢、自信和沉着品质,在不稳定的物体上站立和走动不慌张。了解并想发展自己的平衡能力。
(二)活动内容和途径的选择。
1、探索多元的组织形式
(1)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而体育游戏往往是在小组或个体幼儿中进行的专门性的活动,它不受一日活动计划安排的约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即时性,一般是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与需要安排的活动。另外在关注幼儿心理体验的体育游戏(包括民间体育游戏)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游戏适合幼儿进行身体动作的趣味练习,有利于帮助幼儿在运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开朗性格,同时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合作,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规则性较强的体育游戏中,幼儿通过一次次的积累运动经验,调整运动方法,逐渐学会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较好的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因此,我们从最符合儿童兴趣特点的体育小游戏入手,充分挖掘传统的民族、地方资源,搜集民间体育游戏,如:《老鼠钻风箱》《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抱小狗》《放炮仗》《卷白菜》等游戏,这些游戏具有生动有趣的情节,易学、易会、易传,而且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还有一些民间游戏,只要简便的玩具材料随时可以玩,如几颗小石头、几根小竹板、几个小沙包,就可以玩起来。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形式,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改变材料的结构,变成新的游戏材料,凭借身体的一些部位就可以进行游戏。另外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选择改编那些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在组织运用的过程中,力求在“新”、“简”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新”是指民间游戏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简”是指讲解简练、练习简单、教法简易。以“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把民间体育游戏贯穿在晨间锻炼与户外体育活动之中。再次我们创新选择、设计了(套圈、拔鸭毛、齐头并进、同心协力)等三十余个有利于优化幼儿心理品质体育小游戏。同时将这些心育小游戏贯穿于幼儿运动的各个环节当中,渗透在一日活动的任何时机。
(2)集体体育活动是教师针对各个年龄段幼儿身体发展目标和幼儿心理发展目标,有重点预设的体育活动。集体体育活动往往一周进行一到两节。我们在制定体育教学活动计划时,通过对现阶段本班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已有经验的分析,以幼儿的心理品质内容与体育活动的动作发展目标为教学重点,通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情绪情感表现以及观察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较好的确保目标的有效实施。集体体育教学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以及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例如《玩竹梯》、《合作真快乐》、《我们去探险》、《争做奥运小英雄》。(3)晨间活动和户外锻炼
晨间锻炼和户外体育锻炼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与集体体育教学相比,它有着环境的开放性、选择的自由性、内容的丰富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等特点。如在晨间区域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获得自由、自主的锻炼机会。自由选择器械、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玩法;创设体育活动区,打破班级、年龄的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通过活动环境中的人和物发生交互作用,锻炼身体,发展基本动作,同时习得对人、对事、对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在自愿、自由的气氛中,在宽松、随机但非放任的指导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练习、调控活动量。
2、探索有效的组织指导策略: 策略
一、关注幼儿的体验
在集体体育教学环境下,体验是指幼儿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体、心理和情感方面的体验.体育教学应该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来精心设计体育活动、游戏和情境,创造性地使幼儿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上的美好体验.体验式学习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五个环节如下: 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
体验是过程的开端。幼儿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分享是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幼儿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交流是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同伴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经验模式。
整合是按逻辑的程序,下一步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然后去整合,以帮助幼儿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
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今后的锻炼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因此参加者可以不断进步。
策略
二、:以游戏化情境化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景及提供的外界刺激中引起内心的冲突,通过感受、体验,分享,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内容。小班:以情景式的活动形式吸引幼儿的参与运动,满足情绪情感的体验。中班:以任务式活动形式使幼儿运动情绪情感的满足,养成运动的习惯。大班:以竞赛式活动内容使幼儿在团队的合作中,调动运动的热情,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例如:我们在大班尝试开展了《我是小小解放军》活动,为幼儿创设了情景式的运动环境,那些在人们眼里废弃的纸盒、皮球、吃剩的酸奶瓶……,在这里变成了“解放军的营地”、“敌人的碉堡”、“弯曲的山路”、“密集的地雷阵”、“崎岖的山坡”、还有“石砖”“水桶” ……。“小小解放军们”戴上了小军帽,个个投入到“运动”中去。大家协同钻过山洞、跨过地雷区、爬过铁丝网、蹬上山坡、奋力投掷、消灭“敌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自由的活动着,爬、钻、跑、平衡、投、跳等,他们身临其境的锻炼,兴致高涨,乐趣无穷运动,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的动作启发下,能力稍弱的幼儿试着模仿,能从玩伴身上得到对材料操作与运用的启发,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式与行为,探索出快速爬山坡的方法,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想办法挺身相助。平时不喜爱体育运动的孩子幼儿出极强的自信心和运动热情,他们个个不甘示弱,在小组竞赛的时候,自由结伴形成一组,表现出极强的协作精神,从不喜欢运动到敢于大胆尝试以之于到最后对运动充满渴望,他们变得乐观自信,喜欢与人合作,更加敢于面对困难,正视成功、失败,更加勇于挑战自我,更容易形成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总之,把枯燥单调的动作练习转化为富有情趣的游戏情节,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很好地调动了孩子的活动情绪,使他们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学习。
策略
三、营造良好的物质氛围和温馨的精神氛围
(1)根据游戏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尝试营造与其年龄特点相一致的运动情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中更加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这里的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指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情绪比较的轻松愉快,另一方面指活动内容本身比较有趣,难度适宜,对幼儿来说锻炼的比较轻松愉快。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来说,要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小班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运动活动中应遵循幼儿认知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尽量选用游戏化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幼儿更容易进入游戏情境。如:小班体育活动“小乌龟爬爬”,整个活动用游戏的情节贯穿始终。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幼儿的竞争意识增强,幼儿此时动机的特点与强烈的荣誉感联系着,取胜的欲望成为兴趣持续的原因。除了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外,还要尽量为幼儿创设一定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体育小竞赛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多采用鼓励与肯定的语气同幼儿交流,多给幼儿微笑和掌声。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要努力在具体的体育活动情境中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应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坚持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促进每位幼儿都树立自信心。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多用“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再努力一下就行了”这样的鼓励性语言。尤其是对运动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教师更要多关注,多给予关怀,避免粗暴的态度和轻易的否定与批评。一缕关爱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热烈的拥抱,都会给幼儿幼小的心田注入爱的阳光,成为幼儿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成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幼儿与老师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和挫折。老师还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要让他们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这个进步不是和同伴相比得出的,而是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教师要和幼儿一起为幼儿的成长感到骄傲,自豪。
(3)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营造团结互助的同伴关系,使幼儿更加具有团队意识,引导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让他们相互学习正确的看待游戏中的成功于失败。教师要尽量淡化比赛的结果,对于有困难的幼儿,及时的鼓励同伴鼎力相助,把自己的运动经验和有困难的人分享,或者关心弱小的幼儿,当同伴一时间没有达成目标的时候,及时的给与语言、态度上的鼓励和时间上的支持。教师借机对该表现出来的优秀的品质及时进行肯定,帮助幼儿树立信心,感受同伴间的友情,树立起只要不懈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的信念。在爱的氛围中形成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精神环境,感受爱温暖。
(4)为幼儿提供混龄运动的机会。幼儿混龄运动就是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同时一起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在混龄运动中使大年龄的幼儿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强化成功感,使小年龄的幼儿感到亲近、温暖,增强自信心。幼儿混龄运动活动既满足了幼儿与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需要,提高了幼儿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更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与爱心。如:开展了“营救兔宝宝”、“我和弟弟妹妹一起去探险”等混龄运动。
策略
四、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运动材料
在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供幼儿选择。如中班体育活动“玩竹梯”,为了让材料适合不同水平的孩子,提供了高、中、低三种不同高度的竹梯。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教师不加干涉,这使幼儿有了安全感和控制感。幼儿可以从最容易的开始,允许他们在尝试后更具自己的能力调整运动材料。在这样的轻松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幼儿没有过大的精神压力,不再害怕失败或不能胜任老师的安排,也没有勉强和为难,他们都积极主动,按自己的进程活动。他们更加放松,畏难情绪明显降低,目标的达成度显著提高。又如,在小班“熊宝宝过桥”的活动中,我们设计安排了不同高度、宽度,不同状态的“小桥”,有纸桥、绳桥、积木桥、长凳桥等,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平衡练习。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走难度高的“桥”,并用游戏的情节、口吻暗示可拿着沙包等辅助材料过“桥”,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则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平衡能力,使他们也能体验到自己的成功。策略
五、关注儿童现有水平,适时指导,解决难点
在活动前,应对幼儿的运动水平和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多种应对策略。教师在幼儿的动作练习阶段可以巧妙的运用分解难度的方法,分解和降低动作难度,可以先让幼儿自由探索动作的要领,在幼儿中间树立榜样,采用幼儿教幼儿的策略;也可以在幼儿难点无法突破的情况下,通过选用与动作相称的儿歌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小班幼儿可以通过形象的动作模仿,帮助有人理解。一味的追求动作的规范和目标的达成就会使一部分幼儿感到压力较大,而丧失运动热情。但是如果运动的难度太低,没有挑战又会使幼儿失去挑战的乐趣,比如:在“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联系阶段,幼儿的发展要求是幼儿能助跑跨跳30厘米的距离,动作规范。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对于幼儿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在掌握要领的同时,还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首先就要思考本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尝试让幼儿先探索助跑跨跳动作要领,当幼儿熟练的掌握动作后,再提出高度上的要求,这样幼儿不会因为难度太大,失去信心。所以,一定要让难度的“度”把握好,这样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否则,将会对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体育活动作为与儿童的天性最为贴近的活动,其价值和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品质,在充满竞争色彩和趣味的体育游戏中,让幼儿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锻炼,体验成功与荣誉、享受成功与胜利时,不断的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活泼健康、乐观积极、团结互助、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竞争、锐意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从而为幼儿以后的健康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过程的现状回顾及下阶段的研究方向:
(1)在近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从态度上高度的重视,课题组由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我园园长王晓军亲自挂帅,业务园长王慧具体主持研究工作,由七名区骨干教师形成了研究小组。课题研究多次得到了南京市“名教师”张慧娟老师、南师大张慧和老师以及省教研室毛曙阳老师的亲自指点。
(2)课题组的老师们在每两周一次的研究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理论,在一次次的活动观摩、研讨、交流中进行观念上的碰撞,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老师们从过去的片面关注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到逐渐过渡到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理解幼儿,分析体察幼儿的心理变化。课题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与研究能力得到不同的提高,大家的心理教育意识得到增强,自觉地将心理教育渗透到一日课程之中,通过研究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优化。
(3)另外,从幼儿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来看,幼儿的晨间活动参与的人数明显增加,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很高,户外活动中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明显提高。现在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各个喜爱运动、会运动,快乐运动!
(4)通过近阶段的课题研究,带动了幼儿园的全体教师都来关注幼儿的健康,幼儿园户外运动时间,运动气氛高涨,逐步形成了以健康领域为主的办园特色!
(5)下一阶段我们重点思考拓展体育活动的组织途径:尝试通过亲子运动会和户外登山等形式优化幼儿的心理品质。目前我们刚刚为幼儿建立了心理活动室(快乐小屋),和心育游戏室,尝试通过专项活动室调节幼儿的心理,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以外的也有情感表达和宣泄的机会。
第四篇:静止中运动
静止中运动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我却静止得如一潭死水,懒得去关注那些纷争,懒得去理会那些周遭。90后太张扬,我却只是静谧地凋谢,没有人过问,无声无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我们成绩却一塌糊涂,是因为不喜欢体育还是我们的思维落伍呢?天堂地狱之间的流离失所,需青春我们去努力奋斗。要想抵达彼岸就必须付出努力,不论天堂或是地狱。不断地学习是到达彼岸最好的帆桨,日考,周考,月考,期末考,考不死也考不了的测试,如一阶阶石梯,同往山顶的路仅此而已,每一阶梯完了都有一个石台,但往上仍有石梯,我们就这样走,走了3年甚至更远。到达山顶时,似乎可以静止了,但运动却时刻潜伏着。
政治老师说事物运动上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生命也如此吗?年少的我们有太多的疑惑,社会的险恶并非我们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而生活也并非全都一片黑暗。人生的上浮下沉如茶的命运,有的把开水变成了香浓的茶水,而有的却污染了水。毕竟付出过行动,自然会有结果,也许爱拼才会赢,真的!奋斗地青春,青春地奋斗,总会有结局的,高考无非生命的插曲,曲终人散,我们各自流放,寻找心灵的幽房。
同学总说我喜欢无病呻吟,可到了当人面不知何处去时,桃花依旧笑春风时,我们的思绪是亢奋还是低靡呢?我只有思念,想念青春,怀念过去。秋,始之于夏的余韵而终于冬的沉默谁在夜晚浅吟低唱,奏这一度秋的悲凉?
夜未央,我们只能呆望,我们运动的生命何时停止?
第五篇:浅谈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观察
浅谈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观察
【摘要】:
区域活动就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教师除了在活动区域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还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要支持幼儿,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必须通过观察。怎么观察?怎样的观察才是有效地?在观察中又如何处理好各种有效信息,从而给予幼儿适时的、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在游戏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注重观察的方法,及时捕捉真实的信息,从而学会及时处理观察信息,为幼儿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让幼儿把游戏开展得更精彩,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区域活动 观察 材料观察 观察方法
【正文】
观察是通过教师的感官知觉了解儿童的过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教师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以便幼儿在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支持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下面就区域游戏的几方面谈谈是如何进行观察与分析的。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
每一次区域活动前教师都要明确本次区域活动或本周区域活动自己要重点关注和观察的区域是哪几个,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哪些,要重点观察哪些幼儿,教师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而做,这样教师才会进入较好的观察状况
(一)材料的观察
1.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实效性。区域游戏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幼儿在对材料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了自主
学习的能力。就如数学区中成品的操作材料,幼儿经过几次操作后就失去了兴趣,不愿再去操作。在区域游戏时,我们老师就要观察提供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2.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在区域游戏时,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考虑其操作性。因为一些操作性不强的材料往往就是失去了它的意义。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放大镜。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还挺新鲜的,可没过两分钟就觉得没意思,不想玩了。接下来这边转转那边转转,还要搞点小破坏。这样一来使原本有序的活动也无序了。观察后教师在下次科学区就要进行调整,要投放操作性强一点的材料。
3.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是否具有积极性。有的区域幼儿玩过了还想玩,有的区域幼儿玩得兴致很少。这时教师就要不断观察,分析原因。经过观察后我们了解到:活动材料老是这么几样调动不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根据幼儿游戏的进展,有目的地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不能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也不能一直放着这么几样不换。因为这样导致幼儿的参与意识不高,满足不了他们的兴趣。材料的投放要及时更新。在区域的创设时我们也不能着重布置哪一个区而忽略了哪个区;在对新材料的投放时教师不能悄悄地放进区域中,应该告诉幼儿: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东西。你们可以去尝试玩玩。这样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尝试玩老师提供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新的东西,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二)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
1.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展露个性、获得个体发展的。同时,生动、有趣又富有变化的材料只有通过和幼儿的交互作用,共同丰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娃娃家”活动中,我和幼儿在一起讨论,“娃娃家还缺少些什么?”马上就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有个电视机就好了,我们可以在娃娃家里看电视。”在他的带动下,立刻又有几个孩子补充:“我想在娃娃家里有个微波炉,可以烧菜的。”“我想有个电话,可以打电话的。”就这样,经过我们的共同出谋划策,一些新的游戏材料便诞生了。
2.观察孩子与孩子间的互动。以前活动区游戏中幼儿交往仅限于本区范围内。随着区域活动的开展,区域之间的联动也出现了。当老师提示过后,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娃娃家里的陈晨曦对我说:“老师,我想带我的宝宝到大舞台去看表
演。”“当然可以,你想的真好。”陈晨曦高兴地抱着娃娃走到大舞台说:“我带宝宝来看你们的表演,可以吗?”正在表演舞蹈的高欣媛和李鸣枭愣了愣,转头看着我,我向他们点了点头,高欣媛马上笑着说:“好吧,你抱着娃娃坐在椅子上看我们表演吧,我们跳舞给你们看。”陈晨曦看了一会儿表演区的小朋友们的表演后抱起娃娃说:“现在娃娃困了,我带他回家睡觉,谢谢你们的表演,下次我还会来看,再见!”以上的事例表明,在不影响各区正常游戏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各区游戏之间的联动、合作有利于拓宽幼儿交往舞台,增强幼儿之间相处和交往的技能。
二、注意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中,我们首先要做个旁观者,选择适宜的观察记录方法。在区域活动中,要想观察记录更有效的为活动的开展服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记录,经过相关的理论培训我们知道几种有效的观察记录方法:
1.全面性观察记录。也叫扫描式观察记录。在班级区域活动开始前两位教师已进行定位,确立有一位教师负责扫描式观察记录,对整个班级活动去进行全面的观察,主要观察区域的整体情况。如:幼儿进区情况,游戏中幼儿是否出现状况,区域活动中材料使用情况等等,对活动区整体的一个全面的、大致的观察记录。
2.定点观察。班上的另一位教师到某个区域中,对幼儿个人或该区域中的一组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该区幼儿的情绪、个性行为、材料使用、合作等的情况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
3.多种观察记录形式。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观察后,不能忽视记录,如果只是单纯观察,很多重要的细节,很多教育的契机会因为一些时间而被遗忘,失去了引导和教育的时机,所以在观察的同时,教师应把观察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记录方式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结合。(1)在区域活动中一般采用用文字的形式详细记录幼儿活动情况,这种形式会比较具体。常用于定点观察某个区域一组幼儿或某个区域某个幼儿的游戏发展情况。如:什么时候XXX小朋友在做什么,她和同伴是怎么交流的,是怎么操作材料的等。(2)表格形式。这种形式比较的方便,班级幼儿人数比较多的时候想在短时间内了解幼儿的情况时,只靠文字观察记录就比较难,就可以借助表格形式进行记录。如:幼儿的进区情况就可以用这种表格,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娃娃家有谁?各个区域中都有些谁?谁哪个区域
不经常去的等等。
三、学会及时处理观察信息。
幼儿对活动感兴趣吗?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及时处理观察信息,捕捉活动中的教育契机,不断开发教育内容,这需要每位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帮助与肯定。通过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对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然后根据观察情况进行分析,考虑是否需要介入或进行引导或是对材料进行丰富和调整等。我们要注意参与介入的时机,在正确时机参与幼儿的活动,可以扩大并丰富幼儿活动内容。但如果时机不对,可能导致幼儿终止活动。因此,教师应事先观察,再决定是否加入或何时加入。如:在一次建构区,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搭建城堡。祝逢泽小朋友走过来,一边在搭好的城堡上抽掉了两块,一边说道:“你不和我搭城堡,我也不让你搭。”被他这么一抽,城堡倒塌了,夏淳希急得大哭了起来。区域的其他小朋友看见了,有的冲着祝逢泽大喊大叫,有的还想打他。这时我及时的介入了:“哎呀,城堡倒了怎么办,娃娃家的爸爸妈妈马上要带着宝宝来参观了呀?”这时孩子们似乎想到了什么,重新拿起积木进行搭建。这样孩子们又重新开始游戏了。又如理发店没客人了,店员们无所事事,开始在区域中打闹,这时我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其中,要他们帮我设计一个发型,于是店员们开始忙乎了,梳头的、卷发的、夹夹子,帮我设计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型。
在区域游戏中,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活动者参与游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活动,不要强加干涉而要学会观察,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因为这样既会阻碍孩子的思维。久而久之也会造成依赖心理。教师要留心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及时介入游戏,通过支持,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的中教师始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影响幼儿的发展?二是教师如何支持每个幼儿发展?我们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要善于观察,洞察孩子最热切的需要,及时捕捉真实的信息,从而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把游戏开展得更精彩。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当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给予幼儿适时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解读 李季湄 冯晓霞主编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蔡春美 洪福财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