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樊明庆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樊明庆 409000 [摘要]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后提出:我们现今的历史教育仍存在着远离学生实际、教师教法单
一、观念守旧、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这些现象会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并对影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师因素作了分析,使广大教师明确,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创造潜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有效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再上一遍。因此,必须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就笔者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备课活动的重点不在于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而在于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的认识与情愿发展要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教师首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仅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够不够呢?显然是不够的。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等影响。因此,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我们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例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前,教师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这些与本课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又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前,教师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利用《南京条约》、洋务运动、《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分析出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原因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是高效的。因而产生以下原则:1.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成熟度;2.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经验背景;3.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任务目标不合理、无价值,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可能有效实现成功的教学。
首先任务、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明确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其次,任务与目标应该是具体而科学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合理的要求,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传承人类文明需要的要求。再次,任务与目标又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即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准备基础的,是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而不是简单重复,也不应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过分遥远。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确立切实有效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立足课堂,立足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感知、理解、分析等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也就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历史教师可以
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按照温故而知新的方 1
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去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影响时,可以这样连续追问:辛亥革命的哪些内容对民族工业产生了影响?辛亥革命使当时民族工业的受到了哪些具体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迫使他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去找印证。从而落实了“学科能力”,体现了学科特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2、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比较,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可以古今、中外对比。例如:通过指导学生对比唐朝与清朝的对外交往政策和结果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开放带来繁荣兴旺,封闭导致落后挨打”。从而认识理解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教师用赏识的评语给学生以反馈,会诱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激活思维的细胞,使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教师还应该灵活多变,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激励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我在8年级历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时,针对本课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学生对于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远这一学情。我一上课,就引入了小组竞赛的评价机制,采用记分评价4个组,看哪一组回答最积极,得分最高。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相对于他们较为枯燥的分析活动。学生热情很高,争当第一。
五、结论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师生双赢的,学生在认识和能力方面上从少知到多知,过程与方法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积极参与、兴趣高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老师呢,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内化后收获了通达;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收获了经验,在和谐、流畅的对话教学中收获了灵感,每一堂课我们用心去解读、认真去设计,最后收获的就是个性化教学的风格。参考文献:
[5] 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4)[6] 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3)[7] 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06)2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是高效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应该把握好本学科的学科特点,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来设计学生活动。恰当利用课堂评价,能使学生活动有效性持续。
[关键词] 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分析学情 科学的目标 学科特点 学科能力 恰当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再上一遍。因此,必须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就笔者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分析学情,是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备课活动的重点不在于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而在于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的认识与情愿发展要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教师首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 1
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仅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够不够呢?显然是不够的。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等影响。因此,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我们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例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前,教师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这些与本课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又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前,教师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利用《南京条约》、洋务运动、《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分析出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原因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
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是高效的。因而产生以下原则:1.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成熟度;2.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经验背景;3.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学情分析是一个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而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开始前。它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和丰厚的教学积累。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是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任务目标不合理、无价值,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可能有效实现成功的教学。
首先任务、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明确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其次,任务与目标应该是具体而科学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合理的要求,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传承人类文明需要的要求。再次,任务与目标又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即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准备基础的,是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而不是简单重复,也不应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过分遥远。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确立切实有效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要重视每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我们在对一节课的设计中,就是要明确这一节课我们要让学生体
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达到一种怎样的价值观,这是一节课的灵魂。与传授的知识相比较,这一点显得更重要,因为知识靠老师教是不可能教完的,知识还有遗忘,但情感不容易遗忘,只要我们想办法去寻找这样的点,就有可能唤醒他们的心灵,至少可以引发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能够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
三、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科能力”,是落实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立足课堂,立足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感知、理解、分析等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也就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历史教师可以
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按照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去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影响时,可以这样连续追问:辛亥革命的哪些内容对民族工业产生了影响?辛亥革命使当时民族工业的受到了哪些具体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迫使他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去找印证。从而落实了“学科能力”,体现了学科特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2、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比较,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可以古今、中外对比。例如:通过指导学生对比唐朝与清朝的对外交往政策和结果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开放带来繁荣兴旺,封闭导致落后挨打”。从而认识理解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
有效培养。
3、有效地指导自学方法。先通过老师的方法指导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好“归纳学法”,让学生多次自我归纳学法。经过多次反复训练,逐步掌握自学方法。从而实现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例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中,教师先在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形成时期”的特征表现以及成因之后,大家一起归纳小结分析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自己独立去分析民族工业在后面三个时期的发展情况。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四、恰当利用课堂评价,是学生活动有效性持续的保障。
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教师用赏识的评语给学生以反馈,会诱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激活思维的细胞,使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善意,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学生更加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
教师还应该灵活多变,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激励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我在8年级历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时,针对本课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学生对于近代的民
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远这一学情。我一上课,就引入了小组竞赛的评价机制,采用记分评价4个组,看哪一组回答最积极,得分最高。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相对于他们较为枯燥的分析活动。学生热情很高,争当第一。
成功的课堂需要精心的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精彩生成有效性的前提,但并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唯一要求。课堂教学是动态的,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法,使静态的设计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 文 吉吉
2、《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十大教学技能 》 余文森
3、《无效、低效到有效、高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走向》 余文森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讷河四中
汪冰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应主要在课堂上解决。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的理念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语文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即学生能否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主动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尽可能的获取最大的收获。
但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语文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因此有必要启动此项研究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有效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所谓“有效”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其相关标准如下: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教学旨在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关注教学效益,教学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目标尽可能具体明确,其达成度力求能够检测,以体现教学效益的优劣;反对简单的量化和过于量化。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使教学能成为真正发展学生思考和激发儿童智力活动的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变教会为学会,变学会为会学,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所强调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
3、明确课堂主要教学行为、辅导教学行为的确立,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1)指课堂基本教学策略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如平等对话、探究学习等;(2)课堂主要教学行为、辅导教学行为的确立,如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等;(3)还包括教学信息的传输,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时间的分配等。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等。
1、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语文教学因素的存在及其变化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语文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
策略。
3、实验总结法。通过上课、听课,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为研究提供经验。
七、研究步骤和过程
本课题预定用一年时间完成。研究步骤分为:
设计申报阶段(2009年4月—2009年7月)前期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0年4月): 后期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4月)总结鉴定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第一阶段:申报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教学经验,进行课题选题并分析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2、选好课题,填写个人课题申报表进行课题申报。第二阶段:前期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1、此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立足课堂、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注重课堂生成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研究的过程不断进行总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2、设计课题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分析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与有经验的老教师一起研讨,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在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一年来,校内、校外共听课近一百节。有效地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阶段:后期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4月)
1、阅读教育专著、杂志:《语文新课程标准》、《怎样教得精彩》、《讲语文》、《有效教学法》、《做最好的老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等,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和论文。
2、通过教学过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教学案例。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1、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经验。
2、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并提出结题申请。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总结反思,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通过研究总结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完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撰写了教学心得《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教学理念科学——语文课堂有效的前提
充分认识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师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一种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能以新的人才观、学习观、新的教学观作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
2.教学方法科学——语文课堂有效的关键
没有不想教好学生的老师,可总有学不好的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满腔的教学热情,高度的教学责任感,更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1)教学目标简明(2)站在学生角度备课(3)兴趣贯穿始终
(4)教学语言艺术(5)讲学时间分配合理(6)教学信息传输科学 这些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索的教育目的。
(二)为了课题研究需要,阅读了大量书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撰写了《有效教学法》、读书笔记;及教学论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之策略》;教学案例《高效课堂应有怎样的课堂氛围》等。
(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现在所执教的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教师一人“天下”的现象,而是师生平等、气氛和谐的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了发展与进步。真正实现了课堂“优质高效”,能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
九、课题研究反思:
通过一年的研究,不断的探索努力,在研究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同时对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1)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尽可能的获取最大的收获。
(2)以新的人才观、新的学习观、新的教学观作为指导,课堂教学还有多少更有效的课堂设计。(3)课题研究的成果怎样推广,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信息化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信息化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 要:信息化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与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有着形式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等多方面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辅助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提升中学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化学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述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良[1]。其中,信息化教学还具备全面性、先进性以及高效性等特点,其中全面性体现在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从教学理念、内容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着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良,让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一处环节都实现信息化;先进性则体现在信息化教学是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能够将最先进最新的教学信息向学生进行展示;高效性则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能够明显提升教学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二、信息化在化学有效教学中的优势
1.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展现出文字、语言与静态图像,同时还能传送影像资料,将教学内容中的音与像进行有机结合,加强了信息的表达能力与教学直观感,让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顺畅,与此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2.有助于学习环境的优化
随着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下,得到了更高的重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在学习环境的优化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3.有助于教学信息量的扩充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通常是以教材内容为主体,其知识内容有限,而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视频、投影、PPT等多种信息技术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当中,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充,向现实生活进行延伸,满足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欲望[2]。比如,在讲解“基础营养物质”相关内容时,通过展开信息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影像视频去了解我们运动中的短跑主要依赖于糖的无氧代谢;游泳则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通过对糖的分解代谢知识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
4.有助于教学时间的节约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板书与演示实验中会浪费相当一部分时间,再加上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与讨论,教学时间则显得尤为紧张,通常会占据10-1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在化学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则有效缩短了板书与练习布置的时间,有助于实际教学时间的节约,进而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信息化在化学有效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便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是否有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究竟要如何激发学生化学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的化学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向来是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其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去提升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具体的开展措施又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信息化技术,梳理课堂教学流程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完整再现课堂教学内容,对化学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梳理,使其更加清晰且具有条理。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由于融合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再加上板书与练习所耗费的时间,往往会让教学流程变得较为涣散[3]。倘若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则极易导致知识点的遗漏,进而难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利用信息技术,比如用PPT课件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回放,将该节课的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全面梳理,对教学流程进行实时点评,从而让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温,进而让思路更为清晰,知识点的掌握效果更佳。比如在讲解“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教材中介绍了三种非金属单质氯、硫、氮,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而在课堂快要结束前,教师通过投影列出着三种非金属单质的对比图,将三者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相关用途进行比较,将整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流程用信息技术进行梳理,学生便可直观地、全面地、清晰地树立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进一步深化了知识点的理解。
2.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形象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理论教学的内容较为枯燥,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会感到非常乏味。比如在讲解“原子的结构”相关内容时,需要向学生讲述原子组成离子之间的关系,而教材主要是通过文字介绍与推理的方式去阐述离子间的关系,针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才能理解透彻。此时,教师便可利用信息技术,在讲述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制作出有关于原子结构的自述动画短片,让原子成为短片的“主角”,使其自己“讲出”它的结构,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与形象的动画,不仅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让原本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具体,学生理解起来也变得更加容易。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利用能够将理论抽象的知识与思维变得更为具象生动,在促进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3.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失的。然而,有许多的实验(比如金属的腐蚀)受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向学生进行直观地展示,会导致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不够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现如今,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则会打破常规,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便可进行实验模拟展示,灵活加速或放慢化学反应的过程,让化学现象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这对于学生化学学习?d趣与求知欲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印象[3]。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化学实验本身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浓硫酸的加水稀释实验及其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演示的话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演示的话则十分危险,而利用信息化技术将相关实验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从而加强记忆与掌握,并且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减少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危险
因素。
此外,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必不可少,而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于教师交代的操作注意事项毫不在意,因此在实际化学实验中,教师可将实验课题与需注意的安全事项投影到大屏幕中,全程警示学生注意操作安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由此可见,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让化学实验教学更加轻松,提升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4.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案进行编制、对学习任务进行设计以及对微课资源进行录制等等。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将制作好的微课等信息化资源上传至平台,让学生随时下载并进行在线学习,也可将其储存到移动数字设备中随时随地进行自学。此外,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还可进行在线反馈,通过问题的收集,教师可使用电子白板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则进行集体讲解,针对个别学生的疑问,教师则进行单独点拨。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则针对性更强,课堂教学效率则会大大提高,同时学生还可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为教师留言,教师亦可进行实时回复,让“教”与“学”在课前课后都能够实时进行。
5.利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已然成为学生获取拓展知识的有效平台,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化学教学时,应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从中巩固旧知,探索新知,进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5]。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对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硬币的制作材料进行调查,并且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尝试着分析使用这些材料的主要原因。所以,学生在课后会积极通过网络去搜寻相关资料,部分学生甚至还会查询不同国家硬币的制作材料,通过纵向比较去分析材料?x取的原因,不但拓展了化学知识面,还培养了自己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信息手段有利于促进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够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对形式的盲目追求极有可能会导致教学本质的偏离,其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学板书,也不能发挥师生互动、思维启发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要正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所在,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进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燕.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化学有效教学中的应用――以合肥体育运动学校为例[J].考试周刊,2017(48).[2]范敏.信息化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5(11Z).[3]邱国援.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4):29-30.[4]寇辉.信息化教学在高中化学优质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5]余娟.信息化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4(29):69-69.
第五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初中生的课堂活跃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对此,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新能力,提升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27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性的课堂,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中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谈几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构建高效学习氛围,深入钻研语文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构建高效、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文知识,把握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根据初中生的实?H情况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比如,初中语文《春》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揣摩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根据文章中描绘春天景色十分详细的特点,我利用各种条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初中生思考与春天有关的诗词,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语文知识。接下来以阅读为主,研究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构思等,让学生从中学习优秀的写作手法,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我带领学生共同研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学习作者巧妙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用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初中语文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向初中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网络辅助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辅助语文教学,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信息资源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避免多媒体泛滥成灾的现象,并不是任何课堂教学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比如,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因此,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画面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我在多媒体课件中给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并配上文字介绍,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并进一步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爱国情感。在学习完本课以后,我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满足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达成教学目标。
三、开展多样课堂活动,有效服务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在探索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使课堂活动更好的服务语文教学。比如,教学初中语文《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我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请初中生谈谈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并请初中生拟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语,向人们发出呼吁。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氛围热烈。通过演讲,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也增进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为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奠定了基础。
四、实施鼓励评价机制,提高课堂互动质量
良好的课堂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施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注重课堂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创新的机会。比如在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中,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写出的作文条理清晰,主旨鲜明,文章引人入胜,凸显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会激励他们继续拓展写作水平,多阅读优秀的课外文学作品,养成良好的写作素养。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弱,对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掌握不透彻,写作时文思枯竭,硬拼强凑,写作质量差。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不会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转变方式,培养兴趣,激励他们平时多写读书笔记,遇到优美的句子要及时摘抄下来,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提供帮助。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初中语文教师要充满激情,以身作则,用自己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与初中生保持积极的互动,避免千篇一律的评价方式,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长期进行实践探索,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如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一个战略问题。我们应该抛开应试教育和形式主义的束缚,真正发挥出语文课堂的教育意义,为初中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语文教师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实际学情,挖掘初中生的潜力,使语文课堂呈现温馨和谐的景象,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雷艳仪.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2(5).[2] 张巧梅.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祖国,2017(20).[3] 李碧金.关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