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术与设计1”教学实践与探索分析
专题讲座
“技术与设计1”教学实践与探索
李宁宁(北京市第八中学、中教一级)
张 军(北京八中、特级教师)
一、“技术与设计1”开设背景
“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建议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内容设置:技术及其本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二、“技术及其本质”部分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3.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4.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5.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6.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案例一:技术的产生、内涵和属性
1.通过都江堰工程引入教学,提出都江堰主体工程三部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在战国时期使用了哪些技术,引出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并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列举满足人们需求和愿望的技术。
2.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技术的自然属性
荷兰座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风带,濒临大西洋,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海陆风长年不息。这就给缺乏水力、动力资源的荷兰,提供了利用风力的优厚补偿。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②技术的社会属性
1996年,一只名叫多利的绵羊被成功克隆诞生,这只雌性绵羊一直存活了6年。它是世界上第一只被克隆的哺乳动物,是人类克隆研究领域上最大的成功。如果克隆技术是安全的话,你有兴趣克隆你自己吗?
克隆羊多利的制造者伊恩回答:不止一次地有人问我,我的孩子能否进入这种研究领域,这是人们一种下意识的期待。但要说到克隆人,压力要大得多,人们总是希望克隆能跟原来的一样,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一些期待和限制,这是我不愿意使用这种技术的原因。我想,人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制约或支持,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三)案例二:技术的两面性
1.展示不沾水的纳米伞图片,提出设问纳米技术会不会危害人类?
纳米微粒十分微小,可以钻进人的大脑、血管及各种器官。如果工业化生产产生大规模的小于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的微粒,并广泛排放于大气环境中,完全有可能对人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2.展示决定胎儿性别的B超技术图片
3.《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科技发展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艾柯尔·马克2003年出版:(1)百年难解的白色恐慌:塑料
(2)城市生活中的流动杀手:汽车
(3)臭氧层空洞的幕后元凶:氟里昂
(4)诺贝尔奖的无穷尴尬:滴滴涕(5)地球污染的超级公害:电池
(6)咀嚼而出的肮脏世界:口香糖(7)身心麻醉的罪魁祸首:香烟
(8)祸福未卜的午夜凶铃:手机(9)口腹之欲下的冷枪暗箭:味精
(10)网络世界的海洛因:电子游戏(11)正邪莫辨的虚拟空间:互联网
(12)伦理底线的终结者:克隆(13)魔鬼签订的未来契约:转基因
(14)人类家园的地狱使者:毒品(15)运动场上的癫狂恶魔:兴奋剂
(16)回天乏力的万用灵药:抗生(17)不夜神背后的无尽隐患:不眠药
(18)引爆人类的恐怖炸弹:核武器(19)流氓国家的恶魔之舞:生化武器
(20)绽然开启的潘多拉魔盒:炸药 4.提出应该发展新科技,造福全人类
①天然彩棉:彩棉织物不需要漂染,节省用水、用电、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减少了排污。
②可食用餐盘:意大利帕帕米公司发明的可食用餐盘在第3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展出。该餐盘用面粉制作,用餐时作为餐盘,同时可当硬饼食用。
③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创造性地使用植物作为构成建筑的“材料”,成功地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植物墙不仅为城市环境增添了勃勃生机,而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减缓噪声,降低建筑物吸收的太阳辐射,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④利用太阳能蓄电,将汽车改成太阳能车。
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说人类是怎样发展新科技的。
(四)案例三: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1.通过展示2000年到现在的手机发展趋势,引入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技术发明是从无到有,技术革新是通过改进提高已存在的技术,进行完善发展。2.举技术的发明与革新的实例。
①减震高跟鞋:法国人发明的减震高跟鞋在第3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展出。尖细的金属高跟中间装有一段弹簧,高跟鞋底内的装置可根据承受的体重调整弹簧硬度。
②首辆独轮摩托:世界上首辆独轮摩托车,它实际上有两个轮子,不过两个轮子并排在一起,靠的很紧,看起来就像是一辆独轮摩托车。
③瑞士军刀-voyager(航行者)有21种用途。
④计时冲茶器:这只“企鹅”的嘴能一升一降,将茶味完全渗入到热水中,时间一到准时拉杆,让你有空闲的时间去做其他事。⑤镭射剪刀:要呈直线剪开纸张不再困难了。
⑥侍应盘:依据解剖学而造的盘子,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手指的劳累。⑦新潮梯子:抛弃了过去梯子传统的朴实形象,换来的是与时尚的完美结合。3.介绍技术创新的方法 偶然发现法
希望列举法 逆向思维法
缺点列举法 适应需要
发明联想法 挖掘潜力法
移植发明法 触类旁通法
分析借鉴法 扩展用途法
反面求索法 ①缺点列举法
有很多东西,当你看惯了,就会认为没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可是你用新的眼光去看它,同一个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首先看它是否有什么缺点,如何克服。这样就很容易找到题目,经过改进,缺点克服了,新的产品出来了。
比方说传统油漆桶倾倒油漆容易洒出来,2003年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金奖的旋转倾倒系统油漆桶解决了这一问题。②逆向思考法
打破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习惯。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
比方说鞋后跟易磨损,干脆将后跟易磨的地方削去。③偶然发现法
步骤:抓住偶然现象;分析特点;弄清道理;技术创新。例如瑞士的发明家——乔治۰德۰曼斯塔尔发明尼龙粘扣 ④希望列举法
对于身边许多事,可能都有一些希望,用学过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当这些希望得到实施以后,创新也就成功了。
例如感应式电子验电器。4.创新过程体验
分组讨论。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创新方案,用一句话表达创新的感受。
题目一:一个口袋中同时装入4个瓶子,由于瓶子里面装有不同的液体,如何使瓶子在口袋中不放倒、倾斜或发生碰撞。
题目二:如何解决鞋带在走路和跑步的时候易开的问题?
题目三:很多楼梯间的灯光比较昏暗,怎样做到不开信箱的锁,即可知道里边是否有新的信件。
题目四:一品牌的圆珠笔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普遍问题,笔芯使用到约3/4处时,笔珠坏损,该品牌的圆珠笔出现了滞销。请提出你的革新方案。
(五)案例四:播放大兴八中李淑梅老师《专利申请》视频片段,进行点评。
三、“设计过程”部分
(一)课标要求 1.发现与明确问题
①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②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2.制定设计方案
①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②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
③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④通过比较和权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3.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①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②了解1~2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③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4.方案优化
①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②能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或更换方案。③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5.产品的使用说明
①了解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与一般结构,能编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②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
(二)案例五:播放昌平实验中学张静《发现问题、提出设计课题》视频片段,进行点评。
(三)案例六:播放北京市西城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任雪《影响外观设计的因素》视频片段,进行点评。
四、“设计的交流”部分
(一)课标要求
1.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2.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二)案例七:设计的表达与交流(绘制电路图)
1.通过一些各种类型的草图引入“什么是设计?”设计就是从确定的目标出发,经过一定的规划、分析和决策,产生相应的文字、数据和图形等信息的过程。
2.图纸——技术语言
图纸是工程技术界的“技术语言”。图纸中最常用的是机械图纸和电路图纸。电工线路图:不是由电子元器件构成,而是由大的电气设备构成的电路。电子线路图:由电子元器件构成的电路。(低压、小电流)
3.绘制两地控制一盏灯电工线路图。通过展示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强调画图规范: ①图要位于图纸的中心位置,上下左右要留空,最好等距。
②电路符号的大小要均匀一致。注意电路符号的摆放位置,要对称、均匀。③不要挤在一起,不要在拐弯处画符号。④电路连线不能断。⑤认真填写说明性表格。
4.绘制电子线路图,展示常用电子元器件符号,绘制电容充放电电路图。
(三)案例八:设计的表达与交流(绘制透视图、三视图)1.透视图
概念:近大远小、最具真实感的立体图。
用途:工业设计、构思表达,多用于设计方案的效果图(辅助设计)。特点:立体感强、绘制难。
要求会画一点透视图、二点透视图、三点透视图。分别展示这三种透视图的应用。2.三视图
概念:将物体置于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平面上,进行正投影,所形成的图形,即为三视图。
特点:精确表达设计、可以测量,但非立体、不直观。应用:零件加工。①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物体的一个视图不能表达物体全貌,要表示出某个物体的全部面貌,就必须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投射画出它的几个视图。分别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②三视图的形成
③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主视图和俯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长度,且长对正。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高度,且高平齐。俯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宽度,且宽一致。
④播放北京市西城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曹豫《三视图》视频片段,进行点评。⑤三视图的基本画法:介绍绘图工具,如丁字尺、铅笔、三角板的使用;图纸幅面尺寸和格式,如图纸幅面、图框格式、标题栏的写法;图线及其画法;比例;字体、字号。⑥三视图尺寸标注:图样中所标注尺寸表示物体的真实大小,与绘图比例、绘图的准确度无关;图样的尺寸以mm为单位时,不需要注明,若采用其他单位时,必须注明单位或名称;尺寸要素:尺寸数字、箭头、尺寸界线、尺寸线、数字高度约3.5mm、尺寸界限;直径和半径标注;小尺寸标注。
⑦举例错误的画法。
五、“设计的评价”部分
(一)课标要求
1.能根据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2.能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并进行评价,写出试验报告。
3.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写出设计总结报告。4.能对他人的、现有的技术产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二)案例九:播放昌平实验中学王玲《明确要求、进行设计定位》视频片段,进行评价。
六、综合应用
(一)案例十:设计电容充放电学具。1.知识准备:
①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二极管的内部结构:
N型半导体:N是英文单词native的缩写。在硅中掺入微量的磷、砷五价元素杂质,其多数载流子是电子,因此成为电子导电型半导体。
P型半导体:P是positive的缩写。在硅中掺入微量的硼、铝等三价元素杂质,其多数载流子是孔穴,因此称为空穴导电型半导体。
二极管是由一个PN结构成,因此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发明:
1947年12月23日,美国新泽西州墨累山的贝尔实验室里,3位科学家——巴丁博士、布菜顿博士和肖克莱博士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做着实验。他们在导体电路中用半导体晶体把声音信号放大,大家惊奇地发现,这种器件中通过的一部分微量电流,竟然可以控制另一部分流过的大得多的电流,因而产生了放大效应。这个器件,就是在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晶体管。因它是在圣诞节前夕发明的,而且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被称为“献给世界的圣诞节礼物”。另外这3位科学家因此共同荣获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极管的内部结构:
半导体三极管又称为晶体管或双极性三极管,是组成各种电子电路的核心器件。三极管的基本电路:两个电流回路;当Ube两端的电压大于0.7V时,C、E之间电阻迅速减小;Ib对Ic有控制作用,Ib有个微弱的变化会引起Ic很大的变化。
②熟练掌握光敏、声敏、热敏电路的工作原理。③会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
只有在电阻档时,表内电池才接通;两表笔间悬空时电阻为∞大;两表笔间电阻短接时应为“零”。测量电阻时每换一次量程一定要“调零”;由I=U/(r+Rg+R内+RX)式中可知电流I与RX不是线性关系,所以电阻档的指示盘刻度是不均匀的;选择合适的量程(指针在中间位置最佳),以确保读数准确;测量选择ⅹ100档时,指针示数20,则测量的电阻值为100×20=2000Ω。
④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安装与焊接技术。⑤会使用常用工具。
2.电容充放电学具元器件清单: ①电阻:两只1KΩ。②发光二极管:红色、绿色。③电解电容:470微法。④按键开关2个。⑤万用印刷电路板。⑥2节7号电池盒两个。3.制作电容充放电学具所学知识 ①了解电解电容的工作原理。②设计搭建有效的电路。③熟练焊接技术。④设计产品外壳。⑤学会写产品说明书。
(二)案例十一:设计创意灯
通过展示大量的创意灯案例,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意识。
第二篇: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它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实践性强,很多东西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一回,要想真正上好这门课,教师必须打破以前的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在此,提出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深入钻研教材,适当增加教材的弹性。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讲授,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设计《控制与设计》的教学时,引入学生宿舍楼道的声控灯案例:如果白天有声音,灯同样会亮,这样浪费电力,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将装置加以改进,达到白天有声音灯也不亮的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欲望。当学生比较困惑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加以提示:物理上我们学过了光电效应、光敏电阻、传感器等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很多同学设计出了声光共控灯,满足了要求。
在讲《结构是怎样受力》这一节时,引导学生发现通用技术与物理对受力分析的不同之处,在物理上通常将物体视为质点,研究的是物体受到的外力,而通用技术研究的是构件的内力;二者研究的方向也不同,物理讨论的是力引起的状态变化,而通用技术强调的是结构如何去承受力和抵抗变形。
对教材中的“问题思考”、“讨论交流”、“技术试验”、“技术实习”等栏目深入研究,挖掘技术内涵。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我们对这些栏目加以拓展,如在做完“拉伸试验”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型的比赛: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提供八张A4纸,不限定纸的组合方式,可以胶水粘贴、搓成纸绳、麻花编织、卷成圆筒等方式作成吊绳,以提起重物的多少来决定胜负,比赛场面极其热烈。这样学生在弄懂科学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前提下,动手做、做中学、学中做,增加他们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提高把握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学生的技术素养得到了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其次,要注重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
教师教学中要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
《技术与设计2》中系统的思想与方法、流程的思想与方法、结构的思想与方法等,这些思想与方法对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技术的思想与方法的指导需要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即教师要由重“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这样学生才会学习得主动。
技术思想和方法是能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共通能力的发展。例如我们在讲系统的基本特性这一节时,课本是以洗衣机系统和龙舟赛廷系统这两个例子来说明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这四个基本特性的,为了让学生对系统的整体性和相关性有更深刻地认识,在据赛艇系统取胜的决定因素是靠团队精神和团队技术状态的发挥时,我巧妙地将龙舟赛与学校组织的考试联系起来,将班级之间的竞争看成是赛艇之间的竞争,引导学生思考决定一个班级成绩好坏的因素是什么,是一个好的班主任还是一群出类拔萃的任课教师,还是其他的因素决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才是这场比赛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他们整体力量的发挥才能使得班级的成绩名列前茅,这个时候我又问:“这体现了扳机这个系统得哪种特性?”学生们齐声回答“整体性”。同样在讲相关性时,我让学生自己用相关性解释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可以想到同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还举了很多的例子。通过这样的对比引申,学生们很快就学会了利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叶结出了学生对于系统这个词的神秘和遥不可及的看法。
此外,要求教师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既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到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在讲《技术与设计2》中的《初识结构》一节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将多种风格的建筑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些建筑分别属于那种结构类型,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结构的集中分类的理解。又如在讲设计的创新性原则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了有关的影像纪录,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各个时代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其中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且记忆深刻。另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让部分爱上网的学生在上网时不再单纯的玩游戏,而是学着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在讲结构一节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桥梁的分类等知识,很多学生完成得很好,让学生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从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改变了通用技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最后,要注重学生对技术过程的亲身体验过程
教学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教材中有很多技术实习等等许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如在讲完《结构与设计》一章后,我们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桥梁模型,同学们踊跃参加,最后的作品超乎我们的想象,有拱形的、有斜拉式的、有悬索式的、有钢架式的,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有用木材的、有用金属的,还有的用易拉罐、矿泉水瓶来搭建的。
在讲完照片冲印这一部分后,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在家休假的时间,亲自动手做一下这一流程,并要求写出自己的试验情况报告。返校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在冲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显影时间的长短会带来什么问题、怎样操作可以事显影更快、更好等等,很多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提到的问题,被他们发现了,并且有好多都给出了很不错的解决办法。经过多次的动手与动脑的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在这过程中,学生保持了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即是我们对技术教学的几点感想,总的来说,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技术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技术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通用技术的教学进一步完善需要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将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发挥到极致,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双元制”教学探索与实践分析
“双元制”教学探索与实践分析
摘要: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和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
关键词:双元制;教学探索;教学实践教学方面
(1)严格按照《汽车机电工》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引进,不能脱离我国国情。我们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双元制”教学计划。实用、实效是根本原则,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实习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除了每周课时量占比最大的《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外,还开设了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实施中,通过阶段总结交流,对计划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理论与实习课时进行合理分配。我们在专业课课时安排上注重灵活性。如第一学年,为了提高学生对汽车结构的感性认识,我们将专业课理论与实习课时比例确定在1:2;到第二第三学年,由于学生已具有一定企业实际维修经历,我们则加强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一比例调整为1:1甚至是2:1。
(3)采取课堂、实习车间、实习企业“三点一线”的教学方法,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的问题,包括广阔的基础知识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在实习车间中解决“应会”,即掌握技能的问题,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能力等;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这“三点一线”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对双元制教学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学校“双元制”试点班每班配专业教师两人,六位教师组成一个教研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传达全国“双元制”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传授教学方法,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一起想办法解决教学难题等。
(5)任课老师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参加各级各类的师资培训,在教学方法、新知识、新技术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充实自己。学校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心,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①支持、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②积极开展校内师资培训,重点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③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校外培训。主要是“双元制”教学培训、全国汽车维修专项认证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出国培训等。
(6)根据要求,认真组织试点班中间考试及毕业考试工作。每届“双元制”教学试点班均需通过1次中间考试和1次毕业考试。我们始终按照建设教育协会及德国专家的要求认真组织考核,包括监考老师的安排、考试的时间、考试的内容及实习考试的工位等。校外实习方面
(1)“双元制”班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学校向企业介绍“双元制”教学模式、试点班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让企业知道试点班学生在企业每个阶段的实习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与维修企业签订“双元制”试点班校企合作协议,向维修技师颁发实习指导教师证书。
(2)学校严格按照德国与协会的要求,每一家企业实习学生不超过3人。现在学校共有稳定的实习企业二十余家,始终保证每家企业实习的学生不超过3人.(3)我们要求学生下企业实习期间,每天必须写实习日记,把自己所做的工作任务、实习时碰到的问题、收集的资料、心得体会等进行整理,作为编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任课教师不定期巡视(每月至少一次),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情况、实习日记完成情况,对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学生管理方面
(1)采取“末位淘汰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并可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将总成绩(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最后一名的学生淘汰进入其它平行班级,目的是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危机感、竞争性。
(2)“双元制”试点班的学校、企业每隔三个月的交替为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和纪律上,我们的班主任都坚持“严格要求,严中有爱”的原则,为学生身心健康着想,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主动融合到集体中来。中职类学生自觉性差,但活泼好动,所以我们平时并不刻意压制他们,让他们保持这一份童心,但决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引导他们在校纪校规的范畴内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通过这些年双元制教学的实践,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办学经验,缩短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时间,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毕业考试合格率每年均达100%,在历届全国、省、市汽车维修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双元制试点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阻碍双元制教学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校企合作无论在合作形式或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还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没有相应的一整套规范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双元制教学的实践道路依然漫长,但我们相信最终必将结出硕果。
第四篇: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史 静北京第140中学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举措。在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面前,学生对它了解的甚少,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学好通用技术,教师的引领显得至关重要。我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面对新课程,把学生领进通用技术的大门之后,还要想办法把学生留在通用技术世界,创设技术情境、借助现代媒体、精选案例分析、安排实践环节、自编必查习题是在当前通用技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做到了这些,学生才会接纳通用技术,理解通用技术,喜欢通用技术,从而学好通用技术。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探索实践
对于通用技术这门学科,学生不熟悉,不了解,要想学好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领,教师的有效性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如何能尽快驾驭它,学生如何能尽快适应它并学好它,是最值得关注和关心的普遍问题。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由于学生对此课程了解甚少,甚至有的同学压根就没有听说过有这门学科的名称。学生刚接触到这门课时,觉得里面一定有很多自己要汲取的东西,兴趣很浓,特别是听到通用技术课程的定义: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从定义的表述中,学生对“实践、创造”等字眼很感兴趣。但随着授课的进行,学生很难感觉到有体现实践和创造的地方,学习兴趣就渐渐衰退甚至丧失。另一方面,学生在平时很少的练习题中,隐隐约约感觉到:好像不学书本知识,也能基本完成;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作为笔试考试,就只需要记住那几条原则、几点因素、几个步骤等就可以了。临考前背一下也是很轻松的事,何必认真听课!鉴于如此众多问题,我通过两年的通用技术教学实践发现:目前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下六个方面,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教学也更为有效。
一、设计好第一课,把学生领进通用技术大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借助新兴学科这一未知事物,在第一节课,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通用技术的动力,既是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又可以让他们从此热爱并乐于学习通用技术。
1/5
平时,我比较喜欢看CCTV-10的“走进科学” 栏目,有时会播“我爱发明”的节目,口号是:“新点子、金点子、新金点子;大发明,小发明,我爱发明”。内容讲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并会遇到重重挫折的普通人发明某产品,最终得到回报的全过程。拿到教材之后,我翻看了多遍,接着就想,如何上好这第一节课呢?在又一次看完这个节目之后,我灵机一动,何不用这个现成的教材给学生上第一节课呢?于是通过上网精选,我下载了一个23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虽然占了半节课,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视频看完后,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大到教学楼,小到我们手中握的笔,无不凝聚着设计与技术的成果。通用技术不是学某项具体的技能,而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培养的是技术素养。所谓技术素养,先举个例子,人们常常指责有人逛公园时乱踩草坪不走正道,但是具有技术素养的人遇到这个问题时,则首先会考虑路的设计是不是合理。也就是说,通用技术课程是教我们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评价事物的方法,这对培养我们的创新思想、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都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学习通用技术,可以提升我们的技术素养,从个人层面上有助于消费者更好的评价产品而做出理性的购买决定;在社会层面上还有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普通人同样有发明、革新产品的责任。后来,我们又通过闲聊的方式,告诉学生其他很多国家很早就开设了这门课。这样设计,很轻松的就把学生领进通用技术大门,对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石。
二、创设技术情境,把学生留在通用技术世界
技术与设计理论知识也是枯燥的,但把技术与设计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时,理论知识就表现出生动与活力。教师教学时,设计巧妙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讲“技术的价值”一课中的“技术可以解放人”时,我没有用教材上的实例,而是创设了一个技术情境:请三位同学共同参与一个试验,分别使用小刀、手转转笔刀和电动转笔刀三样工具,各自削相同的铅笔,看谁削的有快又好,最终结果不言而喻。通过对事例的简单分析,既让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具,技术含量不同,技术的价值也就不一样,又可以从中感悟“技术可以解放人”这个简单的道理。用时不多,但效果明显,比把“技术可以解放人”的话空洞的重复多遍好得多。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的把技术情境引入课堂,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现代媒体,使学生多角度学习通用技术
因为通用技术课程是高度综合、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每节课的内容和信息量自然很大,那“三尺讲台,四寸粉笔,一面黑板”是难以完成任务的,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就要把现代媒体技术拿来为通用技术课程服务。《控制与设计》是两本必修教材中,学生感觉最难的内容,只靠书本上的几个实例是很难化难为易的,想让学生充分理解控制系统的几个环节是非常困难的。只有精心设计PPT课件,把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利用动画一点一点的展示出来,让信号沿特定的方向流动,学生才能感知、理解控制的内涵。一些仅凭文字和解说无法想像无法理解的知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的东西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和学都变得简单了许多。
四、精选案例分析,从教材中提炼通用技术精华
教材上的案例很多,很多教师又会在生活中或资料上找出很多案例来丰富课堂内容,面对纷繁复杂的例子,如果一个个地分析,一是课堂时间不允许,再者会搅乱学生的思维。教学时,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要学的知识放入一个典型的案例中进行分析,也可以在分析一个典型的案例时引出各个知识点。这样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因为纷繁复杂的案例而感觉不知所措,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例如:《认识流程》一节,知识方面,无外乎就是对流程的概念的理解以及认识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只看教材上就有九个例子:给自行车装圈上轴的过程、煎鸡蛋、双色圆珠笔的安装、A同学上午上学的活动经历、电工师傅检修照明线路、旅客搭乘火车、旅游、工程师画图、果农嫁接果树等。我只是从中选了一个案例——“A同学上午上学的活动经历”,从这一个案例中,就可讲清时序和环节以及流程的概念,还有时序和环节的特点及分类,然后是流程的表达方式。其他的案例,我则是让学生自学或者作为课后作业,用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精选案例,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有价值的案例,重点分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体验通用技术操作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不像语言类、文史类课程以讲述、提问充满课堂。通用技术必须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进行教学,书上的小试验要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全部让学生试验操作,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
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通用技术强调的是设计与技术思想,但当你要把设计产品展现给他人时,你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制作模型或原型,单从设计与技术角度也需要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何况动手操作能力是终身受用的,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在学习流程的优化时,我自己先试了一下课本上“优化制作纸质提兜的流程”的小试验,发现如果少量制作,按课本的步骤去做结果和试验的意愿相反。鉴于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我对试验做了调整:“设计图样,画出图纸”这一步,我事先画好;叠纸环节是我拍摄出其操作过程,要学生学着叠;又增加了美化环节。这样制作纸质提兜有叠纸、粘贴、美工、制作提手、组装五个环节。实践让学生懂得了:大批量生产某种商品时,环节多一些才能体现流水线的优势,流水线不仅可以加快生产速度,还可以提升商品的品质。通过对试验的简单修改后,学生不仅体验了流水线操作,强化了理论知识,还从试验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负责任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有些试验难以操作或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达不到操作目的,我们可以对试验进行适当改进再让学生实践,书本上没有试验的章节,也可以适当设计试验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知识,掌握的才更加牢固,运用起来才能更好的变通。
六、自编必查习题,反馈通用技术学习效果
当前的通用技术科,配套练习和作业较少,即使能在网上找到一些练习,因为版本不一等原因,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修改网上下载的练习,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亲自编写更合适的习题。这样长期坚持不懈,时间久了,就可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从中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在进入会考复习阶段,我有意先复习必修2的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用这样一道自编题:“设计通用技术会考复习的流程,并把自己设计的流程表达出来。下一节课我们利用一定的时间分组优化组内的复习流程,每组推荐一个最佳方案,全体同学再共同选出最优的复习流程。我们的会考复习就按照此流程进行”。进入复习阶段,什么方法更有效,需要大家齐动脑筋。我这样设计,既是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又可以得到好的适合学情的复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学好,必须做作业,好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通过课后交上来的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练习必不可少,作业的反馈作用也不容忽视,布置和检查作业也是学生重视通用技术课程的最好办法。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生组织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学生情况。我的有效性教学探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可能适合我个人,也适合我教的这一届学生。至于是否适合其他的老师、其他地方的学生以及我的下一届学生,还需要教师之间多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探索,再探索。只有不断的总结,我们才会从不知所措走向从容应对;从思维零乱走向思路清晰;从年轻走向成熟。我们的通用技术课程也才会日益壮大成熟。
第五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