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教学辅导1:修辞概说

时间:2019-05-12 23:3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言语交际教学辅导1:修辞概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言语交际教学辅导1:修辞概说》。

第一篇:言语交际教学辅导1:修辞概说

四 川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言语交际》单元辅导(1)

责任教师:吴会灵

一、关于修辞的定义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人出了一道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要自己的门人作画。结果,大多数人均以马蹄和花瓣作为表现形式;惟有一人在马蹄四周绘上了几只飞舞的蜜蜂,从而深刻地把握了画题,赢得了主人的夸赞。

由此可见,同一个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效果也各不相同。绘画如此,语言的运用也如此。

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应该说,“修辞”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的“修辞”通常包含三种重要的含义:

第一、指的是使语言运用达到理想效果的手段、方法或规律。比方说诗歌的创作,在语言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用词要精炼、含蓄、耐人寻味;2.句式要简短、整齐、协调;3.句与句之间要尽量做到平仄对仗,要合辙押韵。要是做不到以上几点,无论如何不能算是一首好的诗歌。精炼、含蓄,句式整齐、协调,讲究平仄、押韵等等,这些都是诗歌创作中修辞活动的规律。

所以我们说,修辞活动的规律,即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辞。第二、指修辞活动、修辞行为,即修饰文句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的言语行为。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便取得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就是修辞活动。

1、所谓修辞活动,也就是交际活动,就是利用语言进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修辞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

2、修辞活动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同义语言形式即同义手段的选择。

3、修辞活动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任何修辞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一切修辞活动都将失去意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指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即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修辞学体现在修辞的论著等研究成果中。

其次,修辞学只研究和提高表达效果有关的语言问题,而不是研究一切语言问题。通俗地讲,研究语言自身规律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要解决的是对不对、通不通的问题,即有没有这种说法以及这种说法合乎不合乎语言规范化的问题,而修辞学研究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即评判各种形式的表达效果,研究采取何种形式在此时此地能够取得最佳表达效果的问题。

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同义手段的选择,也就是语言变体的选择。

狭义的“修辞”指的是修辞活动。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修辞就是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二、修辞的原则

修辞作为一种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什么是原则?原则就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那么,什么是“修辞原则”? 修辞原则就是“为有效地表达思想,在运用语言材料美化语言时所遵循的标准、准则”(王德春《修辞学词典》)。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周代的《易·乾·文言》就已提及“修辞”的原则:“修辞立其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修辞要立足于“诚”。何谓“诚”呢?宋代的大学者朱熹解释说:“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历代学者言及修辞,必将“实”作为修辞的第一要义,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现代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我们以为,“实”就是恰切,就是适合,与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的修辞要适应题旨情景,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当然,望道先生将修辞的这个原则阐释得更全面、更明确。

那么,我们的教材是怎样阐述修辞的原则的呢?

(一)满足交际目的的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的言语行为都有其交际的目的,在进行言语交际的时候,人们会有意无意的选择那些能达到交际目的的话题目和表达方式,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适合需要的,用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我国古代修辞学史上间有“文质之争”。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也说是说,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有言之有物,同时兼顾文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修辞实际上就是形式的问题,它和内容一样,都是实现交际的重要的手段。好的修辞都是以满足交际目的为前提的。

(二)适应言语环境

1.语境可以分为两类:

(1)上下文语境,即词语句子的前言后语。(2)社会语境(情景语境),即语言运用的背景因素,小的如言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语言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说话的时间、说话的地点、说话的话题、说话的目的,以及说话人、听话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修养、处境、心情、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乃至文化背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等等。)

明代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中的女主人公李翠莲,天生能言善辩、伶牙俐齿。可她偏偏就倒霉在这伶牙俐齿上。书上说她“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因此常常令人生厌。且看她新婚不久给家人敬茶的一番话:

“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来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两个拿着慢慢走,泡了手时哭喳喳。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柤。二位大人慢慢吃,休得坏了你们牙。”

这段话声韵和谐流利,内容也周到体贴,如果是小茶馆里的店小二说起来,定会赢得满堂彩。但李的身份是新婚少妇,在公婆长辈面前如此贫嘴,逢然招来怨恨。果然她的公公听完此话“大怒曰:‘女人家须要温柔稳重,说话安详,方是做媳妇的道理。那曾见为样长舌妇人!’”可见,李缺少的不是语言能力,而产交际能力。她这段话与语境一点不也符。

2.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1)语境是人们进行修辞活动的依据。运用语言形式的恰当与否,能否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语境。同一种修辞手段,在甲语境中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乙语境中则未必。我们平时说某词用得好,实际上是说,在这个语境中某词最适合,而不是评说词语本身的优劣,因为词语本身无所谓高下优劣。

(2)语境往往会赋予词语种种语境意义,从而使语义表达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有些词语,静止地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可一旦到了语境中获得了语境意义,便一下子变得鲜活异常、光彩照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 的“绿”了,关于“绿”字的妙处,前哲时贤多有评说。

(语言环境是选择表达手段的依据。语言环境是理解话语的根据。)下面举些利用不同语境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例。《现代实用汉语修辞》16到22页。

(三)坚持不断创新

修辞贵在创新。不论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还是辞格的运用,都应当有新意,防止落入俗套。有句话说,第一个说女人是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说女人是花的人就是蠢材。

比如:人们在描写秋景时,往往突出它的萧瑟、悲凉,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下面这段文字却恰恰相反,写出了新意。

这几天,碧云寺的秋意一天天浓起来了。

四门口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晚上风来时,树木的呼啸,自然不是近来才有的,可是,最近这种声响更加来得频繁了,而且声势是那么浩大,活像冲进堤岸的钱塘江的夜潮一样。(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这段文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赏秋的情绪,借以表达对共和国飞速进步的赞叹,所以描写的秋天的水声是清壮的,树木的呼啸是声势浩大的,与萧瑟、悲凉的气氛全然不同。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创造新的修辞样式,一是对旧有样式的革新。

三、修辞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修辞与语法学

语法是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语法学研究系统和语言结构规律、规则,告诉人们有哪些及怎样的结构或说法是符合结构规律、规则的。修辞是一种言语活动,它不是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修辞学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选用言语材料、修辞手段组建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取得理想交际效果的规律、规则。它告诉人们表达主体依据什么及怎样选用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组建话语、接受主体依据什么及怎样透过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理解话语,才切合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取得想想的交际效果,显然,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对象和任务迥异。

梁晓声的《最深情的哺育》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还经常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这句话也可以变换语序说成“我还经常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或火车站出租小人书。”两种说法都是符合语法规则的。它们各是什么样的结构关系和层次,各属于哪种句型或句式,这是语法学所要研究的。至于它们在表达上各有怎样的特点,用哪一种更适合特定情境的需要,表达效果更好一些,则是修辞学所要关注的问题。前一种说法,疏朗、灵便,用在谈话语体里是适合的;后一种说法,严密、紧凑,适合用在庄重或比较正式的书卷语体里。梁著采用的是谈话语体,如果选用后一种说法,就显得过于正元曲,风格不协调。这是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问题,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虽然修辞学和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等不能,但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因为修辞离不开词类、语序和句子的运用,而句子有各种不同的句式、句型和句类。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和语境因素,来决定选用什么样的词类、语序和句型、句式、句类等,都需要相应的语法知识。对这样的修辞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时,也需要有相关的语法学的知识。

(二)修辞与心理学的联系

1.修辞本身是一个以语言为媒介的心理活动过程,修辞主体的修辞行为和修辞对象接受成果都伴随着心理活动,有时是非常强烈的心理活动。例如,比喻、双关、映衬、借代、拈连、对偶、叠字、析字等,均在不同程度上用到回忆和联想。

2.修辞活动会受到修辞主体和修辞对象双方心理因素的制约,如情绪、态度、价值观、性格等会影响到修辞主体的修辞行为和修辞对象对修辞的理解。3.修辞活动是修辞活动参与者心理互动的结果。

(三)修辞与逻辑学的联系

1.修辞活动要遵循逻辑的规律,在修辞表达的准确、严谨、生动和形象等方面尤其如此。

逻辑是修辞的基础,大部分修辞手段,尤其是常规修辞,必须符合逻辑的思维规律,因些,逻辑学理论对修辞学建设十分重要。形式逻辑在研究思维的一般逻辑结构的过程中,概括出了四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条规律是形式逻辑这门学科的总纲。例如,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思考对象和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出现对象模糊、文不对题或者概念含混、思路不清的逻辑错误。不矛盾律规定,在论断过程中,不能出现自相矛盾或逻辑矛盾。排中律要求人们在两种矛盾的看法面前,不得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充足理由律规定,在论辩过程中,任何一个真实的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几条规律,常规修辞必须严格遵守。因为常规修辞要求话语文章必须明确、通顺、平匀、稳密,这些要求也是建立在形式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之上的。2.修辞可以突破逻辑的框框,营造特殊的修辞手法。

修辞有时会在心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突破逻辑的框框来满足交际的需要,这是一种变异修辞,它往往故意违反逻辑,违反事理,造成一种特定的情趣。如比拟:“羌迪何须怨杨柳”,夸张:“白发三千丈”,移就:“天空出现年轻而快活的一抹红”,拈连:“线线缝在军衣上,情意缝进我心里”等,这些辞格展现的言语都不合逻辑,不合情理,但是却有逻辑所不具有的修辞魅力。

3.有时看似违反逻辑的修辞,正是建立在以逻辑为参照的基础之上。

逻辑对修辞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修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仅仅是把话说得清楚、准确、合乎逻辑,而且还要说得生动、活泼、新颖,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修辞又不能简单、机械地顺从逻辑,而是要适当地突破形式逻辑的束缚,造成形式上与逻辑相悖的现象。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这种表面上看似不符合逻辑规律的语言修辞现象,我们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经常遇到,它打破了形式逻辑的定律,收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被视为发人深省的警句。

第二篇:言语交际教学辅导3:句子的选择

四 川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言语交际》单元辅导(3)

责任教师:吴会灵 第三章

句子的选择

一、什么是句子修辞

句式是从句子的表意功能角度出发来谈到的一个术语。修辞上说的“句式”比语法上说的“句型”范围更宽。它既包括本身就是功能分类的各种句子(如“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描写句”、“判断句”、“评议句”等等),又包括从结构形式划分的各种句子(如 “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等等)。不同结构形式的句子具有不同的适应环境和表达效果,当然就是不同的句式。

句式的选择,修辞学上称为炼句。

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但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上有细微差别的几个句式,称为同义句式。

修辞上的句式选择主要指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选择。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不同的句式在表意的轻重和表达的焦点等方面都有着细微的差别。应该用哪种句式不应该用哪种句式?这当中同样存在修辞调整的必要。同所有修辞的总原则一样,句式选择也有个总原则,它仍然是“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即根据表达目的、表达思想内容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

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得体连贯的,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例如:

我今晚能去——我能今晚去

这两句是同义句式,孤立地看,似乎它们表达一样的意思,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它们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表达焦点。如:

①你今晚能不能去?——我今晚能去。

②你能不能今晚去?——我能今晚去。

③你今晚能不能去?——我能今晚去。

④你能不能今晚去?——我今晚能去。

③④的答话之所以显得不连贯,原因在于词语顺序不合适,即焦点不对应。可见,句子同具体的语境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适应性的问题。此外句式选择还要注意几个具体原则。即:1)根据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进行选择;2)根据不同语境,特别是上下文的需要选择句式;3)根据上下文句子主语的异同进行选择。

二、句式的选择

(一)长句和短句

按照语言文字的一般要求,句子宜短不宜长;但从修辞的角度看,长句有长句的作用,短句有短句的效果,适应语境,根据需要分别采用,就会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

1、长句

长句指的是形体长、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这种句式可以把相关联的事物连缀起来,一气说出,显得表达周密,气势畅达。所以,长句的修辞效果主要就是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气势畅达。例如: 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上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时候,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儿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脚指缝的时候,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想起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怎样地斗争和流血,想起在绵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一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事迹,他们的痛苦、忿恨。(秦牧《土地》)

这个长达223字的句子,在语法上只是一个单句;在修辞上是一个反问句。它的主干是: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只有16个字。如果仅仅用这16个字的句子,就表达不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涌现出的遐想”和一些什么样的遐想。这个单句复杂在两个方面:一是状语复杂,二是宾语复杂。在句子的主干前面,用了“当/看到„„的时候”这样四个状语分别从高空、平地、老农、自己等不同的角度描写对大地泥土的热爱之情,来充实烘托主干句。宾语则复杂在破折号后面的解释成分上,这个解释成分是一个并列的复句形式(“想起„„,想起„„,想起„„”)充当的。它表达了“遐想”的具体丰富内容。这个长句前面四个“当„„时候”和后面三个“想起„„”构成了并列的排比形式,气势酣畅,结构严谨、表意精细,确实起到了长句的修辞作用。

2、短句

短句指的是形体短,用词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其修辞效果主要在于表意简短精悍、活泼自然。例如:

盼!盼!——在张村公社医院的大门口,社员们、医护人员们正焦急地盼望着„„ 汽车开来了!——好!

马上拿下药箱!马上注射!

注射剂十分灵效,立竿见影,病人立刻止住了疼痛,恢复了神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这段话中,“盼!盼!”“好!”,是独词句;“马上拿下药箱!”“马上注射!”是非主谓句;“汽车开来了!”“注射剂十分灵效”是主谓句。这一系列的短句的运用,表现了病势的严重,情况的紧急,人们的焦虑,行动的迅速和药到病除的欣慰之情。这是在一种特定情况下运用短句的修辞效果。

短句多用于演讲;描写急剧的情态、迅速变化的事物,渲染紧张的气氛和激动的情绪,表达坚定的意志和语气;另外,由词或名词性的短语表达丰富的含义。剧本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如:“月夜。”“蓝天。微风。”简短,含蓄,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句子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长短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不存在一个截然划开的鸿沟。长句须达到相当的长度,短句须短到一定程度,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表达作用。而处于过渡地带的句子,只能在相对比较中或多或少地显示出修辞效果来。例如一些学者曾用计算机对巴金和倪海曙的有关作品做过句长的统计,结果是:每句平均词数,巴金为20.75;倪海曙为15.79;每句平均字数,巴金为40.65;倪海曙为20.05。

由此看出,倪海曙用的短句多,显示出他作品语言接近口语的风格;巴金长句多,显示出他语言描写细腻的特点。

3、长句改为短句的方法

没有特殊的表达要求,句子宜短不宜长。短句表意显赫明快。把长句化短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

1)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

2)把复杂的联合短语拆开,重复跟联合短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并列句式。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①一日,王庆到营西武功牌坊东侧首,一个修合丸散、卖饮片、兼内外科、撮熟药、又卖杖疮膏药的张医士铺里,买了几张膏药,贴疗杖疮。

这个句子简缩以后为:王庆到„„张医士铺里,买膏药贴疗杖疮。句子长在修饰语上——即“张医士铺里”前带了两个复杂的定语,因此可以把它们抽出来单独成句。改为:

一日,王庆到张医士铺里,买了几张膏药,贴疗杖疮。这张医士修合丸散、卖饮片、兼内外科、撮熟药、又卖杖疮膏药。他的铺子在营西武功牌坊东侧。

修改以后的句子简练晓畅多了。

②为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国家资材,更有效的支援农业生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上级这一重要指示。

这个句子是“为了”后面的联合词组太长,也可以把它抽出来单独成句。改为:

为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节约国家资材,为了更有效的支援农业生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上级这一重要指示。

③在前线暂时平静的时期中,就有一批胡须刮得很干净的、非常干练的、细心的、总是什么都知道的少校军需官在城里安居了下来。

这个句子压缩以后是:

在„„中,有一批„„军需官在„„安居了下来。

可以看出,是“军需官”前面的定语太复杂,所以要改短,就把定语抽出来单独成句。改为:

在前线暂时平静的时候,就有一批胡须刮得很干净的少校军需官在城里安居了下来,他们非常干练,也很细心,什么都知道。

(二)整句和散句

1、整句

一对或一串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叫做“整句”。由于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因此在形式上显得整齐匀称,其修辞效果是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回环句等都属于整句。整句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

1)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陶铸《松树的风格》)

这个句子属于对偶整句。

2)但我需指出,马思聪的全部作品是真诚的,是他的感情的结晶,心血的凝聚,爱国的证件,历史的记录,珍贵的遗物,价值连城的国宝,壮丽的精神财富,汉民族文明的一座高峰。(徐迟《马思聪》)

这个句子是排比整句(宾语部分排比)。

3)柔软的波浪不停地舔着沙滩,咿哟,咿哟,咿哟,像催眠曲,像咏叹调,同时把一些圆形石头子儿洗刷干净,向岸上推去,好象是说:“送给你,送给你,送给你„„”(秦兆阳《海边销魂记》)

这一句是反复整句。即使用了反复修辞格。

4)咱们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来得越多;老百姓来得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咱们的力量越大,往后做的事也就越多。(欧阳山《高乾大》)

此句是(宽式)顶真整句。使用了顶真修辞格。

5)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此句则是回环整句。使用了回环修辞格。

以上这些整句对表情达意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散句 句子结构形式不同,长短不一,没有刻意安排相同的词语的一组句子就叫做“散句”。如: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的中午,地头树阴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儿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赶路?(柯岩《追赶太阳的人》)

这组句子,各个分句的结构都不相同:开始一个介词短语打头,紧接着两个存现句,一个有主语,一个没有主语,主谓句的宾语是个复句。整个句子内部各种句式交错运用,就是典型的散句。

散句结构自由,形式多样,音节也参差错落,修辞效果在于可以使句子活泼多变,有错落之美,从而避免语句的单调,呆板。

整句和散句同样是各有修辞作用。整句一般多用于诗歌、唱词、抒情散文等;散句一般多用于叙事、说理的文章。这其中并没有清楚的界限,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较多的情况是整散结合使用。一般说来,作者想把意思或情感的重心放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往往用整句来表达。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回答的句子,叫否定句。修辞学上讨论肯定、否定,限于那些本来可以用肯定形式表达的意思,却用的否定形式,这里就有特定的修辞效果了。不是一般地讨论否定句。

《龙须沟》赵老讲他老婆:她长得不寒伧。(我们不能过多地责备长春光机所和骊山微电子公司没有照顾好蒋筑英和罗健夫)但是痛定思痛,我们仍然不能不想到,在这些方面未必没有许多欠缺。(胡乔木)双重否定的语气究竟是加重,还是减轻,要看上下文。一般来说,显得婉转。可是正因为婉转,也就显得更有力量。

四、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这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术语。口语句式是经常用于口头语体的一类句式。一般来说,句形都比较简短,结构也都比较简单,语句间的联系也很少用关联词语。而且不完全句多,句式灵活,富有变化。其修辞作用主要是简洁、活泼、自然,多用于日常交际会话。

书面语句式则是经常用于书面语体的一类句式。一般来说,句形比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大多有扩展成分和从属句群,层次多,常用关联词语,表意显得严谨、完整。多用在庄重的交际场合和科技、公文、政论语体中。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文雅。例如:

1、口语句式

1)鲁大海: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妈:(大哭)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妈: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曹禺《雷雨》)上面这些对话里的句子结构松散,短句较多,省略多,口语词多,关联词少,这都是口语句式特点。

2)小二黑自己没有错,当然不承认,嘴硬到底,兴旺就下命令把他捆起来送交政权机关处理。幸而村长脑筋清楚,劝兴旺说:“ 小二黑发疟是真的,不是装病,至于跟别人恋爱,不是犯法的事,不能捆人家。”(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这个句子也一样结构松散,主要是短句,省略多,口语词多,关联词少。2书面语句式

1)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查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长串的话语其实只是一个句子,即“除„„外,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它是个长句。

2)由于人们生理心理的原因,艺术化的变异修辞语言的形式美在不涉及所摹拟的物象时,不仅能使受话人凭直觉而得到快感,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它所表达的一般是一种不确定的朦胧情感。(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

上面这两句呈现的特点就是:结构比较严谨长句多、层次多;关联词语多,书面语词多,属于较典型的书面句式。

与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句式并列的还有一种句式——通用句式,这就是:既适用于口语又适用于书面语的句式。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大都用口语句式,但为了显示人物的特殊身份,也有使用书面语句的。作者的叙述、描写,则是根据作者自身语言风格的特点在通用句式、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中显示其倾向性。

五、直陈句和疑问句

句子从语气的角度可分为四大类别:即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前三者我们统称为直陈句,其功用是交际主体向交际对象报告客观事物或主观感情。疑问句通常使用疑问语气,或疑问代词,或某种格式,以表示询问、奇问、设问、反问的句子。

询问句的主要功用是发话人向受话人询问,希望得到答案。

奇问是一种特殊的问法,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只是用疑问的格式表达某种思想情感,也叫“虚问”。

设问与一般的疑问句不同,它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即先提出问题,接着把答案说出来,自问自答。设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常常用来议论或抒情。

反问也叫反诘,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即字面上是肯定的,句意却是否定的;字面上是否定的,则句意是肯定的。反问的修辞效果是加强语义和语势。

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前面谈到的以外,还有变式句和常式句,松句和紧句,文言句、欧化句等等。

所谓“松句”“紧句”分别指组织结构疏松舒缓和组织结构紧凑严密的句子。例如:“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就是一句紧句;而“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就是一个松句。一般说来紧句容量大、组织严密、表意紧凑;而松句则有助于从容不迫地叙事说理或描绘事物的情状。

文言句是指按照古代汉语特有而现代汉语没有的句法结构组成又运用于现代汉语中的句子。例如:

“怕‘人家’笑话的,倒是自己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如果是坚持了无产阶级的好作风,何羞之有?如果因为坚持或者学习无产阶级作风而被‘人家’嘲笑,又何羞之有!”(艾丰《从“最没有政治”的地方看看》)

这里的“何羞之有”就是文言句式。其修辞作用在于使表达言简意赅,精悍有力。

欧化句式是指具有印欧语句法特点的句子。比如状语后置的句子、或者人称代词有定语的句子等等。语言中恰当地使用欧化句式能丰富汉语的表现力。如: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状语后置)(鲁迅《好的故事》)秦姐,写这部书的眼镜兄,就是你的那位他吧?(人称代词有定语)(金浩《我们的女资料员》)状语后置、人称代词带定语都突出了原来的状语和人称代词,目的在于使语意显赫。

第三篇:第八章 现代汉语修辞概说

第八章 现代汉语修辞概说

一.导入

平时,听别人说话,感觉有人说得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仅能够让人懂,而且让人非常想听;可是有人说话呢,虽然没有错,但是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就像一杯白开水;当然还有一些人讲话,则是错误百出,让人不忍卒听。其实,这都属于讲话水平的问题。这里的学问很深,很多,有很强的所谓的讲话的艺术性。谈讲话的艺术性,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修辞其实正是研究如何运用语言艺术的。二.修辞的含义

(一)“修辞”溯源

在中国最早把“修辞”这两个字连起来用的是孔子。据《易·乾·文言》所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的“修辞”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据《说文》解释:“修,饰也。”段玉裁作注:“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说文》解释“辞”为“讼”之意。两个字合起来是“修饰文辞”的意思。这是第一次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修辞”这一说法,而且把它和“立诚”连在一起,看作君子进德修业的必需之事,提出修辞要有真情实感,足见孔子对修辞的重视。

自古以来,人们对“修辞”的意义已作出过许多阐述:有的解释为“修饰文辞或语辞”,有的理解成“美化语言”,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解释为“调整语辞”等等,都把“修辞”当作动宾词组来理解或使用,指的是修辞活动,与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修辞”不完全相同。

(二)“修辞”的一般含义

“修辞”这个词在今天一般有三种含义。

1.指修辞活动。

当表达这个意思时作动词用,如“修辞要适应题旨和情境”(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又如明代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鲁迅也曾说:“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不能达意。”

2.指修辞这一事物本身。

即客观存在着的那些规律,客观存在物,是一个名词,如“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它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这个“修辞”是指从人们的修辞活动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有效运用语言的规律。

3、指修辞科学。

用作该义时,也是一个名词,如“刘教授是搞修辞的”。修辞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修辞规律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和学说。因为不同人的认识水平、研究角度不同,这个意义上的“修辞”也必然会带上主观色彩。

(三)“修辞”的定义

本书将“修辞”定义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以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规律。具体分析,它包括如下三个特点:

1.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

“题旨”是人们言语表达的意图或围绕的主题目的,“情境”则是指言语表达时由情景、氛围、场合等构成的环境。这种环境又称“言语环境”或“语境”。广义的语境包括说写活动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上下文等;狭义的语境仅指上下文。修辞活动离不开题旨情境,修辞现象是特定题旨情境的产物。

2.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

语言是达意传情的工具,修辞活动就是运用这一工具以求更好地达意传情的过程。可供选用的语言材料是非常丰富的,从语音来说,声韵调的搭配、音节的长短、节奏的慢快、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是可利用的手段;从词语看,可根据语境准确选用各类词语,又可随达意传情需要,使词与词超常搭配;从句法看,有不同的句类、句型、句式可供选用;就连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也可成为修辞活动的材料。

修辞的一切方式,都要依靠语言材料来构成,修辞的一切效果,都要通过语言材料的恰当运用来体现。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义形式的选择,即在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中,选择最有效的言语表达手段;二是某种手段的变异使用,将某一表达方式加以变化,变为异乎寻常的表达手段来提高表达效果。

3.追求理想表达效果

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理想表达效果。所谓表达效果是指修辞内容通过修辞手段表达出来后,在接受对象中所产 2 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均匀缜密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以上三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言语手段的运用要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而理想表达效果必须通过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来达到。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难以达到修辞的目的,而言语表达手段的运用,是修辞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三)、修辞学

(一)什么是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怎样运用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语音、词语、句子等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及文字学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和同一层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分别研究语言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文字学则处于另一平面,专门研究语言书写符号系统的性质、结构和演变;修辞学又处于第三平面,从提高“达意传情”的效果方面来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正如《修辞学发凡》在谈到修辞和语言文字的关系时所指出的:“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正因如此,学习现代汉语的修辞知识,要在学习掌握教材前面各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修辞现象是人们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言语现象,而且是一种力求达到理想表达效果的积极的言语现象。因此,修辞学作为研究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应当视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修辞现象是具体复杂的,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修辞学的任务就是对修辞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系统的说明,并用来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

(二)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的关系

修辞要综合运用语言的各种材料,同时又涉及到其他有关的学科,特别是语法学和逻辑学,应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语法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我们说话或写文章,用词造句是否符合语言的结构规律,这些是语法学的研究范围。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即从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 3 的内容上把握思维是否符合逻辑规则和规律,也就是说,研究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反映、认识客观现实的方法是否正确。

修辞学研究的是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规律。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词语用得是否准确、是否有表现力、语音上是否和谐、句子表达得是否晓畅而生动、整段的话或整篇的文章是否条理清楚,等等,这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人们通常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语法学、逻辑学和修辞学是三门性质不同的学科,它们相互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语言运用中的许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要同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不能机械地用逻辑和语法的规则去衡量人们的言语表达;另一方面又不能只求言语表达的语法规范、句子通顺、合乎逻辑而不考虑修辞效果。例如:

①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②绕到L君的寓所前,便打门,打出一个小吏来,说L君出去了,须得午饭时候才回家。

这两个例子如果机械地进行逻辑分析,似乎都不合事理:“失败”是抽象概念,无形无体,按常理本不能像断绳一样接起来,也不能像钢铁一样进行焊接。例②中的小吏明明是听见打门声音应声来开门的,不用“走”却用了一个“打”字,于事理也不吻合。但从言语表达的效果上看,却是好的:例①中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抽象之物拟作具体实物来描写,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例②中动词“打”的两次使用,把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第二次的使用把“小吏出来开门”与“打门”两事之间的因果、时间发生上的先后都显示出来了,言简意赅,十分传神。

③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④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这两例如果机械地用语法规则来分析,似乎也有错误:例③中“国”是个名词,怎么能和趋向动词“下去”搭配在一块使用?例④中“筷子”是吃饭用的 4 工具,无知觉无感情,怎能用表示人的情感的词“懒洋洋”来修饰?但从修辞的角度看,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例③中“国”字临时改变了词性,言辞简洁,意蕴深刻,又有讽刺意味;例④中把持筷人的心情、神态移用到筷子上,是这一特定语境中的临时移用,形象而生动。这是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段而达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修辞与语法、逻辑之间虽然有区别,但不是各不相关、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修辞活动一般要以逻辑规律为前提,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首先就要使表达与事理相合。违反事理,不合逻辑,这不是靠使用修辞手段可掩饰的。正确的言语表达必须以合乎语法规则为前提。如果说出或写出的句子不通顺,那无论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也难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

2.对言语表达进行分析,应同时着眼语法、修辞和逻辑三方面。因为人们的言语表达过程是对这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一语句,从它的结构规律着眼,是语法分析;从它所表达的思维方法着眼,是逻辑分析;从表达效果着眼,就是修辞分析了。如:

⑤月光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伴着月光,发出沙沙的响声。

例⑤从修辞上分析属于病句,病因在于词语的配合上有问题,“月光”可以“照着校园”,也可以“像银纱似地罩着校园”,但不能说成“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从语法和逻辑上看,也同样是不恰当的,“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自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又夹着一句“伴着月光”就是多余的了,应该删去。又如,复句的几个分句之间,有时用关联词连接,有时也可不用,这是语法要讨论的事;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关系,这是逻辑分析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有时用上关联词,有时又不用,这就要从修辞方面来作出解释了。我们在学习修辞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修辞同语法、逻辑之间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掌握修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增强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言语修辞现象的能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修辞≠辞格≠修饰文辞

辞格仅仅是修辞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修饰文辞:书面的知识

陈望道:“修饰调整语辞”修饰文辞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承认文辞也就是书面语的文章,而口语中不存在修辞。同时,着眼于华丽精巧的文辞。

陈望道主张: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三、修辞的含义

平时,我们听到的修辞至少有三种: 我们要学习修辞。(学问)

这篇文章经过一番修辞后,好多了。(行为,活动)这种比喻修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修辞格)

我们要讲的修辞指的是讲话或者写作时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也就是说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活动。

比如,作文时,要尽量使用华丽的辞藻,使自己的文章读起来悦耳动听,这是修辞行为,其实,有时候,不用华丽词语,为了使自己表意更明白也是一种修辞行为。

例如:从此,就看到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新鲜的讲义

陌生的先生)

这种对用词进行修改,以求明确的表达的过程就是修辞活动。当然,这和为使语言华美精巧的修辞不一样。关于它们之间的区别,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首次对修辞进行了分类:(浓妆淡抹总相宜)积极修辞——使用一些辞格,显得更为形象生动 消极修辞——不追求华丽奇特,以明白精确为主。比如,(1)木兰诗(陈望道举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具体体验)

当两种修辞不可以两全时,必须牺牲一方面。那就要判断本意偏在何方,方才可以决定。如果要概念明白,只说水流、马嘶。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央电视台实况直播,当时白岩松在结束 6 时讲:

江泽民等参加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用的名称是“中国政府代表团”,因为有另一方——葡萄牙政府代表团参加;结束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所用的名称“中央政府代表团”,因为是国内事务。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在政治性活动中,名称、术语的准确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3)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孤单英雄传奇色彩“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天)换人间。”(春色能给人万象更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感觉,且春色既可以指季节,也可以指人类社会,语义双关,大大丰富了词语的韵味。)

修辞:是讲究运用语言艺术,对语言的修饰、调整以期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一项活动。

四、谭学纯、朱玲老师的《接受修辞学》《广义修辞学》

五、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八宝山:要严格控制人口

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汪精卫)《雅谑》公公媳妇之间的对话 欢迎再来

红领巾

朱元璋当皇帝后

陈望道:修辞要适应题旨情境

像女人脸上的瘸子

隐性语境:比如交际目的,交际双方对某个问题达成的共识等。学习要点:

简要介绍修辞的几个相关概念、修辞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修辞学与相关学科语法学、逻辑学之间的关系。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组成要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前面几章分析了这几个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本章讲述人们运用语言各要素的具体规律,即修辞规律。

第四篇:言语交际教学辅导5:修辞格的运用(下)

四 川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言语交际》单元辅导(5)

责任教师:吴会灵 第五章

修辞格的运用(下)

一、修辞格的区别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方式。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对象,而用与这个对象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思考:什么是相似点?

“什么是相似点”这个问题教材上并没有直接讲述,但其意思在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归纳出来。我们认为,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能够联系在一起构成比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相似性,这是构成比喻的基础。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相似点不明确,就不能构成比喻,即使构成比喻别人也无法理解。

(二)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甲事物。比拟就是比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的修辞方法。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1、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2、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三)对比和对偶的区别

对比和对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比较,突出双方面的特征。对偶就是把结构相同相近、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对立的两个句子或者短语,排列组合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对比的特点是比较,它注重于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意义上的比较,而不管其结构形式换言之,对比突出的是内容上的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的对称,它注重结构相应,字数相等换言之,对偶突出的是形式上的对称。对偶必须是两两两对,而对比有时则可以是多项相比。如上面提到的《凤阳民歌》。

如果从形式上看,是对称的,而从意义上看又是比较的,那么就是对比对偶的兼格。在许多情况下,对比对偶都存在于同一客体之中。例如:

①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②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四)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排比是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结构一致、语气相同、意思相关的句子或短语的修辞方法。层递是连续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语、短期培训语或句子构成的项目,按照表达内容的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等逻辑顺序排列的修辞方法。

排比如: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辛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往、令人敬仰的品格。(排比)(范曾《梵 高的坟茔》)

层递如: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对比、逐层递进)(梁启超《论毅力》)

层递和排比往往都由三项以上构成,各句之间往往都有共同的词语,两种修辞方式十分相似。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二者的表达内容不同。

层递叙述或者说明的各项事物,在内容的排列上是逐层递升或递降的,各项内容具有层级性,呈纵式阶梯关系;而排比所叙述或说明的各项则是相关相似的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横式并列关系,没有明显的层级性。

2、形式不同。

层递不要求结构形式的相同或相似,也不必一定使用提挈语;而排比的结构必须相同或相似,不相似的要用提挈语串联起来。

3、修辞作用不同。

层递的作用是使语言产生层级美,增强语句的深刻性;而排比的作用在于增强语势,加强节奏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着重点不同。

层递着重于内容意义关系的特点,而排比着重于结构形式的特点。

5、层递的内容可以用排比的形式表达,但排比不一定有层递的内容。如果从句式结构上看是排比,从内容上看又有明显的递升或递降关系的,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排比兼层递。如: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五)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就是把两个相关或者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衬托、互相对照、互相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比较,突出双方面的特征。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1、构成的基础不同。

衬托由有主从关系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而构成对比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则无主从关系。

2、修辞作用不同。

衬托的作用是以陪衬的事物来突出被衬托的主体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思想;而对比的作用则是通过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比较,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衬托可以不出现本体,只出现衬体,如《祝福》中的最后一段;而对比的双方必须都出现。

(六)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反复就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短语、句子以突出强调语意信息的修辞方法。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排比是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结构一致、语气相同、意思相关的句子或短语的修辞方法。“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反复常与排比合用,但反复和排比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它们的区别是:

1、着眼点不同。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的相同,而排比则着眼于结构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当然语句相同的,其结构必然相同,但结构相同的,语句却不一定相同,这是区别反复和排比的基础。如果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平行句中,有相同的词或短语,那相同的词或短语是反复,几个平行的语句则是排比。这应该看作是反复与排比的兼用;没有相同的词语的则是单纯的排比。

2、对象范围不同。

构成排比的各项必须是连续的,反复则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隔的;排比一般有几个短语或分句构成,而反复则没有这个限制,可以是一个词语的连续反复,还可以是隔句隔段的间隔反复。

3、作用不同。

反复的主要修辞作用是强调或突出,排比的主要修辞作用是增强语势。

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例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这个排比句,描写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其中“它”也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七)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是言语表达中为了强调信息或者引人注意而故意设置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法。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3.设问一般是需要发话人自己回答的,反问不需要发话人自己回答。

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八)顶真和回环

顶真就是用前面句子末尾的成分作为后面句子开头的成分,前后相续,上递下接,环环相扣,以突出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修辞方法。

回环也叫回文,是用前句的材料,颠倒顺序,构成后一个句子的修辞方法。

两者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

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

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调遣它们,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有的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

顶真如:上级精神有一半听不懂,听得懂的有一半不理解,理解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有效果的有一半没受表扬,受表扬的全都遭到群众坚决反对。(手机短信)

评:这是一则流行的手机短信,虽有一定的调侃色彩,但是其利用顶真往深层推断,虽然推断的结果出乎意料,可它对于一些领导干部只善于发号施令,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做法所进行的善意的讽刺批评,还是引人深思的。回环如: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每一个句子完全可以顺读倒读,前一句倒读构成后一句。

(九)双关和歧义有何区别?

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发话人主动设置的,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例1: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那么浪漫,人们说,这猪不正经。(拟人、语意双关)(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二、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修辞格的兼用

修辞格兼用是修辞格综合运用的形式之

一、同一个语言片段如果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辞格,几种辞格就会形成交叉关系,表达效果也会彼此融合。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气热得发了狂。”夸张和拟人兼用。这句话用“热得发了狂”形容天气热,用了夸张的手法;说天气“发了狂”又把天气当作人来写,是拟人。这个句子是修辞格的兼用的典型例子。下面这些句子也都运用了修辞格兼用的方法:

①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浪花》)

②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喘不过气来。(《草地夜行》)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水》)

例句①把浪花当作人来写,是拟人;浪花“跑去又跑来”与娃娃的“淘气”相似,通过“像”构成明喻,是拟人与比喻的兼用。例句②把战士背上的“枪和子弹”比作“山”,这既是形象的比喻,也是战士负重感觉上的夸张,是比喻与夸张的兼用。例句③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是比喻,一连串的比喻又构成排比,是比喻与排比的兼用。

(二)连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三)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三、怎样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语句中的的修辞格。

首先应掌握辞格综合运用的知识。辞格的综合运用方式有三种:辞格的连用、套用、兼用。(具体内容看教材详述)

其次要注意答题的技巧,也就是分析的方法、叙述的顺序。

第一步,拿到一段文字,先看一看,能不能用上面三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方式概括。如果不能概括的话,应划分为几个语段,使每个语段都能用一种方式概括。

第二步,概括之后分别详细叙述。如果是辞格的连用,要指出是什么辞格的连用。如果是套用,要指出从总体看是什么辞格,里面又套了什么辞格。如果是辞格的兼用,也要具体指出是兼用的什么辞格。

下面举些例子加以分析,请大家在阅读时注意分析的方法。

(1)《于无声处》是以何是非目睹诸人走出和接着来到的一声响雷终场的。亲属“走了”,群众“走了”,他们横行霸道的历史也“走了”,剩下的只是“四人帮”这样一伙立刻就要被人民审判的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历史‘走了’”是拈连,“可怜虫”是比喻。这是拈连和比喻的连用。

(2)提高要有一个基础。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整体来看是比喻,但比喻中又包含反问。这是比喻中套用了反问。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这个语言片断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比拟里套用回文。后一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由三个明喻构成的排比,属辞格的兼用。

(4)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又成了叠。(鲁迅《阿Q正传》)从内容上看是层递,从格式上看是顶针,同时也形成了排比。因此这例是层递、顶针和排比三种辞格的兼用。

(5)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是对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引用,“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是排比,“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是比拟。从整体来看是辞格的连用。

第五篇:言语交际教学辅导7:言语的风格

四 川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言语交际》单元辅导(7)

责任教师:吴会灵

第七章言语的风格

一、什么是风格 1.风格的定义

风格这个词,富有实用性,也很有魅力,它的涵义和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它,在文学艺术中应用,在文章学、文体学中应用字,在语言学中也应用它。我们这门课程是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谈的,它实际上指的是言语风格。下面我们所谈的也都是言语风格。

所谓风格(言语风格)是指人们运用语言创作作品时或在交际时呈现出来的风貌和格调。2.风格和语体的异同

风格与语体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风格。但二者也有不同,风格不是就言语的体式而言的,而是就言语的格调和氛围而言的。

语言风格是交际参与者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诸特点综合呈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各类语体运用语言的诸特点呈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是语体风格,语体风格是语言风格中的一种类型。语言风格除了语体风格,还包括表现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不同的语体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比方说科技语体、事务语体都表现出简约、质朴的言语风格,而文学语体则表现出优美、藻丽或繁丰的言语风格。反之,语言风格也制约语体的使用,不同的语体其语言表现风格不同。语体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它的形成、发展和运用都受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的制约,这是语体与语言风格相关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各种语言风格都存在于各种语体之吕,它们是通过各种语体的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不管是用哪一种言语体式写文章或说话,生成什么样的语言风格都要受语体制约。

那么,我们又怎么理解二者的区别呢?语体是共性的、稳定的,风格是个性的、易变的。语体是运用全民语言的功能变体,是使用这种语言的所有人长期运用中逐步形成的系列语言运用特点的综合体,因此语体一旦形成,它就反过不对使用这种语言的所有人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语言风格则不一样,它是交际参与者使用语言的一种氛围格调。虽然民族风格、时代风格或表现风格对同一民族、同一时代和同一流派的人们运用语言有一定的制约性,但制约性中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语言使用者可在制约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至于不同的语言使用者所形成的个人语言风格,其个性就更为明显了。所以说,语言风格是个性是,是容易改变的。

如教材263页的例子。例一和例二都是记叙文,但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大不相同,前者充满激情,后者却很柔婉,表露出淡淡的哀愁。

二、风格的类型

1.民族风格

民族风格是指某一民族语体体系的特点及其在运用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语言运用其体现出来的特色与民族语言体系的特点密切相关。民族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异于其他民族语言的特点,必然在语言表达上体现出来,最终呈现出某一民族语言的独有风格。如汉语表达上的音节匀称、韵律和谐、语音铿锵悦耳等风格特征,就源自汉语有声调、元音占优势、单音节语素居多且音节与汉字相对应等特点。

如:江南的的山水是令人难忘的,缭绕于江南山水间的丝竹之音也是令人难忘的;在那烟雨濛濛的小巷深处,在那杨柳依依的春江渡口,在那黄叶萧萧的乡村野店,在那白雪飘飘的茶馆酒楼,„„谁知道,那每一根颤动的丝弦上,曾经留下多少生死离别的故事。(严阵《江南丝竹》)

此外,汉语语汇的丰富性以及缺乏形态变化的语法特点,都使汉语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语言民族风格的形成不仅与语言系统及其表达特点有关,而且与蕴含于语言之中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传统等等有关。如汉语中有对偶、顶真、回环、析字、析词、拈连等辞格,固然与汉语的构词法、句法特点有关,更与汉民族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分不开。民族语言中一些独有的语言材料更是同民族文化有关,因为语言就是文化最好的投影,文化的方方面面必然表现于语言之中。例如:

一年后,我的眼睛才看见同班的女同学。她们有的已是孩子妈,有的虽不是孩子妈却也是罗敷有主;有的性情孤僻老气横秋,有的盛气凌人令人望而生畏。只有一位和我年龄相同,志趣相近,而且也对我“东边日出西边雨”;„„(刘绍棠《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上例运用“罗敷有主”“东边日出西边雨”等颇具汉语民族特色的语言材料含蓄表意,文化意蕴很深,加上一些成语的运用,这段语极富汉语民族风格。

言语作品的民族风格在翻译时很难保留和复现,因为用以转换的工具是与之不同的另一民族语言及其运用特点的系统,代表着另一民族文化。

除了民族风格以外,其他的语言风格类型都是某一民族语言内部及运用这一民族语言进行表达时,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呈现出来的各种风格分类。

2. 时代风格

时代风格指某一时代运用语言的各种特点所形成的时代特色。首先,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本身就是不同时代族人运用的汉语,其自身的特点就有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其次,即使同是运用某一时代的汉语(如运用现代汉语)进行表达,不同时期的言语作品也会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这主要是运用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词语所致,因为词语是语言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最能反映社会的发展的时代的进步,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而这种种社会因素也必然要反映到语言运用中来。如20世纪初“五四”时期的言语作品和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言语作品就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如:

伊底眼变成忧愁的引火线了; 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我就沉溺在愁海里了呢?(汪静之《伊眼底》)

上例“伊”、“底”、“引火线”体现了20世纪初的时代特色和语言风格。

3. 表现风格

表现风格指运用语言的各种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所形成的语言风貌格调。一般认为语言的表现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组:

a)豪放与柔婉

豪放即高昂豪迈,语势奔放,大气磅礴,语言营造的意境雄奇刚健。例如: 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远去,运去,再运去,整个黄河都为白烟银雾所笼罩。

可是没有料到,我真正一览黄河的雄伟神姿,是在从乌鲁木齐飞回北京的飞机上。„ 仔细看时,才知道是黄河。这苍莽无垠的母亲大地啊,是它的乳汁,从西北高原喷涌而出,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它纵横奔驰,呼啸苍天。这条浩荡的黄河,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缨络闪烁飘忽;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刘白羽《黄河之水天上来》)

上例中对称的句式、反复的修辞方式,加上密集运用的四字短语,一起构成了雄浑豪放的语言风格,笔墨酣畅淋漓,使得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全面丰富地表现了雄美壮观的黄河的万千气象。

柔婉即轻柔婉转,格调柔和舒缓,意境秀美幽雅。如教材273页例。(2)朴实和华丽 华丽即词藻绚丽,丰富多彩,多用形容词和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运用带描绘性修饰语,句式富于变化,同时多用具有形象效果,有助于描绘和抒情的比喻、比拟、夸张、摹状、排比、对偶、移就、通感等辞格。

华丽的语言风格,常见于文学语体,也见于一些政论语体和通俗科学体,前者如茅盾的小说,范仲淹、朱自清、刘白羽、秦牧、杨朔和峻青的散文,闻捷的一些诗,华莎的游记《母女浪游中国》以及彦火的《大地驰笔》等;后者如毛泽东的一些政论文章、启士期和叶永烈的一些通俗科学作品。大凡是描绘多姿的景物,抒发细腻的感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通俗地描绘科学现象和论证深邃的哲理等大都表现为华丽的语言风格。

朴实就是语言朴实无华,一般不加修饰,多用白描,通常不变异运用词语,通用词、口语词运用较多,且多用短句、陈述句等,句式较少变化,具有描绘性的辞格也运用较少。好比清水出芙蓉,显示出一种自然、质朴的美。

朴实的语言风格,主要存在于公文事务语体、专门科学语体之中;文学语体和政论语体中,也有表现为朴实的语言风格的,例如鲁迅的一些作品,赵树理、叶圣陶和孙犁的小说,艾青的诗,周恩来和邓小平的一些政论文章等等。

(3)繁丰与简洁

繁丰就是语言铺陈,运用浓墨重彩充分铺叙,描写细腻,虚实结合,唯恐不详,多用长句、复句,运用多种辞格,尤其是常用比喻、比拟、反复、排比等辞格。

繁丰的语言能突出强调文中要义,或者全面、周密地论述问题,或者细腻地描绘事物,或表达丰宣情思和优美的意境,从而深化读者的印象,文辞上表现出丰满美和华丽美。繁丰的语言风格常见于文学语体,特别是在作品中,当激情洋溢需充分抒发,或者对景物、人物要细腻描绘时,往往是千言万语而不厌其烦;政论语体在要着重说明一个道理或强调一种观点时,也往往不厌语句和繁缛。公文事务语体和科学语体一般不用繁丰的表达手段。有些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特别喜欢而且善于运用繁笔,像茅盾、谌容和王蒙的小说,朱自清、巴金、杨朔、峻青和秦牧的散文,郭沫若、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华莎的游记等,都表现出繁丰的风格。

简洁即语言简练,干净利落,言简意丰,多用白描,所用句子大多结构简单,少用修饰成分,形象性的辞格也运用较少。

这种风格主要存在于公文事务语体、专门科学语体和电信语体,也见于文学语体的部分作家作品。例如,鲁迅的小说和杂文,闻一多的诗,老舍的戏剧和小说,冰心的作品,俞平伯和杨朔的散文,赵树理的小说等,都以简约为主。

如:①忧郁趁势在她心里生长起来。(巴金《家》)

②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上例①中,“生长”这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彩,它说明“忧郁”是在她心里扎了根儿的,这种扎了根的“忧郁”不仅不容易消除,而且会随着时间而加深,愈来愈浓重。例②“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语出唐代韩愈《原道》,意为佛老之道不被阻塞和制止,儒家的圣人之道就无法流传和实行。后人引用而成为成语。毛泽东直接引用赋予新义,就形象而简洁地说明了不破除旧文化,新文化就建立不起来。仿此而造的“不破不立”也是一条蕴涵辩证法思想的、词约义丰的成语。例③只14个字,却写出了种种悲秋:万里之遥做客,在肃杀的秋天做客。真可谓“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

(4)庄重与幽默

庄重即庄严郑重,常规运用词语,句式严整,语气郑重,表意明确清晰,不用双关、反语、仿拟、飞白等具幽默效果的辞格。

庄重的表现风格普遍存在于书卷语体风格之中,专门科学语体、公文事务语体和政论语体大都表现出这种言语格调,文学语体中也不乏庄重的气氛。在口头语体中,庄重风格也有体现,例如涉外口头交际、公关演讲和报告,记者招待会和正式场合的谈话等都主要表现出这种风格。这种风格适宜于颂扬杰出人物,表现重要或严肃事件,钩沉古籍古迹,追忆名人往事,论证科学的道理、法则,阐述哲理和抒发强烈的感情等。

幽默常常根据需要变异运用语言,活用词类,反用色彩,大词小用,故意制造词语、句式与语境的不协调,运用具有幽默效果的夸张、双关、反语、仿拟等辞格。

幽默的风格广泛存在于口头语体之中,书卷语体的文学语体中也很常见,政论语体中的一些驳论文、小评论,交融语体中的文学性科学体、文学性政论体也常用幽默风格的语言。如鲁迅、老舍、张天翼、赵树理、钱钟书、秦牧、马铁丁的一些文学作品,侯宝林的相声,高士其的一些文学性科学作品,毛泽东的一些政论文章都常用幽默的语言。大凡描写滑稽现象,讽刺、嘲笑丑恶的事物,或者表现作者的战斗乐观精神,或者为了增强作品的趣味等都常用幽默风趣的格调。

4.个人风格

个人风格表现为某一作者在选词造句、选用某些语法格式、修辞方式与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风貌与气派。从另一角度看,个人风格实际就是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表现风格等在某一作者个人的言语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如鲁迅的杂文具有含蓄、诙谐的风格,这是表现风格;同时又呈现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特色;另外他的杂文又具有鲜明的汉民族风格。这些相关风格组成个人风格的复合体,表现为个人风格的不同侧面。

就语体而言,一种语体可能会整体呈现某种表现风格,如公文体的庄重,事务体的平实。文艺体则由于其开放性和语言运用的丰富多彩,整体上看可以兼备各种表现风格,其内部则因不同的体裁、作家、作品等等体现出不同的表现风格。

各种表现风格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都要根据表达内容和具体语境适当运用,做到无过无不及,得当得体。

三、言语风格与修辞的关系 1.修辞是形成言语风格的基础

每一种发达的共同语都有丰富的修辞手段,修辞手段作为增强内容表达效果的语言组合手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共同的,它存在于全民族的言语交际之中。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使用修辞手段是千变万化的,不同地域、社会、不同的言语交际者的社会属性和交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促使它产生变异形式,这种变异有的就带有风格色彩。风格手段主要就是来自于带有风格色彩的修辞手段,比方说,修辞同义手段中的词语同义形式:“60岁——花甲”、“70岁——古稀”、“死——驾崩、山陵崩、仙游、驾鹤仙游”中后者都有汉文化的内涵,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构成语言民族风格的手段。修辞格中的夸张、排比、反复等雄浑有力,常用于构成豪放风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修辞是语体和风格的基础。2.凸现言语风格大多利用修辞

修辞手段都是产生并存在于具体的言语作品中的。修辞技巧、修辞规律都是从各种风格的言语作品之中概括、总结出为的,具有鲜明、独特风格的作家作品对在家富和发展修辞手段有着重要作用。例如,鲁迅的杂文具有鲜明的讽刺、幽默风格,形成这种风格的手段之一就是大量运用仿词。仿词这一辞格的形式在鲁迅的杂文中有很大发展。又如,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柔美的风格非常鲜明、突出,而体现这种风格的一种手段就是大量运用叠音词,叠音这一修辞手段也就在朱自清笔下有了丰富和发展。思想活跃、性格开朗、见识深远、学识渊博的人往往会积极利用修辞,凸现自己的言语风格,在交际中展示风采。

3. 言语风格与修辞的结合

言语风格与修辞可以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作者的性格及处世态度。比方说,美国著名诗人兰德的诗《生与死》,不同的文学家由于他们的经历、性格不同,在翻译这首诗时也有不同的理解,展示出各自的语言风格和人生追求。见教材279页。

下载言语交际教学辅导1:修辞概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言语交际教学辅导1:修辞概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修辞言语艺术答案

    《修辞与言语艺术》复习指导一、出题情况说明 《言语交际学》是现代语言学中研究语言应用的一门新学科,是文科各专业省开 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使用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胡吉......

    言语交际复习资料

    五(5)班学习小组名单及口号 自信队:口号:自信,自我信任。组长:胡玉平 组员:刘倩、刘书埕、戴利维 超越队:超越,超越,超越梦想一起飞。组长:谢信深 组员:胡攀、戴和潭、李冬梅、刘文艺 光......

    言语交际作业

    言语交际结课作业 姓名:周永乐学号:2013504059 来看职场中的不诚实现象 《杜拉拉升职记2》片段: 拉拉不好开罪暗含引而待发之意的董青,只好陪着假笑道:“我要有那等好身手搞定王......

    教学辅导1

    教学辅导1(第1章) 第一章 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重点内容 第一、组织的性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透视组织,所以对组织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浅析言语交际的原则

    浅析言语交际的原则 摘要:言语交际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把握言语交际的规律和原则有利于交际目的地顺利达成。本文把言语交际的原则划分为目的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角......

    言语交际艺术复习资料

    言语交际艺术复习资料 一、 简答题 (一) 论语《乡党》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1、 翻译; 2、......

    如何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如何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我们生活在世界这个大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交流,交流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项,有交流就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

    言语交际(优秀范文5篇)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和社会行为。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能没有语言,不能没有语言的运用,不能没有言语交际活动。进入信息时代,语言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