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累 创新 自改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尝试
积累 创新 自改——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尝试
从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愁、教师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呢?
一、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冥想苦思、无话可说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学生参与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让学生阅读大自然,吸吮大自然的乳汁。我国古代弟子从师,周游世界,就是让学生寻找生活题材、积累丰富写作内容的一种方式。
学生作文是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技能,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课程标准语)。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儿童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小学生的生活世界虽然丰富多彩,但是他们常常觉得无新内容可写,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件事。为什么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熟视无睹呢?主要是他们没有学会观察生活。当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引导学生定向观察,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的欲望。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要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力,可以先用定向引导的方式。可以是静物观察、活动观察,在学生进行观察时,开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任务。比如,学生观察教师点名时的动作和神态,教师可以重复表演几次,让学生充分、仔细地观察,并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起表达的兴趣。
(二)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相结合,分析所要表达的对象,表达出真情实感。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此时,可引导他们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实现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相结合,让学生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小动物》时,教师可向学生列举应观察的头部(眼、耳、口等)、躯干部(翅膀、羽毛、肚皮)、四肢等。或在教室里直接放置一只小动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其外形、特征、活动等情况。教师也可自己“下水”写例文,与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学生在生活中也就会有的放矢的留意身边的小动物,极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在提醒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尽可能让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活动时,还应让语言参加观察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综合分析能力,从各方面加强起所形成的联系,促进其发育,提高观察效果。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是伴有一定情感的。他们对事物易迸发出感情的火花,教师就要应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情感。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观察时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在学校受了委屈,别仅是掩面哭泣,怨天尤人,这是生活赠予你的礼物,好好品味!看到别人吵架,不妨仔细地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一步地了解社会。多观察勤思考,在这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想写的冲动,不吐不快,这样,我们的教学也就达到了目的。
二、创新是作文教学的生命。
“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创新,作文的生命。”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重粗,并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练习力度,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创新之美。
艺术精品都是作者灵感的结晶,都具有独创性,又展示了作者的个性风采。艺术欣赏的教育可与音乐、美术教师联手,还应专门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多接触优秀中外诗文和科幻作品,以张扬学生对未来的幻想般的追求之心。
(二)轻松作文,以营造创新氛围。
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行文简洁等;扬弃作文的“八股遗风”和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倾向”;集体评点对不过于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评价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三)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夏丐尊就能从“落叶”一词中“认”出“无常、寂寞”等意蕴和情味。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时空转换:《二十年以后的我》;角色错位:《我的学生》;现代神话故事:作文《我是玉皇大帝》;梦幻设计:作文《2050年的中国》。
(四)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创新方法。
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选写如下文题: 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
(六)作文指导和评点侧重命题、选材,以体验创新乐趣。
1、命题必须有特色
自命题时,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谚语、格言等。如学生据班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患白血病并匆匆去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爱与我同在》、《但愿好人一生平安》、《遗憾的人生》等。半命题注重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要求学生要出其不意。如“__我想对你说”,有的就补充了“苍天、‘?’”等;又如“我想__”,有的就补充了“飞、痛痛快快看一回电视、做一棵小草”等。
2、选材要求“散”
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
三、自改是作文教学的追求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作文,业至辛勤,苟学生拂晓其意,即功夫同与虚掷。” 因此在作文批改中,加大学生主体参与力度,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分组,制定“章程”。
班级里各种层次、性格的学生都有,老师事先可通过一定的渠道对他们作些了解,然后根据合作学习异质分组的原则,为他们分出四人小组,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等方面是不同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各小组都是异质分组,于是各小组间就是同质的,便于小组间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就能较好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每小组四个人,每节课只要负责改四篇他们自己的作文即可,先由作者将事先用复写纸抄好的作文分发给组内成员,然后作者轻读作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碰到上下文承接不当,用词不当,标点不妥或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就各自用铅笔做上记号,然后继续读下去,再依次对作了不妥记号的地方进行眉批并修改,错别字由一个学生负责改,标点符号由另一个学生负责改,病句由第三个学生负责改。然后组内成员碰头,看看还有无“漏网之鱼”,最后经过整合,放眼全篇。实践证明,通过自改、互改作文,学生们对作文各种缺点错误更明了了,也更注意自己在写作时不犯类似的错。
(三)互动交流,让学生踏上能力提升的阶梯。
1、七嘴八舌,改出佳作。
小组里的四篇作文,都是作者自己读,大家想,各自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法,议一议,辩一辩,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最后推荐出一篇组内佳作,拿到班上交流。教师要浏览一下修改情况,选出某些方面有代表性的两三篇作文,用幻灯投影出来,让作者和修改者互动交流、各抒己见,并在班上进行集体点评,点评作文,也点评同学们的修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请看,有一个学生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中,结尾有这么几句话:
“我是绿茵场上的一棵小草,为你绿过,然后就黄了。
我是你埋头苦读时的一根蜡烛,为你燃烧过,然后就熄灭了。
修改后,只是在每段结尾分别添上“我心甘情愿”、“我无怨无悔”,就使原本结构整齐的语段更加紧扣“奉献”这一主题,而且文章结构也更严谨,又能篇末点题。经过坚持不懈而又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正悄悄提高。他们的一篇篇作文已不知不觉地由看了令人头疼到让人赏心悦目,由稚嫩到逐渐充满灵气:
“那棵从石头中冒出的新芽是多么伟大啊,乍一看,它渺小,无奇,只是一棵毫不起眼的小草,仔细一看,它是多么的顽强啊,凭着它那弱小的身躯与坚硬的石头对抗着,最终破石而出,赢得了阳光雨露,生机勃勃。”
2、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在写作合作学习中,我们引入了“基础分”(指学生以往的作文水平分)和“提高分”(指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后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学生们开学初时选一篇自认为所有写过的作文中写得最好的一篇,放在老师处保管,一年的时间过去后,老师要求他们再写一篇同题作文,然后两文比较,组内讨论,看看进步了多少。学生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同时,视组内成员进步程度的大小评议出“合作学习最见成效的小组”。当然,这种评议得全班共议,老师引导,让大家心服口服才行,给获胜组适当加分,再与各自的进步分相加,得出个人总分。这样,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有利于大家共同进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美好学习环境中,学生们轻松地踏上了能力提升的阶梯,教师也从繁琐的作文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了,因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带领学生走进“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的语文学习意境中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3、苏立康:《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冯建芬:《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002年第五期《教学月刊》(小学版)
教学反思
积累 创新
——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尝试
潮泉镇初级中学
张广增
电话:***
自改
第二篇:指导学生自评自改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指导学生自评自改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椒江二中
黄 艳
【内容提要】
学生自己评改作文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本文从“提高作文自评自改的意识、明确作文自评自改的内容、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共同提高自评自改的能力、享受作文自评自改的成功”等方面指导学生自评自改,把作文修改的权力交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也让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关键词】 指导
自评自改
提高
效率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而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把学生写出文章作为每一次作文练习的终点,恰恰忽视了“改文”这一重要的训练环节。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只关注几句评语,评语如不讲求技巧,不是平等沟通,学生往往心灰意冷,收效甚微。教师长达七八小时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苦果。长期以来,“教师改,学生看”这种劳而少功的现象,并不能给学生点滴的进步。初中学生中流行的顺口溜“作文评语不用看,‘中心’‘结构’各一半;作文讲评不用听,‘审题’‘切题’到‘结尾’”,很能说明这一点。初中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反而越来越低。如何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积极乐观地投入到作文评改中来,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从中可以看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重视作文评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评改实为作文教授之要着。” “以人为本”同样也告诉我们学生是习作的主人,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自评、自悟、自改,自得,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和驾驭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习作亲和的渴望,融入的迫切。
针对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指导学生自评自改,期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改评作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提高自评自改的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文不厌改”之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可知他对修改作品是何等重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对于文章的修改也极为重视。《醉翁亭记》最初的文章开头是:“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米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几经琢磨,一压再压,最后只剩下了“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极为精炼地展现了滁州的环境——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杨沫写《青春之歌》修改六七次;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每篇稿子至少改和抄五遍。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写《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改过十二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应该以此文学典故激发学生评改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古今中外的知名大家尚且如此热衷文学修改,更何况初学者,自觉改变习作写好后,决不第二次“过目”的不良倾向,养成自主评改的好习惯。
二、有的放矢,明确作文自评自改的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作文也是如此。学生评改一篇作文,也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不仅看其内容,看其形式,还要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地说,作文评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章内容方面,主要看主题(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
一篇习作,中心一旦确定之后,就要看习作是不是围绕中心选材。评改作文首先应着眼于内容,内容立不住脚,形式上再改也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是否符合文体要求
这个问题既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表达中心确定之后,表达方式就要为中心服务,什么地方记叙,什么地方议论都要恰当。同时,中心确定之后,就要采用恰当的文体进行表达。
第三、在文章的形式方面,主要看作文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恰当。
在学生的作文中,无论是水平较高的学生,还是水平较差的学生,在作文的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材料安排的顺序,材料的详略,材料的内在关系与表达这种关系的语言形式上。
第四、语言文字方面,主要看句子是否通顺,合理,句与句之间是否连贯谴词造句是否准确、恰当。书写是否正确,修辞是否形象贴切。
在学生作文上,不少学生基础差,错别字较多,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等语言毛病比较普遍。
第五、在形式方面还有标点是否正确,书写、行款格式是否合乎规定。
以上这五点是就作文评改的整体工作而言。至于每次具体的作文的评改,则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作文教学计划确定的重点,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一般要与作文训练的重点相一致。每次作文评改,内容要单
一、重点要突出,以便使学生的注意力的指向比较集中,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
方法是“过河的船与桥”。学生有了改评的兴趣与欲望,但没有正确的方法也是无从下手的。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授人以渔”,不仅让他们乐于自评自改,而且让他们学会自评自改、善于自评自改。
方法、步骤如下:
1、出示“作文目标”。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作文要求,使学生迅速进入作文情境。例如写童年的故事,学生习作中易出现问题的方面是“选材”、“条理”、“儿童语言”等。因此,这一步就要提醒学生:他们的作文可能在这些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这些方面,下面的评改也就有的放矢了。
2、逐条引评。让学生一下子就找出自己作文各方面的问题,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去评价自己的作文,将问题各个击破。例如评价“条理”是否清楚时,就暂不牵扯其他方面的问题,等评价完了“条理”后,再评价其他方面。依据“作文目标”顺序评改,有利于学生掌握评改方法,形成评改能力。例如,对前例作文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应按“选材→条理→儿童语言”这样的顺序去评改。
3、重点突破。教师指出学生本次习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对号入座”,检查自己的作文,让学生说一说这方面做得怎样。例如评价“选材”这一方面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引导学生回顾儿童生活,找出自己最精彩的片段进行交流。②回顾课文《孤独之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材的特点;出示一些学生习作中选材成功或不成功的片断及“病例文”,让学生比较分析并讨论修改。提醒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作文,让他们说一说是否注意了选材。这样,学生就真正知道自己的作文在这一方面做得怎样;如果有问题,也就知道怎样修改了。
四、“他山之石”,共同提高自评自改的能力。
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创造民主和谐的修改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借用“他山之石”完成修改任务,培养改评能力。
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改评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改评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改评水平。光有上述要求还不够,因为一般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往往意识不到所要评改的习作与教师的要求之间有什么差距,看不出习作的毛病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范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范文,使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在作文评改中是怎样反映出来的,从而从中看出规律性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比较抽象的“要求”,不仅能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明白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学生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集体评改文章。对于范文的选择,一般说来,应选那种文字上毛病不十分突出,在体现作文要求上较差,在本次习作中有代表性的文章供集体评改。还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改。
由于学生水平有限,他们对作文的高低往往不能了然于胸,即使觉察到作文有些不妥,有时也不能指出问题所在,或者下评语时有些茫然不知从何落笔。因此,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有各种疑难问题,指导拟写评语,另一方面随时发现并订正学生评改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典型问题,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学生互评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提高了改评能力。
五、回炉加工,享受作文自评自改的成功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常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赏识他们的文章,并且激励他们成功。激发学生成功,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鼓励的原则。从做法上,要让学生有发表的机会,让他产生成功的感受,往往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样,学生自评自改作文也要坚持赏识教育与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赏识他们的自评自改,并激励他们自评自改作文。
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本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评语及修改意见,写出评后记,总结文章得失。也可针对评语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与评改者进行讨论。由本人在充分吸收老师和同学们的合理意见后,反复斟酌,认真修改,最后誊清定稿。完成了以上程序后,教师把互评互改过的作文全部收上来,全部过目复查一遍。在讲评课上对做得出色的给予表扬,对做得一般的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太妥的给予中肯的指正。然后精心选出七八篇优秀的作为典型例文,为达到最佳效果,关键是要选准“冒尖户”,激起千层浪。在例文上写上教师自己的意见后打印出来,张贴到班里的“语文学习园地”上,让学生反复欣赏比较,借鉴学习。学生这时的成就感不言而喻。当这种强大的内驱力与成就感交集在一起时,学生就会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尊和自信,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
当然,学生的自评自改能力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的指导要有计划有步骤,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让作文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武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作文自评自改能力,既调动了学生作文积极性,又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3、邢永富主编,《现代教育思想》
4、邓永忠,《作文修改五步走》
第三篇: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海尔希望学校:谭香花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并就如何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通过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是我们永恒的课题。下面笔者从以往的教学经历,总结一些提高教学效益的方法,以供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打破框框,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比如,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理解学习的意义,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内容,分析知识点的背景及来龙去脉,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结构、技能训练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内容,分清授课内容的主次、轻重、缓急,避免全面开花,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
二、改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尝试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优化组合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可以突出启发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利用数学特有的逻辑性,用“讲”来引导、启发、和组织学生的“学”,使学生积极思考。又如,应善于对比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数学中的各种矛盾,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对比以及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对比教学。再如,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数学中抽象、复杂的理论,教师应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想象空间,不仅容易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把握教学规律,完善课堂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步骤是教师通过优化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地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形成的。一般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复习导入,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1)复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复习的方式可采用提问学生、师生协作或者教师总结等。学过的知识越是抽象、难记,越应及时复习,一定要抢在记忆“大塌方”之前加固“大坝”。
(2)导入新知识。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有效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选好内容的切入点,抓住每一个机会,创设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有利时刻,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把数学学习任务抛锚在为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准备的任务或问题中,通过点拨,理清知识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眼界。教师可使用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史、故事、游戏、未来需要、类比设疑等方式导入新课
2、师生协作教学,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构建。师生协作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40分钟,分成两个半节课,每节课的时间为20分钟:师生协作教学一般应占1O~15分钟为学生还缺少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数学课堂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帮助:师生协作教学时,学生通过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集中注意力,教师在平等、宽松、民主的师生讨论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振,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智力互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构建。
3、教师精讲示范,再现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精讲内容时,要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精典例题进行示范讲解一如果教师能使用自己编的例题,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对书上例题大部分可略讲,引导学生把书上例题当成参考,当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再回到书本,参考或模仿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4、组织学生课堂练习。师生胁作教学的步骤一样,课堂练习也是教学步骤中的主要环节,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因为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别较大.所以笔者在组织的学生课堂练习尝试了一些设练习的办法和策略一其中,在黑板上写出已做完的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即练习题题解,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5、简单回顾与总结,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单回顾与总结能使师生积累有益的经验。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在回顺知识点和总结方法时,教师要把重点、难点讲得恰到好处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通过师生协作或生生合作,指出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会聚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形成有效的过程评价。乌申斯基说过:“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会产生兴趣,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一切学习都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学习的过程就是锻炼意志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及表现的量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如果对学生评价得当,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6、布置分层次作业和预习任务。数学课堂教学是以一定的课前预习为基础。课后复习为补充的。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为了预习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把作业及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重视平时成绩的积累;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可依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从教材的基础练习、巩固提高练习或课外学习资料中选取。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学,用心教学,我们就一定能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
第四篇: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
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
上杭县临江城西小学廖玉香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新理念指导下,面对新教材,面对处于信息时代的求知欲旺盛的学生,面对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我们语文教师怎能不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俗话说“不下水扑腾,永远学不会游泳”,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不参与语文实践,又何谈提高语文素养”?这个“实践”,不仅指课堂内对文字材料的感知、理解、鉴赏、运用,也指课外的阅读和语文活动。下面,我就如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益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狠抓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指导。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听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途径形成的,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渠道应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紧紧把握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凭借每篇课文,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听说读写,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每一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因此,我们在语文实践中,时时处处都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时时刻刻都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自主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读书、思考、笔记等。首先在初读中,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内容。在精读中,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逐步达到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语句,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会动手在课文中圈、划、批、注;会自己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小组探究。
再如,教完一阶段的生字后,可以把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字集中在一起,采取“找一找”、“摘一摘”的方法,教师报学生摘,摘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看谁摘得多学生兴致极高,经过反复几次比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辨能力。
二、借助阅读指导,提高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读是综合体,它包含了听、说和写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落实“以读为本”就是加强语文实践。在教学中要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明确读书目的,结合丰富的读书形式,让学生在一次次读书实践中进步。比 1
如《清澈的湖水》,“两岸美景”精读环节。随着悠扬的伴奏乐曲,教师朗读课文内容,学生闭目静听;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把听后的感觉融入自己的朗读;再指名读、点评,指导学生读好长句“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课件出示课文相关插图,学生描述美景,指导学生背诵;最后,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 “„„像„„”仿照文章说话。
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有限,所学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扩大阅读量,增加知识。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钉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要让语文课程充满活力而有生机,课外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学好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使课外阅读能更好发挥作用,教师可以从几方面着手,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课堂带动课外,主动推荐阅读篇目。
在学习课文后,经常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读物给学生们看,如:学完《假如》,推荐学生阅读《神笔马良》,激发学生保护弱小的思想感情。
2、保证阅读时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我特别安排每天中午约30分钟的午休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之间允许相互传阅、交流好的读物,鼓励学生涉及的读物种类要多样化,并且提倡每个学生每天回家也至少有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让家长协助做好这项口头作业。
3、指导阅读方法,促使学生阅读到位。
实践证明“阅读方法正确,可以收到较大的效益。”因此我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查字典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坚持圈注美词佳句,并作好摘记,期中、期末进行评比,看谁摘记得又多又好,以利今后出词语优美、行文流畅的习作。同时,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含读后感),长短不限,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大大增加,非常有利于学生写好作文。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积累了词汇,发展了语言,同时增长了见识。
三、打破课堂界限,拓宽实践空间。
教师要善于从课本中挖掘可开展实践活动的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文化形态设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由校内到社会,突破教学时空,拓宽教学范围,充分考虑各个环节,设计出新颖高效的活动流程,实现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如预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布置学生访问老红军“听革命故事”;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在雪地里“画”画的情景,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表演,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去,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在演中拓展思维,在演中发展语言,让学生体验亲临实践的快乐;学完《胖乎乎的小手》后,要求学生回家“让妈妈今天好高兴”。
我们要努力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时空,培养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热情,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开放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机会。
传统的语文教育,始终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打转,实际上,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田本娜教授说过:“不要把孩子关在室内读书,要把儿童带到生活中,去引导儿童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在观察玩赏中,自然有序地学习语文。”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书。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利用好周围的环境资源,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在时间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总之,字全球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课程应该沟通课堂内外,联系各门学科,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是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又有活力,提高语文效益。
第五篇:如何利用双休提高教学效益
如何利用双休提高教学效益
礼辛初级中学
数学教师
丁对红 2013.3.14
随着国家在全国推行双休制到今已多年,大家对双休制度非常拥护,大多数人认为六天制到五天工作制的改变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下面是我对双休的理解.一、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甚至我们的父母仍然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时间加汗水等于质量”的观念很深,升学率仍然很重要,不参加补课,就跟不上周边学校,就跟不上其他人的孩子,升学率哪有保障?双休不抓紧,孩子将来如何考大学?这样导致家庭作业,家教补习班使孩子更忙,从而减少了孩子学习社会知识的时间,最终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社会弱者。
二、我认为双休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舞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是学生感受知识用于何处的机会,也是让学生由“你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动力”。
三、国家规定的一周有两天时间由学生掌握,有助于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弥补课堂的不足,校园的局限,更全面的发展自我,不是放大假不学习,不是待在家里,宿舍里封闭自己,而是采用适合自己有用方式去升入社会,深入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去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总之,要把双休安排好,光阴不虚度,家庭和社会配合好,布置好家庭作业,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经常和家长联系,手机畅通,共同指导学生度过双休,共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红
20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