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共5篇)

时间:2019-05-12 23:2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

第一篇: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第7 卷第10 期2010 年10 月

Vol.7 No.10 October 2010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 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在遇到相关题 目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学生调动新的知识储备,所以很多 同学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许多学生尤其 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视它如洪水猛兽,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笔 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1 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

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 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 笔甚至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所以,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 诗歌,读懂诗歌内容是做诗歌鉴赏的基础

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诗歌鉴赏从题目、注释到内容都需

要认真对待。有的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内容,如2010 年江苏 高考诗歌赏析题是王昌龄的《送魏二》。有的诗歌附有注释,或是对写作背景的说明,或是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2010 全 国卷《咏素蝶》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 里就是背景及作者的为人的介绍,对做题很有帮助,读题时 就不能走马观花。

其次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接触过许多诗

歌,他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诗人的身世遭遇,诗歌风格,诗歌中 常见意象的含义等。这些已有的基础知识对鉴赏有一定的帮 助。但同样的景物,因诗人所处的时代遭遇、心境的不同,会 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如在赏析曾巩的《咏柳》时,作者是借 对柳树形象的刻画来讽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同 学竟认为是在赞美柳树。问及原因才知是受学过的贺知章的 《咏柳》影响,显然这里学生过去的经验产生了消极作用。同 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远,鉴赏时要 就诗歌本身来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识。由于诗歌是用文言写就的,篇幅短 小,讲究格律或是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等原因,就常常打破 我们在生活中或其他文体里所使用的常规语言的束缚,出现 倒装、省略或改变词性等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一 定的差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应调 动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以便准确理解诗歌含义。如“竹喧归 浣女,莲动下渔舟”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寺忆曾 游处,桥怜再渡时”将“寺”和“桥”提到句首以突出强调作者 的怜爱之情。2 掌握相关术语

正如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诗歌的鉴赏离不 开相关术语。考试说明上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方

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 如修辞方法类的比喻、借代、拟人、象征;抒情方式:直抒胸 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 实结合;结构技巧类的过渡、铺垫、伏笔;表现手法类的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思想感情类的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掌握 术语,这样在答题时才有针对性。3 讲究答题技巧

仔细审查历年高考的考查题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中的

规律,应适时总结,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答题的 有效性。如在诗歌鉴赏中的景物类题型作答,就有必要使学 生明白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首先就要定位于景物描写的 相关理论知识上,其次落实在具体的诗歌解读中,这样子的 思考类似于数学教学中的公式法解题,这种定位思考有助于 学生的解题,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而由于古人的含蓄,情 感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的。以鉴赏景物类诗为例,一是 诗歌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晓大意的 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点,当 然,这里的再现不等于翻译;二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就需要先对情景的简述然后回答作者的情感。4 规范答题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表达 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 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其一,要掌握“问点”,有的放矢。即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 要求作答,不要答非所问。以《雨后池上》为例,简析这首诗 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 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在答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哪些内容是

动,哪些是静;二是“静”和“动”的关系是怎样的?有的学生只 说一、二句写静景,三、四句写动景。既无具体内容又无二者 关系,这就不能满足答题要求了。

其二,要逐点表述、层次分明。答题时常常是总说(概括)+ 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或具体说明(举例分析)+ 总说(概 括)。最好运用一、二、三点回答,显得条理清晰。语句简明完 整,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切忌 啰嗦、词不达意。

其三,要回答全面。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一首诗涉及的对象肯定是多样的。有的比 较显性,有的比较隐性,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 情感。欧阳修的《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 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抒发的情感就是多 元的:既有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又有眷眷乡思,还有乐 观豁达之情。

当然,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方法,如比较 法,联想与想象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 积累,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 冯芹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江苏淮阴223001)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10-0099-01-99 –

感悟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策略!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孙华天 诗歌鉴赏是指评 定和欣赏诗歌作品的 能力,是对诗歌作品 的思想内容、艺术特 色、作家风格、作品意 义等方面给予正确的

评价和欣赏。诗歌鉴 赏以理解为基础,经 历由意象感知到情感

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包涵了认识作用 在内的审美活动。从认知到体验的过程中,感悟起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一、感悟的心理图像及其建构

所谓“感悟”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 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具 有过渡、引发的特性,读者的心理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两者虽然不能截然分开,却还是有区别 的。一方面,“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 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 认知和经验。

在已有的研究中,完形理论是对于感悟的比较恰当的

解释。完形学派的整体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完形心 理学坚持心理的整体观,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 形,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不 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人的心理完形功能可以自动地对文本加以意义上的

补充,使其完整化。感悟实质上就是一种完形心理过程,或 者说感悟就是对诗歌感情、意境的完形化。完形理论下的 感悟既强调了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再创造的自由自主状态,也肯定了再创造对文本依赖的相对性。感悟是主体在客体 制约之下的完形,是顺应文本的创造。在现代教学论中,无 论是暗示教学模式还是情境教学模式都强调通过文本内 容与各种相关艺术形式的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使学生对审 美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有所认识,从而达到对美的认 识和体验。

意义是感悟的心理目标。就诗歌欣赏来讲就是感受诗 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过程也就是各文本之间与个人经验之 间积极构造意境的过程。

二、感悟在诗歌教学中的策略

!“朗读感悟。诗歌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它既不像造型艺 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也不像音乐艺术那样直接创造 听觉形象,只有调动想像才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 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正确、优美的朗读 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也是进入诗歌意境的一条道路。

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中要做到:!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 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真正做 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进行朗读训练,绝不可急于求成。”把握基调。一首诗歌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首诗歌 所用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诗歌,领会 主旨,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作基础。#体验情 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 用情地读,深入地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艺术和情感的魅力,增强诗歌语感。#“音乐感悟。“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诗歌、音乐、舞 蹈在最初的时候是三位一体的;“诗言志”,而“音乐是心情 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诗歌的间接性和音乐的非确 定性都表明了诗歌和音乐在产生表达和审美特征等方面 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因此,借助音乐进行诗歌教学无疑 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音乐导入。选取与诗歌意境或 感情表达相一致的音乐,如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之 前,可适当地放一段罗大佑的同名音乐《乡愁四韵》;欣赏 白居易的《长恨歌》可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导入;欣赏张若 虚的《春江花月夜》可选用琵琶协奏曲《春江花月夜》导入,这样可起到用音乐烘托诗歌意境的作用。”配乐朗诵。在 音乐与诗歌的整和中体验诗歌中蕴藏的情感,丰富诗歌的 表现力。音乐能最直接地表现和激发情感,使学生以积极 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欣赏后放音乐。音乐能给人以 听觉上的美的感受。尤其是当我们欣赏完一首诗后,如果 能听一段与其意境相符的音乐相,可让学生在听的同时眼 前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更深层次地领会诗歌,提升诗歌 感染力,达到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能领悟诗歌音乐 #!教学研究!黑河教育

!“"#$ %%% &’’()&*+” 美的目的。

!“绘画感悟。人们常将“诗”与“画”并举,如“诗情画 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中国画的构形 精神是“取象”的,把“形”抽象到了“象”的水平。诗歌的意境 是由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有机地结合而成的,“景以情 合,情以景生”。因此读者可借助于“景”加上自己的经验和 审美情趣,去感悟诗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仅提供与诗歌 题材相关的绘画作品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超越图画之 外的联想和想像:!借助对画面的联想和想像,可以把再 现与表现两种功能结合起来,使人产生与之相通的情感体 验。”借助联想和想像,可以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诗 歌的手法与绘画的手法在表现动与静、虚与实等等方面有 很多相似之处。

#“意象感悟。在诗歌鉴赏中,情感的把握有赖于对形象 的解读。当一个形象被赋予较固定意义的时候,就成为我 们所说的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或是 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 物则托物言志。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 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 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 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 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具体方法是:!掌握诗歌中常见 意象的象征意义,从意象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求解意象 的审美特征,通过思索和感悟获得意象所负载的意境和哲 理。#掌握意象组合在诗歌结构和意境营造中的特点和作 用。

$"比较感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还要注意提高对诗歌 的比较感悟能力。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立意的比 较、意境的比较、风格的比较;可以是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 作品的比较,把握诗人作品风格形成的轨迹;可以是对同 一时期风格不同的作家的作品,强化对诗歌风格的认识; 也可以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感悟体验 诗人精神世界的差异。总之,既可以通过对不同意象的对 比来体味诗歌中蕴涵的微妙而独特的情感,又可以通过对 相同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的对比体会作家之间各具特色 的艺术风格。

(责任编辑付淑霞)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初探

高中语文课堂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初探

古语有言“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少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①,我们期许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到好处,“吐纳之际有清泉潺潺,挥洒之间有风云奔走”②,课堂上教师闲庭信步,学生从容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然而可悲的是,长期以来,我们苦心孤诣地追求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教学成了例行公事;每节课我们孜孜追求的教学流程的标准化、模式化使得学生远离了课堂,失掉了个性。

先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公开教学——比较鉴赏《蜀相》与《书愤》

教学目标 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

教学步骤

1、复习了解两首诗歌主要思想内容。

2、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3、深入探究了解成因。

教学结果 课堂沉闷,学生发言人数较少,学生参与性不高。

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案例二:公开教学——苏东坡词鉴赏

教学目标 在学习掌握《定**》的基础上,比较苏轼遭贬后同一时期的作品,深入探究思想成因,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教学步骤

1、深入学习《定**》,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复习巩固遭贬后同一时期作品。

3、深入探究诗人思想,走进苏轼,了解苏轼。

教学结果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落实了教学目标,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两堂公开课都是讲诗歌,其步骤也基本相似,可是教学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

在教学第一步时,案例一中课前我自认为学生对这两首诗歌已经掌握了解,教学是直接提问“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异同?”,如此大的问题,一开始就吓到了学生,这样就造成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和我出现了距离。教学案例二时,由于我拿不准学生究竟掌握到了哪种程度,课前我让学生先查阅了相关资料,看了他们写的对诗歌的了解,所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中对了解《定**》的问题提了三个:诗中写了一见什么事?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如此简单的提问,学生反映活跃,也和我真正的融入了课堂。总结起来是,案例一中我把学生想得过高,并没有真正走近学生,课前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案例二中问题从学生入手,虽然问题简单,但能从学生出发,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如何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身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让学生乐学、会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在《语文新课程》一书中指出: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引用课标)

在我看来,根据学生诗歌阅读的不同层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认知性阅读

学生要获取丰硕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通过阅读的积累。在阅读的时候,无论是长篇的文学作品还是短小的记叙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经由形象思维跃然纸上,让读者不仅会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形象图像,而且这种形象图像会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使头脑中的形象活起来,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形象。为下次阅读其它文学作品储备了逼真的原型形象的信息。如杜甫《登高》中对秋天的描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杜甫的这首对于秋景的描述堪称经典,学生再遇到类似描述时,在脑海中就能想到类似的画面,为下次阅读鉴赏奠定基础。

2、理解性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触器官,感受到了赏心悦目的景物、悦耳动听的声音、沁人心脾的芬芳、香脆可口的佳肴和益智感人的思想。读出了文中之文、景中之景、象中之象和境中之境,领悟到了文字中蕴含的鲜明感情和深刻思想,这时候,抽象的文字里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和审美倾向,含蓄的文字变得通俗了,简练的文字变得充实了。这样,文本的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真切,学生和作者在物象、情感及意念上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亲切交流,也许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抚慰。无论怎样,对读者来说,是一次阅历丰富的过程,经验积淀的过程。如同样写《秋思》,张籍和刘禹锡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为思念亲人,一为诗情满怀,让学生理解了秋天在悲凉、萧瑟之外的异味。

3、评价性阅读

阅读和写作一样,是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和体验观察的思维活动。青年评论家南帆说过:“作家的意义在于率领读者对置身的日常环境进行美实突围。”阅读不是学生个性的锁链,也不是对学生个性的禁锢,更不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深入地进行评价,鉴赏形象,体味风情,表达情感,流露思想,洞察世相。这样,学生将客观的文字变成了主观的思想或情感,在形式上外化成了一些可见可感的符号,学会了使用知识和欣赏知识,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如读过《孔雀东南飞》,学生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就能正确看待“刘兰芝遭遣”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学生关心的不是我自己怎么看问题,我自己怎样想问题,而是老师怎样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而文本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威特海默认为,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他强调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顿悟,对创造主体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考虑。而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与人的智商是单向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尝试、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其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写出了梦游天姥所见之景。欣赏诗歌时就需要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释放情感,张扬个性,达到与诗人心灵的契合,这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特有的阅读独创性。

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如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在我看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方面:

1、扎实备课,落实备课内容。

要重视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重视预设,是衡量一堂课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所讲内容熟烂于心,对所讲诗歌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切不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一味从头到尾分析讲解。其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更是重中之重。

2、重视预设,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3、关注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便于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教师自身储备。

教师要有“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的理念。不断的看书,不断的充实自己,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学中的不断积累可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可贵资源。

二、课堂教学方面:

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诗歌阅读课堂一般分下面三个阶段:

(一)、“寻声暗问弹者谁?”

教师要利用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教学开始的5-10分钟时间,了解学生。他们在我们设定的目标中,掌握了哪些,哪些是我们要重点讲的,那些是我们何以少讲的,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重点突破,一开始的教学就找抓住学生的心,这样为了学生的课堂就能全面展开。这一投石问路,即全面关注了学生,又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苏)我听过一位老师讲陶渊明的《饮酒》,他的开场非常精彩,教师在读诗的时候感情把握上故意读错,就让学生去评价,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指出老师的问题,同时还讲出了原因,可贵的是学生的分析出乎我们的意料。看来陶渊明的思想可以少讲了,这个程度已经超出了八年级一般孩子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调整教学,以适应课堂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这一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教师要在这一阶段与学生相互质疑,提出一些与他们知识水平接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既能解决一些,又不能完全解决,做到适当的拔高,这一阶段教师要让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想学的动力。使学生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他呢?”(苏)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尽最大努力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必要的阶梯和跳板。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善于提出一个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就能很好地理清教学的思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目标得以高效率的完成。

1、提问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语文诗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紧扣教学内容,必须蕴涵一定的难度(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形象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其次,要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等)。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过难,学生会有种畏惧感,甚至失去信心。因此提问一定要难易适中。比如,还是在讲陶渊明《饮酒》,当学生对教师诗歌朗读应经评价的非常到位时,如果教师还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模式问学生,“他的这种情感在诗中哪能表现出来呀?”这样学生就觉得没什么意思,无法激发起他们学生的兴趣。但如果教师问道,“诗人的这种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学生就有了动了了。由此可见,问些蕴涵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学生所受到的启发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效率也会越高。

2、提问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好的提问往往表现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逐级向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同:悦”)以解。”(《礼记学记》)教师发问,也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实际心理,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意图,抓住关键之处相机诱导。我在案例二中的那三个提问,就是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了解苏轼,解读苏轼。

3、用对比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对比提问,使学生从对比中加以比较,在不同之处加以分析,然后再综合、判断、推理,进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样,他们就会在深入认识事物、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很好的培养思维深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对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的教学中,不但要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深入到课文的思想内涵中去,我就试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其一,这篇文章写了两条线索(明线,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如果我们只写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请同学们想想,这样的主题与原文主题的区别。其二,改后对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形象有无影响?从这两个对比提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要解答得完满和恰当,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这个对比提问,恰好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改后文章的主旨不如原文更能体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学生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的精神。原文中鲁迅厌恶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观看电影后弃医从文等,这些事件更能突出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对藤野先生是反面衬托,在仙台帮助鲁迅先生的日本学生是对藤野先生的正面衬托,由此可见,原文更能突出人物形象和主旨。通过对比,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达到对文章深刻理解,从而培养了他们深入思维的优良品质。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把握教学机制,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师生共同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很重要,而这一阶段我把它叫做教师的点拨成为关键所在。有时我们回教学生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可这样往往打断了学生思考的思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建议的那样“我就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是每个学生在听我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死了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这三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一个点拨者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搭建好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的桥梁。既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又要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真正还课堂与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此外,教学中教师对诗歌教学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专题漫谈

“专题漫谈”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多种视角确立不同的专题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古诗词及时加以整理归类,引导他们对同一题材或主题的诗篇进行整体感悟理解,使他们对诗篇有更深更广的理解,进而上升到文化、生命的层面。今年夏天不可的时候,由于面对的是高三的学生,所以就对课本上涉及到的诗歌分专题为学生讲解分析。比如从诗人的视角我对课本中的诗篇进行了整合,分为“李白篇”、“杜甫篇”、“苏轼篇”、“辛弃疾篇”、“李清照篇”等等,在讲解中我不但分析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诗篇,更主要的是对诗人让学生有了全面的认识。苏轼的达观、李白的洒脱、杜甫的悲悯、辛弃疾的悲壮让学生都能深刻的体会并理解。这种“专题漫谈”的形式,不但使学生有效复习,还便于学生深入探究,活跃思维。

(二)、千里莺啼绿映红——比照对比

比照对比的教学模式,包括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照,不同诗人诗作的对比,不同诗篇整体的对比,不同诗篇局部的对比,诗与文的对比等等。这也是我在假期补课时采用的教学模式。同登岳阳楼,李白与杜甫的感受就不尽相同。通过比照对比,发现心静不同,境遇不同,根本是两人性格不同,对比过后学生对这两位诗人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课堂评价方面:

诗歌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再现和创造性过程,教师每一节诗歌教学课都应是如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应大胆改革,注重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尝试、思考,在智慧的互相撞击中闪现出创造性的火花。

课堂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检测,对所讲知识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诗歌教学的检测我通常会让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的锻炼。让他们或评价这首诗,或评价这位诗人,或就所学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基本上学生每此学完诗歌后,都会梳理自己的思维,这也就他们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实践证明,抛弃约束和包办,提倡民主的教学,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耐心倾听和热情接受他们的观点,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诗歌欣赏中,才能洞察出别人没有理解到的句意,联想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意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评价,机智得将学生引入创造性的教学轨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贯穿在我们所教的每堂语文课上,更应贯穿在我们教学的思想中。它不但关注知识,而且更崇尚智慧,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就需要我们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让她们在大语文的氛围中感受语文,教师身心舒畅,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从民国以来的语文(国文)教学都将文言文列为教学的重要部分。不管从弘扬历史文化这个关系民族精神传承的重大命题的角度,还是从提升高考语文成绩这个现实而无奈的角度,都必须把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教“老材料”(文言文)要有新方法,要让严肃、认真、沉闷的文言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一、首重语感培养,应将诵读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第一道程序

如何消除学生在阅读与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相去甚远的文言文中的障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在文言文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所有语言教学中都应当着重培养的语言能力之一,是学习主体能否对所学语言达到感性和理性理解相统一的衡量标志,也是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通过感悟、感知、理解、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语言习惯。而语言能力的形成脱离不了反复深入诵读这一根本手段。所以,笔者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诵读。当然,诵读不是简单的根据句读读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章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和韵味。如果只是为了诵读而诵读,却不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只会让学生陷入“死读书”和“读死书”的境地。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因其选自主要记载谋略和辞说的《战国策》,如果不诵读是根本无法体会其中的语言艺术和语言智慧的。所以我一般会让学生在诵读中仔细体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美君之美也”三个不同对象对邹忌评价的语气和他们的不同身份、心理的差异,以领会古人语言的美妙和智慧。

再如《触龙说赵太后》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加强对赵太后形象的理解和掌握,我会让学生进行揣摩式阅读。比如对于文中的“老妇必唾其面”这么一句话,我让学生在诵读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停顿和加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停顿和加重去分析理解彼时彼地赵太后的心理活动。这种探讨式的教学无疑让文言文“鲜活”了起来。

二、学文应重“言”意,应将字词教学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所谓“言”指的是合成文言文的语言材料,也就是当时语法条件下的字、词、句、段。学习文言文只有先把这些东西搞懂了才能进一步去探究文章里面所承载的“文”。而且,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高中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能够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掌握文言文中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一些常用句式的语法规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文言文字词、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一词多义、多音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和句式语法规则。

首先,文言中的某些字词,是学生理解最为困难却又最为基础的教学任务,我对这些字词举一反三让学生加强理解。如“兵”字,我先从甲骨文中“兵”的象形说起,“兵器”→持兵器的人(士兵)→一群持兵器的人(军队)→军队打仗时的谋略战术(兵法),这样环环相扣让学生理解“兵”在古代语言中的主要用法。此外,我还采用多种充满趣味的教学方法,扭转了学生心目中文言文枯燥无味的惯性思维。

其次对文言文中语法的学习,可结合该篇文言文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和引申,让学生随着所学文言文篇目的增加而不断加深对疑问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的理解和掌握。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之前,我就先让学生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句法规律,在讲解“大王何来操”一句时学生就不会闹笑话了。

三、秉承“文”、“言”统一,应让优秀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得到传承

文言文不仅是“古”文更是古“文”,“文以载道”恰恰表明了古人往往对“文”承载道德、文化、思想的重视。我们学习文言文不能仅仅为了“学”、为了“考”而学,而应当深入探究文言文所承载的“道”。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把握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来把握作者立意构思、表达技巧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如学生常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而困惑――秦王身上明明佩有长剑,为何还要“还柱而走”?我就通过对当时佩剑的规格和长度的讲解让学生打消了疑虑。又如《七则》的教学中,我通过这七则语录的教学并串联一些《论语》中其他篇目的经典,让学生理解传统儒家“仁”这个思想核心。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不应拘泥于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应该让学生在活泼的文言文课堂中加深对“言”和“文”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不断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脉的理解和传承。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西门中学。

第四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性教学

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性教学

【摘 要】本人从事英语教学十几年,经历了从传统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到新课程改革的转变,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为沉闷的英语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本人参加了一些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有些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活跃,实则没有什么效果,学生学得辛苦,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 有效性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118-01

一 注重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动力去自觉求知。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不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教情、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综合运用,才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例如在阅读课文标题为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时,我充分利用课文题目设疑求答,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悬念,为深入学习课文设下了伏笔。然后提问学生What does“the earth didn’t sleep”mean?What happened on a night?Why does the writer use“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as the title?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又如在教学交通工具的单词时,通过聊天交流,让学生用英语表达,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学生乐意从自身的经验来交流;在学习有关职业类的单词时,让学生说出心中理想的职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都可以在课堂上加以利用。

二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的英语课程改革必须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通过组内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一般情况下每组4~6人为宜,进行互动学习。如在进行句型训练、情景对话时,让学生自主结合,积极参与交流,从而实现课堂的内容向外延伸。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有利于优化学习过程,其特点是师生相互交往贯穿于活动过程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师生的感情融洽,使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多边、多向、多维的信息传递,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协作、信任,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讲究导入技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改革讲究导入技巧。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合适的导入,能扣紧学生的心弦,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能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导入为整节课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导入时要注意趣味性、针对性和新颖性。导入的技巧多种多样,可由复习旧知识逐渐过渡到新知识,如教学Unit 1 living well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提出问题:“What problem do you think the disabled will suffer in a cinema?”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可结合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时事热点等作为切入口,让学生回归语境中。如在教学Unit 3 a healthy life 时,先让学生用英语讲一下自己对aids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片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 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要上好三种课型,基础复习课、专题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提高英语课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基础知识复习课,初步实现强化基础,注重训练学生的语音、词汇、词组、基本语言交际和阅读能力。对于基础复习课要有别于新授课,不要把知识按点归纳,要抓住“记忆、理解、运用”的关系。对于重点、难点、易混淆的知识点,强化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如在归纳过渡性词语时,可以分时间的过渡词:first,second,third,and the,finally,at last,at that time,later,in the past等;空间有关的过渡词:far,in the front of,beside,behind,beyond,on one side,on the other side of,next to,opposite等。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新课改这个机遇,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达到“乐学”的状态。

〔责任编辑:庞远燕〕

第五篇: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论文

摘要:如何有效地进行体育课程设计,提升高中生体育素养是高中体育教师密切关注的教学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改变高中生被动消极的局面,对体育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本篇文章通过对高中体育有效教学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当前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合理化的体育有效教学建议,希望对高中生体育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高中时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和良好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更是提高学生精神体魄的绝佳时期,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规范、标准化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学习、作息习惯,提升身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激发学生体育兴致和体育创新思维,就必须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

一、高中体育有效教学意义

(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在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中,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地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健康学习、持续进步的根本。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进行培养,通过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对当前高中体育教学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的了解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利与弊,并及时地进行教学整改,科学的制订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性。体育教学只有高质有效,才能确保学生在高考冲刺中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并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二)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学生只有心理素质过硬,才能在体育活动中敢于直面挫折,不屈服、敢于拼搏,并逐渐养成坚韧不屈的体育精神。良好的体育精神对学生将来的体育锻炼、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强化、锻炼,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目标优化,实现身体机能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体育教师主体因素

在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师为主导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无法自主的进行体育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只能根据体育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训练,教学氛围较为单调、乏味,学生体育兴致不高涨,致使体育教学质量偏低。

(二)教学客体因素

体育教学客体因素主要指:体育教学所需要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当前,许多高中学校虽然运动器材丰富,但运动场地不与运动器材成正比,运动场地狭小,致使体育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开展,影响体育教学的优质、有效性。

(三)教学策略因素

高中体育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精神体魄,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但现阶段,由于教学策略未能较好的优化,难以激发学生体育信心和体育兴致,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致使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实现。

三、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体育教师应积极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体育素养。譬如:为解决高中生缺乏良性竞争力,课堂积极性差,体育教学无效性的教学情形,教师可设置体育竞赛,使学生在体育竞赛中,逐渐提升良性竞争力。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竞赛的设计时,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科学的制定比赛项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友好竞争。譬如:设计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等比赛,通过比赛的特色性,激发学生体育训练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增进友谊,增强团体意识,并在实际训练中,强健体魄,实现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的共同提高。

(二)校方应重视体育教学

校方应重视体育教学,加大体育教学资金投入,积极营建优质、舒适体育馆,优化体育器材配置,丰富教学资源。同时,校方应积极鼓励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素养提升,并给予一定的资助,提升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定期筹措资金,挑选优秀的教师去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交流,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为体育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三)加强师生互动性,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只有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通过科学引导,举例证明,培养学生进取心。体育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兴趣因子,并科学的设计运动计划,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优化教学策略,倡导教学评价

体育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实时优化教学策略,主动赋权于学生,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并积极倡导教学评价,使体育教学更加愉悦、和谐,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时期课程紧张,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多设计轻松、愉悦的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压力。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教师可采用自评、互评、匿名评价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评价根据更具多样性,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体育教师应公平、公正,积极鼓励开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体育自信心,使学生热爱体育,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以往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倡导教学评价,确保教学内容多样性、趣味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古峰.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文学,2012(09):79.

[2]万新建.新课改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学研究,2013(08):153.

[3]韩长松.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野,2013(23):25.

作者:王学良 单位:福建省长汀一中

下载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提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是目前课堂教学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有效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

    古诗词鉴赏(共5篇)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万能模式(上) 湖北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曹振国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二是意象情......

    高中音乐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中音乐教学的实施策略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定稿)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学校 朱利强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初步形成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能力 教学设想: 古诗词教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

    古诗词鉴赏教学(5篇)

    第一部分背景理解 古诗的鉴赏,阅读是第一位的。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在阅读中,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对阅读者的理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背景知识的作用最为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欧阳帆 摘要: 有效性,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益。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了更多、更高的知识和能力。音乐基础教育在......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详解

    答案详解 第一部分诗词常识篇 1.出塞二首(其一) 1.B C。2.用了互文手法,意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 增加了“秦”、“汉”两个限制词,一经互文,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