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活水” 使课堂活起来
获奖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活水” 使课堂活起来
周 洲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4个方面提出要求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母语既是我们思维的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对于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求的知识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还包括与实践广泛联系的文化背景信息;这种知识不仅包括相对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还包括具体语境中的各种理解、领会、感悟、表述等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回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还要在生活与实践中,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力求做到重视具体语境的重建、重视生活中的感悟、注重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以此为基础的验.“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开放式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要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时空;要将“活水”引入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一.提问的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在所难免,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而各个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提问是一门艺术,而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观点更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
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去伪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也能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问题应从什么角度来思考研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甚至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对教师的答案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这是让学生的每一种观点都能得到充分展现的原因之一。
其二,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听、说等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必须要抓住要领,充分领会其答案的主要意思,明白其他同学是从什么角度来回答的,以避免自己再回答时和别人重复;另外,学生还要用自己的言语将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述出来。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既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避免重复,因此如何组织语句便显得比较重要,学生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如何来说。长期坚持,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说的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第三,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最主要一点便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上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3+X的考试模式的要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角度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多角度分析问题又是写材料作文所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这样又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旦在课堂中形成这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观点的习惯,学生便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从其他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力图发现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越是平凡中往往越蕴涵着伟大。只有从这些司空见惯的教学活动中抓起,才能切实达到发展素质,培养能力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的现代人。
2
二.表扬的艺术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表扬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中,有的受表扬的多一些,被人认同感、成功感容易满足,往往容易取得成绩;有的受批评多,特别是一部分缺点多的学生身上(缺点多的学生不等于差生,我们不妨借优秀生的称呼,称他们为“待优生”)极少获得表扬,久而久之,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就活跃不起来。这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拿起表扬这个有力的武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尊,使其注意力回到教学课堂上来,因为学生缺少的正是关爱与认同,表扬与奖励,效果往往不错,但是使用表扬与奖励,不能随意和盲目,不恰当的表扬,未必能强化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同样也要讲求一定的技巧,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三,情感的运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3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热情。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 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 4
”、“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三,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渗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可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及背景材料,增进了解,感情朗读《一月的哀思》,描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感情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内容、感情、主题、写法就不难把握了。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 5
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想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兴趣的激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6
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我曾在教授龚自珍《病梅馆记》时,引用了他的《乙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和第一百二十五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没想到诗中的两句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两句诗,特别是诗中的“人才”二字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学们在讨论中很快地悟出了课文中“梅”的作用是喻人。课文采用的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之法。同时他们还举一反三,发现“文人画士”“好事者”的喻意,指的是统治阶级,„„总之一节课,学生完全体会了课文的主题,效果之好大出意外。教授《季氏将伐颛臾》时,我介绍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都努 7
力去体会孔子那宝贵的智慧。事实再次证明,从激发学习兴趣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 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 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设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他们会说些什 8
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把将军的哥哥塑造成了一个爱占便宜的小人,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不讲理的蛮汉,也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正人君子——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以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9
第二篇:如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如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活是变革的前提,活是创新的基础。迎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正在不断地学习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力求新突破,努力构建一个活生生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很值一试:
一、拓宽学习渠道,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在信息处于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仅仅依靠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通渠道,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引进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教学内容“活”起来。那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
其一,源于那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社会生活中凡是与人有关的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材料的资源。都能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如旅行、参观、访问、郊游等,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跨出校门,涉足社会,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到工厂和实验室去参观,到街头去当宣传员,到乡间田头去干活,到名山大川去游览;从城市到乡间,从喧嚣的生产车间到寂静的图书馆,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
其二:源于那浩如烟海的人文文化。走进名家,研读经典。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学生大开眼界,兴趣倍增,由厌学语文转而爱学语文。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物质条件,解决学生“无米”的问题。比如订一些报纸杂志,办一个班级图书角,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图书室看书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科学指导,每次阅读什么,阅读多少,怎么阅读,都要有“量”的规定和“质”的要求。
二、采取多种手段,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灵活多变是教学方法的生命。选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学生激活课堂。不管你的方法有多好,只要一成定例,就会令人乏味,束缚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其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文而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入选文章一般体现出体裁的多样性,有散文、诗词;有简单的说明文,有长篇小说的缩写及文言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二,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教师而言,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学会“藏拙”。长于朗读,在“听取蛙声一片”中让学生汲取信息,体会感悟,提高技能,获得美的享受;精于写作的,要写下水作文,现身说法,给学生当好示范;善于诱导的,要巧设疑问,引生入胜„„就学生而言,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能力、个性、特长及优缺点等。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三、转变教师角色,让师生双方活起来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不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其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唯我独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答对的,我们要给予肯定;答得有创见的,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表扬;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的,我们则虚心听取。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营造出活泼的课堂气氛。
其二,呵护学生的灵性。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位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符时,往往会遭到老师地责备,甚至有些学生的大胆想法会被老师认为是无稽之谈。这样的处理方法对学生来说无非是“当头一棒”,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日积月累,会使我们的教学失去活力,学生失去灵性。如有位老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认为是胡说八道。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因此,我们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当他们有发现时,要给予肯定。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予帮助。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可以信赖的人,是可以倾诉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话可说,甚至无话不说。
课程改革呼唤全新的语文教学,只有让我们行动起来,多作尝试,敢于标新立异,才能推动语文教学的变革。
杨彦,教师,现居山东邹城。
第三篇:运用信息技术使美术课堂活起来
运用信息技术使美术课堂活起来
单位:太谷县侯城乡北沙河学校 姓名:高丽 性别:女 电话:6261351 邮编:030800 文章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美术课堂学习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 运用 整合 正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近几年来,我校在美术课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资源广,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欣赏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海报、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比如美术五年级《搭架子》中关于架子的欣赏。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各种架子图片的网址,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架子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了解架子的种类、制作的材料以及制作方法,进而产生了制作具有独特式样小架子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再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2、对“设计应用”的 学习提高了效率。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例如美术五年级《彩云衣》的教学。在设计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如果采用手工绘制图形、图案时,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再通过 “ 复制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绘画教学形式多样化
电脑美术的另一个领域是电脑绘画,这是另外一种艺术创作手段,手工绘画和电脑绘画两种形式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电脑绘画有很大优势。小学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侧重的是素质教育。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他们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我们的美术教育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喜爱美术课,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探究性学习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探究性学习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戴惠琴
摘要
本文阐述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和五步法课堂模式的操作原则。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课程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普遍存在“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不断消失。这种教学状态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是相悖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要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二年来,笔者借鉴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育方法,通过扬弃传统的说理型、灌输型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努力创建“自主、合作、探究、拓展”为特征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材为载体并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通过运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养成学生收集信息、善于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视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教学方法。
二、探究性学习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自我发展,主动内化。笔者尝试的德育课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由问题引兴趣、设问启思维、自主勤探索、交 1 流达共识、提升强能力五步构成,每步的操作要点和关键如下所述。
1.问题引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围绕问题的,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的方式按内容分有开门见山法、故事法、格言警句法、时政新闻法和情景法等;导入手段则分为传统(语言、绘画等)和现代多媒体手段(音像等),旨在唤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在讲“诚信做人”时,笔者引用一个学生中发生的小故事:01机电综合(回炉班)学生考试中,有两个学生因为贪玩而耽误考试,他们欺骗我,说路上汽车轮胎爆了,第二天让他们重考。可是让两个学生意料不到的是,考试内容95%关于车轮胎爆的问题。是哪一只轮胎?在哪一个位置爆的?如何爆的?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可想而知,这两个同学的答案一定不会相同,结果考试以不及格而结束。笔者在事后让同学讨论如下问题:第一,这实际是什么性质的考试?第二,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考试?第三,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和启发?学生众说纷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一次诚信考试,老师主要看他们的诚信。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在今后的做人和处事中要诚实。否则,骗人者必定会害自己。然后让学生发言,谁知道有类似的故事或是生活体验让大家共享,结果许多学生讲述自己经历的因为不诚实而最终受害的事情。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人的感觉比较真实生动。可信度较高。学生在听故事和讨论中既感觉到了学习讨论的乐趣,又从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真正领悟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学生反映,这是他们印象最深、最开心、最受教育的一堂德育课。
2.设问启思维
思起于疑,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旨在给学生设置思维悬念,以激励学生的思维。教学的基点要放在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上,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的内容有关联性、指向性,难易要适中,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要注意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应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明智之举应是善于“折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事做,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主要是自己的事,老师只是课堂管理者、引导者。如就业指导课中“职业道德规范”一课,笔者事先了解学生毕业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组织 2 学生课后去调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要求,课堂上让学生说出来,从中引导学生比较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共性和个性,找出自己仍存在哪些不足,离企业的要求有哪些距离,今后应怎么改进。从中引导学生内心感悟出这一常理:人无绝对的自由,无论学校和单位都有纪律约束,都要遵守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讲明白哲理,学生理解后,要给学生内省和消化的时间。检验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课堂讲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懂得了多少道理,今后是否用这些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
3.自主勤探究
这一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一般看教材和思考问题时间安排6~8分钟为宜。
学生通过自主地进行观察、分析、类比、综合等探究活动来不断建立和完善自身认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重视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认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经济、政治基础知识》中关于“厂长负责制”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难点:一是“法人与法定代表人的区别;二是厂长地位及职代会的关系;三是对厂长的职权范围认识不正确。通过设计材料作为教学载体,一位国企厂长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我是我们企业的法人,搞好企业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按照法律的规定,企业经营的一切责任都是由我来承担,因此全厂职工在一切问题上都得听我指挥,职工代表大会也不要随便通过一些不适当的决定,以便于我行使厂长的职权,这叫厂长负责制,希望大家多多配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厂长讲话的错误,让学生在运用探究中进一步明理内化,达到德育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4.交流达共识
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中,必须牢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其职责是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的内涵。交流应在民主和公平的氛围下进行,学生觉得轻松和自由。在合作探究问题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互助的合作方式互相启迪,归纳总结。
笔者经常应用辩论方法,通过立题---正方陈述---反方评价---总结四步,3 更有利于学生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如就业指导课中设立辩题:对于我们中职生就业,职业道德比专业知识是否更重要?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激烈辩论,通过辩论让同学明白,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是我们从“学生”到“员工”的必备条件。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5.提升强能力
在学生理解知识及原理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和原理的应用。因此,通常课堂上安排2~4个选择题和一个材料题为宜,学习设计要联系实践,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注意选择题的思维度以及材料题的典型性。
如《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课本第八章的“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涉及到解决台湾问题、第九章“我国的政党制度”内容,教学设计时把《反分裂国家法》、解决台湾问题的四点主张、胡锦涛总书记在经贸论坛会上就两岸和平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先进性教育加进去作为材料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阔了学生视野,把课本知识和现实世界拉近,教学内容保持了与社会发展同步。
三、探究性学习在德育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操作原则
经过几年的尝试,笔者感到“教学百法,教无定法”,但应遵循以下一些操作原则。
1.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不适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如:体现名称、事实等陈述性的知识,则要用接受或阅读等方式才能掌握。有些内容由于受学生学习准备情况或知识掌握深度所限,也不宜进行探究教学。如:对《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课本中“中国加入WTO”问题进行探究,则选择“中国加入WTO对生活的影响”远比“中国加入WTO对金融的影响”更贴近学生实际,切忌随意选择探究内容,造成内容与形式的脱离。
2.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传授知识仅仅是手段。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理解、情感等方面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难释疑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上完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任务”后,笔者布置了调查与实践的作业,调查:你们家纳税了吗?有哪些税?大约一年纳多少税?你的哪些生活变化与国家税收有关?活动:设计一个税法宣传行动,并为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明辨是非,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社会现象中认识社会的主流本质,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完成教学目的。
3.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对接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是唤起学生开放的心态,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从而在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中探究。其次,教师应创设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确定他们在探索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好德育课。如笔者在“创新与创业”课程中关于“风险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光明共存”,的教学,有同学提出,与他去年同时退学的人,自主创业开设车子修理铺较为成功,自己在家长压力下重回课堂产生迷茫;再如有人提出生活中许多不成功创业的例子。教师倡导学生进行多维思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观点去分析,共同探讨,得出一些共性东西。创业,本来没有明确的界面。打工视之为做自己的老板,做老板说我为自己打工。中年人能做的事情,年轻人同样能做;大学生能做的事情,“三校生”同样能做。角色可以互换,但不会错位。创业是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事业,然而一半以上的创业个案最终以失败告终。所以创业是一回事,是否成功又是一回事。虽然不一定解决实质问题,但在这过程在中给了学生“心理自由”感。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践,探究式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中去提高对理论的认识,再应用正确的立场、方法、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如“创新与创业”课程,为达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让学生学会做人为目标,全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心、成就内驱力、职业自制力、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与人合作等创业者必需具备的核心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与德育活动的整合,开展了“八个一”的德育活动模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调查“我身边的创业者”活动。鼓励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创业 5 过程,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增强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与一个陌生人谈话十分钟。让学生尝试人际交往,树立自信心。(3)组织一次案例讨论。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创业不需要特殊条件,更需要决心和毅力,条条大路通罗马,勿以业小而不为。
(4)尝试一次推销活动。课间进行推销。如:新年贺卡、生日贺卡,使学生实践推销技巧,学会成本核算,懂得“赚钱”的艰辛和不易。
(5)开展一次公司管理角色的模拟。请小组同学分别担任总经理、技术部经理、销售部经理或财务部经理进行模拟,体验公司管理的角色。
(6)进行一次挂职锻炼。要求学生在假期中到亲朋好友企业或街道里弄某一部门担任助理管理者,学习管理技能,学会与人相处。
(7)进行一次创业设计大奖赛实践。以“策划我的企业”为主题,从企业起名、资金来源、经营场所、雇员分工、广告设计到营销策略、成本核算等等的决策、论证。力求科学合理,可操作性。
(8)组织一场报告会。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作创业报告,学生对身边人的创业事迹,同龄人的现身说法,感触大,起到很好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5.注重学生差异性
探究性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获得成功。但众所周知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设问时,要贴近学生实际,靠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并要预留“弹性空间”。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位学生曾经提问:“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笔者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和“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这种模式由于有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来完成分析推理形成结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情操;同时,还给学生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去动手、去创造,让学生体验学习之乐、成功之乐、意志 6 锻炼之乐,老师体验善教之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正如学生所期望的“现在德育课课堂就像一片天空,我们能自由地飞翔。”这是我们每一位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史义诚、刘其伟、曲峰、刘晓云.创业实践——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J]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3、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注:该论文荣获2007年校优秀论文评优一等奖;并发表于2007年校刊第2期。
第五篇:如何使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使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
袁建财
小学语文教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了几千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与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古老文化呢?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教育的工作者要做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体认感怀,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怎样加强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提及传统文化,我们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他们觉得是不是古诗,古文,古代文学常识就是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书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诗上。在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时候,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变得只是应付形形色色考试的工具。我认为,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必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如传统美食粽子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屈原、赋等;月饼能让他们联想到嫦娥奔月等民间经典故事。还有剪纸,皮影,戏曲等民间传统文化。
二、加强老师在课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介绍及应用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热爱传统文化教学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我们要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另外,作为一名中国人,在学好汉语的同时,更应学好汉字,有人说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字体系之一,所以我们肩负着传承它的使命,为此,我们学校专门开设了一堂书法课,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传统文化。
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诵读
诗词及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在语文教学中,要学好这部分内容,着重在于朗诵,在朗诵中感知古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课后,采取各种形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我们学校在散学回家的路上学生会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课余还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书籍,学生也有征订自己喜爱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
四、加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文化来源于生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来一辈辈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传统文化不是虚无飘渺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人物相关,是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是否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呤诗词、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只有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出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