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时间:2019-05-12 23:0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作者单位:成都石室中学作者:吴潇松电话:***

【摘要】新课改实施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主体也有了改变,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加全面有效地利用这些改变,提高课堂效率,是笔者的思考。其中,“课堂评价”这样一个教学关键词,也应该有其新的内涵和外延,就此,笔者比较了传统和现代的一些相关概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典型教学案例,对“课堂评价”的新含义、“课堂评价”的主体与种类等相关话题,有如下一些思考。

【关键词】“课堂评价”“课堂评价”主体“课堂评价”种类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更加注意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另外一种看上去很美的“满堂问”,而在问答之间,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也就成为一个关键。课堂评价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们很多节课都在课堂评价,可是有多少教师会想到课堂评价者不应该只有自己一个人呢?又有多少教师会思考自己的评价是否有效,是否高效呢?又有多少教师想过评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结合这些疑问,我有如下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课堂评价”。课堂评价又称评价任务,是一种紧扣教学目标,并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能力的具体行为,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谈到: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完善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评价不只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改变讲授主体的一个步骤,也只是为了发现学生在教学中不足而故意设置的“陷阱”,而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或亮点”的平台,来达到检验和改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完善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设计中难免有很多疑问,在课程进行中,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疑问带到课程当中来,交由学生评价、讨论、生成,课堂的生成应该有这样一个内容,那就是课堂内容不必一定是教学预设,完全有可能是教学生成,这也正是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完善教师的教学过程”。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关于“评价的主体”。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样的说话已经不是新鲜词语,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呈现和体现这一点,却还有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在“课堂评价”中,我们就可以想一想,谁是课堂评价的“主体”?也就是说,除了我们教师自己的评价,学生该不该有发言权,该有多大的发言权?我认为,在“教学评价”中,更应该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有评价的权利,这是民主的一种体现,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久仅仅是学习总结阶段的一个环节,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评价的机会,赋予学生评价的权利,要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发展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已有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对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其判断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 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发挥同学之间的互评作用,事实证明,来自同伴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美国一位名叫海伦的教师,在教育后进生效果不佳时,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再把每个学生的优点集中起来,抄在一张张小卡片上,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这张并不起眼的小卡片,让优秀学生的优点更加突出,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也使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后进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增加了自信。海伦的学生中有位叫迈克的青年军人——这个当年因上课捣蛋而被其他老师用胶带封住嘴巴的学生,后来还把这张卡片带到了越南战场上。他阵亡后,人们从他的衣袋里发现了那张因折叠、磨损而破旧的、有的地方还被粘贴过的卡片,那就是由同学们评述而由老师亲手抄写的迈克最好品行的卡片!由此可见,同伴间的激励,更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产生强大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最后,我们不妨再来思考一下“评价的种类”。评价有种类之分吗?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大部分教师无非就是肯定或者否定学生的回答,当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得知要“激励性评价”后,“表扬之声”满课堂,这又好吗?

我曾经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堂,从课始到课尾,无论学生是读了一段课文,还是口头回答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说得真好!”“真不错!”“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是慢慢地,你会发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会变得稀稀拉拉,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听别人的发言,只是为了鼓掌而鼓掌,这样的课堂效果好吗?究其原因,那就是教师会不会“评价”。

要有恰到好处的激励式评价。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培训,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已成为共识。多表扬,少批评,本身没错,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绝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适时地,恰当地使用表扬。我认为,在激励式评价中,有这样几个原则:要具体,要真诚,要有度。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我的采访,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生:我刚才观察刘老师,发现刘老师爱重复杨烈驰的话。生:刘老师采访时眼睛直盯着杨烈驰,而且边听边点头。师:(很满意地点头)好,这是采访的技巧,采访者要会倾听,适当重复被采访者的话,会使对方有认同感,愿意继续交谈。

生:我认为有时采访者要根据被访者的回答调整一些问题。师:(赞赏地)太棒了!这一点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刚才的确因为杨烈驰的回答省略了一个问题,你很有眼光。

生:我发现杨烈驰作为被采访者回答问题很完整。

师:对!被采访者要听清楚问题,用完整、概括、简炼的语言来表达。师:请同学们谈谈吧。

生:采访者面带笑容,这样被采访者很乐意接受采访。生:采访者的问题明确,便于回答。

师:这一点很重要,设计问题也是个学问。(师故意喊了一个刚才回答问题出错的学生)生:我觉得采访者要注意目光与对方的交流。师:(大力表扬)好,这次的发言抓住要害了,说明你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每一句激励式评价的语言都很具体明白,有针对性,如“好,这是采访的技巧,采访者要会倾听,适当重复被采访者的话,会使对方有认同感,愿意继续交谈。”“太棒了!这一点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刚才的确因为杨烈驰的回答省略了一个问题,你很有眼光。”“好,这次的发言抓住要害了,说明你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具体评价,不能过于笼统,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的,只说一句“你真棒!”、“太好了!”“你真了不起!”等类似的激励,其效果就不如具体评价的效果好。

激励性评价可以就事论事,针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具体作品,也可以概括地针对学生某个阶段,或针对某个方面的学习和发展的倾向性表现。但在评价中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因为此时的主体不仅仅有回答的学生,更有在座的更多学生,如何有效的把这个学生的长处分享到其他学生身上,这样具体的激励才更有效。

再看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这样的评价:“我刚才的确因为杨烈驰的回答省略了一个问题,你很有眼光。”这就是教师在诚恳承认自己的不足,哪怕有时候是教师“有意识的错误”,能够在学生面前“承认”,这就是一种真诚与气度。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必然无比自豪,学生同样也会会为教师的真诚而感动,从而促发其主动回答的勇气,“老师都不怕有错,更何况我们?”。这就是评价中的真诚,既是在激励发现教师“不足”的学生,同样在激励达不到一定水平的学生。

最后我们来关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最后一次评价,是针对一个之前回答错误的同学,教师再次给了这个同学机会,在学生回答之后评价“这次的发言抓住要害了,说明你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紧紧盯住学生的优点、长处,但是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提升点”,这就是说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该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剔、刻薄地要求学生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应该有度,要有包容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广度。

上海育才中学特级语文教师李强老师说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他在西安高新一中听课,一位语文老师教授《再别康桥》的最后,请学生起来评价《再别康桥》与《再见康桥》,一个学生用了巧妙的比喻来形容“小提琴与二胡的两种感觉”,当时李老师和在场所有听课同学、老师都被这位学生的回答所折服,掌声经久不息,不过李老师却在高度评价后追问了一句:用比喻来回答,你境界很高,那你知道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位很善于用比喻来说理的大家吗?学生回答不知道,这个时候老师板书“钱钟书”,事后,高新一中的老师给李强老师反馈,他们学校图书馆所有钱钟书的书籍被学生借完,还要求学校追加购买。

这个案例,李强老师想告诉我们的无非就是,课堂的激励式评价不仅仅应该激励在座学生,连那个已经很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再上一个台阶,那就要看你的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广度的意识。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课堂评价”中,只有正确认识到课堂评价的含义、主体、种类,我们才会抓住课堂抓住学生抓住实效,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课程理念。最后,以李强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只有会评价的教师才是一位成熟的成功的语文教师”。

参考书目:

1、《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王荣生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第二篇:浅谈课堂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堂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一轮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种评价方法也充实着小学语文课堂,大多数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以兴奋的情绪、赞美的语言、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待去赞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以人为本、善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那科学的评价学生应注重些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激发他们的评价意识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喜欢玩、喜欢讲、也喜欢尝试,所以在评价中学习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以往的评价,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对象,而教师是绝对的评价者,家长一般是观望者。

为了改变这种陈旧的评价状况,怎样使学生由一贯的“我问你答”转变成为“我想评价,我要评价”,激发他们“我要评价”的意识呢?这也是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悉心引导,以学生的综合评议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适当提供学生评价的机会。其实学生早已有想评价的内因,如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课堂上完成得快的同学会迫不及待地说某某读错了,应该这样读等。这时,如果教师因为他们随便发言而指责就会打击了他们评价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就应及时做出指引,教导他们在其他同学未完成的情况下做出评价是不恰当的,会影响别人思考,而应在同学回答完后集体评价时发表意见。当学生能大胆对同学的回答做出正确的评价时,教师应给予大力表扬,以诱发其他学生的评价意识。其次,教师还应改变以往教师专制的错误思想,鼓励学生多评多议,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有独特创新看法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注重赏识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很有哲理,但对于小学生并不适用,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班上有几个“差生”,几乎每次都是他们几个交替出现问题,出于刚参加工作的热情,我经常指责和责备他们,然而并没有使他们改掉自身的缺点,反倒是毛病和缺点越来越多。实践也证明,以激励为主的评价对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小学生更热情、好胜、自尊心强、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言行给予赞扬,例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因为不少汉字都是学生以前生活中常见的,所以在《雨后》一课教学中,学生在预习、自读课文之后,老师就说:“有的同学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能不能当一次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其中有位同学在教大家“摔跤”两个字时,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嘛,‘跤’字是‘足字旁’跟人的双脚有关系,这右半边最后两笔就像两只脚交叉到一起,就容易摔倒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啊!”老师马上表扬他。“这样的好方法,老师还没想到呢!”其他孩子听了也都兴趣盎然,接下来跟小老师起劲地读着,远比教师领读时认真多了。在小老师的启发下,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也随之蜂拥而出,花样繁多,形式新颖活泼,充满童趣,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增。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所以有人这样赞叹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功感,体验到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学生的评价策略

学习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感受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考,需要思考的机会——时间和材料,更需要思考的权利,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他们充裕的时间思考,让他们想得“焦头烂额”,从而领悟其中的奥妙。

还言语权。人长着嘴是用来说话和交流的,思想只有通过言语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才能迸出火花。教师强压着不让学生说,就等于堵了他们学习的一条渠道。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成了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容器”;给读书权。现在许多教师讲课是将教材当作习题集、作业本,其余的是学生听老师讲,看黑板上的演示。我们能否假设这样做:学生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允许他们自由去查资料;学生记不清公式,允许他们去翻书;老师在讲课,允许学生不听而自主地读教材„„总之,放开手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读书,让他们驰骋在自主学习的乐园中;给想象权。学生贵在创新,创新就需要大胆的想象,我们不仅要把已有的科学结论交给学生去重新发现,而且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探索更为广阔的领域。

但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所以分析判断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样就给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往往会出现“跟风”的现象,从而影响评价的质量。这时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四.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主体,学生已经成为发展性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习惯于从“知识与能力”入手,而且体现为考试,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读书、如何去理解问题并不关注。如果我们把“说得还不错”变成“你的想法太有新意了,老师也没有想到这种做法!”这样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老师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让学生懂得了读书的方法,对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给予充分的赞扬。这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五.注重教学评价语言的修炼

评价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无论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随机评价,还是批改作业中的教学评价,都需要教师具有评价的语言功底。

(1)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在实际教学评价中,不能以“只要说了话,就是优秀;只要回答的,就是创新”的标准来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既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保护其积极性,又要客观的剖析,对学生的回答负责,真正做到“激励与分析并行,鼓励与提高同在”。

(2)评价语言要多样,富有变化。当有学生在品评教师范读时,讲得有理有据,不仅说出教师读得好,还说出教师读得好在哪里,教师要动情地对他说:“你说得太好啦,真是我的知音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内心肯定比吃了蜜好要甜。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学会用幽默性的语言去评价。幽默不仅能搏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

(3)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学生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一位学生要以推销员的身份对文中介绍的玻璃进行推销,教师当即评价:“好,你的想法很好,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老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伟大的销售精英的。”

(4)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对于回答有错误的学生,不要简单的否定,而是用“你再看看书,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想想自己这样的理解有没有理由和根据,想好了再回答。行吗?”这种否定既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5)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学生成长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

(6)要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有时教师要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内涵。如鼓掌、伸大拇指、发自内心的微笑,也能是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六.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

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看到自己在成长中的不足。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大量信息,诊断学生的困难,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以此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想对评价结果加以利用的人还包括学生的家长。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向家长做出分数和评价结果的解释:

其一,测试分数或等级描述的是学生学会的行为或目前所具有的水平,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全面正确地看待每一次的分数或等级。

其二,分数或等级提供的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估计,而不是确切的标志。

其三,单独的一次测试分数或等级不能作为对学生学习能力评判的可靠依据。

其四,测试分数或等级表明的是学生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而不是解释表现的原因。

总之,评价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又通过评价来推动新课标的全面实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必将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一个新天地。

第三篇:课堂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准确简明、情真意切、饱含激励和充满巧妙灵活的教师课堂评价配合语文教学,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激活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当今这个信息化和学习化的社会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实施后,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知识接受者一跃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策划者、组织者和引领者,这些都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评价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灵活多样的评价语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简明而准确的评价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准确又得体,是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评价语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更要讲得清清楚楚。

评价时要求老师具有很强的听辨能力,并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及时进行反馈,准备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有时需要适当归纳,画龙点睛,切中要害;有时需要指正,由表及里,指点迷津;有时需要引申,纵横发散,左右逢源;有时需要突破,走出定势,另辟蹊径;有时需要针对个体,循循善诱,启智激思;有时需要面向全体,以石激浪,各抒己见。

二、情真意切的评价语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充满爱、宽容和关怀,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如:“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也会有说错的时候,没关系,再说一遍”,“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当学生提出了一个别的同学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可走上前去,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很了不起呀!”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相反,那种虚情假意、言不由衷的评价语,不仅无针对性、实效性,而且会深深地伤害学生的心灵。

三、饱含激励的评价语

尊重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感悟,从学生的发言中尽量发现其闪光点,加以肯定。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老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一味地不鼓励这种学生,课堂的创新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很多时候就是“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成大树,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学生创新思路,扼杀其说真话的个性。

课堂评价语,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虽然多属即兴,却源自教师个人的良好素养。我想理想的课堂评价,是因时而化,因人而异的,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开拓、深化,使学生发现求知路上的“别有洞天”。学习的真正快乐是思维的快乐,这正如发现世外桃源的渔人一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色固然美不胜收,但穿过山洞后那种“豁然开朗”的境界更令人惊奇而赞叹。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翻转课堂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翻转课堂

【摘 要】“翻转式”课堂教学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它不仅有利于转换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而且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不断构建科学合理、良好和谐的教学关系。文章就语文教学中的翻转课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学习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科技性特质的日益强化,“翻转式”教学模式自国外“进口”以来,很快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在各级各类校园内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普及地推广开来。它不仅从根本上颠覆了“先教后学、以教促学”的传统教育理念,而且在切实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同时,既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校园课程教学活动赢得了无限发展的活力之势和内在潜力。就小学语文课来说,究竟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呢? 笔者结合自身的尝试实践与思考,主要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借助翻转课堂,突破重难教学内容

所谓“翻转课堂”,又叫“颠倒课堂”,就是指重新?{整课堂内外的教学时间,把学习的决定权有教师手中归还给学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把基础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以短视频形式制作出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短视频,从中了解课程中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和重难点内容,以此引导他们提前进行有针对性学习并作出初步性思考,从而为开展“节约型”课堂教学、实现质效提升目标奠基铺路。以《詹天佑》教学为例。课文围绕“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着重讲述了“居庸关”“八达岭”两处隧道的开凿工程最为艰巨,还讲述了青龙桥附近“人”字形线路的设计问题。这些都是重点内容,由于小学生对火车及其行驶路线方面很不熟悉,因而后者更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所在。笔者通过“微课”形式,在课前把事先制作好的几个短视频呈现出来,让小学生提前观看、介入学习。如此而为,他们在课堂学习与交流活动中就会言之有物、认识较深。

二、借助翻转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核心素养”观指向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就成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的“关键词”和“核心语”。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 “翻转式课堂”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引入与应用,为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一是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习惯和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二是可以针对自身学习效果,反复深入地观看学习和合作探究,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堂活动环节中的参与意识和探讨能力。以《三顾茅庐》为例。有些学生质疑刘备为什要“三顾”诸葛亮,如果不成功的话会不会有更多次呢? 有些学生质疑诸葛亮为什么前两次没有接见刘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解决问题,笔者课前这些内容以“问题集锦”的形式通过手机微信发给学生,而且倡议家长电脑下载《三国演义》影视相关片段让学生观看与思考,还可通过微信开展同学之间的相互探究活动。待到课堂教学环节,经过师生提供的梳理、总结与提炼,这些问题自然得到了较好地解决。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借助翻转课堂,凸显阅读主体意识

对于语文等语言类学科来说,阅读是一种举足轻重的学习方式。那么在“翻转式课堂”模式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呢? 笔者通常在课文阅读讲解前,把语篇或文段中所包含的结构知识、修辞手法、重要句式、细节描写以及所蕴含情感等内容,以幻灯片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引领学生更好地熟悉并深入文本阅读,而且有利于他们在自我阅读中不断积累和积淀语文素养,逐步实现“滚动学习”的目标。以《秦兵马俑》为例。本课呈现出“总分总”的整体结构,其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标准的过渡句,在文中起着非常清晰的承上启下作用。不仅如此,文中对各类兵马俑的描绘也是有详有略。有鉴于此,笔者把这些都标上一些特色标志,并且反映在课前“微课”形式上,以此引领学生进行更好地课前阅读活动。正是有了这些“翻转式”特征的引领,小学生在自我阅读和合作探究中“不用扬鞭自奋蹄”,而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阅读效果。

四、借助翻转课堂,促进课程深度教学

“翻转”模式能够创建出较有深度的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对于课时较长或是内容较为复杂的语篇而言,微课视频可将其分成多个小节展示。其次,在时间充足、形式自由的课前学习中,能为小学生提供从容灵动的学习思维与感悟体会环境。再次,可在自主学习中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引导或帮助,以有效保障学习深度和学习效果。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所描述的“广袤无垠”原野以及“两合抱粗”柳树、“铁锭色”的树干与枝叶、“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独特锻铸”“巍巍然”“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等,如果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无论如何都难以引发学生的心灵激荡和情感共鸣,也就难以彰显“高原柳”的顽强毅力和精神感召力。为了实现深度化教学,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把“高原柳”在课前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看与欣赏、注视与深思、想象与体悟中进行神思情往,从而在图文互动中较好地观其形、悟其意、感其情,从而为课堂深度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

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

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

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3.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4.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问:下雨前,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5.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11.整体型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这一语道破了课文的整体性。因此,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出发,紧扣教材中心,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12.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13.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14.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15.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境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如果从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境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相类似的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组合优化。16.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17.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元化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麒麟小学 吕奉苍 长期以来,受 “应试教育”影响,小学语文学习评价基本沿用期末考试进行终结性评价,它忽视改进......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评价

    2014延边州音乐年会论文征集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评价 朴春玉 第二实验小学 内容摘要: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有效的评价应该与教......

    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

    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感 刘英 [摘要]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中总结得失,提升自我。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评价可以促使授课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步骤和环节,从而改进教学。......

    浅谈英语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模版]

    浅谈英语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摘要: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对于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利用好课......

    浅谈在课堂中如何运用教学评价语言(最终版)

    浅谈在课堂中如何运用教学评价语言 洪湖市第二小学杨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可见教师的语言是否得当对孩子的成长很重......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让预设与生成的路径更和谐有效,语文课堂中如何面向学生激发......

    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技巧

    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技巧 李鸿兵 清丰县双庙乡一中 河南 清丰 457325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实际教......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语文论文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