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生活中的美术教学具
寻找生活中的美术教学具
——美术教学《小金鱼》案例分析
奉贤区惠敏学校
孙卫红
一、案例背景
我所教的班级是七年级中重度混合班,共有14位学生。他们比较喜欢绘画,喜欢动手,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根据能力大小,我把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同学有四位,他们动手能力较强,基本能自主掌握技能,能根据教师要求完成作业。其中小许与小唐较具情绪化,教学中是我倍加关注的对象。B组有七位,他们能完成较简单的操作。C组三位学生智商很低,一位学生是严重的自闭症儿童,很难听懂老师的讲课内容与作业要求,但能模仿很简单的动作。
《小金鱼》是自编教材,用藕蘸水彩拓印小金鱼。
二、教学设计
《小金鱼》是“用报纸、青菜头等拓印”美术技能技巧教学的延伸。用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的话说就是扩大经验范围,在新的范围内加进应有的旧经验,使学生感到新奇又陌生。
《小金鱼》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金鱼的基本形体特征;学习用藕蘸水彩颜料拓印留下较完整的印迹,用手指蘸水彩按、拖的方法,在印迹上添画变成小金鱼。
《小金鱼》教学流程图:
观察认识——示范操作——尝试动手——展示评价
(实物)
(教师)
(学生)
(作品)
三、教学片段 片段一:
(出示金鱼),[学生欢快地跳起来。教师提问:能用什么创作金鱼?学生发言踊跃,想出用毛笔画,用萝卜雕刻,用绒线编织……] 师:今天我们用什么创作金鱼呢?孙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是什么呢?(出示藕)生:藕!藕!
[学生欢呼雀跃,兴奋极了。] 师:谁来介绍介绍藕? 生1:藕生长在淤泥里。生2:藕可以吃。生3:藕炒肉片吃。生4:藕可以生吃的。师:藕能吃,还能做什么? 生:藕可以做药。„„
师:今天我们用它来画金鱼。生:啊?
[学生十分惊讶,异口同声。] 生1:怎样用“藕画金鱼呀?” „„
片段二:
(生复述用藕画金鱼的要点,动手操作。)
[大部分学生掌握作画要领,神情专注地创作金鱼。] 小顾(A组)喃喃道:我用大的“藕”印一条金鱼妈妈,用小的“藕”印一条小鱼,他们去逛超市。
小邢(B组)(“藕”印完,一手提起):哈哈,小鱼的身体„„我再给它添上眼睛。小顾(C组,自闭症)由教师把着手一起敲章,画眼睛、鱼鳍、尾巴。他也领会到今天的作画主题,一个劲喊:鱼、鱼„„“老师,我的金鱼真可爱!”
“老师,来看我的„„”一会儿,学生的金鱼都成形了。„„ 片段三:
(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作品,自评一星、两星、三星。)
[作品十分出色,“哇,真可爱!”教室的黑板像个大池塘,一条条活泼的金鱼在水池里遨游。大部分学生都自评了一星、两星。]
四、教学反思:
小小一段藕,力巧量大。在本课教学中发挥了激发兴趣、提高教学实效、增强学生自信的作用。
1、“藕”的运用激发了课堂的趣味性。
兴趣往往能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能愉快地学习,也只有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习,才可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学到本领。
(1)实物导入,出奇制胜。
当我把“藕”出乎意料地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时,“哇”的一声,连同孩子们的眼神都可以看出他们的惊讶与喜悦。说道:今天我们准备用藕来画金鱼时,“好!”全班学生拍手叫好。课堂的开头就创造了这样活跃的氛围,孩子们的学习欲望高涨。
(2)教师示范,引人入胜。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强课堂示范,引导学生从具体作品出发,充分感知对象。我当场用“藕”作画,一条条活灵活现的金鱼展现在画纸上时,学生在惊叹、信服中,潜移默化地领会到金鱼的造型特点。学生跃跃欲试,通过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较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记忆,储存创作的素材,多动脑筋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降低难度,增强趣味。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会说不会做。美术课在教授规程中注重低起点、小步子,循环渐进地练就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本课用“藕”蘸水彩画金鱼难度适中,易操作。整堂课学生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作画状态中。学生从较简单的操作中获得了出色的效果,给自己也来了个“出其不意”。
2、“藕”的运用提高了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美术学科的灵魂在于“动”,即“四动”。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本堂课的关键“藕上色要匀,动作要快。每个手指有自己的作用,食指正面点眼睛,反面拖鱼鳍,拇指画尾巴。”始终让孩子们挂在嘴上,掌握技能。学生犹如一部机器,每一个零件转动起来了,就有源源不断的成品。我还注重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小顾同学是严重的自闭症,我在上课时尤其关注他。用响亮的声音:藕,蘸水彩;夸张的表情动作:我们敲图章,引得他的注意。我手把手地领他进入画画的状态,他终于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手指着画面,嘴上嘟哝着:鱼。
3、“藕”的运用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内在潜力的激发,有赖于一定的激励,这种激励就是评价。为了使教师与学生教学始终处于积极定势,必须坚持激励性评价原则。
对于学生的变异见解我都视如“珍宝”,对智障儿童来说,最大的成功莫过于“体味成功,感受自信”,在最后一个环节的“展评”中,我设计的三星组合,让学生自己评一评,学生多数都十分自信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三颗星处,有一位学生贴在一星上,一位学生贴在两星上。当我让他们说说理由时,孩子们滔滔不绝。
而当我把贴在一颗星处的那幅作品拿下来时,我说:“顾同学和过去相比,今天的进步真的太大了,我不同意他放这儿„„”同学们响起掌声,“他能得三颗星„„”孩子们说,顾世杰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他笑了„„
本课时的教学,我认为是成功的。作为美术课中的一堂技能技巧课,课堂始终保持着一种活跃、自主的气氛,按照“趣、动、信”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参与达到甚至超越了预期目标。学生徜徉在快乐之中,学生想创作、能创作、超创作,把美术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藕——让这堂美术课生动了。
同时,下面两点是以后教学中应勇敢尝试的:
1、“放”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
“如何用‘藕’画金鱼?”本课教学开始我提了这个问题。学生们通过大脑思考能回答正确。那为何急于教师演示,不让他们一试为快呢?这样一个举措不仅是对这一堂课,能起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长期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学习态度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都有深远的意义。
2、横纵向全面拓展,开阔学生思路。
在本课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能用什么画或制作金鱼?” 学生发言踊跃,想象出用毛笔画、用萝卜雕刻,用绒线编织„„
同时我想应大胆提问“用‘藕’还能创作什么?”这样横纵向全面拓展,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路。
(本文发表于“上海特教”2007年第二期Ρ44-45)
第二篇:浅谈美术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美术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运用学具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运用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延伸学具使用范围,让学生在学具的使用中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三、课堂上要求学生集体协作,团结互助。
四、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应运用学具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活动,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可以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技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具的使用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作用,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的体现了寓教于乐,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将美术学具的准备工作做好,才能保证美术课教学的顺利开展。美术的创造性、灵活性、多元性需要有多种工具和材料的配合完成。但美术教材方面的内容又决定了美术工具的选择,另外,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也常有偏好某种工具的现象。因此导致学具的功能展示受到一定制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作用,教师示范用的教具,有意无意提到的绘画工具,都会影响到孩对学具的选择。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发出美术学具的使用功能,引导学生用足、用好美术学具。
常见的美术学具罗列起来大体可分为笔、颜料、刻刀、剪刀、布、纸、胶等,它的功能是通过画和塑将思想情感以美的形式展示给人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选用和发展学生所使用工具的物态功能反映学生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能反映学生独特的个性、气质、行为习惯,甚至他的潜意识。因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孩子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
下面谈谈我运用学具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运用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而小学生又普遍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因材施教,让他在兴趣中掌握更多,同时,通过教师用美术教具示范或分析范画所用材料来引导学生欣赏而巧妙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
二、拓展延伸学具使用范围,让学生在学具的使用中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每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教师会把这一学期的教材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一个美术材料袋,里面准备了常用的美术学具,绘画工具的准备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或者油画棒、水彩颜料等。面对忘记带美术学具的学生,教师不要让他们产生无奈、失望的情绪,而是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他学具也能表现出许多的艺术效果,教会学生灵活善用。学具中还有许多随手可得的学习用具,如铅笔盒中的修正液和小刀等,也可以成为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工具和材料。如:用修正液可以在彩纸上画出白线条,会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即简便又美观。还可以利用小刀在有色之上进行刮画,另外还有沙子、瓜子壳、果皮、蔬菜、树叶、花瓣等等均可进行艺术表现。同时延伸、拓展了学具情感功能的要求。
三、课堂上要求学生集体协作,团结互助。
有些课业类型材料较难准备材料,学生在准备材料时往往出现准备不足,材料多少参差不齐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注意事先布置学生准备学具材料,同时自己也四处准备,力求材料充足,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到教学时,将全班学生收集准备的材料收集起来,再以组为单位,将材料发放到每组学生手中,每组集体制作。结果发现学生制作的作品均美观精致,比单人制作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从中学会了集体协作,发挥了团队精神,锻炼了集体的凝聚力。
四、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运用学具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美术学具,或者到大自然中寻找废旧材料变废为宝进行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美术学具的使用过程中,学具摆放要顺手、醒目,他能随手捡起工具继续工作,不要在他想开始作画时因为找不到工具而产生气馁。完成创作之后,学具盒可能会变得乱糟糟和脏兮兮的,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清理,保持合理的次序,画笔要清理干净,颜料拧紧盖子并摆放整齐,以免变干,要经常做到这些不容易,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心不在焉,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爱护清理自己的学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在教学美术时,必须将美术学具的准备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创造新的美术教具、学具,认真组织教学,及时总结经验。这样就能将美术教学工作做好。
附录:
1、参考小学美术参考书
2、参考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浅谈美术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 者:崔明霞 邮 编:262400
单 位:山东省昌乐县实验小学 电 话:0536——6222928
第三篇:《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艺术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对象:一年级(上学期)学生
授课教师:郭媚蓉 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电话:*** 教学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产生兴趣。2.能模仿生活中的声音。3.能用声音创编简单的故事情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现在,教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请听好: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每位同学开动脑筋仔细、认真地想一想。学生发言。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耳朵,那耳朵有什么作用呀? 学生发言。
师:对,耳朵的主要作用就是听辨声音的。那现在老师就要考同学们的小耳朵是不是很灵?请—听—好!
(教师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以谜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授课奠定基础)
二、听辨声音
㈠课件出示:“听一听”
师:现在,老师要播放第一组声音,这一组共有两种声音,请同学们听仔细,这两种分别是什么声音。
1.师播放多媒体:钟表的声音 学生说说听到什么声音。
(教师能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闹钟的声音入手,让学生听辨最熟悉的声音,并能正确听辨,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积极地进行下一段的声音听辨,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
师播放音乐片段《在钟表店里》(播放模仿钟表走动的声音、闹钟的声音片段:三段)
学生听完,师:作曲家写这首乐曲时,就是根据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声创作的。
(教师在这播放乐曲,恰到好处,使学生认识到乐曲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师:现在,我们再来听一组声音,请大家都闭上眼睛,不要偷看。我们一起,猜一猜!可以用动作告诉老师,但谁也不能发出声音。2.教师播放音效:动物的声音(小鸟、羊、牛、马、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动作表示动物,之后模仿动作及叫声。
(动物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他们对动物有着特殊的情感,对它们的声音也特别敏感,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听声音模仿动物的形态,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动力及协调能力。)
师:同学们耳朵可真灵呀,下面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听一首描写动物的音乐,这种动物在动画中没有出现。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3.教师播放乐曲《野蜂飞舞》片段
学生听后,师介绍:这是一首描写蜜蜂的乐曲,名字就叫《野蜂飞舞》。乐曲主要描写了蜜蜂飞舞的声音。
师:下面老师要提高点难度喔„„ ㈡课件显示:“想一想”
1.师:现在,又要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了!① 教师播放音效“雷雨”的声音
② 教师播放音效“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刹车的声音” ③ 教师播放“火车”的声音(火车出发、鸣笛、行进中的声音)
(通过火车出发、鸣笛、行进的声音,使学生体验声音的远近、强弱,从中认识音乐中的节奏要素。)
2.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音乐《出发》,听听音乐是怎样表现火车出发的? 师播放乐曲片段。
教师随音乐的进行,模仿拉响汽笛的动作(四次)
师:刚才我们聆听了几组生活中常听的声音,下面老师又要提高难度了。㈢多媒体出示“试一试”
师:现在,教师要请同学们听一组声音,我要求同学们根据你听到的声音,把它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看看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试试同学们的听力怎么
样?考考同学们的想象力怎么样?
1.教师播放音效生活起居的声音(门铃声、敲门声、开关门声、摩托车启动声、刹车声)
教师播放多媒体时,不按情节的逻辑顺序播放。2.学生听完,小组讨论,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3.由小组派代表讲述自编的故事情节。
(编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巧妙,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逐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在这里教师鼓励学生听声音讲故事,即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能体验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艺术。)
三、教师评价、总结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些声音都在生活中,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要我们去挖掘,要我们去留意,我们要作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找艺术,让艺术美化我们的生活。
四、以“笑话”结束整堂课
(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设计了生动、有趣、有层次的艺术活动,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从钟表的声音到听声音编故事,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学设计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在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单纯让学生听辨声音,而且还有意识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气质,提高艺术科的教学内涵,最后教师还善于引导学生,要联于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第四篇: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
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
澄城县第四小学
何珊
汉字拥有五千年历史的魅力,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至尊的瑰宝,它有着文化的色彩;它有着历史的年轮;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汉字经历了中国的兴衰变化。我们与汉字息息相关。但是,我在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不规范的字,如:错别字。今天我就要去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
转过街角,马路上,汽车和行人川流不息,我小心翼翼地穿过马路,沿着一家家店铺仔细寻找街头错别字只见每家店铺的招牌都写着花花绿绿的字,我定睛一看,发现了不少错别字。比如:“实惠小吃”写成了“食惠小吃”,“百依百顺”写成了“百衣百顺”,“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 „„我心想“虽然那些老板是为了吸引顾客,但是,如果被没有上学的小朋友看到了,那他们要上学时,这些错别字就会带给他们影响,因为第一次印象很难忘记”我想在这里呼吁大家:“作为一个中国人,请不要再损害汉字的尊严,让我们改掉这个坏毛病,来书写规范汉字!”
今天,我感觉时间过得很充实,因为,我不但实践了社会,我还体会到了汉字的美妙,让我们来把美妙的汉字维护,做到规范用字,心动不如行动,加油吧!
第五篇: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
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
不少语文教师在困惑,平时学生词句积累了不少,写作辅导的时候也下了不少工夫,奈何学生交来的习作大多空洞干瘪。笔者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的设计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造成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当然更何论言之有序了。
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作文往往缺乏内容,即使苦思冥想,也无济于事。因此,作文教学的设计,首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作文的内容,使学生作文做到“言之有物”,进而才能“言之有序”了。
一、从学生活动中寻找素材。
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诸多素材。为此,必须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投入生活;同时,我们在作文教学整体设计中也将各类活动与作文教学挂起钩来,引导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拓宽思路,感受生活,从而丰富作文的内容。例如,班队会活动。我们设计了如下主题:尽心尽职,学会管理——争当小主持;热情大方,礼貌待人——扮演小主人;动手栽培,收集种籽——做好小园丁;能歌善舞,无私奉献——甘做小演员;„„要求学生参与活动,收集材料,并引导他们充实和扩展已经获得的材料。这样做,既延伸了这一富有意义的活动,又大大开拓了思路,激发了作文动机。
二、给学生设定观察物寻找素材。
通过必要的途径,让学生对有关对象观察、体验,这是作文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例如写《超市一角》前,我们将从超市拍摄 的最新家用电器播放出来,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的观察对象从学校扩展到了社会。学生描写的家电产品种类繁多,有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饭煲等。我们又把一豆浆机的过程全部摄录下来,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再抓住主要部件进行比较,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从而了解这些家电产品的外形、色彩、功能、结构特点,学生观察得多了,认识事物的能力自然也随之提高了。
三、让学生换位思考获取素材。
换位思考的一种做法是“逆向练笔”。如高年级要求选择一个人的特点进行写作。我先组织学生开个“说说自己最讨厌的一种行为”的讨论会,然后让学生挑一个人的最让自己讨厌行为进行写作,让事实说话,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出人意料的是,不少学先选材的面拓宽了,主意也不俗。学生们写出了“爱吸烟的爸爸”、“懒妈妈”、“毛草的同桌”等习作。对这一次写作,学生兴致勃勃,甚至欲罢不能。
换位思考的另一种做法是“一题多练”。此类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并积累乃至灵活运用生活材料。在教师指点下,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加以延伸进行多次训练。在命题作文《糊涂的爷爷》的练习后,教师可推出相关题目《我和糊涂爷爷》、《第一次同糊涂爷爷上街》、《糊涂爷爷去做客》等。由于换了一个角度重新接触这一题材,多数学生因已经有了一定的材料积累,写作比较顺利,有的还能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还需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设计。具体地说,就是要善于发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启发、指导他们,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1、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如写《我的同学》的作文草稿时,教师发现有此基础较好的学生写得并不尽如人意,而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材的材料较为贴近生活。为了弥补班级指导不足,我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从而避免了全班教学中“顾此失彼”的现象。
2、个别指导,以点带面。
教师对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喜怒哀乐要予以体察和分析。诸如获得成功的喜悦,受到他人的赞扬的快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碰到误解,责难后的气愤等,总会表现在一部学生的身上。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有计划地重点帮助个别学生将真实的感受融入自己的作文,并让他们在适当的时机“现身说法”,让这部分学生先得益、后示范。本学期运动会上,许多学生参加了比赛,有的同学获得了较好的名次,而有的同学平时看拿奖不成问题,但出人意料无缘冠军。在运动会的总结会上,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回顾参与这一次活动的切身感受,分别指导他们及时将点点滴滴的有新意的材料加以记录和整理。这部分学生的作文在教师指导下写得有新意、有感情,对提高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一个推动。此外,当一位程度一般的学生,他们作文经教师先行指导而在班级里出现了“亮色”后,会激发周围同学的进取心,竟相要求得到教师的先行指导,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3、部分面批,淡化评语。
长期以来,大量的作文评语耗时费力,成为无效劳动。但对部分 学生的面批,却无疑有助于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具体的做法可分为“面改”、“面谈”、“面议”几个层次。这样能使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真正有的了解。对较差的作文,教师逐言逐句当面批改;对一般的作文,粗线条地面淡,指出问题;对有一定质量的作文,则师生互相讨论,教师当面肯定优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