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生本课堂 聚焦核心素养 教研活动主持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讨小学课堂教学,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关注生本课堂,聚焦核心素养”
本次活动首先是XXX老师和XXX老师为我们展示两节观摩课,然后是执教老师进行说课,磨课团队代表讲述磨课过程,最后评课环节。首先进入观课环节:第一节是XXX老师上四年级数学整理课《大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大家欢迎
第二节是XXX老师带来的英语课《Unit6 A
let’s
talk 》
非常感谢XXX老师和XXX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观摩课,我相信每次精彩的背后都需要执教老师的辛苦付出和团队的协作。下面先请XXX老师谈谈这节课的设想。
下面,请XXX老师的团队代表XXX老师上来做磨课阐述。听了XXX老师详细的讲说,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如今的课堂教学已经由注重形式步入到关注学生,关注教材、关注实效。也相信在座各位此时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下面就进入评课环节,有请XXX老师先抛砖引玉,谈谈你的看法。
谢谢章老师的精彩点评,有请XXX老师谈谈你的感受 有请XXX老师说说你的想法
老师们的点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想的课堂教学与现实总有差距,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能停下的是我们实践与研究的脚步。
下面请XXX老师上台说说这节课的设想
若把成功比作绚丽的蝴蝶振翅飞舞,那么,每一次的磨课就是化蛹成蝶的必经之路。每一堂精彩课例的呈现,都是磨课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接下来,有请XXX老师团队代表XXX老师上来做磨课阐述。
生本的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学。
感谢XXX老师和她的团队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观摩课,下面有请XXX老师对这堂课作点评。
谢谢XXX老师的精采点评,下面有请XXX老师谈谈你的感受 有请XXX老师说说你的想法
谢谢各位老师真诚而精彩的交流,大家的交流中投射着一种智慧,一种魅力,大家从不同的侧面对课进行了分析评价,这对于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今天活动的最后,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X校对今天的活动作总结!
谢谢X 校的精采发言,有人说:快乐,让课堂教学走向幸福;生本,让课堂教学走向灵动;真实,让课堂教学走向永恒。而我要说,教学研讨,让所有教师走向成长!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教研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第二篇:聚焦核心素养 关注课堂转型
“聚焦核心素养 关注课堂转型” 学习体会
高桥镇中心小学 李塞塞
2017年11月3日,我有幸和云电玉师参加了在西安市举办的小学数学“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课堂转型”专题研讨名师之路第十五届课程教学论坛活动。观摩了不同流派名家的优质课,专家的精彩报告和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数学课 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深感自己的专业素质,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结合这次学习,反思如下:
一、学习收获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和名师的最大不同是,人家在培育人才,我只是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我觉得人家站得理论高地比我要高!人家是从专业的素养出发,着眼全局,而我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你别小看这一点,这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影响很大,名师的孩子是“我要学”,我的孩子是被我逼着学。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上五年级长方体的知识,就要知道一至四年级学生对长方形及长方体的了解程度,每节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说到这儿,这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课堂转型”,数学的核心素养有六个: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统计。三节课都是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知识,第一节侧重于逻辑推理,第二节侧重于数学抽象,第三节侧重于数学建模。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所以出去观摩学习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要来得直接。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欣赏了三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例如柳小梅老师的《24小时计时法》,在她的教学中有一个孩子说,是不是13-1,14-1,15-1……老师没有说是错的,而是适时地引导孩子正确的思考,并及时的给与肯定。应该是12+1,13+1,14+1……这样的思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黄爱华老师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一起聊数学,一起玩数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数学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数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徐长青老师就是这一理念的执行者与倡导者,他的《重叠》是我第二次听,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简单的呈现,深度的思考,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轻松的氛围中,一起聊有深度的问题。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这些课,老师都以生为本,教师引领学生猜想、动手、发问、比较、讨论、归纳、总结、谈收获。好像这节课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自己在探索体验中获取了知识。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主见,真正地在思考、提问、讨论、交流,而不是等待、沉默、闲聊、玩耍,学生思路清晰、表述准确、清楚,是我们期望中的学生应有的样子。其实,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再次拿黄爱华老师的课为例,大问题下的教学,我一直没能领会,这次听了之后,有了那么一点点的顿悟。黄老师的《认识三角形》一课,出示目标,1、什么是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围绕着三个为题展开讨论。第一个问题怎么聊?是思考的问题,引导聊。(1)我是怎么画三角形的;(2)你友们有发现我们画的三角形都有什么,有什么。(3)我画的三角形和你画的三角形有不一样的地方。就这样慢慢的引导学生彼此间聊,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样说的形式。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算式和答案。
二、个人反思
1、作为青年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让学生勇于提问,让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乐于提问。
2、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定要注重方法。
三、努力方向
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静心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用“骨干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立足于校本培训与岗位研修,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的骨干教师。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有些可能还不够成熟,请各位前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关注课堂教学行为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关注课堂教学行为
——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分会2017年教学年会研讨活动综述
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陈华忠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7月20日至23日,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2017年教学年会暨教育部立项课题研讨活动在福州市仓山小学举行。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许卫兵,福建省名师易增加、徐国裕、郑伙亮、陈敬文,以及本省优秀年轻教师郑端丽、许贻亮、刘胜峰、涂宜仁、李培芳、李旭、刘樑为我们演绎了精彩的课堂和生动而富有思考的讲座。来自全省的数学教研员、骨干教师、一线教师约有七百人欢聚一堂,近距离地欣赏了名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活动中,我们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精准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倾听着专家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独到见解。综观本次教学年会研讨活动,凸显出了以下特色:
课堂教学:围绕核心,展示成果
本次活动共开了10节示范课与汇报展示课:两位大师为我们展示精彩的两节示范课,全省各地区名师工作室选送的八节汇报展示课。
一、注重体验,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郑端丽老师执教《认识厘米》这节课,郑老师设计有趣的“熊出没找到蜂蜜”的故事,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现实必要性。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互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物体长度时,出现多样化的测量方法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明确优化的测量方法,即从“刻度0”开始测量就可以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的结论,还要求用断掉的尺子去进行测量,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许贻亮老师执教《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许老师以“三个核心问题” 为引领,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为何研究?教学时,许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互动,在分析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角与对边长度的关系以及第三边的变化区间和极限趋势,感悟到三角形“边”的规律,并引导学生从“形” 与“数”分析与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也渗透了“变中不变,数形结合” 等数学思想与方法。李旭老师执教《圆柱的认识》这节课,李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圆柱体的物体,并抽象圆柱体图形,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所带的圆柱体学具,初步感受到圆柱的特征,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明确它的的特征。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测量圆柱的高,引导学生猜想圆柱的高有几条,并用圆柱形牙签盒进行验证。本节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体验,对话交流,学习新知,也渗透了“数型结合” 与“极限” 等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刘樑老师执教《周长》这节课,刘老师创设了小胖锻炼的情境,出示小胖几种跑的路径,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次小胖正好跑一圈,从而引入新课。并指名上台指一指,帮助学生形成了一周的清晰的表象,再通过学生摸一摸身边实物表面的周长,描一描图形的周长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时,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给学生提供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既是进一步对周长概念“数学化”的强化,也让学生体会到各种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以及优化计算。同时,也渗透了“数形结合”、“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与方法。
二、联系生活,对话交流,促进理解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钱金铎老师执教《小数的加减法综合练习》这节课,引导学生通过“数的观察与比较”、“数的计算与思考”和“数的运用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钱老师注重将口算、笔算、简算和估算融为一体,打破了原来独立、机械的某种算法前提下的教学流程,更多的关注和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多变的“动态生成”,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胜峰老师执教《平均数的应用》这节课,刘老师通过创设各种现实情境和开展丰富的事例探究,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认识平均数对事件的判断、比较和预测作用,增强数据分析观念,渗透分层抽样的数学思想。教学中,刘老师不再重视计算,而是注重应用,更多地关注平均数的意义、背景与运用。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判断数据,即借助过河判断与寿命判断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并非实际的数,只是虚拟的数,明确平均数虚拟性;观察比较数据,让学生感受数据变动与平均数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敏感性;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合理选择数据,让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抽样性。同时,本节课刘老师还渗透样本合理性知识、加权平均数算法等,是一节富有内涵的好课。
三、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许卫兵老师执教的《可能性》这节课,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简约精炼,没有过多的例子和练习。先从“狄青故事与猜牌游戏”导入,讨论探究故事与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动手摸球,让学生感受到摸到三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然后逐渐增加白球的个数,让学生动手摸球,体验到摸到白球可能性越来越大,黄球与红球可能性越来越小。最后取出黄球与红球,让学生思考,现在去摸,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让学生感悟到有的事件是不确定的,有的事件是确定的。同时,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本节课没有过多的练习,而是一气呵成。展现给我们听课教师是一节轻松愉快的数学课,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用”中理解。
易增加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易老师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话交流,感受新知形成过程,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中,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例举图形回顾一个整体,想象图形认识一个整体,看图说图理解一个整体,借助数轴统一一个整体等活动,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等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个过程使学生逐渐理解单位“1”,也拓展了分数的意义。同时,也渗透数学文化与德育教育等。
涂宣仁老师执教《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涂老师创设“模拟找礼物”“海上救援”“猜一猜”三个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年龄特点的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交流互动中掌握方法,明白方向、距离确定位置的道理。涂老师不是让学生只停留在掌握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描述方法,而是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验证、分析、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如何用方向、距离描述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初步体会坐标思想方法,初步了解“经纬度”“空间坐标”等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李培芳老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李老师创设了让学生猜测李明、李勇、李刚三人岁数的情境,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猜想、交流、分析、探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符号与字母的价值,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所具有的未知性、不确定性、自由性以及区间性等,同时,还让听课教师领略到李老师的教学智慧与风彩。
专业引领:登高望远、深入浅出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次活动,五位专家举行了五场专题讲座,就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核心素养的提出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具体实例进行剖析与解读,帮助我们更新观念,指明课堂教学策略。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徐国裕老师做的《核心素养背景下“数的运算”教学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先仔细剖析两个学段“数的运算”实验教材和修订教材课程内容的调整,再对核心素养背景下“数的运算”教学提出了六点教学实施跟进策略,使我们听课教师能够正确把握课标在“数的运算”方面目标与要求,明确如何挖掘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陈敬文老师做的《目标导向·聚焦核心素养》专题讲座,着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过“目标导向”来聚焦“核心素养”,内容集中具体、观点明确新颖、案例短小鲜活。如何应用“数学核心素养”统领教学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达成,陈老师提出了三项具体做法:即跟进目标制定,让“目标导向”具体明确:跟进目标实施,让“目标导向”贯穿始终:跟进目标达成,让“目标导向”灵活扎实。给予与会教师践行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的培养指明方向。
钱金铎老师做的《关注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专题讲座,他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课堂教学应如何关注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即:第一、什么是核心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什么是三维目标和四基要求?进行剖析;第二、什么是学力?什么是数学学力?进行准确而又清晰解释。第三、如何落实“四基要求”,有效提升“数学学力” ?进行深入地分析与仔细地讲解,使与会老师颇有收获。
许卫兵老师做的《让核心素养从课堂里“长出来”》专题讲座,他从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谁能培养出在未来领先世界的人才,谁就会真正赢得未来,赢得世界!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既要根植传统,又要超越创新。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理念、方式、形态等决定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和长远发展。他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来审视传统教育,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为我们呈现着力思维素养培养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趋势,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最后,由小数会常务副会长钟建林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充分肯定本次研讨活动所取得成果:五场高质量的讲座与十节高水平的课,给与会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带来了丰富的收获,也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胜利闭幕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关注课堂教学行为》明年再相聚!因为我们的探索也永不停止!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第四篇:聚焦生本课堂致力学生发展1
聚焦生本课堂
致力学生发展
——生本教学改革阶段性小结
2017年春期,我校继续深入开展生本课堂下教学模式的探究,明确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制定了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近段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现将我们的探索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理论先行,夯实基础
1.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全面开启深入研究。首先,学校将郭思乐教授和荆志强老师关于生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精髓打印下发,人手一份,组织全校老师学习和讨论。之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2017春期学校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做好了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工作。
2、加强理论学习,提供探究保障。加强理论学习,是开展好生本探索的前提。我们为了更好的领悟“生本”的内涵,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和《教育激扬生命》等读本作为教师的必读书目。潜心研读,领会理念,明确目标。
3、利用他山之石,提升教师水平。一是通过观看名师教学光碟或仿名师上课,为大家提供鲜活的案例,不断汲取前沿理念。二是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广州以及油田等多所学校考察学习,并先后听取荆志强等课改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考察学习回来的教师,每人结合我校实际撰写一篇学习报告,并分发到全校每位老师手中,并且每位老师必须上一堂汇报式公开课,供全校老师观摩。
(二)、坚守课堂,努力实践。“根本、简单、开放”是生本课堂的基本特征之一,“民主、和谐、高效”是生本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前置学习、展示交流、点拨升华、演练拓展”是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我校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尽可能的把课堂变成学生激扬生命的的舞台。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合作,教会学生探究,教会学生展示的方法。
1、深入教研,资源共享。开展好教研活动,是搞好生本课堂改革的先决条件。每周三数学、周四语文教研活动时间,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前置研究和小组合作的内容。各同头班老师老师把本周新课的前置研究和开展小组合作的内容互相交流,同时将自已的意见或建议用其它颜色的笔记录在设计的前置研究上然后老师们各抒已见、进行深刻的思想碰撞,对容量、难度、引导性等作全面的交流。在此基础之上,再形成共识后的定稿。最大可能的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课前活动,丰富多彩。
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是布置给每个学生的必备节目,给每个学生编号,课前抽签,抽到谁就上台主持课前三分钟。
确定了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朗诵、说新闻、背古诗、读《论语》、介绍一段自己摘抄的名言警句、读一篇自己的日记等内容。学生们在课前都竭尽所能,想在同学们面前好好表现一下,他们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是理解,是表达交流,是表现自我的机会,经过练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培养了他们收集归纳材料的能力,还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3、小组合作,优势互补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树立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信心,形成“让每一个学生进步”的教学氛围,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校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而全面的操作体系。首先,根据学生性别、成绩、能力、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人。依据学习基础,每组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其次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开展有效的学习。同时,组长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4人小组内,除了组长外,还设置了一名副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纪律委员。组内分工落实后,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4、课堂展示、形式多样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展示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组内展示。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把自己学习的结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形成让学生在组内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思路、方法等,要求大声说,说普通话,培养学生敢说、不怕错的情绪,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如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时,存在相互推让现象。我们规定按照4、3、2、1的顺序依次发言。展示时对声音响亮、敢于说出自己的思路、方法的学生给予加分,使每个组员感知发言的重要性。
二是组间展示。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后,自己的思路更完善,想法更充分,并可从中选择优化策略,再开展组间的展示与交流。激发小组间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展示的主动性。这种展示可以是无声的:如组间的前置研究的交换批改,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感知他人的经验成果;也可以是有声的:如组间的评价,评价可以有简单的辩论,在辩论中找到知识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精于思路考,敢于否定或肯定的情绪,达到区别真伪,内化知识的目的。我们在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时,采用小组PK的形式进行,可以相互找不足,也可以找优点。三是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探究结论在全班展示。可以让学生上台上展示,也可以在黑板上设计学生展示区,这样可以为每个小组或者每个组员提供展示的机会。只要学生大胆,教师就要给与鼓励。
5、课堂评价、激励超越。生本课堂的魅力在于学生的展示, 学生展示的情况如何, 就看教师平时的引导和评价的方向,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我们采取节节记, 天天比, 周周评, 月月发奖的方式进行的.每一节课课后记下各组学生的得分数, 晚上放学之前统计出当天每组学生所得的分数, 评出前三名奖励小红花贴在奖励栏里, 每周五放学前把各组在这一周里所得小红花数统计出来,奖励小星星粘在花盆上(每组都提供一盆鲜花,作为组花,用来装扮教室)。月底把获得小星星的数量, 从高到底选出前三组发奖状, 这些环节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我们主要以小组评价为主, 个人代表小组, 评价个人就是评价小组.因此, 展示时我们们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①、参与度, 愿意展示, 敢上台展示的, 只要愿意展示, 我们就给所在小组加分, 参与展示的组员多, 我们可以加倍加分进行评价.②、从形式上声音、站姿、体态上进行评价, 展示的方式上新颖、灵活, 给我们呈现的不仅是知识的丰富还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 我们可以给小组加分,.③、展示的内容主题突出, 层次分明, 讲解的清晰、到位.④、对于所学内容敢于提出问题, 质疑的我们加倍加分, 我们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敢提问题, 会提问题, 说明学生学得会, 学的深..⑤、对有补充的、拓展性的、生成性的认识, 我们都进行鼓励性的肯定的评价, 加倍加分.班级在评选学期优秀的个人单项奖时, 就要以班级优秀学习小组挂钩, 个人所在的小组必须在班级小组月评比中至少有一次是优秀的学习小组, 这样学生就会重视小组的得分, 胜过自己的得分, 因此就会形成: 优秀生拼命帮助差生, 因为一荣俱荣, 一辱俱辱.同时, 通过优生帮差生, 差生在课堂进行展示, 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 使差生他们在课堂上被老师、同学欣赏、尊重, 一节课小组加了多少分, 教师可以通过黑板出示.这样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感觉到被关注, 被欣赏, 进而有被尊重的感觉.量化评分, 就使得学生被尊重的方式具体化.我们的差生就可能因为一次被欣赏, 因为一次积极的评价, 他就开始喜欢这一节课, 下一节课又一次鼓励性的评价, 就喜欢第二节课,这样兴趣被激发出来, 因为每一节课被关注、被尊重.从而不再抵触、不再排斥, 慢慢地就开始喜欢上课, 喜欢老师, 进而喜欢课堂,喜欢这门课而学, 真正实现了由最初的“ 要我学” 到实现“ 我要学” 的转变.6、以赛促研、实现高效
为加速推进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进程,创建高效课堂,我们开展了为期三周的生本课堂教学大赛活动。共有语文、数学、英语、28名教师积极参与。每位教师都把这次赛课作为自己展示和成长的大好机会,与教研组教师群策群力,精心设计学案,各施绝招,各展风采;课堂精彩纷呈,学生畅游在美妙的课堂氛围里,有合作与交流、有质疑与辨析,有感悟与体验、有欢笑又有惊喜。
7、同课异构,互助提高。同课异构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可以通过听课和听课后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给老师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
(三)、强化管理,总结实验经验。
1、强化过程管理,领导率先垂范。
由校长直接参与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工作。校长调研课堂教学当做教学方面主要工作,实行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的目的主要是学习推广教师生本研究的好经验、好做法;督促课堂教学效率;了解学生课堂习惯的养成,了解班级的常规管理等。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组织学生评课。实现师生课外互相交流。
2、写好教学反思,有效调整教学。教学反思是教师将教学实践活动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平时要求教师写成功与不足之处,教学机智与学生创新,写再教设计等
二、初显成效
(一)教师意识较大转变。
教师的生本意识能较好的落实到课堂之上,确实朝着“以学定教”的方向前进。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普遍提高。
通过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表现欲望大幅度提升,差生率明显减少,小组合作学习已成常规,这是我们的最大收获。同时,我们还高兴地发现:在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班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以前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同学也主动举手发言了,不爱说话的也变得大声而又流利了。学生们变得上课专心倾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互相交流了,也变得爱向同学提问题,爱向老师提问题,甚至因为一个学习上的问题与同学、与老师展开激烈的争论。生本课堂上学生的变化是可喜的,也是我们实验前行的动力。
三、存在问题
(一)教学观念需进一步转变。
有时老师仍然放不开,害怕“生本教育”会影响课堂纪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有待于协调。
由于小组合作、小组展示等形式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多,如果教师没有组织好、引导好,在热闹之后,必然会影响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学生的知识储备急需增大,生本教育主张先学后教,学生先学的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先学好,为上课做好准备。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储备,怎能把先学学好呢?因此,学生的知识储备急需增大。
四、努力方向
(一)继续加快生本步伐。
“生本教育”是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敢于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手段、方法等方面创新,加大自己实验的步伐,逐步摸索出适合于教材和本班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继续加强经验交流和学习。
由于“生本教育”是新鲜事物,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实验教材。因此,我将继续加强老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学习外校成功经验。使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各位领导的关怀与鼓舞,指导与支持,加上我们老师的团结与互助,就是我们开展生本研究的基础,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孜孜探求,聚焦生本课堂,致力学生发展。
第五篇:《落实核心素养,打造生本课堂》培训心得
《落实核心素养,打造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2018年11月21日在实验小学四楼多媒体教室举行了《落实核心素养,打造生本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此次培训由洮北区进修学校举办,这次培训上午进行了三节听课活动,下午进行了研讨和总结。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收获颇丰。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