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元制”教学探索与实践分析
“双元制”教学探索与实践分析
摘要: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和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
关键词:双元制;教学探索;教学实践教学方面
(1)严格按照《汽车机电工》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引进,不能脱离我国国情。我们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双元制”教学计划。实用、实效是根本原则,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实习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除了每周课时量占比最大的《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外,还开设了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实施中,通过阶段总结交流,对计划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理论与实习课时进行合理分配。我们在专业课课时安排上注重灵活性。如第一学年,为了提高学生对汽车结构的感性认识,我们将专业课理论与实习课时比例确定在1:2;到第二第三学年,由于学生已具有一定企业实际维修经历,我们则加强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一比例调整为1:1甚至是2:1。
(3)采取课堂、实习车间、实习企业“三点一线”的教学方法,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的问题,包括广阔的基础知识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在实习车间中解决“应会”,即掌握技能的问题,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能力等;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这“三点一线”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对双元制教学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学校“双元制”试点班每班配专业教师两人,六位教师组成一个教研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传达全国“双元制”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传授教学方法,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一起想办法解决教学难题等。
(5)任课老师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参加各级各类的师资培训,在教学方法、新知识、新技术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充实自己。学校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心,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①支持、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②积极开展校内师资培训,重点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③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校外培训。主要是“双元制”教学培训、全国汽车维修专项认证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出国培训等。
(6)根据要求,认真组织试点班中间考试及毕业考试工作。每届“双元制”教学试点班均需通过1次中间考试和1次毕业考试。我们始终按照建设教育协会及德国专家的要求认真组织考核,包括监考老师的安排、考试的时间、考试的内容及实习考试的工位等。校外实习方面
(1)“双元制”班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学校向企业介绍“双元制”教学模式、试点班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让企业知道试点班学生在企业每个阶段的实习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与维修企业签订“双元制”试点班校企合作协议,向维修技师颁发实习指导教师证书。
(2)学校严格按照德国与协会的要求,每一家企业实习学生不超过3人。现在学校共有稳定的实习企业二十余家,始终保证每家企业实习的学生不超过3人.(3)我们要求学生下企业实习期间,每天必须写实习日记,把自己所做的工作任务、实习时碰到的问题、收集的资料、心得体会等进行整理,作为编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任课教师不定期巡视(每月至少一次),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情况、实习日记完成情况,对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学生管理方面
(1)采取“末位淘汰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并可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将总成绩(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最后一名的学生淘汰进入其它平行班级,目的是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危机感、竞争性。
(2)“双元制”试点班的学校、企业每隔三个月的交替为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和纪律上,我们的班主任都坚持“严格要求,严中有爱”的原则,为学生身心健康着想,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主动融合到集体中来。中职类学生自觉性差,但活泼好动,所以我们平时并不刻意压制他们,让他们保持这一份童心,但决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引导他们在校纪校规的范畴内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通过这些年双元制教学的实践,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办学经验,缩短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时间,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毕业考试合格率每年均达100%,在历届全国、省、市汽车维修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双元制试点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阻碍双元制教学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校企合作无论在合作形式或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还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没有相应的一整套规范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双元制教学的实践道路依然漫长,但我们相信最终必将结出硕果。
第二篇:“双元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元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职业学校招生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淄川第二职业中专连续三年招生突破1300人,使在校生达到90个班4000余人,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淄川二职专何以异军突起?日前,记者慕名走访了这所学校。李少鹏校长介绍说:“学校能够有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我们努力探索与实践“双元制”办学模式,贴近企业岗位需要,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
走向校企联合淄川二职专于1987年由普通中学改办为职业学校。办学初期,由于在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上不相适应,办学思路陈旧,专业设置单一,实验实习条件落后,再加上受“普高热”的影响,曾一度限入发展低谷。职业学校如何办学才具有活力,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1992年,该校在对市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走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与些同时,学校的近邻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有了大的发展,从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引进了处于世界前沿的设备,公司产品技术含量大,工艺要求严格,质量标准高,急需高素质的技术
1工人。双方一拍即合,走上了校企联合,共同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应双方更大规模发展的招生、教学、实训模式。
构建“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既要学好理论课,又要进行实践训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此,学校自2000年以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了“跳出学校办职教”的工作思路,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一是培养目标的链接。公司和学校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方面达成了共识,共同制定培养人才的具体标准,形成了企业所需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不求很深,但涉及面广,与专业有关的各方面知识都应有所了解,实际操作技能过硬、宽广。为此,学校设立选修课,开展“读你最喜欢的十本书”活动,定期开展技能比武,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是在招生计划、课时安排、课程设置、授课方法上的链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条件,确定招生数量;经常开会商讨招生、教学、以及学生进厂等事宜;共同调整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编写修改教材,确定授课内容;学校负责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讲授,公司选派技术人员直接管理车间,指导实习,学校也经常派教师到公司顶岗培训,增强其感性认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三是在专业设置上的链接。专业围绕企业需求设置或调整。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什么层次的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按要求培养,2001年学校为满足公司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挂靠青岛大学为其培养大专层次人才,开设国际贸易、纺织工程、轻化工程等新专业,逐步形成了与企业相吻合的动态专业体系。
四是在实习设备上的链接。鲁泰公司有了什么样的生产设备,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实习设备。学校建立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纺织、缝纫、服装、学生装生产四个车间,可供300名学生同时进行织机操作、各式服装制作的封闭式实习训练基地,车间内配剑杆织机、日本产高档电动缝纫机、衬衣生产流水线,完全和公司的生产设备相匹配。
五是在校园文化上的链接。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形成浓厚的充满企业气息的校园文化。定期聘请公司领导及优秀毕业生来校举办讲座;学生经常进厂参观学习,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学校教室内有“鲁泰人论实力不认关系”、“做合格的鲁泰人” 等标语,让学生及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把自己的言行统一到公司的厂规、厂纪上来。把工厂建立学校,把学校融于企业,以培训为主体,把实习工作放到首位,学生专业技能过硬,学校办学活力大大增强。
实行“定单式”办学
学校与鲁泰公司合作,始终沿着一条“企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人才,学校提供什么,提供多少人才”的路子,你需要我培养,你培养我安置,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定期向学校提供急需用人计划,以计划需求定招生,走“订单式”办学之路,避免了招生工作的盲目性。
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拓宽招生路子,实行开放办学,变一年一次招生为一年春、秋两次招生,建立起招生、培养、录用、待遇等互相衔接的运行机制,做到了招生与招工相结合,毕业与就业同步,形成了“学校+学生=企业+员工”的新的职教产业链条。这种链条的形成,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吸引力。
“校企联合,共同发展的”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带动了学校其它专业的发展。2003年艺术高考,该校音、美专业85位考生有58人升入大学本科院校,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24个班,发展到现在的24个专业90个班,在校生达到4000余人,办学经验作为全省十五条经验之一被推广,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学校。教育也为企业铸造了腾飞的双翼。10年来,二职专为公司输送熟练工人3000余名,成为公司一线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使公司效益连年增长,2003年总资产已达2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省服装、纺织行业龙头老大。
第三篇:“双元制”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双元制”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报告)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企业对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但目前职业学校仍沿用常规的“学校制”教育模式。虽然学生
在校内实习车间参加实习,也具备了基础的操作技能,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生产环境,远离生产第一线,所学知识总是无法有效的用于企业生产,学生从学校学成到企业工作后,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了解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设备,以及企业的生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学校吸取成功的职教院校的经验,积极开拓,大胆改革,引进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并进行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改进,通过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实行“课堂进企业”,由学校老师陪同学生进驻企业,由企业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以达到学中干,干中学,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和企业更充分的相互了解,真正做到双向选择,既有利于构建彼此的和谐关系,又节约了学生找工作和企业寻找、培养员工的时间,降低了双方的成本,从而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关键词】 双元制; 机械专业; “课堂进企业”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目前常规的学校制教育模式,虽然也强调校内实习,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生产环境,远离生产第一线,所学知识总是无法有效的用于
企业生产,学生从学校学成到企业工作后,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了解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设备,以及企业的生产。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实行“课堂进企业”,由学校老师陪同学生进驻企业,由企业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已达到学中干,干中学,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和企业更充分的相互了解,真正做到双向选择,既有利于构建彼此的和谐关系,又节约了学生找工作和企业寻找、培养员工的时间,降低了双方的成本,从而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2、双元制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它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国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的校企合作形式,是立足本国资源,符合国情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职业教育必需与企业元素紧密结合,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才能更好的发展前途。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动机、兴趣,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教学原则。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中国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的报告:“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过程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学习要以行动为导向”。
三、“课堂进企业”模式双元制教学的实施设想
第一阶段:“学校打基础”第一、二学年,在课程设置上反映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础技能训练,实行宽基础教学使学生应具有的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础操作技能,为学生的技能成长提供必需的知识平台;我们学校机械专业有在校生2300人,专业理论课教师56人,实习指导教师68人。普车车间有车床64台,数车车间有数控车床34台,数控铣床2台,加工中心20台,钳工工位126个,足以满足教授理论课、技能课的需求。学生在校每学期理论实习的课时比例1:2,两学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具备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学期结束有学校、劳动部门企业考核成绩占60%。
第二阶段:“课堂进企业”
在第三学年,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企业需求等要素,分配到企业不同的岗位,在企业设置理论课教室,每周抽出固定时间有学校老师讲授该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这些知识在学校是已经过系统学习,所以只需针对该企业的生产案例进行综合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悉企业的产品、工艺、设备,又要对专业课程的综合能力。同时有车间师傅在工作中以带徒弟的方式一对一的教授操作技能。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毕业时已经成为企业的熟练操作工。
第三阶段:毕业前,有劳动部门,学校,企业组成考核委员会,对学生这一年的学习进行考核,成绩占40%,综合两次考试成绩,合 3
格者有学校报请上级教育部门颁发毕业证书,报请劳动部门颁发技术资格证书。
四、“课堂进企业”模式双元制教学的实施过程:
1、选择班级;2010级机械班,学员40名,是2010年秋季入学,在校两年,理论课已修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职业道德等文化课以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专业基础课。实训课已学完钳工、普车、数车、数铣等模块。具备了必须的专业基础和操作技能。
2、与企业签署协议,获取支持,配置理论教室。在学校领导的统筹协调下,与同翔机械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实验班40名学员,有一名理论课教师,一名生活教师带队进驻企业。有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实习指导教师、理论教室、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以满足教学需要。
3、整合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由理论课教师,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整合所有理论课内容,制定理论课教学计划,编写校本教材。由企业培训机构制定实训内容和计划,分配岗位,选派师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实训教学。
4、与企业、劳动部门沟通,成立考核委员会,制定考核办法。在学校领导的协调下,成立了有劳动部门、企业代表、学校三方组成的考核委员会,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实施办法。
5、所有各项准备工作就绪,2012年9月,实验班40名学员,两名教师进驻诸城市同翔机械有限公司,开始为期一年的企业实训。
6、一年的实训结束,按考核委员会制定的考核实施办法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由学校报请教育部门颁发毕业证,劳动人事部门颁发技术资格证。
五、广泛实行 “课堂进企业”双元制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政策层面的保障机制。德国的双元制是国家立法支持的教育机制,我们暂时无法追求校企合作办学上升到法律保障的地位,但是基于这是一种校企双赢,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努力争取本地政府的统筹和推动,通过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合作,形成一整套的经验做法,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从而通过利益驱动使校企办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如果这种合作不再是校企“一对一”,而是校企“一对多”合作,那么它也将克服对单一企业依赖过大的问题。
2、整合、重编专业教材体系切合企业生产实际。教学内容应讲究实用、实效。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主体、以技能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第一、二学年所开设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要精而广,以求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课、技能操作课程要整合、重编以适应不同企业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
3、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课堂进企业”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系列改革,必然要求教师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改革,从而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标准。教师不但要有扎实而广泛的理论基础、对企业的生产产品、工艺、设备条件等有详细的了解,而且还必须有企业所需工种的中级工、高级工甚至技师的操作技能水平。而目前专业教师虽然都是机械类专业的本科生,有较好的理论水平,但操作技能水平普遍较低,而实习指导教师又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困扰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问题。
5、构建起合理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立有政府劳动部门、企业、学校三方代表组成的劳动技能考评委员会,在接受双元制培训过程中,学生在考试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两次考试,其中第一次是在学校学习完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训练的两年后,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第二次就是学习结束时的结业考试,主要考与企业有关的综合理论知识和技能。这两次考试成绩分别占总分数的40%和60%。同时,这两次考试,都分别由两类考试组成,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由此,产生两类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六、总结:
1、本次教学改革收到的成效:
(1)、通过这次“课堂进企业“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实践,进一步拓宽和加深校企合作的内容,在计划、组织、实践、评价等各个环节引入企业元素,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缩短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过程,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充足的选择和锻炼,为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学校专业的建设问题,研究规范相关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相关的制度;以企业岗位要求整合或开发专业课程资源,明确“教什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成果;通过教师下企业或参与企业研发,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推动教师综合素质发展,进而实现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
(3)教学相长:通过一个周期的时间,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整体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有极大的提高。下图形象的反映了教师教学思维的改变。
(4)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课堂进企业”这种双元制模式普遍反映较好,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老师针对车间的零件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容易听懂,学习兴趣浓厚。第二,由于授课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学习过程有很大成就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第三,有效地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作息时间与企业职工一致,有利于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规律和环境。第五,有利于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他们充分的感受到知识的重要,从而更加珍惜当前的学习机会。
(5)企业反馈
企业反馈的情况主要有一下方面:
第一,学生工作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生活环境。新分配来学生因无法适应企业的纪律和劳动强度而辞职的情况没有出现。第二,学生做学校学到的知识在生产中都得到充分应用,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求知欲很强,能主动学习。在同翔机械每月一次的技术考核中经过“课堂进企业”这种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平均成绩居全公司前列。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给企业技术革新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企业对这种联合办学的模式非常欢迎。希望社会、政府、学校进一步创造条件,广泛开展这种办学模式,为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2、“课堂进企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本课改的创新之外主要在于:
(1)立足地方企业,结合中专机械专业特点,研究的重点不是理论,而是提炼、验证、推广实际经验,可操作性强;
(2)进驻企业的学生已在学校进行了两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基础的操作技能实习,具有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
(3)实行“课堂进企业”,讲授与企业相关的理论和操作知识。(4)企业参与学生管理、课程教授、大纲制定等多个方面,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明显加强
3、双元制“课堂进企业”的特点
(1)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一是学校,学校设有理论课堂和和实习车间,学生有两年的时间完成文化基础课和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课,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使学生达到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基本要求。并在实习车间学会基本的实训操作。
其余一年的时间进驻工厂实习,由企业根据生产实际分配工种,实施管理。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理论教室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学校配专职教师上理论课,每周安排两个半天上理论课(包括工艺课),理论课教学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品为素材,主要解决学生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其余时间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有企业安排师傅手把手的教操作技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学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觉的质量意识。
(2)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学生进驻企业以后,企业的师傅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双元制”的两类师资。师资在 “双元制”教学模式中是非常关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傅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工程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获取教师资格证和技师证的“双师性”的职教人才。
(3)两种教材——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
为了充分体现了 “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教学为技能培训服务的宗旨,学生在企业期间学习内容的安排以企业生产实际为依据,以在学校期间学过的理论教材为基础,由任课教师编写符合企业实际的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等教材,并辅之以专用练习本、工作记录册、测验习题册、投影胶片、工作评估册、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实训组合教具(硬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既定的计划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不断变换的生产需要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
(4)两种考试——实训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
学生经过在校两年和进企业一年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最后参加由劳动技能考核委员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
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及人事劳动部门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工业机械工结业考试中,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6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3个小时。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除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技术等级证书外,还可获得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5)经费的两条渠道——企业与国家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结论:本次“课堂进企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仅仅是我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开始,以后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参与培训的机制 职教通讯 99年11月
2、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质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年第30期
3、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模式及其启示 《职业教育研究》2005.09
第四篇:德国双元制学习心得
德国双元制学习心得
机械技术系 尹云龙
2014年3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第三期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德国培训班学习。这次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及考察活动,是我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庞大和广泛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国外学习活动,团队共计11人,由教务处长带队,五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2月22日临行前由省教育厅领导开会强调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学院主管教学的张迎副院长亲自到机场送行。
这次学习活动,主要在德国itw学院(柏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校方的热烈欢迎。在培训期间分别考察了柏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柏林能源与环境质量检测职业技术公司、柏林工商行业协会等与双元制有关的学校、企业、行业职能部门。并参观考察了西门子柏林,宝马,格拉苏蒂朗格表业纪念馆等世界顶级企业,具体行程如下表所示:
在学习过程中,团员们结合国内的实际和工作中的体会,认真思考,踊跃提问,德国老师们都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参观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由于各参观场所相互距较远,交通涌挤,1
参观时间十分有限,相当部分只能是走马观花。授课的内容上十分丰富,较为广泛,许多内容只能囫囵吞枣,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很肤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此行的收获。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权威组织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正是通过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庞大,很正规和也很全面。确切地说德国人从小学毕业就可以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小学毕业以后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中学或者一个普通的。而在中学的学习结束后,就可以选择上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了。在2
普通高中生毕业以后,学生们选择上标准的大学或者高等职业学校。
“双元制”有两个不同于许多国家职业培训常见的纯粹学校培训的特点:
一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不在学校里,而是在生产场所或服务性企业中进行,或在一个企业里,或在一种自由职业的实践中,或在公共事业中。受培训者有时候离开实践去上职业学校,所以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这些人每周大约3一4天在企业里,大约1一2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培训。
二是培训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承担者负责。二者在德国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其中,联邦法律管辖企业中的培训,而学校领域里的培训是各州的事情。企业中的培训在合乎技术要求的机器和设备前进行,较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徒工培训车间,较小企业中的受培训者直接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德国各州学校法规定受培训者必须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专业理论方面促进和充实企业中的培训(专业课程)和扩大受培训者的普通教育。学校培训的内容三分之二是专业课,三分之一是普通教育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有两个学习地点即企业和职业学校;有两种身份即学生与学徒,在企业,他们是学徒,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有两种考核即实践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双元制的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3
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可以说,德国“双元制”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培训,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表面上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其实二者之间存在很密切的关系。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把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真实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加之以相关必要的学校理论教育,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
1.建立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上的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流,初中毕业时再次分流,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4
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2.深化校企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 德国的“双元制”,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
4.构建多元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和互补性。如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文凭无论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这些举措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提供许多便利,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5.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建立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并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的特点。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只具有学历证明作用,如果要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必须另外到其他培训机构接受职业培训,这实质上是弱化了职业院校的就业培训功能。
6.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改革策略强调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这与我国现行的以理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总结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十分成功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的显著特点就是职业教育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深度6
合作。但由于国情不同,体制机制的不同,工业发展的水平不同,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不能照搬德国的“双元制”,而是要围绕“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和“校企的深度合作”来举办职业教育。我院结合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应该围绕这二个核心展开。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大学与普通大学有什么区别?
答:通过双元制大学的学习,可以获得国际承认的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在这点上与普通大学相同。而不同的是,双元制大学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伙伴关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的任务,而且是企业的任务;学生不仅在大学学习,也在企业工作,参加企业的研发项目,所以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
在双元制大学学习有哪些优势?
答:
1、入学前与企业签订协议,学习直接联系实际,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企业与学生签订协议时,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职位有所描述,所以如果学生接受协议,就说明他选择了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他在双元制大学里的学习完全围绕这个工作方向,所以大学毕业时他不是职场新手,而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
2、入学前就确定了工作职位,避免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签订学习协议的过程实际是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时如果双方保持最初的选择,则学生的工作职位是确定的,避免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3、学习期间同时获得工作经历,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多了几年工作经验;
在双元制大学读本科时,基本是三个月在大学学习,三个月在企业实习,这种交替学习模式贯穿整个三年学习时间。在企业的实习基本以项目形式完成,学生在大学和企业双团队指导下实施项目,所以学生毕业时已经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这些工作经验将使学生在竞争力方面赢在起跑线上,从而受益终身。
4、学习期间获得企业实习工资,没有经济负担;
学生和企业签订协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在双元制大学学习期间每个月由企业支付实习工资,实习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标准和学生的年级。一般每月不少于500欧元,高年级时可达1500欧元。因为大学本身是免学费的,所以学生在大学期间基本没有经济负担。
5、工资起点高、升职快,职业发展好;
由于双元制大学毕业生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已经具有几年工作经验,而且对本企业情况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发展导向、市场、客户、文化、团队等都已经有所了解,不需要企业再花时间对其进行考察、培训,所以工资起点高、而且升职快。即便双元制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在签约企业工作,而到其他企业另谋职位,也可以被聘用企业作为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聘任,在工资待遇、职位上都会比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毕业生有优势。
双元制大学的学习模式与普通大学有何不同?
答: 双元制大学本科学习基本是三个月大学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习,在本科三年内均以三个月为一周期在大学和企业之间转换。
硕士学习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基本与本科期间模式相同,在大学和企业之间转换;另 一种是基本在企业,以项目方式由企业工程师和大学教授组成的团队对其进行培养。双元制大学里学习的东西是否比普通大学少?
答: 从学习时间上看,双元制大学的学习时间似乎比一般全日制大学要少,因为有一半的时
间是在企业。但实际不然。德国大学一年基本有半年是假期,大多数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双元制大学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按照一般大学的学期,也不按照一般大学的假期放假,而是基本与企业的员工相同,只享受公共假日和法定休假。他们实际是充分利用的一般大学的假期时间,所以学习的内容不但不比一般大学少,而且不必花费时间寻找和申请实习位置,可以更集中精力在大学学习和在企业实习。在企业实习的时间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比起一般大学实习生不能深入企业工作、往往只能接触业务皮毛,甚至打杂的情况,双元制大学
学生从始至终参与项目、在企业团队中,学习更扎实、有效。
大学毕业时不想在签约企业留职或签约企业不想正式录用学生怎么办?
答:德国的一项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双元制大学毕业生留在签约企业工作的比例约为75%。其他约25%的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了其他企业或自己创业。
学生上双元制大学前企业和学生的协议关系是双方经过慎重的双向选择而形成的。企业的义务是为该学生提供在企业学习(实习)的机会和条件,同时支付实习工资。学生的义务是除了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在企业学习实践知识,对实习企业的工作性质、自己工作的责任范围以及其他有关该工作职位的事项进行深入了解并完成一定的项目任务。这个过程实际是企业为自己物色和培养优秀员工的过程,也是学生为自己寻找适合发展的工作位置的过程。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双方可以解约。不仅毕业时可以解约,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解约。如果企业主动与学生解除协议,学生不必支付赔偿金,而学生主动与企业解除协议时则要视情况而定,有的企业会要求学生偿还部分费用。
双元制大学费用如何?
答: 学生在双元制大学学习的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主要由企业承担。学生除了不必交学费外,每月可从签约企业取得500-1500欧元不等的实习工资。企业为每个签约学生所承担的费用基本在40000到50000欧元之间。这笔费用对企业来说是一项不少的开销,但比起企业从人才市场招聘新人(每年成本在60000欧元以上)、对其进行培养,还是要合算得多。参加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和柏林斯坦百思大学双元制本科和硕士学习的外国留学(微博)生要在这两所大学指定的哈尔博格预科学院参加为期一年的语言和专业语言预科学习,学费为6200欧元/年,生活费为5400欧元/年,这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由学生自己承担。加上办理签证手续、国际机票等费用,读完本科或硕士自己承担的费用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而这笔投入在学习三年(本科)或两年(硕士)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实习工资收回。所以,可以说双元制学习是零投入、高回报的学习途径。
双元制大学学习时间多长?
答: 学士学位(本科):一般为三年,非德语国家学生4年,其中有一年为语言预科; 硕士学位:一般为两年,非德语国家学生3年,其中有一年为语言预科。
博士学位:一般为三年。对德语没有特别要求,可以用英文完成博士学习。但为在德国学习、生活、工作方便,学生还是应该熟练掌握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