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晓春 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行走之心得体会
王晓春
首先,感谢我们晋梅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机会!这次教育行走活动,我收获颇多。行走在枫叶校园,让我感受到枫叶国际学校老师的热情、学生的活泼天真,以及整个校园弥漫着温馨的气氛。这次的学习让我对教育教师这个行业,对民办学校有了新的认识!
走进枫叶校园时,我被这所学校保安叔叔的举动感动了,他在门口用他的热情和笑容,迎接上学的每一位学生,和他们用英文问好。他让每一位上学的学生感受到学校就像家一样,随时欢迎他们,让他们开心上学快乐学习!这也体现了这所学校给孩子的教育的全面性,哪怕是进校门的一声问候。
随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他们的课堂,枫叶学校的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一节节精彩的课程。其中外教老师凯文的外英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听他的课就像在看一场表演一样精彩,让我感受到学习英文可以这样的开心这样的简单快乐。我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用心,他对工作的积极和热情!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开心学习,他们都认真积极听课。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他们上课的时候基本没有拿过书本,全程都在听老师讲授内容。我们就疑惑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真的能学好老师新授内容吗?这个问题在随后的两校分享交流会上我们从国际枫叶学校总教育园区袁校长那里得到了答案。袁校长先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尊重为基本原则,以赏识鼓励为基本方法,以人际交流为基本策略,以走进学生心灵为基本过程”。学校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心智健康,快乐自信。习惯良好,自主自律。基础扎实,英语突出。袁校长给我们之前的疑惑进行解答,说道枫叶学校的老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由老师将新知识浓缩成精华再通过简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更轻松的学习新的知识。这也就是在听凯文老师的外英课时,给我们展现的是学生全程都在开心快乐学习的原因。虽然看着学起来很简单,但是这都是凯文老师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让学生对他的课程产生积极的兴趣。我们可以看出枫叶学校的老师们对学生的用心对学校工作的负责。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枫叶学校对学校的教职工教育培训做的也非常好,经常让学校的老师组织相互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磨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也经常开展一些教师团体聚会,为了让学校教师这个团体有活力、有爱心、有奉献精神。只有老师们生活开心,老师们工作的也就开心了。枫叶学校还注重家长教育,不断引领家长的成长。学校会通过一些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增加他们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也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枫叶学校开设的亲子课堂,是一项创设性的教育活动,它激发了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枫叶学校的老师在用行动证明了,他们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
这次学习让我感触很深,借用吴校长总结的一句话,“当一片枫叶红了的时候,教育美的让人心动!”。我们要做那美的让人心动的教育者!
枫叶之行后,我们一行老师们前往武汉木兰草原进行拓展活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一群可爱的牛羊,满山的格桑花,还有我们一群可爱的老师们。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我们团结友爱,我们和美丽的风景留下了许多合影。这将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
这次的行走,我收获到很多东西。我将会把我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好的教育方式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努力将自己变成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努力让我的学生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自信!
第二篇:王晓春语录
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格言
王晓春 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5部。以下摘自王老师的部分言论:
1.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2.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3.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4.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
5.首先做研究者,其次才做管理者。
6.如今触目皆是的简单化、泛道德化教育正是以非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背景的。越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人,越容易激发道德热情,他们是吃“道德饭”的。我在网上常看到不少情绪激昂的、云山雾罩的文章,感觉他们就像在“跳大神”,想念几句咒语解决教育问题,甚是幽默。
7.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自杀率高,今日的孩子比旧日的孩子自杀率高,重要原因之 一就是前者比后者多吃了几个“智慧果”,他们开始有点“哲学思考”了,又想不通,又没人指点,于是不活了。从这个角度看,有思想的孩子反而比没有思想的孩子危险。当年解决生命意义问题,用的是灌输法。如今这种办法不灵了。我们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适时地点拨孩子,帮助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找到各自生命的意义。
8.连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都不遵守,这不是“个性”,而是“社会化障碍”。不能把与众不同都说成“个性”,要分是非,否则我就可以把闯红灯也说成“个性”了。
9.发脾气谁不会?讽刺挖苦不属于专业技术。
10.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而不是代替学生生存。
11.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只在“不帮不行”之时才会插嘴、出手,他的教育言行应该是非常吝啬的。
12.抓大放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才是方向。
13.没摸清门在哪里,就非要进,其结果当然就是撞墙。
14.如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普遍最缺乏的,首先不是“爱”,而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5.我们不是神仙,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仁至义尽,问心无愧,如此而已。或者换个说法: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眼下普遍最缺乏的,并不是已经泛滥成灾的溺爱,而是理智的爱。
16.抓大放小,宏观调控。节约出时间来读书、思考、策划,做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事情。
17.包办友谊与包办婚姻一样,是一种好心的侵犯。
18.想培养学生自觉性而不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选择,那是缘木求鱼。学生找不到自主的感觉,将来就只能是臣民而不是公民。
19.有时候人只需要一个提醒。这灵机一动的智慧可不是一年两年的功夫。此之谓素质。
20.高中教师,尤其是私立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教师,没有一点“嘴上功夫”恐怕是不行的。我甚至觉得辩驳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应该进行专题培训,应该进行专门研究。我见过很多教师说不过学生,败下阵来,躲到一个角落里去哭。这是师范教育的失败。哪有教师说不过学生的道理!
21.这是管理者的思路,不是研究者的思路。
22.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23.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
24.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25.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
26.反对“王熙凤主义”。
27.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这是国家授权的。只要他不做违法之事,不做违规之事,不做违反教育原则之事,则她的言行就不能轻易称之为“不民主”。否则警察纠正行人违反交通规则也可以说成“不民主”了。
27.所以我若是一个班主任,遇到我确实转变不了的差生,而校长还向我唱师德高调,我就会极其谦恭地对他说:“您的师德非我能比。您能不能把我们班的某某差生转变一下我看看?”
王晓春
我很遗憾,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 N 次,奖状摞起来高达 X 厘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
当老师的职业找起来不算难,当老师的感觉找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比如,您对学生的个性、优点并不留心,只对他们的违章行为特别敏感;您以纠正学生的各种错误为己任,以至于每当班里未见异常,天下太平的时候,您会若有所失,不知所措,颇似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此,您找到的是当警察的感觉。
比如,您迷信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狠字”,使学生24小时处在您的监视和遥控之下,不给他们一点偷懒耍滑的余地,好像他们即使只有一根神经稍稍放松,也逃不过您警惕的眼睛和高悬的皮鞭(精神的皮鞭)„„如此,您找到的是当监工的感觉。
比如,您不断出台各项土政策,督促检查,落实评比,言出法随,令行禁止,搞得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井井有条,上级布置的任务都出色完成,在各项评比中均名列前茅,学生见到您的第一感觉是面对一位尊敬的领导„„如此,您找到的是当官员的感觉。
比如,您把要完成的任务层层分解并加以量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使其考试分数和各方面的表现与入队、入团、当干部、评三好生、推荐上重点学校挂钩,甚至采用经济手段,达标者发奖金,否则罚款„„如此,您找到的是当经理的感觉。比如,您对学生急了真骂,骂完了又真心疼,恨铁不成钢,期望值特高,只许自己说,不许别人说,像母鸡孵蛋一样护着、焐着学生„„如此,您找到的是当妈的感觉。
比如,您奉行“以体力换质量”的原则,迷信补课,迷信题海战术,自己经常加班加点,也迫使学生加班加点,自己不断重复自己,也迫使学生不断重复自己„„如此,即使您取得了诱人的“成功”,您找到的也不过是一个熟练的教育技术工人的感觉。
比如,您片面理解“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真的视自己为桶,学生为杯,竭力把辛辛苦苦喝到肚子里的墨水倒给学生,却发现学生总是热情不高,嘴张得不够大„„如此,您找到的是教书匠的感觉。
这些都不是真正当老师的感觉。作为老师,虽然这些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需要的,但它们不应成为主旋律。
那么,当老师的感觉,其主旋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1、学的意识强于教的意识
这是一种对信息的开放态度。谁都知道“要想当先生,先要当学生”。但许多人以为,所谓教师当学生,是指当教师之前,或者是在进修的时候;而一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就俨然一副“传道、授业、解惑”的神态了。这不全面。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终生是学生,对谁都是学生,他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和不间断的。原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得好:“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作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我将教他们读书和写字、计算和加减乘除、图画和唱歌,而他们将给予我最高水平的师范教育。”可惜,许多人都把这类话看成是一种谦虚的姿态,而不知 这是只有真正找到当老师的感觉的人才能说得出的老实话。教育,如果不以自我教育为龙头,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如果只记得自己是教育者而忘记了自己是个学习者(这是“学者”的本义),他就永远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一个教师养成了一种对信息的开放态度,总是以好奇的、学习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时候,他就会发现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都是新鲜的,教育的学问是奇妙无穷的;他没有“重复自己”的厌倦感,也没“占山为王”的孤独感。这时候,他才算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
2、交流意识强于传达意识
有人也许要问,既然老师主要是学习者,学生也是学习者,那么大家都学习吧,还要老师干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传统地位确实已经动摇了。您再也当不成知识的垄断者了。您到全球联网中去稍稍漫游一下,就会明白现在信息共享已经到了何种程度。简而言之,只要你想学习,知识就像超级市场上的廉价商品一样摆在那里,任君取舍,取之不尽。在这种形式下,还要摆出一副“学问只在本人肚子里”的架式,岂不太可笑、太迂腐了吗?学生知道的东西,老师不知道,这在20年前还比较少见,在今天可就司空见惯了。因此,老师的任务就从知识的单向传递逐步向师
生交流的方向转化。学生要逐渐成为主体,教师也要真正确立自己对知识的主体地位——做知识的二传手其实并不是主体的。
但是,学生毕竟是孩子,师生毕竟有区别。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不能放弃自己担负的指导者、启发者、管理者的任务,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以教师为主导。”面对学生,做一个主导型的学习者,您就找到当老师的感觉了。
3、帮的意识强于管的意识
帮与管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帮是以被帮者为主体的,我要帮助你,大主意得你拿,事情得你干。我可以推你一下,拉你一把,至于走向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那是你的事。管就不一样了,管是以管理者为主体的,你得听我的,大主意我来拿,走向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都由我来安排,你要对我负责,而我要对上级负责。可见,帮助者更倾向于替对方着想,而管理者更容易为自己着想。
教师的角色比较复杂,既不是单纯的帮助者,也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是以哪个为主。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新型教师,帮的意识应该强于管的意识。前面我们说的教师没找到当老师的感觉,却找到了当警察、当监工、当官员、当经理的感觉,都是因为管的意识远远超过帮的意识造成的。 帮和管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教师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还不能生硬结合,而要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这还不够,还要使二者分出主次。难怪当老师的感觉这么不好找了。古人云:“相反者,实相成也。”优秀教师恰好善于在这看似矛盾的要求中找到某种和谐,而当老师的感觉就在这和谐中。
4、长远意识强于短期意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在本质上与短期行为势不两立,教育队伍应该由眼光最远的人组成。可惜,现在事情并不如此。官员希望在任期内出政绩,校长希望一个学期就上 一个新台阶,教师要求学生赶快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家长们则睁大眼睛盯着孩子的名次„„立竿见影的心态严重地侵蚀着教育界,考试分数已经成了生产指标一类的东西。现在大家都在讲可持续发展,教育界的短期行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危险的敌人,搞短期行为的人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
一个优秀的名副其实的教师,当然也很注意学生的眼前成绩。但是,他更注意学生的“后劲”,因为他是为孩子的一生着想,是在为国家培育人才。他明知道用强化训练的方式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他会尽量避免这样做,因为那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厌学,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他知道,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精神境界。为了孩子的明天,他不怕奖金少得一点,职称晚评几年。他也许会失去若干眼前利益,但是他真正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
老师应有的感觉到底是什么?
他应该是学习意识强于教书意识,交流意识强于传达意识,帮的意识强于管的意识,长远意识强于短期意识。
这种感觉只能自己去找到。别人既无法硬塞给你,也无法赠送给你。
关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不知道国外的老师是不是也强调走进学生的心灵?我相信不是这样子的。其实师生之间本来就有许多难以填平的鸿沟,几乎是两代人,有时候彼此理解起来都有困难。而且一个班上那么多学生,各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一个老师要花多少时间才可以走进心灵?
师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心灵在我看来只是个案,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有什么资格闯入别人的领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与其强调走进心灵,不如强调树立规则,明确职责,哪些是分内的,哪些可以不做,哪些是老师的责任,哪些要由家长或者学生自己来负。
从来没患过牙痛的牙科医生,绝对不能完全理解牙痛的感觉,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他从来没有走进过病人的心灵,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治疗病人,使病人摆脱痛苦。反过来说,我已经有十年的牙痛史,对其他牙痛病人一百个理解,随时都能走进他们的“牙痛心灵”,然而我很可能还是一点也帮不了他们的忙。
理解也好,走进心灵也好,都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都不可迷信。
第三篇:学国学心得体会王晓
学国学心得体会
王 晓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第四篇:心得体会-王晓霖
参加“快乐工作 幸福生活”情感讲座的心得体会 3月6日,我参加了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为主题的电视视频讲座,在讲座上专家老师主要从人生、婚姻、情感、职业形象塑造、人际沟通技巧等方面,分析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解决策略,阐明道德、伦理、法制问题的正确观点,解答了大家的疑惑,我心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有时候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心态来面对挑战。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工作,只有不好好工作的人呢,让我们对工作产生不满的是心态。因此,快乐工作的关键取决于心态。放弃抱怨,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当前的工作,那么,我们就会从这种积极转变中找到快乐。从自己胜任工作后的那一刻起,我们会发现,原来快乐工作就在自己身边。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实现人生目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能不能让自我价值得已实现,取决于对工作的态度。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只有工作才能满足我们的各种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只能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的;有工作的机会,才能让自己充分发挥能力,有展示自已的机会。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我们自已实现目标而做的。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到最后只能像书上所说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积累过程,知识和经验积累得越多,才能战胜工作和生活中更多的困难,才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才会有越挫越勇的气势,才能离实现目标更近。因为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机会,通过努力实践,才能更好的把握机会,实现理想。对工作要充满热情,把工作当成一个使命来完成。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们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一种价值。
在你因为快乐工作而让自己快乐生活的时候,影响的是家庭和社会以及其他整体的状态也就是快乐的,那么从你开始到周围的环境都是那么和谐,那么清新怡人。今天,人们生活方式更趋向于国际化,加上中国正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期,因此现在很多中国人感到压力巨大,却又不知压力从何而来,以及如何消减;总觉得过得不快乐,却又不知道是谁使我们不快乐,以及如何走出这种不快乐,所以只有快乐的工作,才能幸福的享受生活。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的意义。正确对待财富和权力,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财富和权力是使我们幸福快乐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对待工作和生活,远离浮躁,锤炼意志和品质。在工作上要有上进心,生活品质健康,意志品质坚定;要珍惜生命,珍重健康,科学地安排工作与生活,不能用工作代替生活,也不能用生活否定工作。没有工作,生活就失去了保障;没有生活,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工作和生活就是要统筹兼顾、劳逸结合、相辅相成,套用现在的话说就要使生活和工作之间可持续、可协调地发展。
在待人方面,要学会尊重和宽容。要自信、自知,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劣势,既不陶醉于赞美中,也不迷失在批评中;既要有自知之明,又要有宽容之心,要学会尊重和宽容他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同事之间要有欣赏和宽容之心,在人与人之间要有感恩和理解之心。
总之,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用快乐工作当作幸福生活的基础,用幸福生活作为快乐工作动力。让工作成为我们成长的方式,在生活中品尝成长的喜悦。(王晓霖)
第五篇:心得体会---林晓春
诚信--道德之本
林晓春
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礼诚信”被确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之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一旦丧失了诚信的意识,各种不道德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我们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但是,在现在社会上却存在不少不诚信的现象。比如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人际关系交往中的不信任等等。就拿我们身边的人来说,现在好多大学生生活困难,支付不起昂贵的学费,于是纷纷向银行贷款,这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但是据前几天的《广州日报》报道:我国大学生贷款的人中很大部分在毕业后不主动偿还贷款,令贷款的银行十分的寒心。这就是一个很明显得例子。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受了多年的教育,居然还做出如此没有道德,如此失信的事情来。
这种失信的现象在企业中尤为突出,我国的一些企业,频繁地签约毁约,令外国的企业家对我国的企业非常的失望。无怪于现在准备出台一个信用卡制度,用来记录公民失信的事情,以次来督促公民要有诚信,减少不道德、无诚信事件的发生。
现今的社会普遍存在失信的现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我认为,首先是市场经济对人们的影响,其次是道德教育政治化对诚信意识的弱化。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道德教育政治化的影响作用。道德教育是人们思想品德的基石,从小学开始,就设有《思想品德》这门课,那为什么受了那么多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的诚信意识却与时间成反比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育政治化,道德教育屈从于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上的忠、强调对国家对民族的忠心耿耿,而忽视对自己内在良心的忠,哲学上说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绝对作用,内因--个人意识的不正确,难免在行为上出现偏差。
我们要改变这种无诚信的现象,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不良的教育机制,还要在全民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全社会的人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全面提高诚信的地位,对于那些无诚信的人我们要进行道德鞭鞑,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