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03:3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本站推荐)》。

第一篇: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本站推荐)

——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科学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为我们准确把握两者关系指明了方向。稳增长作为短期调控目标,调结构作为长期战略目标,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必须正确把握短期调控与长期政策的关系,使短期调控措施符合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以结构转换释放新的发展潜力,真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第一位的任务

关于今年的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共部署了五项任务。其中,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被摆在第一位,其他四项任务包括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稳增长来部署的。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稳增长必须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把稳增长摆在今年五项任务的首要位置,是基于近几年来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由于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3年缓慢下降,经济下行已形成巨大惯性。虽然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但持续下降以致滑出合理区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旦出现这种局面,一些脆弱环节如煤炭、钢铁、房地产、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就会显露出来。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7500美元,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艰难爬坡阶段。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是在这个阶段遇到了障碍,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把稳增长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第一位的任务,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机理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从1981年到2013 年,我国投资率从32.5%一路攀升至47.8%,居民消费率则从52.5%一路下滑到36.2%,分别上升了15.3个百分点和下降了16.3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了目前的产能过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生产能力迅

实现稳增长目标,必须对症下药,从扩大内需入手,破解需求不足的问题。

扩大内需的重点应当放在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扩大公共服务消费上。这就必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尽快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环境、交通、信息等。提高居民消费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如果通过实施各项宏观政策,将居民消费率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每年将会有10万亿元左右的商品由现在用于投资转变为用于居民消费,不仅可使居民消费水平有一个大幅度提高,而且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强劲的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可实现调结构和稳增长双重目标。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债务率不到40%,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属于最低的水平,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很大的空间。政府应适当发行一些长期建设债券,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促进结构调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已连续3年下降,居民消费价格上升幅度2014年12月已下降到1.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经济运行中应防御的主要风险是通货紧缩,特别是由于我国的金融格局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因此,现阶段广义货币(M2)的总量大一些,是必要的,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对稳增长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调结构是经济发展新阶段必须实现的重大战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必须实现的历史任务,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快城乡结构调整。城乡发展差距拉大,是当前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我国乡村人口尚有6.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46.3%,人均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1/3。如果没有乡村人口比重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幅度缩小,要想跨上人均GDP1.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台阶,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所有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都是在城乡收入差距大体消灭之后实现的。目前,我国大幅度减少乡村人口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第一,劳动力转移有出路;第二,市场对优质农产品需求旺盛;第三,农用工业能够提供充足的农用生产资料;第四,各级财政对“三农”的年投入已达几万亿元以上。

规模化,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社会平均水平,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条件已经成熟。同时,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亿人,农村留守儿童6000万人,留守妇女4600万人,留守老人4000万人,总计4亿多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把他们在农村的家人接入城市居住,条件也已成熟。做好这两件事,城市化率将会有一个明显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将基本消除。由此激发出城乡建设和消费的巨大潜力,不仅对化解产能过剩将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足以带动我国经济到2030年以前以7%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努力使目前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降低单位GDP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为此,要加大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力度。在这方面,各个城市都应当向深圳学习。2014年,深圳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占全国的48.5%。为什么深圳在技术创新上能遥遥领先,关键在于形成了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有一套有效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容忍失败的社会环境,有一批风险投资企业,有吸引国内外人才的制度,政府对技术创新给予一视同仁的支持。如果各地能够创造出深圳这样的环境和机制,创新驱动战略就能落到实处。

调整区域结构。就全国来看,如果说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那么,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初中期阶段。区域发展上的差距,除历史原因外,主要在于行政区划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总书记说,要打破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就是针对行政壁垒讲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运用行之有效的帮扶机制、合作机制。突出抓好“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是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之一。突出的是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和教育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必须加快发展。此外,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治理污染,要做到市场和法律手段并用。通过建立谁污染、谁付费和第三方治理制度,形成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产业的市场机制,把治理污染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治理污染的技术是成熟的,包括脱硫、脱硝、除尘、污水处理等。关键在于所有企业都要认真地去做,而不是敷衍了事、应付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法律监督和对违法者的惩处。

三、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的关键在改革

历史经验证明,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扭曲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和政策不合理。调整经济结构,首先应当从改革入手。

重新聚焦农村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都率先来自农村。必须通过真刀真枪的改革,冲破阻碍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藩篱和认识上的思维定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有三大突破,包括允许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农户对宅基地的使用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市场。这三大改革第一次赋予农村土地以商品属性,农户凭借其法人财产权即用益物权,可以取得财产性收入,从而像城里人一样,分享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的收益。我们日前到河南新乡农村调研,进城农民将退出的宅基地在县级土地市场出售,价格在每亩5万元左右;在地级市场出售,每亩20万元左右。土地管理部门的同志预测,如果允许在郑州开放全省土地交易市场,每亩价格可翻番上涨。这项改革的落实,必将释放出农村巨大的土地供给和劳动力供给潜力。现在有两个认识误区:一是担心冲击18亿亩耕地红线。恰恰相反,如果宅基地的市场价值得以实现,宅基地占地可减少一半左右,除满足城市建设用地需要,还能增加耕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都是增加的。二是担心农民工失业农村回不去怎么办?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使其享受失业保险,这一问题就可以逐步化解。可以说,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一个重要平衡点,其所释放出来的需求潜力,是其他任何措施难以替代的。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审批制度改革列为今年重点推进的改革中的第一项,足见对这项改革的重视。实践证明,行政审批过多,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仅以钢铁和石化两个原材料行业来比较:“以塑代钢”可以带来能源消耗的大量节约。能够代替相同功能的钢材所消耗的塑料,其生产过程耗能只有钢材的一半。由于钢铁行业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充分竞争使企业努力降低成本,增强了国际竞争力,2014年出口9000多万吨。石化行业由于限制民营企业进入,发展不足,导致每年进口石油化工产品2000多亿美元,加上进口石油2000亿美元,每年进口高达4000多亿美元。由于塑料的成本降不下来,导致钢材消耗过多,单位GDP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减少审批,势在必行。

改革税收制度。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产业的税负过重。最近两年,实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试点,加上简化新办企业登记手续,第三产业出现迅猛发展势头。2013年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8.5%,这是史无前例的。如能在第三产业全面推开改革,对稳增长和调结构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改革投资体制。与一些物质产品产能的过剩不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原因在于过去公共产品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只要推行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赋予企业以特许经营权,就能把社会资金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上来,对稳增长和调结构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需要认真解决的认识问题

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准确把控,还要在理论认识上廓清四个问题。

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是改革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对当前稳增长仍然有效。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经济始终未能摆脱周期性大起大落的困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总结了经验。每当经济偏热时,就踩一下刹车,适当收紧银根,控制投资总规模;每当经济偏冷时,就踩一下油门,适度松动一下银根,扩大内需,达到了熨平周期的作用。当前面临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任务。我们既不能为了实现年度增长目标而牺牲长期战略中调结构的任务,重回高投资、高消耗支持高增长的老路;也不能对调结构、转方式操之过急,要求在三两年之内就要明显见效,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下行、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

着力探寻破解市场经济下“过剩”这一难题的途径。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短缺,而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过剩。对于如何解决短缺的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有效的办法。但对市场经济下的过剩,由于我们实践不足、认识不深,缺乏有效对策。当前,需求不足或产能过剩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主要矛盾。要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发展公共福利,包括扩大养老、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办学水平。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发展城市群,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提高户籍城市化率,是破解过剩问题的良方。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需要在增量调整中完成,并以增量调节带动存量调整。

研究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2014年我国出口总额相当于GDP的22.6%。外商直接投资达1196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在迅速增加。进出口贸易和涉外投资对国内总供求平衡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应研究如何利用国际贸易和投资来调节国内的供求关系。例如,2013年我国到海外旅游消费的支出达1200亿美元以上。在旅游消费支出中,购买奢侈品的消费又占了很大比例。如果适当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或减少奢侈品目录,许多消费就能留在国内,对平衡进出口贸易也有好处。

规划、财税、金融三大调控杠杆要形成合力。这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特色。三大杠杆协调动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规划要发挥引领作用。经全国人大通过的规划,应成为财税调控和金融调控的依据。财政资金对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应起到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减税、资本金补助等手段,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金融调控主要是通过对货币总量的调控,调节总需求规模,保持币值稳定。根据国际经验,在经济快速成长期,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经济增速的2倍左右比较合适,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又不会产生通货膨胀。

第二篇:关键是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关键是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了两个坚持,即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二是坚持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就是典型的速度型效益特征。经济发展达10%以上,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会取得利润,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但是,一旦经济增长低于8%,我们相当部分的行业便会出现全行业亏损,相当部分的企业倒闭,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会大幅度减弱。

但是一旦经济增长低于8%,比如说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只要经济增长低于8%,我们相当部分的行业会出现全行业亏损,相当部分的企业倒闭,中央地方财政收入会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会大幅度减弱。我们把这个叫做速度型效益。

现在的问题是当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保持稳定的时候,如果我们的速度型效益模式不能得到根本性改变,那么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就会出现大幅度的滑坡,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难以维系。因此,2015年经济工作的关键是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既不能因为稳增长而延缓结构调整步伐,也不能因为在一个时点让大量过剩产能集中退出,而导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在这两者之间,我们需要平衡。

具体到2015年中国经济走势,我认为,下行压力很大,并且这种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投资,去年投资的增长已经出现了直线下降的趋势,今年1-2月份投资增长继续下降。

投资增长出现回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房地产投资增速存在较快下滑的可能。我国城镇户均住房在2013年已达到一套,市场格局已经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基本平衡和局部过剩,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峰值已过。受这一转折性因素的影响和高企的库存决定,房地产投资下行态势短期内不会逆转。2014年前11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7.6个百分点,是投资和GDP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新执行的信贷政策,对2015年地产销售增长会有一定积极作用,并适当改善投资预期。预计201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到7%左右,降幅达到5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制造业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钢铁、水泥等产值已处于峰值附近,重化工业产能整体过剩,房地产调整,汽车生产进入相对低增长期,制造业投资仍处下行通道。考虑降息、加速折旧、设备更新、出口趋稳等短期积极因素,制造业投资降幅不会太大。预计2015年有望增长12%左右。

第三,基础设施投资高增长难以持续。近两年,基础设施投资保持20%以上的增长,对稳定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潜力和空间,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幅下降,进入还债高峰,投资能力不足;具有良好投资回报的项目日渐减少,投资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短期替代作用有限。若中央财政适当加大支持力度,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有望达到18%左右。

在此基础上,我对今年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出口增长7%左右,比上年略有提高,消费稳中趋降,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继续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呈回落态势。不过,我认为,我们有条件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GDP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注:本文由《小康?财智》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第三篇:关键是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

中共中央12月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胡锦涛指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关键是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更好结合起来。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中共中央12月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座谈会。温家宝通报了经济工作有关情况,介绍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考虑。

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无党派人士胡四一先后发言。他们赞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对明年经济工作的考虑,并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鼓励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完善基本住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大家在发言中积极评价和客观分析了今年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

胡锦涛指出,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推动“十二五”规划实施,深入实际进行考察调研,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在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胡锦涛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世界经济风险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很突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努力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又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开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胡锦涛指出,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是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更好结合起来。一是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根据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注重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统筹处理好增长、结构、物价关系。二是要继续抓好“三农”工作,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丰富农产品供应,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推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四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研究和确定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适时推进改革,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国际贸易基本平衡。五是要继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通过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发展成果。

胡锦涛最后希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优势,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深入了解和及时反映社情民意,深入开展社会服务,为推动“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岐山、回良玉、张德江、令计划、王沪宁、杜青林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党外人士还有张梅颖、张榕明、厉无畏、陈宗兴、王志珍和张宝文、马培华、王钦敏、汪毅夫、孙安民、潘贵玉、李稻葵等。

中共中央12月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胡锦涛指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关键是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更好结合起来。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中共中央12月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座谈会。温家宝通报了经济工作有关情况,介绍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考虑。

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无党派人士胡四一先后发言。他们赞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对明年经济工作的考虑,并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鼓励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完善基本住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大家在发言中积极评价和客观分析了今年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

胡锦涛指出,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推动“十二五”规划实施,深入实际进行考察调研,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在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胡锦涛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世界经济风险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很突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努力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又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开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胡锦涛指出,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是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更好结合起来。一是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根据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注重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统筹处理好增长、结构、物价关系。二是要继续抓好“三农”工作,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丰富农产品供应,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推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四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研究和确定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适时推进改革,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国际贸易基本平衡。五是要继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通过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发展成果。

胡锦涛最后希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优势,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深入了解和及时反映社情民意,深入开展社会服务,为推动“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岐山、回良玉、张德江、令计划、王沪宁、杜青林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党外人士还有张梅颖、张榕明、厉无畏、陈宗兴、王志珍和张宝文、马培华、王钦敏、汪毅夫、孙安民、潘贵玉、李稻葵等。

第四篇:在新形势下,怎样调节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下行状态,2011年GDP增速为9.5%,2012年为7.7%,2013年7.7%,2014年7.4%,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引发了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因而“稳增长”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词,从温家宝的“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到如今的“克强经济学”,经济发展目标一度下调到7%左右,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分析并指出了当前经济形势的问题。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为我们准确把握两者关系指明了方向。同时更加突出了调结构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要明白,正是因为经济发展结构的失调才导致了不断下降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我看来,调结构最主要的就是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占世界的20.5%,超过美国19%;“十一五” 期间,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 33%,发达国家落后20年,我国每万元 GDP 能耗是日本的 6.4 倍、美国的 1.84 倍、欧盟的 3.6 倍、世界平均水平的 1.76 倍,而我国的人均 GDP 约 3600 美元,排位在世界一百位之后,人均 GDP 大体上只相当于世界人均 GDP8000 美元的44%,离世界平均的一半都不到,而发达国家人均4万美元。这真实的展现出了我国以“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然而要将以往的“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调整为目标中的“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的转变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的,因为一些老旧产业往往容纳着巨大的就业人数,且当今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倘或就业出现问题,必将导致国家的**,引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还有一点,稳增长和调结构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稳增长侧重于短期的目标,而调结构是一个长远的概念。众所周知,2009年我国政府拿出4万亿元来救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得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依然能够高速增长,但我们却忽视了一点:我们错失了一个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绝佳时机。并且在接下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倾向于同过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得原本就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变得更加严重,因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降低投资的比例,尽全力扩大内需。尽管投资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短期来看,降低投资可能会降低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长远来看却一定能够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这也就是说,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的,二者并非完全的协调统一。而想要让调结构后所带来的红利超过之前的两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利益,唯有通过深化改革去调整经济的发展结构才能实现。同时我们要明白一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会是立竿见影的,而经济结构一旦调整好了,就会增强经济的长期发展能力。

深化改革最主要的是调整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政权分开,真正实现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调整的重点是划分好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因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核心是政府,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企业,只有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才能保证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里根总统所说的一句话“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中心,政府恰恰就是问题。”这其中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政府将当地的GDP增长速度作为其政绩考核的一方面,然而GDP增速是一个财富的概念,将二者混淆必将导致严重的错误。同时明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该更好的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更好地配置。

改革过程中要注重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将经济增长方式从原来的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转向出口内需的增长方式;从原来以成本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转向以技术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从原来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转为消费支撑型的增长方式。然而这种转变的难度非常大,时时刻刻需要创新、人才的支持。而从西方的经济发展中可以发现,技术创新搞得好需要两个条件:实验室经济和人才制度。而在这两个方面我国可以说做得非常不好,只有彻底的实现社会思维的调整才能学好这两点,进而促进技术的创新。与此同时,要做到提高居民的消费力则必须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这就有意味着对当前分配方式的重新调整,同时是对目前利益的重新分配。

深化改革还要注意到经济结构的调整。短期通过对房地产和服务业的调整实现稳增长,通过调整房地产实现房地产对经济发展的良性带动作用,而不再是泡沫经济、烂尾工程。与服务业而言,更好地将消费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服务以及精神服务发展好,一定能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巨大的贡献。中长期而言,注重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摆脱发达国家对现代制造业垄断的现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则能够提高未来我国的竞争力。

深化改革中城乡问题不容小觑,现如今城乡二元问题愈发严重,教育,医疗、卫生的差距使得人们趋向于城市去生活。而政府完全可以将过多的落后产业的投入转变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在城镇化中投入再多的钱都不算多,更不会产生过剩现象,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城乡二元化蕴藏了庞大的需求,因而以新型城镇化调整为主的战略调整必将获得巨大的收益。

综上而言,要想调节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必然要以深化改革作为其核心内容,同时注意短期的稳增长与长期的调结构之间的利害关系,将调结构放在首要位置,那么结构转化释放的新的经济发展潜力必将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篇:以扩内需调结构实现稳增长

以扩内需调结构实现稳增长

(经济形势专家谈)

郑新立

《 人民日报 》(2013年10月09日 07 版)

今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积极有为、创新求进,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在消费和出口增速短期难以大幅回升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健康发展,保持合理投资增长就成为关键。我们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特别是把资金引导到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的投资领域。引导投资,应把以下几个领域作为重点。

加快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铁路是绿色运输方式,单位运输量的成本仅为公路、航空的1/10到1/100。建设高铁可以在300公里半径范围内形成一小时商务圈,能够有力促进城市群发展,改变现有城市布局。我国人多地少,发展高铁适合国情,高铁可以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虽然现在铁路建设有两万亿元债务,但不必过于担忧。在铁路快速发展阶段,出现一定规模的债务是正常的。应通过股权投资多元化、发行长期建设债券和贷款证券化等措施,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加快在全国形成高铁网络,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破解交通拥堵难题的有效途径。我国人口规模200万以上的城市大部分没有地铁和轨道交通,这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加快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产生巨大需求,使闲置生产能力得到利用。

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根据河南省新乡市等地的经验,适应农民改善居住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愿望,可以选择工商业比较发达的乡镇或中心村,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配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以建筑成本价卖给农民,与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相交换,节省的宅基地可作为新增建设用地或耕地。采用这一办法,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工业园区和农业耕作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联动机制,不仅能推动农村居住与产业空间布局的有序调整、建设美丽乡村,而且能对发掘农村巨大潜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应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社区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的制度和政策,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城市应重点解决进养老院难、入幼儿园难、停车难等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养老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应把居家养老和集中养老结合起来,提供多层次的服务。随着儿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幼儿园设施不足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应加快养老院、幼儿园建设和护工、幼儿教师培养,以满足社会新增长的需求。随着轿车普及率的提高,城市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建设立体和地下停车场非常必要。此外,城市应把为农民工提供公租房纳入保障房建设范围。特别是在那些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城市,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为他们提供公租房。这样也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增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巨大需求,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应当说,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关键在于政策到位。干好这件事,既能拉动投资,又能启动消费,还能扩大就业,可谓一举多得。

把环保产业作为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今年一些地区出现的大面积雾霾天气,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而是环境污染长期累积的结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务院最近推出了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措施,应以此为契机,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生态环保产业所提供的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等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其投入的成本不可能像一般商品那样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价值补偿,只有通过政府颁布强制性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严格监督实施使其普遍进入生产成本,才能实现价值补偿。如果说过去我们发展水平比较低,忽略了产品的环境成本,那么,现在人均GDP达到了6000美元的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已经能够承受环境成本。即使少量困难家庭承受不了,也可以通过给予困难补助的方式解决。如果能够建立起公共产品价值补偿机制,使投资环保产业同样能够赢利、能够创造GDP、能够增加就业,就能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保产业就能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目前,治理污染的技术设备越来越成熟,而且相当大部分国内能制造。比如,治理大气污染的脱硫脱硝除尘装备国内都能生产。只要改革生态环保体制,出台强制性禁止排污的措施,使所有企业都处在同一竞争规则之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就有可能。目前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行业包括煤电、钢铁、水泥、化工等,都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污染排放。汽车尾气污染可通过提高油品质量加以治理,其技术是现成的,关键在于需要用户承受一些成本提高的负担。在普遍采取环保措施之后,环保设备和环保产品生产规模扩大,成本就会降低,用户负担就可以减轻。关键问题在于,抓紧建立能够调动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产业积极性的新机制。

针对大宗进口物资实行以产顶进

去年,我国进口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其中石油和化工产品达4000多亿美元。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有成熟的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的技术也已取得突破,成本均低于进口。发展煤制油和煤化工,既能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又能增加就业,应当放手去做。特别是作为重要化工中间原料的对二甲苯(PX),由于近几年没有投产项目,已造成对进口的过度依赖——去年进口超过700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62%。日本、韩国对二甲苯产量的2/3出口到我国,而且价格不断提升,整个石化产业链的利润迅速向对二甲苯集中。选择人烟稀少的荒岛,集中建设大规模、现代化对二甲苯生产项目,以解决国内市场短缺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集成电路的进口用汇已超过石油进口,应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政府可以组织产业联盟,把科研机构、生产企业、使用企业和大学的力量结合起来,在财政的适当支持下共同出资、成果共享,一定能够攻克技术难关。我国大豆进口量已超过5000万吨,而在新疆北疆地区还有1000万亩可耕地,适宜种植大豆。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规划,支持企业与地方尽快干起来,以降低进口负担。

把淮河经济带建成新的增长极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腹心地带,有27万多平方公里、1.8亿人口,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发展现代产业条件较好。但是,由于降雨集中在7、8月份,雨季常常发生洪涝灾害;雨季一过,又无水可用,常常出现干旱,至今仍为豫、皖、苏三省经济发展的洼地。淮河流域是鄂豫皖根据地和新四军根据地所在地,战争年代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让淮河流域的人民尽快富裕起来,是先烈们的夙愿和老区人民的殷切期盼。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制定淮河流域发展总体规划,把加快淮河经济带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可以把淮河打造成为我国又一条出海黄金通道,使淮河流域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

下载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