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时间:2019-05-12 03:1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第一篇: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张月婷

11402990215 金融一班

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corporate finance)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是最典型的投资性金融机构,一般认为,投资银行是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筹集长期资金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公司购并与资产重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等业务。其基本特征是综合经营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主要有四种:一是独立型的专业性投资银行,这种类型的机构比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有各自擅长的业务方向,比如美国的高盛、摩根斯坦利;二是商业银行拥有的投资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其他投资银行,参股或建立附属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这种形式在英德等国非常典型,比如汇丰 集团、瑞银集团;三是全能型银行直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欧洲,银行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比如德意志银行;四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兴办的财务公司。在中国,投资银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证券等。

我国投资银行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也可经营证券业务1997年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因此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

尽管受到分业经营体制的约束,国内各商业银行并没有放弃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努力中国建设银行1994年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合资创办了中国境内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机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全资附属区域性投资银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如招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目前,金融监管当局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如2001年央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投资银行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差异:(1)我国投资银行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投资银行的主体是证券公司,当然,一部分商业银行也有参与。证券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中重要的金融中介和市场 参与者。中国证券公司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各个证券公司规模还不大,整个行业规模也偏小。与美国相比,美国的投资银行仅就美林和摩根史坦利等几家大型的投资银行就已 经达到了几百亿美元的规模。但是相较而言,我国的107家证券公司规模相差不是很大,并且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像摩根史坦利那样的大型投行。资产规模小必然限制我国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开拓新业务的能力也受到严重的限制,走出国门去开拓国际市场更是力不从心。所以我国整体的证券行业还没有达到可以和国外投行竞争的实力。当然,导致这样的原因有很多:我国经济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的,也仅30年的时间而已,资本市场发展时间有限,证券市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等等。要想使我国证券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所提高,就必须加强我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度。各大投资银行应该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手段不断扩大规模,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造就出资本总额 较大的投资银行,进而促进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整体发展。加强投资银行业的集中度,缩小与国外大型投资银行在规模上的差距,我国投资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可能会提升。(2)

我国投资银行经营业务狭窄,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广义上的投资银行业务包括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从国际证券公司的实践来看,主要可以分为证券发行、并购重组、财务顾 问等,而在我国又以证券发行占绝对主导地位。我国的投资银行的收入主要有六大块组成,即手续费收入(经纪业务收入)、自营收入、证券发行收入、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和其他收入。在这六项收入中,服务性的经纪业务收入一直占据了中国证券公司收入结构的主要部分。因为证券经纪是各大证券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各个证券公司还暂未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服务证券经纪竞争很激烈,投资银行的其他领域我国的证券公司却很少涉及。国外以美国为例,美国投资银行业是一种金字塔结构,处于顶端的投行都是规模较大、信誉良好、市场地位较高、客户基础较好的一流公司,比如美林和高盛。美林证券公司擅长资产管理;高盛公司则长于担任被购买方的财务顾问。在承销业务领域,前十位的投行占到总承销额的75%以上。所以我国的投资银行应该拓宽自己的经营业务,参与到其他证券公司暂还未涉及的财务管理、财务顾问、发行承销等领域,从而做某一方面的领先者,只有敢为先才能培育出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了核心竞争力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投行业务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样也可以激发我国证券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鉴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腾飞阶段、而且消费市场也很大等优势,我国的证券公司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从中开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业务,赚取更多的利润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投行业务新发展。(3)缺乏专业的投资银行人才。投资银行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人才、声誉和客户,其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投资银行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投资领域中最宝贵的资产就是具有高层次专业素质、精通投行业务的人才。国外任何一家享有声誉的投行背后都有一批杰出的投资银行家,这些投资银行家专业知识扎实、思维敏捷、嗅觉敏锐。正是这些优秀人才不断创造出新的投资业务,还敏锐的抓住了每一次发展机遇,在投资市场中很好的规避了风险,并正确判断出市场中的大趋势,从而造就了一个个大型的投资银行。而我国正是因为投行专业人才的匮乏,才在投行业务中身处劣势。只有优秀的投行人才与投行需求相结合,才可以使我国投行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4)法制不健全、经营管理落后。我国投资银行法制目前还很不健全,操作也不规范,在投资银行业务中存在很多的违规操作。比如:一级市场上,投资银行对即将上市的公司进行过度包装,甚至还存在弄虚作假行为;二级市场上,投资银行与上市公司合伙操纵资本市场,诱导欺骗散户;企业兼并中,证券公司往往因为利益的驱动侵蚀国有资产。[6]虽然我国证券法早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对投资银行具体业务还未规定明确,我国的证券行业的一些管理条例也还很不完善。投资银行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其竞争依赖于资本、人才和管理。但是我国证券公司为了获得高额回报往往将风险抛之脑后,对风险的监督和控制力度还很不够。所以要想使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操作规范,法制必须先行。只有通过法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才能使投资银行业务更加规范,资本市场的运行才更加通畅。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上市。一旦上市,公司就必须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定期公开披露公司的治理结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并及时对影响公司经营状况的重大事项进行披露。这样,证券公司面临证券市场、普通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的三重监督,有了更好的监督系统,证券公司才会更加规范的运行。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规模、国际竞争力、投行专业人才、行业规范性、业务范围、业务创新能力等发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开始新一轮的腾飞,我国投资银行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将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善,那么我国的投资银行就缩小了与国外投行间的差距,并造就出可以与之匹敌的大型投资银行,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第二篇: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范文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总第32期 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 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杨巍朱正元

提要投资银行是美国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金融机构。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美国第一家投资 银行至今,这种金融机构在美国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其一直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曾经被喻为“证券市场的心脏”、“华尔街的法条”。然而,进入9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在不断扩展的同时也

面临着来自各方面日益加剧的竞争与挑战。本文拟对这些情况进行探讨。关健词金融投资银行发展历程

作者杨巍、朱正元均系武汉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美国投资银行的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国投资银行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两种看法。狭义看法把投资银行视作一个理

论名称,通常是名为xx公司,如美林公司(MerrillLyn。h吕一Co.)。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投资银行是

指专门在证券初级市场上从事证券发行代理业务(主要是证券承销业务)的金融机构,其实质是长期资

本市场上的金融中介。他们将投资银行定义为“政府、商业证券发行者与投资公众之间的中介人’,①“在

私人资本市场上开展经营活动,并帮助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相互敲定或相互落实的机构”

或“为客户筹集资金以资助新投资的项目的机构’,②;“证券推销商’,等等。狭义看法在西方颇有代表性,投资银行被简单看成了证券承销商(Se。盯itiesUnderwiter)的同义词。而持广义看法的学者则主要是从

那些被公认为投资银行的金融机构所经营的具体业务出发对之作出质的规定性的概括。在他们看来,投

资银行是“以承销业务为中心,并从事法人金融业务的大型证券业者’,④;“主要从事证券发行与二级市

场交易的非储蓄金融机构„„帮助公司、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外国机构获得资金;帮助投资者在证券

市场上买卖证券„„还从事着保险、信用评估、资产管理和抵押贷款等项业务”⑤。美国金融学者罗伯特 ·

库恩(Robertkuhn)在他主编的《投资银行百科全书》中曾对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宽狭不同的四

种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投资银行下了四个定义。他所界定的投资银行业务,最宽泛者“包括国际海上保

险、不动产投资等在内的几乎全部金融业务;最狭义者“仅从事初级市场的资本保值和增值、二级市场的

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⑥。本文对美国投资银行的概念持广义的看法。结合当今美国投资银行的具体经

营特点,我们认为美国投资银行就是:在美国金融体系中,从事与证券有关的各种业务,提供较广泛的金

融服务,并不断进行金融市场开发或创新的金融机构。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

美国投资银行起步于19世纪初,在南北战争期间迅速成长起来。从19世纪70年代至1919一1933年大危机,它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曾经盛极一时。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影响深远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推行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的金融体制,高筑“防火墙”(Firewalls),使投资银行的发展受到诸多制约,美国投资银行遂还原成为.‘纯粹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但进入本世纪8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重新在国内外急剧扩张,实力与规模大为增强,目前仍不失为美国金融市场的主角之一。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中涌现出一大批

规模空前的新兴铁路公司、保险公司和公用事业公司。美国的证券市场因而迅速地扩容起来。这有力地

推动了美国投资银行在这一时期的产生和加速成长。在美国金融史上,第一家投资银行是成立于1826 年的普莱姆一伍德一金公司⑦。该公司首先从证券零售经纪业务中脱离出来,成为最早开展证券批发业

务的机构,亦即投资银行。南北战争期间,南北双方的各级政府发行了巨额政府债券以筹措战争经费。这给年轻的美国投资银

行带来了可观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机会,从而为后者的起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19世纪60年代,美

国最大的投资银行家杰伊·库克就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而暴发起来的。他原是一名银行家,在南北战争 的第一年才进入投资银行业。1861年,他作为一个辛迪加牵头人成功地为宾夕法尼亚州包销了300万

美元的债券。在随后的数年,他又屡次牵头组建承销辛迪加,集结起一支2500人的销售队伍,运用报纸

广告等一切可以运用的推销手段,总共承销了3.6亿多美元的政府债券和大量的军费国债⑧。2.膨胀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1933年)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19世纪70 年代以后,美国工业迅猛地发展,只用30多年就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与此同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美

国的发展达到顶峰,生产与资本集中在此基础上加速进行,以股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近代企业制度得到

普遍的推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投资银行迅速膨胀起来,并演变为美国金融资本的一翼。从19世纪70年代到1929一1933年大危机的这段时期是美国投资银行发展的鼎盛时代。当时的一

批投资银行首先在铁路公司股票的承销与投机活动中大获其利,有的甚至乘机谋取了不少重要铁路公 司的实际控制权。此后,它们又将业务和影响拓展到新兴的产业部门,业务内容从证券承销、经纪到信托

投资、企业创立与改组、企业兼并、培植新兴企业,乃至大额存放款、汇兑、外汇等几乎无所不包。美国国

会在1913年发表的《货币托拉斯调查报告》中就指出,摩根财团以摩根公司为核心,控制着美国钢铁公

司、通用电气公司等53家大公司,总资产达127亿美元,包括金融机构13家(资产30.4亿美元)、工矿

业公司14家(资产24.6亿美元)、铁路公司19家(资产57.6亿美元)、公用事业公司7家(资产14.4亿

美元)⑨。投资银行家摩根被时人喻为“单人联邦储备银行(one一manFRB)”,并被公认比当时的美国

总统更有影响力,而美国投资银行则被公认比美国政府更有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其他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也通过设立证券子

公司或投资银行部的方式承办投资银行业务。当然,投资银行也大量涉足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从

而使彼此之间的业务界限非常模糊。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29~1933年大危机。

3.调整阶段(1933年至本世纪70年代)1929一1933年大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金融

业体系受害尤重。1933年,作为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的一个重要步骤,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一斯 蒂格尔法案》,将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界限明确地区分开来,规定商业银行仅限于从事政府证券

业务以及公司证券经纪、结算业务,除此以外不得从事其他证券业务,亦不得与投资银行联营或设立投

资银行子公司;投资银行也不准承办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如存贷款、支票等业务。其后,美国国会又先后

通过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1938年马罗尼法》、《1939年信托合同 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1964年(证券法>修正案》、《1970年证券投资保护

法》等重要金融立法,并依法成立了有关的联邦证券管理机构如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全国证券交易商协

会、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等,从而在原来就存在的各州《蓝天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投资银行的政

府管制。受其影响,投资银行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发展势头受挫并进入调整阶段。

然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首先,规模愈来愈大的美国企业

纷纷大搞负债经营,外源性筹资比重显著上升,筹资方式与筹资工具日趋多样化;其次,市场利率的攀升

促使了大量公众存款从商业银行“脱媒”,并转入证券市场投资来生息获利;再次,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 提高,个人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增强了,并成为证券市场上的重要投资主体;最后,为实行扩张性财政 政策,弥补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联邦、州及地方各级政府发行的公债规模逐年扩大,等等。这些新情况、新变化给投资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与收益,美国投资银行亦不失时机地调整了经营战略与管理制

度,加紧推行金融创新,一些重要的创新金融工具如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现金管理帐户等均是由投资银

·41·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当前面临的挑战

行在70年代推出的。结果一度不振的美国投资银行重新扩张起来。

4.重新扩展阶段(80年代至今)进入8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重新急剧扩展,其发展进入一个新阶

段,并呈现如下特点:(1)规模急剧扩大。1980年美国投资银行资产总额为640亿美元,仅相当于该年全美金融机构资产

总额的2%,而1988年其资产总额则增至4760亿美元,并占全美金融机构总资产的8%。⑩从个别资产

规模来看,1994年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是所罗门兄弟公司,它的资产额达172.73亿美元,在

1995年美国《幸福》杂志500家最大公司资产额排名中位居第8名,与商业银行相比,仅次于花旗银行

(第2名)、美洲银行(第4名)。从个别总收入来看,1994年美国总收入最多的投资银行是美林公司,它

以总收入182.3亿美元,名列1995年《幸福》杂志500家最大公司收入排行榜中的第40位,与商业银行

相比,仅次于花旗银行(第17位),而高于美洲银行(第46位)@。

(2)经营国际化。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里出现了资产证券化、金融自由化和证券市场国际化

(全球化)等新特征。美国投资银行趁机在海外广设分支机构,突破国界与国内金融制度的限制,实行经

营国际化。当前,海外经营在美国投资银行的整体经营格局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以所罗门兄弟公

司为例,1992年该公司的海外资产占其总资产的29.2%,而海外净利润占公司利润总额的比重更高⑩。

美国投资银行还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拓展业务,并在国际同业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1991年,欧洲债

券市场上最大的20家牵头承销商中有6家系美国投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最多;国际股票初级市场上

名列前6位的牵头承销商都是美国投资银行,市场份额高达70%⑩。目前,美国投资银行的优势地位仍

然存在。仅在跨国企业购并顾问(Cross一borderM乙AAdviser)业务方面,以所经办的购并成交额计,1995年前9个月间排名世界前10位的投资银行之中美国独占了6家,其中第一波士顿公司以其经办 的总成交金额268亿美元、业务笔数33笔而居于首位@。

(3)业务多样化。如前所述,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在历史上一度十分广泛,但在1933年后受到有关 的国内金融法规的诸多限制。为摆脱这些限制,不少美国投资银行选择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大力开展

金融创新,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特征。80年代,这一特征愈益强化。现在,一般美国投资银行不但经营传

统的证券承销与经纪业务,而且拓展了证券投资、公司理财、资产管理、兼并顾问、项目融资、抵押贷款、风险投资、保险等业务。其业务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据统计,1973年美国投资银行的佣金收入占总收

入的比重为56%,1986年则降至21%。传统上,投资银行对公司股票的投资非常少,至多只保有少量的

股票存货而占用很少的资金。可是,目前它们投资、持有的公司股票规模仅次于养老基金,而超过人寿保

险公司等其他机构投资者⑩。以美林公司1990年的业务收入情况为例,这一年该公司的传统投资银行

业务收入包括证券承销佣金、证券及其他经纪手续费等在内共约占其总收入的20%,而证券与货币市

场投资所赚取的收入则占总收入的59%左右;同时,其他的多样化业务如保险、资产管理与托管等在其

收入结构中也达到相当的比重。

(4)专业化水平较高。美国投资银行在互相竞争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业务专业化

水平较高。例如,所罗门兄弟公司长期以来就以专长于商业票据发行、公司证券私募及政府债券交易等

而著称;而摩根一斯坦利公司从70年起就崛起为尤其擅长巨额证券承销(包括独家承销)以及公司购并

顾问等业务的主要投资银行。不过,近年来随着业务多样化的发展,加上竞争的加剧,各投资银行提供的

业务种类比较趋同,各项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差异不再如过去那样突出。

(5)高度集中。高度集中是美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投资银行业亦不例外。1986年,所罗门兄

弟、第一波士顿、摩根斯坦利、美林、戈德曼一萨克斯、伦巴特、莱曼兄弟、皮波迪等8家最大投资银行拥

有美国投资银行总资产的71%以上⑩。由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最大的几家投资银行在力量对比 上常有变动,但个别投资银行的实力消长并不能改变美国投资银行业高度集中的特征。目前,美林、摩根

—斯坦利、所罗门兄弟等主要投资银行仍几乎垄断着全美国的证券业务。

三、当前美国投资银行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八十年代,美国投资银行东山再起,发展引入注目。至今,它凭藉卓著的声誉、灵敏的信息、丰富的专

业经验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在美国证券市场上仍居于核心地位。然而,近十几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42·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当前面临的挑战

美国投资银行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竞争与挑战。这主要包括: 1.来自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互相都是对方的主要

竟争对手。在80年代商业银行不断要求取消对其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限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到80 年代中后期,除公司股票和债券承销业务以外,商业银行已能合法地从事其他大部分投资银行业务。

1991年初,美国政府提出《银行改革方案》,建议允许商业银行成为可以提供投资银行等各种业务服务 的金融超级市场。翌年,联储又授权30家银行持股公司建立证券子公司,承销公司债券、可转让银行存

单、抵押证券等,其中有3家还被准许承销公司股票。据有关资料,截止1995年上半年,美国最大的商业

银行—花旗银行持股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已占其业务总量的30%左右⑩。可以预计,一旦投资银行

业务对商业银行全面开放,后者以其庞大的经营规模、广泛的客户网络、关于客户及市场的充分信息、先

进的技术手段和全方位的服务,必将对投资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

2.来自公司内投资银行的竞争。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许多一流的非金融公司被金融业的较

高利润率和资产增殖速度所吸引,又出于经营多样化、减少筹资成本以及促进主业产品的销售和收益增 长等目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向金融业包括投资银行业渗透。它们利用已有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条

件组建公司内投资银行,甚至购并现存的投资银行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从而由投资银行的顾客变成竞

争者,不仅不再利用原来投资银行的服务,而且还相互争夺客户。如全美最大的百货零售商西尔斯公司

就兼并了曾是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的迪恩一维特公司而直接介入投资银行业的竞争。

3.来自新交易技术的挑战。如今,美国的证券投资者已越来越多地通过美国通用的POSIT;CAPI-TALINKSECURITES;INSINET;THECROSSNETWORK等高技术信息系统直接进行证券交易,这当然会使美国投资银行的经纪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

4.来自自身的挑战。随着美国投资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成本开支也越来越高,而激烈的竞争又造

成边际收入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若不能采取适当而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降低成本,吸引

住高级专业人才,则其发展必定受到制约。1994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由于施行一项有争议的工薪计划而

导致一些高级人才流失,并引起管理层内部分裂与改组,结果该公司当年税前亏损达831亿美元⑩。投 资银行自身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对其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美国投资银行能否保住其现有的市

场地位和发展势头,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把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有利时机,继续有效地引进金融创新,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并在竞争中取胜。【注释】

①DOugall,H.乙Corrigan,F.Investments(llthEd;t旧n).Prentiee一Hall,Ine.,一954.②Kaufman,G.TheU.5.FinaeialSystem(3rdEdition).Prentiee一Hall,In。.,1986.③⑨参见贝多广等著:《证券市场与金融机构》,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版。④〔日〕井手正介、高桥由人著:《美国投资银行》,蔡辰男译,台湾国泰信托投资公司发行,1978年版。

⑤朱宝宪、赵家和编著:《当代金融市场》,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⑥参见〔俄〕阿·康斯坦诺娃:《美国投资银行与初级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载于《世界经济译丛》1994年10月。

⑦〔美〕罗伯特·索贝杀著:《华尔街内幕》,周友皋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版。⑧Myers,M.AFinanei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ColumbiaUn,versityPress,1970.⑩⑩⑩何良桥:《美国跨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载于《世界经济》1994年5月。@参见〔美j((幸福》,1995年5月31日。⑩参见〔英〕《银行家》,1995年n月。⑩⑩参见王继祖著:《美国金融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⑩⑩参见〔英〕《银行家》1995年6月。责任编辑邱玲

从国外大型投行的国际化实践来看,国际化程度和成效取决于三方面:第一、制度环境。经常项目开放— 资本项目放开—证券市场国际化;第二、产业环境。国民经济—证券市场地位—发达的国内投行产业;第三、产业竞争力。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拆除—投行效率提升— 比较优势。

美国投行国际化成效较为充分体现了以上投行国际化的发展逻辑。美国是战后少数资本项目没有加以管制的国家,这使得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要快于其他经济体。到世纪年代末,美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融资中心并保持至今。美国在年后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对英国的超越,工业化对金融依存度不断提升令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地位益显重要,美国投行业很快在这年的股市繁荣期成长起来,并在世纪初也成功实现赶超欧洲同行。海外投行国际化经验与教训

国内市场地位和资本实力是投行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英国与日本投行的国际化几乎同时起步,两国主要投行同样借助本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契 机参与国际竞争,但结局迥异: 短短年间,英国商人银行不仅未在国际市场取得一席之 地,反而在本土市场亦遭受了全军覆灭的厄运(见表。

一个深刻的教训是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券商不能同时经营承销业务、经纪业务和做市商(交易)业务。因此,英国券商普遍市场份额有限、业务空间狭小、资本实力弱,这些因素导致整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下。

日本券商与英国同行相比,先天缺乏英美文化同源优势,后天缺乏跨国经验。世纪 年代,国际业务取得长足进展,一方面,与日本政府在证券市场开放的态度较英国谨慎 有关,逐步放宽外国证券经营机构在本国持股比例限制,为日本券商适应国际化竞争争取了时间; 另一方面,日本四大券商(野村、大和、山

一、日兴)当时巳垄断了国内证券市场,仅野村证券一家在国内市场份额巳超过世纪年代初,野村资本金超过了美国五 大投行的总和,其国内业务迄今仍保持领先优势(见图。强健的业务基础和资本实力是 日本券商有能力走出国内的关键。

二)自建海外分支是独立投行的主流模式

国际大型投行在海外扩张时,独立型投行和混业型投行的组织结构模式选择是相异的,前者以自主发展模式为主,而后者通常习惯采用并购方式。

独立投行的国际化路径一般是先期通过建立海外联络点(非法律意义上的独立经营机 构)加强与当地证券经营机构的代理合作关系; 在国际业务规模发展起来后,则考虑设立独资子(分)公司构建自己的业务运营平台,只有在东道国对外国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有明确法律限制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合资公司的形式—危机前美国五大独立投行中除美林证券外其余四家均采用了自主发展模式为主的发展模式。独立投行发展国际业务倾向于自主模式的原因有几个:

并购对资本金的消耗较大,后期整合成本较高,容易对独立投行脆弱的现金流构成压力。总部对子(分)公司的资源统筹、人员调派、业务协同方面具有高度控制权,能够确保国际战略贯彻的有效性。投行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创新速度快,业务模式多变,这就使得自建模式相比并购模式顺应新的竞争环境下更具有调整灵活、退出成本低的优点。独立投行最初都从合伙制企业发展而来,在不断接纳理念相同的合伙人基础上才形成了各家投行特质性的管理文化,而跨国并购则很难保证企业文化的相承性和相容性。三三)国际分工定位是决定国际化战略成败的关键

投行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自身在国际市场的清晰定位: 如果企业国 际化的愿景仅着眼于收人规模增长而非国际业务质量的话,就很容易为业务发展的难易所左右,被挤到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 从中长期的角度上来说,战略实施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高盛伦敦公司在年前后每年亏损超过亿美元,巨额的亏损由所有合伙人分担,但公司国际化的愿景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我们的挑战是在伦敦及整个欧洲复制高盛,使我们看起来更像高盛„ „ 我们只有一个选择: 公司必须在能力及承诺上都做到真正的国 际化。”

四)研究影响力确立投行国际市场地位 无论处于国际化的哪一个阶段,投行的市场形象都应该建立在: 对内应展示其精于国际市 场资本运作的一面,对外则应显示其国内市场地位的权威性和对业务地市场的深刻理解。投行进行跨国经营的初期普遍都会受到异域文化、法律、商业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面临市场开拓上的困难—从欧美投行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当地树立公司市场影响力最为有效的方式则是打造一支能力出众的本地研究团队,增强市场对业务能力的信任并高效获得业务资源。

高盛建立欧洲研究团队的“ 头雁效应”。高盛进入欧洲发展初期市场认知度较低,公司 通过打造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唯一一家名列欧洲研究实力前位的美国公司。绝大多数的顾问和行业专家都是顶尖的欧洲人才(见表这一团队对所在国市场了解的深度、业内人际关系和政府资源都帮助高盛在欧洲市场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① 査五)东道国区位条件将最终影响投行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效果 东道国的区位条件对投行国际化战略实施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对投行国际化扩张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东道国市场的业务规模和容量;(东道国对证券经营机构的准人限制;(东道国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文化的同源性。欧洲和美国投行的国际化取得的成功,即与彼此文化背景相似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都选择了对方市场作为国际化首选目的地,实现了业务对东道国的成功融合。

第三篇:市场调研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市场调研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市场调研指对营销决策相关数据进行计划、收集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向管理者沟通的过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供求和资源的各种情报,信息和资料。把握供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营销策略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正确依据的信息管理活动。市场调研是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市场调研业在我国的发展

市场调研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国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进入中国,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而逐步成长起来的。1984年,民办的北京社会发展研究所在内部成立了社会调查中心,这是较早的有案可查的民办调研机构的开始。1986年产生了北京社会调查所(后改称为中国社会调查所、中国市场调查所)和北京社会调查事务所(后改称为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最早将民意调查结果推向媒体。1987年7月,广州市场研究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有偿服务的以“公司”命名的专业市场调研机构。1991年下半年,在北京、广州又诞生了数家调研机构,但真正有较多调研机构成立的时间是在1992——1993年。1998年,我国市场调查行业协会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2001年,正式成立“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目前中国执业的市场调研机构已达800余家,1997年的行业营业额有4.5亿,1998年全国调研业营业额已高达6——8亿元人命币,与1990年的1000万元相比,已有60——80倍的增长。2007年已迅猛发展到56亿,十年间的时间增长了超过十倍。预测未来十年,行业的年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0%左右。

按照执业主体的不同,中国市场调研机构可分为民营机构、政府机关主办机构、合资机构、学术研究及新闻单位创办机构等四种类型。民营机构又称民办机构,它是有个人独资或数个人合资创办的私营或股份制市场调查机构,目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如“零点”、“大正”等;政府机关主办机构主要指国务院各部、委、局及地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创办的市场调研公司,如全国各级统计部门创办的各类信息咨询中心、调研中心等;合资机构主要指中外合资、中外合等联合创办的市场调研机构;学术研究和新闻单位创办机构,则指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广播、电视等媒体单位创办的调研机构,如一些大学创办的统计调查所、市场调研中心、北京的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等。

在上述四类调研机构中,民营机构数量约700家,占全国执业机构总数的80%,政府机关主办机构占14%,学术研究和新闻单位创办机构占5%,合资机构约占1%。但从各类调研机构营业额构成看,数量最少的合资机构(含中方国有、民办的合资部分)占50%,位居第一,政府机关主办的机构占28%,名列第二,民营机构占20%,列第三位,学术、新闻单位创办机构占2%。

从市场调查机构的类型来看,又可以将市场调研机构分为独立性和非独立性

两种,具体可分为:

1、完全服务公司,如:商场调查公司、辛迪加信息公司、广告研究公司、经营顾问公司、定制服务公司;

2、有限服务公司,如:现场服务公司、市场细分专业公司、数据输入公司、抽样技术公司、数据分析公司、专业化的研究技术公司;

3、其他专业机构,如:政府信息设计部门、高校调查研究中心、科研单位调查中心。

二、我国市场调研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做的比较好的市场调研公司有:

北京开元研究,它是一家专业性的市场研究机构,是国内最早对杂志、报刊零售进行定期监测的机构之一,目前被全国主流广告公司和媒体广泛使用。华南国际市场研究公司,华南市场研究有限公司(RI)与国际市场研究集团(SCMR)的合资公司,它的成立是本土知识和国际经验的完美结合。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观众收视调查网络,样本总规模达到3万户,覆盖全国近800个主要电视频道。主要致力于专业的电视收视市场研究,为中国传媒行业提供不间断的电视调查服务,业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收视调查专业公司。

北京慧聪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该公司现有两大研究机构:慧聪研究院和慧聪媒体研究中心,分别从事行业市场研究和媒体广告信息检测。首创商情信息服务,设于知名的慧聪商情网,专门从事行业信息咨询服务和市场研究,涉及20多个行业。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它是中国专业研究咨询市场的早期开拓者与领导者,旗下“零点调查”、“前进策略”和“指标数据”和“远景投资”,提供专业调查咨询服务。零点调查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研究服务,目前的业务主要定位在消费者研究、品牌评估、评价性研究、产品与营销研究四大研究领域。上海尼尔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尼尔森公司为私营公司,其业务遍布100多个国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提供全球领先的市场资讯、媒介资讯、在线研究、移动媒体监视、商业展览服务以及商业出版资讯。

此外还有北京特瑞恩斯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赛立信研究公司、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艾瑞咨询集团、思纬市场资讯有限公司等等。

三、我国市场调研业存在问题透析

市场调研的兴起,既满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对各类综合信息的需要,又满足了企业对各类专业信息尤其是市场信息的广泛需求,也有效填补了中国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项空白,发挥了其应有的巨大功效。然而,当前中国市场调研业发展中存在和暴露的诸多问题,却令许多业内人士困惑不已,亟待

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深入剖析,以便尽快形成共识,保障中国的市场调研业能够健康地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业的快速发展,在带给各界人士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对其存在问题的诸多思考。目前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整体仍处于低水平动作阶段,存在若干问题。

1、地区分布呈现非均衡状态。

2、数据收集方法传统落后。

3、分析数据方法传统落后。

4、市场调研企业规模小。

5、市场调研服务的需求比较低。

6、经验缺乏,知名度低。

7、专业人才比较匮乏。

针对以上问题业内人士只有正确认识分析市场调查研究行业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取相应对策,才能促进我国市场调查研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世纪之交的中国市场调研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收益与风险同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潜在调研客户的日益觉醒,中国的市场调研业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发展成为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黄金产业”。

第四篇: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张昭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文章通过回顾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物业管理行业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若干对策,以期引起业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共同促进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繁荣。

关键字:发展历程 物业管理 我国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程与现状

物业管理的发展实际上是与我们国家的房改和住房商品化密切相关的,在其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3月深圳市国内第一家物业公司成至1994年3月,以房管所向物业公司转型为主题的发展,是我国物业管理的起步、探索阶段,其特点是房管所式的管理。第二阶段:从1994年至1999年,这是我国物业管理开始进入规范化大发展阶段。其特点:一是物业管理立法明显加快;二是物业管理队伍迅速壮大,到1998年底全国物业管理企业120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万。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是我国物业管理法制化和市场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标志是《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截止目前,按不完全统计数据,我国物业管理企业总数超过3万家,从业人员有300多万,城镇物业管理覆盖率可以达到50%左右,在一些大城市,像北京、上海、深圳都能达到70%甚至80%、90%。而其 物业管理类型也增多,涉及各个领域,约11大类。所以说物业管理所创造的增加值在一些大城市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新兴行业[1]。2 我国物业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物业管理虽然在短短的30年来发展较快,但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理论体系不健全

物业管理在我国是新兴行业,国家与地方各级的法律和法规都欠完善,开发商、业主、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权力、义务、责任的界定还不够明确。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缺乏约束,服务层次不到位;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单位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管理难收成效。因此,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物业管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问题。

2.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物业管理兴起于南方经济发达城市,到目前为止,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大城市开展早、发展快,在北方经济不发达地区、内陆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总体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物业管理方面的差距相当大,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减少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2.3物业管理收费不规范

目前,物业管理表现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一是收费的难度上。少数业主宁可住在较差的环境中,出了问题自己解决,也不愿交管理费。另外,部分企业服务不到位,引起业主不满,也使得收费困难。二是收费行为不规范。国家早就颁发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将收费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各地物价主管部门没有严格实施,当地的收费标准又不见出台,服务收费没有做到有章可循,由此使物业管理主体双方产生了后续的不良连锁反应。

2.4物业管理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综合优势

现在物业管理企业数量急剧增多,但管理规模小、物业分散,相对管理成本高,经济效益低,部分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等问题。同时,物业管理的业务范围窄,经费来源匮乏,加之从业人员素质参差,服务不规范,专业性不强,企业运作透明度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自我发 1

展。

2.5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并缺乏专业人才

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并缺乏专业人才。虽然从2006年对其专业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但部分企业没具体实施。从业人员来源于各行各业,加上部分物管企业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降低了行业的公信力,损害了行业的形象,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已经成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当务之急。

2.6业主的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物业的主人———业主,其应该是积极参与物业管理的,但是目前很多业主放弃物业管理自主权,对成立业主大会参与物业管理的事情漠不关心。业主委员会行为也不规范,违反招投标的行为比比皆是。业主拒交物业管理费现象突出。这些都不利于物业管理的正常顺利发展。3 采取的对策

3.1政府积极管理和引导,行业协会完全发挥协调作用

政府作为重要的职能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和引导。尤其是在新修订的《物业管理条例》之后,主要是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业主对条例有更多的了解;二是尽快建立相关的制度,完善物业管理的法制体系。另外,行业协会也应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协调作用,多办一些宣传活动和一些咨询活动,提高业主的自我管理意识,保障行业的迅速健康有序发展。

3.2提高业主的物管意识

许多业主物业知识缺乏,因此,行业主管部门、物管企业、新闻媒体应当加大宣传力度相互配合,提高业主的物管意识,使物业管理的发展得到社会的支持。这样才能增强业主和物管企业之间的沟通、信任,才能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3.3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竞争机制还未真正形成。由于传统管理机制和观念的存在,使业主得不到对物管企业的选择权,物管企业缺乏提高服务质量的压力。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要想取得高水准的优质的物业管理,需建立和完善招投标的竞争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迫使各企业不断提高自己,促进物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和行业的良性发展。

3.4专业化管理

物业管理的发展,有赖于物业管理的专业化,而物业管理的专业化又依赖于物业管理的市场化。通过市场化,企业会由原来的小而全、大而全,变成有特色的专业公司。通过专业公司专业人员的专业化服务,企业生产效率会提高,服务水平会提高,人员会随之精简,工资支出会节省、管理成本会下降,随之服务价格也会下降。从根本上解决收费难的问题,并且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5智能化、信息化管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服务的一个核心竞争力量。在沿海城市、大城市一些实力较强、有远见的物业公司已成熟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先进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打造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实现了规模化、节约化经营模式,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到后面,抢占了市场先机。因此其已成为当前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筹码。

3.6物业管理企业或公司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物业管理的规模化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的物业管理市场则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既要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又要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来讲,其有效途径主要是扩大管理面积,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对于整个物业管理行业讲,仅有数量上的发展也已经不能说明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物业管理企业要适应现代化物业的管理要求,转变管理经营观念,由简单维护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维护型、知识

密集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业管理的水平与房地产开发建设中的科技进

步同步。可以预见,面对现代化的物业,一个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技术、管理方式的物业,不可能适应现代化物业的管理要求,物业管理行业必须面对挑战,提高物业管理的技术含量。近年来,大量的物业管理企业着眼于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实现由多种途径,可以依靠增 加市场竞争力来扩大业务规模,也可以依靠企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来达到扩大规模的目的,从而实现在市场、采购、人才、协作等方面的规模效益。在物业管理这种管理密集型行业中,鱼吃小鱼或饿死小鱼的市场竞争规律不会失效。只有专业化和规模化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企业,才有可能在物业管理行业的竞争中走在前面。

3.7培养适应现代化物业管理发展的新型综合性人才

物业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对员工道德素质的要求要高于专业素质。所以在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个人素质方面的培训。物业管理要求从业人员在电脑操作应用、文字表达、沟通、协调各种关系、处理突发情况及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应变和处理能力。物业管理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有一半甚至更大程度上是体现在人才团队的竞争上。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但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化管理思想观念的人才,还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独立学习、创新精神等方面综合提高物业管理人才的总体素质,树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

3.8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任何一个物业公司都要树立“以人为本,业主至上”的服务宗旨。物业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就是以人(主要是指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和广大业主)为中心的管理,在物业管理中把管理物业、住区的日常事务与管理人结合起来,以管人为主。通过“抓人心、促人和、共发展”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开发人的精神资源,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物业管理经营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释放,凝聚起人们的主人翁力量,从而在整个物业管理工作中有足够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现物业区的安全、文明、升值的最终目的。

物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业主、用户服务。对物业是管理,对业主和使用者则是服务。管理好物业,其目的就是为物业所有者或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以人为本,进一步增强物业管理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这是物业管理企业继续生存发展的基础。物业管理的终极管理目的是调动住区内的居民及管理者工作者的生活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物业管理的关系来看,人在物业管理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不同的角色却以对方的活动作为自己活动的前提,所以首要的管理是处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

物业管理要立足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以人的需求和生活舒适作为环境规划的首要因素,强调人性、自然和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

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处于向成熟迈进的关键阶段。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物业和环境建设中来。面对现代化的物业,一个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的物业管理企业,不可能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化物业的管理服务要求。作为物业管理行业来说,关注这方面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应用态势,对于及时提高管理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度以及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都十分重要。

挑战和机遇时刻并存。虽然我们仅有不足30年的发展历程,新世纪国内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止是这几个方面,但无论面对何种挑战,我们都应坦然面对,积极应战[2]。4 结语

虽然物业管理存在着上述问题,但因为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现在的物业管理充满了更新的更强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全国各方面的不断努力,我们相信物业管理行业必将进入满意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序世界[1]。

参考文献

[1] 张瑞敏 吕晓娟 参考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F62.9].市场论坛,2008,05

[2] 刘继平参考我国物业管理发展规划探析 [F293.33] 内蒙古财经学报,20097,(5)

第五篇: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程

任彬

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遇到许多机遇,面对更多的挑战。

关键词:物业管理 历史 问题 趋势(宁夏大学医院环境学院宁夏银川西夏区贺兰西路498号750021)摘要:我国物业管理从旧中国开始萌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蒜素发展,逐渐开始追赶世界的脚步,发展过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延续和完善,是现在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非常流行并得到蓬勃发展,被人们视为现代化诚实的朝阳企业。我国物业管理是在住房制度改革带来房屋产权格局变化,房地产综合开发带来大规模住宅小区建设,从而推动房屋管理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史

1.1我国物业管理诞生发展

19世纪中叶到上世纪20年代,旧中国房地产业诞生。在这个时期,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沈阳、哈尔滨等城市建造了许多八九层,甚至10层以上的建筑。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代理租赁、清洁卫生和保安服务等专业性的经营公司,这是我国物业管理的萌芽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现代化的物业管理才从香港引入。1988年伴随着深圳住房制度改革,房管制度的革新也陆续展开,此后的十几年内深圳的物业管理迅速发展,从小到大,从涉外商品房到普通商品房,由传统的房管式逐步发展为专业化、企业化和一体化招投标的三化一体的物业管理模式。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行业也日趋成熟,物业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

1.2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特点

国内物业管理从产生初期的感性、无序,到迅猛发展的中期,再到平稳和理性的后期,走过了风风雨雨30年发展历程。目前,中国的物业管理市场已经日渐成熟。国内物业管理从产生初期的感性、无序,到迅猛发展的中期,再到平稳和理性的后期,走过了风风雨雨30年发展历程。目前,中国的物业管理市场已经日渐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业管理法规更加完善,政府监管日趋规范;经过不断的行业重组,物业管理企业实力增强,市场化行为更加理性规范;专业技术重组使得物业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基本实现专业化、社会化;业主维权行为趋于理性;业主委员会的运行逐步规范并开始纳入政府监管范围。[1]

2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滞后于物业管理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物业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在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与物业管理的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非专业人员做物业管理成为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奇怪现象之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分流人员、传统房管局(所)的转型人员等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充斥着物业管理市场,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低,服务不到位。《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第 33 条规定: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实际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中取得物业管理员职业资格的人数并不多,具备高级管理资格(如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三总师”等)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这种人才不足的局面,已经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行业向高水平发展。

2.2业主的物业知识缺乏

一方面,舆论宣传缺乏明确的政策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某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读者,缺乏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肆意扩大物业管理中的矛盾报道,或者受企业恩惠为企业摇旗呐

喊。热衷于典型事件的吵作,而缺乏对社会、对企业、对业主的理性引导和宣传,甚至缺乏公正而深刻的思考。

2.3物业管理收费难是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羁绊

《条例》中规定业主的义务之一是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在物业管理中也应该贯彻“谁享用,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形成物业管理资金的源泉。但是,传统的福利住房消费观念还有相当的惯性,服务标准与收费标准不符等现象时有出现,许多物业公司收费范围和价格透明度低,有的公司收取物业费后,一些维修工作仍需要缴费,而物业公司提交的物业收费预算、决算等财务报告也存在问题,收费难问题依然困扰着各物业管理企业,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使物业管理主体双方产生了后续的不良连锁反应,也遏制了物业管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4物业管理企业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据资料显示,1997 年底我国约有物业管理企业 7 000 家,至 2003 年底达 2 万余家,增长速度极快。建设部 2003 年颁布的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只有 78 家。尽管物业管理企业数量较多,但市场份额普遍较小,经营管理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相互模仿严重,既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抵御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同行的“入侵”。

2.5物业管理法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从福利分房转向个人购房,随之而来产生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问题,但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尚未出台,近两年引发多起群体纠纷。虽然 2003 年国务院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相关部门又陆续颁布了《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行政规章,但现有的物业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剥夺业主选择权、强迫业主接受有资质(甚至没有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模式,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区管理”课题组对北京 70 个居民小区的调查结果显示,住房质量引起严重纠纷的小区占 22.8%,与物业管理公司发生严重纠纷的小区占 80%,随意修改规划的小区占 34.2%,产生肢体冲突与暴力冲突的占 37%,在所有这些纠纷中因公用财产被严重侵占的占 60%,这充分说明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着弊端。

2.6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从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实践看,南方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和大城市物业管理开展比较早、发展快;北方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内陆城市和中小城市相对较慢。深圳市是全国物业管理发展较好的城市,在建设部公布全国第一批 40 家物业管理资质一级企业中深圳占了 18 家;全市有 146家住宅区获得“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称号,占全国的 1/7.据不完全统计,2002 年底全国实施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已占物业总量的 38%,经济发达城市已达 50%以上,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物业管理方面的差距相当大。[2]

3我国物业管理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物业服务伴随着房地产的发展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市场的需求正交汇于一点,那就是物业管理将不仅仅局限于安防、绿化、维修等产业链的末端服务,还要求物业服务企业能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对物业资产管理方面的有效支持。

物业管理升级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物业管理专业化,最根本的目标其实在于降低管理成本并使物业保值增值,这也正是对物业进行资产管理的价值所在。

资产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特指证券市场范围的资产管理业务,在此不赘。广义上则是指资产管理人接受资产委托人的委托,依照委托人的意愿或请求,对委托资产进行管理运作,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行为。这种特定目标可能是资产保值、增值,也可能是其他目标。对不动产的物业管理,即住宅区、写字楼及其他楼盘的业主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是最

典型的资产管理。

将物业管理上升为资产管理,不仅能使拥有的物业资产保值增值,更能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使其成为一种新的资本,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况且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具有一定优势。

鉴于中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物业管理作为其后续产业,必将随之不断成熟。成熟的物业管理市场,是由成熟的房地产市场、成熟的开发商、成熟的客户(业主)以及成熟的物业服务企业来共同实现的。资产管理作为物业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还需要各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21世纪,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由发展、完善到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物业管理行业将要进入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管理趋于完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的时期。对物业管理行业而言,面临质量理念和品牌理念的角逐、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形成、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消费观念的更新等问题,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从服务观念到服务方式,从经营理念到市场定位,各方面都要作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回顾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30年历程

[2] 汤宜林 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工伤保险发展历程

    我国工伤保险发展历程 在我国,立法始于50年代初。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改变,工伤保险制度经历了逐步发展和改革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首次立法及......

    我国手枪发展历程

    题目:中国手枪发展 1、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手枪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世界前十性能最佳手枪 (3)熟练掌握QSG92 2、教学重点: 讲解我国手枪发展历程,介绍世界前十性能最佳手枪,详解QSG92......

    CMA是什么CMA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简介专题

    中公财经培训网:http://www.xiexiebang.com/ CMA即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英文译名为 (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旗下的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C......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精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业务单一,收入严重依赖存贷款利差。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个背景是市场利率走低,传统的利润来源——存贷款利......

    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黄金市场共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 冻结民间黄金买卖,鼓励黄金生产(1949-1978) 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金银管理......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人类利用电子通讯方式进行贸易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用电报报文发送商务文件;70年代人们又普遍采用方便、快捷的传......

    我国气象传真发展历程(推荐)

    我国气象传真发展历程1949年11月,周总理首先提出:“灵活通信网的配合是气象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1965年前后,我国试制出第一代117型气象传真机。 1974年10月,中国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