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中期自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3:5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中期自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中期自查报告》。

第一篇:信息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中期自查报告

信息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中期自查报告

建设情况、项目建设基本成效、项目经费使用、存在问题和拟解决方案等方面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2016年5月获批特色专业建设试点,特色专业建设任务主要是四大块:

(一)教学改革,(二)师资队伍建设,(三)校企合作,(四)产学研。目前项目已经开展工作一年多时间,现将我院两个特色专业建设开展完成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设情况:

(一)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企业调研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制定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成立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团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制定学习领域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对上述核心要素关系进行处理,做到了“四个契合”,即: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契合;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与课程设置相契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通过以下五个途径进行调研:

(1)了解企业岗位需求 通过各大招聘网站发布的岗位了解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贴近的相关企业、行业的现状及他们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2)与同类院校深入交流。

赴同类国家示范技术院校进行专业调研。调研主要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学生实习就业、如何突出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学习和交流。

(3)深入了解毕业生及实习生的工作情况。通过毕业生及实习生的就业情况及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情况了解学生所从事的专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及岗位技能要求。

(4)参加学术交流会。

通过参加全国品牌及特色专业的学术交流会,学习同类高职院校的优秀办学经验。

(5)麦可思数据反馈。

以2014届、2015届学生为调查区间,通过毕业生回访座谈、电话访谈、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调查等方式开展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调研,主要在教学满意度、离职率、月收入等方面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分析

2、课程与教材建设(1)课程建设方面

针对2016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专业培养计划设计课程开发小组;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划分课程模块。根据调研情况及时制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并逐步建立相应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和案例库、录制微课视频。目前已经完成的任务主要有:

全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已经完成,相应的教学资源库、案例库、习题库正在不断补充更新中。

按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建设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据库应用技术》目前已经完成了配套教材的编写并即将出版;同时也已经完成了全书知识点的录制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后期制作即将于3月底上传到爱课程网。

(2)教材建设方面

把教材建设作为深化以行动教育法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开展“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组织高水平师资积极参与构建科学教材体系,引导教师将教材作为体现教学意志、融入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每年自编立体化教材1-2本,各专业选定专业教材全部来自“百佳出版社”,学生对教材满意度全部都在90%以上。

3、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制定、修订教学大纲,保证所有教学活动依据大纲进行。每学期在开学、期中、期末时对本专业教师及外聘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统一检查,包括教师备课情况、授课计划、教学进度、教案、作业和实验报告批改等,其余时间采用不定期不定人抽查的方式进行,并有相应记录,以保证教学准备的科学与完备。同时,配合院系做好教师的教学监督及巡查工作,抓好“课堂”、“机房”两个重点教学场所。

组织教师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通过互评,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

与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随时随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毕业生调查和联络工作,并根据反馈信息,每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增设符合现代企业科技水平和实用性较强的选修课。此外,还通过校友返校座谈等形式了解反馈信息,以改进教学工作。

对麦可思评测反馈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查找专业不足,及时弥补。

4、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建设

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各专业在原有兴趣小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专业创新团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逐步形成阶梯形技术传帮代,建立起一届带一届的培养格局,保证专业技术创新团队运转的连续性,同时也为各级技能大赛储备人才。

在2016年第十届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河南选拔赛中获奖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和 “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中参赛的主要队员均为本专业技术创新团队成员,且在这几项比赛中,均获得省赛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2018参加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5名同学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网站设计与开发”、“商务软件解决方案”赛项。参加世赛的这5名同学经过郑州市赛的选拔已经全部出线,进入到了省赛环节。

2016年电子商务专业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取得省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我系各专业积级组学生参与学院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参与的主要作品有:《路酪社交文化平台》、《复合式互联网推广项目》、《微营销系统搭建》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团队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配备了较强的教学团队,具备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锐意进取、融创新和传承于一体的教学团队。

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培育和构建学术梯队;以学术带头人为重点,带动学术团队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成长。

(2)采取兼职教授方法,起到学科带头人作用。(3)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老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教科研等方面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并按“老带新”模式结对,积极做好了“传、帮、带”工作,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指导。

(4)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学习、就业紧密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计应15级软件测试方向的学生于2016-2017第二学期正式进入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现已顺利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斥资逾千万的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已经基本完工,不久之后就将投入使用,基地建成以后,除用作教育教学以外,还可为社会企业、个体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培训场地、电商网络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基地根据区域人才需求,培育出相关对口人才,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iOS平台、Andriod平台)已经建设完成。完成了2017年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的申报。

(四)加快产学研建设

借助我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平台,加强以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和专门技能培训服务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寻求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发项目,不断提高综合技术服务能力。2016本专业开发项目达到两项,通过省科技厅鉴定并已经交付企业使用,获得好评,打造了良好的专业服务品牌。2017年申报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项,院级立体化教材两本。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研究在近三年取得较大成绩,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教师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3种;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8项,科研成果获奖2项。同时2017年12月,大能手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我院就河南省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项目签署校企合作协议。通过签订框架协议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合作范围,为学院职业教育优势专业和特色品牌建设提供助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此次与大能手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合作,将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引入学院,突出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提升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学院的办学层次与水平。

二、项目建设基本成效

1、课程建设

全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已经完成,相应的教学资源库、案例库、习题库正在不断补充更新中。按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建设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据库应用技术》目前已经完成了配套教材的编写并即将出版;同时也全书知识点的录制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后期制作即将于3月底上传到课程网。2门立体化教材《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已完成初稿,微课录制正在进行,6月底将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作为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已完成课程概述、授课目标、习题及参考答案的编写,课程视频的录制即将完成,4月初即将上线。

2、技能大赛

在2016年第十届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河南选拔赛中获奖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和 “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中参赛的主要队员均为本专业技术创新团队成员,且在这几项比赛中,均获得省赛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2018参加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5名同学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网站设计与开发”、“商务软件解决方案”赛项。参加世赛的这5名同学经过郑州市赛的选拔已经全部出线,进入到了省赛环节。

2016年电子商务专业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取得省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斥资逾千万的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已经基本完工,不久之后就将投入使用,基地建成以后,除用作教育教学以外,还可为社会企业、个体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培训场地、电商网络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基地根据区域人才需求,培育出相关对口人才,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iOS平台、Andriod平台)已经建设完成。完成了2017年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的申报。

4、校企合作

与洛阳-惠普签署“订单班”协议,计应15级软件测试方向的学生于2016-2017第二学期正式进入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现已顺利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三、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四、存在问题和拟解决方案

(1)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依然不足,校企合作方式仅限于专业论证、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解决方案:深化校企合作。我院位于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位置郑州市,紧靠郑州航空港区。航空港区的建设为软件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机遇。继续坚持与优秀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开发、实习实训、专业技术讲座、订单培养等多种活动,同时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相应岗位开设“订单班”。

(2)各专业已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学团队,但青年教师缺乏软(硬)件开发工作经历。此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特色专业建设有利政策及资金支持,对本专业教师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专业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为职称结构优化打下基础。

(3)社会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

解决方案:利用本专业优秀师资、专业技术创新团队成员、先进实训室等优势与企业合作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术能手参加技能大赛。提高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类考试和鉴定服务的通过率,增强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4)课程资源建设开展不够全面。目前仅把本专业的几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精品资源在线课程及立体化教材的开发,还有很多专业课程也需要进行全方位资源开发。

解决方案:加快课程资源网站建设,推广网络资源的应用,让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帮助。

(5)课程考核体系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

解决方案:深入研究形成学校、用人单位、专业认证考试机构的三方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6)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教育”和“大数据+教育”时代的来临,基于移动互联网和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上学)的移动云教学方式已然成为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潮流。让移动云教学成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常态化手段,通过云教学APP的应用,使课程达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状态,使教育真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知识的灌装式传授转变为对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课堂学习为主转变成多种学习方式并用。

信息工程学院

2018年3月27日

第二篇:特色专业建设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行业工作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院教学建设的核心。学院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将现有30个专业按照服务领域划分为10大专业群。其中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软件技术、制造类服务业、汽车工程6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群;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汽车工程4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确定了核心专业和专业建设目标,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检测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色专业。

专业群建设采用“公共基础平台+公共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按照“321模式”构建。其中,“3”代表用前三个学期完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公共专业技术平台课程;“2”代表第四、五学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1”代表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践,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六大特色专业群建设,学院着力打造了自动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国际商务管理四大中心。建立了优质核心课程研发团队,吸纳企业技术骨干广泛参与,着力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实施了单元课程开发,共开发单元课程20余门,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块,为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

目前学院建成国家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院级示范专业8个。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始终坚持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实践的专业建设理念,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对众多企业典型生产自动化系统和成套设备的研究分析,在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以建设真实性或仿真性实训环境为抓手,促进专业教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先后完成了《常规仪表串级控制系统》、《系列传感器与显示仪表开发》、《现场总线实训室改造》、《PLC控制实训用教学电梯的研制》、《钟罩式气体计量器微机控制检定系统》、《电子技术技能综合训练实训室的建设》等生产性自动控制系统,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供了生产性环境。以项目为导向,在校内努力打造生产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开设的《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2005年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004年该专业被批准为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专业。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级试点专业自动控制专业教学改革》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特色

学院是丹东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着力开展人才模式的改革

工作,先后同丹东机床责任有限公司、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企业,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在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2006年与沈阳机床集团签订了23人的订单,2007年又签订了147人的订单,这些学生都提前半年离开学院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全部留在实习企业,经跟踪调查,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8%。辽仪机械厂是该专业在校内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厂内提供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铣等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为教师进行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提供了生产环境。同时,辽仪机械厂还为专业提供了5名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该专业注重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该专业开设的《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和《机械工程材料》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教师共主编、副主编和参编高职教材20余部,其中主编、副主编教材10部。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评审专家、全国数控协作会常务理事、《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辽宁省高职数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丹东市机械工程协会秘书长;丹东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丹东市科技评审专家。2004年该专业师生代表丹东市参加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1名教师取得第二名、2名学生取得第三名,有3人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1名教师成为省数控大赛集训队指导教师。该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特色

我院是全国第一家开设检测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从1993年开始

进行“双证制”教学改革,多年来,专业课程始终采用模块化结构,选用项目中心范型、训练中心范型和培训中心范型,以职业标准为主要培养目标,将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以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教学过程彰显实践性为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该专业的显著特色是“三个100%”,2002年以来,该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毕业生100%实现对口就业,而且稳定于就业岗位均按国家干部(特殊行业)待遇定岗;毕业生获职业技能证书率达到100%,每个毕业生至少取得两个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学院是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教育科普委员会理事单位,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高级证书丹东考核基地(全国仅上海和丹东两家),是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单位。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电子商务专业特色

学院是辽宁省第一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该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专业开设之初,就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省级课题组,进行专业改革方案研究,提出了“以应用为主旨,以综合课开发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实训课改革为重点,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自主开发真实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

综合课程、组建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室等途径,构建起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该专业的教研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该专业开设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在首届全国电子商务师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中,学院作为丹东市代表队参赛,有5人进入全省前15名,1名教师荣获丹东市技术能手称号,5名参赛学生获得了优秀选手称号。《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部教材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坚持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分析为出发点,将工作岗位技能划分为若干项目,以项目为驱动,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着力进行课程整合,开发出网页制作、局域网技术、网络数据库开发等若干门综合课程,同时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聘用丹东泰鑫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单元的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研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该专业以丹东新实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为依托,成立了由专业教师牵头的专业研究室和若干教师工作室,以开发实际应用项目为载体,吸收学生参与,由专业教师指导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机会,营造了工学结合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特点,同丹东天龙电脑公司签订了工

学结合基地合作协议,利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聘用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是该专业培养学生的又一途径,几年来,从实训室中培养出大批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条主线,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做到教学与实践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课上同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同时,该专业还同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实现了“设备技术合作、师资培养合作、认证考试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专业特色,该专业先后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和华为3COM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神州数码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和华为3COM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并同这两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具有真实性、先进性、适用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扩展性为特点的网络技术实训室;选派了骨干教师参加了神州数码和华为3COM两家企业的师资培训,2名教师取得华为3COM网络工程师资格,其中1名教师同时取得华为3COM认证培训讲师资格;2名教师具有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资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之中,综合高职教学与企业培训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有76.9%的毕业生取得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认证,83.7%的毕业生取得华为3COM认证。

第三篇: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是按专业划分来培养人才。因此,专业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初步想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特色专业建设前提

(一)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跟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专业基地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即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教学和科研基地。在合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教学,使教学改革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高校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有特色。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特色专业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过程和效果。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变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打造特色专业的前提,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_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三)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如本专业在国内、省内所处的地位、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哪些优势和特色,从而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科学定位必须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一般选择一个(不宜过多)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特色定位。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及时把握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契机,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社会共赢。

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增强专业针对性和定向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创新性原则打造特色专业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特色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保持和发展已有的优势,又不能固步自封,要以超前创新的眼光,瞄准未来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辟新方向,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充满前景,充满活力。

(三)科学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要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考虑学校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更应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强化优势和特色,确保专业领先地位。

(四)示范性原则高校应首先建设好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同时,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又可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总之,要善于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包括特色专业建设本身的协调性和与院校其他专业建设的协调两方面。特色专业建设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必然触及高校原有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对于特色专业来说,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它不但涉及专业建设的质量,也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众多复杂的问题。

三、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一)文化建设是先导(1)师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教师思想道德、自身素质的塑造。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职业道德等,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率先垂范,从而提升整个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2)系风建设。会计系将“以德治系”作为系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自强、耕耘、向上”的系风,深挖文化建设的内涵,强化认真、严谨、务实的教风和踏实、认真、仔细、勤奋、积极向上的学风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归属感和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3)组织建设。在会计系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教研、讨论与科研积累,成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信息化四个教研室,进一步完善系级教研组织,为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造基础条件。(4)制度建设。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制度的标准化,为此会计系进一步加强了系级制度建设。借鉴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系制度涵盖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基本准则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日常教研行为进行规范,具体准则对教学、教师进修培训、教研、科研、创收、学术活动、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秩序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规范。

(二)教学是根本会计系教学涵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面,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与研究。

一是本科教学的开展。

(1)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形成的教师群体,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目前,会计学专业经过长期的培育,已经获得2个院级教学团队。大多数会计系教

师是教学团队的成员,以教学团队建设为纽带,团队成员合作共进。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校组织的教学测评中,会计系教师大多名列前茅。会计系积极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基础会计学》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相关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的深入开展。

(2)教学改革常抓不懈。会计系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每学期都规划有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每周或每两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商解决的措施,效果显著。设立系级教改与实验立项,国内首创。为巩固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成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培育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及教研成果,会计系开展系级教改与实验项目立项。系级立项的教研成果大都孵化成了省级、校级及院级重点课题。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以思想建设为先导,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在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5)加强系级资料室建设。纵观全国会计学科发展的优势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具有较好的系级教研资料。在学院经管类资料的基础上,会计系广开渠道,通过购、赠等方式积累会计学科资料。目前,会计系已经具有多种高层次报刊资料及图书几百种,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课间的阅读与资料查阅。

二是硕士研究生教学。

(I)倡导研究生“三助”工作。研究生“三助”是指“助教、助研、助管”,对于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研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管协助导师管理教学科研等日常事务。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复

信件、打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接听电话、接待等,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2)探索“三三式”创新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为此,会计系探索“三三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培养科研素质阶段、加强课程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三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利用暑期开展调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抓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两条主线。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会计系立足教学,抓科研促教学。,(1)科研成果积累。会计学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精细化管理、职能渗透、协同发展等科研成果不但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学生由此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拓展了视野,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2)调动科研信息志愿者的能动性。会计系科研信息志愿者义务进行科研及学术会议等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将各种会议、征文、比赛、课题招标等信息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张贴等形式通知到每位教师,同时传达到相关班级学生,确保信息畅通。

(3)积极申报课题与奖项。会计系注重将已做的各项工作总结整理,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相关研究课题,不管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大课题还是小课题,都要抱着积极争取的心态努力申报,而且在申报课题前,也要积极准备,尽量研究别人尚未研究的课题。对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要积极申报科研奖项。对于申报不成功的课题,在前期研究撰写申报书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副产品”成效显著。

(4)以文赴会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扩大会计系的知名度,会计系与著名高校及企业建立了友好联系,鼓励教师以文会友,参加学术活动。同时,研究生导师也积极指导、支持研究生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系的知名度。

(四)搭建平台培养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能力,会计系搭建了一系列平台。

(1)设立“教学论坛”。为进一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会计系设立了以系级教学改革与实验改革立项为主题的“教学论坛”,鼓励教师从事教研活动。“教学论坛”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2)创办“财会论坛”。会计系于2006年创办了财会论坛。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积极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课余文化生活,启蒙了学生的科研活动,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3)成立“会计协会”、“会计学社”。2008年,会计系发起成立了学生学术团体——会计协会,吸纳了广大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会计爱好者参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会计协会开通了会汁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为了加强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交流,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素养,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了“会计学社”交流平台。“会计学社”由研究生自主开展活动,聘请会计系教师作为指导,成效显著。

(4)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进涉提升学生对会汁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与研究会计的氛围,会计系和经管学院团委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的5月作为“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职能渗透融合发展(I)符部门职能相互渗透:会计系始终认为培养学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主动与学院团委联系,相互协作,摸索出政治辅导员、会计系、专业教师多层面工作相互渗透的“三维培养模式”,学生的学风、考风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2)管、理渗透协调配合。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历史深厚、优势突出的特点,会计系积极探索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将理工科教育理念渗透到会计学科发展中。为此,会计系积极将理工科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引入会计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中。积极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通过“财会论坛”、“会计

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的活动,管理与理科学生发散思维及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了新的高度。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没原则和方针,理性地创建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不仅可以充分凸显特色专业的基本内涵,有效地实现特色々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显示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进而促进高校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精明、刘朝臣:《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l张月玲、陈红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探讨》。《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8期。

[3]张月玲、韩址清、花双莲、李芳:《基于渗透理念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9期

第四篇:专业特色建设

浅谈工业设计教学改革之—专业特色建设

随着社会对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作用的认识,和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需求的急剧扩大,工业设计教育也在近些年间蓬勃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增设工业设计专业。可是仅仅人云亦云的一味模仿,而不结合自身的基础特点办学,往往培养不出人才。只是开设几门同样名称的课程,而不因地制宜的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恐怕也是发展不下去的。在国内教学改革浪潮中,有不少人士主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可是应如何建设?我们的特色是什么?设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可是应如何改革?恐怕不是讨论某一课程的取舍或时间多少这么简单吧?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学校办学背景各不相同,种种事实要求我们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应是设计教育的宏观决策,各学校都要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树立自己的专业特色,走“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关键词:工业设计,教学改革,专业特色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出现于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数十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作用的认识逐渐加强,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工业设计教育在近些年间蓬勃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增设工业设计专业。从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这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件好事。但是,这样迅猛的发展势头又不得不令人担忧。工业设计这股热潮如果引领不当,会不会成为继“计算机热”、“MBA热”、“信息热”等等之后的又一教育问题呢?往往不结合自身实力和特点办学,仅仅因为从众效应而人云亦云,是办不好学的,是培养不出人才的,反而只会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1)教条主义

现在不少院校只是教条的、机械的开设工业设计专业。认为只是开设一些和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广州美院等名校相同名目的课程就是搞工业设计专业了。而从不问津自身的能力和课程内容的宽度和深度。甚至有些院校看到工业设计专业有市场,不管自身有没有能力,拉出几个人“办起来再说”。课程的设置上更是因人开课,能上什么上什么,上不了的就不上,根本不管什么体系不体系,质量不质量。这样的教育往往只流于形式,造就出的只能是“纸老虎”,空有一张文凭,没有真才实学,中看不中用,一到实践的环节就不攻自破了。(2)经验主义

还有一些院校认识到了上一问题,于是就直接请来名校的名师为其授课,但是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知识凌乱的堆积,课程间缺少衔接,理论体系缺乏系统化。其原因是各位先生代表不同学校的观点、风格,热门之间交流有限,因而被机械的组织在一起时,其讲授的课程内容之间严重缺少沟通,往往造成知识的重复或知识的疏漏。这样的教育和工业设计是系统化的方法论的特点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教育的结果是在每一课程学习中看似优秀的学生,到最后却不能很好地进行综合性的设计。(3)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

还有一类学校表面上看来一切正常,课程设置较为完善,师资配置较为合理,无论是每门课程内容的宽度和深度,还是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度,知识体系化、系统化方面都表现不俗。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在走进社会时,还是表现出知识和实践的脱节。究其原因,是因为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设计实践,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体性的设计项目,从而缺乏实战的磨练,在步入社会时就表现出实践能力的不足。(4)形式主义

还有一种现象是部分院校虽注意了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的训练相结合,但是只片面追求所谓的“厚基础宽口径”,试图培养全才,而不切实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相联系,不考虑自身学校的特色和特长。极大的浪费了自身的优势,不能很好的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摒弃了高校的另一重大重要职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资源。任何事物都有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环境制约着事物的发展。不能因时因地的发展,不实事求是,而是搞“一刀切”,不尊重客观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制约性和由此引起的事物发展过程能够中的多样性,势必不能使事物健康发展。“厚基础宽口径”不是要磨灭专业的个性和特色,搞形式主义的“泛泛论”,而是在尊重个性和特色的基础上,要求专业要有更广泛的适应范围。使毕业生在特定领域内是专才,在相关领域内也有一定的适应性。2 走专业特色建设道路的必然性分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解决问题,就必须走专业特色建设的道路。这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有其社会根源和条件的。

(1)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中,从宏观上存在着两种模式,即由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分解出来的工业设计教育和由工科院校的机械、建筑专业派生出来的工业设计教育。这种双轨并存的教育模式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特点。因受各自环境的影响,表现出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学生智力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首先,两类院校在师资结构上的差异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艺术类院校艺术类课程基础强,加上其浓厚的艺术氛围,表现出产品外观设计艺术型、审美性强的特色。理工类院校在工程技术上有明显优势,在产品结构设计上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其次,两类院校的生源不同,文科艺术类学生的起点稍高,接受知识较为主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产品外观形态、色彩、装饰等有独特的表现。但因条件限制,机械类课程、电子电路类课程训练较少,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脱节的可能。理工类学生绘画基础薄弱,甚至为零,形象思维能力较差,产品外观形象、色彩表现能力欠缺。但在机械结构、表面材料等工程技术方面有明显优势。此上两点决定了这两类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特色的明显不同。

(2)现在,我国院校除医科、军事、公安等少数院校是专门性院校外,多数院校都在走综合型发展的道路。但是这并不能磨灭这些院校前身专业特色突出的历史根源。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专业特色是采矿以及与其相关的专业,而江南大学是以轻工业专业为特色的。虽然这两所大学现在都努力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但是其专业上的特色还是很明显,而且将来也不会完全消失。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历史继承性。那么,在这些学校的工业设计教育中就存在着特色和差异,而且也应当存在这样的差异。

(3)不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周边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也有所不同。在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下,再走产学研结合的情况下,专业特色建设更是避免不了的。而这点往往被忽视。专业特色建设的具体实现方法

首先强调的是,正准备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但尚未开设的院校,要充分分析自身的实力,看看有没有基础和能力开设新专业。不能勉勉强强的开设,否则将是对学生和社会的极大不负责任。

对已经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或是有条件增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给出的建议是:(1)分析自身教师队伍和生源特点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对专业组织和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决定作用。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由纯艺术类、纯技术类,霍春工程类,向群体类、融合类、嫁接类转变。应该由对专业特色方向和技术和要求有深刻了解的技术工程类教师和艺术类教师有机结合。而且应该注意师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性。专业要有学科带头人,引领整个专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其次,专业特色建设的实现还离不开教育的另一主体-----学生的参与。其整体素质的特点对专业特色能够实现起决定作用。现状表明,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纯理工类招生,而且不加试美术,甚至没有注明该专业对美术基础有一定要求的情况。资料显示,每年招收的学生有30 %-50%根本不具备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条件,即使通过强化训练后亦只有5%-10%的学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在招生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针对性、目的性,特别是理工类招生,一定要对美术基础有一定的要求或考察。毕竟生源质量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2)分析所在院校的历史和专业特色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院校曾经是分门别类的、专业性的存在着。虽然院系调整后,除个别院校外,多数院校都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但是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保留着原有特色专业的绝对优势。在这样的学科环境和背景下,如果不充分分析工业设计专业和龙头专业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不因时因地的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二者之间的联系,往往是我们建设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契机和出发点。

比如,中国矿业大学的龙头专业是采矿工程,特色是与此相关的矿山机械、规划、建设等专业。其艺术与设计学院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在专业特色建设时就依托所在院校大的学科特色背景,以采矿机械外观造型设计和采矿相关工具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为其特色所在。这样就为产品设计过程中寻求技术方面的支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这样有利于与相关技术专业一起合作进行实际的产品研制开发。这样就有更多的科研机会,师生都可以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科本身也因此得到丰富和发展。

(3)分析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 结合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特点,找出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和发展的专业特色建设的方向。这是产学共建的要求,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该学校地处徐州,该地区以徐州重型机械工程集团为龙头,是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生产基地。此外该地区还有较大规模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鉴于这样的大经济环境下,其工业设计专业突出对重型工程机械和医疗器械外观造型设计研究的特色。此外,江南大学地处无锡,该地区轻工业发达,对轻工产品外观设计的需求很大,因此,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就突出了轻工产品外观设计的特色。再如,广州美术学院,其所在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为我国电子产品生产重地。因此,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就突出了其对电子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特色。

这些成功的例子说明,只有和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适应其发展特点,专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与徐州重型机械工程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既有助于科研成果向生产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还给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拉近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距离。专业自身也不断向着良性方向发展。(4)制定计划、大纲,设置课程

在对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之后,就应修改或重新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进行课程的有机设置。注意一定要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只有这样,专业特色建设及其方向才能以较为稳定的形式存在,并指导和督促着教学改革的有利进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计划、大纲,课程体系一旦确立,就应坚决彻底的贯彻实施。只存在于纸上而不落实到实处的纲领,永远不能实现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国内教学改革浪潮中,有不少人是主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可是应如何建设?我们的特色是什么?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学校办学背景各不相同,种种事实要求我们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应是涉及教育的宏观决策,各学校都要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树立自己的专业特色,走“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而这也将构成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本身最大的特色。

1、尹定邦 从广州美术学院谈设计教育的改革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2、宁绍强、穆荣兵 市场与工业设计教育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3、钟畅。企业需求与工业设计教育。设计在线,2002

第五篇:沙洲职业工学院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沙洲职业工学院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沙洲职业工学院创建于1984年7月,是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办学25年来,沙工连年被评为张家港市文明单位,2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连续7次14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7年10月沙工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评估专家对沙工“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特色给予高度评价。

2006年7月,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投资建设沙工新校区。2007年9月,新校区交付使用。新校区占地面积856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8.3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为10亿元。目前,沙洲职业工学院和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共用一个校园,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目前我院共有教职工315人,其中专任教师218人,教授、副教授94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86人,在读硕士、博士学位的57人。有江苏省教学名师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5名。“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70%。

一、我院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院一贯重视专业建设,将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并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龙头,带动和推进其它专业的建设。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我院于2002年启动并实施了院级品牌与特色专业的创建工作,制定了《沙洲职业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实施办法》、《沙洲职业工学院特色专业标准(试行)》、《沙洲职业工学院专业建设奖 励办法》等文件,并遴选出国际贸易、纺织工程、电气技术与自动化及计算机应用专业为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3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经过近三年的建设,于2006年10月正式成为省级品牌专业。2005年我院对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进行验收评估,确定国际贸易、纺织工程、电气技术与自动化及数控技术专业为院级特色专业,在各方面都给予优先资助和重点建设。

在加强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学院紧紧围绕“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特色,为不断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努力培养适应一线生产的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学院以张家港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为依据,及时进行专业的整合和调整。重点发展与张家港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机电、纺织、建筑、外贸类专业,把创品牌、特色专业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龙头工程,进而带动全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正是有着清晰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明确的办学思路,使得我院的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作为我院特色专业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专业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8年我院启动了新一轮的院级品牌、特色专业遴选建设工作,截止2008年10月底,共有7个专业申报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评选。对照特色专业标准,经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会计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四个专业为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学院在创建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方面做的主要工作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特色专业创建,组织机构健全

近年来在全国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院抓住机遇、奋力发展,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设置与调整专业,使得专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市场基础。学院重视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各系主任以及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点所在专业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创建领导小组。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点都制定了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创建规划。

2、广泛调研、主动适应、科学定位,彰显品牌与特色专业的鲜明特色 我院在专业规划与建设中,较早地成立了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我院各专业通过技术岗位需求和能力素质调查、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调查、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调查、市人才中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调研,了解社会对我院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主动适应、主动服务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涉及建筑、纺织、电子、机电、经管、外贸等,以适合张家港产业需要的机电、纺织、外贸为重点,兼顾适合苏州地区产业需要的建工、电子和经管。这些专业,或分别对应于本地区的现代制造业支柱产业(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汽车、建筑、装潢、纺织、服装、电气等专业),或直接面对外贸外资企业(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日语等专业)、中小民营企业(财务会计、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和科技企业(电子信息、计算机等IT专业)的需求。

专业建设与改革中,我院充分发挥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带动 作用,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领域面向,强调工学结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努力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品牌与特色专业的建设水平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为了稳步推进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创建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我院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沙洲职业工学院课程评估与课程建设实施办法》。2008年学院重新修订《沙洲职业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我院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系级、院级、省级、国家级四级精品课程体系。2008年下半年,学院先后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课程改革专家的报告会内容和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指标,组织全院精品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以及相关教师开展课程开发专题研讨会,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学院专门成立由21人组成的精品课程评估小组,在12月初开展08院级精品课程说课、评选工作。组织全院精品课程申报负责人进行说课,仿真模拟操练,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专业评估奠定基础。

今年上半年,我院组织了新一轮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点,共评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点12个,院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点1个。其中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代纺织技术和数控技术专业的《纺织材料学》、《机强工艺与设备》、《机械设计D》、《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等四门课程榜上有名,其他入选院精品课程建设点的大部分均为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中的课程。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和加强课程建设,分别举行了精品课程建设责任书签订仪式、院精品课程建 设研讨会、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经验交流会等。2009年我院《机械零件的普通加工》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精品教材,我院纺织工作系与华芳集团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的反映现代纺织企业最先进技术水平的高职教材《棉纺工程》(第四版)2008年9月被教育部高教司确定为精品教材。

在相关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努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4、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2007年学院抓住新校区搬迁的机遇,开展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大规模建设,重点建设了机电、纺织、建筑、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7个校内实训中心,学生拥有设备额从人均5000元增加到10000元以上。

各系在规划校内实训基地时,添置了大量生产型设备,建设一批生产型实训基地,吸引校外企业进校合作,建立与工厂完全一致的的“全真”实习环境。例如,学院与张家港冠联冶金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沙洲职业工学院机电生产型实训基地”协议,聘请该公司总经理担任生产型实训基地总经理,由企业派遣生产管理人员,专门为大型企业(沙钢集团、浦项集团等)配套生产零部件,这一生产型基地已经正式投产,在年产值将达到2000多万的同时,为机电类学生提供了全真的实习环境,真正实现了校企共赢。2008年学院“机电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及实训 基地建设点”。

张家港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且绝大多数企业都有沙工的校友,为学院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开展岗位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学习。例如,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每年分别组织整班学生到一汽集团无锡柴油机厂、苏州长风机械厂等实习;纺织工程系每年组织所有毕业班学生到中国华芳集团、海澜集团进行毕业实习;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每年在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和装饰装潢公司展开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确保了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环节的正常开展,也给毕业生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把实习实训放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全真环境中,使学生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实现无缝衔接,有效地缩短了就业的适应期;同时,参与产学结合的企事业单位也在组织学生实习过程中找到了许多优秀的适合本单位的专业人才

为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台了《沙洲职业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管理办法》,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认真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院级项目开展的基础上成功申报四个省级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并顺利结题验收。今年我院申报2009年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8项。这些举措极大的促进了我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不断加强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学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各个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点必须面向未来,优化并实施专业职业(岗 位)所涉及的专业职业知识与技能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统一的教学模块。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如开放式、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动力。建立并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从而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如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代纺织技术通过对原有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增强了知识内容的整合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了主要用于纺织应用的实训(习)与实验环节,为学生取得纺织保全中级工证书、纺织CAD证书、纺织品检验与检测中级证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这些举措,使大部分学生达到了双证出校门的要求。

院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技术专业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使用实际生产设备操作、维修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取得电工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电气电子CAD证书;国际贸易专业要求学生取得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证书。由于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最近一届毕业生中,我院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在系的毕业生人均持证数分别达到4.16和2.25。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位置。

6、实施以研促教,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坚持走“产、学、研”的相结合的道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都是结合毕业设计、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开展的,学生参与了项目,得到了实际工程的锻炼,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在提高科研业务水平的同时,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为当地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得到了双师型的训练。参与现代纺织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老师共发表教科研论文49篇,其中核心期刊36篇,SCI 检索6篇,EI检索7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承担各项课题研究15项,完成科技服务项目近30项,帮助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获得张家港市市级以上学术表彰或奖励12项,院能以上教学成果1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学院将重点规划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点现代纺织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在为纺织、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师生提供应用技术学习、实训的良好环境的同时,努力打造服务地方企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研发基地。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水平

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了帮助这些专业建设好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锻炼;(2)引进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级职称教师;(3)送青年教师进修攻读硕士或博士;(4)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横向课题和科研项目;(5)鼓励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

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实效。近三年来,学院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数近50人,约占专任教师的1/4。特色专业建设点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博士2人;青年教师中的大部分都取得了硕士学位。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都比较合理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他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青年教师也大部分都取得了硕士 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8.制定鼓励政策,优先扶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

学校为了优先扶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制订了《沙洲职业工学院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奖励办法》,对参与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的人员专门进行奖励,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所需的教学设备,给予优先投入。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所需的师资给予优先引进。以确保品牌专业的建设。

9.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建设

学校在加强现有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同时,每年都对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学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如下主要成绩和经验:

(1)紧跟本地区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确立学生能力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地方地方经济的要求,使之符合地方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2)围绕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整合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组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各种需求。

(3)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掌握多种基本技能,注重应用、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4)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形成了一支勇于创新、锐于改革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优秀师资队伍。(5)建立了以学生毕业率、学生成绩优良率、毕业生社会评价优良率为主要指标的教改成果测评体系。

(6)通过在教学改革中量化教师的科研、教学要求,形成了促进教师科研、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激励机制。利用地方大学与当地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明显加强。

三、我院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的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

二十五的勤恳办学,我院的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学院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鲜明办学特色,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为使我院的办学能更好地适应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建设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加大实践教学设施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的需要,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物质基础;

2、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充分利用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张家港市企业众多的有利条件,力争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技术服务与课题研究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3、继续以品牌与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为契机,在整合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加强锤炼专业特色,让品牌专业更优,特色专业更特。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我们将始终坚持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原则,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遇,锐意改 革,奋发进取,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市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争当全省“第二个率先”示范区提供有力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服务支撑,把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办得更好,把沙工的品牌做得更强。

沙洲职业工学院 2009年10月

下载信息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中期自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中期自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自查报告

    《机械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自查报告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是机械工程学科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

    特色专业信息表(五篇)

    特色专业信息表 填表时间:2012.11.10 专业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所在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特色专业级别 国家级省级 √ 校级特色是什么 1.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和完善......

    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 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根据学校自身专业资源,结合当地时风集团机械加工行业的优势,专业发展的前景及其辐射带动面,学校紧紧围绕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

    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

    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 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将从6个方面对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汇报。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学团队共有校内专任教师13人,校外兼职教师12人。专任教师......

    【沈阳工学院排名】沈阳工学院特色专业-沈阳工学院录取分数线(共五则范文)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沈阳工学院排名】沈阳工学院特色专业-沈阳工学院录取分数线 沈阳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科......

    青岛滨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特色专业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简介 ------------------ 校企联动 开门办学 理论先进 实践领航 青岛滨海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开办于2002年,到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累计830人,在校生人数为2......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总结一、实行小学期制,强化实践能力 根据学院办学目标和服务面向要求,明确了培养“从事第一线市场营销工作的营销人员”的专业定位。结合我省省社会经济......

    2010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2010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一、教学基础情况 (一)、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结构较合理。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共有专任教师4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17人,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