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
浅谈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
摘要:目前,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党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针对以上的行政现象,探究其原因和治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规范的行政观念,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完善我国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并完善财政预算体制,应成为遏制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现象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地方政府,奢侈浪费,行政现象,体制,遏制,对策 收稿日期:2012-6-4
引言
地方政府是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地方政府作为我国政府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自改革开放之后, 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份、地位、职能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致使其价值取向、追究目标以及行为结果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地方政府在拥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本增值的职能和权力, 使用和分配着大量的财政资源时, 各种讲排场、比阔气、享奢华办公楼、公款吃喝玩乐等挥霍浪费公共资源的现象愈显凸出, 令人担忧。
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03一2004 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比上一年度下降了四位。导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下滑的重要原因是,在宏观经济环境指数方面,世界经济论坛将其中的一项指标由原来的“政府开支”调整为“政府浪费”,中国在宏观经济环境指数上的得分从上一年度的第16 位下降到第35 位。2005 年,党和政府倡导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行动。各级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口号铺天盖地,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空前强大,但一阵风过后,一些党政机关和政府部门依然我行我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党风政风。
据了解,中国的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作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建议中列出多组相关统计数字: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增长到3万亿,约28倍;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则从不到50亿升至7000亿,增长达87倍,而且近年来
[4]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3年已上升到19.03%,远远高出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叶青说,28年里,中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增长了140倍多,所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也从1978年的4%上升到2005年的24%.而在国外,行政管理费一般只占财政收入比重的3%至6%。
由上述数据可知,在当前社会加速转型发展的情势下, 如何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行为, 遏制奢侈行政现象发生,建设节约型政府和节约型社会, 已是摆在人们面前迫不及待的任务和使命。因此,发扬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规范的行政观念,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完善我国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并完善财政预算体制是遏制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现象的必然选择。
一、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的概念及特征
许多学者对地方政府的奢侈浪费现象研究多数是从“炫耀性政治行为”的视角进行。由北京大学李成言、黄国珍在《炫耀性政治行为现象及动因分析》一文中对其进行定义。在他们看来,所谓“炫耀性政治行为”,是指人们以炫耀权力为方式, 以满足虚荣心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政治行为。有权力者可以借助各种政治仪式、政治活动, 在过程中实现炫耀;也可以通过建设立各种政治设施, 以有形的物品实现炫耀。炫耀性政治行为的动因有三: 个体心理方面, 个性以及自尊异化;社会文化方面, 中国特有的面子观念、权力崇拜;政治制度方面, 政绩考核、晋升制度等对官员的影响。
而在本文中的奢侈浪费行政现象并不等同于炫耀性政治行为现象。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是指公共部门或公共部门人员在进行公共行政过程中, 为满足自身自愿性的心理欲望或迫于特殊环境压力下的情势需求, 利用公共权力对公共资源进行挥霍浪费, 造成国家或公众利益受损的各种行为现象。因为,这种奢侈浪费不仅包括主动执行诸如炫耀,面子等的行为,还包括被动接受特定的安排,以满足形势需要所造成的行为现象。
奢侈行政现象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腐败现象的奢侈浪费现象, 具有显著的特征和巨大的危害性。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奢侈浪费的行政方式的“潜移默化性”。目前, 公共资源尽情享用的浪费行为俨然已被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的, 并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地方政府部门及其人员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而且,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更是热衷于把奢侈性的行政方式定位为日常行政必不可少的。例如, 上级领导到下级单位视察工作, 阿谀奉承地讨好上级领导似乎是必须的,即使 [1]是投入大量的经费也在所不惜。此外, “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领导出差会议要上档次,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等行为,已被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认为这不仅是在政绩考核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似乎再自然不过。
2.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具有“炫耀性”。其实炫耀性,是由国人普遍认为的“中国人,面子要紧” 的面子观念产生的。丢什么,也不能丢面子。因此,这便给了地方政府官员奢侈浪费的一个借口和需要。而这种面子观念带来的便是通过奢侈消费带来炫耀心理的满足,以彰显自己的权力和财力。例如,领导专配豪华车,应酬场合各种讲排场、比阔气,公款吃喝的费用简直到了天文数字的地步。这些行为炫耀性行为其实只能短暂满足地方政府官员的欲望和成就感,却使得奢侈浪费之风盛行。
二、奢侈浪费的行政现象的根本原因
为何中国地方政府的奢侈浪费现象屡禁不止?为何奢侈浪费现象不仅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甚至反而在有些地方,奢侈浪费现象愈演愈烈?由此看来,探究其背后的制度性的根本原因便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了。
第一,法律机制的不完善,约束机制执行力度不够。对党政人员,多年以来我们主要依靠上级对下级的约束,通过思想教育强化理想、道德、纪律观念形成的自我约束、党纪政纪及一系列规章制度方面的硬性约束来实现的。而其中的一些环节,并没有相应的监督体制进行约束,执行到位,于是便出现下级暗渡陈仓躲避上级的约束的现象。再加上对于奢侈浪费的这些条例法规的约束力显得薄弱,有的已形同虚设。这使得在操作上更有难度,自然约束力不足,奢侈现象泛滥。
第二,监督制约体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足。在我国,有广泛的社会监督基础和制度监督。但在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的事务并未有实现公开,就算是公开,也避免不了造假的可能,特别是关于奢侈浪费行为的。这就造成了我国的监督效率低下,监督力度不足。于是在在抑制奢侈浪费方面更让人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第三,财务制度上的管理缺陷为奢侈浪费行为提供了便利。一些地方和部门财务管理混乱,稍微有点实权的人就可以凭借一纸发票或一张支票在行政经费里报销或在帐薄中下帐,想慷“公家”之慨极为方便。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政企不分,有些人利用职权把一些企业变成报销其招待费、应酬费的“小钱柜”,有些人的“坐骑”,“大哥大”都由企业出钱提供,这样不仅切割了企业的利润,增加企业的负担,更助长了不正之风,也使抑制奢侈浪
[2]费现象的难度增大。
[2]
三、遏制奢侈浪费行政现象的对策
地方政府的奢侈浪费现象不仅造成资源和公款的严重的浪费,造成财政负担,并且不利于构建节约型政府,发扬延安精神。因此, 遏制奢侈行政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建设节约型政府的任务刻不容缓, 我们迫切需要党和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1.加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行政观念。奢侈行政现象问题实质上是权力与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这种以主观为主的行为自然需要政府官员个人以身作则。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奢侈行政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同时,各单位部门有必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将公共部门人员引入党校或高校进行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行政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虽说当前法律已将“贪污”列入违法范畴,却迟迟未将“奢侈浪费”列入,这样未有统一的标准而使得监督的力度不足。因此,只有加快法制建设,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并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充分发挥公众、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才能防止浪费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3.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推进财政支出规范化。当前我国的财政体制仍存在着问题,在大量资金预算的支付方面仍缺乏监督与约束力。因此,必须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将预算外资金、制度外资金统一纳入到政府预算的控制之内, 实行/ 一本账;同时, 在政府开支上实施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 避免计划单列式的财政支付方式, 并将全部预算都纳入到人大监督范围, 实现预算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
[2]
[3][2]参考文献:
[1].梁丽芝, 韦朝毅.地方政府奢侈行政现象探析.理论探讨.2010 [2].杨晋昌.奢侈浪费现象屡禁不止的制度性原因.理论探索.1997.01期 [3].韦朝毅,卢丹凤.当前地方政府奢侈浪费现象及其治理.行政与法.公共管理论
[4].范柏乃, 班 鹏.政府浪费与治理对策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8 4
第二篇:学生奢侈浪费的现象令人深思
学生奢侈浪费的现象令人深思
陈崇川
最近,怀恩中学举行了“光盘行动”的签字仪式,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学校号召每一位同学应该勤俭节约,杜绝浪费。每个班也以“光盘行动”为主题进行黑板报评比,此项活动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可是,作为一位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我,学生中的一些不良消费现象,仍然引起我的深思。
据我了解,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小小年纪就“呼朋引伴”地举行生日宴会,有些同学是每周或不定期的举行同学聚会,都会选择下馆子或KTV,席间推杯换盏,K歌流连,彻夜不归,同学间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学校食堂的饭菜嫌口味单调,不好吃,或“浅尝辄止”浪费极其严重。另外,一些学生赶时髦,超前消费,今天班级上有位同学买了件新衣服,明天就有同学效仿;今天班上有同学买了“背靠背”,明天班上的“背靠背”就多了起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学生的这种盲目消费,不良消费,奢侈消费,跟作为一个正在求学,求上进的学生身份格格不入,令家长、老师忧心忡忡。
学生的这种盲目消费、不良消费、奢侈消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首先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家长的放纵导致的,其次是家长的溺爱、宠爱造成的。现在许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娇贵、任性。在家中的地位极高。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家长溺爱、放纵,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无可厚非。但作为家长,不能一味放纵,应教育他们懂得珍惜。当然也跟社会的风气的影响有关系。当今社会攀比之风盛行,家长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只要孩子有求,掏钱给孩子是不含糊的,根本不追问孩子怎么用钱。加之社会盛行的人情消费之风,导致孩子的奢侈浪费。
作为班主任,我急迫的呼吁,学校、家长与社会应齐抓共管,全方位的参与消费教育,教育他们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学校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付出劳动,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作风;作为家长,应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消费心态,同时以自己的身教言行影响他们;作为社会,也应当更多考虑对孩子的教育与导向作用。
总之,学生奢侈浪费的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应当涉及“消费教育”这一新课题,结合当前的“光盘行动”,反对舌尖上的浪费,限制学生带手机进校等做法与倡议是积极可取有效的,中学生的不当消费方式被限制,而适当的消费方式则应当加以鼓励。
第三篇:2014国考申论热点:领导干部奢侈浪费现象(xiexiebang推荐)
2014国考申论热点:领导干部奢侈浪费现象
【背景链接】
有数据显示,“餐桌浪费”每年竟高达2000亿元,等于每年倒掉两亿人的口粮。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到2000亿元。
南京机场路两侧的上百棵香樟被挖出来后,种上新的香樟树,花费高达七八十万元;投入约8亿元、使用寿命不到10年的沈阳绿岛体育中心被爆破拆除了„„
安徽阜阳花费3000万元建造了办公楼;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徐洞村耗资400多万元兴建6层办公楼;江津市几江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被网友称为“国内第一豪华街道办事处”;济南市政府大楼龙奥大厦造价40亿。
要求杜绝公款吃喝,就把鲍鱼海参转入地下;要求禁止迎来送往,就用矿泉水瓶装茅台、拿红塔山盒藏熊猫;要求防止超规格接待,就把高档酒店落户在机关食堂。
【标准表述】
无论是公款吃喝还是公车消费,无论是乱栽乱建还是豪华办公楼,都集中反映了目前领导干部奢侈浪费现象突出。尽管高层领导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但仍呈现“上有对策、下有对策”,“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的疲软格局。历史上秦朝二世而亡,唐朝盛极而衰,罗马帝国的崩溃都令人嗟叹不已。治乱交替,盛衰无常,杜绝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是确保一个政党保持清正廉洁的关键之策。奢侈浪费不符合党的优良传统和执政理念。“贪污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同样是极大的犯罪”。奢侈消费是一种变相的腐败,腐蚀着干部修养、败坏着社会风气、弱化着党的凝聚力,损害着政府形象。“奢靡之始,危忘之渐”,当我们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当我们纸醉金迷,肆意挥霍时,扪心自问,又是否真正践行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奢靡之风屡禁不止有着深层的原因。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严重缺乏,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出访一定迎来送往,否则“掉价儿”;宴请一定鲍鱼茅台,否则“丢脸儿”;采购一定“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否则“失份儿”;另一方面,规则不细,管理不全、监督不够、惩戒不严也为奢靡之风推波助澜。
“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狠刹浪费之风,必须有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所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正是此意,此乃治标;而健全机制,加强制约监督,权力入笼,才能治本。纵观世界各国,治理政府奢靡,无一不是靠制度的约束,如芬兰、如美国。制度的设置要兼具科学性与智慧性,系统性与全面性,越细致越好,越具有操作性越好。完善的、透明的、立体的、多元的监督管理也要紧随其后,“风一样的走过场”,监督缺乏实际性、缺乏长效性,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此外,净化社会大环境,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从生活做起、从小事做起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第四篇: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路径选择
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路径选择
摘要:行政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政府依法治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工作重心是要加强政府依法治理社会的能力。通过对当前地方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呈现出的共同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今后地方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根据其要求提出未来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地方政府;路径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0-0189-03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自身的改善和健全过程中,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行政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1]。行政体制改革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层问题,这就需要正确掌握发展方向、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在完善现有行政体制、健全行政管理等方面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加强整个整改过程的监督和实施力度,通过快速地推进改革,最终取得改革的成果,使职能政府服务于人民,共同创建服务型政府。
一、目前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特征
(一)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确定改革的具体目标
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与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决定》中提出,需要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制定总体架构,拆解改革目标,同时为改革目标制定详细的规划,做到由总体到细致层层规划。改善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最根本目的是在保证政府完成高效治理的同时不失公正。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前提和引导
完善基础社会经济建设和健全社会科学发展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同时基础经济建设与社会科学发展也是促进行政体制与社会经济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源泉。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经济发展若迟缓则必然导致科学发展的缓慢,目前经济发展还没有触碰到发展的瓶颈,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巨大的空间,需要集合政府与民众的资源去深入挖掘经济体制改革的潜能,追求更高的经济效能。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强体制改革力度,力争让一切社会劳动成果、自主化科研产权、技术新型、社会管理层次、资本运作等多重资源和手段共同投入和发生化学反应,衍生出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才能让改革的成果深入民生。
(三)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对于单项体制的修改也不是专项权力的修正,而是对体制整体的重新规划,涉及范围较广,包含了行政单位的构成、职责的调整、权力的洗牌、人员调动等。并不是某个行政领域的单独调整,面临的是从总体结构的调整或重新构建,并且能够有效地与其他改革相互结合推进[2]。
二、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改革的内容寓于全面深化的整体部署中
当前,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包含多个方面的体制整改,如财政税收体制、市场监管体制、企事业单位自身机制的改革、社会服务体制、治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文化管理体制和城乡一体化体制等。这些体制的运作与发展都与政府管理体制息息相关,所以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满足市场经济要求为根本指引,同时要求对政府现有体制的全方面改革,让行政体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体制高度联系。
(二)共同推进行政体制内外部深化改革
改造内部行政制度的实质是优化国家行政机关的配置,管理和规划工作,强化政府机构的作用;深化改进行动政策、执行权和强化监督权;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改造外部行政制度的实质是以新的思维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积极导入市场机制,推动增强政府向社会公共设施的购买力。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
第一,实现合理的秩序要建立在经济结构创新之上。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增长,因此围绕着经济建设而发展,才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前提。
第二,把握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同步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协调两者。
第三,制度的不断创新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相互统一的重要手段。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水平,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就是制度的完善,人民能够公平地发展需要制度的不断创新及完善。
(四)同时完善整治调理能力和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
政府的权能有行政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监督能力。公民能够参与的政府治理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公民知晓政府改革优化治理的要求,掌握治理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条款,清楚政府治理政策的纲领和高效配合治理路径的能力;知晓不同的治理方案,识别对应的治理政策和方法,权衡利益相关性,判断治理的预期结果的能力;最后还包括监察政府行为、行使检举权的能力等。
制度建设与政府治理主体的能力应该相互关联,加强政府治理策划制度、执行制度、实践治理行为的能力。在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公民参政治理能力,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由此培养现代公民。
三、地方政府深化行政改革的路径建议
(一)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同市场的健康发展协同一致
第一,市场对经济的配置起主导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经过重重考验得到的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造市场,促进市场在合理的范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有效地处理市场制度缺陷,防止政府过分地干涉与监督管理问题。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全面科学地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有作为的政府。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和上层制度并不是哪个或哪些企业家能够单独推进的,而是必须由政府来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对相关企业的投资进行积极的组织与协调。此外,政府还需对那些先行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可预知的风险进行相应的补偿,以完成技术和产业不断顺利地向着优势变化进行创新与升级。
第三,处理好社会和行政机构二者关系。在政府机关单位变革的时代潮流中,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主要在于:首先,科学地划分行政机构与社会运行边界、范围、层面和内容;其次,科学创造和设立行政机构与社会的关联互动机制;再次,科学确定二者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下的功能互补内容和运行机制;最后,加强行政机构对于社会有效管控机制的科学性与执行力。
(二)政府机关部门变革同行政方式创新并进
第一,依法行政。就是根据宪法规定的基础之上,促进法制法度建立,完善行政机制、行政后的评估和行政纠错制度,并全面促成依法从政的建设。要按照法文所规定的权职履行其义务,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可行。严格限制地方政府的自由行事作风,实行责任制,完善经费财政保障制度,保证地方政府的权职得到监管。
第二,民主行政。就是地方政府的决策有广大民众参与进来,决策中体现民意;让政府公开透明,建设民主政府、阳光政府,加强对于行政机构权力行使过程的全面公开;强化民众对行政机构的监督,建立起全方位的审查制度;加强权职问责的力度等。与此同时,积极创新与完善政府机关领导与人民大众直连的制度。
第三,科学行政。应该加强绩效考核的制度,绩效需严格管理,确保权力与责任的一致性,建立高能效政府和高责任的政府;首先,改正政府机关单位的考评体制,让其不能仅仅跟经济发展速度挂靠,增加民意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权重,关注人民大众的真实体验;其次,改善考核机制,优化政府职能人员绩效办法;最后,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积极有效的采用高新技术,推进各部门间的的资源信息共享,并积极依照我国的法律来管理互联网,从而进行所谓的网格化管理。
(三)政府管理“权、能、责”结构性优化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不仅是机构改革、制度改革、规则改革、编制改革、职位改革等行政体制的具体构成要素的改革,更是对政府权力、职能和责任等行政体制的本质构成要素的改革[3]。以政府的权力与职能为中心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引导政府人员的分配、行政机关和行政制度的改革。
第一,政府行政过程的优化。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体制与政府所担负的职责相互取长补短并以行政认可制度改革作为关键点,从削减政府审批权入手,对政府干预微观管理事项上最大限度地减弱。对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同时将保存的行政审批项目实施标准化的管理。简化审批流程,精简政府机构,同时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企业,加强行政治理能力,切实做到简政放权。
第二,宏观与微观管理间的优化。地方行政部门在处理事情上要分清事情的性质,对涉及到市场发展趋势和社会的进步的事情要积极地参与并制订长远的计划,通过学习一些相关部门对相似事情的处理经验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4]。在对无关全局与长远发展的事情上,将权利交给市场,交给社会,交给群众。
第三,政府职能配置及履行上的优化。在减少行政部门对于无关市场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事情进行过多干预的同时,对行政职能的重新组织和架构,减少管理的冗余。使整个行政部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加快社会的发展步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府权能责以及部门、编制、机构、职位和人员等相应结构性调整和配置,以使政府全面正确配置和履行职能。
(四)强化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管
第一,推行健全阳光行政。坚持以制度为先,依照制度行使政府的行政权力,并使其在运行时实行公开化透明化,运用制度强化人民对于权力的监督;把权力运行的整个流程按照法律公开,率先完善党政事务的公开制度,继而在各领域实施办事公开制度;推进行政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第二,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在确保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的关系时,要让政府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权限来行使他们的权力。加大和改进人民群众对干部行使权力时的监督和制约,同时还要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的权利。
第三,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所谓权力清单制度,在法理意义上讲即凡是法律和制度没有规定的,政府一概不可为,这意味着地方各级政府权力事项和范围的公开化,要求只要是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公共权力和资源,都应进行强制性的公开并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推行权力清单的重要意义在于削减政府部门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促进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与法治化。
(五)积极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现代社会组织应拥有政社分开、权责分明、依法自治的组织体制。将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作为优先发展和重点培育对象,并将那些适合由这些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相关事项,都直接交其承担[5];着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最大程度上加强政府治理功能、社会自我调节功能与居民自治功能的良好互动性。
参考文献:
[1] 段尔煜.对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4):31-34.[2] 王浦劬.论新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4,(2):31.[3] 倪水梅.中国“三大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行政与法,2002,(4):9.[4] 张瑞.如何健全权监督和制约体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2):15.[5] 祝远娟,许丹,韦峥芳.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商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以广西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30-34.[责任编辑陈鹤]
第五篇: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2014.6
一、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全网考,其中三次计分作业各占20%,期中考试占20%,课堂表现和BBS讨论占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本课程本学期是开卷考试。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1.不定项选择题:30%(3*10)
2.判断题:20%(2*10)
3.填表题:(8%)
4.论述题:12%(1*12)
5.案例分析题:30%(2*15)
三、考核要点
(三)填表题
例:
请按地方制度为以下地方政府分类,并把相应的序号填入表格内。
1.考核知识点:
1、按照地方制度对地方政府的分类
2、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体制分类
3、根据国家的形成过程和原理进行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划分
4、分税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各自的税收范围
5、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与公共管理职能分类
(四)论述题(前5个是重点)
1、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中“一方就乱、一收就死、死了又放、放了又乱、乱了又收、收了又乱”的怪圈循环,其根源是什么?(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1、中央与地方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2分)
2、制度结构不健全;(2分)
3、监督机制不够健全(2分)
阐述6分
2、如何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不少于300字)
第一,必须界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
第二,必须坚持合理集中与适当分权有机结合的原则(2分)
第三,必须明确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2分)
第四,在事权与财权划分,应坚持事权相对分散,财权与事权基本一致的原则(2分)
3、简述地方选举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关系。(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地方选举是地方自治的途径与必要组成部分;(2分)
地方自治通过地方选举来实现;(2分)
有地方选举并不一定有地方自治;(2分)
有地方自治必然有地方选举。(2分)
4、“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话对吗?根据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说明理由。(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不正确。(2分)
地方政府职能受民众需求、地方政权体制等因素制约;(2分)
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2分)
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在政府、社会和市场各自职责划分的基础上,职能行使不应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也不能侵犯社会自主权力。(2分)
阐述4分
5、简述自治体、行政体和混合体地方政府的异同。(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一)从产生方式看,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4分)
(二)从权限范围大小看,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或授予。(4分)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
混合体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上一级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隶属和须对其负责的关系。
(三)实质:(4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自治体地方政府是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的负责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来源于公共权力在政治层面上的纵向分权。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兼具行政体、自治体政府特点的新型政府。地方政府既是国家在地方的行政机关,又是代表地方利益的自治机关。
6、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p218-2218、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p8
9造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循环”局面的原因有哪些?p14110、中国成立后民主集中制的地方政府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3811、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p161-16212、影响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有哪些?p43-4513、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有哪些?p252-25914、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职能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17-11915、政府职能的制约因素有哪些?p108-10916、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17、结合实际,阐述选举对地方政府权力形成的意义p6718、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19、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41-2
4320.结合实际,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财政(支出)分权水平已超过倒U形曲线所对应的最优值。这意味着单就经济分权本身而言,它对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衰减,有的甚至会有负面作用。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因此停滞。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总体上都在不断上升,但其推动力量主要来自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总之,经济分权带来的竞争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包括财政支出在内的政府行为,目前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因此,在新阶段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应当着重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促使其由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1、结合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谈谈为什么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是什么?(7分)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经济职能弱化,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发展;2分
向兼顾经济效益转变;2分
阐述3分
2、如何正确处理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8分)
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其他职能的基础;(2分)
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预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2分)阐述4分
案例二:(15分)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近十年,正如基层干部自我调侃的那样,竟然伴生了一个尴尬局面——“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稳稳当当,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镇财政精精光光。”事实上,《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中发现的一组数据,一定程度解读了地方财政运行艰难的原因。据财政部网站公布,2009年1~9月份,中央本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3.4%,地方收入占46.6%;中央本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1%,地方支出占79%。这意味着,中央政府拥有较多的财力只负责了较少的事务支出,地方政府用较少的财力要处理大部分的事务支出。这种财权上的集权与事权上的高度分权局面,集中暴露了一个当下中国政府治理的大痼疾——政府间财力和事权严重失调,正在将地方财政变成了一根只能越绷越紧的“钢丝绳”。在“对上负责”的体制因素驱动下,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财政压力直接下压到县乡基层„„而这样的社会后果尤其令人担忧。由于基层地方政府不能不能履行如提供安全和服务等公共产品等功能,导致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与地方财政的困顿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1、分税制改革厘清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收入,基层政府财政为什么还会发生“走钢丝”的险象?(7分)
事权划分不明晰;(2分)
事权与财权不统一,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2分)
阐述3分
2、应该如何解决基层政府财政“走钢丝”的问题?(8分)
确立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2分)
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2分)
阐述4分
案例三:
三鹿奶粉案所折射的政府职能问题
在没有把政企真正分开的情况下,“企业出了问题,政府就是共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在正在江苏无锡召开的“法制建设”论坛上表示。“三鹿奶粉事件说明中国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并没有真正分开,政府职能亟待彻底转变”。张卫平引用石家庄三鹿集团网站的介绍说,该集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奶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人民币。这家企业的问题奶粉直接导致了石家庄市市长的辞职。目前中国大陆已有6200多个婴儿因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配方奶粉而患病。总部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三鹿集团是第一家在该丑闻中曝光的乳业巨头。后续的调查发现共有蒙牛和伊利集团在内的22家生产企业牵涉其中。质检局、工商管理局、和卫生局等政府监管部门“既然要对企业进行监管,就必须和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指出:“而我们现在的某些行政机构往往在执行职能时,独立性不够。”张卫平表示,商人和企业是以谋取利益为第一的。而“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安全的社会秩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解决交通问题,”而不是与企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是对政府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正确理解”。他说。“政府依法行政,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根据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政府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保护消费者,督促企业在赚钱利润的同时,履行其社会责任。(1分)
产品质量监控职能;(2分)
假冒伪劣产品处罚职能;(2分)
阐述2分
2、案例反映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哪些问题?
监管职能不到位(2分)
与企业存在利益交换(2分)
阐述4分
案例四:
推进落实中央调控政策方面,没有哪一项比推进房产税的开征更得到地方政府真心实意不遗余力的支持,房产税的开征将每年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逾千亿元。但关键的问题是,房产税开征了,财税问题解决了,房价就能回归理性吗?地方政府就不再炒地了吗?“这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联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指出,房地产泡沫原因是两个,一个是政府炒地,另外一个是社会资金炒房。既然土地是国有,中央财政把土地出让金收回是合理合法,然后再由中央把钱转移支付到需要的地方。也就是说,要想地方政府不炒地,就必须堵住地方政府卖地吸金的口子,由中央收缴土地出让金。但时至今日,中央对此并无说法。财路不断,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央十二道令牌也拦不住地方政府闷头炒地的势头。当然,多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并不遗余力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但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有些地方政府却沦落为开发商的利益代言人。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一边表态“土地出让要综合考量,不再价高者得”,一边新地王频出。除了财路不断,还有问责不实。10月1日,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决定,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要利益还是要乌纱帽?这本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此次三部委的所谓联合问责,对于“控制房价不力的标准”“如何问责”“追究何种责任”均无说明,更本质的是,三部委与地方政府在人财物上均无制约关系,又凭何来问呢?
1、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地方政府炒地屡禁不绝?(7分)
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2分)地方政府具有不同于中央政府的利益与目标;(2分)
阐述3分
2、如何通过完善问责机制,解决地方政府不落实中央政府政策的问题?(8分)
政绩考核中,把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指标;(2分)
强化地方民众参与与监督(2分)
阐述4分
案例五:
从来没有一场大范围的迷雾阴霾像今天这样,引起舆论和民间的强烈批评与戏谑。在PM指数频频在一些城市爆表的背后,是呼吸道等各类疾病的高发、是交通的阻滞、是社会心理的恐惧与焦虑,甚至是生命的提前终结。几十年过去了,这种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红利开始消失、弊端不断显露,一个关于发展、关于进步、关于文明的终极问题必须直面:一切发展是为了人的福祉和权益,如果既有发展模式不但没有实现人的福祉的帕累托递进,反而在不断削弱和损害人的幸福感,那么这样的模式必须进行伤筋动骨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一切发展要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把“人”的福祉能不能改善、“人”的权益能不能保障、“人”的意愿能不能实现作为标准。只有这样的理念成为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政绩考核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建造出正义的高楼大厦。很多地方在发展的时候,惯性思维还常常被“GDP第一”所左右,这必然会衍生出重招商引资轻环境保护、重解决就业轻污染处理、重财税贡献轻空气质量等一系列逻辑。
1、地方政府追求“GDP至上”的深层动机是什么?(7分)
地方财政压力,以及政绩考核中GDP成了重要衡量指标;(2分)
某些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2分)
阐述3分
2、如果改变地方政府“GDP至上”的发展模式?(8分)
以绿色GDP、人文GDP作为官员考核指标;(2分)
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划分(2分)
阐述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