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

时间:2019-05-12 03:1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

第一篇: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

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

侦查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从宏观上看,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体现在侦查机关及其侦查人员的侦查工作是否按照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

(一)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在实际中的体现

侦查程序的程序正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在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人员不得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强迫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又例如,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也赋予了公民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另外,法律还会规定犯罪嫌疑人被证明无罪后可向国家机关申请救济的权利。可见,各国的法律对人权的重视也会体现在刑事侦查程序当中。

另一方面,程序正义则是体现在侦查人员在侦查时通过遵守诉讼法的规定,使得收集的证据能够排除合理的怀疑。所谓排除合理的怀疑,就是其证据的真实性足以排除按照理性人标准对证据所提出的怀疑。例如保证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有两名以上的侦查人员在场,侦查人员在有需要的时候应当自觉进行回避等。

还有一方面就是能够使得侦查人员的侦查行为受到其他部门或机关的监督,不出现侦查人员滥用权力,为所欲为的情况。例如,在检察院内部设立批准逮捕科,而又将逮捕的权力限制在公安机关内,能够防止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到侦查人员的任意破坏。而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期限、被羁押时需通知家属等规定,也是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同时,防止侦查人员滥用权力的根据。

(二)侦查过程中的程序正义的意义

刑事侦查是整个刑事诉讼工作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审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侦查程序的程序正义,是刑事诉讼整体的程序正义的基础,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证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是防止冤假错案发生的重要途径。许多冤家错案的发生,都是由于侦查人员的侦查工作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还为了提高破案率和早日结案,进行刑讯逼供,要求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甚至伪造出不利于犯罪嫌疑人洗清冤情的证据。一方面,这样的冤假错案会对国家的法治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这也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造成重大影响的不良行为。同时,这还会导致真正的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使得更多遵纪守法的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潜在的威胁。

如果不实现侦查程序正义,有可能导致真正的犯罪份子无法被定罪。相信大家已经不止一次听说过美国的辛普森杀妻案,正是由于当时对此案进行侦查的警察没有遵守诉讼法的要求,导致许多重要的证据被作为非法证据排除在外,最终导致证据的证明力不足,辛普森无罪释放。例如,法律规定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住所进行搜查时,需出示搜查令并且有两名以上的侦查人员一同进行工作,但当时只有一名警察进入辛普森的住所,而且他没有搜查令,后来,该名警察还被证明有歧视黑人的倾向。在辛普森案的判决确定后,美国的民众普遍认为辛普森是有罪的,但判决又是公正的。可见,如果侦查人员没有保证侦查程序的程序正义,会给起诉和审判工作带来多大的麻烦,甚至是致命性的打击。

通过实现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可以更进一步保障人权。公民的人权是人类生活中一项最基本、最原始的要求,是法律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如果连人权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就无法自我保护,这样就更加不可能实现个人为社会奉献自身价值去创造财富,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而,国际社会对损害人权的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使用一直持慎重态度,并规定了严格的适用程序;尽管人权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得到完美的保护,但只要不是迫不得已,以致于会产生即刻的危险,都不应该在侦查过程中采用会破坏人权保护的手段。而在我国,侦查人员常对犯罪嫌疑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外进行超过期限的羁押甚至进行刑讯逼供,尽管这样的情况随着社会进步与文明已经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还是无法完全排除这样的情况出现。

(三)如何保证侦查程序当中的程序正义

首先,要通过完善诉讼法的制定来为程序正义的实现打下基础。我国的法律对于侦查工作的许多指向都不够明确,尽管2012年修订的新刑诉法已经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目前我国的法律还存在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申请法院对羁押合法性审查的权利、没有确立对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律师帮助权在侦查阶段非常有限,还达不到国际人权法的标准、对侦查活动有效的司法控制机制没有建立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作为基础,无论怎么小心注意,还是容易出现违反程序正义的情况。毕竟程序正义的性质虽然主要由法律规定,但还依赖其他判定因素。

其次,是提高侦查人员素质。侦查人员作为直接执行法律规定的人,会将各种与侦查相关的行为施加给犯罪嫌疑人或其他相关人员,他们工作的规范性将会成为程序正义的体现标准。所以,如果能够对侦查人员进行素质培养,将有利于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实现。

最后,还要借助外力对侦查工作进行监督,例如以其他机关进行监督、保障媒体与民众的知情权等。

以上是本人对于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的大致理解。

第二篇:一般杀人案件的侦查程序

一般杀人案件的侦查程序——彭希

彭 希

【内容提要】本为主要论述了一半杀人案件的侦查程序与步骤。简述了杀人案件的概念与特征及其分类,然后以立案,基础侦查,专门侦查,破案,预审,案件终结为主线介绍了杀人案件侦查了一般程序。

【关键词】杀人案件 现场勘验 案情分析 侦查途径 侦查计划 公布案情 排队摸底 破案预审 侦查终结

一、概述

杀人是侵犯人身权利最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杀人案件一旦发生,不仅直接造成被害人死亡或伤残,还会给被害人的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危害社会治安,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杀人案件历来是公安刑侦部门打击的重点,也是刑法规定应予严惩的罪行之一。

公安部在《关于刑事侦查部门分管刑事案件及其立案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规定》中明确规定:杀人致死或致重伤的,应列为重大案件;一次杀死,杀伤数人或持枪杀人,杀人碎尸的应列为特别重大案件。

杀人案件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定性,大多数学者都根据我国《刑法》第232条的规定来定义,有如下表述:

“杀人案件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案件。”

“杀人案件指犯罪分子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案件。”

“杀人案件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而致人死亡,伤残的犯罪案件。”

“杀人案件是指犯罪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使用枪械器物等暴力方法或其他方法,非法致人死亡,伤残的犯罪案件。”

“杀人案件是指由公安机关或其他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处理的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而致人伤亡,伤残的犯罪案件。”

从这几个概念来看杀人案件的核心就是非法剥夺了他人的生命。但杀人分为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刑事侦查部门研究的案件,主要是针对故意杀人案件而言,但是在案件侦查初期,难以确认行为人主观态度和客观原因,对于不明原因的他杀案件,同样是侦查部门研究的对象。

(一)杀人案件的分类

杀人案件其犯罪构成因素因案而异,因此杀人案件种类繁多,情况也比较复杂。

1.依杀人目的动机不同,可分为仇杀案件,图财害命案件,杀人灭口案件,情杀案件,家庭纠纷杀人案件,强奸杀人案件等等。

2.依据杀人方法及所用凶器不同,可分为持枪杀人案件,爆炸杀人案件,纵火杀人案件,投毒杀人案件,驾车杀人案件,毒气煤气杀人案件,刀斧棍棒绳索杀人案件等等。

3.依据侦破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一般杀人案件,无名尸体案件,碎尸案件。

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以侦破难易程度对杀人案件的侦破程序进行分析。碎尸案件的侦破难度最大,既不能找到完整的尸体,又不能确认被害人的身份;无名尸体案件侦破难度大于一般杀人案件,主要在于侦查人员不知被害人的身份情况,而增加了侦查难度;一般杀人案件为最基本的杀人案件,其中有包括犯罪人自首与畏罪潜逃的情况。对于自首的杀人案件不属于侦查的范围,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一般杀人案件中畏罪潜逃的杀人案件侦查程序。

(二)杀人案件的特点

从侦查角度看,杀人案件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犯罪人实施杀人前一般都有预谋过程。

杀人案件除突发性的激情杀人之外,犯罪分子一般都有预谋过程。“杀人偿命”自古有志,作案人深知杀人行为一旦被揭露,将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其杀人行为也会遭到被害人的强烈抵抗和其他人的阻挡。为了能顺利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在实现犯罪目的的同时又能逃避法律的严惩,犯罪嫌疑人作案前通常会做周密的策划准备过程,主要表现为:

第一选择作案时机。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机的选择上往往颇费心机,既要确保顺利实施犯罪实现犯罪目的,又要防止因被害人反抗惊动他人,暴露自己。犯罪人往往选择易于接近被害人,有利于隐匿藏身,便于毁证灭迹和逃离的时间地点实施杀人。多数犯罪人在杀人前要对被害人的生活规律,居住环境,行踪等进行充分的探测和了解,堵截杀人要选择藏身的住所,尾随杀人要选择杀人的环境和逃跑的路线,侵入室内杀人要策划侵入和接近目标的方式

第二策划杀人的手段,方法。采用何种手段杀人(如钝器,锐器,火器,毒害,机械性窒息等手段),杀人后怎样处理尸体,怎样掩盖杀人现场以及凶犯自身潜逃隐匿的方式方法等。

第三准备杀人器械,物品。犯罪人选择某种杀人手段以后,都要暗中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凶器或药物(毒物,炸药),如有的实现自治枪弹,有的事先购买毒药,毒蛇或事先借用他人的刀斧等。

犯罪人的这一杀人预谋活动必然会与有关的人,事,物发生联系,在群众中留下一定印象及物品商反映出明显的有过预谋活动的特征,这些都可以为分析案情和采取侦查行动提供依据,为查找犯罪嫌疑人提供线索。犯罪人在预谋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一方面可能增加侦破的难度,另一方面却更容易暴露自己。

2.一般有被害人的伤痕和尸体可供检验。

杀人现场大多数是在发现被害人尸体或伤残者之后才被发现的。被害人尸体是确认犯罪事实存在的重要依据,在侦查的最初阶段一般都有伤痕和尸体可供检验。通过对尸体及其伤痕的检验可以:(1)有助于判断事件性质和死亡原因,确定是自然死亡还是他杀,自杀,意外事故,为是否立案侦查提供客观依据。(2)尸体和伤痕还是案情分析的重要资料。如判明杀人时间,杀人目的,杀人的工具,杀人的手段和方法,犯罪人数,犯罪过程。(3)了解犯罪人的一定特征,如杀人碎尸案件根据碎尸的部位,熟练程度还可以判明犯罪人的职业。(4)尸体勘验的情况还可以用于甄别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真伪。

3.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一般有因果关系可循

杀人不是儿戏。多数杀人案件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事前就存在某种利害关系或矛盾冲突,犯罪分子明知杀人犯罪会被处以重刑,还以身试法实施杀人,大多是自身利益被损害到一定程度而激化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反映到杀人动机上表现为:报复杀人,图财害命杀人,杀人灭口,婚姻家庭纠纷杀人等等。通过对这些杀人原因的分析,由此可以确定侦查线索,侦查途径,侦查突破口等等。

二.一般杀人案件的侦查步骤

(一)现场勘验重点

1.一般杀人案件现场实地勘察的重点

(1)对尸体进行外表检验。

在侦查初期,法医来到现场之前由侦查员对现场尸体进行外表检验。首先静观实体的状况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次对尸体外表进行检验。尸表检验采取由外籍里,从上而下的顺序进行。观察尸体的外表形态,是仰卧,俯卧,还是侧卧,呈什么姿势,外表表情,发型等等;观察伤口形态,伤口有多少,伤口位置在身体什么位置,伤口深度,大小,伤口的种类,伤口与伤口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有什么提别的伤口引起注意等等;观察外部衣着,如衣服的数量,治疗,颜色,式样,新旧,产地,有无撕裂损伤,衣损的损伤与尸体的损伤是否一致,衣服上的附着物,随身物品等等。还要注意检验尸体现象,尸温,尸斑,尸僵,腐败,角膜混浊成度等;检验尸体各部的特殊标志,尤其注意对尸体头发内,鼻孔,耳道,口腔以及指甲内的检查。

(2)现场周围遗留的物品的勘验。

要根据伤痕特征判断凶器种类,并注意在现场环境中尽可能寻找凶器。经过判断与验证发现班不属于现场的东西。与遗留在现场上的手帕,手套,烟头,书包,包装物,捆绑物等。要认真审查其与案件的关系。不论室内室外,都应仔细受训手印,足迹及血迹,交通工具,破坏工具,刀枪棍棒,砖石绳索等致伤工具物品,以及衣帽,手套,纽扣等日用物品等。

(3)现场的搏斗痕迹的勘查。

要从犯罪人作案过程中可能接触过的客体上和到过的部位发现并提取手印,足迹,枪弹痕迹,交通工具的痕迹,分析这些痕迹形成的原因,时间,判明其与事件的关系。对于搏斗痕迹应仔细观察,用以判断是否与尸伤相符。观察是否有反常现象,如尸体被烧焦,尸体死者呼吸道内无异物;从尸伤看应有激烈搏斗,但现场完好无损;尸体上有开放性损伤但现场无喷溅,流淌的血迹;尸体俯卧,但尸斑在背部等等。

2.现场访问的重点

在勘验杀人现场的同时,应组织部分侦查人员进行现场访问,查明和获取有关侦查线索。主要访问如下情况:(1)被害人的情况。被害人的社会交际情况,社会背景情况,生前是否有异常表现,熟悉的人最后一次见到被害人的时间等等。(2)访问被害人的家属,同事,领导。看看他们对杀人案件的反映和议论,他们有没有怀疑的人。(3)访问熟悉现场情况的人,看现场物品是否有大的改变,有没有不是现场的物品,或现场丢失的物品等等。(4)访问目击者。犯罪人的人身形象特征,逃跑方向,携带何种物品或工具,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曾听到过呼救声和异样声响等等。(5)若被害人为尚未死亡,应设法急救,在可能的条件下,抓住时机询问有关案件事实。

(二)一般杀人案件案情分析重点

通过上述现场勘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案情,解析案情重点。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案件性质分析。

通过现场勘查,可以分析此案件是自杀还是他杀,是意外事故还是责任事故,是自然死亡还是病理事件。从而为下一步是否立案提供帮助。

2.分析作案动机。

前面说过,杀人不是儿戏,犯罪者一般不可能无原因去杀人。这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杀人动机一般如:仇杀,图财害命,杀人灭口,恋爱婚姻家庭纠纷等等。分析是可以依据下列条件,结合多方面情况,综合推断。(!)根据对尸体检验结果分析;(2)根据现场财物损失分析;(3)根据犯罪分子在现场活动过程分析;(4)根据对被害人的调查分析;(5)根据现场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等等。

3.分析作案时间与死亡时间。

杀人犯罪案件作案时间指犯罪分子侵入现场实施杀人犯罪后逃离现场所需时间。如果还碎尸,抛尸等其他犯罪行为,则要分析出多个作案时间段。作案时间与死亡时间机密相连。有时死亡时间与作案时间相差不大;又是作案时间在死亡时间的前面,如投毒杀人案件;有时作案时间在死亡时间后面,这一半是认识对象错误的特殊情况,这里不做讨论。对作案时间和死亡时间的分析,通常依据下列条件:现场上标明时间的物品;现场物品状态以及当事人的生活规律;实体的检验结果;现场上动,植物变化的规律;现场调查的材料。主要是根据有关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尤其是案发时听到的叫喊声,搏斗声是确定作案时间的直接参照条件。正确分析作案时间对以后的排队摸底有直接影响。

4.确定杀人的手段和工具。

分析作案的手段和工具一般的方法有:根据实体检验结果分析。通过对伤口的形态分析和现场上与工具相关的遗留物的鉴定,确定犯罪分子使用的杀人凶器。特别要注意对尸体上工具残留物的提取检验,为直接确定凶器类型寻找依据。

5.分析杀人的主要情节。

通过痕迹的分析,可推断犯罪人怎样接近被害人;使用何种工具,破环障碍物;使用何种凶器杀死被害人;犯罪人先做什么,在做什么。还可以通过现场痕迹,物证,物品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关系;血迹及其分布;血迹与尸体伤痕的关系等来判断杀人的主要情节。

6.分析犯罪分子的个人特点。

对犯罪分子刻画包含多方面内容:一是犯罪嫌疑人人身特征的刻画;二是犯罪嫌疑具备的知情条件;三是犯罪分子的技能条件;四是犯罪分子作案动机和心理条件。每一起杀人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特点都有所不同,分析时,不仅要找准规律性特点,更要注意分析犯罪分子独有的犯罪条件,这往往是案件侦查的突破点。分析的主要依据是:目睹人提供的犯罪分子形象;杀人的手段,方法和对尸体的处理;现场的遗留物和作案工具;现场上的痕迹等等。

(三)杀人案件侦查途径和侦察突破口的选择

所谓侦查途径的选择,就是对侦查工作的路子,方法,措施和手段的选择。侦查途径选择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破案的速度和质量。杀人案件的情况各不相同,案件中作案人的情况差异很大,所以可供选择的侦查途径也不可能相同。通常有以下三种途径:

1.从事到人的侦查途径。此种途径是指犯罪性质明确,发生杀人事实后立案,从存在的犯罪事实出发查找作案人的侦查途径。它是以已发生的杀人案件为对象,从勘查现场,现场访问以及研究犯罪现场各种情况入手,以犯罪事实为依据,从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去追诉犯罪动机目的,进而发现作案人的一种方法。这种侦查途径多用于现行杀人案件以及尚未发现嫌疑对象的杀人案件的侦查。

2.从人到事的侦查途径。此种途径是指有犯罪嫌疑而具体犯罪情节不明确,以人立案,从具体嫌疑对象出发,查清其犯罪事实的侦查途径。它是以特定的犯罪嫌疑人为对象,从调查和发现某个人有作案的重大嫌疑或迹象入手,以查明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作案手段以及后果或者正在预谋的犯罪行为,然后采取各种措施或取证,破获案件。

3.从物到人的侦查途径。此种途径是指以特定的痕迹物证为依据,发现与之相联系的人的侦查途径。在有些杀人案件中,作案人往往在犯罪现场遗留下某种物品,作案工具,痕迹等物证,这些痕迹物证与作案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应以此为依据展开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如有些盗窃杀人案,其赃物特征明显的,可通过控制销赃或从经济反常,财务来源不明上去发现犯罪嫌疑人。

所谓侦查突破口是指确立了侦查途径后,从最有利的线索入手去侦破案件的措施。具体来说一般杀人案件的侦查突破口有:从现场的遗留物和尸体上的粘附物入手;从杀人动机入手;从知情人提供的犯罪人外在的形象入手等等。

(四)一般杀人案件侦查计划的制定

在对案情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分析判断以后,为了顺利的转入下一步的侦查工作,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书面侦查计划。侦查计划是侦查指挥人员指挥侦查破案的依据,也是侦查人员实施侦察的行动指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助于使侦查工作获得明确的方向;有助于正确安排各项侦查措施,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有助于全面调查案件所色基的问题,保真干茧得到可观,充分的侦查。

制定侦查计划必须严肃认真,反复斟酌,周密设计,全面安排。要突出重点,内容要明确具体,措施要切实可行。采取的侦查措施手段要从案件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脱离实际。计划还要符合法律的要求。总之侦查计划的这顶必须具有明确性,可行性,及时性,合法性。

制作侦查计划时要有针对性,对于案情简单清楚的杀人案件可以制作表格计划,要注意表格计划要一目了然,突出重点;对于案情复杂重大的杀人案件应制作书面计划,要周密设计,全面安排。

(五)一般杀人案件的基础侦查工作

基础侦查之侦查机关在案件侦查初期,为查明案件的事实,故针对不特定人展开的侦查活动。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现场勘查,公布案情,排队摸底,保全措施。对于杀人案件在基础侦查中重点的是前三项步骤,现场勘查我们在前已述,此不累述。故在次主要论述公布案情和排队摸底。

1.公布案情。这是侦查机关在侦查初期,为了广为征集线索,有目的,有计划向一定范围内的民众公开案件情况的活动。通过公布案情,可以收集线索,通报警情,加强公布信息的透明度,更可以向犯罪分子传达信息,使其承受巨大心理压力。

2.排队摸底。指侦查机关在广为收集案件线索的基础上,根据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特征,作案条件等因素对嫌疑线索逐一进行分析,以最终排除或确定某一嫌疑对象的侦查活动。

排队摸底可以通过普遍排查和内部排查,检索犯罪情报资料三种方法来进行。(1)普遍排查是以确定的摸排范围内,发动群众,广泛提供线索,提供摸排条件,去订嫌疑对象的一般方法。(2)内部排查是侦查机关及内保组织根据案情,摸排条件以及当时的社情,敌情,在内部掌握的刑嫌人员中排出嫌疑对象,然后围绕这些嫌疑人寻找证据。(3)检索犯罪情报资料,刑侦,监狱,劳教看守部门所储存或建立的犯罪信息资料,档案,是普遍排查嫌疑人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反复杀人,连续杀人,在作案时间,地点,侵犯对象,活动方式和作案手段等方面有一定的习惯性,在犯罪现场会留下相同的痕迹,和有关资料对比,并检索,就有了大致的嫌疑对象。

排队摸底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在实施时还应注意下列条件:时间条件即作案时间;空间条件,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可能占据两个空间;现场遗留物,遗留痕迹条件;工具条件,此能反映使用人所在地区,职业特点,专门知识,使用习惯和其他特征;因果关系条件,从犯罪动机入手;体貌特征条件,相貌特征和衣着特征;职业技能条件,反映出犯罪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知情条件,作案人熟悉现场环境,了解内情,直到被害人的作息规律等等。运用这些条件和方法逐一排除或确定犯罪嫌疑人。

(六)一般杀人案件的专门侦查措施

专门侦查是案件经过基础侦查,嫌疑线索经过确认后,侦查机关为证实犯罪,缉捕犯罪人,对特定人实施的侦查活动。

1.综合运用各种侦察措施来缉捕犯罪人。如询问证人和被害人家属;勘验,检查;秘密搜查;控制销账;技术鉴定;监视跟踪;内线贴靠;组织辨认等等各种侦察措施。

2.破案。破案是指经过侦查,犯罪嫌疑人及其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并取得了确凿证据,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拘留,逮捕或其他强制措施,以进一步查清全案的重要侦查步骤。

破案的选择是破案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破案时机一般有提前破案,推迟破案,及时破案等等。提前破案是在某些案件的侦破中,作案人的主要犯罪事实已基本查实,但全案情况尚未完全弄清,证据还不十分确凿,而确已掌握侦查对象有逃跑,自杀,毁证或是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迹象,除了破案以外,再无别的办法可以制止其行动时,可以决定提前破案。推迟破案是为了顾全大局,即如果此案的破获会影响到其它案件的侦查时(如在集团案件中),就要从全局出发,认真分析研究,权衡利弊,在征查部门王权能够控制犯罪嫌疑人的行动的前提下,可以决定暂缓破案。案件侦查成熟时就可以立即破案。

破案的主要工作是:审查案件事实和证据材料;制作破案报告;制定破案计划;组织破案力量;办妥法律手续;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搜查犯罪嫌疑人的住所,办公所及其他可疑场所;讯问犯罪嫌疑人;追缴赃款,赃物;及时进行破案总结。

3.预审。预审的任务是为了查清犯罪事实,核实证据;查清有没有其他同案犯,遗漏犯罪事实;查明犯罪嫌疑人罪轻罪重的情节,是否有加重,从重情节;是否为累犯,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等;是否有属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情节;是否有为自首,立功情节等等。

4.侦查终结。侦查终结是指侦查机关对所立的刑事案件,经过一系列侦察活动,认为犯罪事实已查清,并取得了充分确实的证据,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和犯何罪,无继续侦查的必要,从而决定结束侦察并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的诉讼活动。

侦查终结的案件应符合如下条件: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案件性质和罪名认定准确;法律手续完备。(1)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起起诉,书写起诉书,移送起诉。(2)对于犯罪事实基本清楚,但证据还欠缺时,应补充侦查。(3)对于下列情况的应撤销案件:杀人事实不是犯罪嫌疑人所为的;指控犯罪嫌疑人的杀人犯罪事实证据不足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况,如有精神疾病的,遇国家大赦或赦免的等等。

三、综上

一般杀人案件侦查的一般程序包括了刑事案件侦查的一般步骤,立案--基础侦查--专门侦查--破案--预审--案件终结。基础侦查包括了现场勘查,公布案情,排队摸底,保全措施;在现场勘查之后和公布案情之前,应进行案情分析,制定侦查计划。掌握了一半杀人案件侦查的一般程序,相当于掌握了刑事案件侦查的基础,对复杂的无名尸体案,碎尸案就可以依此为基础进行侦查。

第三篇: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权利

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权利

摘要:充分保障侦查阶段律师辩护权是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的需要,也是实现依法治国、完善我国诉讼结构的需要。2012年《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在保障侦查阶段律师辩护权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会见通信权:便捷可见,艰难依旧;阅卷权:侦查阶段缺失;调查取证权:仍停留在理论阶段,立法尚不完整。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了侦查模式中“控辩裁”三方不平等,存在结构性矛盾;传统法律观念深入人心,人权法治观念淡漠;律师权利救济措施缺失。由此,需要树立科学的司法观念,重新定位律师角色并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关键词:侦查程序;律师权利;新《刑事诉讼法》

在1996的《刑诉法》运行了十余年的诉讼环境下,大部分律师对“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都心有余悸,2012年新修订的《刑诉法》明确了律师辩护人的身份,新修订的《律师法》与之呼应,律师在侦查程序中所享有的会见通信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提出书面意见等相关权利得到进一步完善,也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保障其行使这些权利,新刑诉法的颁布兼顾了广大刑辩律师在实践中的工作困局,着力在“三难”问题上推陈出新。但同时律师的权利也受到诸多的限制,犯罪嫌疑人的各项合法诉讼权利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新法的实施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我国侦查程序中律师权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会见通信权:便捷可见,艰难依旧

会见通信权即律师参与诉讼,与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的权利。《刑诉法》第三十七条和《律师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该项权利。《刑诉法》第三十七条基本保障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权,其第一款明确了权利;第二款明确了普通案件律师可以凭“三证”直接会见;第四款明确了律师会见不被监听,保证了律师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秘密交流权”。

调查显示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程序更为方便,公安机关也积极提供场地和程序上的方便。但是,这并不是说律师会见权现在就得到了畅通无阻的贯彻和落实,实务界的反馈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在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新刑诉法实施状况调研报告(2013)中笔者发现在有效问卷调查中,“会见难”的形态多样,例如虽然会见可以凭“三证”即可,但个别看守所仍然提出附加条件,如提供犯罪嫌疑人拘留证原件、律师身份证等,41人(12.9%)认为完全没有解决原先的“三难”问题。新法的实施,许多律师都表示在会见当事人时感受到了人性化的便利,更有不少律师对看守所的新措施啧啧称赞。如北京市看守所向律师告知办案人员联系方式;允许会见时使用录音录像设备;不限制会见的时间长短等。但仍有许多律师反映在申请会见犯罪嫌疑人时遭到百般阻挠,粗暴拒绝律师会见,侵害律师会见权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微博上时常能看到律师反映相关问题,“段志刚律师:今天会见一法律援助案件的当事人才发现堂堂的地级市看守所有三个特点:

1、律师会见隔断(注意不是室)只有三个,会见时律师声音、当事人声音此起彼伏,靠吼才能听到自己当事人说话声;

2、律师会见时间每周一、二、三、五,周四不安排;

3、提人速度特别慢。”在实务工作中,司法部门以涉案金额为关卡阻止律师行使会见权的情形屡见不鲜。

1.2 阅卷权:侦查阶段缺失

阅卷权指律师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案卷材料的权利。《刑诉法》第三十八条与《律师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该权利。《刑诉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第三十八条,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其查阅的范围是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出,在侦查阶段律师所享有的权利其实是“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也有学者将其称为“准阅卷权”。

由此可见,在侦查阶段律师并不享有查阅案卷材料的权利,更无从谈摘抄、复制的权利。有人认为没有规定侦查阶段的律师阅卷权是有道理的,认为犯罪嫌疑人的口供需要证据的佐证,缺乏证据的口供没有证据意义。

1.3 调查取证权:仍停留在理论阶段,立法尚不完整

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即律师在办理法律事务时有权向有关单位、个人调查、收集证据。在特定情况下,律师可申请向检察院、人民法院调查证据。《刑诉法》第三十九条、四十条、四十一条规定了该项权利,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律师可自行收集证据,在取得本人同意及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同意的前提下,向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调查取证;第二,在侦查阶段,律师有权向检察院申请调取公安机关掌握的证据材料;第三,律师收集的有关犯罪嫌疑人无罪的证据,应及时告知侦查机关。调查取证是否可以涵盖侦查阶段,从语义上看,并不是很明确,但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通说认为,可以适用于侦查阶段。

因为《刑诉法》把侦查阶段的律师界定为辩护律师,则其当然享有调查取证权。因此调查取证权又可进行如下分类:

(一)自行调查取证

《刑诉法》规定辩护律师调查取证的对象包括证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掌握实物证据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与侦查机关取证的强制力不同,辩护律师调查取证以对方的同意和配合为前提,如果对方不愿提供证据,可以任何理由拒绝辩护律师的要求,造成辩护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权利落空。

此外,新《刑诉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律师应当如何收集调查这三类证据,对收集的方法、方式以及途径缺乏相关规定,在鼓励律师对该类证据的收集的同时无疑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执业风险,即便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或者《公安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分别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相关办案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或者“公安机关应当进行核实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有关证据应当附卷”,但是其并没有具体规定对该类证据不审查或者不核实、不记录、不附卷的程序性制裁措施。因而,在现阶段,侦查程序中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尚有重重阻隔,且并未在立法中引入第三方机构的情况下,贸然取证或委托第三方取得的证据,其可用性大打折扣。

(二)申请调取证据

当自行调查可操作性,实现难度过大或者无法自行调查取证时,律师可以向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在审判阶段还可以申请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由于辩护律师无强制取证权,取证成功与否取决于对方的配合程度,在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较为淡薄的状况下,律师自行调查取证面临不少障碍。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规定了辩护律师有权申请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收集和调取证据,可弥补辩护律师调查取证能力和手段的不足。我国侦查程序中律师权利现状的成因

从上述对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权利现状的分析来看,律师的权利状况并不理想。而物质决定意识,一国某项制度的运行状况与国情密不可分,侦查程序中律师辩护现状的产生也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侦查模式中“控辩裁”三方不平等,存在结构性矛盾

从刑诉理论上讲,控诉、辩护、审判三方应实现审判中立、控辩平等、控审分离。三方之间是平等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每一阶段,都存在控诉、辩护和裁判三方的关系,“控辩裁”三方通常被理解为三角形的结构关系,而三角形结构三方应势均力敌,力量均衡,任何一方的塌陷都将导致结构性的矛盾。公检法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共同体,必须实现三方力量均衡。

2012年修改《刑诉法》前,律师连基本的辩护人身份都不曾拥有,“控辩裁”存在结构性塌陷,2012年《刑诉法》修改后,犯罪嫌疑人有权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委托辩护人,辩护律师开始在侦查阶段获得“辩护人”的角色,正式成为“控辩裁”三角诉讼结构中的有力的一方。但我国的现实情形是控辩双方权利地位不对等,虽然律师越来越被社会认可为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是与检察院平等对抗的主体,但更多时候律师被排除在公检法之外。侦查机关对律师采取的轻视、漠视甚至敌视态度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在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之中,即便在立法尚不全面的情况下,律师想要行使已有的权利也是十分困难的。

2.2 传统法律观念深入人心,人权法治观念淡漠

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及建国后法治建设的曲折道路,中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观念,以程朱理学为支撑的“以礼治天下”,在民智未开的社会之中,社会及公民都缺乏对个体权利的关注,更是缺乏民主、法治观念,等级制度深入人心,律师的地位低下,甚至被认为是诡辩的喉舌。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具有控权的思想资源和制度资源,这与法律文化有密切关系。马克斯?韦伯称,中国人寻求的是实际的公道而不是形式法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民主、法治观念被党和国家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也较之前有了质的提升,人们对于律师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但不可否认,传统的法律文化依旧影响着人们,诉讼本身所具有的对抗性,及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都使得部分民众开始对律师产生仇视心理,无法正确评价律师职业。刑事诉讼所追求的是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正如台湾学者林钰雄指出的“刑事诉讼法不容许以不择手段、不问是非及不计代价的方法发现真实。”要在侦查程序中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发挥律师在侦查程序中辩护的职能,完善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让刑事辩护制度走向民主和科学,仍然任重而道远。

2.3 律师权利救济措施缺失

通过上文分析,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观念深入人心、人权法治观念淡漠的背景下,在推行民主、法治,实现律师辩护权利时必须有相应的权利救济手段。但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规定相关措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很多情况下也不排除侵犯辩护权所取得的证据,对于救济措施,也仅停留在向上级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提出纠正意见,不触及侦查结果的效力问题。无权利就无救济,权利救济措施的缺失只会导致犯罪嫌疑人及辩护律师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使得法律原本规定的权利成为纸上宣言。侦查程序中律师权利的完善

3.1 树立科学的司法观念,重新定位律师角色

科学司法观念的树立,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目前侦查程序中律师所面对的种种不公与阻碍。我国传统诉讼法律文以纠问制为主,司法机关有罪推定、国家或权力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刑诉基本价值取向“惩罚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引导下,很容易忽视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的权利。因而,司法机关要树立无罪推定的原则,在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的前提下,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人员应当转变“司法工作人员与律师处于对抗关系”的片面观念,意识到相互的合作关系,正视律师所具有的实体及程序性的独特审视视角,认识到律师的提前介入及意见的提出有利于避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冤假错案,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作为“法律和正义的化身”的法官,更要居于控辩双方之上,居中裁判,不对任何一方有所偏颇,有效地维持控、辩平等对抗的局面。

3.2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首先,针对阅卷难、会见难,公检机关应该制定进一步的司法解释细则,严禁侦查机关制定各种与最高检、公安部相抵触的所谓的本地区司法解释细则,严禁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采用各种非正当理由阻扰律师会见,对于阻扰律师会见的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应该制定一定的惩戒措施,切实维护最高检、公安部司法解释的权威性和最高效力。与此同时,相应的政府财政应该支持侦查机关进一步改善会见硬件条件,尤其是会见室过少的问题,切实听取和解决律师会见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树立一种重大的责任意识和正当程序理念,认识到辩护律师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犯罪嫌疑人的事情,犯罪嫌疑人的事情就是《刑诉法》第二条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事情,就是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事情。

其次,针对调查取证难,就《刑诉法》新增的第三十九条中律师向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申请调取证据而言,笔者认为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律师调查取证权,它是法律对侦查机关施加的一种义务和责任,是律师对侦查机关的监督权利,防止侦查机关滥用职权。纵然如此,没有所谓的实施、制裁、救济性条款,事实上,该新增的法条仍将束之高阁。此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证据收集时间是侦查期间,证据收集主体是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具体内容是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原因是未提交,申请对象是检察机关。对于前两个方面,基本上是不存在疑问的,但后三个方面却给实践中律师申请调取证据带来了困惑需要加以解决。就内容而言,笔者建议只要律师提出了相关的书面质疑申请即可,对于无罪或罪轻的证据材料已提交的证明责任应由侦查机关进行承担,假若侦查机关无法证明已提交该类证据的,则推定该类证据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尽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五十条第一款对此规定了审查后的两种情况,但司法实践中是否真的能够做到还是值得考量的,因而,有必要具体规定相应的审查标准,未及时调取或者不调取的救济方式及上述情形相应的程序性制裁。

第四篇:崇尚程序正义教学设计

32—

职业道德与

法律

一、崇尚程序正义 新授 知识目标: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程序的内涵,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板书设计】

一、崇尚程序正义

(一)诉讼的基本程序 1.诉讼的内涵及种类 2.刑事诉讼程序 3.民事诉讼程序 4.行政诉讼程序

(二)确保司法程序公正

1.司法公正及程序公正的含义 2.判断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

3.确保司法公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1.法律程序的内涵

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第三单元 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八课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一、崇尚程序正义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三个不同诉讼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设置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据此导入新课。

案例1 故意抢劫杀人,徐某被判死刑

徐某于2007年流窜至某市,采取刀刺、殴打威胁等手段抢劫过路行人,作案9起,案值一万五千余元。7月30日深夜,徐某在宁夏路持刀抢劫行人张某,抢劫中,徐某持刀向张某腹部猛刺一刀,致使张某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公安机关接到群众报案后迅速出动警力,经过侦查,将四处藏匿的徐某抓捕归案,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徐某提起公诉,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定徐某故意抢劫杀人,致人死亡,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徐某死刑。

案例2 邻居纠纷,法官断案

家住某市市北区镇江路干休所的王某和刘某是楼上楼下的老邻居,因为琐事两家起了争执,王某只要见到刘某就破口大骂,还在干休所范围内散布刘某的谣言。刘某不堪其扰、总觉得人们在背后指点自己,因而精神抑郁,健康状况受到极大影响,刘某多次劝说无效后将王某起诉到市北区人民法院。法院经审理认定王某侵犯 刘某名誉权事实清楚,要求王某向刘某赔礼道歉,并在干休所范围内消除影响。

案例3 乱刻乱画该谁处罚?

济南历下区游客胡某在游览曲阜孔庙时,用水果刀在古建筑物上刻下:“胡某到此一游”,致使古建筑表皮严重污损。曲阜市文物局对胡某做出罚款200元,并赔偿寺庙损失的处罚决定。

胡某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对自己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予以承认,但认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机构只行使文物管理权,行使文物处罚权的则是公安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因而曲阜市文物局无权做出处罚决定,并以此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后,支持胡某的起诉理由,判决撤消了曲阜市文物局的行政处罚决定。

<设置问题> 1.什么是诉讼?

2.上述三个案例分别属于何种诉讼? 3.它们的涉案范围有何不同?

学生逐个阅读案例,观察体味、思考,由案例进入诉讼知识的学习。【引思明理】

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比较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内涵。层层推进,深入探究,及时拓展诉讼的不同涉案范围,帮助学生知道不同的纠纷要打不同的官司。

〖讲授新课〗

一、崇尚程序正义(板书)

(一)诉讼的基本程序(板书)1.诉讼的内涵及种类(板书)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交流研讨案例,进行思维整合,解决诉讼内涵及种类问题。

教师一案多用,使用多媒体课件再次向学生出示“案例1”,与学生共同分析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程序,重点分析在案件中各司法机关不同的司法行为,以此帮助学生体会司法程序的严格,共同总结刑事诉讼的一般法律程序。

<设置问题> 1.哪些国家机关介入案件?它们都履行什么职权? 2.该案件从立案到审判都经过哪些法定程序?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通过 “案例1”中设置的两个问题,解决以下教学内容: 2.刑事诉讼程序(板书)

由问题1,通过不同司法机关在案件中依法履行的不同职权体现,初步向学生说明诉讼程序的严明。该案例属于公诉案,也可以补充说明自诉案与公诉案的不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强学生对法律程序的认识。

由问题2,观察刑事诉讼从立案到最终审判的全过程,详细分析刑事诉讼的程序,师生共同体会程序在司法活动中的作用。

设计刑事诉讼基本程序图,以直观图像的形式,用课件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诉讼的基本程序。在把握诉讼程序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2”与“案例3”,以表格形式,对比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以便突出本节教学重点,强调法律程序的严格,引导学生思考程序正义与司法公正的内在关联,以此转入第二个教学内容的学习。

3.民事诉讼程序(板书)4.行政诉讼程序(板书)<设置问题> 1.为什么每一种诉讼都必须经过这些法定程序? 2.你认为这些法定程序是否有利于判决结果的公正? 学生结合案例,对照诉讼程序图表,分组讨论,交流研讨。因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是让学生增强程序正义观念意识,因而在上述学习中,注意有重点地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三大诉讼的法定程序并体会程序的公正性,为达到此意图,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研讨”环节,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理解诉讼程序的公平与正义。

一案多用,充分发挥案例的教学使用价值,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再次出示“案例3”,从程序公正角度巧妙设置问题,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对照分析诉讼程序,讲解实体公正的标准,以此加深学生对司法程序公正的形象理解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重点分析。

<设置问题> 1.诉?

2.案中胡某的行为明明违法了,为什么人民法院却判决他胜 你认为人民法院判胡某胜诉合法吗?这体现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再次交流研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的演示,形象理解程序公正、司法公正的深刻内涵。所设置问题需要学生在观察案例,学习诉讼基本程序基础上,深入思考,找到答案。教师可予以讲解并补充介绍实体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含义,让学生真正懂得司法公正的法律意义。

(二)确保司法程序公正(板书)1.司法公正、程序公正的含义(板书)2.判断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板书)

教师用课件展示宋鱼水法官资料及工作图片,从司法者角度引申升华司法公正的现实社会意义,进入增强程序正义观念的学习。

学生结合课件材料,交流研讨,加深对司法公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确保司法公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板书)

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再次利用教学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案例审判结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帮助理解司法公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样既让学生动起来,又使学生在动中提高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并引出本节课第三个问题“增强程序正义观念”的学习。

多媒体课件回顾诉讼程序的图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谈对诉讼程序正义的认识。

<设置问题> 1.为什么要制定和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 2.你认为国家司法机关应该如何维护公平正义?

(三)增强程序正义观念(板书)1.法律程序的内涵(板书)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板书)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板书)

教师结合教材第94页互动在线栏目内容,让学生分组探究,在讨论、解决设置问题的基础上、揭示程序正义保障司法正义,是社会正义的具体体现之一。并做主题升华:法律规定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以程序正义保障司法公正,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做到程序正义,需要每一个公民增强程序正义观念。并借用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再次紧扣教学主题,培养学生程序正义观念。

学生交流研讨、体悟理解。

〖课堂小结〗

教师以知识体系图的板书形式,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总结时,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巩固相关法律知识,深化程序正义法律意识。

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练习〗

运用“蓝极速网吧纵火案”进行课堂练习,利用案例强化认识,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能力升华。

最轻率的报复,最沉痛的代价

家在北京的初中生宋某(14岁)、张某(13岁)因两周前与“蓝极速”网吧的服务员发生纠纷,起意报复,在火灾现场附近的加油站购买1.8升汽油,于2002年6月16日凌晨纵火,造成了25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剧,并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6月18日,警方将两名涉嫌纵火的初中学生抓获。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2年8月27日对“蓝极速网吧”放火案作出一审判决:

因嫌疑人在犯罪时均未成年,依法对他们从轻处罚。以放火罪判处被告人宋某某(男,14岁)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张某(男,13岁)因不满14周岁,未追究刑事责任,已于2002年6月28日被北京市公安局收容教养。

<设置问题> 1.本案属于何种诉讼?案件的起因是什么? 2.案中宋某、张某分别会受到何种处罚? 3.你认为法院会怎么判决?依据是什么? 4.在遇到类似纠纷时,你会选择什么解决方式?

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结课所学知识分组交流讨论、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

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选用一组感人材料,创设情境,以母爱拨动学生心弦,以情感开启青少年良知,从而渗透德育主题,加强对学生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法制宣传教育。

材料:

人生最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最苦莫过于“子债母偿”,当一个年迈苍苍的母亲看着街头巷尾的通缉令上儿子那划着大叉的照片,此时此刻她的心必定是滴着血的;当死神的子弹射穿了年轻儿子的头颅,此时的母亲又经历着怎样的肝肠寸断?当已近崩溃的老母带着忏悔的泪水跪倒在儿子一手炮制惨案的受害人 家属面前,简单的“痛苦”二字已是轻描淡写的描述。我们无语,惟愿天下母亲不再受此熬煎……

〖课后作业〗

1.搜集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诉讼程序方面的分析。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17岁,我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为题,写一篇课后记(不少于300字)。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分层次巩固知识,提高认识。

第五篇:《程序正义论》读书笔记

《程序正义论》读书笔记

最近粗读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对其“程序正义之用”一章体会颇深。特以文本解读方式对心得进行摘录整理,以下是部分所得。

一、法律与强制

文本:‚法律规范只有在制定这些规范的程序被认为是合法的而得到广泛承认时,才能始终具有强制的有效性。‛

来源:《程序正义论》第9章,270页。

一旦谈到法律的强制性,就牵扯到法律的基本内涵。法律是否等于强制一直是19世纪以来法理学(?)范畴内争论不休的话题。如果一名强壮男子遇到落水儿童见死不救,人们会说:这个人太没道德了;而如果这名汉子恶意将小童推落水中致其死亡,人们则会说:此人犯法了。因此,道德和法律指涉的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范畴。

18世纪大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于前者约束内心,后者约束外在行为。此意味着道德只具有说服力,而法律则具有一种物质的强制力。换言之,道德总是劝戒人,法律则是为了示人以颜色。相应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法”与“刑”也总是牵扯在一起,因此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刻板印象就往往只是“法律就是外在惩罚或强制”。到了近现代代,一大批实体法的出现,将整个社会纳入法制体系,也更加强了人们头脑中对于“法律就是强制”这一观念的刻板印象。

但是,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人们却仍然发出现许多与“法律=强”相悖的现象。比如,在一起遗产诉讼案中,原告与被告的关系是兄弟,二人因为对遗产分配有异议且无法协商而对簿公堂,原告胜诉。但在法院向遗嘱执行人发布执行命令时,原告觉得因为遗产而和自己的兄弟打官司实在不应该,于是放弃了继承遗产的要求。这时问题出现了:法院能否“强制”原告接受遗产?如果能,原告放弃的是“权利”而不是“义务”,并没有违反任何关于此判决的操作原则;如果不能,有关义务的规定是法律,有关权利的规定也是法律,为何在此案例中却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失衡状态?法律的强制性在这里亦显现出其内涵丰富多样的色彩。

其实,法律义务的执行离不开法院,尤其是在某些不自觉执行法律义务的人出现时,法院就要强制他们执行。并且,法院的“强制”本身又是一种法律义务。但是,法律的本质绝不在于它有强制性。例如,强盗的命令就不能成为法律——而其之所以不能成为法律的理由,就在于法律的执行还有程序。程序法就是对这种法律的执行程序进行规范和限制的法律。强盗虽然也有自己的“帮规”,但没有一种特定的成文的条文去监督它的执行,因此强盗混迹的地方只能被称作“江湖”,而不能被称为“法庭”。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强制性只是法律的特质之一,可如果将这种特质无限制夸大而不用程序加以框定,恐怕“法令”和“强盗的命令”之含义就难分伯仲了。

因此,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程序之重要,正如法律条文本身是重要的一样。程序法的诞生,及其对现代法律社会的里程碑式意义,都是无法令人忽视的。法律规范只有在制定这

①些规范的程序被认为是合法的而得到广泛承认时,才能始终具有强制的有效性。只因法律

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其基础主要在于人们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施行。在一个民主社会,法律不是强制的。以维护实体法威权、匡扶正义为主旨的程序法亦然。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则或规范,实现“非强制性”的法律激励,调节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是法律的最高境界。

① 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二、程序正义

文本:‚在理想的程序保障下,民主政治既不会轻易陷于‘恣意’,也不至于投向‘僵死’。‛ 来源:《程序正义论》第9章,282页

就法律的社会意义而言,它不仅保证社会公平,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还有着保证效率或效益,激励人们去“做大蛋糕”的功能。实体法能够促使人们自觉、自动、自愿地将个人活动的“外部性”内部化,而程序法正是对法律的“内部化”过程加以监督的规范。程序法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更多地表现为强制处理社会有关法律事务的实践规则,人们更关注某种违法事项出现后,如何根据法律标准去度量当事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或补偿。这种重要作用却容易因为实体法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赋以最实用的法律手段而被忽视。其实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强制性的警示、约束和调整人们行为模式功能的程序法是更需要重视的一种法律。

实际上,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公器,已经在人心中形成一种激励机制,督促人们对各种层次的社会矛盾进行法律诉求,寻求法律认同。作为处理有关事务规则的法律(程序法),在一个社会里它是天天都在被使用的。每天都有一些人和一些事受到法律规则的度量得评判,但无论法律实践涉及的面再宽泛,那些受到法律规则度量和评判的人,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只能是“少数派”(minority)。一个能够实现正常运行的社会是不可能有50%以上的人整天忙于做“鸡鸣狗盗之雄”的。这样一来,作为度量和评判规则的程序法的使用程度(频率和力度)当然就是有限的。也正因为此,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程序法的重要性。

作为激励机制的程序法,是对法律执行过程的一种整体监测。作为实体法施行的普遍规则,它对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具体的内在力量。它被使用的过程也是完全融合在人的日常行为之中的。它具有一种理想意义上的无限性道德力量,且这种力量正是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执行体现出来的。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需要一种富有激励性的程序法律来中和实体法律带给我们的压迫感觉。因此,程序法对于维持社会秩序、进行法制化管理的心理学意义也是非同小可的。

哈佛学者亨廷顿曾说过,“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Magna Carta)而不是大麦克(“巨

①无霸”Magna Mac)。”一语道破西方现代化历程中法律所扮演角色对于民主社会的发展之天

机。如果说民主社会是一杆被正义之神握在手中的秤,那么法律就是秤上的标尺,而程序法则是制定划分标尺刻度的标准。在理想的程序保障下,民主政治既不会轻易陷于‚恣意‛,也不至于投向‚僵死‛。由此,西方人引以为自豪的自由、民主、公正、独立等理念得以在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体现,行政、立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也勾画出更为完美稳定的三角形。

三、法律与效率

文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法律对效率确实具有很大的正面推促作用。它通过确立和保障市场经济制度、解决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增强预期确定等途径提高效率。‛

来源:《程序正义论》第9章,286页

“效率”(efficiency)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到任何事情都会与效率扯上关系。法律需要公正,法律也需要效率。

中国学者张维迎教授在其论文集《信息、信任与法律》中,讨论了法律在分配功能之外的别一种功能,即“法律的首要功能是保证效率。” ②他认为衡量一个法律是否合理的首要标准是效率标准,分配标准只能位于效率原则之下。如此一来,法律又被纳入经济学视野,在中国当代社会形成多种存在方式,但只为一个目的:提高效率,确保公平。①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律怎样保证效率呢?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法律激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选择保有和增加社会财富的行为。由此,“法律经济学”又与边沁①代表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者“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相吻合。举例来说,“损坏东西要赔偿”这个普通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法律事项。从法律角度来看,当“损坏东西”的事项发生后,在事实清楚、信息完整的情况下,当事双方可以通过协商,完成赔偿。比如,一个人不小心当着熟人的面打破了对方的一只杯子,而后与该熟人协商,赔偿一只即可;如果事实相对复杂,信息也不完整,比如开车人在深夜无人的街头撞坏了他人的车,当事双方就要诉诸相关部门来处理,通过证据的收集,弄清楚事实真相,扩大信息来源,最后由法律处理部门判定损坏者的赔偿责任。不论是协商解决还是法律部门的介入,“损坏东西要赔偿”首先给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它维护了一种社会公平。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这种保护公平的处理,在经济价值或社会财富总量减少的情况下(有东西被损坏了),引起了经济价值或社会财富在不同人之间配置的变化,损坏者自己承担了损坏的责任和成本。因此,经济学认定如此的处理,是一种财富分配的处理,体现了法律的分配功能。

然而,“损坏东西”事项发生后,有法律部门介入与没有法律部门介入,事项的性质就不一样了。在没有法律部门介入的情况下,当事双方仅仅依靠“损坏东西要赔”的法律规则,自觉、自动、自愿地解决了赔偿问题,也就没有出现法律的强制性问题。然而,法律规则本身并不一定需要法律处理的实践,就可以实现法律处理实践才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一定是成本很低、效率很高的处理,比如打碎杯子的两个熟人之间只要一句“对不起”就相安无事了。相反,一旦法律部门介入,证据的收集和调查、法律实施的程序过程,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换言之,也就是成本大大提高了。这样看来,程序法的实施是为了保障后一种情形下的执行效率,以期通过对法律程序的规范,保障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将这种处理个体间“打破水杯要赔偿”小概率事件的手法推而广之,就是对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了。此时,法律程序实施时的作用也就更加显而易见。如徐亚文所言,‚法律对效率确实具有很大的正面推促作用。它通过确立和保障市场经济制度、解决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增强预期确定等途径提高效率。‛(P286)

四、合法化

文本:‚正义需要实现,但正义要以一种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来源:《程序正义论》第11章,350页。

正义是法哲学的核心命题,“正义的许多原则——各得其所,黄金规则,绝对命令,公平原则,宽容要求,以及其他等等,被认为超越了一切历史经验。”‚如果离开了正义的理念驱使,程序要么遽然终结,成为法律和制度的悲哀,要么悄然变质,沦为乖张和暴戾的工具,最终都会失去自身独有的品性。‛(P282)②

程序法所体现的正义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意义,笔者看来意即“隐喻”(metaphor)。亚里士多德说,“隐喻,是指以他物之名名此物。”程序法的制定和实施的隐含意义在于,它在有人参与的法律制度的施行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行为准则,并将对正义的理解及其威权的维护渗透进法律程序的过程中,使人们对法律在强制性表象下的激励本质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将人们制定各种法律(包括监视实体法的程序法)的初衷体现得最明显:维护正义,实现公平。哪怕是在奥古斯丁时期,人类对法律威权与高尚正义的追崇与膜拜这样的“最初梦想”也从不曾改变。

在关于合法化的讨论过程中,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对于权力结构的合理化,我们① 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国哲学家、法学家,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代表。提出“最大幸福原则”(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the greatest number)。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义务论或道德科学》等。② 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惟一的希望就寄望在对于透过对话而发展思想的有利条件上。”据此,权力的合法化过程不

是一个形而上的思考过程,而更是一个怎样将想法付诸实践、以行动来验证真理的过程。人类需要怎样的反省?以什么样的手段来保障这样的反省以实现对自身的救赎?法律为此提供了最直接的验证文本。而程序法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给出法律文本以一个实行框架,正如法律为自由套上了一个有限度的枷锁一样。人类追求正义的活动范围与维系公平的主导力量不以“权力的想象”为基础,而以“程序法律的实施”为标尺,正是“法大于权”的充分证明。徐亚文在书中也说,“法治社会对权力的控制就是依法驾驭、支配权力„„控制的法律依据既可以是实体法,也可以是程序法。”(P300)② 这样,程序法对正义合法化的隐喻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看得见效果的范围内,程序法实施过程中的可控因素亦显得更加明确。

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对疾病的社会学及政治学隐喻有极为精辟的认识。在她的著述中,“较之把社会比作家庭,把社会比作身体更能使社会的权威秩序显得不可避免、无可更易。”③照此类比,法律犹如治疗社会有机体疾病的必要医疗手段,缺之,社会有机体不可能正常运行。一方面,法律既促成我们对理想社会的蓝图构思,又激励人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梦想;另一方面,它把整个社会纳入了一种有章可循的正常轨道之中,同时设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底线。程序法作为一种尚在完善过程中的当代法律,是整个宪政体系中对法律威权地位确立与加强的必要手段之一,是一种将正义合法化的体现。正因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徐亚文才形容其为当代法律体系中“精髓的精髓”。

作者:姜山 ①

② [德]尤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下载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交通行政执法中的程序正义(精选五篇)

    近年来,随着交通依法行政的深入和执法队伍执法水平的提高,交通行政执法程序不断规范。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执法中仍然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部分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对执法......

    司法个案中的实体与程序正义

    司法个案中的实体与程序正义 (最高法院第76号民事判决书) 专家研讨会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 时间:2013年1月15日星期二 9:00 am。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2会议室。 主持人:李浩,......

    关于程序正义与社会治理创新

    程序正义与社会治理创新 姜明安 一、程序正义对于社会治理创新有什么重要意义 罗尔斯(John Rawls)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

    论自由裁量权与程序正义

    论自由裁量权与程序正义 法官是行使审判权的主体,自由裁量权是审判权的核心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是保障案件的审判公正与效率的关键。对于自由裁量权......

    程序的正义与诉讼读后感

    专题一:程序的正义 这一专题的理论性非常强,我的强烈的贯彻始终的挫败感就是在这个专题中产生的。虽然有三个大标题,但是通过我的阅读,我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重要的部分:何为正......

    政府采购需落实程序正义大全

    政府采购需落实程序正义 近日,审计署发布“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公告。公告显示,被审计的58个中央部门中,有23个部门本级和28个所......

    读《程序的正义与诉讼》(★)

    读《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刘克 09261034每次学习新课程之初,老师都会拉出一长条的书单,希望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二三本进行精读。说来惭愧,在我的法学专业长达一年半的学......

    从程序正义看我国的司法改革

    从程序正义看我国的司法改革 刘 远摘要:针对我国司法制度中重实体而轻程序的倾向,在剖析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正当程序与程序正义联系的基础上,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对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