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淀万泉小学 以绿色教育生态为核心
海淀万泉小学:
万泉小学始建于1933年11月1日(民国二十二年),是一所有着八十多年发展历史的素质教育优质校。全校共有83个教学班,3176名学生,210名教职工。拥有一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其中4名中学高级教师,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名市级骨干教师,10名紫禁杯班主任,3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8名区级骨干教师和93名学区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学校以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为核心,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倾力打造鲜亮的学校生态文化特色品牌,收到显著效果。
一、环境文化——建设优美的生态花园
play 海淀万泉小学:以绿色教育生态为核心
踏入万泉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它飞檐斗拱、亭台玉立,它高大宏伟、活泼有致,它气势磅礴、连绵一体。这一民族风格的建筑是我国著名的建筑泰斗、人民大会堂总设计师张镈大师83岁高龄封笔之作。
走进校园,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满园的玉兰花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它颜如玉,满树开花,枝枝向上,体现万泉人发扬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以及追寻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人生姿态。
走进教学楼,更是一派醉人的风光。为凸显绿色教育生态文化,万泉小学在楼层文化设计上按照春夏秋冬四个轮回进行设计。“粉色”的春天,可爱与甜美,象征着万泉学子品质的优雅和高贵。“绿色”的夏天,和谐与真实,展现出万泉学子的青春和活力。“黄色”的秋天,温和与淡雅,述说着孩子们成长的收获和幸福;“蓝色”的冬季,端庄与睿智,表达出孩子们希望自己早日达到一种深沉、成熟、博大宽容的精神境界。
万泉的校园是优美的,亭台楼阁、四季芳香;万泉的校园是有特色的,民族的风格,自然、生态、和谐、美好;万泉的校园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一处一景,时时熏陶着孩子、感染着孩子,是孩子们幸福生活的花园。
二、精神文化——建设幸福的生态乐园
当我们走进每一个班级,物品有序,鲜花艳丽、生机盎然,使人赏心悦目。“争星榜”上,群星璀璨,“星”花怒放;“作业榜”上,工工整整的作业在无声地闪烁着优秀者的光芒。孩子们学习是快乐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透漏出孩子们温文尔雅的气质和孜孜不倦的学习风气,从中体现了万泉小学倡导的“健康体魄、阳光心态、乐学善思、创新发展”的校训。
走进教师中间,我们体会到教师们为人乐观、踏实、善学乐研;深入课堂,我们感受着教师们关爱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参加教师的教研活动,我们欣赏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厚重的学识。
在万泉小学还有一支“大雁团队”,他们倡导“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开发出“课堂接龙式的教研模式”。他们成立以区骨和市骨为核心的教师工作室,带动教师全面发展。
近年来,万泉的干部们作风在改变。工作方式上:变“检查督促”为“主动服务”,变“单向灌输”为“互动研讨”,变“孤军奋战”为“共同攻关”,变“被动应付”为“自主、创新的发展”;领导方式上:让大家“动起来”,状态比研究更重要;让问题“实起来”,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让龙头团队“立起来”,集体的力量大于一切;让研究“深起来”,研究是解决问题之本。
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干部的作风都是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实现的。办学理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建设之魂。近年来,万泉小学梳理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惊奇地发现从1985年以后学校紧紧围绕着教育生态建设开展系列工作,先后经历了“环保行动——环境教育——生态教育——教育生态——绿色教育生态”五个发展阶段,为此确立了“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传递教育幸福”的办学理念,并以此建立起较为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从此以后,“做幸福的传递者”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传递教育幸福”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使命。
三、行为文化——建设和谐的生态学园
万泉小学积极开展行为文化建设,在学校整体思路上,追求“品位、品质、品德”的“三品”精神;在学生行为养成中,培育阳光少年;在教师发展上,倡导做“三雅”教师:女教师,优雅、高雅、静雅;男教师,儒雅、风雅、博雅。这些成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核心内容。
“以书香促养成,以书香增智慧,以书香育人格”是学校培育生态行为文化的重要举措。在2010年,学校重新修建图书馆,将图书馆由四层搬到一层,让孩子们更便捷地参加阅读活动。各班都设立小小图书箱和图书角,将学生间相互交换的书籍放在图书箱,将读书的感悟张贴在图书角。同时,各班定期地利用晨读时间阅读经典古诗词、经典名著,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阅览室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学校举办“经典美文诵读”、“古诗背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精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文化赋予校园生态文化以丰富的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到了重大的节日和重要庆典,更是孩子们的天地。学校形成了节日文化和庆典文化。“五一”、六一”、“七一”、“八一”等节日是孩子们深入实践,展示自我的最佳时间;毕业典礼、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是孩子们接受心灵的洗礼的最重要时刻。
另外,在班级层面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雷锋日”、“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要有一定的道德认知积累,还要充分地感受生活、认识世界,充分参与社会实践和进一步情境体验。让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活审美、学会创造。
社团活动是万泉小学最为突出的亮点。让艺术弥漫校园、让艺术走进生活、让艺术成就人生是推进社团建设的三大理念。近年来,学校社团蓬勃发展,金帆民乐团和管乐团均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专场演出,舞蹈团应邀承担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动画城》开场舞的拍摄并荣获在新加坡金狮国际才艺大赛金奖,棒球队荣获 MLB“钻石杯” 全国总决赛冠军,健美操队喜得第二十四届国际健美操冠军赛暨第十六届世界青少年健美操锦标赛少年组有氧舞蹈冠军,科技社团摘回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太阳能综合利用”团体比赛项目金奖,美术社团王正同学“航天之梦”作品随着神八升空,遨游太空;武术队2013 年赢取北京市中小学[微博]武术公开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等等。
据统计,万泉小学两个校区共有三十多个社团,覆盖了全校98%的学生,几乎每一名学生都参加了不同的社团活动,社团成为人才培养、个性发展的重要舞台,成为万泉小学文化育人的重要特色。
四、制度文化——建设温馨的生态家园
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制度,三流学校靠管理。学校管理制度既是一套隐形课程,又是一套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引导与激励机制。
学校把思想认识与制度落实相结合、把激励机制与制度实施效果相结合,加强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让孩子由被动地遵守到主动地执行,增强孩子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培养他们作为人的主动和自我发展的责任心。
培育优秀的教师是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措施。为此,学校建立了一整套“玉兰奖”评比制度,激励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学校设立“金玉兰奖”,激励那些在创新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设立“白玉兰奖”激励35岁以上的优秀教师;设立“粉玉兰奖”,激励35岁以下的优秀教师,设立“紫玉兰奖”,激励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长的教师。
总之,文化育人建设有力地推进学校高品位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学校品牌增值力,使万泉小学成为立足京城,辐射周边,走向全国的知名学校。近年来在北京晨报等多家媒体联合评选推介的“京城教育百所特色校”活动中,被评为“学生培养最具增值力的品牌小学”、“办学理念影响北京教育的品牌小学”、“师生成长最具幸福感的品牌校”。
“漫漫八十载,济济栋梁材。文化育人路,阔步向未来”。万泉小学这所八十年发展历史的老校,这所新世纪发展起来的魅力学校,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艺术教育为发展特色,不断地探索多途径的文化育人模式,不断开拓进取,谱写着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新篇章!
第二篇:以环境生态教育为抓手
以环境生态教育为抓手,打造学校德育特色
--北京会议(环境生态文明教育)汇报材料
在美丽的长江之滨,在九曲回肠的荆江之畔,散落着一颗璀璨的明珠--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清澈甘甜的河水滋润着这块湿地。一望无际的翠绿的苇丛中,漂来一声声清脆的鹿鸣,银色浅滩上,倒影着一群群麋鹿矫健的身姿,它们结伴而来,踏波而去。波光粼粼的清澈的湖面上,跃起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在如血残阳中,江豚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它们同游人嬉戏,与水鸟为伴。
这里是麋鹿的故乡,是江豚的乐园。动物与植物在这儿同生共长,生命与环境在这里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在天鹅洲的湿地浑然一体!
天鹅洲小学就着落在这块美妙的湿地。校园里绿树成荫,花香扑鼻。孩子们奔跑跳跃的身姿与绿荫相映成趣,教室里朗朗的书声同鸟语和谐共鸣。
天鹅洲有长江故道湿地和麋鹿、豚类两个国家级保护区,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特别石首市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是天鹅洲小学德育教育及生态道德教育基地。近几年来,天鹅洲小学把环境教育、野生动物保护、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走出了天鹅洲小学德育教育的特色之路。
一、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
新建于2004年的天鹅洲小学,是在原三户街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石首市最年轻的乡镇公办小学。学校自建立之初,为了与天鹅洲湿地和两个国家级保护的整体特征协调一致,立足于“绿色与生态”的理念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从2006年到2012年,在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绿化总投入近10万元,每年投入绿化美化维护费6000多元。建成了花园750平方米,桂花园450平方米,种植草皮近1000平方米。绿地率达10%,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校园内种植草皮以麦冬草和马尼拉草两品种为主。种植乔木近300棵,主要有香樟、桂花、银杏、雪松、罗汉松、龙爪槐、桃树、广玉兰等十多个品种;种植灌木主要有红桎木、小叶黄杨、棕榈、小叶女贞、凤尾柏、紫金等品种;花卉主要品种有杜鹃、茶花。我们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能见到绿草、闻到花香。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桂花和香樟浓郁的芬芳中,漫步曲折的卵石小道,徜徉绿茵如毡的草地。让每一颗小草、每一朵鲜花都成为孩子们亲密无间的伙伴,真正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四季长青、花香四溢中得到熏陶。
二、从发展规划和校徽设计的高度,让环境生态理念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2010年,我们通过反复的修改与论证,确定了《天鹅洲小学十年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我们确立了“以‘创造优雅环境、培养儒雅风尚、成就师生幸福人生、积淀厚重文化底蕴’为主方向,以传统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德育活动为特点,建成‘环境赏心悦目、师生愉悦上进、个性长足发展、氛围和谐幸福’的校园。”
这个规划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总纲,指明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方向。从思想和理念的高度凸显了“生态环境教育”。为了充分体现这一思想,我们在设计学校校徽时,注重从视角的冲击上加深印形,以绿、白色调为主;体现天鹅洲生态、环保的长江湿地区域特色。这个设计的下面两道绿色流水喻意长江故道湿地,上面三道绿色跃升流线是江豚跃出水面的美丽身影,一轮红日从江面冉冉升起,似天鹅的头、似扬起的帆„„水天融合,让人感受到静谧,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充分依托保护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体验和实践活动。
天鹅洲湿地生态保护区有长江故道湿地和麋鹿、豚类两个国家级保护区,生态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特别是石首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也是我校德育教育及生态道德教育基地。我们每个学期都组织学生进保护区,深入故道和湿地,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对提高我校少年儿童的环境素养、普及生态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2002年,我校少先大队组织全校50多名少先队员、3名辅导老师,用一个月的时间筹划拍摄的“寻访江豚”的主题德育活动录像,就荣获“石首市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评比一等奖。
2004年,我校组织4、5、6年级3个班120多名的学生开展了“清洁故道湿地,保护地球之肾”的义务清理故道湿地白色垃圾活动,受到了市教育局和团市委的表彰。
2012年10月3日,我校组织50名学生到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加了“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与“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处”共同组织的结合自身环境教育资源,为开发面向中小学生以麋鹿保护为主题的环境教育课程、教育活动方案而进行的前期准备--“首批中日技术合作环境教育基地试点”的环境教育体验活动。同年,在“石首市首届中小学科技节”中,我校参加体验活动的学生中两名同学合作写成的《麋鹿家族史调查》获得了科学小论文二等奖,6幅以麋鹿、江豚、湿地为主题的《我们未来的家园》学生画作获得科幻画创作一等奖。
2013年11月7日,在湖北武汉“自然之友绿希望”中心专家徐大鹏教授和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极力推荐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绿野寻踪”和“美丽中国行”两个栏目组来到我们学校进行了一天的专题片拍摄。我校学生以“画麋鹿、唱麋鹿、诵麋鹿、寻麋鹿”4个小活动,向专家、领导及央视客人展现了良好的环境素养。
四、注重学科渗透,让环境生态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我校的环境生态教育工作不只是停留在纸上、喊在嘴上、做在几次活动上,而且将环境生态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落实在课堂教学上。
语文教师从课堂和教材上深入发掘环境生态文明的教学资源,从一个好词、一幅美图、一段美文中让学生感悟环境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数学教师从一张插图、一个例题中去寻找教育资源,彰显环境生态教育的魅力。
科学课是我校环境生态教育做得最好的学科,学校要求能在室外上的课坚决不在室内,能做的调查和观察坚决做到位。校长亲自挂帅,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湿地,走入大自然,进行校园生物大调查、身边水资源调查、湿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们学会了对生物的合理分类,对生物生存的环境作科学的分析,一个个孩子俨然是一个个小小的“博物家”。他们认识了更多的生物,亲身感受到动物与环境的亲密,感受到了天鹅洲湿地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
五、让环境生态教育走“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之路,学校担当起社会责任。
记得麋鹿保护成立之初,鹿与人的矛盾十分突出:人与鹿争地,鹿损坏庄稼。毒死鹿,偷杀鹿的现象时有发生。江豚保护区成立时,由于人们偷渔,鱼网、鱼钩误伤江豚的事几乎是月月有发生。保护区成立巡逻队,聘请治安警力,但收效不明显。这时,他们想到了学校。
学校配合保护区,利用地方课程指导学生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江豚、麋鹿的保护知识;保护区把学生接过去,参观学习生物科普知识,了解江豚、麋鹿的生存危机。使学生的环境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我们通过学生把环境生态教育向家庭延伸。向学生家庭发放宣传小册子,要求学生向家长讲述参观保护区的所见所感,评比普法小宣传明星。一个孩子提高了一个家庭的环保意识,一所学校改变了一块地方人们的环境生态观念。
现在,偷渔偷猎、毒害麋鹿、误伤江豚、猎取候鸟的事在天鹅洲销声匿迹。豚跃湖面,麋鸣苇丛,候鸟成群结队,生物与环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融洽。这其中也少不了我们学校、老师、学生的一份社会担当。
第三篇:生态建筑论文 以西藏阿里小学为例
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研究
——以西藏阿里苹果小学为例
【摘要】在我国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选用常规的建筑材料时间及其奢侈的行为,昂贵的运输成本会大大超出材料本身的价值,如何通过地域性的生态技术,利用当地的传统材料、低成本低能耗的满足建筑试用功能已成为目前被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生态可持续理念的指导下,研究生态建筑的特点及设计策略,并以西藏阿里苹果小学为重点案例分析了其在材料、墙体、群落、单体、色彩和景观等方面的设计策略,讨论了所运用的建筑与自然生态协调的方法,通过简单方式赋予建筑地域特征和当代性的建造手段。并提出了生态建筑地域性应用的切实可行性,希望能推动生态建筑技术更快更好的付诸实践,建立更完整更成熟的生态建筑技术实际应用体系。
【关键词】生态建筑技术
地域性
传统材料
西藏小学
1、生态建筑介绍
1.1生态建筑定义
什么是生态?《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什么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20 世纪 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即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认识建筑,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建筑中去,生态建筑应具备节能的特征,充分考虑绿色能源的使用;其次应注重使用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材料,注重环境保护,尊重地域的环境和历史文化,与乡土结合,继承城市脉络。
我们可以暂且把生态建筑视为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我们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然后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建筑设计和改造,添加一定的适用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进而可以使这个小的生态系统能利用尽可能少的能源带给居住或者工作于其中的人以更舒适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同时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好能利用所在地域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及生物能(如沼气等),从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2生态建筑特点
节约能源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大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利用太阳能、风能转化产生的电能等二次能源。结合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遮阳等被动节能措施来达到节约能耗,并利用新材料所建造的外围护结构等达到防寒、防冻、保温、隔热的需求,为改善建筑物理环境采用多种节能技术措施,以此来提高室内外环境的舒适性。材料的循环再利用。
积极利用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资源和建筑材料。提倡使用本地的建筑材料,以减少运输费用。在建筑使用过程中,水资源的分类循环利用,如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分离,饮用水与非饮用水分管进户,雨水污水分流,水的二次利用等,废物分门分类处理以及建筑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并处理和回用污水等。
保护环境,减少废弃物排放。
更多的关注室内外物理环境:自然通风、室内外空气质量、建筑隔声和遮阳等。1.3国内外生态建筑技术现状
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工作,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建筑节能及屋顶绿化等各种节能技术和设备已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1969 年英国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是从整体上研究人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著作,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应用生态学的设计思路。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对城市、乡村、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模式,走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我国的生态建筑研究起步较晚,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在此背景下,1994年我国颁布了《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等文件,内容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资源等各个方面。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宪章》,并在分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方向。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作为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出台,内容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从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居住小区进行全面评价,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益。2005年6月1日——2005年6月3日“二十世纪人居环境回顾”全球学术论坛提出了“人居环境”。
2.1生态建筑技术
生态建筑包含3个技术层次 低技术
传统民居在选址上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小气候。传统民居普遍采用的四合院建筑也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居民就地取材,应用自然材料的生态精神。西藏的石屋、内蒙古的帐篷等,它们均是就地取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高技术
高技术生态建筑则强调建筑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共生,利用先进的结构、设备、材料和工艺,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理想的人工建筑环境
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楼常被人们称作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摩天楼。
塞维利亚博览会英国馆建筑展现了白天/夜晚的不同建筑效果,运用太阳能帆板、水幕墙等高科技技术以支撑环保思想,成就了“有活力的生命有机体”理念。
适宜性技术
所谓适宜性技术生态建筑是针对地方气候条件,融合生态建筑创作原则,运用现代生态技术与传统节能技术相结合而创作的建筑。相比传统地域建筑被动地应对自然环境,适宜性技术生态建筑则是被动应对自然环境和主动维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棚屋设计者针对不同风速和风向,通过调节百叶的开合和不同方向上百叶的配合来控制室内气流,从而卖现被动式自然通风,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
2、地域性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生态建筑理论都强调了生态建筑设计中回应地域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在做建筑设计前,建筑师就应该了解建筑项目当地的建筑材料状况,就地取材,找到适合所设计的建筑的当地建筑材料,并且将其作为建筑构思出发点的一部份,而不是漫无边际的纸上谈兵,在做出基本方案后很勉强地辅以地域建筑材料。运用地域建筑材料,不仅要体现在结构和装饰上,更要了解地域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美学和文化性能,避免使用高蕴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同时积极探索传统地域材料的现代更新及创造性运用,扩大和推广传统地域建筑材料的应用范围,最后对地域建筑材料的运用还要考虑经济和文化的因素,满足人性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回应地域材料的建筑设计。
地域性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包括 1“就地取材”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2 传统地域建筑材料的现代更新运用策略 3 废旧材料的重复利用策略 4 回应地域经济的材料运用策略
回应地域文化的材料运用策略
2.1“就地取材”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材料金字塔
新华字典中对“就地取材”的解释为:“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力”。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就地取材,不仅包括就近的天然建筑材料,也包括就近(通常以小于 500 公里为标准)生产的人工建筑材料,更包括就近回收利用的废弃材料,要针对每种地方材料的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优缺点,以合乎其性能、经济性和生态性的方式运用于不同的部位。“就地取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地域性,因此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就地取材”,“就地取材”的精髓和关键在于减少原材料在生产、加工和运输中的成本、能量消耗、污染物排放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王晖设计的西藏阿里苹果小学,选址于海拔 5000 米的高原,如果选用非地域材料,所带来的高昂运输成本和环境污染会使建筑具有非生态的一面。因此,王晖选择了遍布高原的卵石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除了平整的水泥屋顶和正面的太阳能玻璃幕墙外,墙和地形都是由鹅卵石做成的混凝土砌块垒砌而成的,节省造价、方便施工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生态性。
3、西藏阿里苹果小学案例研究
阿里一年中大多数时光都是—夏季短暂而冬季漫长。阿里苹果小学位于佛教胜地——海拔48com的冈仁波其峰脚下。这是由今典集团捐资的苹果教育垂金所启动的第一个新建项目。
最初的设计问题来自五个方面:
1、如何能让新建筑不去破坏这里的自然环境,2、如何能对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有所促进,3、如何能让孩子们有一个丰富的空间体验:呼,4、如何能将当代性引入到建筑中来,5、如何能最节省但又让建筑的存在较为久远。
1、材料
这几乎是一个以材料开始的设计,因为在这样的海拔高度,仅有一种当地材料——鹅卵石可以大量地使用。距此不远的普兰县。在中一印一尼三国交界处的民贸市场。所有的”建筑“都是用较大的卵石干垒而成,没有任何砌筑的痕迹。在西藏的很多的地方人们用石头垒起牲口的放养地,同时。也用石头垒起“玛尼堆“。石头在西藏随处可见。由于人们的使用方式。这种对不同石头的不同使用方式本身也就具有了文化特征。在进一步比较设计和建造的各种方法的经济性后我们大量地采用了自制鹅卵石砼砌块的这种材料。建筑的新建体量和原有的基地由于材料相同的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像是一种生长。
2、墙体
鹅卵石的墙体顺着坡地与群落式散布的建筑一起将整个学校划分成一个个院落,纵向布置的墙体起起伏伏。有着山体的自然形态。墙体有着非常重要的物理作用——挡风。位于阿里腹地塔尔钦,年均大风天气为149天,山谷中的西风几乎是影响这里建筑设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风和阳光在一年当中的每一天都相伴着出现。阳光是美妙的,特别在极为寒冷的冬天。如果没有风,即使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条件下。当地的人们还是喜欢在室外。晒着太阳,这一组间距不等的墙体的初始功能就是来源于此。在没有风的院落里阳光里的紫外线产生的热效应让这里的人们享受替室外的快乐。
墙体的不规则形态和间距来源于对西藏当地的建筑研究。藏式小院的墙体高度和距离就是在解决风和安全的前题而形成的。藏式小院的规模不同。但房子的面宽、院子的大小和院墙的高度却有着一定的关系。院子越大院墙也相对越高以起到挡风的作用。周边地区的院子宽度一般在9m到16m之间,我们选用了这些高地建筑的研究成果更为自由的布里方式。同时采用使得这些室外空间的时间感觉产生变化。像手风琴一样的墙体可以向两侧增减也为以后的发展留有改变的可能。3群落
墙体最后以一种不规则的。由鹅卵石堆成的地形隐没在基地当中。更重要的是这些墙体在完成了对风的阻挡的同时。形成视觉导向。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神山。神山冈仁波齐峰是藏传佛教的宇宙中心。是这里的独特景观。
建筑的布里随著大致三层高度不同的基地。采取了一种群落的方式。群落的布置方式源自我们对周边的100km左右的几个村镇的建筑群体空间研究。尤其是帕羊镇。由建筑形成的多种不同的室外空间。相互间通过道路或更小的院落连结,由空间形成的时间感受十分丰富。此外,群落的布置方式可以在施工操作阶段采取分片同时施工的方法。能够有效地缩短工期,在塔尔钦。每年的可施工时间共有二个半月。建筑群落和成组出现的墙体形成更为丰富的院落关系,这些20多个形态相近,但又各不相同的院子为孩子们的居住和学习生活增添乐趣。由于台地之间的高差形成建筑之间的南北向间距变化。所以建筑也分为三层,标高布里。这样。就像观影厅的座位从后排的建筑南望,可以越过前面建筑看到绵延的雪山美景
4单体
所有单体建筑都是朝南的,这样就可以在完全没有电能的条件下。更为充分地利用太阳作为能源。南面的整个墙体都用双层钢框玻璃窗加上对土太阳能的改良而形成透光、通风、采暖等综合功能。土太阳能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黑色瓦楞铁,放在朝南的双层大玻璃窗之间,白天的阳光将铁晒热后。打开朝向室内的窗户热空气完全可以满足取暖要求。太热了就把两层窗都打开。形成对流。这就像藏袍的设计,只有一半袖子方便随冷热调节。对风能的利用也是我们的设计的内容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资利用的电能是对绿色能源的利用。但是简单风车形设备将会破坏这里的自然景观。所以我们设计了“风洞“式发动机的设备用房,体量很小,而且同样的建筑形态。
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和最后的结果,是最可能的条件下用最经济的方法完成的。所有的建筑都采用了单层的设计,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难度,同时。对于需要现场制作的鹅卵石砼砌块而言,也有效地降低其强度要求,从而达到减少水泥用量的目的,提高建筑的经济性指标。因为考虑抗双和耐久性,钢筋砼结构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砼的主材料之一鹅卵石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而水泥和钢筋的运输由于对结构设计的要求而使其运量减到了最少。
5、色彩 建筑的檐口部位使用了阿里藏区人们最为喜欢的象征雪山和白云的白色,而其它的十多种颜色,我们从传统西藏建筑中选出,由学校的师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自主决定颜色的使用。我们希望通过使用颜色选择的方法将当地人们对建筑的某些理想带到他们自己使用的建筑中来。这样建筑也就比较自然地带有了地域的特征,以及当代性。
6、景观
最后。我们再回到材料,鹅卵石堆起的折线形地形成为了一种多功能的景观装置,可以是运动场的看台。可以是孩子们室外躺卧,读书的地方。也可以是师生升旗的地方。
阿里这个地方的天气是多变的一片云飘过来。就可能下起小雨。但雨后的景色却很不同。
阿里苹果小学雨后也有变化。因为表面灰色的鹅卵石在雨后却变成了彩色。
7、整体评价
建筑布局舒展而紧凑,但有意思的是,布局的灵感与高原无关,而来源于运河与船只,一次威尼斯之行让王晖目睹了堵船,当时他正好站在桥上,看到很多船只间距适度却又动弹不得的情景,由此他想到了正在设计的阿里苹果小学,于是便将其移植在了苹果小学的平面布局之中,高原盛行狂风,因此防风是建筑不可忽略的功能,王晖巧妙地把挡风体与自然地形结合,同时将神山的天然景色引入学校的每一个院落中。
对于很多人而言西藏是最神秘而遥远的世界屋脊,而阿里地区无疑是这屋脊上最荒凉的地方,在这里生命变的格外单纯、真实。王晖的实践是成功的,无论是从无偿设计的立场还是设计过程中的因地制宜的种种作法,都体现出来设计者纯然的创作状态。
4、总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态建筑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态技术应用于新建筑和旧建筑的改造。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生态建筑的建设,极大的降低了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能源损耗,提高了人体在建筑中的舒适度,并将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生态建筑技术的地域性的应用,可以真正的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国内国外已经建成的生态建筑以及尚未建成的生态建筑,可以为以后生态建筑技术应用于实际建筑中提供充分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域性生态建筑技术必将更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建筑,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建筑必将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李海英,白玉星等编著.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及案例分析[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3)[2] 林宁.地域性生态建筑技术策略研究——川东地区生态技术应用[D].南京:东南大学,2007 [3] 周曦,李湛东著.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22~92 [4] 涂逢祥, 建筑节能技术,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 p69-73 [5] 李湘洲.生土建筑的今天和明天[J].小城镇建设,1992(6)
[6] 黄 磊.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初探.重庆大学 2010.[7] 王晖.西藏阿里苹果小学[B].时代建筑2006 [8] 支文军;朱金良;;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J];新建筑;2006年06期 [9] 姚侃;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第四篇:以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为基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为基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中央提出和号召在全国实施的一项重大、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性工程。“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人们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需要,又是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偏差的需要。
一、荣辱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通俗地说,荣辱观也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从其基本内涵来说,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古往今来,思想家们都强调荣辱观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假如没有这种羞恶和崇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做不出伟大优美的事来。”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喻荣晓辱、尊荣斥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人们评价、判别并从而鼓励或约束自身或他人行为的重要道德标杆。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荣辱观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是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在道德上的反映。因此,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上获得了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根本区别于剥削阶级社会的荣辱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荣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辱观又具有继承性,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乐善好施、团结互助、明礼诚信等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誉”与“耻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四次会议期间的一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集中概括。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要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精辟概括;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荣”是积极奋进的追求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调节和改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对维护道德秩序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理论上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八荣八耻”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教育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现实来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偏差和行为失范等问题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的优秀群体,思想特别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都容易在大学校园找到市场,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思想敏锐,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成熟的心理品质。正是基于这种成长期的心理特点,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缺乏独立的判断,容易效仿,造成价值偏差与行为失范。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而出现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物质利益至上等消极的荣辱观念在一些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冲击着健康积极的荣辱观。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相符合的。但是,毋庸讳言,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崇高、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从媒体对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荣辱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信息时报》报道:2010年4月12日,由广州市妇联主办的首届女大学生论坛发布了《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占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瞭望东方周刊》于2010年8月6日发布的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称:“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52.7%的已就业女生表示理解,而在未就业女生中则有62%表示理解,比已就业女生高出近10%。”这些调查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对“劳动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不以为然。“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
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是大学生应该奉行的荣辱观,对那些迷恋金钱、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应该鄙视和抵制。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以追求金钱和享乐为荣,淡漠自我创造、艰苦奋斗的倾向,高校必须充分关注。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明辨荣辱、是非、美丑的正确价值判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必须看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学校育人环境的熏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培育。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重视其他课程的参与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地位,使大学生明白并自觉奉行这一社会主义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中,教学设计都应该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婚恋、义利、诚信、法纪等,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创新思路,避免简单的灌输说教,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实际效果。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受到感染和启发,触动其内在的思想情感,让“八荣八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也是高校全体教师的职责。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想政治课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都应该渗透荣辱观教育,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事实上,那种只管教书、不问育人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
其次,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
大学生的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应当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把对大学生的基础道德和文明修养教育与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高校从事学生管理的部门和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其日常表现与评先评优、提干入党挂钩,促使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中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推动者,也使大学校园里每个行为习惯都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节和控制、激励和约束。
最后,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荣辱观的养成,是与其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对人的培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促使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友爱、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等价值观念,营造尊荣戒辱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广泛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传播媒介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形成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爱祖国、爱劳动、懂礼貌、守诚信、尚节俭、守法纪、乐奉献的校园风尚。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高校还要通过校内相关部门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贴吧、论坛、聊天室等网络媒介的管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
第五篇: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 把保持纯洁性贯彻到自身反腐倡廉的全过程
2月14日,曹建明检察长出席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并讲话。本报记者程丁摄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丁海东)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今天在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检察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保持纯洁性对于检察事业的极端重要意义,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把保持纯洁性贯彻落实到自身反腐倡廉的全过程,在扎实推进自身反腐倡廉建设中切实维护好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纯洁性,为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纪律和作风保证。
曹建明说,去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检察中心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但当前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建设仍然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定要充分认识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坚持认真做好自身反腐倡廉工作意义尤为重大。各级检察机关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紧紧抓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严肃查办案件,扎实推进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败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曹建明指出,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对于推动检察事业科学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化解各种风险、应对各种挑战、经受各种考验、不断夺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胜利的重要保障。检察机关作为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和反腐败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维护党的纯洁性和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纯洁性的双重使命。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对于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检察队伍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各级检察机关和全体检察人员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人民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把保持纯洁性贯彻落实到自身反腐倡廉建设全过程,在扎实推进自身反腐倡廉建设中切实维护好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纯洁性,为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纪律和作风保证。
曹建明强调,要全面准确把握保持党的纯洁性对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从政治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等方面入手,努力建设一支理想坚定、党性坚强、品德高尚、作风务实、一身正气,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检察队伍。一要着力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思想纯洁。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引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二要着力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纯洁。切实把好检察人员进口关,完善新进人员录用办法,抓好检察机关党员发展工作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强化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选好配强各级检察院领导班子。三要着力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作风纯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和检察机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开展群众观点再教育,教育引导每一位检察人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把治理庸、懒、散作为推进检察机关作风建设的突破口,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党性原则,坚决反对和克服自由主义和好人主义。四要着力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坚持把自身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确保广大检察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坚持惩防并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违纪违法的工作力度。
曹建明强调,要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是广大检察人员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了检察机关党员干部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本要求,符合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本精神。其中,“忠诚”是思想纯洁的本质要求,也是检察人员首要的价值追求;“为民”是作风纯洁的根本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生动体现;“公正”是队伍纯洁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检察机关、广大检察人员执法办案是否纯洁的基本准则;“廉洁”与清正廉洁的要求是一致的,是衡量和检验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纯洁性最直接最现实的标准。在检察机关推进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两者在基本内涵、内在要求、价值取向、实现方式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各级检察机关要把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纯洁性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深入查摆并坚决纠正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行为、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纯现象,坚持不懈地在“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更好地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曹建明强调,要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为维护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纯洁性提供有力保障。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强化自身监督,努力从机制制度上保障公正廉洁执法。突出强调、大力推进依法行使权力,确保各级检察机关每一个领导干部和检察人员都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接受监督,坚决防止权力滥用。不断深化案件管理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全面强化和规范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进一步强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进一步提升制度执行力,进一步强化对检察机关选人用人的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和检察纪律,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
曹建明要求,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坚决维护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各级检察院党组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重视、支持纪检监察部门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认真贯彻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选拔党性好、能力强、作风正、威信高的同志进入纪检监察部门领导班子,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纪检监察队伍,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紧紧围绕检察工作全局,把维护党的纯洁性作为深化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败工作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教育、监督、检查、处理、保障等职能作用,切实维护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纯洁性。
高检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胡泽君主持会议。她指出,曹建明检察长的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去年以来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了今年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工作,提出要大力弘扬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努力保持检察机关党的纯洁性,并深刻剖析了当前保持检察机关党的纯洁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指出了加强检察机关党的纯洁性建设的任务和措施。讲话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全国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败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高检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邱学强,副检察长孙谦、姜建初、张常韧、柯汉民,中央纪委驻高检院纪检组组长莫文秀,政治部主任李如林,检委会专职委员童建明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副省级城市检察院,省会、首府城市检察院纪检组组长和相关负责人,以及高检院各内设机构全体人员、直属事业单位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