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定稿)

时间:2019-05-13 00:3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定稿)》。

第一篇: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定稿)

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25 15:17:49

来源:admin

点击量:156

关键词:小学;教育;校园文化;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源于人们之间相互交融之爱,小爱之于己,大爱之于人,博爱之于自然、社会和国家。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沟通师生间情感的桥梁,是使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对我国“仁爱”思想的继承。“仁爱”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仁爱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而“爱人”则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第一要义。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亲民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观,强调厚德载物的精神。孟子提出的“爱人者,人恒爱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也表达了爱的真谛。因此儒家的仁义之道就是爱人。这种精神就是贯穿古今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如孙中山所说的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对人对事都用爱字去包括,这种中国固有精神应该发扬光大”。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感情,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具有‘爱心’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爱的教育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指出,要把“同情人、关心人”视为奠基性品质。他认为,学生在儿童时期对人的苦难、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此时培养他们这方面的品质最为有效。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如果儿童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无法弥补。”古人也曾说:“少小若成性,习惯成自然”。

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其中对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需要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交流沟通。因此,研究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 “形象工程”的包装,关键在于挖掘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的内涵,唤醒师生的文化自觉,又使之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爱为核心的教育不是单向的教育行为,而是一种“双主体”的以爱育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愿景。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因此,加强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校园“爱文化”的内涵特征

1.1 内涵

当前,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人们通常把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常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即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常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小学校园“爱文化”的内涵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爱心育人、文化化人”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一个共同方向和价值观念,所表达的是在校园文化中无论是显形文化还是隐形文化,都体现了“以爱育爱”的双主体育人理念和博爱、向上、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气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追求的是:教学相长的教育理想,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创新的发展前景。

1.2 特征

校园的“爱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它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校园中的物质活动和环境也比较多地渗透着这“以爱为核心”的精神因素,这正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这样的一种精神文化可以分层次,从具有审美特质的感受爱、欣赏爱和实践爱的一种情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非压抑性、中介性和渗透性的特点。

①非压抑性。这样一种对“爱”的审美是师生心理得到解放的途径与成果。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感需要必须受到适当的压抑;在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个性情感也必须受到适当的压抑。组织制度和学校教育强调规范性,个性的情感要求必须服从统一的条条框框,但这些制度并非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爱文化”正从另一个侧面满足了师生的成长需求,使师生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活动中情感得到解放和提升。

②中介性。“爱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桥梁,在校园文化中物质环境通过“以爱为核心”的审美化改造,成为有情趣、有灵性、有影响力的景观,从而转化为物质、制度与精神的融合体。这种抽象的理性观念,通过审美化表现,融化于形象、直观的物质媒介之中。

③渗透性。“爱文化”并非独立自足的文化形态,它与情感的弥散性相一致,渗透于校园书香、数学、双语等各类文化活动的一切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说,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交叉文化,具有多重综合的边缘性质,渗透的结果是能动的调节,从而克服校园其他文化活动在育人功能上的片面性,使整个校园文化系统指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爱为核心”的精神文化还侧重于知识、道德、信仰等理性的精神文化因素,它具有整体性、历史继承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①整体性。即包括在此文化背景下的制度、观念、环境、活动、氛围等多种形态,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等方面,须调动党、政、工、团、队多种力量共同培育形成。

②历史继承性。“爱文化”应体现校园精神和风貌,既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民族的、本地区本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从而使之具有独特、持久的历史效应。

③丰富性。适合学生的特点,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向心力,发挥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愉悦身心、艺术审美、陶冶个性、行为训练等多种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树立一面“爱文化”的精神旗帜

有研究表明,学校文化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萌发期:始于学校成立之初,需要一定的制度来引导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学校领导的主观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成长期: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但还未建立真正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风格。成熟期:学校已形成真正的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定势牵引学校发展。发扬期:文化形成后还要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浇灌,才能吸收新鲜的成分形成开放的文化体系。

我们大丰市第三小学始建于1968年,在朱兆福、冯春华、陈慧君三代校长的励精图治下,学校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厂办工人子弟小学发展成为现在颇具规模的省级实验学校。受地理位置、政府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环境造就了三小人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群体品质,形成了三小独有的“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务实规范”的文化氛围。现在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在目前三小这样的文化基础上,我们需要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更高层次的引领和鞭策,需要一种更开放的文化体系。因而,“爱文化”的创建,则树立起一面“爱文化”的精神旗帜。于是,我们全校上下在原有的“求真、立美”的校风建设基础上,制定了“爱文化”背景下“爱国、爱家、爱三小”的校园精神。形成了“求真、向善、立美”的校风,“教真、扬善、育美”的教风,“学真、悟善、行美”的学风。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追求是:让真善美成为师生共同的人生信念,把学校建成传承文明、陶冶情操、充满人文关怀的快乐学园、开心乐园和温馨家园,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

爱,是一种纯朴而高尚的情感,是一个人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更是一个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教师而言,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发掘学生的潜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教育充满智慧,让学校充满生机,从而丰富爱的内涵,达到爱心育人的完美境界。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爱己及人,爱师及长,才能爱学习、爱学校,爱家乡,才能成为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人。打造一个“爱文化”的校园环境

形象地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念与物质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在学校进行校园整体布局和远景规划时,理念是起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三小无论是从大型的教学楼群的外观建筑、设计,还是细至校园、班级环境的布置,或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装备上,都首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孟子说得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其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此,我们倾力打造充满诗意的爱心文化,积极创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浓郁温馨的爱心氛围。我们结合学校建设,对校园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力求达到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的统一。让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处景观能育人是大丰市第三小学校园环境的特色。大丰市第三小学粉黄墙面上大红的“爱满校园”四个大字,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红黄蓝三原色产生的美与和谐,让人眼前一亮。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那充满爱意的三小标识——“爱心图”,三小爱心楼那鲜红醒目的“爱满校园”四个大字正是三小老师用爱和责任对学校、对家长、对学生、更是对自己作出的承诺。一代代三小人“捧着一颗心来”教书育人,“不带半根草去”无怨无悔。美丽的三小校园,每个角落、每个人的身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爱意。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温暖的提示语„„

精致的三小,处处透露出它经得起推敲的美。无论什么时候,你见到的是窗明几净的楼道,整齐透亮的校园。漫步校园,“爱心楼”、“求真楼”、“向善楼”、“立美楼” 象四叠厚实的大书在眼前一一展现,左有青青芳草,右有葱葱绿意,令人赏心悦目!

班级的墙壁上是展示学生才华和记录班级成果的园地:有学生优秀作业展示、有星级小标兵的光荣榜、有班级荣誉的宣传栏„„整洁、美观、和谐的环境默默地塑造着学生甚至教师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培育一个“爱文化”的人文土壤

校园的“爱文化”应营造的是爱满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致力于从以下几方面来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增强育人效应。

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文化就是“以爱育爱”的双主体育人理念。这一理念使得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实施主体变得更为丰富,也使得“爱的存在关系”变得更为明晰。

4.1 爱岗、爱生、爱学的教师文化

爱岗:精求业务,依学施教,诲人不倦;坚守崇高,乐于奉献,廉洁从教。

践行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

爱生:关爱全体,尊重人格,平等公正;严慈相济,安全为重,关注健康。

为学生个性发展导航,为学生全面发展铺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爱学:崇尚科学,心系社会,乐观向上;终身学习,潜心钻研,勇于创新。

以习惯养成习惯,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理想烛照理想。

在“以爱育爱”的双主体育人理念中,我们学校首先确立的是“学生要成长,教师首先要做到成长”。教师的文化素养首先代表的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形象,它的核心表现是:

① 思维的深刻和独到;

② 知识的丰富和广博;

③ 人性的丰满和善良。一个人文素养高的老师的形象标志就是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老师,拥有善的心灵、美的情怀,是智慧的化身、人格的楷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都以灵性启迪悟性 思维引导思维,人格塑造人格,生命润泽生命。

在实验最初阶段,为了尽快转变教师观念,我们分别采取了模块培训、全员培训、行动研究等策略,先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师德培训,学科培训;其次是通过观看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和感动中国人物录象、读书讲座,交流读书心得,丰富学习方式;再次是学校主管业务的领导组织教师研究、学习、讨论、领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人文读本等有关理论精髓,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学校坚持强基固本,重视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树立教师职业幸福感,努力彰显三小“爱心育人”特色,不断提升“爱心育人”水平。

(1)用爱和责任作动力

几年来,大丰三小以“爱满校园”为主题,开展 “师德标兵评选”、“拒绝有偿家教,倾情奉献教育”、“爱生事迹”演讲、“献爱心,架金桥”等活动,深深唤起了教师内心深处的浓浓爱心、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满校园”正是三小老师用爱和责任对学校、对家长、对学生、更是对自己作出的承诺。

(2)用享受成功助成长

大丰三小为教师搭建多种舞台,把校领导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新教师上汇报课、人人上教研课,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工作来抓。学校开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本培训工程,定期进行校级“新秀、能手、名师”评选,学校还设立了“特级教师王继棠奖励基金”,对成绩显著、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让更多的教师成长在三小、成功在三小、成名在三小。

(3)用课题研究促发展

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学校有近八十名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有力推动了青年教师的发展成长。《构建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探索》已申报成为省教育科学院规划办立项课题;国家级课题《优化学校德育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多个课题已顺利结题。

4.2 爱集体、爱学习、爱创造的学生文化

爱集体:爱自己的班级、学校、家庭、国家,爱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乃至热爱大自然,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做到心中有他人,珍爱生命。

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从书本、课堂、社会中主动学习,我们应以赏识的眼光、平和的态度、科学的评价来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

爱创造:善于思考,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勤于实践,我们应做到的就是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珍贵的童心。

打开三小孩子们的成长记录袋,可以看到他们成长的印迹。学生素质报告书、孩子满意的作品、日记、各种奖状与荣誉证书以及他人的寄语等等,使每个孩子都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成长的足迹。

每到周二的班会课,是三小孩子们最兴奋、最激动的时刻。在一阵阵“红星照耀我成长”的大声朗诵中,“成长二十星”评比开始了:每个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在班主任或班长的提名下,大家举手表决。一个个孩子高兴地上台领着属于自己的奖项,将它贴在班级后面的“红星照耀我成长”的奖牌榜上,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

三小的孩子是幸福的,第三小学创造性制订了德、智、体、美、特的“五好生”评比制度,注重了学生心理,健全了学生人格,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别表现,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每年的“五一”、“十一”、寒暑等长假,三小都会组织 “亲情假日”实践活动。“祖孙三代比童年”、“家庭一日用帐调查”、“感动三月”等主题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组织学生扫墓,慰问敬老院,义务写春联,文艺汇演,读书征文等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三小的每位孩子正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在创新活动中茁壮成长。

为了让以爱为核心的学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成长奠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制可循,我们特制订了《大丰市第三小学学生学业评价方案》。依此方案,将三小“以爱育爱”的校园文化更具理性和可操作性。

4.3 权利、责任与成长的家长文化

多年以来,第三小学还注重将常规教育管理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努力构造三结合教育的网络。为了协助家长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教育好孩子,学校除了采用举办家长会、家教茶座、组织教学开放日等活动方式,向家长传递科学育儿的一些方法和信息以外,还通过发《告家长书》的方式,对学生的节假日的生活和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好孩子的假日生活,并让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学校,为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样的家校交流,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学校还创造性地成立了以优秀家长代表为主的“阳光树人中心”,定期开展活动,以帮助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发展。

4.4 丰富、灵动、特色的课程文化

《课程?教材?教法》杂志记者刘启迪曾在《课程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一文中指出“从文化的教化、育人角度讲,课程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课程文化能够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要能真正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必须要走“校本课程文化”之路,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以爱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应该体现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能够展现教师的专业性与创造性,突显出素质教育的特点。

我们三小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和办学传统,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背景下,制定了“立足学科特色,做精活动特色;学校统领,年级自主”的特色课程文化方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融合。一直以来,学校精心于“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各工具科、技能课学科质量上求精、求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核心便是“有效”,让课堂有效,就是让师生在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和生命有价值。多年来,学校在素质教育的质量上始终位于大丰市前茅。同时,学校还在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致力于活动特色的发展,目前学校的语文学科的“写字育人”工程,数学学科的“数学风暴”,体艺学科的乒乓球、舞蹈已成为三小的四大亮点,尤其是“写字育人”特色,多次接受省市领导观摩指导,学校被命名为“全国写字实验学校”、“江苏省青少年书法培训基地”、“盐城市写字育人特色学校”,每年一期的学生书法专集《五月虹》,已出版11期,培育了一大批书法优秀苗子,并在此基础上,学校致力于师生的读书活动,逐步形成浓郁的书香文化,为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抹上了亮丽的一笔。三小网站上每周一期的“数学风暴”解题争星活动,为不少数学特长生提供了成长的空间,这样的智力冲浪已在学校形成了一股活泼、生动的数学文化。学校还先后编写了《绿色教育》《珍爱生命》的读本,结合各类少先队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将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向学生广阔的生活延伸。

为了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学校遵循“大统一、小自由”的特色发展途径,在“以爱为核心”的引领下,要求各个年级组根据年级特点、班级特点,进行特色班级创建活动,从计划制定,到过程落实,到总结评比,“诗香班级”、“跳绳班级”、“环保班级”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班集体使得三小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向纵深处推进。“爱文化”的实践成效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干劲足,学生爱校如家,学校各项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5.1 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优化

“以爱育爱,爱满校园”的文化实践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爱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爱的品质,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们知道了爱不应停留于口头,而应是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精神境界,更应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另一方面,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家庭、社会都受到爱的感染,从而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形成社会各方合力,使之成为引导少年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形成道德认知的有效载体。通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行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1)学生的心理素质迅速提高。如果学生有什么不愉快或想法,可以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诉说,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家庭、与同学老师相处等矛盾到班主任等处得到解疑,随着爱心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心理比以前成熟多了。

(2)学生的爱心主体意识明显加强。只要有教师、学生、社会有难,全体师生立即自觉行动,纷纷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在教室、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敬老院,你每时每刻可以看到“爱心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我校四(2)班的姚月同学自小患残疾,双腿行走不便,多少年来,姚月所在的班级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为她服务,扶他上厕所、扶她上下楼梯、为她端茶送水„„同学们争着为她付出爱。学生中涌现了盐城市十佳队员石淋莎、盐城市优秀队员陈昱同、大丰市三好学生蔡璇等一大批自强自立、爱心助人的先进典型。

在实践中,学生走进敬老院,走入社区,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学生文明向上的良好风貌,得到了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大丰电视台、《今日大丰》、《盐城晚报》等媒体多次对我校相关“爱心育人”德育实践活动与成效进行报道。与大丰电视台联合制作的《走进三小文化》宣传片,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我校在德育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好评如潮。

5.2 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于学校组建一开始就倡导“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使广大教师深深体会到学校对教师的关爱之情,更激发了教师的爱校之情,热爱教育事业之心。

(1)教师的思想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我校教师争做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廉洁从教、勇挑重担的榜样;争做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知难而进、乐观向上的榜样;争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榜样。他们能自觉抵制唯心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2)教师的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以爱育爱,爱满校园,使三小人更具人文情怀和精神动力,涌现出一批批“学习型、研究型、奉献型”优秀教师。他们中有50多名被评为盐城市、大丰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20多人次受省市表彰。多名教师在省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并有数百人次在市级以上征文中获奖。

(3)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锤炼。我校教师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们以爱的光芒真正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前进的道路。他们信任学生,以爱服人;他们理解学生,以爱待人;他们尊重学生,以爱治人;他们关心学生,以爱感人。他们以爱生如子的真情,胸中装着学生,心中想着学生,以灵活的教育方式服务于学生,真正架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两年的研究实践使教师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4)在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每年都有多位教师文章获奖。刘翠干老师撰写的《爱心与赏识——转化后进生的两大法宝》、肖华撰写的《做一名富有爱心的教师》、《多份爱心

多份收获》、仇海涛老师撰写的《让春风化雨,让爱意暖心”》、仲林峰老师撰写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都获得大丰教育学会一等奖,韦艳和老师撰写的《让爱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获大丰市教育局二等奖。陈慧君校长撰写的《以爱育爱,爱满校园》发表在《盐城教育研究》上。学校还将全校教师的爱生故事汇编成册《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爱生热情。

5.3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统一办学思想,用爱心凝聚人心。学校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在各个层次上做好宣传工作,要从全局出发,求大同存小异,通过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广大教师认识到:大家为了同一事业相聚在一起,应该珍惜这个缘分。由于思想认识上得到逐步统一,教职工把学校的事情作为份内事,不再分你我。

(2)明确办学目标,用爱心激励人心。校领导抓紧“爱心教育”的契机,提出了更高的办学目标,广大教师充分地认识到,虽然目标定位较高,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达到。

(3)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用爱心融合人心。学校领导认识到,认识上的统一并不代表情感上的融洽,为此,学校通过各种爱心教育的活动,如迎春联谊,教工趣味运动会,“三八节”集体给女教师献花,工会小组竞赛,教师联合外出交流经验等。各种爱心活动的开展,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机会,融合了广大教师的心。

(4)大丰市第三小学让爱在学校发展中得到延伸,学校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盐城市文明单位、盐城市模范学校、盐城市写字特色学校、盐城市绿色学校、盐城市省标教育基本现代化合格单位、盐城市德育先进学校、盐城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盐城市十佳校园文化单位,学校还被命名为江苏省少先队红旗大队,被确定为全国写字教学实验学校、全国尝试教育实验基地、盐城市电化教育实验学校。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构建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成果之一,陈慧君 大丰市第三小学

第二篇: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李清清

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1级

指导老师:范琐哲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备设施,文化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淀。通常反映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情景设施以及课余时间组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小学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建设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

Li Qingqing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e Gread 2011 Instuactor:FanSuozhe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outside the school teaching process.A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Should refer to the sum of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gether to create the.Including the material form of the campus facilities, cultural facilities, activity patterns of campus activities,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inner psychological accumulation.Usually reflected in students outside the classroom facilities and spare the time to organize the scene.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ully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polic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the carrier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ampus;culture material;culture and spirit;culture class;culture construction

学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最浅层的是环境文化,它包括各种校园环境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组织机构;最高层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及其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学校人际关系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已掀起一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

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校园环境文化缺乏主题,缺乏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的提挈,只是一些景观的堆砌,无法表现学校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主旨。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

大家较多的关注了学校的发展,注重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三)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1、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片面。有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要求不甚了解,基本处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建构;不少学校热衷于打造表面的环境文化,营建“形象工程”,深层的核心价值文化并没有建构起来,学校的人文厚度没有随着校园的日渐漂亮而有所增长;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硬件、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理想信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隐”性文化的构建;有的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的需要结合起来,人本意识不强;个别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的创建和学校品牌的创建割裂开来,而实际上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

2、学校理念系统松散且概念不清。许多学校虽制定了一训三风,但不完整且无系统性,其表现为①系统松散。即整个理念系统没有核心理念的主导,缺乏理念系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②理念系统的概念认识不清。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各个概念所应对应的内容张冠李戴。

3、精神文化与现实脱节。有的学校的精神文化表现只停留在外显的符号层面,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与纸面上、墙面上显现的符号文化的真实价值完全脱节。

4、校园文化活动较单薄。校园文化与校园人之间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被动接纳的多,主动消化的少,主动构建自身特色活动的更少。在校园文化的构成上,节日文化活动多,平时文化活动少;常规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多,深层次的科技艺术文化活动少。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缺乏系统性与战略计划,往往是临时安排多,长远规划战略考虑少;从学校角度设计的活动多,从教师、学生角度设计的少。与社会的关联度不大,对其他文化如社区文化等缺乏辐射和影响力,社会认可度小。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身特色不强

大多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整体设计与长远考虑,没有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分步实施方案,随意性太强;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驾马车各奔东西,不成体系。

大多数学校校园文化没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个性不明显。

二、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须遵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从学校已有的条件和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借鉴古今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回归原点,整体规划;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才能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更加卓有成效。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校长决策,理念先行

增强教育管理者的校园文化意识。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学习,要以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作为领导区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方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在当前社会大气候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校园文化正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发展,校园文化研究的侧重正在从高等学校转移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因此,我们每一位校长要努力树立起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练,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举办开展教育专家与教师合作论坛,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等活动,提高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增强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校园文化概念的规定性,决定了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的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紧紧依随师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逻辑性的过程,而且要自主追寻和成就师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生命发展以应有的空间和权力,让生命的精神恢复自由和灵性,营造和谐校园。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将教师、学生的发展放到首位,做到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机结合;将精神文化作为中心并渗透到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中去,使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使各个因素协调一致,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育人性原则。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是育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怡情、养性、育德、启智等多种功能,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以“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全面育人”,提高育人质量。

3、校本性原则。立足校本,植根校园,建设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深入挖掘学校办学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并尽量物化;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生成、创造学校自身的文化。

4、创新性原则。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才有个性,创新才有特色。在充分考虑历史继承性、民族独特性、地域本土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不重复别人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突出人文与科学性

(三)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有序发展。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要渗透到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中去并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提炼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系统,形成学校的凝聚力。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思想,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传承学校历史,结合学校自身优秀办学传统、发展目标和现代教育的总体趋势和要求,让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提炼并确立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一训三风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系统。

3、形成体现文化个性的学校形象标志,彰显校园文化底蕴。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赋的撰写、校歌的创作,还是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都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

4、加强三风建设,锻铸学校精神。

加强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要学校和广大师生长期、精心的培育,它能营造出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内在动力,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干扰,形成催人奋进的和谐氛围,成为学校发展的独特教育资源。

加强教风建设。通过“正师风、强师德、塑师魂”等活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文化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学风建设。通过教职工的言传身教,各种校园活动、主题班会、制度制约、表彰先进学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逐步接受学校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把学校的理念系统变为教职工、学生的自觉行动,就是塑造学校精神的过程,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是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

5、开展特色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振奋师生精神。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学校特色和时代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师生主动参与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并将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融入其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师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让师生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挥洒潜能、展示个性,让大家都“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振奋精神,使校园成为大家流连忘返的乐园。

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地方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认真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公民意识,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社会有机延伸。

6、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共筑精神家园

根据办学理念,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立健全师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管理规范,使学校制度文化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要建立与校风、教风、学风一致的班规、校规、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形成践行办学理念的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要通过各种规范科学的管理,增强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校管理过程之中;要特别注意要追求价值观的整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是出于束缚人,而应从发展人的目的出发,尊重、依靠、信赖学校成员,尊重个性差异,把硬性的制度加以软化,把刚性的制度变得富有弹性,把强制和外在的约束变成师生员工的自主自律管理,让制度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学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培育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学校对师生凝聚力,使学校真正成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灵居所和精神家园。

7、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感染力。

校园环境文化也是一种教育工具,其建设必须遵循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基于学校核心理念及由此形成学校理念系统;二是要确立学校主题文化,学校主题文化是对学校的理念直观化,是校园环境打造的直接依据。因此,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使之既有艺术景观的感觉,又有育人功能的体现;既能反映学校特色,又能体现时代特征。校园自然景观建设要整体规划,从建筑设计、整体布局与风格、室内外布置、墙面文化、走廊文化和绿化设计等方面都有学校文化个性的体现;校园自然景观建设要人文化布置,要设置有教育意义不同的文化主题区,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学校的理念系统,突出教育内涵,达到“校园处处是文化”的要求,使师生在浓郁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积极地熏陶和感染,使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学校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要深耕本土,立足于优秀的本土地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从本校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本校的理念系统、发展优势和远景目标,统筹兼顾,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行动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员参与,注重过程,打造适合自己并能突显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聚人心,成合力,铸魂育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友富.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当代教育论坛,2007(2)[2]许丽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中小学管理,2008(3)[3]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教育发展研究,2002(1)[4]金沙.解放学校、解放教师.教育参考,2004(2)[5]谢家鑫.构建和谐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科技信息,2009年14X期 [6]张正茂,简福爱.新媒体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中旬,2009年8期 [7]陆忠民.小学生学习幸福感培养的实践探究.小学德育,2009年16期 [8]王艳华.如何把握校园音乐文化的审美导向.文教资料,2009年8期 [9]罗丽珍.多方并举,促德育实效提高.小学德育, 2009年 14期

致谢

在我毕业论文开题、调查、研究和撰写过程中,范琐哲老师给予了我耐心、细致和全面的帮助,这会使我终生受益,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 „„„„„„„„„„„„„„„„„„„„„„„„„„„学校文化内涵„„„„„„„„„„„„„„„„„„„„„„„„„„1-2 一.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

(三)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身特色不强 二.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校长决策,理念先行

(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三)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有序发展。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三篇:工作研究—以“三实”为核心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

以“三实”为核心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

——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纪律作风建设,提升工会工作质效、形象的思考

开展“纪律作风建设年”活动,旨在加强企业各级组织、各级人员的守纪意识,提高执行力的大局观念;消除浮躁浮夸和漂浮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质效,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电力企业基层工会,如何以“纪律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切实抓好自身建设,努力做好工会各项工作,使其成为党委放心、行政满意、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是我们基层工会工作者当前亟待解决、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作为基层工会,应以“务实情、说实话、办实事”为核心,全力促进基层工会纪律和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工会工作质效,促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一、务实情,是基层工会坚持“三个依靠”的基础。企业基层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企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面对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的新形势下,工会承担的历史责任比任何时候都重,工作任务比任何时候都多,工作难度比任何时候都大。当前,基层工会所承担的任务已不仅仅是为职工争取某些利益,嘘寒问暖而已,而是要作为劳动者的代表,把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好,同时,要承担起参与企业建设发展,组织广大职工把企业管理好。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纪律作风建设为保障,切实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从而,正确地履行工会所肩负的各项职能,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当前,工会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极易形成造形势、走过场,声势大、雨点小的局面,如何抓住工会工作中的龙头命脉,则需要扎实的务实精神,工作中不讲排场、不摆花架子、不争地位,一步一个脚印,一项一项工作扎扎实实落实到位,做出成绩来,让党委放心,让行政满意,更让职工群众信赖,从而把“放心、满意、信赖”作为做好工会工作的“三个依靠”力量,以此来激励和检验工会工作的质效。一是要以民主管理为平台,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提高职工主人翁意识。依法依规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讨论审议和通过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讨论决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认真、及时做好职工代表提案的收集、整理及回复工作,进一步畅通民主管理渠道,反映和解决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让职工了解企业的重大方针决策,解决关乎职工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对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岗位异动、干部任免、劳模推荐、工资奖金分配、奖罚与福利等在厂务公开栏予以公开公示。与此同时,工会还应组织开展民主管理、职工思想状况、职工幸福指数等问卷调查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掌握职工的思想、学习、工作和家庭等情况。二是要以班组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班组综合管理水平。当前,要以积极组织抓好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班组建设的两个8条标准为契机,将国网公司《班组建设管理标准和评分标准》的宣贯落到实处,要利用季度工作例会开展班组长经验交流与参观学习,实现班组与班组的互动学习交流,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的目的。三是要以“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为导向,全面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职工综合素质。工会围绕标准化建设、员工队伍建设和职工之家建设等,积极引导职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学习、创新的热情。四是要以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贯标为契机,形成落地生根具有自身特色的贯标文化。加速企业文化落地工程,使“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及“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转变成职工自觉的行为规范,使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大力弘扬先进劳模精神,树立典型,营造“创先争优”的氛围,切实帮助劳模先进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劳模管理机制,以劳模精神为榜样引领职工激情工作。

二、讲实话,是基层工会架起桥梁和联系纽带的前提。讲实话,是基层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工会工作的前提。加强纪律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基层工会工作质效,就是要做到讲实话、讲真话,更重要的是要敢于讲实话、讲真话。作为工会组织要敢于为职工说话,反映职工的合理诉求和意愿,帮助协调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起到维护劳资双方利益关系的调解润滑剂作用,达到企业和个人双赢、共同成长进步的目的。一是要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知道职工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工会要经常深入一线班组,全面、真实地了解职工工作和生活状况,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二是要及时把上级的各项工作要求、倡导什么、禁止什么和各种关系职工利益、企业发展的改革举措向职工宣传到位,使职工准确了解上情。工会要通过职工代表组长联席会、工会工作座谈会、组织工会骨干和积极分子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工会骨干和积极分子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认真学习解读上级的文件精神、方针政策,努力做到上情及时准确下达。工会还要利用报纸、网络、橱窗、宣传栏等形式,加大内外宣传力度,使职工明确该干什么、怎么干。三是要及时准确反映下情,把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及时向党委、行政反映汇报,研究制定解决的办法措施,为党委、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当职工遇到实际困难,又超越了工会的权限和能力管辖范围时,遇事不推诿、不含糊,要及时准确反映职工心声,积极争取赢得党委和行政的支持,共同商定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并及时、正确地作出回应,保证职工安心、舒心、放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三、办实事,是基层工会工作和转变作风的落脚点。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会要从职工最想、最盼、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入手,把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具体事情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具体和深入上动脑筋、找措施、下功夫、负责任,一点一滴地解决具体问题,有效地促进和保障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一是要发挥职能,彰显作用。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努力把帮扶工作打造成为党赢得民心的工会品牌。工会要始终把帮扶的规范化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具体行动,以解决职工日常生活困难为突破口,以创新帮扶形式、拓宽帮扶领域,完善帮扶机制为抓手,按照“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多方配合”的原则,立足实际,创新发展,实现帮扶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目标。二是要深化“职工之家”的创建规划,充分发挥工会建“家”的作用。要致力于“职工之家”的配套建设,在软硬建设上狠下功夫,不断完善和规范职工俱乐部的管理和设施建设;扩大和完善“职工书屋”的建设,不断拓展“职工书屋”的功能,为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三是要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实现“送温暖”的广泛覆盖。严格落实“五必访”制度,对职工及家庭的“红白”喜事及时慰问,以表达组织的关心和关爱。每逢大型施工作业,工会要在组织职工代表深入一线施工现场安全巡查督导的同时,还要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慰问;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适时竭力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为职工发放电影卡,组织职工观看电影,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职工送上生日祝福和蛋糕卡,让职工感受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等。四是要督促行政,做好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督促行政,及时为职工发放劳保用品。五是要关心和关爱女职工,每年为女职工增购一份安康保险,解决女职工的后顾之忧。每逢“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都组织女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趣味游园、赴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女职工座谈等。六是要关心退休职工生活。每年举行一次当退休职工欢送会,为退休职工送上鲜花和祝福,感谢他们为电力事业所作的贡献;每年重阳节组织筹办退休职工茶话会、座谈会,以歌舞和集体聚餐的形式,共同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七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广泛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创先争优”、“九比九争”、“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等有特色、有实效的建功立业活动,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

当前,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基层工会组织将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工会工作要围绕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职工思想态势、技术创新趋势和企业改革特殊形势,相势而动,乘势而上,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投身到“纪律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践中来,以“三实”为核心,为实现提升工会工作质效,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和风貌,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四篇:以德为核心 建构四雅校园文化

以德为核心 建构四雅校园文化

——开县汉丰第一中心小学创建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的申报材料

开县汉丰一校,创建于1906年,是开县废科举制度之后的第一所小学,为“开县小学之父”。历经百年,学校培养了以刘伯承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栋梁,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几经搬迁,如今,学校地处南山脚下,汉丰湖滨,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在岗职工198人,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4326名。百年老校,青春勃发,领跑开县教育,耀眼重庆教育,正阔步在创建中华名校的征途中。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润童心 个性飞扬”的育人理念下,学校以环境、制度、阵地、活动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具有活力、充满深厚底蕴的校园特色文化,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走出了学校文化立校、特色发展之路,开创了领导高度认可、同行大力推崇,社会普遍信赖的“人民满意教育”新局面。

雅致——环境文化润德

我校以“德”为核心文化理念,以培养“有民族文化根脉的现代人”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为了增强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使其富有人文气息和育人特质,校园硬件建设力求洁净、雅致。整体设计,做到在思想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和谐统一。本着“高品位、儿童化”原则,对一面墙、一方石、一处景、一条廊、一块碑的精雕细琢,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深化,内涵升华,精心打造出墨香校园和书香校园。校史墙、刘帅墙激励学生长豪情、立大志;礼仪墙、笑脸墙引导学生讲规范,展个性;德字厅、科技厅、人文 厅、文化艺术厅引领学生修德修为,做全面发展的时代英才;别具匠心的走廊文化随学生年龄增长而逐级展现开县、重庆、中国、世界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让学生爱祖国、爱人类的情素从小便有生根发芽的地方;走廊图书柜把素来深居简出的图书呈放于学生身边,信手拈来,随性阅读;名言警句、国学经典文化长廊,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粹,修炼为人处事禀性;黑板报、宣传栏、阅报栏、科技窗让学生的脉搏同时代合拍;班铭牌上的“班级之星”、楼道里“身边的榜样”让学生欣赏他人长大气,追赶榜样超自我;个性展示墙上的书法、绘画及手工、科技作品等让学生体验成功,飞扬个性„„富有个性特点的高品位校园文化,让浓浓的民族文化,蓬勃的现代气息,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学生精神成长的良苑。

学校书法艺术特色凸显。2011年,我校被市教委命名为首批“书法艺术特色学校”。2013年6月1日,在我校举行了首届“帅乡之星·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现场决赛。学校的书法专用教室约300平米,设施设备堪称一流。徜徉校园,异风别体的书法条幅,汇集古今中外名家名句,随时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时刻激励着师生静于寻根溯源,勇于挑战未来;“读书育己”、“书道千载”“开卷有益”、“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字如其人,立品为先”、“阳光健身展风采”„„一幅幅精美的师生书法作品,稚嫩中透射着理想,风骨中昭示着希望,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滋养着每一位师生,使每一位师生都受到智慧的启迪、哲理的陶冶,灵魂的净化。校园环境文化正发挥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儒雅——教师文化立德

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发展。培育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的根本是学校教师文化建设,教师文化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教师精神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谦恭大度,内涵丰富,这是教师自我修炼的境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爱学生,德艺双馨,是教师“教之道,贵以德”的价值取向。学校谋求教师行为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和谐,主动实现教师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的高度一致,在充满人文情怀的团队中,调整行为,激发潜能,催生智慧,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品位。

1、倡率先垂范。多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带头讲团结、讲奉献、讲民主、讲科学、讲责任。以“五讲”为鉴戒,时时检查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一是坚持了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在思想上 “合心”,工作上 “合力”,行动上 “合拍”,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做到了率先垂范,廉洁自律。在群众关注的财政收支、招生、评职、选先、调资等工作中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在教师中产生了较好影响;事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领导始终和广大教师生活战斗在一起,赢得了师生的尊重;三是做到了生活上视教职工为亲人,教师及其家属婚丧嫁娶,领导班子必访必问,教师生病住院,学校领导帮助联系医院,请名医会诊,教师生活上有困难,学校领导积极想办法解决;四是做到了坚持学习,每天学习一小时,从学习中找“差距”,从“差距”中寻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班子的每个成员都力争做到“德能正其身,才能胜其任,言能达其意,书能成其文”。

2.重师德教育。学校成立了师风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在认真落实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制定了完善的教师制度。学 3 校在各项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以“群商群议、群策群力”为指针,将制度草案下发全体职工,集思广益,最终定稿。每学年末,学校还让教师结合实际,就学校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上交修订提案,行政班子集体逐条研究,然后校长在教代会上做公开答复。制度公约化,大大增强了制度管理的自主性。《教师行为规范八不准》《汉丰一校教师六要六不要》《师德修养20条》《师风师德督查16条》等,真正成为了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的准则。

学校还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师风师德建设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每期学校都要通过家长会、班队会对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广泛收集意见,对教师管理制度进行修订。我校一直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以《教师法》为依据,以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不断强化师德教育,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

学校坚持每周组织教师学习政治时事、教育法律法规等,并用典型案例来教育教师,做到警钟长鸣,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师德规范;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举办教师论坛活动,树立本校教师的典型,使教师觉得典型就在身边,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经验,促使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寻找职业生活的支撑点、发展点、幸福点,自觉肩负起“三大使命”(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承担起“三大责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岗位责任;教好学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责任;培养国家栋梁的国家责任),树立好“四种意识”(尊重学生的平等意 4 识;帮助学生的服务意识;影响学生的师表意识;相信学生的民主意识),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树立了一校良好教师形象,形成了“德高多能、严谨善导”的一校教风,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3.强文化内涵。时代要求教师要由教书匠向教学艺术家境界迈进。我们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意识,建立组织学习的机制,构建学习型组织,开展“我学习故我优”的理论学习活动,“我学习我快乐”的读书活动。每期组织30%的教师外出学习,一次以上的专家来校全员培训,每周一次进阅览室学习,双周一次的教研组学习,提倡工作之余的自主学习。进行摘抄笔记展示,学习心得评比,并经常组织讨论和交流。积极开展“六个一”活动(读一本专著,观一堂名师课,上一堂示范课,带一名徒弟,讲一个教育故事,做一次专项交流),引导教师把学习作为一种良好习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促使教师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展自己的思维和眼界,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逐渐内化成一种文化育人的魅力,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育智慧。

文雅——学生文化习德

学生的素质就是学校的“品牌”,每一个学生是学校发向社会的一张名片。我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办学理念,要求学生具有“六大特质”:公德、责任、感恩、文雅、大气、创造;达到“五会目标”:会思考,会分析,会评价,会运用,会创造,培养小淑女、小绅士,但又引导他们飞扬个性,勇于创新,做有根脉的现代中国人。

1.制度管理。学校坚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准绳,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纲要,制定和完善了一 5 整套符合本校管理的制度体系《汉丰一校学生常规要求》《汉丰一校班级考核制度》《汉丰一校学生“六大特质”考核评价体系》等。制度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覆盖全方位,让学生事事有章可循,时时有规可守;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如卫生保洁、仪表仪容,课间操和黑板报评比、文明行为规范检查等等。三是严。纪律严明,奖罚分明。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制度的制订,仍然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局面。形成依规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

2.常规落实。每两周一个常规重点,每周一次集会,结合常规重点拟定每周集会主题,各中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精心准备集会演讲。内容结合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晨会、午会、主题班队会等有效信息途径,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化了六大系列主题教育——①亲情感恩教育系列;②绿色环保教育系列;③爱国主义教育系列;④革命传统教育系列;⑤安全健康教育系列;⑥文明礼仪教育系列。“红领巾监督岗”、大队委和德育视导员坚持每天一日三巡,对清洁、纪律、两操等情况认真检查督促、及时公布、天天提醒,让过程考评督促队员的一言一行,让肯定和纠正行为成为考核的落脚点。值周教师总结工作,坚持每周一评比,提出改进意见,同时颁发流动红旗,使校园“文明之花”竞相开放。

3.活动育人。我校坚持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心理疏导为突破,以主题教育为抓手,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强文化基本功,搭建各种活动平台,重全面发展,促快乐成长。

我们坚持基础课、活动课、综合实践课“三课”相结合,长短课 6 互补。

(1)阳光课堂促进个性发展。每周三下午半天阳光课堂,开设了22个科目,有合唱、古筝、电子琴、葫芦丝、硬软笔书法、国画、手工、乒乓球、健美操、科技制作、经典诵读等。科任老师推荐特长生与学生自主选择结合编班。严格做到“五化”:开设项目多样化,训练内容系列化,辅导工作常规化,考核管理量化。“六落实”:辅导教师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教学内容落实,活动场地落实,教学器材落实,检查考核落实。学生全员参与,他们在这方空间里发展艺术特长,锻炼强健体魄,提升审美情趣。我校阳光课堂得到了全体师生、家长的认同,已成为具有浓郁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吸引了全市中小学前来参观学习。

(2)书法课堂促进特色发展。学校采取“长短课结合,大小课互补”的有效模式,每班课程表中有部颁写字课,特长生有阳光课堂的书法活动课,还有每天午休时间全校学生30分钟的练字课。学校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让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我校有以陈小文老师为代表的多名书法专职教师,书艺精深,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书法大赛一二等奖,名闻市内外。他们不但承担常态班级教学,还通过校园网络对全校学生进行电视授课。学校还聘请本土书法家陈可均等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书法学习指导。近几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书法爱好者、书写能手,郑含嫣、吴瑞琦等小书法家共7人次获得重庆“书法五十佳”、5人次获得国家级现场书写一等奖、1人次获得中日书展收藏奖。

(3)传统“三节”促进全面发展。我校十多年来坚持每年启动艺术节、读书节、科技体育节。5月艺术节,学生走进艺术殿堂,了解艺术,亲近艺术,热爱艺术,与艺术结缘。学校为学生展示一年来的艺术特长发展提供多个舞台,比如器乐比赛、卡拉OK赛、文娱汇 7 演等,组织班级、年级、学段、学校多级赛事,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演员激励自我,体验成功,观众享受艺术,提升审美能力。10月读书节,让师生沐浴书香,静心阅读;亲近美德,品味经典;走近名人,学习榜样;了解名胜,善待环境;探索科技,创新思维。倡导亲子共读,创建书香家庭。要求做到八个一:捐献一本图书充实走廊书柜;每天阅读一小时(自由阅读、亲子共读各30分钟);每天听记一个美德故事;整理一本美德故事集;每天记一则读书笔记;每班开展一次读书节汇报主题队会;每生撰写一篇读书征文;每生参与一项荣誉竞争(“读书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11月科技节,全校学生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举办一次科技实践活动知识讲座和主题班会;围绕学校科技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科技人物或领域,搜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写一篇阅读研究报告;种养一种动、植物,观察其生长规律、生活习性,写科学观察笔记,最后整理出一篇科技论文;独立或小组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篇调查报告;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入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幅科幻画和一件科技创新小发明,能达到首创性、实用性和推广性。“三节”互动,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努力实现我校的育人目标。

4.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快乐成长。学校把学生的心理辅导、人格培养当作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我们知道: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完整的人格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我们的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学校建成了完善的教育网络:班级利用班队活动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进行系统辅导;每周二校园电视集体辅导,这一项工作已坚持了6年,像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是全校师生的一道精神大餐。每天中午开放咨询室,知心姐姐个别辅导。“苗苗成 8 长记录”保存了孩子成长的足迹,激励他们不断向上;“成功接力日记”是学生人格自我升华、个性自我锤炼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心理咨询室那一摞摞分类建立的特殊学生档案,如特困生、特长生、潜能生、特别生、留守儿童等,倾注了教育人的无限爱意,便于分类进行专题辅导。魏大学老师的现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获得重庆市一等奖,学校成为全县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会议的主办场,最为可喜的是学生个个阳光健朗,快乐成长。实现全员关照,个体关注。

5.综合实践培养社会优秀公民。学校有县府授牌的社会实践基地——滨湖公园,还充分利用校园、社区、乡村等学生足迹所以到达之所,让学生进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期间,学校每周五下午安排有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到滨湖公园、校园认养花木,去社区街道参加万人保洁、“三创”宣传,体验街头交警生活,清明节到刘帅铜像前敬献花篮、参观刘帅故居等;每逢寒暑假,学校都要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班主任指导学生根据主题自主选择,小组合作,聘请家长做校外辅导员。有的到农村体验果农一天的生活,有记录旅游名川大山足迹的,有到街头宣传低碳生活的,有在广场作压岁钱调查问卷的,有统计外地车辆进城数量的„„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公民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培植。学生的多篇调查报告、征文获市县级一二等奖。开县和重庆电视台多次报道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雅 精神文化显德

教育是一种集体行为,需要群体力量的整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效能。我们在相互信任的情感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充满尊重、和谐、理解与关爱的精神家园,让成败共有、合作共进、及时沟通的团队精神成为了学校的主流文化。

1.注重交流。我们采取“教师集会前五分钟交流”制度,行政驻年级制度,年级组长管理制度,让每位教师有机会说学习、说工作、说校园中的感人事、说自己的随想,特别是让广大一线教师有了倾听者。这样上下一气,信息共享,互动交流,增进了教师彼此间的了解,乃至理解、信任和关爱,提升了教师群体的凝聚力。

2.增强合作。着力构建教师团队(包括行政团队,如年级组、教研组;科研团队,如科研攻关小组;非正式团队,如教师社团等),形成教师教育教学共同体,增强教师的共同合作意识,强调教师之间同伴互动、相互依赖与相互欣赏、相互合作与相互支持,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及教学活动上的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确定同一目标,形成共同价值观,使教师在获得团体帮助、支持的同时更懂得了对团队的感谢和荣辱与共。

3.展示自我。我们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和喜好开展多彩的校园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教师们的业余生活,扩大社会交往。一年一度的教师才艺大赛是新一校人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运动会、教师诗文朗诵、教师演讲比赛等活动都让教师津津乐道,还原了一个个本色的老师,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融洽了教师群体的关系。

4.软硬结合。我校一直注重学校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相继制定了《班级常规管理量化考核细则》《重大纪念日教育方案》《优秀辅导员评选办法》《优秀班集体评选办法》、《“特长生”评选标准》《“最美学生”评比标准》《“百佳少年”评选标准》《“三好”评选办法》等制度。同时,我们致力于把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将制度分为“管理篇”、“教师篇”、“学生篇”三个部分汇编,每一种 10 制度都彰显出“爱”老师,“爱”学生,而不是“管”老师,“管”学生,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让教师们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享受工作的快乐与幸福,较好地体现了学校制度文化的“人文关怀”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学校文化像春风,像雨露,像阳光,推动着学校持续发展,提升着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近几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科普教育示范校”“优秀家长学校”“电影课题实验示范校”,获得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德育示范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书法艺术特色学校”“诗歌教育先进单位”“百佳人文校园”“体育常规优秀学校”“百家诚信文明单位”“小公民道德建设基地校”“民主管理示范校”县里最早的“素质教育示范校”,年年荣获“县综合考评一等奖”。学校有市县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36名,10名教师获重庆市赛课一二等奖,6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辅导员”,学生在艺术表演、征文比赛、科技制作、书画作品创作等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达千余人次。

如今的开县汉丰一校,领导与教职员工和谐共处、老师和学生和谐共学,教育与教学和谐共进,德育与智育并举,整个校园洋溢出了浓浓的文化气息。特色文化校园的创建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但特色文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所学校发展之“根”。我们会更加深入思考,不断创新,打造学校精品特色文化,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努力办人民最满意教育。

2013年7月18日

第五篇:以增强凝聚力为核心加强团的建设的研究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以增强凝聚力为核心加强团的建设的研究

内容摘要

一个社会的根本评价标准是生产力标准,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凝聚力标准。共青团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发挥在党的青年工作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关键在于以增强凝聚力为核心加强团的建设。本课题通过青年抽样问卷调查与基层团员座谈访谈等形式,在对凝聚力的内涵、增强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意义进行具体阐述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当前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凝聚力建设的主要变化,最后形成对增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凝聚力 共青团建设 核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社会分配形式日益多样化,广大青年的社会分布和社会流动复杂而多变,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也日趋多元。在这种形势下,团组织与青年的联系出现了许多“缝隙”,特别是在一些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团组织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能力明显弱化,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淡漠等。针对这些新的情况,嘉定区团委立足嘉定实际,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在调研过程中,面向区域内35周岁以下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园区团员青年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56份。

一、增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意义

(一)关于“凝聚力”的内涵

一个缺乏凝聚力的团组织,在联系青年时就缺乏吸引力,在面向社会时就缺乏影响力,在服务大局中就缺乏战斗力。关于凝聚力的内涵,现在对其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个体通过交互活动和学习发展而逐渐融入组织的行为方式,最终成为组织内部一员的过程,是从“社会人”到“组织人”的变化过程。我们这里所讲的“凝聚力”就是指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对青年、青年组织、社会的有效覆盖和广泛凝聚。概括来说,就是“联系青年、覆盖组织、服务社会”;具体来讲,就是充分认识团组织与青年、青年组织、社会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根据青年、青年组织、社会三者的发展现状来给团工作定位,做到活动、建设、服务三位一体,实现组织、队伍、资源三管齐下,最为广泛的联系青年,最大限度的覆盖组织,最大程度的服务社会。

(二)增强团的凝聚力,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

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好党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团的凝聚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衡量共青团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最终标准,应该是看共青团的凝聚力是否在持续增强,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党在青年中的执政基础是否在不断巩固和扩大。

(三)增强团的凝聚力,是共青团组织推动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首先,共青团是一个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按照政治学的观点,在政治体系的架构中属于政治社团。因此,它具有政治社团的同类相聚性、互益性、组织化程度等理论特性。其互益性表现为表达和维护组织内成员的利益,即表达和维护青年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其次,共青团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一个群众组织,共青团代表青年群体的利益。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如何,关系到共青团未来的命运和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共青团组织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青年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青年个体利益与青年群体利益的关系。在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的基础上,提高协调各成员个体利益的能力,维护青年的整体利益。

(四)增强团的凝聚力,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要求

1、当代青年的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亟须团组织扩大覆盖面

青年由于其天然具有的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等特点,比其他年龄的社会成员更快、更明显地分化为不同的群体。随着新的利益团体、新的职业群体的逐渐形成,青年类别由相对简单逐步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要扩大团组织对青年的覆盖面,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有效地吸引、凝聚青年中的新兴群体甚至一些社会边缘群体进入共青团组织体系并将其引导到社会主流生活之中。

2、青年价值观和发展需求的变化,对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发现,对于团组织开展的活动,青年首先要认为“有益处或有意义”才选择参加。具体到活动内容,有35%的青年选择“学习和培训类”,有21%的青年选择“生活和交友类”,有15%的青年选择“职业生涯设计类”,有12%的青年选择“维护权益类”。由此可见,价值取向是青年成长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决定着青年的政治选择、人生追求、道德评价和生活方式,以及相关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需求。价值取向由一元趋于多元,使青年更加关注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学习、就业、发展、权利维护等。所以,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和青年主体意识的增强,青年对于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参加谁组织的活动、以何种投入方式来参与,表现出自主选择的要求,以上都是对团组织如何增强凝聚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现状和背景分析

(一)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度、参与度

调查发现,当问及“通过团组织生活,哪句话最符合现在多数团员青年的思想实际”时,47%的青年选择“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25%的青年选择“如果别人帮助了我,我也可以帮助别人”,10%的青年选择“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只有极少一部分的青年选择“为了他人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与青年之间的交往行为程度较浅,在团组织中与其他青年的人际关系网络较松散。同时根据调查,青年对共青团开展的活动参与程度较低,平均次数少,但参与过的人数多,参与面广;青年参加的团活动的形式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吸引青年主动参与的活动和组织较少;青年参与团活动的意愿强烈,愿意作为团组织成员参与团工作开展、增进团组织的共同利益,但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开展团活动的意识较淡薄。此外,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更多的青年认为共青团应该发挥示范作用,扮演倡议、发动和鼓励的角色,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广大青年,开展青年人自己的活动。事实上,对青年而言,最重要的是谁能够体现他们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求,谁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

(二)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控制力

随着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环境的日趋突出,青年的需求层次不断扩展,团组织的宗旨、信念对青年的实际影响呈递减的态势,团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特别是组织意识方面的聚合力也逐渐递减。调查显示,目前团组织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团的工作脱离青年需求、团的活动形式不新颖、青年对团活动兴趣减退等,只有一半左右的青年表示对参与团活动的热情很高,由此可见,现有组织的活动形式、内容已不能满足青年多元化的需求,部分青年则根据兴趣爱好、群体利益自发构建新的组织,以上情况都加大了团组织对个体成员的教育管理的难度,甚至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导致组织对青年的控制力减弱、青年的组织意识淡化、一部分青年从原有的组织逐步分离。

三、影响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五个变化

(一)组织控制系统发生新变化

在传统体制下,团员青年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群体,大部分团员青年都按其工作、学习、生活关系被固定在某个基层团组织单位,形成一种封闭的组织控制系统;如今,团员青年成为一个动态的群体,在一些新型领域,由于团员青年流失导致部分基层团组织涣散,而在一些团员青年流入的领域又难于建立新的团组织,原来封闭的组织控制系统被打开了缺口,组织联系方式虽然继续有效,但已不能覆盖全体团员青年,那些游离于团组织之外的团员青年怎样继续保持与团组织的联系呢?当前团内普遍的做法是不断地建立新的基层组织,以此作为组织联系网络的结点。

团组织只有不断创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更好地达到有效凝聚、全面覆盖的效果。样本中,青年希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占31%,“参观或旅游活动”的占22%,“业务技术培训”的占20%,由此看出,青年要求团组织切实改变传统封闭的组织控制方式,重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传统封闭的组织控制系统主要是组织联系,那么开放的组织控制系统则是活动联系、服务联系双管齐下,组织联系贯穿其中。

(二)联系青年方式发生新变化

组织联系是以往共青团联系青年的主要方式,例如要搞一项活动,就先发一个文件,通过组织一级一级传递布置下去,这样,所有组织中的青年基本上可以一网打尽。但对于“社会人”(例如“两新”组织青年、弱势青少年群体等),则要更多地借助活动联系、服务联系的手段。组织联系、活动联系、服务联系各有特点:组织联系主要工作的对象是“组织人”,活动联系、服务联系主要工作的对象是“社会人”,组织联系偏重行政手段,适合青年群体的静态分布;而活动联系、服务联系则偏重社会手段,更能适应青年分布的动态性和价值多元化特点。目前,在社会上团组织影响大的几项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社区青少年援助工作等,都是三种联系青年方式同时使用的成功例子。

(三)资源获取途径发生新变化

以往,共青团资源获取途径主要来自政府。现在,社会资源的分布格局由政府绝对控制向政府、社会民间共同控制转变,共青团不断向社会、向民间拓展生存空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越是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团工作越好开展,越容易出成绩,团的凝聚力也越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源比欠发达地区丰富,工作的创造空间大的缘故,多方支持创造了多方共赢。

(四)开展工作方式发生新变化

以往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被摆在共青团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现在,根据经济利益分配、社会组织形式的不断转变,团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要突出青年的人性化需求,根据青年的发展需求开展社会公益服务、维权保障工作。

(五)评价促进机制发生新变化

共青团事业要能不断发展,就意味着团的各项工作不仅要领导满意,也要青年满意,更要社会满意。领导满意决定共青团的政治地位,青年满意决定共青团的内在向心力,社会满意决定共青团的外在影响力,特别是得到青年的欢迎、社会的认可才是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四、增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团工作的实践出发,共青团凝聚力建设应把握五条原则

1、党建带团建的原则

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抓创新”的工作理念,主动把团建纳入党建的大格局,实现团建与党建的协调发展。已经有党组织的地方要主动在党的指导下开展团的工作;还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可先通过活动先行、组织渐进等方式,建立团的组织,为党的建设打好群众基础,努力做到团建服务党建。

2、服务青少年的原则

服务青少年是共青团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充分掌握青少年在成长、成才和发展中的各类需求,积极探索服务青少年的形式和内容,使团组织对青少年的服务更直接、更到位、更温暖。充分挖掘各种服务资源,强化共青团的服务功能,构建起开放互动的服务体系,以服务吸引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3、项目化运作的原则

实行项目化运作是共青团工作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益探索。项目化运作目标性强,管理有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经过实践证明,是开展共青团活动的有效形式。团的各项活动都可按照项目化的要求设计成自我运行、持续发展的项目,用项目化管理的办法来开展。探索运用社会化的手段推动工作发展,整合社会资源,为共青团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4、事业化发展的原则

事业化是实现共青团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保证。要把团的各项工作都作为一项事业来实施,要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不断促进团的工作规范化发展,避免因共青团岗位流动较快而造成工作不能有序衔接的弊端。

5、多方共赢的原则

共青团的工作要为社会认可、青年接受,就要从组织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努力建立社会、组织、青年多方共赢的工作格局,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共青团工作凝聚力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社会、组织、青年等多方面的积极性,使每项工作都能做到让社会各界主动地、自发地支持和参与,广大青年踊跃地参加。

(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途径与方式

根据青年问卷调查和基层座谈访谈,要切实增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实现的途径与方式可简单归纳为四个方面:思想凝聚、组织凝聚、服务凝聚、活动凝聚,其中思想是核心,组织是基础,服务是根本,活动是保障。

1、以思想凝聚青年,不断强化团组织“教育引导”的政治职能

思想凝聚关键是实现有效影响。通过团组织的教育和引导,使广大青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共青团的先进性,从思想上向往团组织,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强化团员意识教育,使广大团员青年牢固树立“我是团员我光荣”的思想观念,自觉履行团章规定的各项义务,充分发挥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扎实开展“戴团徽、唱团歌、举团旗”系列活动,使团员意识教育得到持续有效开展;积极探索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切实提高团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组织凝聚青年,不断强化团组织“桥梁纽带”的组织职能

组织凝聚关键是扩大有效覆盖。分类、有序、积极地推进对青年的有效覆盖,通过活动、建设、服务使“社会人”成为组织影响的人,通过社团、团组织的骨干等使“社会人”成为组织联系的人,最终通过建立团组织使“社会人”真正成为“组织人”。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努力巩固和健全团的基层组织,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努力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要发展团员,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积极推动团建创新,努力消除团建“空白点”和“空白带”,实现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切实抓好“松、散、瘫、软”基层团组织的整建工作,使其重新焕发活力;重点探索实施青年中心建设,探索试行“居民区团支部直选”、“基层团支部海选”等做法,积极开辟“公寓建团”、“行业建团”、“协会建团”、依托产业链建团等途径,努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3、以服务凝聚青年,不断强化团组织“以人为本”的工作职能

服务凝聚关键是提供有效帮助。从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青年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把服务青年贯穿于共青团工作的始终。要争取党政资源、协同社会资源、整合团内资源,理顺青年事务管理体制,把青年事务管理纳入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范畴,用公共财政、社会政策等执政资源满足青年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建设面向青少年、开放互动的服务体系,以个性化的服务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促进青年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共青团只有通过各级团组织和团的骨干,贴近广大青年,充分了解各阶层青年的不同需求,倾听他们的呼声,收集他们的意见,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党委政府反应,以真正维护青年群体利益,才能不断提高共青团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

4、以活动凝聚青年,不断强化团组织“建功育人”的社会职能

活动凝聚关键是促进有效联系。活动建设要按照社会化的工作思路,实现活动内容社会化、活动对象社会化、活动机制社会化、活动资源社会化。

活动内容社会化,即密切关注社会和青年需求的发展变化,以需求为导向来规划、确定、实施和调节团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青年的多样化需求。

活动对象社会化,即把共青团当作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不仅要把团员作为主要活动对象,还要把接触和影响到的青年群体都纳入到活动对象之中,向多层次、多领域方向发展,最广泛地团结青年、服务青年、活跃青年。

活动机制社会化,即将团的活动的运作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运作衔接,并借助社会大系统的运作来推进、加快团工作的运转。简单来说就是24个字:需求引导、主题先行、依托阵地、系统运作、目标驱动、循序推进;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青年需求和社会发展来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然后将确定的活动主题和内容通过社会化的有形载体来实施和运作,并形成相应的活动体系,把既定活动目标按体系分解落实到位,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

活动资源社会化,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阵地等资源都要实现社会化,团组织不仅要善于“借台”,也要善于“搭台”,应采取多种合作与协作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团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服务。

(三)增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保障机制

要实现“思想、组织、服务、活动”四重凝聚的工作目标,还需要准确把握当代青年的特点和需求规律,为党和政府当好助手和参谋;需要建立起青年与团组织之间经常的、便利的联系,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探索、扎实实践,积极构建三个体系,切实增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

1、青年动态的反馈体系

努力构建一个多维的、立体的“青年动态反馈网”,通过经常性、集中性的调研活动,分析和认识青年,把握当代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规律;通过设立青年动态监测点、开通青年咨询热线、培养青年状况调查员等形式,努力构建青年动态的反馈体系。

2、纵横交错、多方链接的基层组织体系

通过依托行业协会、各类外围组织、兴趣爱好组织、居民小区、专业学会等载体,建立团组织、青联组织、青企协、青年中心、青年社团等形式不同的横向联络组织,从而形成纵横交错、多方链接的组织网络体系。

实现基层组织的纵横交错、多方链接,一是重点建设一部分在一定区域或一类行业中具有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骨干型团组织,二是形成快捷有效的信息传递途径,确保全团的工作要求及时传达到基层组织中。共青团除了实现自身的“纵横交错、多方链接”以外,还必须加强以各类协会、社团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团的外围组织建设,把共青团工作的触角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广泛的青年之中。通过组织“纵横交错、多方链接”,努力实现将青年聚集场所建设成宣传共青团工作,实施教育、影响、服务青年的活跃“窗口”,增加青年工作的触角;将各级各类青年社团、青年协会、兴趣小组建设成为青年工作的灵活“枢纽”,不断延伸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成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堡垒”,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3、开放互动的服务体系

适应青年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努力构建面向青年、具有共青团特点、开放互动的服务体系。要丰富服务项目,在继续深化已有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针对不同层次青年的个性化服务项目,努力打造一批青年欢迎、政府支持、社会认可的服务品牌。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下载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陶”韵为核心创和谐的校园文化

    【内容提要】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因为......

    以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

    以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大学英语的学习分为专业英语和非专业(公共)英语两大类。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度很高,而一......

    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5篇模版]

    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摘要:学生道德建设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以后在生活道路上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学生在道德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

    浅谈以表征与意指实践为切入点的文化研究

    浅谈以表征与意指实践为切入点的文化研究表征理论作为当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实践,其中斯图亚特·霍尔对“表征”的论述堪称代表。“......

    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核心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

    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核心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 基层检察院是检察工作的重点和基础,依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层检察院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监督能力的全面体现,即......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5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吴国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以就业为向导的嵌入式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以就业为向导的嵌入式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结合实践进行的一系列课程教学。本文从当前嵌入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