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
以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的研
究与实践
摘要:大学英语的学习分为专业英语和非专业(公共)英语两大类。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度很高,而一些非英语专业学生仅仅是为了拿学分或者过级,应付式地参与英语学习,学习成绩和效果较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对各类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随之产生。近十年来,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陆续开设各类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但是许多学生选择此类课程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学分,完全没有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也没有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及实践意义。可见,作为大学公共英语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中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管教、学生受教的教学状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日益注重提高能力和素质的现代社会,其弊端日益明显,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探索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许多学者也大胆进行教改实践。1997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郭汉民教授打造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模式即把研究与讨论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但懂得知识,更掌握技能。其中,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测评反馈三个阶段。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各种信息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是一部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和交际能力,既要保证英语水平的稳步提高,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因此,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适合新形势下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要求。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国内多位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侧面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积极推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其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想要提高教学效果,亟须转变教师陈旧的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专题研讨,还要解决教学管理与测评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研究,将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引入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教学,借助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改善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教学模式,为教学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使之更符合新世纪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长沙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最大的英语学习群体,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这种全新的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尝试,也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
实践意义:通过研究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应用,探讨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教学新思路,对全面提高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都是有很大益处的。同时,这也是与时俱进、顺应外语教学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对拓宽广大学生就业面,增强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率都有重要意义。
三、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根据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政策,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强化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我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的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具备现代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研究内容:面向所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科学设计大学公共英语选修课中全新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进行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语言综合应用类等多种课程的分类设置,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多样性选择的需求。进一步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转变学生学习英语就是应付过级的陈旧观念,开发学生综合运用英语交际的潜能,增强学生把自身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高度结合的能力。
研究目标:在各个不同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设置中,以专题研讨的形式,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以专题为教学基本单元,在教师调控下,以学生自主研究作为知识传递的基本形式,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综合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对全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英语语言类、文化类、综合技能类知识的培养。改变原有的“教与学”模式,采取教师“导”、学生“演”的“导与演”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转变角色观念相整合,不仅有助于真正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关系,更加有助于全面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方法:①通过有针对性地为各个非英语专业开设相关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组织专家、成功人士的讲座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英语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②采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及时根据国内外热点时事选取合适的专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各自完成好自己的计划任务,不拘泥于课堂和课后的考核形式,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③采取教师“导”,学生“演”的“导与演”相结合的方式,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四、结语
教师必须打破过去按教材的章、节进行授课的内容结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构建,使教学内容紧贴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具有独立研讨问题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负载能力,能够逐步离开教师这根“拐杖”独立“行走”,从“学会”走向“会学”,尽快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雷晓棠.大学英语选修课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4]宋永燕.高等院校开设英语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5]唐春红.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第二篇: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 详细论述了研讨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通过工程地质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实践活动说明了研讨式教学的显著效果,实现了综合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思维和素质的教育目标。[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理念;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0 引言
高校教育不应仅仅面向过去,更要面向未来。在现今21世纪的网络时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挑战来自于学生。新一代的学生生活在充满活力的、交互式的媒体世界中,他们不仅通过被动的听和读来学习,他们更喜欢互动性,要求更适合于他们学习方式的新模式。在新的学习模式里,学生将会从一个吸收由教师选择并传递的学习内容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主要通过自己阅读、分析来学习;教师则由一个选取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培养和指导者,成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1]。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研讨式教学方法正是应此要求,亟需开发推广的高校创新教学模式之一。
研讨式教学以学生主体精神培育为原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张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语境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分析和探索,去发现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因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2][3]。
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科中,应用研讨式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多方面思维和能力、提高工程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成长为主动学习的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下文中将探索研讨式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并结合《工程地质》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讨式教学的理念与模式
1.1 研讨式教学理念
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研讨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科学思维和良好素质的教学理念。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可具体分析如下。
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应该达到的核心能力目标包括:调查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对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对现有资料进行推理和分析、做出理性评价决策的能力;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4]。
依据安德森及其同事(2001)修正后比较系统的思维能力等级次序分类法,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5]。因此,土木工程人员所需要的科学思维是较复杂的思维能力,强调逻辑推理和分析实证,尤其是创新精神更为可贵。
良好的素质一方面体现在人文素质,有自信,对学习、成长具有端正的态度,具备完成专业工作所需的主动性和毅力;另一方面还需要专业的工程素质,即土木人必需的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和严谨朴素的科学态度。
因此,研讨式教学法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1.2 研讨式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交互式学习;教学的基本步骤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科学探究、研讨总结、应用创新等[6]。因此,可以将研讨式教学模式分为提出研讨主题、启发引申思考、调查资料探索、讨论分析研究、总结应用创新五个基本阶段。这一系列基本进程都需要在教学任务书中写清楚,让学生明白整个过程。
(1)研讨主题的提出要结合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具有可探讨性。例如理论性比较综合,可从多角度分析;或者实践性较强,可结合工程专业现实问题分析;再者专业性较强,体现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可启发进一步思考分析。
(2)启发思考可以由教师提出几个由研讨主题引申的研究方向,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但是,一定要强调的是,给学生留出自由研究、提出自己创新思路的空间,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很关键的。
(3)在学生调研探索时,图书文献可由教师指导查阅;电子文献来源要保证严谨详实。在资料分析处理中,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检查、判断、分类、比较、组织、归纳、推理、总结等学习过程。
(4)师生、生生直面研讨的过程是最活跃最能体现和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素质的机会,是学生发表自己见解、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然,这也是对教师的严峻考验,既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启发学生的分析思路;同时又要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深入分析其能力和素质,以备进行评价总结。
(5)总结创新阶段,首先需要教师的全面总结,包括对学生的知识增长、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创新思想的鼓励,并传达给学生;然后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研讨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明确各教学环节对自己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也会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研讨式教学实践
在初步探索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考虑到让学生可以慢慢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在时间安排、研究主题、讨论方式等方面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在将研讨式教学法尝试应用于《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中,研究主题相关工程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和不良地质现象分析;师生研讨过程分别在课后和课堂进行。2.1 课后研讨式教学
工程地质图的阅读分析涉及到比较多的基础知识点,如地形水系、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地质历史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很强。考虑到讨论内容的复杂性可能导致研讨时间的不确定,首次研讨过程在课后进行,以便给予师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参与讨论。师生教研互动过程经历以下步骤:
(1)下达研究任务:将班内同学分为10个小组,每组4~6人。组内学生数不宜过多,以鼓励每位同学的积极参与。每组分析不同地区的工程地质图,安排组内每位学生侧重分析地质图的某一方面内容,让大家都有研究任务,不会落空。研究任务书中除明确研讨主题和研究任务之外,还特别强调指出同学之间要注重合作、相互学习。
(2)启发研究方向:教师首先熟悉每组地质图分析任务,发掘有特色的知识点,作为启发学生引申分析的出发点。知识性的可直接在给学生的研究任务书中简单提示;思维能力方面的在师生面对面讨论现场提出,促进效果会更好。例如,某地质图中褶皱构造与断层构造多处出现,这是与地质历史发展有关联,可作为分析地质构造与地质历史关系的一个切入点。而在断层频发地区的地层分布情况分析之后,可拓展分析思路,设想在此区进行路桥工程、结构工程的建设会有何影响?这样可以将地质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进行逻辑分析,甚至提出创新性设想。
(3)学生调研分析:由于地质图的复杂程度不同,有的会包含一些教材中未着重分析甚至没有提到的内容。因此,除参考教材之外,学生需要使用网络或其它图书资源。但是,在查阅网络资料时,除了要保证来源合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资料筛选和分析工作,不要照抄照搬。经过组内学生共同讨论后形成初步成果报告,为讨论做准备。鼓励学生做成演示用的PPT文件,发挥演讲才能。
(4)师生讨论现场:教师分别与每组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教师既要作为主持人,组织好学生,督促和鼓励学生;又要作为导师,面对面地为学生解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补充学习新内容,这是增进学习知识最直接的机会和方法。例如,在地质图分析中遇到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图例,教材上并没有提及,这就需要补充地质图例标准和规范,进而扩充知识面。此外,教师还要观察学生并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记录和评价。相对的,每位学生除了发表自己的分析成果之外,还需学习和思考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看法和建议,最后大家一起分析得到一致的结论。
(5)研讨成果报告:每组学生经过汇总形成小组地质图阅读报告;教师则总结此次课后教学过程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增进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综合评价各小组的研讨成果以供大家相互学习。2.2 课堂研讨式教学
关于不良地质现象的主题讨论在课堂进行,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震五种现象分组进行讨论。重点要求学生运用工程地质基本知识,结合工程案例具体情况分析不良地质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并就地质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体会。
学生分为五大组,每组9~12人,承担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分析。以2人合作为例,要求搜集主题案例数不少于1个,共同整理文档并准备在课堂讲演交流。这样,每大组将会有5~6个工程案例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可与班内其他组的同学共同分享探讨研究成果。
研讨过程中发现,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和各组研究主题的不同,在每组同学做PPT文档演示了本组成果之后,主要是同课题组的同学能进行短时的讨论,而不同主题的其他同学则未必能及时做出响应。此时,教师的现场启发和提示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应用工程地质条件6要素进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提示学生既要考虑全面,有条理;又要区分重要程度,抓主要因素做出评价。在新内容方面,对于有学生提出用于治理崩塌落石的SNS冲力柔性防护系统符合绿色环保要求,教师可适时提醒全体学生注意思考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研讨式虽然可以让全体学生直面讨论过程,熟悉所有主题内容;但未必能够全体参与进去。课堂讨论全部结束后,教师还要再就研讨的目的、学生需要注意的细节等做总结;然后学生再修改分析成果,形成小组报告。研讨式教学总结
3.1 效果分析
通过对两类主题分别在课外和课堂进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活动,较好地实现了研讨式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在学生成果报告的心得体会中,学生们普遍支持研讨式教学方法,表明对自己掌握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提高,并且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例如精选研讨主题,合理组织安排讨论时间、尽量让学生多发言、增加实践学习机会等方面。
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思维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在课程调研和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启发直接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和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则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过程中的积极态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有学生体会到“讨论后对自己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布置任务后在上网搜索、查看参考书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该知识,更了解到了其他的一些课外知识,也充实了课余生活,逐渐提高了较高的查阅、自学、思考能力。”;还有学生总结到“对我的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有较大的提高,对学习能力、方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研讨式教学模式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正是通过师生间双向直接沟通,教师才能准确地捕捉到学生更为关注的教学和专业方面的信息,了解到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3.2 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研讨式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在现今的网络时代,学生获取资料信息的方法很简便,来源很丰富。少数学生就会出现不加思考的照抄照搬源信息,以致弱化了资料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从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甄别、学习、应用、讨论。其次,有时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对于与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的不易直观理解认识的课题,还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技巧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课题讨论的深度、广度还需要教师去挖掘,这也是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考验。结论
研讨式教学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每门课程内容和性质的不同,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研究,以形成更加系统、全面、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和协作者,这也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目标提出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等译.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黄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29(1):72-74 [3] 何丽君, 唐玉光.研讨式教学:高等学校教学的新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145-147 [4](美)戴尔蒙德著;黄小苹译.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美)麦肯齐等著;徐辉译.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高等院校教师的策略、研究和理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 蒋跃,邓磊, 徐生求.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25(4):306-30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Teaching Mode
Abstract: The basic theory of deliberative teaching concept and mode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proves the remarkable affect of deliberative teaching, which achieves the goal of education to train the ability, thinking and quality of students.Key words: deliberative teaching;concept;mode;teaching practice
第三篇:订单式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订单式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与联办单位密切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在课程优
化整合、接模块编制专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做到与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无缝对接,在课程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上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思路目标内容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肓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如何适应市场,将企业需求成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如何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毕业生等都是当前各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2004年10月,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研究实验小组,安排专人对学生就业岗位情况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研,结合学校在师资、专业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初步提出了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验方案,在旅游商贸类专业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
现代流通与服务业是近几年乃至今后几年中国重点发展的行业,而现代零售服务业又是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现代零售业顾名思意是指在现有市场经济活动中通过直接服务于终端顾客、满足其消费需求的过程来获取自身利润的企业群体,其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百货店(商场)、综合超市(卖场)、便利店(社区超市)。我国的现代零售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后续空间非常巨大。而目前国内零售业市场中最缺乏的资源不是资金不是商品也不是供应渠道,恰恰是人力资源。因为一个百货店或一个超市(卖场)所需的资金、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不难寻找,但一群有经验、有理论、有思路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这个新行业中是很难寻找到的。目前在国内经营的中外企业里的管理干部来源只有两个:从国内外竞争对手处挖掘和从基层员工中培养。所以现代零售企业从其自身的正常经营、扩张发展等各方面都己迫切需要社会为其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利于他用最短的时间、较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使企业尽快地走上顺利经营、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而市场经营对某类人才的需求及社会上此类人才的缺乏恰恰是我们教育部门该尽导向责任和教育义务的最好时机。
有好的机遇,还得有好的企业来合作。校企联合办学,定单式培养人才,一直是学校追求的办学目标。企业有实力,有可持性发展、并热衷于学校教肓,是我们选择联办单位的必备条件。消息发出后,先后有时代超市、北京华联集团、好又多超市、金润发超市、金帝营销南京公司、美国通用磨坊食品有限公司、大洋百货、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中国联通南京分公司、南京宏图三胞连锁集团等企业前来洽谈,2005年6月,学校经过多方考查,最终选择了北京华联超市集团为合作伙伴,进行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的试点工作。
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是我校2005年根椐我国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趋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我省中职系统首开的新型复合型专业。它采取与企业密切合作,订单式培养的新模式。经过
近三年来的探索与研究,在不断吸收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在课程现,课程摸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手段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零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重点对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进行了改革和建设,以培养更多的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办学目标。如何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定单式培养,是我校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这几年,我们大力学习借签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模式,融合提炼、整合创新,探索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点的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全体教师教育观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拉动学校课程体系整体改革,使我校的职教水平整体迈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运用工作实践中真实的任务、活动和主题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
1、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企业的需求为培养目标,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为现代零售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构建与劳动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根椐现代零售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技术岗位的职责、任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以强化实践、突出技能训练、有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个人潜能和智力类别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兴趣、爱好和职业岗位趋向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满足其不同需求。
2、基本思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点上试验与面上推广相结合、市场调研与课程设置相结合、课程改革与教师培养相结合、课程改革与产学研相结合。
3、主要内容
宏观层面:专业设置,课程模式,课程设置。
中观层面:根椐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微观层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改进,评价手段的修正。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研究法
4、对比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工作进程
1、充分调研,明确培养目标
2005年初,我校由商贸教研组组织部分教师采用企业走访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得出结论:随着现代零售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经过调研和几年的探索,初步确定“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超市布局设计与运作管理模式,掌握商品采购、储存保管、促销与配送方法,从事超市固定资产维护与保养技巧,能熟练使用商场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能适应现代超市经营管理需要的初中级专业人才。
2、强化课程意识,确定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确立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提高学科探究能力,包括理解学科知识、技术与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倡导探究性学习,专业学习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相关专业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确定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
研究“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就业质量为方向。学校和企业培训部门共同研究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以促进学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为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目标。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道德力、学习力、创造力和就业力。
4、方案实施
1)、确定联办单位,根据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
“订单式”培养就是让学生课堂即得到工作经验、出校门就获工作岗位。“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目前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是学校新办专业的又一道难题。为此,学校多次组织本校专业课教师及部分联办单位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调研,制定了既符合国家教育教学精神,又能切合行业规律,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教学计划,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改与完善,以期培养出企业、社会、学校三方认可的合格的毕业生。
好的培养目标还需有完善的教学计划来实施。为此,学校在加强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传统的2+1教学模式(2年在校学习,一年生产实习)改为多段次教学见习与生产实习(第一学期1个月教学见习,第三学期4个月教学见习,第六学期5个月的生产实习)。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与教学见习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贱,在实践的基础再来提高课堂理论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针对性,并对过去知识点掌握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重修的要求。例如∶超市班在超市教学见习期间发现,连锁大卖场的管理己经全部实现电脑化管理,收银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生鲜管理系统,AIC管理中心等无处不在运用。虽然他们在学校学习了计算机课程, 但哪点知识却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 因此, 同学们回校后强烈要求重修计算机课,并表示要努力,认真的学好它,为下次的就业打好基础。学校答应了同学们的请求。现在,同学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别提多高了
2)、课程整合优化
a、强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工作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无专业教材,且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教材知识点也略显落后,为了适应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学校先后多次组织业内专家、本校专业课教师结合学校及行业内的特点,以企业培训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为参考,先后编写了“商品陈列技术”、“连锁经营案例分析”、“超市美工”、“超市四季生鲜食品配置”、“ALC信息管理”、“连锁超市营销策划案例集锦” 等专业校本教材,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实现了学校所授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b、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
俗话说:教有常法,却无定法,只要得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我校全面实施,直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诊断教学法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06年。学校加强了多媒体课件、教学设备的开发和应用,部分商贸类专业的专业课己全部实现了每堂课的PPT模式辅助教学, 不仅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了, 而且图文并茂的直观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轻松更牢固。例如我校专业课教师教授“商品陈列技术”课时,将学生在大卖场进行教学见习时的大量的进行商品陈列时的照片剪贴制作成PPT模式,结合理论进行教学,指出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传授正确的陈列原理及方法,整堂课的教学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种诊断式教学方法在06年市级职校中青年教师赛课中获得了专家评委们的好评。
c、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以适应新专业、新教学模式的要求
随着现代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也需要不断更新。近年来,学校多次选派部分优秀教师深入相关行业进行培训,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得高级营销师,高级电子商务培训师证书,成为了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美术教师通过学校安排,在联办单位北京华联超市美工策划部门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培训,初步了解并撑握企业策划、超市美工的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她当任的学校“超市美工” 课的教学中,专业技能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她培养的学生在教学见习中有两人分配在美工组,他们制作的POP牌悬挂在超市的每一个角落,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3)、实习训练的教学改革
深入实训与就业基地的研究,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教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业教肓特色的根本途径。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一是要有行业类龙头老大的地位,具有行业的代表性,二是要有一定的规模与实力,能整建制的(以班级为单位)满足学生“顶岗” 操作式的实习与就业。学校先后与金润发超市,北京华联超市,麦德龙超市、美国通用磨坊食品有限公司、中国联通南京分公司、南京宏图三胞连锁集团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其中金润发超市瑞金路店曾一次安排三个班80多人同时“顶岗” 进行教学见习的活动,实现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突破。同时,我校部分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教学见习期间,深入企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参与企业的营运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深得企业的好评与信任。2005年5月,受北京华联超市华东区总部委托,我校承担了北京华联超市南京地区三家大卖场生鲜管理经理培训班培训任务,十天的培训工作,从培训计划的安排,到培训讲师的授课内容及专业技能,都受到培训学员及委托单位的好评。从此,我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的评估
(一)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性评估,让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共同参与
学习与评价
多年来,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科学的评估,除了常规的教学学分制,德肓评估体系,还增加了教学见习评估及生产实习评估体系,每一次、每一年的见习、实训评估由学生自评,用人单位点评,指导老师评分,学生家长参与的方试,认真记录,存入学生档案,为将来推荐就业时正确的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依据。例如:06级超市经营管理班有6名学生在06年12月份的教学见习中因表现优异,被企业评为“优秀学员”,他们的考评记录及荣誉证书将被复印存档,用人单位将在他们毕业后免试(考试及试用期)录用。
(二)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成立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指导并参与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更好的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结合各专业特点,成立了由行业
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分顾问团和讲师团),定期到校指导工作,参与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从事部分课程的教学与讲座。例如,“超市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第四学期每周将按排三节选修课,邀请北京华联超市营运总监、采购总监、店长、人资经理,金润发店长、人资主任,麦德龙培训部主任,美国通用磨坊华东区总经理、销售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做为特骋讲师来校授课,讲授业内最新知识及技能,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全面考评学校的教学质量,严把质量关。
二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目前学校对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课程的改革,得到了学生本人,家长,用人单位三方的认可,用人单位在教学见习中发现了一些优秀学生,并提前预定了这些学生,毕业后如愿意留在企业,直接签约,免除实习期,并做为储备干部重点培养。学生及家长通过教学见习及生产实习,加深了对企业的了解及认知,并对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及时查漏补遗,在回校学习时有了更多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了教师愿意教,学生主动学的良性循环。
2008年9月
第四篇: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_数学论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9 [摘要]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本项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出既适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又具时代特征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的新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整合,自主探究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on One's Own Teaching Mode Mheory of Probing into etc.and Practice Study LUO Kui-min [Summary ]We structure and rely mainly on student tentatively, Take teacher as the leading factor, it probes into to be for thread on the basis of network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studying type teaching mode on one's own of environment on one's own with student: “Found the situation--Put forward the question--Probe on one's own--Cooperate on the net--Test on the net--Classroom brief summary”.The experiment study and aim at and probe and publish for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new-typ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mode that course combine, In order to train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itiative spirit, innovative ability and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 better.[Keywor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network, Combine, The probing into type on one's ow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studied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时,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教育部审时度势,根据国家“十五”规划提出的基础教育战略目标和基础教育现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和措施。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指出:“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混为一谈。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这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所谓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1] 作为“研究型”教师,我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终于找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三、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2]
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5、网上测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我们集设计、修订、常模制作等网上测试和评估所需基本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技术手段来辅助系统的实现,使系统真正成为辅助网上测试和评估的有力工具。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有成功感,高分段的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们将测试题设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了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式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了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高考试题和数学竞赛试题分析与解答。
6、课堂小结: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各小组推荐一人和教师组成“专家评议组”,由组长抽签决定答辩的顺序,各小组在答辩前,将小论文上传到服务器中指定位置。答辩时,先由答辩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本组的工作(包括如何选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合作等),再由答辩者回答“专家”(教师或学生等)或听众就其工作的提问。由“专家评议组”进行评比,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成功参与奖”等四个层次进行奖励。
五、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虚拟实验室
目前,我们初步构建了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它由硬件、软件、潜件三部分组成。
1、硬件:
我校校园网配有思科交换机、浪潮服务器、长城客户机、千兆主干100M到桌面等硬件设施,并将多间多媒体教室[①演播式多媒体教室(配有高配置电脑、投影仪、录像机、高性能DVD机、无线话筒、电子教鞭等);②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机房(配有服务器、教师机、学生机的局域网,安装了winschool交互教学系统)]、电子阅览室等连为一体。
2、软件:
我们在校园网络中配置以下应用软件系统:网络光盘资源共享系统、网络视频点播(VOD)系统、Internet 资源共享系统、视频广播系统、屏幕广播系统、师生网络学习与创作的编辑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各种类型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⑴按照与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切程度,将高中数学教学素材资源库分为最常用库、次常用库和扩展库三类,并配合方便、快捷、自动、智能的光盘和网络检索方法。
⑵建立短小精悍、符合积件组合平台要求的接口式的“高中数学微教学单元库”。
⑶建立高中数学虚拟积件资源库,供广大教师直接调用该教学资源网上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⑷将各种资料的呈现方式进行归纳分类,设计成供教师容易调用与赋值的图标,形成“高中数学教学资料呈现方式库”。
⑸组建“高中数学教与学策略库”。将不同的策略方式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图标表示,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方式相结合,以产生“组合爆炸式”的效果,适应于各种教学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学习策略方式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认知学习。
⑹组建“工具软件库”(安装了方正奥思、Authorware、Microsoft 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与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Mathcad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
⑺组建类似于“傻瓜照相机”的特别适合于课堂教学使用的积件平台——高中数学积件组合平台。该平台的软件的基本特点是:(a)无需程序设计。
(b)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与各类多媒体和网上资源。(c)面向全体高中数学教师和高中学生,易学易用。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 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
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有随机出题功能,可以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以防作弊。(2)测试过程的控制系统
系统主要完成对网上测试过程的控制,如在需要时锁定系统,不允许学生进行与测试无关的浏览,控制测试时间,到时自动交卷等。(3)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
系统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系统允许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加权,进一步控制测试环境。(4)自动记分系统与智能系统
系统还提供自动记分系统,在学生作完测验系统自动判分之后,自动将成绩登录,进一步系统还可以自动提供反馈信息,自动建议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再比如提供邮件分类系统,对发到教师课程邮箱的信件进行分类,自动区分哪些是学生递交的作业,记录学生递交的时间是否及时,再进一步提供智能系统,自动分析邮件内容,进行归类,或自动解答或提供给老师统一解答。(5)测试结果分析工具
系统根据每道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该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如区分度、难度等。
3、潜件:
我们重视对研究人员和实验班学生的培训。研究人员以自学为主,采取专题培训、讲座、讨论和外出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思想,掌握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方法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方法。实验班学生由课题组成员和计算机教师共同进行培训,计算机教师负责培训学生电脑基本操作与输入法,我们负责培训学生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的使用。
六、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本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 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例如笔者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笔者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无法表现二次曲 线 的形成过程,而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很难画得准确,更何况有谁能让黑板上的二次曲线连续变化呢?又有谁能一给出离心率就马上显示相应的二次曲线呢?笔者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离心率与圆锥曲线的形状”课件,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探索。
第五篇: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定稿)
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25 15:17:49
来源:admin
点击量:156
关键词:小学;教育;校园文化;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源于人们之间相互交融之爱,小爱之于己,大爱之于人,博爱之于自然、社会和国家。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沟通师生间情感的桥梁,是使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对我国“仁爱”思想的继承。“仁爱”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仁爱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而“爱人”则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第一要义。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亲民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观,强调厚德载物的精神。孟子提出的“爱人者,人恒爱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也表达了爱的真谛。因此儒家的仁义之道就是爱人。这种精神就是贯穿古今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如孙中山所说的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对人对事都用爱字去包括,这种中国固有精神应该发扬光大”。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感情,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具有‘爱心’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爱的教育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指出,要把“同情人、关心人”视为奠基性品质。他认为,学生在儿童时期对人的苦难、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此时培养他们这方面的品质最为有效。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如果儿童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无法弥补。”古人也曾说:“少小若成性,习惯成自然”。
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其中对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需要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交流沟通。因此,研究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 “形象工程”的包装,关键在于挖掘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的内涵,唤醒师生的文化自觉,又使之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爱为核心的教育不是单向的教育行为,而是一种“双主体”的以爱育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愿景。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因此,加强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校园“爱文化”的内涵特征
1.1 内涵
当前,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人们通常把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常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即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常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小学校园“爱文化”的内涵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爱心育人、文化化人”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一个共同方向和价值观念,所表达的是在校园文化中无论是显形文化还是隐形文化,都体现了“以爱育爱”的双主体育人理念和博爱、向上、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气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追求的是:教学相长的教育理想,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创新的发展前景。
1.2 特征
校园的“爱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它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校园中的物质活动和环境也比较多地渗透着这“以爱为核心”的精神因素,这正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这样的一种精神文化可以分层次,从具有审美特质的感受爱、欣赏爱和实践爱的一种情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非压抑性、中介性和渗透性的特点。
①非压抑性。这样一种对“爱”的审美是师生心理得到解放的途径与成果。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感需要必须受到适当的压抑;在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个性情感也必须受到适当的压抑。组织制度和学校教育强调规范性,个性的情感要求必须服从统一的条条框框,但这些制度并非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爱文化”正从另一个侧面满足了师生的成长需求,使师生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活动中情感得到解放和提升。
②中介性。“爱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桥梁,在校园文化中物质环境通过“以爱为核心”的审美化改造,成为有情趣、有灵性、有影响力的景观,从而转化为物质、制度与精神的融合体。这种抽象的理性观念,通过审美化表现,融化于形象、直观的物质媒介之中。
③渗透性。“爱文化”并非独立自足的文化形态,它与情感的弥散性相一致,渗透于校园书香、数学、双语等各类文化活动的一切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说,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交叉文化,具有多重综合的边缘性质,渗透的结果是能动的调节,从而克服校园其他文化活动在育人功能上的片面性,使整个校园文化系统指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爱为核心”的精神文化还侧重于知识、道德、信仰等理性的精神文化因素,它具有整体性、历史继承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①整体性。即包括在此文化背景下的制度、观念、环境、活动、氛围等多种形态,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等方面,须调动党、政、工、团、队多种力量共同培育形成。
②历史继承性。“爱文化”应体现校园精神和风貌,既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民族的、本地区本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从而使之具有独特、持久的历史效应。
③丰富性。适合学生的特点,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向心力,发挥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愉悦身心、艺术审美、陶冶个性、行为训练等多种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树立一面“爱文化”的精神旗帜
有研究表明,学校文化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萌发期:始于学校成立之初,需要一定的制度来引导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学校领导的主观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成长期: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但还未建立真正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风格。成熟期:学校已形成真正的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定势牵引学校发展。发扬期:文化形成后还要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浇灌,才能吸收新鲜的成分形成开放的文化体系。
我们大丰市第三小学始建于1968年,在朱兆福、冯春华、陈慧君三代校长的励精图治下,学校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厂办工人子弟小学发展成为现在颇具规模的省级实验学校。受地理位置、政府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环境造就了三小人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群体品质,形成了三小独有的“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务实规范”的文化氛围。现在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在目前三小这样的文化基础上,我们需要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更高层次的引领和鞭策,需要一种更开放的文化体系。因而,“爱文化”的创建,则树立起一面“爱文化”的精神旗帜。于是,我们全校上下在原有的“求真、立美”的校风建设基础上,制定了“爱文化”背景下“爱国、爱家、爱三小”的校园精神。形成了“求真、向善、立美”的校风,“教真、扬善、育美”的教风,“学真、悟善、行美”的学风。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追求是:让真善美成为师生共同的人生信念,把学校建成传承文明、陶冶情操、充满人文关怀的快乐学园、开心乐园和温馨家园,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
爱,是一种纯朴而高尚的情感,是一个人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更是一个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教师而言,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发掘学生的潜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教育充满智慧,让学校充满生机,从而丰富爱的内涵,达到爱心育人的完美境界。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爱己及人,爱师及长,才能爱学习、爱学校,爱家乡,才能成为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人。打造一个“爱文化”的校园环境
形象地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念与物质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在学校进行校园整体布局和远景规划时,理念是起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三小无论是从大型的教学楼群的外观建筑、设计,还是细至校园、班级环境的布置,或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装备上,都首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孟子说得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其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此,我们倾力打造充满诗意的爱心文化,积极创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浓郁温馨的爱心氛围。我们结合学校建设,对校园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力求达到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的统一。让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处景观能育人是大丰市第三小学校园环境的特色。大丰市第三小学粉黄墙面上大红的“爱满校园”四个大字,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红黄蓝三原色产生的美与和谐,让人眼前一亮。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那充满爱意的三小标识——“爱心图”,三小爱心楼那鲜红醒目的“爱满校园”四个大字正是三小老师用爱和责任对学校、对家长、对学生、更是对自己作出的承诺。一代代三小人“捧着一颗心来”教书育人,“不带半根草去”无怨无悔。美丽的三小校园,每个角落、每个人的身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爱意。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温暖的提示语„„
精致的三小,处处透露出它经得起推敲的美。无论什么时候,你见到的是窗明几净的楼道,整齐透亮的校园。漫步校园,“爱心楼”、“求真楼”、“向善楼”、“立美楼” 象四叠厚实的大书在眼前一一展现,左有青青芳草,右有葱葱绿意,令人赏心悦目!
班级的墙壁上是展示学生才华和记录班级成果的园地:有学生优秀作业展示、有星级小标兵的光荣榜、有班级荣誉的宣传栏„„整洁、美观、和谐的环境默默地塑造着学生甚至教师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培育一个“爱文化”的人文土壤
校园的“爱文化”应营造的是爱满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致力于从以下几方面来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增强育人效应。
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文化就是“以爱育爱”的双主体育人理念。这一理念使得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实施主体变得更为丰富,也使得“爱的存在关系”变得更为明晰。
4.1 爱岗、爱生、爱学的教师文化
爱岗:精求业务,依学施教,诲人不倦;坚守崇高,乐于奉献,廉洁从教。
践行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
爱生:关爱全体,尊重人格,平等公正;严慈相济,安全为重,关注健康。
为学生个性发展导航,为学生全面发展铺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爱学:崇尚科学,心系社会,乐观向上;终身学习,潜心钻研,勇于创新。
以习惯养成习惯,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理想烛照理想。
在“以爱育爱”的双主体育人理念中,我们学校首先确立的是“学生要成长,教师首先要做到成长”。教师的文化素养首先代表的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形象,它的核心表现是:
① 思维的深刻和独到;
② 知识的丰富和广博;
③ 人性的丰满和善良。一个人文素养高的老师的形象标志就是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老师,拥有善的心灵、美的情怀,是智慧的化身、人格的楷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都以灵性启迪悟性 思维引导思维,人格塑造人格,生命润泽生命。
在实验最初阶段,为了尽快转变教师观念,我们分别采取了模块培训、全员培训、行动研究等策略,先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师德培训,学科培训;其次是通过观看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和感动中国人物录象、读书讲座,交流读书心得,丰富学习方式;再次是学校主管业务的领导组织教师研究、学习、讨论、领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人文读本等有关理论精髓,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学校坚持强基固本,重视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树立教师职业幸福感,努力彰显三小“爱心育人”特色,不断提升“爱心育人”水平。
(1)用爱和责任作动力
几年来,大丰三小以“爱满校园”为主题,开展 “师德标兵评选”、“拒绝有偿家教,倾情奉献教育”、“爱生事迹”演讲、“献爱心,架金桥”等活动,深深唤起了教师内心深处的浓浓爱心、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满校园”正是三小老师用爱和责任对学校、对家长、对学生、更是对自己作出的承诺。
(2)用享受成功助成长
大丰三小为教师搭建多种舞台,把校领导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新教师上汇报课、人人上教研课,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工作来抓。学校开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本培训工程,定期进行校级“新秀、能手、名师”评选,学校还设立了“特级教师王继棠奖励基金”,对成绩显著、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让更多的教师成长在三小、成功在三小、成名在三小。
(3)用课题研究促发展
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学校有近八十名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有力推动了青年教师的发展成长。《构建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探索》已申报成为省教育科学院规划办立项课题;国家级课题《优化学校德育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多个课题已顺利结题。
4.2 爱集体、爱学习、爱创造的学生文化
爱集体:爱自己的班级、学校、家庭、国家,爱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乃至热爱大自然,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做到心中有他人,珍爱生命。
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从书本、课堂、社会中主动学习,我们应以赏识的眼光、平和的态度、科学的评价来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
爱创造:善于思考,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勤于实践,我们应做到的就是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珍贵的童心。
打开三小孩子们的成长记录袋,可以看到他们成长的印迹。学生素质报告书、孩子满意的作品、日记、各种奖状与荣誉证书以及他人的寄语等等,使每个孩子都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成长的足迹。
每到周二的班会课,是三小孩子们最兴奋、最激动的时刻。在一阵阵“红星照耀我成长”的大声朗诵中,“成长二十星”评比开始了:每个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在班主任或班长的提名下,大家举手表决。一个个孩子高兴地上台领着属于自己的奖项,将它贴在班级后面的“红星照耀我成长”的奖牌榜上,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
三小的孩子是幸福的,第三小学创造性制订了德、智、体、美、特的“五好生”评比制度,注重了学生心理,健全了学生人格,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别表现,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每年的“五一”、“十一”、寒暑等长假,三小都会组织 “亲情假日”实践活动。“祖孙三代比童年”、“家庭一日用帐调查”、“感动三月”等主题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组织学生扫墓,慰问敬老院,义务写春联,文艺汇演,读书征文等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三小的每位孩子正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在创新活动中茁壮成长。
为了让以爱为核心的学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成长奠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制可循,我们特制订了《大丰市第三小学学生学业评价方案》。依此方案,将三小“以爱育爱”的校园文化更具理性和可操作性。
4.3 权利、责任与成长的家长文化
多年以来,第三小学还注重将常规教育管理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努力构造三结合教育的网络。为了协助家长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教育好孩子,学校除了采用举办家长会、家教茶座、组织教学开放日等活动方式,向家长传递科学育儿的一些方法和信息以外,还通过发《告家长书》的方式,对学生的节假日的生活和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好孩子的假日生活,并让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学校,为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样的家校交流,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学校还创造性地成立了以优秀家长代表为主的“阳光树人中心”,定期开展活动,以帮助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发展。
4.4 丰富、灵动、特色的课程文化
《课程?教材?教法》杂志记者刘启迪曾在《课程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一文中指出“从文化的教化、育人角度讲,课程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课程文化能够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要能真正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必须要走“校本课程文化”之路,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以爱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应该体现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能够展现教师的专业性与创造性,突显出素质教育的特点。
我们三小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和办学传统,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背景下,制定了“立足学科特色,做精活动特色;学校统领,年级自主”的特色课程文化方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融合。一直以来,学校精心于“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各工具科、技能课学科质量上求精、求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核心便是“有效”,让课堂有效,就是让师生在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和生命有价值。多年来,学校在素质教育的质量上始终位于大丰市前茅。同时,学校还在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致力于活动特色的发展,目前学校的语文学科的“写字育人”工程,数学学科的“数学风暴”,体艺学科的乒乓球、舞蹈已成为三小的四大亮点,尤其是“写字育人”特色,多次接受省市领导观摩指导,学校被命名为“全国写字实验学校”、“江苏省青少年书法培训基地”、“盐城市写字育人特色学校”,每年一期的学生书法专集《五月虹》,已出版11期,培育了一大批书法优秀苗子,并在此基础上,学校致力于师生的读书活动,逐步形成浓郁的书香文化,为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抹上了亮丽的一笔。三小网站上每周一期的“数学风暴”解题争星活动,为不少数学特长生提供了成长的空间,这样的智力冲浪已在学校形成了一股活泼、生动的数学文化。学校还先后编写了《绿色教育》《珍爱生命》的读本,结合各类少先队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将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向学生广阔的生活延伸。
为了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学校遵循“大统一、小自由”的特色发展途径,在“以爱为核心”的引领下,要求各个年级组根据年级特点、班级特点,进行特色班级创建活动,从计划制定,到过程落实,到总结评比,“诗香班级”、“跳绳班级”、“环保班级”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班集体使得三小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向纵深处推进。“爱文化”的实践成效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干劲足,学生爱校如家,学校各项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5.1 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优化
“以爱育爱,爱满校园”的文化实践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爱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爱的品质,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们知道了爱不应停留于口头,而应是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精神境界,更应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另一方面,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家庭、社会都受到爱的感染,从而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形成社会各方合力,使之成为引导少年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形成道德认知的有效载体。通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行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1)学生的心理素质迅速提高。如果学生有什么不愉快或想法,可以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诉说,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家庭、与同学老师相处等矛盾到班主任等处得到解疑,随着爱心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心理比以前成熟多了。
(2)学生的爱心主体意识明显加强。只要有教师、学生、社会有难,全体师生立即自觉行动,纷纷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在教室、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敬老院,你每时每刻可以看到“爱心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我校四(2)班的姚月同学自小患残疾,双腿行走不便,多少年来,姚月所在的班级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为她服务,扶他上厕所、扶她上下楼梯、为她端茶送水„„同学们争着为她付出爱。学生中涌现了盐城市十佳队员石淋莎、盐城市优秀队员陈昱同、大丰市三好学生蔡璇等一大批自强自立、爱心助人的先进典型。
在实践中,学生走进敬老院,走入社区,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学生文明向上的良好风貌,得到了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大丰电视台、《今日大丰》、《盐城晚报》等媒体多次对我校相关“爱心育人”德育实践活动与成效进行报道。与大丰电视台联合制作的《走进三小文化》宣传片,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我校在德育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好评如潮。
5.2 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于学校组建一开始就倡导“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使广大教师深深体会到学校对教师的关爱之情,更激发了教师的爱校之情,热爱教育事业之心。
(1)教师的思想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我校教师争做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廉洁从教、勇挑重担的榜样;争做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知难而进、乐观向上的榜样;争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榜样。他们能自觉抵制唯心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2)教师的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以爱育爱,爱满校园,使三小人更具人文情怀和精神动力,涌现出一批批“学习型、研究型、奉献型”优秀教师。他们中有50多名被评为盐城市、大丰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20多人次受省市表彰。多名教师在省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并有数百人次在市级以上征文中获奖。
(3)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锤炼。我校教师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们以爱的光芒真正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前进的道路。他们信任学生,以爱服人;他们理解学生,以爱待人;他们尊重学生,以爱治人;他们关心学生,以爱感人。他们以爱生如子的真情,胸中装着学生,心中想着学生,以灵活的教育方式服务于学生,真正架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两年的研究实践使教师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4)在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每年都有多位教师文章获奖。刘翠干老师撰写的《爱心与赏识——转化后进生的两大法宝》、肖华撰写的《做一名富有爱心的教师》、《多份爱心
多份收获》、仇海涛老师撰写的《让春风化雨,让爱意暖心”》、仲林峰老师撰写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都获得大丰教育学会一等奖,韦艳和老师撰写的《让爱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获大丰市教育局二等奖。陈慧君校长撰写的《以爱育爱,爱满校园》发表在《盐城教育研究》上。学校还将全校教师的爱生故事汇编成册《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爱生热情。
5.3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统一办学思想,用爱心凝聚人心。学校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在各个层次上做好宣传工作,要从全局出发,求大同存小异,通过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广大教师认识到:大家为了同一事业相聚在一起,应该珍惜这个缘分。由于思想认识上得到逐步统一,教职工把学校的事情作为份内事,不再分你我。
(2)明确办学目标,用爱心激励人心。校领导抓紧“爱心教育”的契机,提出了更高的办学目标,广大教师充分地认识到,虽然目标定位较高,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达到。
(3)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用爱心融合人心。学校领导认识到,认识上的统一并不代表情感上的融洽,为此,学校通过各种爱心教育的活动,如迎春联谊,教工趣味运动会,“三八节”集体给女教师献花,工会小组竞赛,教师联合外出交流经验等。各种爱心活动的开展,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机会,融合了广大教师的心。
(4)大丰市第三小学让爱在学校发展中得到延伸,学校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盐城市文明单位、盐城市模范学校、盐城市写字特色学校、盐城市绿色学校、盐城市省标教育基本现代化合格单位、盐城市德育先进学校、盐城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盐城市十佳校园文化单位,学校还被命名为江苏省少先队红旗大队,被确定为全国写字教学实验学校、全国尝试教育实验基地、盐城市电化教育实验学校。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构建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成果之一,陈慧君 大丰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