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2 04:4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农村中学的学生家务活多,阅读量少,父母在外打工多,对孩子管的少,加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乡镇集市几乎没有什么书店报刊亭,大多数农村家庭除了课本之外其它藏书几乎都没有,更不用说订报纸杂志。因此,学生的作文素质、能力、质量都比较差,面对如此境况,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摆在我们农村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我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认为有一些有效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生作文,老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急于指导学生如何去写,而是竭尽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作文中快乐成长,在快乐作文中发展。

农村中学生,他们缺乏对外界一些新鲜事物的认识,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这也是农村语文教学的独特优势。应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农村的民风民俗、乡情乡貌,优美自然的山水风光,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农民。改革开放给乡村大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村作文素材。教师多启发教育他们,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爱,才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他们多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亲手去做,去尝试,将整个身心融入到农村的大千世界之中。这种种优势,只要语文老师认真利用,就可以为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天地。比如教师命题,不只根据教材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虚拟一个题目,强制学生写作。因为这样的作文课只会扼杀学生的灵感,使他们厌恶写作文。而应该根据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和特色,紧靠“农”字出一些实实在在的题目,能让学生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农村事物入手,或通过自己观察和向农民伯伯学习来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就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了,当然也就乐于写作了。

二、引导学生多读书

农村中学生没有课外书读,阅读面比较窄,知识不够丰富,语言苍白干瘪,教师就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实际出发,要求他们平时或放假回家,要去借书借杂志报纸来看,到图书室借书看,组织学生每年订阅适量的报刊,开展“每人一本书,读遍所有书”的活动,同学之间互相传阅交流,叫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阅览室去做摘抄或到电子备课室上网查找,利用早自习或空余时间多背古文古诗,精美散文。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写作文就容易更快进入角色,少走弯路,提高作文质量。阅读在吸收,写作有倾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阅读,笔下才能生花。

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堂作文时间,给学生读一些优美精粹的时文美文,并给以精当的点评。也给他们推荐一些名篇名著,激励他们尽可能去阅读,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多读书会读书,会作文,也学会做人。

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作文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能否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认识到并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作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具有较大的思维潜力,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文指导,让学生谈看法、炼主题、说写法,列提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一开始写作文,学生怕说不好,怕写不好畏首畏脚,使思维语言运用能力不能得到发展,这就要让学生明白: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清楚自己思考的内容,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就是最美最好的语言,也就是真正的语言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主动性。提高作文水平光靠几节作文课,一学期写几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写,自己想写、要写、认真写。作文教学课要引导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老师总结归纳要有点有面有要求,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评价能力得到同步训练。既提高了学生作文、改文、评文的兴趣,又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岂不美哉快哉?

四、鼓励学生多写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学生愿意写、写得出、写得好作文,语文教师还应该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知识、写作技巧。比如,语言的表达,文章的顺序、结构,材料的选取、安排,审题的准确,联想、想象、象征、对比、烘托等各种表现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以及如何快速作文等。这些都应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失时机灵活巧妙地讲授给学生。每次三五分钟即可。日积月累,灵活运用。学生作文定然增色多多。

教师要经常引导教育学生,作文贵在作,不作不成文。平时要多写日记,写周记,写读书笔记,写大作文小作文。一句话,贵在多写,熟能生巧,多写笔生花。“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像画家每天都要写生一样。不断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要有一种写作欲望,不要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在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作为学生来说,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多进行写作实践,无论是对提高作文能力,还是提高语文学习成绩,都是大有好处的。

五、指导学生要善于模仿

写作需要生活、需要思想,而中学生的生活面还比较窄,思想尚不够成熟,还不可能形成一套具体的系统的对于写作以及对于生活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他们在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时,还需要广泛吸取别人写作的成功方法和经验,就像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先必须从临摹开始,中学生写作,也要从临摹开始,摹仿句子、段落,摹仿篇章、语言,摹仿结构、立意等。比如在给学生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我就要求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及后面对捕鸟过程的精当的动词描写,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中让学生学习课文的结构模仿……这些模仿,为学生写作夯实了基础,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只要我们细心指导,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效仿古今名家,把他们平时读书摘抄的资料,积累的优美的语句,有机的运用到相应的文章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学生感到这样做,确实既丰富了写作材料,提高了写作技巧,又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整体写作水平。从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大大激发作文的积极性。

总之,面对农村中学生基础差,素质不高,学习条件落后等不利因素。我们要发挥农村自然人文优势,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潜在因素,多想一些对策,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使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走全方位的开放型的作文教学之路,共同努力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

第二篇:浅谈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中学生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但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尚不容乐观。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认识阅读的意义,加强阅读指导,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真正认识阅读、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

一、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的。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正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条件。

1.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农村学生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通,见识少,视野一般都很狭窄,如果仅仅阅读几本教科书,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外优秀作品往往蕴蓄着极其丰富的世间万象、人情事理、思想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明道知理,获得知识。据专家研究测定,一个人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只有20%的知识是靠亲身实践得来的。我国有不少先贤勤奋读书,成了博学之士,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如孔子、孟子、司马迁等。可见,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阅读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他可以使一个人行为得体,谈吐文雅。同时阅读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3.提高说与写的能力。阅读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与说、写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读的升华,并又反过来影响读。好多学生说的、写的干巴巴,毫无文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小,肚子里没货。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做到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扩大学生阅读面,积累学生语言,为写作打好基础。

4.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形成运用

语文的自学能力,但是学什么,怎么学往往是老师预设好的,答案总以教参为准,学生往往由老师牵着鼻子走,一般很少有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这就像游泳教练光讲游泳理论和只做游泳示范一样,不能代替运动员训练。课外阅读就不同,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读什么,怎样读,接受哪一种观点,学生均可自主的选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独立、自学能力,正像人们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一样,成为一种自然。而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在农村,要开展课外阅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个准数,很随意、无序。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指导。

1.指导书籍的选择。阅读存在一个“最大效能”问题,就阅读内容而言,我们应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首先,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读物。(1)选择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雷雨》、《茶馆》等戏剧;鲁迅、郁达夫等现代作家的优秀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悲惨世界》外国名著等。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它们具有塑造人品的巨大力量,具有很好的德育功能。阅读这些课外读物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从而陶冶情操。(2)优秀的古典文化读物。如《唐宋诗词》、《唐诗三百首》、《古诗文诵读》等。优秀古典文化读物,为学生提供一份经典文化大餐,让他们从中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从而得到提高阅读水平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双份收获。其次,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再次,还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优秀报刊。如《读者》、《青年博览》、《报刊文摘》等,让他们多读时文,紧跟时代,关注社会民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激发阅读兴趣。

2.指导阅读方法。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所以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个人习惯等选取恰当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阅读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阅读美文、诗歌宜用有声朗读法;阅读知识性强的文章宜用摘录法;阅读报刊宜用速读法、略读法等。

3.指导做读书笔记。读书过程不动笔的“懒读”是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

笔头。”阅读时,对书中重要的、精辟的、关键性的地方做上记号,或是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经过这样加工的书,便于重读,便于提用信息,或一个未见过的字、词、成语,一个精彩的句子,一段优美典雅的话,一个典型的事例,读后感想,鉴赏评价,都可以记在读书笔记上。记读书笔记贵在持之以恒。切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耐心指导,定期抽查。对读书笔记记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读书笔记要查阅,要展览,激励学生阅读,使读书活动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第三篇:浅谈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阅读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阅读是丰富人生阅历的良好伴侣,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使自己的人生变长,变宽。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小养成,通过对当前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主要讲述怎样培养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从而表明农村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性,还有要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阅读 农村 中学生 兴趣 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农村中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农村中学生阅读量少,课外阅读更是甚少,因而感受到阅读能力差。极少数学生有阅读材料,读得也是囫囵吞枣,并没有从中得到思考,同时还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读故事书,就是看个热闹,哈哈一笑而过,一无所获。不少的农村中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没有开设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阅读受到限制。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生语文教学缺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系统指导,只有个别老师及家长比较注重,而大量学生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具体表现在学生阅读学习习惯差,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在平时语文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以及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的最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重课内,轻课外;重讲授,轻阅读;重死记,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一直比较严重的存在。学生大多只重视学习那薄薄的一本教科书,知识面窄,词汇量少、语言平淡;怕写作文,一遇上作文就愁眉不展;不爱写日记、错字多、病句屡屡出现。根据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实际情况分析,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兴趣和学习氛围入手。下面就以我的几个观点谈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主动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怎样教》中讲道:“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而在农村这块“阅读的沙漠”中播下“阅读的种子”并非易事。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强阅读的愉悦感。众所周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中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相反,如果学生无阅读兴趣,不认真阅读,在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上下功夫。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一)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二)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三)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四)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习惯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包括学生学习兴趣爱好以及阅读内容等。外因包括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

选择怎样的阅读题材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认识到喜欢读书是孩子学习能力和聪明的源泉,要更加有意识地强化孩子的读书欲望,帮助、指导孩子选择那些既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对孩子有良好影响的书籍。类型要广泛,文学、科学、天文等,只要孩子们适宜。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其实她可能理解不了多少,但只要她喜欢,她能提问就行,这说明她感兴趣。

(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阅读氛围起重要性作用。环境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古人早有认识。孩子住在公墓附近和集市旁边,只能学着玩;只有到了学堂附近,才学习礼仪和要求上学。孟母因此三迁。环境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古人也早有认识。比如让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要有读书的习惯,这对孩子能起到很大的熏陶作用。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看我们的书,她看她的书,当她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时,我们随时给她解答,而且会随时加上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学校环境对学生的阅读起决定性作用。比如班级可以定做一个书柜,建立班级读书角。读书角,经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设计,成为了学生们的读书乐园。读书角有完善的管理和阅读制度,也有定期举行的各种读书活动。学生在这方小天地里既是读书小会员,又是负责管理、组织活动的小主人。在课堂上,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都能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我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进行角色朗读。再让各小组的同学分析、讨论、自找伙伴编成课本剧表演,最后让学生对表演的质量进行评价,提出优缺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经过分析、思考、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解了课文内容,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张志公曾说过“认识的字词少,而且掌握不充分,是造成中学生文理不通的重要原因。”【2】,这一现象,在农村初中学生的身上更是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二是来自教师的教学偏颇,没有足够注重字词的积累巩固,未能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三、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中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中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长效机制

针对农村中学生自身的特点,把山区淳朴的民风与教师甘为奉献的师德相结合,建立适合中学生各阶段特点的阅读体系。例如,低年级重点放在学生的生字、生词、句子等上进行有序训练,积累字词,为中年级打好基础;中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采用“一时记忆法”,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课文的生字、重点词句加以一时记忆;高年级学生可以自己训练读课文或者课外书籍,让学生自找问题,同时还可以挑选一些有价值的文段进行即时训练,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完成练习或提出问题。

(二)学校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突出素质教育能力

在新课标改革形势下,考试方式随之进行改变,教育中心也转移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常规教育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教改,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对于语文教育也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山区的乡土教材,利用农村特有的语文课资源程优势,把农村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转化为阅读资源,让学生读起来更具亲切感和形象性,对乡土产生更大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根据农村实际编写具有乡土特色的,具有教育意义的阅读资料,既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又可以解决农村阅读资源不足的问题,让学生有书可读。

(三)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自己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如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等等。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四)社会和家庭要配合做好学生阅读教育工作

在农村,许多家长都为“一斗米”竞折腰,平常多忙于攒钱,注重学生的物质生活,关心学生的语文、数学所谓主课分数,疏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工作者,我积极呼吁社会及广大农村家长要转变传统思维,学生阅读不仅是学校的单方面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和家庭进行多方合作,多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积极创建一个重知识、重学习的文化氛围,找回阅读的兴趣和乐趣。

总之,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它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家长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我们应当给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建立合理的阅读评价体系,教给他们有效的阅读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农村中学生的阅读会好起来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过的“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3】,在落后的边远山区农村中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艰巨,但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潜心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能够得到实现的。让好书陪伴农村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雍也》第六中华书局出版

【2】王世堪 《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4月 第168页。【3】毛泽东《反对八股文》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

第四篇: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十堰丹江口市均县镇中学

明瑞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二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师安排和规定的,缺乏自主性。三是农村学校图书不多,还都是一些旧书,时代性不强,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学生无课外书可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是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五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六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受到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一唯的追求分数,功利性很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这每一个因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都十分重要,都不容忽视。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度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1、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2、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二、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为你打开一扇门》、《往事依依》、《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夏》等自渎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三、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再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掌握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

六、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通常,中学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向学生介绍好的读物,推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推荐优秀书报、期刊等。

最后,我还希望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们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吧!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老师们也许有更好的办法,这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但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扎根生活沃土 走出作文困境

——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永吉十中常卓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最难的,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创造。正因为其创造性,也就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作文困难,每到上作文课的时候,学生总是非常的头疼,甚至惊呼道:“又上作文呀。”真是谈“文”色变。原因何在?我认为:一是讲得多,练得少,而且练得不得法;二是学生缺少写作的材料,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在校时间特别多,没有时间接触生活,不观察生活,结果正应了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这就确切地告诉我们,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

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呢?

一、在学校生活中观察,寻找写作素材

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生最熟悉的是老师和同学,他们对学校生活非常熟悉,对校园环境也了如指掌。但是,如果老师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学生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之情,难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有时,我有意让学生注意观察从上课铃响到上课开始之间同学们的动作、表情等,上课后引导同学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情景。并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记下来。例如,同学们写《瞧,我们班的同学》时,学生从班级的同学中搜寻有特点的同学,比如:学习标兵、体育之星、搞笑之星等等,在课上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评选,并且说明当选的理由,学生在评选中积极性很高,这都和学生的平时的观察是离不开的。《我的初中生活》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上初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初中生活更是有话可说,而且感受颇深,学生写作文时可真称得上是“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并且及时进行记录。记录后学生就积累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训练。如:常带学生外出观察事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按观察所得,有条理的写下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持之以恒,学生在生活中就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今后的作文来讲很有帮助。

二、在家庭生活中寻找、积累作文素材

中学生除了上学外,其余的时间一般在家里度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学生作文的无尽源泉。可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生活面窄,造成了学生作文内容干瘪,没什么可写;另一方面作文走入了严重的误区:作文抛弃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且端起架子去胡编生活。这样一来,把本来最有创造力、生命力的作文陷入了说假话、说空话的绝境。难怪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内容,这都和学生的生活常识缺乏有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要让学生练习写人的文章,1

可以写父母,可以写其他的亲人,还可写老师、同学等。要让学生练习写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写各种家务劳动或家庭趣事等。如”:母爱”为话题进行写作时,我让学生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如:你回到家之后穿上的拖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上学之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吃饭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家后细心观察,从中有很大的收获。第二天,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说了很多他们以前没有发现的细节,正是由于细心的观察,学生才能用心感悟到了父母对他们的爱,也同样在他们心中深深的爱着他们的亲人,正是在爱的触动下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文字。并且都说自己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既教育了学生又积累了写作素材。除了这些,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中记录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并且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对此事的感受,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在社会生活中思考,丰富写作源泉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也是人生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不妨在社会生活中开阔学生视野。从而创设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作文情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素材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帮助学生真正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捕捉生活中的丰富素材,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素材,获取作文的知识。我们在写作地震中的感受时的作文时,首先把收集来的影视资料进行整理,并且播放,学生的视觉受到了冲击,思想都受到了震撼。在写作时能够恰当的把所积累到的资料运用到作文当中。学生在本次作文中尝到了积累的甜头,而且开阔了视野,对于今后的作文材料积累来讲更是事半功倍。

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认为观察是“基本要项”;老舍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且要善于观察生活,会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缺乏生活经验是学生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正好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生活视野,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可以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事物“搬”到课堂上来,我鼓励学生看电视,特别是《生活》,《人与自然》、《走进科学》一类的节目,关注新闻节目,学生能够从中有很多的收获。及时把收获记录在日记本上。同时也要细心观察社会上的现象,并且在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这样就积累了写作的材料。留心观察生活,无论大事、小事都把它积累起来,写作时就不会觉得胸中无物可写了。因而,观察是学习写作、准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又扎实又宽阔的途径。

我们要释放蒙盖学生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再现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本身就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谒的作文灵感与素材。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写作文“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的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呢 ?“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多彩多姿,美不胜收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广博的感受和直接的经验,让我们扎根生活的沃土,走出作文的困境。

下载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离不开老师的辅导,更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学习,学生还必需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

    如何培养中学生演讲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演讲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声语"和"文语"交流能力。演讲,是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凭借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演讲,......

    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在培养学生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清楚的了解高考听力试题的特点,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听力学习方面所存在的问......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科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姓 名:余耿泉学 号:1144001406367 专 业: 行政管理......

    浅谈农村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农村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琼海市九曲江中学 王秀芬 摘要:当今,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已成为英语教育研究者的一个课题。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

    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思......

    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农村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严重不足,错位选择课外读物,阅读缺少必要的指导„„结合实......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立意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立意能力 摘要: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中学生作文的必备环节,但如何使文章立意高远,却是大多数中学生难以解决好的问题。为此我结合实例浅谈自己的几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