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学生观与课堂德育情境的构建
教师学生观与课堂德育情境的构建
赵春山
摘要: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决定教师在课堂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决定了课堂的德育价值: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建设和享用课堂生活的充实和快乐,确立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承担起课堂生活的责任,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其参与课堂生活的兴趣和能力,努力促成其课堂生活的成功是课堂德育情境构建的本质旨向。关键字:教师学生观 课堂德育情境 正文:
教师的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决定教师在课堂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决定了课堂的德育价值。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意味着教师将学生看作“人”。学生是“人”,意味着学生具有人的尊严、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学生在感受尊重的同时也将学会尊重他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立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宇宙。这就需教师对每一个独特个性,每一个特殊的内心世界给予充分的理解。而不是用一个标准,一种态度和方式对待所有学生,抹煞其独特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会犯错误,会有缺陷。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发展给予信任,抱定信念,用珍视和积极的期望来看待并促成学生的发展。并能宽容地对待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其犯错误的机会,而不是用苛求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在人的意义上,学生是和教师平等的,不存在上下尊卑关系。在教育这一社会活动中,两者之间只是“闻道有先后”,并不存在人格上的不平等。教师不应以权威者自居,在教育关系中形成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强迫学生顺从。另一方面,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因学业成绩、家庭出身等而对学生人为地划分等级。教师应当“教无差别”“爱无差别”,使所有的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学习机会。
学生本来应该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建设和享用课堂生活的充实和快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游离于课堂生活之外,丧失了课堂生活主体的地位,甚至成为课堂生活的旁观者,局外人。他们因课堂生活的失败而厌倦学习,由于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的作用,他们开始破坏课堂,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确立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促成其课堂生活的成功是课堂德育情境构建的本质旨向。
(1)给予学生话语权
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主体地位很重要的表现是拥有话语权。话语权是人的一项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权利。话语权意味着人有说话的权利,有自我表达的权利。而传统课堂情境中的学生很多时候没有话语权,他们只是听众,只是被动承受者。没有权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好恶。“不许说话,保持安静”这是现实课堂情境的基本要求。不管老师讲的对不对,不管自己有没有听懂,不管自己是否厌倦了,想对课堂生活说“不”,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许说话,否则就是犯了老师的大忌。没有学生的话语权,课堂情境中就没有积极的回应,没有鲜活的个性的存在,在价值的维度上就是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存在,更高的层面上,师生之间的信任和课堂生活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构建课堂德育情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予学生话语权。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设计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使他们有机会有权力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使他们有机会与教师沟通和对话,甚至有机会作为平等的主体对某些东西说“不”。只有拥有了话语权,学生享有了主体地位,课堂里才会有个性的碰撞,有智慧的挑战,有精神深处的对话和提升。(2)让学生承担起课堂生活的责任
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就需要承担起他们对课堂的责任。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对课堂生活负有主要甚至全部责任,教师在课堂情境中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有些甚至连观众都不是,他们做小动作,思想走神,睡大觉。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情境中的双主体,他们都应是演员。课堂情境中每一个教育剧的成功都需要双方积极而默契的配合。学生不应是观众,他们需要把自己放在演员的位置上,为教室里每一场演出的成功切实负起责任,也是对他们自己负起责任。这就需要课堂中的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该怎样与教师配合,该给老师怎样的回应才能使老师的课上得更好,自己和同学们能收获更多的东西,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影响老师的情绪,也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自己和同学们的学习。当学生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对课堂生活的责任,并且有能力切实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时,课堂德育情境的构建便有了根基。而要使学生承担起课堂生活的责任就需要教师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真正将他们放在承担责任的位置上,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而不是顽固的维持自己固有的“独角戏”,在课堂中大权独揽,将学生视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事无巨细处处管着他们,使他们根本无法建立责任意识,也没有机会去负责任,如此,他们便会逆反,厌倦,放任自己,课堂也就与他们疏离了,他们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成长必会受到影响。
(3)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其参与课堂生活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要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体就需要在课堂中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参与课堂生活的兴趣,并且获得参与的现实能力,在课堂中拥有有尊严的幸福的生存状态。而在传统课堂中,因教师的评价观和具体评价能力的影响,由于考试制度,评价方法,许多学生体验不到成功。
获得成功,得到认可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不能体验成功,他们便会对课堂生活失去兴趣,同时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等都无以建立,这样的心理体验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也影响他们参与课堂生活的能力,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建立全面、科学、人道的评价观,认识到体验成功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并且掌握使用批评和表扬以及其他评价方式的艺术,使评价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总之,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中更多地体验成功,同时也体验做人的尊严和幸福。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教育的魅力得以实现的地方。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时空存在,师生在课堂中的存在,不应是一种工具性或功利性的存在,而应是本体性、主体性的存在,他们在教育这一交流、理解、创造、生成的过程中,彼此经历着自己的生命,创造着自己的生命,也无可选择地融入了对方的生命中。既然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就必须是有尊严的、有价值的,也是幸福的。作为课堂情境中的教师应该至少做到如下几点:
1、理解学生,避免讽刺、为难学生或者任何其它伤害学生尊严或自尊的行为。
2、尊重学生,努力做到行为公正、爱无差别及有教无类。
3、关爱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4、重视表扬的作用,尽可能对学生多肯定少否定:即使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或言行,也应转换看问题的角度,采用易被学生接纳的方式。
5、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通过讨论学生的思想和意见的形式重视学生的观点。
6、建立起一种和谐关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积极影响。教师课堂情境中的道德楷模作用,需要教师在每一课堂情境中的有效行为来实现。
第二篇:创设教学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创设教学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辽宁省抚顺市上马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王竹楠
【内容摘要】
课题对话,进入情境,以谈引和谐;个性朗读,渲染情境,以读导和谐;角色进入,体会情境,以演促和谐;智慧发言,创设情境,以言创和谐;知识拓展,延伸情境,以累悟和谐;精彩表演,总结升华,感受和谐。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
【关键词】
个性 特色 主动 民主 宽松 和谐 【正
文】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选择了一种教育,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我斗胆盗版为“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三年以来,作为新课改道路上的开拓者,我一直以这句话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生活,我要让生活更美好!而学生,便是我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怎样才能让课堂像演动画片一样吸引孩子们天真的情趣?这一直是我所倾心研究的课题,终于我发现了一条独具特色又星光闪烁的道路:创设教学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和谐是教育界永恒的追求,激发学生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构建和谐的特色课堂,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从创设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模式入手,我是从以下6个方面来为和谐课堂服务的。
一、课题对话,进入情境,以谈引和谐。
巴西教育家弗来雷(P.Freire)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对话关系是教学作为自由实践的精髓。与课题对话,多么生动有趣的想法,多么新奇刺激的过程。每次提示课题后,我都会问:“看到课题,1 你想说点什么?”孩子们总像头顶一个大问号一样,有一大堆问题要问你。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什么样的?”“民族小学里边都有什么民族?”“民族小学跟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课堂跟我们有什么不同?”„„《奇怪的大石头》“这个石头在哪?”“这个石头哪里奇怪?”“这个课文的主人公是谁?”„„《花钟》“什么是花钟?”“花钟都有什么花?”“哪里有花钟?”„„《秋天的雨》“作者为什么要写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有什么特别之处?”“秋天的雨跟一般的雨什么不同?”
怎么样,孩子的问题吓到你了吧?这便是一堂好课的开始,还用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吗?学生已经是课堂的主人了,他们与课题的对话,已将自己拉入了生动的课堂,而且不知不觉交待了学习任务,你还会出乎意料的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二、个性朗读,渲染情境,以读导和谐。
三年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线,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欣赏、熟读成诵。轻声读、比赛读、模仿读、表演读、诵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这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我班即使最淘气的一个孩子,也把所有课文背得一字不差,弄得犯错时都“不忍心”批评她。
《我们的民族小学》、《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都是很好的朗读材料。孩子们不但可以自己断句,找节奏,还会根据角色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声音或语气。如《风筝》中,会把“我们”童年时的快乐时光表现得淋漓尽致。《秋天的雨》中,把秋天的颜色,气味读得欢快,有节奏感„„
朗读,是个性化行为的一种表现。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心得,那就学懂了课文,进入了情境,也对自己的语言积累及内在修养起了不可计量的作用。
三、角色进入,体会情境,以演促和谐。
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都对童话有着美好的向往。说起扮演课文中的小主人,正是他们喜欢的环节,也是创新思维流浪的一个角落。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了几十个不同样子的主人公。
如教学《小摄影师》时,我问“你们想到自己忘记带交卷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有的说“真丢人,找个地缝钻进去吧。”有的说“耽误列宁叔叔这么长时间,我真是太笨了”有的说“报纸办不成了。回去我可怎么办呀”„„这短短两分钟的角色扮演,早已让所有学生深深融入课堂,体会了当时的情境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这样生动、有趣的环节,你想让他们溜号他们都不愿意,几十双小眼睛紧紧盯着你,迫不急待的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四、智慧发言,创设情境,以言创和谐。
更确切的说,这是识字乐园,也是百花园地。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完全因为我是个极其“懒惰”的人。从一年级我就让学生自己打扫教室,自己发饭,自己管理作业本,自己预习功课,包括标自然段,圈出带生字词语,大声朗读10遍课文,给每个生字组5个词。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环节,更不要小看这群才三年级的学生。
给生字组词就是“一字开花”,生字为花心,5个词语为5个花瓣。随便一个生字,大家都可以说出5个以上词语,这是我二年四班的一个特色。可是日久天长“麻烦”也随之而来了,最近有许多次,大家都开出20几个花瓣,“歌”“满”等字居然开了30几个花瓣,3 我戏称“世界上所有关于‘X’字的词语都被你说了。”而且下课时学生总埋怨:老师我能给“X”开18个花瓣,你怎么不叫我?
这个环节真是越来越受学生喜欢,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快乐中识字,在识字中进步,在进步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知识拓展,延伸情境,以累悟和谐。
人生的航船,必须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生活的小鸟,必须飞出温暖的小窝,才会真正懂得天空。语文课的学习,只是满足了学生一小部分的需求,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要靠课外的积累,这也是大语文观的一种要求,也是对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的一种习惯养成。
我二年四班所有同学都有三个特别的本:词语开花本、日记本、采集本。采集本便是自己的课外积累。那里的内容丰富极了:词语版块里有ABB、AABB、ABAB式词语,数字成语,描写声音词语,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描写高山、湖泊、太阳、月亮等成语„„
不要怀疑,不要惊讶,这就是二年级的孩子采集本上的内容,而且只是一部分。我也感觉到奇怪,每次给他们布置采集内容,他们都会采集出连你都不知道的知识。所以,孩子的潜力真是挖掘不尽的天然宝藏,但前提你要给他们一片自主的天空。
六、精彩表演,总结升华,感受和谐。
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表演者。然而,表演的机会是稀少的。因为没有哪个学生可以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自己的才艺,但是表演的机会又是存在的,因为每节语文课都给那一个个小精灵提供了表演的平台。
“找几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加入你的动作和声音。”这是我每节课惯用的结束语,而孩子们也都尽情表演,记得《感谢》那 4 首儿歌,孩子们将“小鸟”、“飞翔”、“树木”、“泥土”、“水分”、“营养”等重点词语表演得绘声绘色,还有其他许多课文都表演得惟妙惟肖。甚至只要有语言的流露,孩子们便会愿意表演并且能表演得好。记得有一次,一个男孩子下课神气的对我说:“老师,我给你做几个动作,你一定猜出来。”于是,他开始表演,我故意说不知道,他开心的一笑说:“让世界充满爱!”然后扭头跑开了。我看到的是他的开心与自信,想到的是孩子们表演的天性与灵性。
孩子们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犹如画龙点晴之功效。每一个孩子都尽情表演,没有规格,没有统一,每一个孩子都以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动作演绎课文,但值得说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精彩的。
【尾
声】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才能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同事们,朋友们,如果你正徘徊在新课改的大门外,不妨进来听听我的心得,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也许会让你灵感闪烁。进来读一读吧,相信我,如果你也把教育当作一种生活,或许会有更独特的收获!请允许我再一次盗用杜威的话,“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我坚信,我的教育之路会越走越远,因为那是我选择的生活!
第三篇:浅谈教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教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陈仓区拓石镇第二初级中学 刘狗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效课堂: 1.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
2.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分析教学内容。“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还有,教师还要准备充足的时间在下节课前处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研究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
4.教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生生互动式学习,由于经历、知识、生活范围上相近,因此学生更容易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讨论中接受教育。所以,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课堂教学要坚持“三为主”:即: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赛为主。
以学为主: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己的参与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以练为主: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以赛为主:单位时间内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可以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好、中、差)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远跃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四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智慧型历史课堂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智慧型历史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初中生获取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诱导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相互交流,从而学习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无疑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
根据余教授的论述,教学情境就是为了使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进行理性思维活动而创设的相关场景。“境”是教学场景,“情”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师合理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主动探究,经过一系列活动,经历由感性到理性,从而提高认识和升华情感。对于历史教学情境,《新课程教学设计(历史)》这样描述:(历史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出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或由此启发学生思维,引起联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首先,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符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能更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升华他们的情感。其次,合理贴切的情境能把逝去的历史情景形象呈现出来,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在历史教学情境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获得智慧。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充满着情感和迸发着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生动、有效、开放的历史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智慧呢?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谈谈对于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一点体会。
余文森教授根据情境创设的依托点的不同,把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几种: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3、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5,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6、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但在实践过程中,每一种教学情境又不是单独在使用。例如,教师展示一实物模型,它属于“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但在这一过程中,又伴随着教师的语言讲解和动作演示,所以也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和“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而且每一种教学情境包括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穷尽。我只是列举自己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几种,来谈谈看法。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入手,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2012年山东省历史优质课评选中,济南济微中学的董艺老师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就是从在最平常的日常生活导入。
这样的导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了桥梁,自然而巧妙地引出了“匈奴”这一话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紧扣本节课的主题。良好的开端如同平静水面投掷的一枚石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层层的涟漪。
同样,在准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我也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情境素材。导入环节这样设置:班级小调查。
1、假期旅游时,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出行?
2、住校的同学怎样与家人联系报平安
3、你如何与不能常见面的同学联络?
在今天,汽车、火车、飞机都成为我们出行的重要工具,手机、QQ、微信等联络着我们的情感。但在100多年前的近代中国,人们又依靠哪些交通工具出行、怎样来传递信息呢?
在这样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进入教学情境,从而愉悦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拨开云雾见月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
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堂中,将问题与具体情景巧妙结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揭开层层阻碍的枷锁,从而去伪存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拨开云雾见月明。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图像、图片、多媒体等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虚拟历史人物进行问题创设。例如我在讲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课时,就虚拟了一个人物“汤师爷”,利用他的故事,创设一系列问题。(问题情境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以“汤师爷”的活动线索为形式,串联整节课的内容。将刻板的文字化为可触摸、可寻觅、可操作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提升了智慧。
问题情境一问题情境二
当然也可以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清朝皇权的加强》一课中,对于“清朝文字狱”这一重点内容。我利用三段史料,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二)。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利用史料,一步步剖析真相,既突破了重点,也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培养了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到深处自然浓——历史情境中培养学生生命情怀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情感教育应该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教育必须要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历史的天空中,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倾诉衷肠;可以开怀畅饮;可以追思过往;可以让心灵自由飞扬。在历史的天地里,“情深意浓”。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输送生命的气息。”齐健老师说:“历史教育=思想之旅+情感体验。”历史教育应该具有生命的灵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要使学生在其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在今年上半年有一件事对我印象很深。在讲完《南京大屠杀》之后,全班同学对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群情激奋、义愤填膺。再结合今天日本对战争的态度、中日钓鱼岛问题、日本的军国主义的复苏等等。很多同学的情绪开始失控,有些同学甚至喊出口号“消灭日本”、“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杀光日本人”等等。面对着一张张稚嫩但激愤的面孔,我感到一阵苍白,“年轻的生命似乎意识不到战争,意味着什么。”课堂剩余的环节,我停止了知识的学习,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故事。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都默然不语,内心的深处跟随故事的主人公们,经历着一场情感的洗礼。这些美丽、忧伤的故事,只是在传递着生命的教育。在其中体味到战争的罪恶、生命的尊严。历史教学之于学生是滋养生命、塑造心灵、燃放智慧、播撒希望、、、、、、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营造让课堂成为一个兴致盎然、生气勃勃、情感交融的场所。教师通过巧妙的情境创设,把知识、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课堂细节,催生出学生的兴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把课堂真正变成智慧灵动的讲坛、生命的圣堂。参考文献:
齐健:《交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
期
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教学研究》1997年3、4期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小谈高中化学情境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
小谈高中化学情境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高中化学是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关键阶段,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更要对化学课程充满兴趣,方可更认真投入到学习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情景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恰恰满足这些要求,但此种教学形式必须与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如此,方可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自主合作、讨论与探究,进而使其在学习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关键词】情景教学法;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体系与制度的不断改革,高中化学教学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观,其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主体、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在往常教学中,教师为教学的主体,而当下的教学主体则为学生;此外,先前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而当下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与多样性并存[1]。尽管教学体系有了质的飞跃,但存在的诸多问题依旧不容忽视,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充满热情与激情,学生却不予回应,兴趣怏怏,课堂效率的降低不仅使教师的主动性受到了打击,更使其教学的进度受到了影响。对此,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将“活动教学法”引入,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创设兴趣情境来引导高中化学课
教师在正式授课前,需依照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的目标创设出对应的情景,其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使其自主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学习状态高昂,给高中化学课课堂高效教学构建较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课堂讲授前,教师可通过以下贴近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情景,即热水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其内胆的表面镀有一层银色的膜,其镀膜的原理为何?其后教师可稍微提示学生通过“电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决此问题。教师利用这种课前引导方式,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勇于探究,如此一来,教师便可在此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会带着问题来学习思考。
二、通过创设思考情景来激活高中化学课 在教学体系改革的要求中,教师开展教学时,需不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此来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化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独立思考情景的创设,促使其能将高中化学的教学激活,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其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如此进行课堂教授,即向学生们提问:“号称为“苏打三姐妹”的是哪些物质,在实际应用中可否相互替换”?通过探究式情景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在教师提问后,学生还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同时还可使学生对此三种物质的相关方程式、化学式有更确切的了解,进而促使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利用创设问题情景来巩固高中化学课
爱因斯坦曾说:“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对高中学生来说,只有能够提出问题,并找到问题所在,方可对问题进行继续思考与探究,最终获取问题解决的能力。化学教学中,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将问题找出,并适时提出全新的问题。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程的知识,进而巩固化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以及解决分析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如在学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时,课本内容中有“能和碱反应的为酸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的为碱性氧化物”[2]说法,而在具体的后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有一种物质不仅可与碱发生反应,还可与酸发生反应,此种物质为Al2O3,如此便和化学课本当中的相关定义有出入,学生学习时便会产生疑惑,对此,教师可创设出解惑的情景,让学生分析探究此种问题,并自主寻求答案。因而学生可在整个求真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与特点,最终巩固化学学习的内容。
四、通过创设实验情景延伸高中化学课
新课标的内容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依照课堂的课程内容,通过实验情景的创设,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实践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通过此种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还能使其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如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再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对当地企业废气排放的调查、收集雨水并测定pH值以及实验室实验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能够对课堂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结语
“教学情景”设定的目的主要在于实现教学的目标,其符合学习主体的学习要求并对其产生作用。情景教学法既现实又客观,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实验情景、问题情境、思考情景以及兴趣情境,可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参考文献
[1]唐光勤.“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化学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3):110-110.[2]夏文红.浅谈高中化学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开展[J].高考,2015,(3):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