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兴衰,这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解决好教育问题的关键。然而,近年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最重、覆盖面最广的农村基层学校,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却日益严重。
几乎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都是原先转为公办的民办教师,现在,他们大都到了退休年龄。而由于地理位置、条件所限等原因,新鲜血液的补充还不能满足需要,致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另外,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一部分相对年轻的优秀农村教师调到了城区。
鉴于此,我们组的成员一起做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当地的农村中教师流失现象,从而可以大致得出现在社会存在的农村教师流失现象的基本情况,调查采用问卷式调查,调查对象为大学生,周边村镇的村民以及部分教师职工等。
关键词:农村 教师流失 经济 社会 管理 措施
主要内容:
农村作为培养未来农村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摇篮,在农村人才的培养,建设新农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农村教师大量流失却令人担忧。具体而言,农村师资的流失给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是诸多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经济因素。由于农村教师经济收入水平低下,教师劳动除具有经济效益之外,更多的是社会效益。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对农村教师流失原因的探讨中,工资待遇低,酬不抵劳,是教师流失的主要因素;
第二,社会地位。诸多校内管理欠科学.在农村,许多学校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校内管理上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参与民主治校的精神,对教师缺少人文关怀。农村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不认可主要是由于教师经济地位低、待遇差造成的。由于农村的大环境,没有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职业价值得不到体现,诸如教育投入不到位、教师工资拖欠、医药费报销难、子女
就业难等问题还普遍存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不到社会认可,没人愿意当教师;
第三,管理因素。教师流失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分配制度、评价机制等密切相关。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学校内部分配不公,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都是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第四、职业期待。这主要是从教师的职业期待与现实差距之间的张力来分析教师的流失心理。由教师角色冲突而导致的教师的消极心理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直至流失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
针对农村教师流失现象,我们调查并总结各项措施:
一、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优化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经费,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可考虑在正常的工资晋级之外,对在农村中小学校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给予奖励工资、额外晋级等方式的鼓励,以吸引新任教师和城市教师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和师资短缺问题,使农村学校的教师能安下心、留得住,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农村教师稳定。如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贫困程度,由中央和地方专项设立并拨付“教师岗位津贴”资金,对农村教师实行补贴,引导教师和毕业生向农村学校流动,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国家教师工资制度”。对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小学现有教师和新增教师的工资,应由中央或市级财政专项支付,切
实解决这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和补充合格教师问题,这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由中央或省市设立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解决住房问题。通过校外选址、乡镇拨地、政府补贴、集资修建的模式进行建设,以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使其安居乐教。
三、设立国家教师岗位,解决农村教师不足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很多地方财政收入减少,难以支撑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央财政应在农村贫困地区设立“国家教师岗位”,即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为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设置必要数量的国家教师岗位,教师的工资待遇由中央负责,这个岗位占用当地教师编制,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聘任制。要确定国家教师岗位聘任条件,向社会公开招聘。获聘者根据其相应学历、职称和任职年限,除了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待遇外,给予特殊津贴,并鼓励优秀者长期在农村任教。
四、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减轻其工作压力。以往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城乡师资配备标准不同。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按在校学生核定编制,农村教师的配置低于城镇教师。这种规定不够合理,它没有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区域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实际上,农村教师配置标准应高于城市才适合需要。可以通过学校布局的调整、教职工编制的清理以及增加必要的编制来解决。这样,既可以缓解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保证教师数量充
足,又可以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其有时间有精力去钻研业务、接受培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五、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有序流动。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分布。为了确保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对其职称评聘实施倾斜,给予优先晋级,评奖等;另一方面则规定,要求教师在评聘中高级职称时,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任教期限、任教学校等由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为了确保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除了在制度、经费和政策上要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倾斜外,积极做好农村中小学的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校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教师,从实际出发尽量满足教师生活、精神、发展等不同层次的需要。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协调各方面力量,大力改善教师的住房、医疗条件,积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三,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努力为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要多关心一线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尽可能在待遇上、荣誉上给予关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之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四,改善教学条件,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要努力解决教师购
书、订报等费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知识更新的需求。
第五,创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学校里要形成有利人才成长的氛围,确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使教师感到干得有奔头,在校受重用。这样,通过留住人心,增强其成就感,就可能留住好教师,这也是稳定农村师资队伍的一个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9]李兴彦.谈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研究).2006(2).
[8][10]吴清晰.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的探析及对策[J].现代校长2006(7-8).
[4][6]张宝臣.农村教师流失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0(12).
第二篇:浅谈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现象
浅谈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现象
XXX 摘要:本文简要地揭示了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现象,原因及其影响。近年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最重、覆盖面最广的农村基层学校,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却日益严重。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一部分相对年轻的优秀农村教师调到了城区。
关键词:农村 教师流失 经济 社会 管理 措施 教育公平
主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党和国家对占我国教育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公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兴衰,这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农村作为培养未来农村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摇篮,在农村人才的培养,建设新农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农村教师大量流失却令人担忧。
那么首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下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教师待遇以社会地位问题。城乡教育投入悬殊,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巨大差距,这是农村义务教育不能大发展的症结所在。一些义务教育搞得好的国家,义务教育经费大多数是由中央政府负担,有稳定的投入。日本税收收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分,但义务教育经费全由中央政府负担;韩国则是中央政府负责教育经费的70%,地方30%。而在我国中央政府占税收收入的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却全由地方政府承担。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承担,而广大的中西部农村乡镇恐怕就很难承担了,因此城乡教育投资不自觉地从一开始就存在差距。据有关资料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表现为: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直接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必然带来城乡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由于农村教师经济收入水平低下,教师劳动除具有经济效益之外,更多的是社会效益。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对农村教师流失原因的探讨中,工资待遇低,酬不抵劳,是教师流失的主要因素。
诸多校内管理欠科学。在农村,许多学校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校内管理上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参与民主治校的精神,对教师缺少人文关怀。农村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不认可主要是由于教师经济地位低、待遇差造成的。由于农村的大环境,没有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职业价值得不到体现,诸如教育投入不到位、教师工资拖欠、医药费报销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还普遍存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不到社会认可,没人愿意当教师。
基于以上原因,农村中小学有很多骨干教师,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到城市寻求发展。另外,教师都比较重视 子女的教育,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努力寻找机会到城市工作。这些都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近几年,城市中小学生源扩张,私立中小学校兴起,急需大量教师,这为农村教师进城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笔者所在城市 ,近几年就曾多次针对农村教师进行招考,目的就是从农村的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教师充实到城市学校中来。这样一来,城市的教育发展有了保证,可对原本基础就薄弱的农村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陷入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第二,农村学校学生转移问题。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广大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生活日渐富裕起来,而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为了使仅有的一个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城镇读书,这是现在农村生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越来越少,很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已不是新鲜事,它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股主要力量,这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打工融进城市,也是造成一些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的原因。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部分家长,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家长关心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能不能尽早替家里分担经济上的困难,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农村教育原本落后,在校生锐减后公用经费投入减少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从而导致更多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求学,形成恶性循环。
本来 ,教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调整、改善教师群体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农村教师的单向、不合理流动却会带来消极影响。农村教师流失现象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以下负面影响:
第一,首先,骨干教师的流失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直接导致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困难、考分低等问题,以下是一篇新闻。2009年6月底,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惊觉“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考不过城市学生”——高考就像一个透明的量杯,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以分数的形式精准暴露。甘肃、宁夏、重庆、福建、辽宁、安徽、湖北等地调查发现,在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村学校由于受经费、师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对各种改革举措无法像城市学校一样落实到位,从而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孩子在高考中越来越处于劣势。这就
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改革措施,保障教育公平;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进行何种改革,设计时都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别的基本国情,以免造成新的不公平。
第二,导致城市学校的拥挤。由于农村教师的以及农村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向城市的转移,直接导致城市学校的扩招、校区的增大增多。由此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这方面我就不细说了。
针对农村教师流失现象,我也从相关资料上总结各项措施: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优化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根本解决,初步形成了“政府办学、经费保障、因地制宜、加强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明显增加。但是政府的投入与农村教育欠帐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有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多、教育规模大,国家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相比世界发达国家明显要少。但在国内比较,城市教育经费远比农村宽松。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经费短缺。体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要素,就是经费投入的最大平衡!
因此,农村教育要尽快走出低谷,真正实现根本振兴,首先,要确立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经费投入主渠道、并相对于过去明显加大投入等政策。其次,多方筹集集资金。就目前农村学校的困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教学特色,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要校进行教育投资。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经费,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可考虑在正常的工资晋级之外,对在农村中小学校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给予奖励工资、额外晋级等方式的鼓励,以吸引新任教师和城市教师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和师资短缺问题,使农村学校的教师能安下心、留得住,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农村教师稳定。如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贫困程度,由中央和地方专项设立并拨付“教师岗位津贴”资金,对农村教师实行补贴,引导教师和毕业生向农村学校流动,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国家教师工资制度”。对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小学现有教师和新增教师的工资,应由中央或市级财政专项支付,切实解决这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和补充合格教师问题,这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由中央或省市设立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解决住房问题。通过校外选址、乡镇拨地、政府补贴、集资修建的模式进行建设,以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使其安居乐教。
第三,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减轻其工作压力。以往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城乡师资配备标准不同。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按在校学生核定编制,农村教师的配置低于城镇教师。这种规定不够合理,它没有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区域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实际上,农村教师配置标准应高于城市才适合需要。可以通过学校布局的调整、教职工编制的清理以及增加必要的编制来解决。这样,既可以缓解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保证教师数量充足,又可以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其有时间有精力去钻研业务、接受培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第四,合理规划办学校点,为流失学生创造上学条件。学校应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办。撤销人口稀少地点的完小,改为单小或者直接不办。把力量集中在人口密集地点开办住宿制学校。这样解决了一部分因父母外出务工流失的学生跟父母走的问题,也节省了师资等办学条件。与此同时,政府及教育部门限制城市学校的扩招。
为了确保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除了在制度、经费和政策上要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倾斜外,积极做好农村中小学的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校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教师,从实际出发尽量满足教师生活、精神、发展等不同层次的需要。
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协调各方面力量,大力改善教师的住房、医疗条件,积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三,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努力为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要多关心一线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尽可能在待遇上、荣誉上给予关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之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四,改善教学条件,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要努力解决教师购书、订报等费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知识更新的需求。
第五,创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学校里要形成有利人才成长的氛围,确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使教师感到干得有奔头,在校受重用。这样,通过留住人心,增强其成就感,就可能留住好教师,这也是稳定农村师资队伍的一个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1]李兴彦.谈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研究),2006(2).
[2]吴清晰.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的探析及对策[J].现代校长2006(7-8). [3]张宝臣.农村教师流失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0(12). [4]转引自邓国民 1基于Moodle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D]1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2008;崔玉军.使用Moodle系统辅助传统教学[J].科技信息,2007.韩骏,刘菁.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2).[5]刘晓峰.研究性学习如何应对大信息时代的挑战—访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R]1专家讲堂专家访谈录,2006(5).[6]田明刚.在对话中理解—建立文学教学新模式的构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1.[7]孙梅、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10(3)
第三篇:关于农村学生流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系别:会计学系专业:财务管理学号:
姓名:皇甫关 于 农 村 中 小 学 学 生 流 失 现 象 的 调 查 报 告XXXXXXXXX XX
关于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在农村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国民整体科学文化技术的提高,而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自《九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及大力推广“普九”达标工作以来,农村适龄学生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渐渐的显露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这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特意在寒假期间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的社会调查,希望能从中找出学生流失的原因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调查范围:本次调查涉及两个乡镇(XX乡、XX乡),共四所初中,七所小学。调查方法:通过查阅各学校学生信息、各种相关的资料及对部分师生进行走访。
二、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状
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出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情况如下: 在被调查乡镇中每个学校都存在学生流失现象。其中初中阶段学生流失占较大比重,占所调查学生流失总数的80%以上。农村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男、女生都有失学现象,且每个年级男生均多于女生。而在农村中学中,每个年级男、女学生流失的人数都比较多,同样存在每个年级男生均多于女生的现象,且随着年级升高,流失学生的数量越大。以这些被调查乡镇2003年至2005年的初中生流失数据为例:初一年级总数为50人,初二年级上升到80人,初三年级则达到210人。
三、中小学学生流失的原因
通过对学校师生的走访,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农村学生流失的原因,这涉及到当前学校、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通过总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原因
1、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配的不平等,造成农村学生向城区转移
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农村学校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不起学的情况基本杜绝,学校条件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硬件、师资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的中小学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高质量的教学硬件设施。与农村及其匮乏的师资力量相比,城市的学校就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许多家长出于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想法,纷纷把孩子从农村向城区转学,造成农村学生大量的流失。
2、农村的家长忙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与引导.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千千万万的家长告别亲人,远离故土,成为打工一族,撇下未成年的孩子在家,有的由父亲或母亲单独照管,有的由爷爷奶奶照管,有的只好投亲靠友,这造成许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一部分学生,由于缺少了父母严格的管教,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便乖虚而入,使他们变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干出了违法乱纪之事。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固执、任性,在学校中,他们的表现常常呈这种模式:自我要求不严,自由散漫.——学习不刻苦,成绩直线下降.——产生厌学情绪,开始借故不上课.——仇视学习,明目张胆地公开旷课.——流失.对于这些孩子,教师的努力也能挽救一部分,更多的时候,当学校需要家长配合教育时,却因为家长
远在千里之外而鞭长莫及。
3、“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依然存在,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流失起着推波助澜的影响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一个人生存的资本”这些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可是依然存在着读书无用的观念。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让更多的人去逐追经济的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在就业压力大,许多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让一些家长、学生感到了迷茫。所以就有一部分人认为:现在读书,学那么多东西,连大学生有的都找不到工作,有的不读书,不一样打工挣钱当老板么?有些家长,他们对了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常常在嘴上挂一句话:“你读到哪,我就支持到哪”.看似慷慨大义,言外之意却很消极:你如若不读,我也就不勉强了.所以,每当孩子提出不愿读书时,家长 也就来了个顺水推舟;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还和学生串通一气,在老师做流失生动员时,他们往往“一致对外,共同抵御”,用各种方法进行欺骗和逃避。有些家长是非常明白读书的重要性的,但他们只是慷慨地在经济上予以支持,仿佛支持子女读书就只是给他们拿钱,从不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在校表现。有的家长甚至子女上几年级、在哪个班、哪个老师任教都不知道;还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当子女提出不读书时,明知不对,却又无可奈何:现在只养一个,就依了他吧。
4、现行的教育制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造成学生厌学
我国的教育是在摸索中发展的,到今天为止,都还没有一种科学的模式。“应试教育”被否定了,“素质教育”之风刮来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风也吹来了,但依然没有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教育体制。要素质并不是不要成绩,减负担并不是要减质量,教学成绩依然是评估学校工作的几乎是唯一的标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考试排名,相互竞争比以前更为激烈,各学校不得不为了质量而采取一切非常措施,休息时间被大量压缩,文体活动被一一取消.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9点半就寝,这期间,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晚上三节课,早上一节课,午习一节课,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枯燥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到沉重不堪,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心理。每当放假时,学生都有一种“刑满出狱”的轻松感,然而好景不长,将有一半的假期被补课占据。如此一来,无论学生对读书的意义理解得多么深刻,可谁能保证有这个勇气在学校坚持到底呢?教师工作方法的不当,为学生的流失推波助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从主观愿望上来说,没有任何人希望自己的学生辍学。但是,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班主任管理方式的不当,学风不浓,任课教师对差生的歧视,教学方法的呆板粗暴,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一降再降,成绩一差再差,最后完全放弃学习,最终导致流失。
四、农村学生流失的危害
农村学生的流失,不仅不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且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学生流失的同时会造成许多的社会问题,一些学生辍学在家,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就可能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青年的新鲜血液的注入,学生的流失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五、农村学生流失的相关对策
1、首先是加强执法力度,使义务教育落到实处。
政府应制定控制中小学生流失的岗位责任制,如明文规定各部门、企业禁止
使用童工,对使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勒令其立即清退,并给予经济和行政处罚;农村学校应建立学生流失档案,及时上报学生流失人数,并协助政府对流失学生做好挽救工作;学生家长应认真履行《义务教育法》,对不履行国家法律规定的家长,当地政府有权依法做出处罚,强制家长送子女就学。
2、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3、合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条件。
近年来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成效显著,适龄儿童入学人数逐年减少,一些农村中小学在校人数仅有一百来人。为此,农村中小学应走合并道路,整合教师、学生、图书、实验器材、计算机等各种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避免转学、辍学。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5、对农村学生实行分流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如结合当地实际,在初中高年级进行分流教育,需要升学深造的,按部就班地执行课程计划;不想继续升学的则可开设初步实用性技术课程,比如服装裁剪、烹饪技术、养殖技术、果木栽培、会计电算化等,使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同时,掌握实用技术,进而在毕业后服务于地方经济。
六、调查的收获感悟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感谢我的母校及相关的中学校对我这次调查的帮助。我将继续奋发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关于农村学生流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天津市电视大学开发教育本科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王广忠
学号:1112001205633
学校:天津市广播电视大学蓟县分校
专业:教育管理
年级:11春(本)
指导教师:邹俊
时间:2013年4月
关于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情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在农村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与实施教育的现代化,有利于国民整素质的提高,使农村适龄学生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原因,学生入校后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的社会调查,希望能从中找出学生流失的原因并且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调查范围:本次调查涉及白涧镇一所初中、一所小学。
调查方法:通过对在校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与部分教师的座谈。调查目的:了解和掌握我镇学生及家长的思想状况;分析造成学生流失的根源;建议学校积极改进管理方式,改变教师行为,有效遏制学生流失现象;积极落实教育政策,思考控制流失的方法。
二、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状
通过调查卷及部分教师、家长的座谈,经过分析整理出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情况如下:在我镇中无论中小学每个学校都存在学生流失现象,其中初中阶段学生流失占较大比重,占所调查学生流失总数的87%以上。农村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男、女生偶有流失现象;而在农村中学,每个年级男、女学生流失的人数都比较多,男生流失的数量远远多于女生;随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失人数也呈递增趋势发展。
三、中小学学生流失的原因
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特别是现代化建设及提升工程使农村学校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提升。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硬件跟上去了,但是师资、软件、管理等一系列还有很大差距,因而县城的学校就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许多家长出于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想法,特别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家长,大多愿意把自己的子女转到教育质量、管理更好的县城学校转学,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流失。
2、家长忙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与引导。
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农村的家长忙与生计,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管理与教育:有些家长清楚读书的重要性的,但他们只是慷慨地在经济上予以支持,从不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在校表现,有的家长甚至子女上几年级、在哪个班、哪个老师任教都不知道;还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当子女提出不读书时,明知不对,却又无可奈何,当学校需要家长配合教育时,却因为家长的不配合或者其他原因而流失。
3、新的“读书无用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的家长目光短浅,他们认为孩子认得几个字,能写会算做点小生意就行了;不少家长因为对不包分配不满,开始散布读书无用论,助长了一些家长的消极情绪,同样使部分学生丧失了求学的热情。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在家干不了活,家长都愿意他们上学,所以流动很少。到了初中,年龄比较大了,能参加一些劳动了,所以辍学的也比较多了。因而家长当孩子提出不愿读书时,也就来了个顺水推舟。
4、应试教育与缺乏动力的课程,加重了厌学的思想。当前课程内容显得死板,严重脱离农村学生实际,也是造成农村初中生厌学的主要原因。要他们每天面对这些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知识,怎能不令他们生厌?在不少学生看来,读书如同嚼蜡,毫无乐趣;他们视教室为囚室,盼望早日长大,早日结束学习生涯,以脱离“苦海”。
“应试教育”对农村影响比较突出,在调查中,96%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仍以升学为主,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追求升学率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压力加重。部分教师为追求教学成绩,对后进生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大大挫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厌学情绪愈加强烈,辍学也就成其必然的选择。教师在对待学生辍学的问题上,往往是发现学生辍学再去做工作,而没有提前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造成工作的被动。
四、农村学中小学生流失的相关对策
1、加强执法力度,强化政府行为,使义务教育落到实处。
政义务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基础的,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建议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各用工单位必须招收具备初中毕业以上学历的学生。适时组织教育、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对各用工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对使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勒令其立即清退,并给予经济和行政处罚。
强化政府行为,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教育执法的轨道。对未能让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的监护人实行必要的教育、劝说乃至惩罚等措施,使其履行好监护责任。农村学校应建立学生流失档案,及时上报学生流失人数,并协助政府对流失学生做好挽救工作。
2、加强职业教育,做好初三后分流工作
农村初中毕业生,能继续升学的毕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大多数仍然是地方经济的建设者。而如果能让那些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让他们在那里真正学到种植、养殖、加工等一技之长,这样既能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又能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改革,制定“农村初中初三后分流实施方案”,让农村中学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分量,让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学到基本的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
3、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
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组织教师扎实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探讨育人艺术,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帮助差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认识人生的意义,提高学习的兴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从而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其次是要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德育教育环境。
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把农村过多的流失生控制到最低限度!
附:
一、学生调查问卷:
1、父母亲的学历()
A.小学B.初中C.高中(中专)D.大专及以上
2、家长对你的学习关心吗?
A.非常关心B.偶尔问一下C.从不过问
3、你学习的目的是()
A.为自己的前途B.父母之命难违C.大势所趋D.自己的兴趣
4、能否读完初中的原因是()
A.不喜欢上学B.父母要求工作
C.家里经济不允许D.辍学同学的影响
5、厌学现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A.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B.家长外出打工,难以教育孩子
C.家长对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D.家长放纵孩子的要求
6、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可多选)()
A.课程太单调,只开设与升学有关的课程B.学生负担重,睡眠不足
C.学校生活贫泛,课外活动少D.在校时间长,没有自由
7、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使学生产生厌学()
A.教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关心
B.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
C.教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挖苦讽刺
8、你认为学生本人产生厌学的原因有
A.基础差,听不懂课B.自制力差C.家长期望过高
D.学习压力大E.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F.不喜欢某老师
G.经努力成绩仍提不高自暴自弃
二、家长调查问卷:
1、你愿意支持孩子上学吗?
A.愿意B.较愿意C.不愿意
2、您觉得孩子上学是致富的唯一出路吗?
A.是B.不是C.不知道
3、你对学校的教师满意吗?
A.满意B.不满意C.无所谓
4、你对你孩子学习情况了解得清楚吗?
A.清楚B.较清楚C.不清楚
5、你认为孩子将来上了大学,对他将来有好处多吗?
A.很多B.不多C.没好处
6、你知道九年义务教育法中家长的责任吗?
A.知道B.有一点C.不知道
7、你经常与子女一起沟通吗?
A.是的B.不多C.没有时间
8、如果孩子提出辍学,你该怎么做?
A.坚决制止B.适可沟通一下C.凭他去
9、如果孩子辍学,你准备让他(她)做什么?
A.打工B.给资金做点小买卖
C.随他去,反正我也管不了D.放在自己的身边
第五篇:农村现象调查报告
“悠悠故乡情,拳拳赤子心”。大学毕业后,我回农村工作已过一年,通过这段时间在基层的爬摸滚打,我的学生气慢慢蜕变为成熟,人生阅历与社会知识也日趋丰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已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单一,农业产业化薄弱
[现状]当前,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村集体还没有能力引导发展开创自主的产业是导致农业产业化薄弱的根结所在:一是村级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单一;二是部分村级债务负担沉重;三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人才、资金和信息匮乏;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落后;五是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所以,农村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富起来,必须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以合作经营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形成自己的多元化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建议]:
1、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资源优势的,要通过集体力量或租赁开发、承包经营的形式,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区位优势的,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有产业优势的,主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上做文章;对各方面优势都不明显的村,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搞好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实现集体增收,促进农民致富。
2、强化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要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在完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同时,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防止分光吃光,积蓄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3、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要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自主、自治”的原则,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规范和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4、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是要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二是要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5、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二是要做好土地文章,以地生财。三是要建立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信贷信用体系,探索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解决农村金融缺位问题。四是要对那些受客观条件制约大、短期内难以发展集体经济的,要采取县乡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村,选派干部定点帮扶、贫富“结对子”、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加大帮扶力度。
二、一些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村容有待改善
[现状]“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随风刮;窝棚随处搭,摊位随便拉。”已成部分农村发展现状。村道两侧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基础设施不到位,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河道、池塘的垃圾成堆;一些小规模的养鸡场、养猪场等,没能及时按要求做好污染治理,造成周边臭气冲天,污水横流;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管理不当造成产品农药残留污染、土壤污染,无证犬横冲直撞,影响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
[建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升公民保护农村环境意识。购买发放《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挂图》、《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和《新农村环境保护读本》,普及农村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农村经济也要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加大对土壤污染、农药使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应当采取哪些防治措施解决等实用农技的宣传教育。推广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及时清理路面垃圾,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处于一个薄弱环节
[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有的村里文化活动场名存实亡,没有专人组织活动。有的村根本就没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有的村干部“视文化如粪土、视金钱如爹娘”。
[建议]一方面要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载体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硬件建设。乡村文化建设,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科普室、体育健身室、医疗室以及文艺宣传队等,至少确保每个村组不存在公共文化设施载体空白的现象。其次,必须加强文化软件开发。要把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迅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抢救、整理、保护、开发这些文化软件,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民间原生态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下大力气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民间文化新秀和乡村文艺骨干,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科学管理。首先,必须坚持党管文化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弘扬农村文化生活主旋律、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历史责任,对农村文化工作做到“有人管,管好人”,努力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其次,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创新乡村文化管理模式。要把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改革完善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特别要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基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再次,必须坚持不懈地打击非法文化活动,遏制消极文化发展势头。农村文化管理组织要正视乡村消极文化现象的存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关注消极文化继续在乡村蔓延将带来的极大危害,认真探讨、积极采取强化教育、正面引导、竭力挽救、坚决打击等综合措施,坚决遏制、逐步消除乡村消极文化现象,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广大农村阵地。
四、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
[现状]当今正值经济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期,贫富分化严重、物价高涨等社会问题已在一定意义上或多或少的制约着全社会各项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在农村,一些靠挖掘资源发展经济的村子,没有将有限的经济所得最大限度的运用到自身集体经济的发展上去,而是将有限的经济所得分发到村民手里,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富不济、小富则安”的惰性思想,更为严重的是,在被一些图谋不轨、别有用心的人发挥到民主选举村干部上,于是出现将集体经济所得全部分红做自己当村干部的选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矛盾的隐患。出现了“麻将村、扑克村”,严重影响整个村子的发展,错失发展机遇。
[建议]:
1、要集中力量重点整治,在打击上做到“严”“准”“狠”,注重效果。在整治当中做到一手抓打击,一手抓法制教育。对屡教不改之徒要实行行政、法律制裁与经济重罚的措施。
2、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抓好警民联防、联治网络,建立赌博防治责任制。各部门要切实“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利用乡村广播进行宣传,县、乡司法部门每年不少于两次深入乡村对农民进行有关赌禁的法律宣传,着力抓好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如阅览室、活动室、文艺体育活动场所等,把有赌习的人转化过来。
3、要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做到人人有事做,户户无闲人。一是增加农村经济,开拓生产领域,扩大生产规模,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二是利用剩余劳动力这一有利条件抓好“山上、山下、水里、田里”开发,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同时抓好庭院经济的开发,把剩余劳动力和零散的剩余劳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使农民农忙有农务,农闲有事做。三是充分发挥乡、村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要实现三业并举,即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并举。四轮驱动,即乡办、村办、户办、联办一齐上,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不离村,就地向乡、村企业转移,既可减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冲击,改变剩余劳动力终日无所事事的状况,又可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繁荣农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