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历史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工作总结
“ 历史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工作总结
我校于2003年9月承担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一国家级科研项目,力求通过实验,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经过三年的实验证明,这项研究具有很大可行性。现今,此课题研究即将结束。回顾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配合总课题组的工作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收集,整理和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教研资源,突出资源的“合适,合用,便捷”。现将实验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一 领导高度重视,开题会议指明方向
实验初,我校两名历史教师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实验,校成立了专项课题领导小组,校长协助,教务主任主抓,建立了教育科研领导机构,全面筹划研究方案和实施进程,自上而下形成科研网络。并由教研员及参加实验的教师共同召开了开题动员会,会上确定了实验的重点,探讨了研究方式,方法,并制定了开展实验的具体措施,此次会议为各阶段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 新课改理念深入教师的心,深入课堂
开题后,实验教师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在新课改的理念灌输下,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带入课堂,而且课题的实施,无疑对我们实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迎接这种挑战,我们在集中认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对于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此,我们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业务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 注重课题教学实验,从中总结经验
设置实验班,采用分组平行实验,实验前期我分别选取四个班作为实验班,主要为成绩偏低,学习兴趣有明显差异的班,选取综合评估基数基本相同的班级进行对比实验。实验中的自变量:主要是师生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教学环境,相应的教学成绩评价机制。在实验中尽量保证实验班的实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高于对比班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尽量为实验班提供保障,教学评价以这一内容的测试成绩评价为依据。实验中的因变量: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体系。由于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经济条件较弱的地区,家庭不可能提供计算机,初中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不懂得应用网络和应用软件。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另一方面实验教师组织专门培训,提高学生应用水平,计算机教学环境主要靠学校提供保障,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等,从而保证变量因素差异减少到最小。实验结果是实验班比普通班成绩要好一些,素质要高很多。
四 研究过程记录 创设宽松环境,营造 愉悦氛围。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最富灵性的智慧的火花,他需要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创新素质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使创新能力成为可能。经过研讨,制定出情境教学法,力求导入新颖,引人入胜,首先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为整节课的学习起了好头,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小组研讨学习,让学生自主,自由畅谈,让学生学会质疑,由老师问,变为学生问,诱导学生积极探讨,活跃了思维,活跃了课堂,发挥了主体性。教给学生方法,大胆改革课堂结构,让学生走上讲台。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和学的最高境界,教会学生“教学”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经实验教师共同探讨,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尝试讲课,而我们则要肩负起帮教重任,教学生教学方法,备课技巧,帮他们设计讲课思路结果学生兴趣浓厚,备课认真让我们佩服,搜集材料之广让我们惊叹,教学中创新思维的体现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往往具有我们所不具备的对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更了解他们的爱好与追求,在讲课过程中不仅吸收了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还使学生的口语表达组织能力,应变能
力等有了很大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不同学生的讲课方法,授课风格均有各自的长处,有时还真起到“师生互补”的作用,学生能力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受益匪浅。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天天成语走廊”成语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 一朵奇葩,通过成语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开展历史故事大赛,通过此项活动,评出优胜奖,校园掀起了历史故事的热潮,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潮,给学生全新的感觉。
三年来的实验紧张、忙碌却又很充实,当每一阶段的测试结果呈现出对比班的差异时,当看着学生燃起了创新思维,当看到学生们实践能力呈阶梯大幅提高时,我们每一位实验教师都感觉到此课题的正确和必要,我们将不断研究,继续努力,使科研落到实处,振兴我校的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第二篇: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领头羊”,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过去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抽象、模糊而缺乏区别对待。如果学生不明确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必然是盲目的、被动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给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
在体育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不断地提问、解析,学生极少有机会、也不太愿意向教师提问。教师的提问固然能透出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教会学生不断地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只是听着、答着,而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那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另外,当学生提出疑难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把握重点,攻克难关。
三、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归纳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必须学会自己归纳方法。其中,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合作法、发现法、分析法、自练法、组手法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四、成绩考核,学生参评。
每次我都让学生参与成绩考核,使考核成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首先,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要求学生通过它,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达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发展“小教师”。培养学生都积极充当此职任,让他们组织同学练习、辅导和考核。
五、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如让学生参与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准备活动指导学生去“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选”,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创”。这些都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的深化改革。
第三篇:浅谈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语文综合素质的基石。作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句话,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
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二、立足于让学生受教环境,丰富写作材料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会写作成功的快乐,体会在写作中自由抒发内心情感的快乐。能够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恶丑的痛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蓝图的刻画。
三、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创作热情
学生能够在写作文时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的时候,这种快乐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为什么有些同学的作文别人愿意读?有些同学的作文却没意思呢?曾有老师来这么一着:作文不管好赖全都贴在教室的墙壁或板报上。如果细心人暗自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学生表面上心不在焉,却时不时“无意“地从旁经过:“有谁看了我的作文了?他(她)有什么反应?“这时候,学生就不会仅满足于老师的赞扬,还要寻求同学们的认可。正是这种寻求更多读者的动力使学生不满足于自得其乐,而是挖空心思在“怎样才能吸引人“上下工夫了。怎样去吸引、感动读者?怎样谋篇布局?怎样谴词造句?怎样设悬念?„„这些写作的技能技巧,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研究 的对象。这样,学生学习作文技能技巧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老师在注意作文技能技巧训练之外,有必要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寻求更多读者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会牵引着学生去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得思考写出一篇作文的真正过程。一篇文章从孕育到完成总得经历构思、谋篇、起草、修改等一系列的过程,我们是否应该以这样的顺序去研究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呢?我想这是肯定的。“构思--谋篇--起草--修改“这一过程的任一个环节,都必须学生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发挥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主体性:在传统的命题作文模式中,往往只抓住了“起草“这一环节。经过命题,“逼迫“学生从自己的少的可怜的亲身体验中去挖掘文章的中心,我总觉得,这时的学生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往往重视的是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为了写出一篇无可挑剔的好文章,学生必须在作文纸上经历了一场“思想斗争“,必须在作文纸上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升华“。仅仅抓住“起草“这一环节,对起草前那一段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是关键的写作主体的内心感受和人格的培养力度不够,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写完草稿之后,由老师修改、老师讲评,在学生的写作经历中缺少“修改“这一环节。事实上,修改的过程恰恰是学生自主地深入思考去凝练作文的过程,此时会为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去修改自己文章篇章结构,去斟酌自己的谴词造句,因而能够在此时自主地总结经验,内化写作技能。老师往往用自己的勾勾画画,删删改改代替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总之,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所创新,必须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以自主,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新世纪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纪,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新世纪的人是具有个性的人,有个性的人,应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第四篇:浅谈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现在课本中一般把说明文称为科技作品。学习说明文必须要引领学生体会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那么,怎样引领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呢?下面我就《壁虎》这篇文章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学习说明文《壁虎》这篇课文通过“我”的观察,介绍了壁虎的外形及其特点,并描写了壁虎两次捉虫的精彩场面。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曲折的情节或感人的情境能够很快地引学生入情入境,从而可以很成功地激起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说明文一般是介绍说明性的文字,教师很难引学生进入情境。而且,教师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把说明文的阅读课堂变成自然课。因此怎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激起学生对壁虎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又不能把说明文上成传授知识的自然课,发挥语文课的工具性作用,这是在《壁虎》教学中我所极力试图突破的难点。
一、课前查阅资料,激起学生对壁虎的兴趣,降低难度。
我曾做过一个小小的测试。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请学生谈一谈他们对壁虎的了解,仅仅有三位学生想起小壁虎会断尾巴的知识,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虽然学生对小动物比较感兴趣,但壁虎并不像小猫小狗一样,是学生常见和喜爱的动物。因此要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必须从让学生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壁虎做起。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查找有关壁虎的资料。并且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为己所用。阅读相关的资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查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深度和广度。如果课前学生对壁虎知之甚微,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壁虎的外形特点、壁虎的外形特点与其捉虫的联系、壁虎是怎样捉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不仅耗费时间,而且难度较大。壁虎的外形特点和它捉虫之间的联系,本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经过学生观察壁虎的外形和联系相关资料,一经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一点就破、不点自破,学生发言和讨论都十分活跃。若有学生提出疑问,就会有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对壁虎的了解做出解答或补充。这样,问题来自于学生,解答也来自于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文讲完后,教师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说一说对壁虎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们争先恐后,高高地举起小手想展示自己。这种方式很有效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他们更主动地查找资料和学习。
二、变抽象为形象,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壁虎不是学生常见的动物,在理解壁虎的外形特点和它捉虫的联系时,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除了让学生查阅资料之外,教师有必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一个梯子,让学生较容易地往上爬。同时,教师还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悟,增加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主体性的深度。在教学中,为了更形象地把壁虎的外形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突出壁虎的外形特点,为学生理解壁虎的外形特点与它捉虫之间的联系打好基础,我扫描了一张很有代表性的壁虎图。图片比课本插图更逼真,而且壁虎的外形特点十分明显。在教学中我请学生一边观察壁虎图片,一边读书体会壁虎的外形特点,因此理解壁虎的外形特点就变容易了。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它为解决课文的难点——壁虎的外形特点和它捉虫有什么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壁虎到底是怎样展示它高超的捉虫本领的呢?壁虎怎样捉虫不是课文的难点。但真正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壁虎捉虫,加深对课文地理解,必须借助壁虎捉虫的录象。我在放录象之前这样提醒学生:告诉大家,因为壁虎捉虫的速度很快,如果你眨一下眼,可能机会就错过去了!仅仅一句话,学生特别认真,积极性特别高,观察的效果非常好。
三、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去帮助学生构造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只有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新的认知结构才能构建起来。小学生本身具有的认知水平比较低,知识经验比较少,而且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度和深度。在《壁虎》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多次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比如:课前布置查阅相关资料的预习作业;课堂上提供边读课文边观察壁虎图片的机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讨论壁虎外形特点与捉虫的关系;仔细观察壁虎捉虫时的录象;在老师范读的同时学生模仿壁虎捉虫做动作;在读中体会壁虎高超的捉虫本领……
这里,我要重点说一说:让学生动起来,提高主体参与的深度!壁虎捉虫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必须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亲身体会。课文描写了壁虎两次捉虫的经过。学习第一次捉虫时,我是采取放录象,让学生体会,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学习第二次捉虫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采用下面的方法:老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边听边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模仿壁虎捉虫时的动作做出来,并提醒学生,看谁更像一只机敏的壁虎。哪儿该速度放快,哪儿该猛地一蹿,使飞虫躲闪不及?哪儿该放慢,静悄悄地,让飞虫发现不了?学生在心里都会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为理解课文和有感情地朗读做好了铺垫。
四、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说明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害怕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以抓紧一切时间用来讲解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教师能恰当利用教学手段地为学生理解课文搭建阶梯,引导他们去理解课文,并且通过恰当的语言做引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其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说明文一般比较难读得精彩,并能入情入境。《壁虎》这一课也不例外。讲壁虎捉虫时,课堂时间所剩不多,采取以读代讲,为学生争取主体参与的时间无疑时最好的选择。首先,我通过录象和模仿壁虎捉虫时的动作两种较为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壁虎捉虫时的特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朗读进一步指导并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用上这样的语句:壁虎爬得慢时,能不能让飞虫发现?壁虎爬得快时,能不能让飞虫逃跑?想一想,怎样通过你得读,展现出一只机敏的小壁虎?……因此,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和朗读,对壁虎捉虫时的动作把握得比较到位。
总之,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体会到作品中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大力倡导课堂教育素质化的今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我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实质上是“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才算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现结合本人的实践与学习,简要地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
教育的民主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如果离开了教育教学的民主性,也就无法来谈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在教育中,我们要摈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尽量使自己成为学生集体中的一员,进而创建一种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教师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缩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获得淋漓尽致的最大可能的发挥。
2、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一切,包括学生的观点、思想与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要尊重学生的人权问题。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论越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该强行地把学生的思维轨道重新纳入到自己设计的轨道,用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教科书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
3、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评价学生课堂中主地位有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很大程度上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学习过程,这种参与应该是在学生主动状态下地参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重组的过程,是发现与探索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对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在练习中理解知识,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切不要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全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主体性最能充分体现的地方。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合作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①敢于向老师质疑;②敢于向其他同学质疑;③敢于向教科书质疑。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唯师,不唯书”的真实表现。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露自己的观点,敢于说“NO”。马克思的至理名言:怀疑一切。因为疑者多思,疑者善思,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很难想象,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如何能真正体现他的主体性?如何展现他的创造才能。同时,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不仅能增进友谊,初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群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