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2年高考总结 - 欢迎光临--汕头金山中学
2002年高考备考工作总结
汕头市金山中学
2002年高考我校又创佳绩。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觉得成绩来之不易。这一成绩,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是在市教育局直接领导和帮助下取得的;是金中人上下一心,努力拼搏取得的;是金中全体教师、学生不甘平庸,锐意进取,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结果。
2002年我校高考成绩与2001年相比,又有大的突破。①省线入围率更上一层楼:第一批入围319人,本科入围累计441人,应届生本科入围率达80%;累计达到第三批入围499人,应届生第三批入围率达91%;累计达到第四批入围529人,应届生第四批入围率达到95%。②高分学生大批涌现,“含金量”继续攀升:重点本科入围319人,更进一步提高了金中不断提升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加工能力,确保了全体学生家庭的教育根本利益。总分800分以上24人,占汕头大市60%;总分700分以上184人,占汕头大市35%;金中学生囊括汕头大市总分前三名,总分列汕头大市前20名,金中占15名。在提高汕头教育含金量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展示了重点中学的示范性,在广东教育之林显示了金中一贯的实力。③学科教学成绩突出:单科800分以上学生累计68人次,700分以上学生累计569人次,有2名学生分别获英语科、政治科省单科状元,学科平均成绩共有4科列全市第一名,共有5科列全市第二名,充分展示了金中的优良校风和学生向上的锐气,保持和发扬了金中的传统优势。④大批学生被全国名校录取,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交大、南大、科大、浙大等8所名校在我校录取的学生达43人,中大录取的学生达75人,华南理工录取的学生达38人,满足了广大学生家庭对金中优质教育的期望。
下面就我校2002年高考备考工作,进行简略的总结。
一、教师们不断进取,同心协力,充分发扬金中优良的团队精神。
2002年高考备考工作,我校克服了多位高三教师长期赴外地参加学习培训、文理科学生成绩落差巨大等困难,团结协作,取得了理想的备考效果。
1.针对青年教师多的实际情况,大胆起用年轻教师。本届高三教师,以富有高考备考经验的老教师为支柱,以有冲劲的年轻教师为有生力量,多位首次上高三的年轻教师,独当一面,负责2-3个班的教学工作。实践证明,这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做法是效果是很好的。从各班各学科的成绩看,全级各班各科成绩齐头并进,整体有所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三多个学科备课组长,也大胆任用新人,同样出色地完成了备考任务。应该指出的是,这与金中老教师们的优良师德风范以及诲人不倦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2.高
一、高二级老师的无私奉献,使我校高考备考力量得到有效的整合,因此更加强大。高中三年一盘棋,从高一抓起,是我们本届高三备考工作的一个成功做法。早在几年前,我们就认识到,高考不仅仅是高三级教师、学生一年拼搏就能完成的事,高三的备考要有高
一、高二的扎实基础和高考备考意识,所以我校认真贯彻“重心下移”的策略,比如:从高一起开设数理化等学科的尖子班,从高二起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加强班,并分别由备课组长负责课外练笔、听力训练和每周一练等。在高
一、高二的教学活动中,将高考的考点和要求、备考的方法等贯穿其中,同时让高
一、高二的老师参与高三的备考工作。如物理组安排非高三老师为高三学生上专题复习课,语文组安排非高三老师为尖子班辅导和批改作文,综合科组安排非高三老师批改试卷和收集备考资料等。另外,我们在本届学生中开设“拓展性知识课”和“研究性阅读课”等校本课程,也使学生们拓展了知识面,学到了必要的阅读方法。应该说高考成绩的取得,高一高二就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
一、高二的老师功不可没。
二、推行扎实、精细、有针对性、有新意的备考策略,全方位提高备考实效。
历经高考备考多年,与兄弟学校一样,我校在高考备考工作方面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但,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看,剔除老化做法,提出新的措施,是确保学校高考成绩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在高三开学伊始,就多次召开研讨会,研究新一年的备考策略,要求各学科备考既要处理好基础与能力以及三轮复习之间的关系,更要深入研究考纲、试题及高考动向,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以扎实、精细、有针对性、有创造性为原则,切实提高备考质量。同时,各学科认真研究高考信息导向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考前训练的实效性。各学科力争在原有备考措施的基础上,启用新招,以夺取高考的更大胜利。
1.抓好分层次教学,这是近年来金中备考的常规做法。本届高三,我们对各种分层教学加强班要求更严格,更注重实效,并以“精细培养”为要点,对各个班的上课情况及学生的成绩进行跟踪和检查,使“精细培养”的雨露落到每个学生头上。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更加关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培养”是本届备考的新策略之一。尖子班仍保留上一届的基本做法,增加了针对尖子生弱科的家教式课外辅导,使尖子生优势科目更强,弱科也不弱,整合实力。学科加强班则针对临界学生,侧重加强其弱科的学习,让学生补上缺腿科目。本届高三我们还尝试针对文科班数学差生而开设了数学加强班,上数学课时把文科班的数学差生从原班抽出来,由名师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上课,效果也很明显。家教式辅导也在二模之后展开,为临界生提供必要的考前辅导。事实证明,“精细培养”是富有成效的备考策略。
2.落实备考措施的阶段性计划,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总体备考得到了来自不同阶段、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辐射,消灭学生的“知识死角”。总的来说,在首轮复习中查缺补漏,消灭具体的知识点障碍。一模后至二模前,进行专题复习,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形成解题的正确思路与方法规律,着力促其能力上台阶。二模后,关注高考热点与学生弱点,采用高考信息动向题目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考能力。在考前的一个阶段,学校心理辅导站与教科室联手邀请校长、主任、教研组长、高三备课组长以及备考经验丰富的高三科任教师到学校心理教育站为学生提供多种咨询,解决学生在复习备考中遇到的考试心理、考试技巧等问题,收集学生备考中出现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反馈、调整。
3.在夯实知识与能力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科学备考的训练载体。金中历年的备考,一直强调师生要扎扎实实地教学,强调点点滴滴地积累,强调仔仔细细地查缺补漏,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强调脚踏实地去争取成绩,获取成功。这是金中优良传统的核心,也是历年来金中高考取胜之法宝,立校之根本。在此基调下,我们深入研究和领会各学科考试说明精神和各地模拟题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上一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挑选、编写练习题,使学生的训练更有针对性,以求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和效果。
本届高三备考,我们主要从如下各种渠道来为学生提供训练载体:①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②各学科权威人士在学术刊物发表的总结体会或研讨文章;③信息网络上的各类试题;④省内外各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探讨;⑤全国各地学校的模拟试卷。
我们认为高考信息是共享的资源,这些所谓的信息要产生效果,要对考生有指导作用,关键在于任课的老师能否吃透,能否题目化。
在这一点上,金中近几年来做得较好,我们在备考的最后阶段,由各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备考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设计一些类型题目,然后再由备课组长统筹、筛选,使学生的考前训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挖掘学校管理的备考潜能,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
我们所说的管理,主要包括常规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在常规教学的管理方面,金中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变无形为有形”的管理模式,把学校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使之“看得见,摸得着”。如,进入全面复习阶段后,我们把各学科每周复习的内容及投放的练习,以“一周荧屏”的形式在专栏公布。同时,我们还充分重视信息的全面反馈互动,利用校长信箱、处室信箱,学生投诉电话、家庭通信、师生交流记录本、学生反馈座谈、家长日等反馈渠道,及时收集管理的反馈信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必要和适当的调整,以此实现管理的良性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比常规教学管理更难。怎样使每位学生的备考状态和学校的期望值保持一致,这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我们注重全程跟踪,从校长室到教务处,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都把高三学生的状态调控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通过快速反应、状态调控和个别扶植等措施对每位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体锻、心理、情感等进行全过程的追踪,以保证每个班、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备考状态。
我们认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除了强化“有形的管理”,也要关注那些“无形的调节”。如学生群体氛围的调控、个别学生的心态调节、学生应试心理调整等,都是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问题,有时又很难用固定模式的方法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育辅导站工作、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我们通过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协同工作,做好学生个体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能轻装上阵。情感激励也非常有效,在本届高三备考的最后阶段,学校领导经常利用级会、班会给高三学生讲话、鼓劲。使学生们感到力量倍增。
四、注重学生和家长两大群体调控,形成合力,共创佳绩。
金中历来以学风优良著称,一方面学生来自城市和农村,汇集了众多潮汕学子中的佼佼者,来自农村的优秀学生勤奋朴实,与城市学生优势互补,你追我赶,形成了班级和学校的良好学风。另一方面,学校尽量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勤奋拼搏的良好风气。比如近几年来,学校每年都出版高考成绩“龙虎榜”,把优秀学生的骄人成绩及其全家福照片以及学生的人生格言、给母校的寄语等配上校长催人奋进的序言,以精美的形式一同展示,以此来表彰取得优秀成绩的毕业生,激励在校的学生,特别是高三级备考的学生。又如,每年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都召开尖子学生座谈会,听取他们对金中备考措施的看法,听取他们的备考经验和教训,并把他们的意见作为学校新一轮备考工作的参考。连续几年下来,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导向,学生已懂得,高考备考不是学校、老师的事,作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燃烧智慧,才是备考的关键。
学生家长对学校备考策略与备考措施的认同和支持,是高考备考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学校的每项备考举措,都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让家长知悉、了解,以争取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在高三这一年,多次召开不同类型的学生家长会,特别是临界生家长会,以求得家长的支持,这一年里学校以教务处或校长室的名义给学生家长发出的信件就有10封之多。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把学校的备考信息传递给家长,得到了家长的配
合与支持,使学校的备考工作开展得更顺利、更有效。家庭与学校真诚相待,团结协作,互相补台,互相支持,终于共创佳绩。
金山中学2002届高三的高考备考工作,是近年来较系统、较周密、较落实、较有新意的一年,也是较有成效的一年,这是全体金中师生三年努力的结果,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当然,高考备考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新的一年高考备考中,我们还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争取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执笔:教科室副主任 陈少云
2002年10月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思路 - 欢迎光临--汕头金山中学
高考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思路
汕头市金山中学 吴进南
文言文段阅读理解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保留节目”,赋分近三年稳定在18分。在这一块中如何稳拿分、多得分是全体考生及指导备考的教师所共同关心、研讨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相信考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尤其是高三一年的强化训练,已经积累了基本的文言词句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感受与理解文言文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对高考文言文段考法的方向性及稳定性也有一些感性的把握;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考生都应积极总结一些与考点与考法相应的有效的解题思路。阅读及解题思路的形成与运用既要有宏观意识,又要力求具体灵活。本文拟就此谈些粗浅体会。
第一,必须通读近十年高考文言文段,多方研究其命题思想。许多考生及指导备考的教师通常会选择数量不少的课外文言文段来训练,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不把近十年的高考文言文段拿来训练并下一番功夫研究分析,那么其备考的收效将大打折扣。因为无论怎么说,高考的例题是较为规范并经得起推敲的,选文的特点、题量的确定、题型的设计及考点的选择等都有较大的稳定性,是必不可少的备考材料。通观1992-2001年这十年高考文言文段,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1、94年以前有加点字音的考查,95年开始就没有这个考点了,可见更加注重能力立意;
2、94年以前文言词句的理解多为“个别孤立式考查”,95年开始多为“集合比较式考查”。只要比较一下92年和95年的试题,这个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如92年第2题:“除佐著作郎”中的“除”字的正确意思是,下边有四个选项供选择。而同样是实词理解,95年的第1与第3 题则同时对文中的八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加以考查。可见文言词语的考查密度增加了。3、96、97、98连续三年有关于分句间的语意关系的考查,99年开始没有这一考点。
4、从99年开始,文言词语的理解强调了与课内知识的联系,强调新旧知识联系,99年、2000年的第2题、2001年的第3题都是这样。
5、从99年开始对文言基础知识中的古今异义、省略成份、句式特点等有相关的题目设计,可见题目的设计稳中有变,更加突出文言意味。
6、连续十年稳定的考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关于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包括意义与用法);其二,关于文言句式特点与句意的理解;其三,关于文段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文意的分析评价。总的看来,高考文言文段是对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较为全面的检测。
第二,必须充分注意选文的文体及其行文特点,通读全文,整体把握。通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段,选文的文体定位在人物传记,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间或有作者点评议论之语。我们认为,如果能够读懂下面几个问题,庶几可说对文段就有了整体把握。其一,本文围绕“传主”(被立传之人)又写了其他哪几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二,本文记写了“传主”的哪些事迹行状,从而突出表现了他(她)的志行;其三,作者对“传主”的志行持怎样的态度;其四,在叙写“传主”的事迹行状过程中时间、空间有怎样的转换,这当然要求能够抓住和读懂那些显示时空转换的词句。有些考生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过于急躁,没有静下心来沉进去,似懂非懂,急于做题,往往也就难有好的效果。例如2001年的文言文段,“传主”为田单,齐国人。此外还写到这样一些人物:齐国的田疏,与“传主”为宗亲关系;即墨城百姓,非常了解“传主”,推立“传主”为御敌将军,并都听从“传主”的安排,配合他的作战计划,甲卒皆伏,老弱女子乘城,即墨富豪出使,五千壮士迎击。燕国的乐毅,率众攻齐,节节胜利,攻势凌厉;燕惠王与乐毅有隙,便令骑劫代替乐毅率燕军攻齐,骑劫终被齐人夷杀。而文段传
写了田单这样的事迹:起先未被上司了解任用,后因燕军攻击包围即墨城,守将战死他被推举为将军。后又审时度势,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用反间计,混淆燕惠王视听,燕惠王解除大将军乐毅之职,齐国因此消除了一大威胁。后又从战略上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及瓦解敌方斗志。后又妙用火牛阵战术,摧毁燕军,收复失地。作者对“传主”生平行状的叙述非常客观,让“传主”用自己的事迹说话,不加任何评价的话,但是对其作战的才能、策略及立下的不朽战功所持的欣赏态度应该是可以感受到的。通篇叙写以时间为顺序,写得相当紧凑;几乎没有什么空间转换,故事就发生在即墨城。
上面以2001年高考文言文段为例,简要分析了怎样通读全文,全体把握,为准确解题打下一个策略性基础。第三,要善于联系广阔的现代汉语背景,尤其是对于实词词义的理解。
许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思维太过于“文言化”,不管是理解词义、句式还是文意,都未能有效打通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思维逼仄而不灵通,以致影响了阅读的效果、解题的准确度。那么,怎样联系广阔的现代汉语背景呢?下面将举例试析之。
关于实词词义的理解。我们认为,某个实词在句中、文中的意义当然是由上下语境规定的,那么这个意义也就可以理解为其“古汉语义”;可是这个“古汉语义”跟其“现代汉语义”通常会有所联系。当我们不能直接由上下语境理解其“古汉语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联系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如何,尤其要联想、联系到自己的语言运用经验,从而找到有效的理解途径。例如2000年“威自京都省之”中“省”字的意义,我们应该联想到现代汉语中“省亲”这个词,“省亲”中的“省”也就是“探访看望”之义,则题目选项中的解释“探望”是正确的。“不审于何得此绢”中的“审”字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联想到“审”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组词“审稿”“审案”“审视”等,其中“审”的意思分别为“审查”“审讯”“仔细”,这三个意义在上下文中解释不通;如果又能联系到“审悉”义,则也可判断选项中“知道”的解释是正确的。例子也许不必多举,但基本的认识应该是清楚的,即有相当多的实词其古今义的不同主要是形式上的表现,某个意思在古代汉语中它是用一个单音节词来表达,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用一个双音节词来表达。而文言文段中的实词解释又恰恰是从现代汉语的系列双音节词中找一个相应的去解释。因此,所谓的联系广阔的现代汉语背景,在实词理解上就是指联想起系列意义有别的、有同一语素的双音节词,并从中选择一个去解释。
第四,要善于运用句子结构分析的语法方面的知识。不管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都存在着一个句子结构分析的语法上的问题。96、97、98三年的分句间语意关系的判断,实际上就是复句结构关系的确定,而在理解句意,也就是句子翻译方面,也应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句子成份的分析。例如95年试题“何由济乎”的正确翻译,那就有必要分析句子中“济”是谓语成分,而“何由”就是“由何”,是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前充当状语,因此选项中“有什么理由”及“凭什么理由”的选择就必须确定为后者。又如95年高考题“吾谓汝知天下之理”的正确理解,我们必须分析为:“吾”是句子的主语,“谓”是谓语,“汝知天下之理”为宾语;而“汝知天下之理”又必须分析为:“汝”是主语,“知”是谓语,而“天下之理”为偏正结构充当宾语,则选项中“天下的道理”及“治理天下”的选择必须确定前者。又如2001年高考题“惟恐他将之来”的翻译,就必须句法分析确定“他将之来”是充当“恐”的宾语;而“他将”为偏正结构,它跟“来”构成主谓关系,其中“之”字取消独立性,这样分析后就可确定选项的翻译“他率领军队到来”是错误的。
句子的结构成分分析法对于理解实词的意义也同样重要而有效。例如,2000年“取樵炊爨”,运用结构分析法可知“取樵”是动宾结构,“取”为动词,“樵”是“取”支配的对象,因此它就不能解释为“打柴”。当然,结构分析法的熟练运用还必须跟上下文语境分析法结合起来,才能够最终较为准确地理解词义、句意以至文意。
第五,运用“快速集结、逐一筛选”的方法来理解虚词(主要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二十几个)。在考前的复
习中就已经形成了相关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的系统整理,例如“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就其用法而言,可作连词,可作介词,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至于它在上下文中词性的确定也同样必须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可参照前文对于实词的分析,限于篇幅,这里不作展开解说。“以”字的意义又须依照其词性在考前作出一番系统整理,这里也不赘述。等到考试解题的时候,就要善于在极短的思考中将已经整理的“系统图”调到思维的当前界面,并结合语境作出判断。例如1998年文言文第二题要求比较四个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经分析,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及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两句中的“以”为介词,其意义分别为“凭”与“用”;而②“得全首领以没”及③“扈从以行”两句中的“以”字为连词,意义相当于“而”字,故正确判断的选项为C项“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此外,从近三年的题目来看,对考生联系旧知识来解题的要求也有所加强;而对于最后一道信息筛选及内容评价题则要求解题时必须逐项逐句逐字推敲,并与原文相应的表述作比较,然后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当然,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替换法、排除法、比较法等,但我们认为这些基本上都离不开以上论及的解题思路。
总之,在指导考生备考的过程中,帮助考生形成及运用相关的解题思路是相当重要的,笔者愿与同行共同探索。
第三篇:汕头金山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汕头金山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折耗/折中 舍弃/退避三舍 差强人意/差之毫厘 ......B.供应/供词 当场/安步当车 曲突徙薪/曲高和寡 ......C.颤音/颤栗 载体/载歌载舞 大处落墨/大大落落 ......D.散漫/散步 倔强/强弩之末 靡靡之音/望风披靡 ......2.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尽管当前德国经济仍未摆脱衰退困扰,但德国政府未雨绸缀,从长计议,制定了新....的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战略。B.陈洪瑶热情周到地接受艾滋病患者的咨询,不厌其烦地讲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国家....政策,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C.近年来,黄山市旅游业已从单一接待型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经营型转变,乡村特色旅游方兴未艾,成为该市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D.近来,欧洲债务危机的消息充斥着各类媒体,解决欧债危机的方法很多,呼吁中国出资救欧洲于“水火”的声音不绝于耳。....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
B.班主任要张烨负责出一期庆祝国庆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张烨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C.李辉解这道数学题的方法很有新意,可是他很不自信,一次又一次找老师确认,老师不胜其烦。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所以又称之为“中和”。,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③④⑤②① B.④①②③⑤ C.③⑤①②④ D.④⑤③②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
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注释: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A.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数:计算,列举 .C.道其风俗之美 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命名 .6.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A.耸然而特立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B.辟地以为亭 不然,籍何以至此 ..C.盖天下之平久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7.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现象一致的一项()(3分)例句: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颍考叔,纯孝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来,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滃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以珍惜的命意。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也”“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
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3分)②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7分)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简要赏析三、四句的艺术手法。(4分)
(2)全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共6分)
(1),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马迁《报任安书》)(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李
密《陈情表》)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师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风雅之美
无论是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还是灵异,应该说中国的所有戏曲形式都对这些有所涉及,但是“风雅”二字大概是只属于昆曲的特质。
大家看昆曲会发现,几千年的浩荡沧桑、一个人的命运起落,有可能都凝聚于一时一地,展现在一个空空的舞台之上。昆曲之美是一种虚拟之美,写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审美是一种眼光,一种能力,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同样的审美高度。一个在生活中能够随处发现美的人,当他去看昆曲的时候,所把握住的美一定会比别人要多一些。
昆曲的风雅就在于它没有边界,你会在一种既定的审美引导下去配合它完成一种默契的想象。昆曲表演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做:“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扇胸是非常风雅的,巾生一般都穿着长褶子,长衫颜色浅浅淡淡,扇子在胸前飘飘逸逸,儒雅风流,这是非常符合他的身份气质的。无法想象,一个巾生把扇子拿在肚子上会是多么的可笑。武者身形高大,气魄较强,如果他的扇子缓缓在胸部扇动,那反倒显得拘泥了,所以武行扇扇子一定扇在腰上,令人感觉整个人气势是阔大的。丑诙谐幽默,扇子扇到肚子上,这本身就具有喜剧感。媒婆扇子扇到肩上,展现的是她们阿谀逢迎、八面玲珑的个性,将扇子拿得高高的,自然而然就表现出一种有点轻浮的、油滑的市井中说媒拉纤的形
象。“僧扇手心,道扇袖”则反映的是出家人与凡俗的不同。一把扇子竟然有如此多的学问,看似一个简单的程式,但是埋藏着一系列的密码。
中国戏曲的写意之大,可以大到三步五步走过千里万里。昆曲舞台上的《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大英雄赵匡胤在路上搭救了赵京娘,又送她回家的故事。两个人在台上走走唱唱,三转两转,千里之路已经走完了。林冲夜奔,不过是听到舞台上几声更鼓,已经一夜天明。
这就是戏曲舞台上的写意。跑圆场也好,听更声也罢,所有的一切都溶入在人的生命故事里,一个人的生命背景、教养出身,会决定他面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风范,这些风范又会在一些归类的人身上凝聚成一些大体相同的程式。
其实,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总在发展之中。任何一个个体学习一出代代相传的戏码时,他都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进行自己的个性处理,可能是一个动作,可能是一处声腔,还可能是行头打扮甚至是舞台布景。比如现在大家很熟悉的舞台上的白素贞的形象,一身素白,头上一个红绒球,这是梅兰芳先生确定下来的装扮。一身缟素是她冰清玉洁的象征,鲜红的绒球犹如画龙点睛,她不同凡人的身份一下子就呼之欲出了。从个性化的处理到最终成为一种程式,正是一代代艺人在表演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这种程式化一定是变化的、流动的,在规矩与创新之间。
在中国戏曲中也有所谓的“戴着镣铐跳舞”。这一说法是闻一多先生在谈格律诗时谈到的,意思是说格律诗的创作受到限制在于它有格律,但是如果你能灵活运用这些规矩,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一样,反而更有铿锵的节奏,更有力度和韵致。戏曲也是一样,如果完全受到程式、装扮和传统的约束,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真正的大艺术家,都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戴着镣铐起舞,舞出一种极致的无可替代的美。
(节选自《于丹·游园惊梦》,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卷“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得5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选不得分)
12.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灵异,这是中国所有戏曲形式所共有的特点。B.观赏昆曲需要审美能力,能够在生活中敏锐发现美的人,才是具有高度审美眼光、能够领略昆曲风雅美的人。
C.历史的沧桑变化、人物的命运起落,都有可能在虚拟的有限时空场景中展现出来。D.诺大的舞台,三两个人物,简单的动作,几声更鼓,这就是所谓戏曲的写意,它注重人物的态度风范,注重故事。
E.戏曲表演的程式是艺人个性化创作与无数艺人不断努力探索、完善的结果,但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13.下列对有关“戴着镣铐跳舞”说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但凡创作,都有形式问题,古诗尤甚,所以“镣铐”说法最为恰当。B.中国的戏曲离不开程式、装扮和传统的约束,这就是它的“镣铐”。C.规矩未必就是戏曲表演负重的“镣铐”,关键还在于能否灵活运用。D.做到“从心所欲不逾距”,也就达到了“戴着镣铐跳舞”的理想境界。14.“看似一个简单的程式,却埋藏着一系列的密码”,请以扇子的表演为例,说说昆曲程式中主要的“密码”是什么。(4分)
15.从文意上看,昆曲的“风雅之美”具体指什么?(4分)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与历史亲近的时刻
高 鹏
一个梦,一个不曾长大的梦,如一片枫叶含在稚童的书页唇间,如一个笑靥旋在少年的睡中,如老人们述说娓娓的童话,印在夏夜纳凉蒙童神往的双眸中。
然而,在6月渐渐炽热的暑气挟带着风沙侵袭京城时,我却让这个成长了几十年的梦,瓜熟蒂落为一个圆满的现实。
北京,这个旧时多少帝王希冀天下平安、四海平安、万世平安的首都,沉淀和爬伏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苍苔;天安门这个耳熟能详、几近圣明的名词,已不再是仓颉所造方块字的抽象,我终于走近了您,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
气屏住了,脚牵住了,目光凝住了,血凝住了,这就是千百回在画中、课本中、报纸中、广播中、影视中连连轰炸过大脑屏幕的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般的天安门么?梦境与现实仅几步之遥,其后却逶迤了30余个台阶,而每一个台阶就是整整365天,就是整整一轮春夏秋冬!我身临其境,心境正如同美食家面对美味佳肴,总先停箸止叉,细细品尝食物的美色和诱人的醇香以及它所带来的赏心悦目的温馨;旅游家不急于接近山水的极致,只是远远地陶醉那迷离青黛色的山影在天边划下的连绵千里的际线和悬在其上的晚霞的壮美,细细体味由此所带来的心灵的震颤和灵魂的洗礼一样;面对天安门,我如仓猝上阵的士卒,急急调整装备着心境,真正舍不得那样快地接近这个曾经为之梦萦魂绕的圣殿,只是眼含热泪远远地伫立,目光所及,将天安门城楼的每一堵红墙,每一握栏杆、每一块琉璃、每一个雕梁摩挲,并陶醉于由它所带来的一波波激动、眩晕和不可捉摸的虚幻感。而当我真正走进天安门时,我竟举止失措、如痴如呆地用我的十指一寸一寸地盲人摸象般地抚遍了弧弧曲桥、峙峙华表、朱红厚墙、锃亮门叩。唯有肌肤之亲,一切的虚幻才不再虚幻了。
我知道,我正在亲近天安门,正在亲近一部浩浩渺渺的中国历史。刮过几个世纪的朔风,羌鼓依然隐隐可闻:幡旗猎猎,狼烟四起,马蹄沓沓,滚过了秦关汉堞,驮来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弯弓射雕,射向大漠渺渺,雕落之处,便隆起了一座巍峨大都,便腾飞了大漠龙蛇。又过了几世纪,凤阳布衣,揭竿再起,披甲穿铠,轰隆隆哗啦啦烧坍了百里流金的故都,凤凰火中涅槃再生,重又垒造了个威凛凛加四海、剽悍悍震天下的北平之都。历史真是太沉甸,行云流水只瞬间,青史蜗喘却千年。
墙,朱红的;烽火,朱红的;鲜血,朱红的;和平,朱红的;灵魂,朱红的:整个中国的历史就是朱红的。荒蛮远古,天地混沌,盘古开天辟地,力竭而倒,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邓林为芳菲;精卫填海,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昼夜不息,矢志不改„„所有这依附于瑰丽的上古神话的民族魂、民族气概早已结结实实地夯进了天安门红色的城墙;秦风汉月、唐诗宋词元曲离骚赋,也分明在琉璃鳞瓦上流韵溢彩,天安门任人仰视为一条七彩的虹。历史悠悠,华夏煌煌。当历史的巨剪并不酣畅淋漓地剪去曳在清朝脑后的长辫之时,也剪开了近代历史的帷幕,长辫怦然掉地,中国也怦然掉地,这个雕琢了5000年的精致瓷器,一时四分五裂,五裂四分。直至1949年那个宜人的深秋,一个湖南伟人弯下他魁梧的身躯,收拾金瓯一片,用他的巨手重新聚合了这个古老的瓷器,并将它高高地举过了头,让世人重新炫目了它四射的芒刺。
登临天安门城楼的台阶,短短地只需几分钟,而历史地整整踯躅徘徊了成百年。铺着红地毡的台阶呵,曾目睹了多少帝王将相的沉浮荣辱,也谛听了共和国一代领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迈笑声。站在天安门城楼,我努力地去贴近去还原那个曾经发出过“从此站起来”的巨吼的地方,去体验一颗伟大心灵终铸伟业百感交集时的激动。我扫视了辽阔广场,历史有如片片浮云,聚拢而来,作铜钟大吕之声。此刻我进一步领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钧重压。我知道,我就站在历史的中心,就站在历史的巅顶,俯瞰四海五洲。16.文章开头所写的“梦”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从“梦”写起?(4分)
17.作者在“与历史亲近的时刻”,经受了哪些“心灵的震颤和灵魂的洗礼”?请结合全文分条表述。(5分)
18.“所有这依附于瑰丽的上古神话的民族魂、民族气概早已结结实实地夯进了天安门红色的城墙”一句中“民族魂、民族气概”指的是什么?选择其中一种内涵,结合现实谈谈要如何体现这种精神。(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19.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通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8分)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成都市政府、四川省文化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
20.温州高铁追尾事故发生后,铁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王勇平在回答“车体为何掩埋”的提问时表示,埋车头盖土是为了便于抢险,“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这句话被作为“高铁体”在微博、论坛等大量传播,受到网友热议。这句话迅速蹿红的原因是什么,请进行点评。(4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身处海滨城市的你,对大海一定不陌生。它也许牵动过你的记忆,也许触动过你的情绪;它也许是你学习的榜样,也许是你前进的动力„„
请以“面对大海”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7.C(A使动用法,B为动用法,C意动用法,D形容词作名词)8.A(原文“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9.(1)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错两处扣1分)
(2)①向滁州人探问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诸、近各1分,句意1分)
②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刺史)的事情。(以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
10.(1)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2分)。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出征将士早已阵亡成为无定河边凄凉的白骨;闺中少妇(少女)却仍做着年轻英俊的丈夫(情人)归来团聚的美梦,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2分)。(2)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1分),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1分),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灾难(1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共6分)(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仲尼厄而作《春秋》(必须有书名号)(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3)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12.【信息整合】(5分)C E(A 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等并非是中国所有戏曲形式共有的特点。B 原文的意思是审美能力高的人,则对昆曲美的把握会比别人多些。D 原文并没有说到戏曲的写意是注重态度风范,注重故事。)(错一个扣3分)13.【概念理解】(3分)A(“镣铐”的说法是针对格律诗而言,并非指所有古诗,“古诗尤甚”一说与文意不符)14.【句意理解】(4分)
借助特征性的动作表现人物(2分),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动作也不同(2分)。15.【要点归纳】(4分)
写意式的舞台表演带给观众美妙的幻化想象(2分);看似简单的程式传递生活深厚内涵,令人怦然入心、过目不忘(2分)。16.特点:珍贵、甜美而又令人神往。
原因:①因为有梦,才有圆梦的企盼和入梦的行动;②为下文叙写走近北京、走进天安门的所见所思所感作铺垫。(特点2分,原因各1分)
17.①行云流水只瞬间,青史蜗喘却千年;②中国历史的分裂之痛和聚合之喜;③体验一颗伟大心灵终铸伟业百感交集时的激动;④领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钧重压。(一点1分,能分点罗列写满4点得5分)
18.①开拓精神;②牺牲(或追求)精神;③奋斗(或矢志不移)精神。
(第一问3分,一点1分;第二问3分,能结合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19.①“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②它的主题是“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
③它由成都市政府、四川省文化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④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一句2分,共8分)
20.此句话迅速蹿红表面上看是人们对王勇平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的不满,(2分)从深层次看表达的是人们对漠视生命、推脱责任的不公现象的强烈不平和愤懑。(2分)译文:
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第四篇:19届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三政治11月考
19届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三政治11月考
12.甲国是M商品的生产大国,所产M商品除供应本国外主要出口乙国,乙国每年从甲国进口的M商品占其国内需求量的30%以上,2018年两国产生贸易摩,乙国决定对从甲国进口的M商品加征25%的关税,若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举措的影响有:
①乙国进口甲国M商品的价格下降,甲国生产者获利减少 ②乙国进口甲国M商品的价格上涨,乙国消费者利益受损 ③乙国M商品的自给率提高,乙国生产者经济效益增加 ④乙国M商品的替代品需求增加,替代品价格随之上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3.中国人素有秋冬进补食用羊肉的习惯,加之中秋、国庆、春节等节日消费的带动,每年下半年我国羊肉产品需求量都会持续上升,商家也会相应加大羊肉的市场投放。但2018年下半年,市场上羊肉价格仍持续走高。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若用供求曲线反映这一现象,正确的是:
14.按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与25家境内外投资者签署的相关协议,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将由人民币200亿元增至人民币28567亿元,持有70.01%的股权;包括腾讯等25家投资者以现金共计107094亿元认购销售公司29.99%的股权。重组后,最终形成一个国有、民营、社会资本混合的产权结构。这种结构:
①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②表明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③有 利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共同发展 ④表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国有企业改革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和党组织的权责关系,形成定位清晰、权责对等、运行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管理结构。形成这样的法人治理结构: ①使股东会成为企业的决策机构,处理日常经营管理事宜
②加强监督和相互制约,维护股东合法权益
③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激发公司的活力 ④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6.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产业、区域、投资、消费等政策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①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增幅收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减轻——拉动经济增长 ②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社会收入差距缩小——社会总体消费增加 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社会需求增加 ④25%的企业所得税降低至22%——社会总供给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6.5%的增速基本同步,而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该履行好再分配的调节职能。下列做法中符合此要求的是:
①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等专项费用的扣除 ②健全高技能人才的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机制 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④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读下图,下列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①这个图展示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流程 ②这个图展示的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流程
③这个图说明企业要面向市场调节生产 ④这个图说明价格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2018年6月24日.某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涉及产权保护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营造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要求各地各部门在研究提出有关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意见建议时,要加强宣传报道,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并向社会公开清理结果。这做法有利于: ①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性 ②拓宽公民民主监督的渠道,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③获取重要的信息资源,提高央策机关决策的科学性 ④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8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关于开展扫黑除思专项斗争的通知》,对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做出明确规定。文件指出,要把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和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对涉黑涉恶问题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案要案,要有坚决的态度,无论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特别是要查清其背后的“保护伞”,坚决依法查办,毫不含糊。这告诉我们:
①国家运用专政职能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 ②应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公民的人身权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工作出发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某县依托互联网,设立村务监督平台。群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APP,对村级已公开事项向村“两委”进行质询,也可向镇党委、政府(街道办事处)询问,乡村干部限期予以答复。该县推行“互联网+阳光村务”模式:
①开辟了村级事务管理和监督的新途径
②提高了村级公共事务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③有利于扩大村民自治权利实现村民当家作主 ④有利于遏制农村腐败问题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新个税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起征点由3500元上调至5000元,还首次引人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鹏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此次个税法调整的哲学依据有:
①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调节个人收入,促进社会公平
③处现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巩固与完善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3.刀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救人。科技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关键看你怎么使用。这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
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②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③要坚持在实践中创新 ④要坚持矛盾的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进入新时代,中国开启了加强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通过采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加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扩大进口等措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以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全球问题互利共赢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对G20平台和金砖国家机制的倡议,是力求更高程度、更大范围的跨区域、全球共同发展的主张。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了世界的发展,2012至2016年,由于进口持续增长,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4%。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增大对世界经济的意义,并说明我国坚持互利共赢原则的原因。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指导各个地区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规划》中肯定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改变,经济社会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农村民生欠债太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脱贫任务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仍待解决。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的问题分析说明我国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如何发挥其职能。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塞罕坝历史上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康熙设立木兰围场,塞罕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期,国势衰微,为弥补国库亏空,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西伯利亚寒风推动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369名青年踏上了塞罕坝。自此,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难,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他们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向一寸一寸的沙土要绿色,开展持久绿色攻坚战,实现了从一棵松到一片森林,从一片森林到百万亩林海的巨变。近几年,林场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攻坚造林。如今,塞军坝万顷林海,不仅有效扩大了湿地面积,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还和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生态屏障。
塞罕坝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收入已超过半壁江山,风力资源变成清洁能源,森林碳汇有望上市“变现”。随着绿色发展提速、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1)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人在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12分)
(2)“荒原为林海,沙漠成绿洲”奇迹的实现,离不开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请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塞罕坝精神”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10分)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付诸行动。请就这一主题从理念和行动两个层面各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词,每句不超过15个字。(4分)
参考答案:
12~15 CADB
16~20 CACDD
21~23BCD 38.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出口和投资,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市场供给,满足了消费需求,推动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稳定提供推动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原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需要坚持互利共赢,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互利共赢,符合世界贸易规则,既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39.加强宏观调控,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加大对三农问题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要发展教育、科技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发展整体水平,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能包办一切,消除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的障碍。
40.(1)顺应自然生态规律,认识和利用林业生产规律,向风沙要绿色,开展阳坡造林,发展森林碳汇;(4分)善于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开展风力发电,发展森林旅游,绿色苗木等绿色产业;(4分)发扬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改进造林工具,改变传统植树技术,发展新兴产业。(4分)
(2)塞罕坝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2分);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牢记使命,勇敢担当、艰苦创业;能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3)示例:经济与生态并重,发展与和谐同行;共建生态家园,共享碧海蓝天。
第五篇:《我与地坛》说课稿汕头金山中学南区学校
《我与地坛》说课稿
汕头金山中学南区学校语文教研室 牛程
一、说教材
《我与地坛》(节选)是粤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扩展阅读里的文章,是一篇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哲思散文,教材中节选的是这篇散文的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作者用细腻、深沉、宁静的笔触,写出了自己与地坛的缘分以及在地坛中对人生的思考。文中蕴含着对生命、生活的深刻感悟,而这正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
课文形散而神聚。从结构看清晰分明,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了地坛给作者的安慰和作者对“生与死”问题的思索;第二部分中作者探讨了写作和活着的关系,探讨人生中的欲望。内容上两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正是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写到自己认清了不必急于求死,要有意义的活;才会在第二部分中“为写作而活”,并对这种想法带来恐慌做深入剖析,得出“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的结论。两部分中思考的问题相互承接并且层层深入,而作者得到的所有启示都与“荒芜而不衰败”的地坛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与地坛》以地坛为精神载体,是作者残疾后多年来对命运、生死感悟的结晶,固对于未经世事的高中生来说,许多句子和思想难以彻底理解。因此,需要在授课时深入浅出,将内涵讲懂,同时可结合一些学生熟知的示例,感性地理解作者的遭遇,体会散文蕴藉深沉的语言表达和丰富深邃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和能力: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作者的语言,了解作者在残疾后对生命思索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提倡自主阅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讲授启发
情感和价值:学习作者面对苦难和挫折时坚韧的精神;学会珍惜生命、生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反思自我,对人生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深邃复杂的情感。
体会重点句子的内涵。
二、说教法
这篇散文的学习要让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引发自己的情感体 验和思考,让他们从中受到启迪。所以,先让学生品读课文,体会内容和语言之美。再设 计贯穿全文的重要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作者为什么对体坛情有独钟,作者思考的是哪些问 题,他的思考结果又是什么。当学生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再让学生讨论 他们熟知的战胜困苦的例子,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人物身上感受到相同的坚强、不屈,学习在不完美中追求卓越的精神意志。
三、说学法
首先让学生去了解史铁生的经历和成绩,理解他在写这篇散文时的经历和心路。然后通 读课文,标号自然段,对于其中地坛特点的描写做好标记。然后划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和 读不懂得句子。让学生调动脑海中的积累和感悟,想一下自己知道哪些人也像史铁生一样面 对苦难最终涅槃,思考自己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最后要写好作业,说出这篇文章对自己人 生的启迪或是文章给了自己什么思考。课后去阅读文章剩余的部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着重分析文本写地坛的内容,体会散文之美。
导入部分:展示史铁生去世后人们对他本人和作品的评价,引发阅读兴趣。
(一)简单介绍史铁生的遭遇,他写这篇散文的背景。
(二)重点字词的读音。
(三)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来到地坛? 地坛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离不开地坛?
(四)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五)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认识到地坛的“荒芜并不衰败”符合当时作者在绝望中想要解
脱超越的心境和状态。
(六)鉴赏“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一部分的语言。
(七)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重点讲解史铁生在文中表达的生命思考。
导入部分:名人名言导入,困难和挫折彰显人性,使人认识生活。
(一)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纵观全文,让学生思考作者在地坛主要思考了哪些问题?
(三)分析讨论得出,作者思考了“要不要死”“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写作”三个问题。
(四)请学生在课文中作者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
(五)对重点和难点句子进行讲解赏析。
(六)学生自由讨论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
(七)思考近几年有社会无这样的例子,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什么
(八)总结并布置作业。
电话:***
邮箱:yxel@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