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自体验磨练然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
李谌懿
摘要: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科学学科的实践
前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一体化、生产精细化、交往国际化、科研群体化、信息网络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与时俱进,不仅需要学会与他人保持联系,更要学会在不同国家和文化所组成的合作系统中解决冲突,培养个人的应变能力。要在充满激烈挑战的当今社会中生存,就应“学会合作,学会共处”,我们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基础教改革。
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学生缺乏合作意识的 问题普遍地存在着。“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别人相处与交往的基本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与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甚不合拍。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这种状况就更令人担忧。”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的更新,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愈演愈烈的考试却使教师、学生、家长身心疲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这自然就引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开发个人的潜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
我国的《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精辟见解,不仅在我国,在西方古罗马的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通过互相教学而受益。帕克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教育。帕克之后,杜威把合作性学习小组推崇为他著名的教学方法的部分,并被广泛应用。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运用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尼日利亚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二、学生合作学习的现况分析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营造崇高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生是我们课堂中的主体,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在当今社会,信息高度爆炸的时代,我们非常明确的了解到我们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巨大的挑战。那作为教学,其组织必然要跟进社会的发展,要适应当今多元的、多变的、双赢的组织模式。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应以集体授课为基础,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和个性化的统一。但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以集体授课为主的班级授课成为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制度虽然在知识点传授方面有容量大、时间经济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小学生的动手实践,特别是在需要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上,普遍存在着老师讲的多,学生看的多,做的少的尴尬境地。自然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它是诸多科目的一个桥梁,也是诸多科目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对于自然学科来说,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自然课上更多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等一系列的科学学习活动。所以如何利用这短短的35分钟来达到最佳的效果?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然而,目前的现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忽视合作。主要原因在于:
1、现在的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家中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强调竞争。
2、学生比较注重个人感受,比较忽视他人的感觉。
3、在家中,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学习如何正确跟同龄的孩子进行合作,自我意识很强。
4、因现在的学生个人能力都比较强,都比较自信的认为依靠自己就能单独完成任务。
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合作学习不能投入,无法体会到与他人在合作中能使工作或者学习的效率更好更高。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合作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来调节好学习中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小组学习比较能体现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我在实际教学时通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组。我把他们分为 “手拉手”、“团团坐”、“pk大行动”等形式来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1、手拉手形式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的座位可能比较多采用的形式是稻秧式的,在实际课中,不可能去换位置等行动来进行一定的布置,那就需要教师来进行一定的调节,比如让同桌的学生进行“手拉手”的合作学习就可以进行小范围的有效的学习。还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帮助其他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如在科学与技术第四册第一课《我们的身体》一课中有这样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人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本课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并了解人体的四个部分后,把重点放在了动手实践活动上,即用小棒、纽扣等材料摆出人体的姿态。这个教学环节就可以灵活的采用手拉手的形式来进行,因为学生在制作人体的造型时,都有比较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其独立完成,又可以借助同桌的效应,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实践时,考虑到如果先让每位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会“扼制”其他学生的思维,从而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我就先让每个人设想各种姿态,先动手摆一摆。学生在摆放的时候,我建议学生们和同桌一起,或者找好朋友,一起说说、讲讲、做做,如果自己遇到困难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而且制作快的同学还可以帮助慢的同学。学生有了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就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作品呈现的内容是多样化的,这又为“手拉手”创造了条件。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呈现的作品姿态万千:有倒立的,行走的,小朋友做操的、跳舞的、手拉手的,机器人的,还有的给小朋友穿上了衣服,个别学生还进行了整体设计----摆出了一幅画,太阳、小草、小动物、做游戏的小朋友等。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刚才摆放的是什么姿态,但这里只说名称,不具体展示。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名称,其形态也可各异。让每位学生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空缺。这样使学生们的潜能得以开发。
2、团团坐形式
在这个形式中,对学生的座位安排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安排四人一小组,面对面坐,这样的安排比较适合讨论及实验、制作的要求。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也可以很及时的改变座位的形式,进 行比较丰富的演变,比如像圆圈形、半圆形、马蹄形等。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讨论、制作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做小车”这个活动其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小车和动手制作一辆车。
按照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要求,在一课时内既要了解车的简单发展史和用途,又要做一辆小车,由于材料和工具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时间和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而且时间是很紧张的。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团团坐的合作学习方式,先让学生了解车的构造、用途、发展史及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后,然后提出要求----造一辆形状、大小、用途等不同车。至于用什么材料,什么工具,就要根据造车所需自己去准备。
由于做车前对车有了初步的了解,且要求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以及大量的课外知识等,学生就可以通过团团坐的形式,首先来进行讨论,自己知道有什么车。然后来探讨小组内进行何种车辆的制作。最后四人分工进行合作完成。
与此同时,由于做什么车,准备什么材料,这些事情,都分别让不同的学生来进行角色定位,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地完成,学生们自主性得以培养,综合能力得到了考验。
3、PK大行动形式
我在教学中的PK形式主要把班级中的学生分割为两大组的,形成对立的打擂台的形式。在教学中两个小组的活动可以是针对一个科 学实践的不同看法,也可以是对于不同课题的研究成果的看法。在形式上,可以是男女分、班级人数的对半分,也可以是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是跨班级的以班级单位的形式来进行。这个PK行动,主要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在语言和知识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而且高年级学生,对于擂台形式的比赛比较感兴趣,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辩论学习兴趣。
在五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自然教材第十册中的恐龙这一章节,比较感兴趣。教学时,我先指导五年级学生先进行一定的资料搜集增加他们对恐龙基本知识的了解。学生先从网络上及自己所阅历的书籍中,查阅到了很多的相关知识。许多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产生了一些想法,我就先让学生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期的小报制作。以班级和班级的形式来搜集恐龙不同的知识,看哪个班级搜集的关于恐龙的主题内容比较全面和有趣。这样的比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师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且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意识也不知道该如何合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指导的方向。合作学习不仅要从形式上进行一定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质内容中要有所表现。要在实验、探究和讲授等这些平常而又扎实的教学中体现出来。
比如一年级在教学影子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要讲清楚概念,影子是么形成的?影子是怎么样的?然后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针对 一年级的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铅笔盒、塑料片以及自己的身体所产生的影子观察他们的不同点,学生边玩边学。在教学中,因为几个人的合作,影子有所重叠,颜色有一定的区别,这就为下一环节,影子的浓淡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比如五年级中对于紫甘蓝的颜色变化,来分辨酸碱性的实验,可以让学生采取团团坐的形式,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便于引导学生更多地是注重实验讨论和实验操作时的交流,以达到更好的互相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碰到问题。在进行实验时候,可以由组长来合理分工,如四人编排一个小组,二人加工研磨紫甘蓝,另一人可以对需要实验的材料有所准备,还有一人可以进行实验的记录。这样不但节约了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学生也明确了自己的分工。这样的学习效果比一人独立完成效果要好,学生也学会了如何与人协作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二年级有一课教学是了解植物的结构。我先让学生在学校中进行植物的观察活动。这时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教师也不可能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我就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如几个小组进行一定的竞赛学习,相互PK看谁发现学校里的植物种类多;也可以进行手拉手式学习,让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有机的穿插,以便他们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帮助。
五、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过程中的行为与效果。还要关注评价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和协作情况。我们可以依托学科活动手册册每个章节后的互评和自评栏目,让学生在课上,来进行一定的评价。在自评中,可以对自己做出事实的评价,更好的表达出自己对于这个章节所了解的知识。在互评中,更多采用小组的形式,因为在平时教学中,较多是采用稻田式的教学方式,我们不可能在每节课上进行位置的调整,那就需要创设一个环境,让合作学习的同学进行讨论,根据具体要求来评判别人。因为只有合作学习的同学会比较了解对方在课上得表现,做出比较合适的判断,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欠缺的方面。六.合作学习的优势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与他人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最后的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与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意识。也有助与教师弥补一个人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通过合作学习,让教师在课堂中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好的理解科学实践中的问题,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方位互动,使师生共同进步。
七、问题与对策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首先合作学习的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合作学习目标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合作活动中能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是简单的、几个学生通过座位的改变而称之为合作学习,更不是几个小脑袋碰在一起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教师要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的目标、方法、活动等实质性的内容,第三,不要单一化的让学生只重视合作,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培养,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自己的个性发展、能力发展而忽略。
合作学习是小学自然学科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如何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同时也让学生会会了如何与人沟通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更多彩的世界。
参考书目: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
2、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3、《面向21世纪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
4、邓小丽主编:《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解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小学音体验磨练乐_综合学习_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音乐“综合学习”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东兴中心小学 音乐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间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有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辅德、益智等功能,在当今素质教育主旋律下,艺术素养成了人的素质修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载体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的不同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奥尔夫说,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因此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这种综合性教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该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成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就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师以教唱歌曲为主,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欣赏教学进行得极少,课堂外的教学活动较少„„课堂教学还是老一套:组织教学→发声练习→导入新课→节奏练习→模仿唱歌练习总结等。针对这种残缺的教学现状并结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综合性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是音乐学科走向综合化的必要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一)把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块,每个领域又有很多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
(二)把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把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三)音乐与其他非艺术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同广泛的文化领域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
(四)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流露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每个儿童都可以从某一点上被打动、促进。
三、课题的主要依据
(一)综合性学习能改革传统的音乐欣赏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以往的音乐教学,都由教师安排学习内容,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在整堂课中扮演着主角。尤其是欣赏课,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始终框定 在教师事先讲解的所要表现的已经和内容的范围内,很难有自己独特的创见,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本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时间可打破课节的限制,学习的空间可超越教室的范围,学习的形式可进一步丰富,因而学习的结果也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综合性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而在音乐欣赏中采用研究性学习便更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学生对音乐反复聆听之后,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发现了很多不懂却又急于想了解的问题,就会向教师提出疑问,这时只要顺势尽心引导,使学生自己去探讨、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综合性学习是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音乐知识,开发学生的潜能。综合性学习是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有效载体,学生能以问题为主线,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综合应用到音乐欣赏中来,最终达到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
(四)综合性学习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学生智能结构。
综合性学习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从而接受到最新的、课堂以外的音乐知识,优化了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创新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掌握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能力,能综合掌握本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二)使教师掌握指导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指导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
(三)在研究实践中形成一些精品课例。
五、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确定。
(二)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三)在演唱、欣赏、器乐等不同课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四)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五)综合性学习中评价体系的形成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一)调查法。
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课题组自行编制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以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我校学生音乐综合性学习能力的现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孩于音乐综合性学习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培养孩于音乐综合性学习能力的看法和做法。
(二)实验研究法:
所开设的实验班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三)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k学习音乐,收集各种声音进行创编故事。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运用,并结合本研究加以创新。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法为主,即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态的方法,辅之以音乐综合性学习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一)在音乐综合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理念不断充实课堂内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应有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多向骨干教师学习,多吸取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音乐综合能力。
(三)参加本课题的实验老师,她们的基本功扎实,乐于思考,善于探索,具有一定的科研的能力。
八、研究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11—2008.4)
主要工作: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收集信息、借签经验,确定初步的研究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8.4—2009.7)
1、利用校内、外听课、集体备课、上课题研究课。
2、进行理论学习、摘抄,完成课题作业。
3、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并做好记录等。
4、上课题研究课并参与部集体备课修改课。
5、积累课题研究特色材料。
(三)总结阶段(2009.9—)主要工作:
1、收集整理各种原始资料。
2、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3、进行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九、研究的成果
(一)音乐学科综合课堂操作原则
1、启发性原则
音乐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否得到启迪就成为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音乐学科的综合相应提高了对音乐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现状、所教学科及其他学科丰富的知识,充分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才行。
2、联系性原则
学科的综合是建立在跨学科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必须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认识音乐、理解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
3、开放性原则
由于综合课型加强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课堂充分开放,让学生的思维想象不拘于模仿和统一,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发讨论,触类旁通。
(二)学科综合的实施建议:
1、思考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具有音乐性。
以《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例,可教性的材料有很多,如蒙古的生活、民居、服饰、挤奶、骑马、放牧、人文、风情、音乐、民族语言、风俗等等,而要挖掘它的音乐性就需要老师的再加工。比如同样让学生了解蒙古的生活这一环节,如果上地理课,教师只需要口头的介绍或者让学生欣赏一些蒙古的风光片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如果在音乐课上,教师就必须把它用音乐化的手法融合到教学中去。比如在熟悉歌曲的环节来运用,就可以一边欣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边来介绍;而如果在巩固歌曲的环节来运用,就可以一边唱着《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边来学习蒙古人骑马、挤奶等表演律动;如果还想在歌曲的拓展学习中运用,那就可以再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蒙古歌曲,如《草原就是我的家》、《蒙古人》等,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来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辽阔、美丽的大草原,感受热情、好客的蒙古人。
2、思考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会喧宾夺主。
综合性材料的运用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气氛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热闹,因此很多老师特别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往往喜欢运用很多的综合性材料,结果挤占了学生学唱的时间,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把音乐课上成了大拼盘,适得其反。因此我建议大家在选择综合性材料的时候应该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在决定用某个综合性材料前,先想清楚:(1)选择的材料是否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2)选择的材料是否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3)选择的材料是否具有可教性;(4)选择的材料在教学中是否能用与音乐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都考虑清楚了,如果觉得确实能用的,那再来思考最后一个问题:我把这些综合性材料都用了以后,学生学唱歌曲的时间还有多少?在这个时间内,我能不能保证大部分学会这首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可以大胆的尝试,如果是否定的,那就必须忍痛割爱去掉一些综合性的材料,还音乐本位。
3、思考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长。
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内涵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也会展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而学科综合的提出更是给了教师更多发挥的空间,比如有些教师擅长绘画,;有些老师擅长舞蹈;有些教师擅长演奏某些乐器;有些教师擅长朗诵等,那么在选择综合性的材料来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来组织。
(三)实施学科综合的策略 音乐课与学科文化的综合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以完善人格,发展学生艺术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以音乐教学为中心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教学过程。这种综合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为适应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做出调整与创新。
1、音乐与生活的结合
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是生活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如低年级学生音乐知识积累不多,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努力把音乐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的欲望。
[教例] 在欣赏人音教材《森林水车》教学时,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在课前准备一些有关水车、森林、瀑布等录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森林的早晨太阳出来、小鸟鸣叫、流水哗哗、瀑布飞溅、古老的水车飞溅着水花的情景。在音乐课上当结合这些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乐曲时,学生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在聆听过程中,能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表现情景,通过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音乐与各个学习领域的结合
音乐学科中的学习领域,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四个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这四个环节融会贯通,可以更深地丰富音乐的内涵。
[教例] 学习歌曲《我的家在日客则》时,我结合媒体简单介绍日客则的地理位置、日客则藏语意思及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教唱过程中,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感受西藏民歌的风格,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学几个典型的藏族动作。学生也不知不觉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在学生学唱及表演歌曲后,再结合欣赏《雪莲献给北京》、《在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藏族民歌的音乐特点。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在原本以表现领域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融进了鉴赏、创造和音乐文化的内涵,这种教学领域内部的相互沟通,开阔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3、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的结合
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着许多相同的特征,如情绪、情感的表现就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征。
①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与美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和美术的高度融合,不仅可以使音乐与美术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而且能让学生领悟到更多艺术的魅力。音乐就是一幅用音乐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描绘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教例] 在上欣赏课《海上风暴》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彩色笔,结合图片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和听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示听到的狂风、暴雨、闪电、和雷鸣音乐。并画成一幅音乐图形谱。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表现力,孩子们选择用白色表示狂风和闪电,他们认为白色具有恐怖性,大风发怒把海面吹得翻天覆地,雷鸣前的闪电是白色的
让人感到害怕。用绿色来表示暴风雨,因为水是自然界所有生物不可缺少的,绿色象征生命。选择用红色表示雷鸣,原因是打雷时会有火,火是红色的非常可怕。采用不同色彩和线条来表示《海上风暴》音乐的形象孩子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当把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风暴图形谱展示在黑板上再次结合音乐欣赏时,就能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又如教唱《闪烁的小星》这首歌,学生在唱、动中学会之后,让学生在音乐中画出美丽的夜空,不局限他们所画的景物,这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后,学生把自己“美丽的星空”图展现在黑板上,在自己的歌声中欣赏自己的“佳作”,其乐无穷。这不仅使学生能唱会动,更使学生能画会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②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音乐与舞蹈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就低年级课堂教学来说,舞蹈可以帮助学生们有效地理解乐曲内容,还能通过舞蹈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地淋漓尽致。
[教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中,在学生聆听后了解音乐故事后,我让学生随着音乐,用神气的表情,雄赳赳、气昂昂的走步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调皮又可爱的形象,在音乐结束处,请小朋友摆个“造型”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在小主人醒来后的尴尬形象。又如在上欣赏课《我是草原小骑兵》,先教几个简单的骑马、勒马和放哨等蒙古动作,然后启发学生听着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学生们随着欢快的乐曲,手舞足蹈,有的做挥鞭子动作,有的做勒马动作„„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学生们情绪高涨,为歌曲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③音乐与动画影视的结合
动画影视具有形象鲜明、画面丰富,音乐旋律轻松活泼的特点,尤其符合低段年级的心理需要。教学中把动画片和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挖掘音乐内涵,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各个要素在音乐表现的作用。
[教例] 在教学《动画音乐》一课中我给学生欣赏《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孩子们热情高涨。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没有音乐的动画,学生们马上作出了强烈的反映,怎么没有音乐啊。由此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重要性。我给学生提供三种音乐,一种是紧张、快速的音乐,一种是跳跃轻松的音乐,还有一种是优美、舒展的音乐。让学生根据动画中的情节故事为画片配上合适的音乐。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学生们对画面的理解及音乐的不同情绪,他们选择第三种音乐配在第一片段(晴朗的早晨)、第一种音乐配在第二片段(猫和老鼠的追赶)第二种音乐配在最后片段(聪明的小老鼠战胜猫轻松回家)。这样选择用不同的音乐情绪为动画配音乐使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作用。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扩大了音乐文化范畴。
4、音乐与人文学科相结合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之间是能够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音乐与人文学科的融合,不仅能突出音乐文化这条线,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知识视野的拓展,更有深度地理解作品、感受作品。
①音乐与文学结合
中国的文学和音乐是融为一体的,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可吟唱。音乐课堂中结合文学艺术来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教例]在教学《大鹿》歌曲前,我运用讲故事的方法,绘声绘色地叙述,使小朋友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新课作好铺垫。然后出示大鹿和小兔的画面,配乐讲道:一个晴朗的早晨,一只小兔子到山上去采蘑菇。突然,山破上跑来了猎人,手里拿着猎枪,眼睛里闪着可怕的绿光,向小兔追来。小兔吓得丢下篮子,拼命向树林跑,跑到大鹿门前急着敲门“大鹿,大鹿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啦!”大鹿听到小兔的叫声急忙开门„„孩子们听得都非常认真,非常投入。通过两分钟的故事导入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又如:歌曲《草原上》的歌词就像一首美丽的诗,在教学歌曲时我让学生随着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来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诵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歌曲节奏而且进一步感受到了美的意境,美的音乐。
②音乐与德育结合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教例]在三年级教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我让学生们听着伴奏音乐谈谈从小到现在你的妈妈在生活中是怎样关心、爱戴你的事例。然后再请几个同学讲讲此时的心理感受,当同学们感受到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时,我就引导他们用这样的心情来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此时亲切优美的旋律在孩子们心中自然流露„„这样,通过对内容的挖掘和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深刻揭示,唤起学生共鸣,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滋润。③音乐与劳技的结合
音乐教学中有机进行劳技教育渗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教例]我在教学“音的强弱、长短”内容时,为了能让每位学生都掌握知识点,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音源材料如:可乐罐、沙子、瓶盖、塑料袋等启发学生制作简易乐器来探索怎样使他们发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不亦乐乎,自制打击乐来亲自感受音的强弱、长短,并用自制的简易乐器为三拍子歌曲伴奏。通过动手、动脑学生兴趣浓厚,不但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④音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音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教例]在教学一年级欣赏《鸭子拌嘴》一课中,一开始我光用录音播放乐曲,学生对它兴趣不高,学生不愿参与到课堂中来,难以实现教学要求。后来我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从屏幕上先认识大镲下小镲、木鱼等有关打击乐的外形特征,在分别听辩音乐。乐曲开始屏幕上就呈现出几只鲜明可爱的卡通鸭子形象。乐曲和画面的结合,展现了各种熟练的演奏技巧。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可爱的下鸭子动作来,从而使原本呆板乏味的合奏,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声画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收获与体会
在音乐校本教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转变观念,让教师从感情上接纳校本教研,这是校本教研的前提;建立制度,完善机制这是校本教研的保证;创新形式,让校本教研充满活力这是校本教研的关键,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新问题会层出不穷,我们会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不断改进我们的做法。将做到目标、内容、管理、课程四落实;计划、措施有方;普及、提高同抓;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创一流成绩。
执笔人:贾萍
2009-11-12
第三篇:小学课体验磨练堂起步作文的实践研究
小学课堂起步作文的实践研究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期初,我们发现我们年级组学生的写作状况是内容大同小异,假话、空话多,语言贫乏,缺少真情实感。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仔细寻找了原因,也听取了专家的分析,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老师的指导方法不当,作文设计理念陈旧也是其中之一。具体表现为:
一、出题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作文训练中,学生遇到的作文形式常常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我们拘泥于课本中所制定的内容,很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出题。
二、作文要求统一,缺乏针对性
为了方便布置,方便讲评,我们在布置作文时,大都是千人一题,无论作文水平高低,无论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要求都是一致的,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单一的形式,重复的题材,统一的要求,扑灭了学生写作的激情,扼杀了他们想象的能力,以至于学生觉得作文难、作文烦,渐渐地失去了作文的兴趣。
聆听了专家的指导,我们觉得作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更新作文的设计理念,使作文设计的思路更开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等这些崭新的理念也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爱写作。“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热情,以兴趣为先导,逐步让学生爱上作文。
我们教研组选取了徐鹄老师提供的作文教材,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这一内容紧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写作内容有“名字的由来”“我们一起过生日”等。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有些内容的完成还得有家长共同参与,让学生感到收集素材、写作的过程很有新意,及发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二、营造宽松的氛围,创造写作的环境。
作文教学中,我们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作文。让学生进入一种“我要写”的精神状态。我们引导学生把写作过程看成创造性的劳动,鼓励他们作文时放开手脚,求新求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思路,真切反映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
三、激发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的培养有多种渠道,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在写作的实践中不断尝到甜头,并有表现才能的机会。
第一,真正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因为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和个性对写作有很大关系,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心境下,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好。要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就要热爱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发扬教学民主,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进而形成写作主动性的品质。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改变单一的情况,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把学生优秀的习作推荐给各类报刊发表,鼓励学生投稿,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第三,写实话。
写实,是从作文内容方面说的,即提倡写真人真事,表达真实情感,提倡写现实生活和为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写。如写日记、读书笔记和书信。写话,是从文章语言表达方面讲的,是说语言要力求朴实,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写作成为平常事,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文章闪现真、朴、美的光彩。
四、鼓励学生写创新作文。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有意无意的压抑了学生的少儿天性。这就使得学生在写作时,不是把它看成发表见解的好机会,而是视为机械的拼凑材料、套用理论的苦差事,这种教学,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有损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立不同的中心,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从而找出更有新意的东西。
第二,同一材料多种题材。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去作文,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对他们进行训练。
第三,同一材料多种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写作顺序上可采用顺叙、倒叙、补叙等形式,在语言表达上,我们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句式、修辞,去生动的表情达意。
第四,通过形式多样的想象作文,可以有效的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利用童话进行想象,使静物变动变活,会进行行动,会言语有感情。
2、利用图画进行想象作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图画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展开想象。
3、利用拓展、推测课文进行想象。
五、写真情作文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学生远离了生活,是因为没有生活。
大自然的风景优美,美丽的大自然有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我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利用一次外出活动的机会,布置了一篇写景的作文,但是我并不限制内容,可以写自己经历过的任何一次外出时看到的美景。多数同学都写出了大自然风景的优美,让人仿佛闻到了泥土的气息。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在作文中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其中一位同学写了自己在假期里外出旅游时的经历:我躺在这绿草殷殷的草地上,沐浴着青草的气息,仰望着蓝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我在春风的抚摸下进入了梦乡。忽然,我的手碰到软软绵绵的东西,并感到了一丝凉意。我睁开眼睛,哦!是一只可爱的刚刚出生的小羊在舔着我。它看到我往后退了几步,见我没有恶意,有“咩咩”的跑过来,在我的身边上下打量着我。正当我想和它亲近时,远处传来急促的“咩,咩”的叫声,我顺着叫声向远处一望:一只老山羊急匆匆的向这边跑来。我看到小羊蹦蹦跳跳的跑到了妈妈的身边,它们的样子真象久别重逢的母女。
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剩下的只能是编造作文。写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明白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写作教学在课内课外都应立足于“应需”,使课内外相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它们的生活能力。
四、构建评价体系,激发写作热情。
评价具有激励、制约的作用,因此改革评价的方法很重要。
1、多鼓励。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总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创新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写作的动机。
2、评价的方法不求统一。标准因人而已。
3、形式活。我们采取小组互批互改,教师批,学生改。学生自评自改等多种形式批改作文,这样不仅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批改作文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摸索,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写作有了一定的兴趣,作文内容能反映真情实感,写真话、言真情写作能力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四篇: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直观的体验和感悟,以此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外现为基本的能力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得体验,丰富经验,增进理解。学习是一项综合性认知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理论,学会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直观的体验和感悟,以此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外现为基本的能力和行为习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和经验,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具体的认知过程,创设较好的学习应用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深刻认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学生认识感受
数学是从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抽象总结,要想真正学好数学,需要将数学更好地回归生产生活,还原具体的应用情境,以此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情况,获得更加直接的体验和感悟。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在生活中感受,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帮助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强化其认知感受,在具体场景中应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些具体的事物,如桌面、尺子、蝴蝶等,感知轴对称的具体体现,以此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得到真实感受。然后利用教室现有的多媒体现代化投影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碗碟等更多常见的用具。接着让学生从身边事物观察,找出最近的呈现轴对称的事物,教室的门、电扇、电视、讲桌、凳子等,学生能够找到很多。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分析轴对称图形的好处和美观,欣赏这些事物。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而且能够更好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得到最真实的体验,增强他们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构建知识能力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锻炼,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他们的探究兴趣,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发展能力。小学数学实施体验性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在操作应用中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动手,自己感受这些知识,从中获得感悟。在实践中发现学习的缺点和不足,在应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学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获得更真切的感受,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构建他们的知识能力体系。
如,学习“图形的平移”相关教学内容时,这些知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体验,也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才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分步骤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首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方格,并在中间点一圆点,将圆点在方格里沿着水平方向或者是竖直方向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感知“平移”的概念。其次,再让学生用一块方正的橡皮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移动,以此让学生明白具体实物在平移前后的异同。再次让学生进一步尝试立体实物的平移状态和变化,感知与对称的不同。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平移前面的点,通过数格子将图形平移后得到的图形画出来,让学生掌握并巩固平行线的画法。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究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方法,也能做到触类旁通,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做好知识迁移巩固和提升
体验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受,深化理解,将知识与现实应用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引导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进一步迁移巩固和提升能力,在实践中巩固,在探究中发展,在反思中升华,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让学生能够多思考,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体验,提升思维品质。
如,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自己练习,他们在实践中既能掌握能力,又会发现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反思,让学生找到不足,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有的学生做这道题=1+1=2教师可以把学生错误的做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反思:这道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学生通过反思,很快得出由于受“凑整”思维定式的影响,把的结果错算成了1,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次改错,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悟出“计算须细心,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获得更多感受和感悟,不断强化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曾燕红.小学数学课堂“体验性学习”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4.编辑 孙玲娟
第五篇:生物课体验磨练堂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生物组 张辉华
新一轮的课改的锋芒十分明确地指向学习方式这个触及到了教学领域灵魂的问题上。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如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如何加强生物高考备考研究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参观学习湖北一学校期间,该校领导的报告中,有一点深深地震撼了我:该校的老师人人都将成为研究高考的专家,整个学校的老师研究高考的氛围非常浓厚;该校的学生在组织设计课外活动或一些专题晚会时都与相关学科知识紧密相联。我想: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已经悄然改变了他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这也是为高考服务的。该校的一些高考备考策略目前已经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不得不令人深思!1 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关系 1.1 探究性教学的概念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高考服务,更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1.2 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共性
有人说,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产物,而高考备考则是强调传统的应试教学,所以两者是对立的,不应该同时出现。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理由有如下:首先,新课程非常重视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其中的“一个维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只是在新课程中倡导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来获得双基。而传统的应试教学是以“双基”为本位的教学,从学习角度讲,即重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重结论,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高考的命题方向也是在双基上逐渐增加权重。所以,两者的发展目标具有统一性。其次,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旨在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对象是学生;教师研究高考,而最终参加高考的对象还是学生。所以,两者具有一致性。2 备考理念的转变
《考试大纲》由考试中心编写,主要依据是新课标,逐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能力要求。所以,如果光谈课堂教学,不联系高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所以,进行探究性教学是高考备考中的重要策略之一。2.1 高考落实新理念,课堂教学早体现
当我们还在担任高二教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上课有利于学生高考? 答案是我在一进入高二生物上绪论课时,就采取了探究性的教学理念,并撰写论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理解生命》在《生物学通报》上发表。如何将探究的理念转变为我的教学行为悄无声息地贯彻在课堂中,这是我设计每一节课始终追随的灵魂所在。如果感觉课堂不满意,则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我曾撰写了一篇题为《一节仅侧重于两个维度的市级研究课的反思与改进》的教学案例,这是对一节颇不满意的原课堂设计加以修改,本教学案例获浙江省一等奖。
2.2 高考落实新理念,撰写教辅早准备
学生应该选用怎样的教学辅导用书可以更加有效地备考?为此,我参加了黄冈市教学创新课题组,参加编写《黄冈高考兵法·生物》、《课时详解随堂通·高三生物》、《教材精析精练·理科综合》等高三复习用书。
2004年秋,生物新课程首批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实施。当时面临的问题是配套的教辅资料严重稀缺。本人获得了参与撰写《高中新课标教材精析精练·生物必修1、2、3》三个模块的资格。这套书的每一节都分6个环节:观察与讨论;学法建议;潜能开发;体验探究;学力测评(双基复习巩固、综合拓广探索);学习延伸。期间,我还不断总结整个章节复习的策略:《新陈代谢的命题意图、高考走向及复习建议》、《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的命题意图及解题启示》、《生命活动调节的命题意图、高考走向及复习建议》、《生态学难题的命题意图及解题启示》等文章都在报刊上发表。
通过对教学辅导用书的编写有关复习经验的总结,为高三的高考复习和对新老课程高考的变迁的认识起了重要作用。3 备考方法的完善 3.1 研究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这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学生的科学素养包含的因素很多,但从目前高考还只是一种书面考试的角度看,实验与探究性的试题无疑是最能够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试题突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加强考查科学素养的要求。浙江省近5年的高考实验题总在回避高中《生物》全一册的5个实验,但今年选择题第4题涉及了还原糖鉴定实验,浙江省近5年的生物非选择题都是一道非实验题和一道实验题,而今年两道都算是实验题,第30题是实验分析,第31题是实验设计、分析和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很好体现了“理解所学实验、实习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特别是31题的⑵第一次出现了探究性试题,这是当年考试大纲增加的内容。
高考结束后,我继续研究2007生物高考的每一道题。撰写《生物高考试题解题详析、题型特点及命题趋向》。统计2007-2000年浙江卷生物高考实验设计情况,试题分别从探究性实验的研究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设计表格记录数据、预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7个环节进行分类归纳研究。然后通过纵横跟踪比较法,得出浙江历年高考中的尚未出现的生物实验题的命题方向。
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高考得以落实,这也将是影响高考改革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07年我们重点研究首批实施生物新课程的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的理综或生物单科高考试 题的命题方向与新课程教学方向。通过对各省高考试题的连续性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横向比较试题的动态发展,同时还可以纵向预测未来一年高考的命题方向。3.2 解读《考纲》
解读《考纲》,首先要通过跟踪比较近两年《考纲》考试范围变化,特别在“说明”栏中明确指出一些不作要求的内容,高考复习是就不必展开甚至不讲。其次要通过跟踪比较《考纲》中能力要求的变化。第三要关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要求。
生物实验复习备考策略,我纵观近几年的理综(生物)试题发现:拉距离考能力,非实验题莫属,“得实验(分数),得理综之天下”。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务必要逐渐渗透探究性实验原理、技能、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我曾作如下尝试:通过一道典型性的探究性实验题(经改编)→学生读题以后似曾相识,尝试解答→提供参考答案→暴露解题缺陷→总结审题的四个要素、建构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熟悉解题的一般规则。这在实验复习备考在时间规划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3.3 编织网络
目前高考基础题仍占相当比例:易 30%、中 50%、难 20%。但发现30%的送分题送不出、得不全。我认为关键在于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不够落实。所以自从担任高三教学以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构建有效的高考复习对策? 通过对近几年理综高考考纲中的命题指导思想的修订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和编织有效的高三复习网络,把每课时分为:考点明细、概念建构、重点分析、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真题感悟六部分。逐渐形成了教师首先跳进题海,把握十年高考试题的脉搏,然后让学生跳出题海,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高考复习思路。4 备考信息的获取 4.1 聆听高考专家的报告
我参加了由浙江大学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的浙江省2007年高考复习备考信息报告会。听取了北京市和浙江省的特级教师的报告,使我课题的少走很多弯路,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研究内容更加具体。
4.2 高考阅卷的反馈信息
在参加浙江省高考理综阅卷后,了解阅卷组老师对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标准的进一步细化与解读,把这类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无疑又在高考备考策略方面锦上添花。
总之,通过编写新课程的系列教学辅导用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素材,领悟新课程的编写体系,便于更好地进行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积极开设研究课并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或案例,有利于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对高考和各省市高考试题的研究,逐渐调整备考理念,打破了传统的高二只是课堂教学到高三才是高考复习的思路,形成了高中两年的生物教学第一个指向都是高考的创新思维。构建有效的高考备考策略:首先,仔细解读并内化每年生物学科《考试大纲》的知识和能力条目,正确把握高考命题的动态变化。其次,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纲纲结合:《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纲本结合:《考试大纲》与《初高中教材》、纲题结合:《考试大纲》与《高考题集》。第三,充分考虑影响今年高考命题的因素,如对当年试题的评价;自主命题的因素;新课标的因素;考试自身的因素;命题人员的因素。第四,明确高考备考的基本原则是:通过高考复习的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不变,应对高考试题的万变,最终达到复习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 科素养、思维水平、学科能力与智慧的目的;具体原则是:基础、系统原则,精选、综合原则,思想、能力训练贯彻始终原则,稳扎稳打原则,确保在150分钟内考取最大的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