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流动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教师流动制的现状和问题 12公管李嘉欣09 【摘要】教师流动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健康的教师流动能够促进社会教师供给关系的的调节。在满足每一所学校的基础上,保证每一位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然而当今的教师流动,却违反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大力推行的教师流动制度试图依靠政策的推行,强行补齐,忽视城乡发展的差距,使教师流动存在很大的问题。【关键词】教师流动现状存在的问题 教师流动的现状 教师流动失衡
单向性,这就随了那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的教师流动趋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中西部流向东南部,由薄弱学校流向师资力量强大、基础设施完备的学校。教师的单向流动。一方面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多数学校有与骨干教师大量单向流失,教师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在教师使用上更是捉襟见肘。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时导致不得不向下一级学校提高调用教师,即当一些地区高中教师甚至初中教师数量不足时,往往会从下一级学校拔高调用教师,使一部分优秀的初中和小学教师得以流向高中或初中任教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单向上位流动的趋势。[1]另一方面,单向的教师流动造成大量的优秀教师在少数学校积聚,虽然在有限的局部提高了教育质量,但这种提高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因而从总体上说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比如说在日本,日本教师的流向是多项轮换流动,中国教师的流动多是人往高处走的单项上位流动。
教师流动无序性
由于我国的人才流动机制还不健全,所以关于人才流动在全国还没形成一定的法律。所以说人才流动的市场并不规范,呈现出教师流动的无序性,教师流动的无序性主要表现在,许多教师的流动具明显的个人随意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时间不确定性,几乎就是想走就走,说走就走不管与学校所签合同规定的服务期限是否到期,学校管理表现出来前所未有的无奈和尴尬。[2]由于这种教师流动的随意性导致学校里面的课程难以实施。比如说,在中学阶段最重要的高三,由于教师的流动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适应,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目前教师交流工作中,教学业务管理部门介入并不多,加之片面理解教师交流15%的硬性指标,简单产生被交流对象,导致交流后的一些学校学科教师缺乏而另一些学校有富裕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学科教师交流,依然局限在一些主打学科上,而在农村学校实践技能课程恰恰是最需要强化的。同时这种教师流动的无序性也导致教师考核难以跟进,由于被交流的教师人员编制、工资关系仍在原校。流入学校缺少具体的考核抓手,流出学校对流动教师工作状态的过程缺乏考察,目前交流教师的考核管理工作还没能及时跟进,现有的考核只是流于形式。教师流动中的人才“逆淘汰”现象[3] 由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流动管理还缺乏科学性,还没有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流动机制。虽说学校有一定的作用人自主权。一般来说学校对于急需的人才有引进的权力,但是对学校并不需要而由上级行政机关压下来的人才却一般没有拒收的权利。尤其是对不合适教师工作的在职人员的辞退更是难之又难。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留着有特长的优秀教师,淘汰不合适教学和能力明显低下的教师。尽管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实施了教师聘任制,但是学校领导从为了稳定大局的角度出发,轻易不会辞退不合格的教师,从而使教师聘任制流于形式。而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却使学校的优秀教师不断的流出。这种优秀教师不断流出,低素质教师却无法淘汰的现象就叫做,教师流动中的“逆淘汰”现象。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违法人的天性
这是由于教师流动的失衡和流动的无序性,使得教师的流动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流动是师资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他是整个师资队伍充满活力的保证。在有利于教师流动的外部环境没有确立的情况下,随意的将教师流动这么一种普遍存在于教育领域的“自然现象”强制话是违反人的天性的。教师的单向流动主要表现在,教师想去条件好的学校而不愿意去偏僻的穷学校,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从人性的本身来看,优秀的教师从条件差的学校流向条件好的学校,从非重点的学校都像重点学校,由农村流向城镇,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等等,这些所谓的不正常的教师流动现象对于教师个人来讲却是正常的。所以说,现阶段要切实解决城乡师资不均衡的问题,正确的方法是使农村教师成为社会上最诱人的行业,到农村任教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培养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真正属于农村人自己的教师。比如说,可以通过发放随工龄逐年增加的教师专项津补贴,给新到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一共有厚的待遇,激励他们长期在农村从教六式政策,鼓励非师范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等措施和方法,是真心实意的“留人”,而不是虚情假意的“流人”。[4] 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强制教师流动会降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会权衡各种职业之间的利益得失。教师的工资的,待遇差压力大负担重,这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一旦稳定性这一仅存的优势被剥夺的话更多的人将会重新考虑,其职业的选择。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教师职业将醒不了工作的人才这也意味着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滑。所以说,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证,教师的权益使他们愿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职。其实教师的流动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职位的流动,它还包括教师的生活方式的流动。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流动。面临着众多的人际压力、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风格的改变等等。比如说拿人际关系来讲,其中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场所里,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之间不断地进行互动和互惠,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互动及互惠程度的不同,教师与学生同事及领导之间形成形成了不同强度的,感情纽带和亲密程度。一旦教师与周围的人与组织形成较强的关系就会对教师的流动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因为流动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教师又得重新和周边的人和组织建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往往是伴随着感情甚至是物质的付出,所以许多教师,不会轻易选择流动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5] 缺乏体制的保障,强制教师流动破坏教育生态
优胜劣汰这不仅是自然生态的法则也是教育生态必须遵守的原则,付出与回报应该成正比,好的教师应就应该有好的待遇,才可能让更多的好教师崭露头角脱颖而出。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名优秀的教师,其间付出了大量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如果说积极进取只会带来,发配边疆的结果,优秀教师的头衔换来的只能是流离转徙的下场和任人摆布的命运那么教师为什么不选择自甘堕落呢,尤其是教师轮岗可能会让优秀教师多年的拼搏付诸东流前途无望。到底有么有人曾经想过好的学校好的教师,抛弃好的环境好的待遇,好的名气儿,而“被强迫”流动到环境差、待遇差、名气差的差学校去,作为优秀教师个人会怎么想呢?他们经过多年的默默无闻苦苦打拼终于有了现在的成绩,现如今却落魄到这般境遇,抛开收入待遇差更严重的打击是教师的个人生活,这些教师已经在原来的学校周围也安了家。却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上班居无定所,还说不定几年后又要被流动到哪去,而如果是差学校的差老师,流动到好学校去那真的是求之不得,平时混混日子现在不用努力就能实现到好学校的梦想。试问,这种现象对优秀教师公平吗?然则如果让中规中矩的普通教师流动,这种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就连日本教育界本身也公开承认,教师流动制客观上容易抑制年轻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尤其是近年来在教师流动之中存在的诸多如长官意志、程序繁琐以及逐渐增加的人事行政行政诉讼等问题愈已凸显,已经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力图通过引入“择校”等市场机制来克服或缓解教师流动制本身的先天性缺陷。所以说日本的流动治病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么完美。在日本教师流动制本身命运未卜的情况下,在没有进行任何专门研究和实验的情况下,盲目引进他国经验确实很危险。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扯东墙,补西墙”的流动,而在于如何把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农村师资的自身造血功能、大面积培养真正属于农村自己的优秀教师。
4、缺乏制度规范,容易滋生教育腐败
在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的推行教师流动制度非但不能阻止家长的择校风气,还可能会助长教师择校的势头。将滋生更多形式的教育腐败现象。众所周知,好的地方好的学校都是有限的,谁都想流向好的地方好的学校去,谁想流动到差的地方和差的学校去呢?而且教师流动本身,与教师自身的利益最相关,也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在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之下,一些教师为了避免流动到一些差的学校去,从而想尽一切的办法去讨好校长,比如说走后门送小礼等等,由此而产生诸多的教育腐败现象。于是教师,也不能把自己的全部心思用于教学上,而整天用在找关系上,校长呢,也不能全心全意的去管理学校,而把心思放在了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把差的教师流动出去。就校长来说,一些好的学校为了保住十几年的成绩,避免十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会想办法留住一些好的教师,让那些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流动出去。试想这样的流动对农村的教育有什么益处呢?并且在农村较好的教师流动到城市的学校同时,城市学校用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换来了农村学校仅存的好教师。这样不仅使农村的教育质量下滑,也会使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拉大。从而增添新的不公平,引起农村师生的强烈不满。参考文献
[1]汪丞.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视角下的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2]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3]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卢俊勇、陶青.对教师流动制的原理与问题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4 期.[5]朱智刚.非正式制度制约下的教师流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5月18日.
第二篇: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
摘要: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劳动力流动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趋势的了解,分析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促进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
一、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意义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引起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环境等,但是深层决定因素是收入差距。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从低收入流向高收入。
我国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农民工进城潮流首先是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向城市倾斜的就业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流动,一旦政策有所松动,近30年所积沉下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便大规模转移出来,形成所谓的“民工潮”。其次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机会。第三是巨大的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和产业流动。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劳动力流动是一种使人力资本投资达到高效用的方式。比如地区之间的流动使人们从劳动就业机会少、小的地区向劳动就业机会多、大的地区迁移,以寻得工资收入的增加、生活福利的提高等等。通过流动,使得具有一定技能水平且在当地不能充分得到利用的人力资本进入到短缺的地区,避免或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
2.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第一,当劳动力从劳动力资源充裕的部门流向稀缺的部门时,就能取长补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部门之间通过劳动力的流动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这两方面均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3.劳动力流动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劳动力流动使工作职业具有竞争性,这不仅促进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形成了对劳动者的竞争压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与效率。
二、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平均年龄约为27.3岁。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0至44岁占被调查人口的三分之二,男性占50.4%女性49.6%。流动人口家庭平均规模为2.3人;16至59岁人口中86.8%接受过初中教育,人口月平均收入1942元人民币。其主要在制造、批发零售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就业,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业。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劳动力流动开始加速,但我国劳动力流动人口主要还是农村青壮年,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收入与待遇也不太好。
与发达国家不完全一样,我国劳动力流动形式从劳动力不能流动到逐步流动,再到大范围流动,经历了一个转轨的过程。当前中国劳动力的流动形式主要有五种: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国有单位流向非国有单位,在工作间流动和产业间转移。在这五种形式中,最突出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在就在状态之间的转换和工作之间的转移不是很明显。
通过与发达国家劳动力流动形式的比较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劳动力为自我发展而流动不同,中国劳动力市场市场化程度低、流动障碍多,以及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健全和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条件下,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的核心特征是劳动力为生存而流动,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工作一时间与工资率的不对等、在工作间流动率低等都反映了劳动力为就业、为糊口而流动。
另外,中国劳动力流动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非个人意志性。宏观性表现在劳动力流动集中于城乡流动和跨地区流动,劳动力在就业状态间流动和工作间流动不明显。非个人意志性表现在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没有最终退出,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没有进入,社会福利保障水平低,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
三、我国劳动力流动趋势
当前我国劳动力在流动性上呈两极分化态势,部分就业和收入稳固的群体,移民化倾向明显,出现“流动人口不流动现象”。另一部分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的群体,呈现加速流动趋势。
部分流动人口开始追求融入当地,长期生活在一个城市,并开始购房安家。这些群体除了大学生、白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外,也有一些事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农民工。各地情况显示,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移民”倾向渐趋明显,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上海市近些年流动人口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口会在城市逐步沉淀下来,稳定居住在城市中。
而另一部分呈现加速流动趋势。流动性强的群体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在一些企业打工的农民工流动性大,他们也不愿在城市安家落户。因为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农民工不需要掌握多少技术,稍加培训就可以成为熟练工。而同样是体力劳动,农民工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一天也至少可挣六七十元,多的一两百元。因此,简单加工企业工人流动性极快,许多农民工都抱着随时走人的想法。
长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一些大城市、加工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珠三角地区尤为密集。近两年,流动人口在全国流向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开始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欠发达地省分散;二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再向京津等北方地区流动;三是在一些省区内,流动人口开始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散。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仍是农民工,而制造业和建筑业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这种流动人口构成格局,决定了流动人口大的流向受产业布局影响很大。
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人力资源需求下降。据广东省劳动部门调查,当地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不少原来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不断转向全国其他地区。作为农民工输出基地的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经济发展较快,也成了农民工的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将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转移逐步加快。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近几年,广东、福建等传统流入大省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其他省份和境外就业的比重都有所上升。
另外,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近些年,各地不断加强劳动力转移力度,许多地方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已大部分实现非农就业,转移潜力已经很小。因而,我国流动人口总体数量将保持稳定。由于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偏低,一些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足,流动人口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地方的“民工荒”现象加剧。
四、我国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流动有所加强,表现出比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障碍:
1.劳动力市场供给总量过剩,但有效供给不足。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量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具备先脑袋文化素质和陷阱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使得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农民工无法大量被城市吸纳。
2.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问题。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不仅城乡之问是分割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也是分割的(表现为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和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不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对于高层次人力资本所有者来说,由于市场分割固化了不同城市之间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机会之间的差异,由于大城市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多,未来的发展机会也较多,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选择留在大城市而不愿离开,因为一旦离开,他们就很难再回城市。这样在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或者流动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对于高素质劳动者来说,他们倾向于在大城市寻找工作,于是就出现了某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缺乏的情况。
3.劳动力市场信号指示作用不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法律体系不健全问题。劳动力市场应该在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方面发挥信号指示作用,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直接影响劳动力的流向与流量,影响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由于我国尚缺乏系统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机制,特别是市、县级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方式仍较为落后,信息传递迟缓、覆盖面小、范围窄。
4.劳动力流动成本偏高。劳动力流动成本包括与迁徙有关的直接成本、流动和寻找工作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以及原有社会联系和社会资本的丧失的心理成本等。我国靠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劳动力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加之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在内的各种限制外来劳动力的管理体制,使得劳动力流动的各种成本(就业成本、生存成本、交通成本、心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给流动人口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5.我国的职业流动率比较低,这样不利于人职的匹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劳动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复旦大学出版社
《劳动经济学》杨河清武汉大学出版社
《劳动力流动的原驱力》 肖六亿四川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当代中国教师流动问题略析
当代中国教师合理流动问题略析
当代中国教师合理流动问题略析
(东北师范大学选修课作业,仅供参考)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规模前所未有,大量的劳动资源在区域间流动频繁。我国的教师作为中国最大的工种之一,理所当然也是这支流动大军的成员之一。而教师的流动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多元的,但是这种流动不尽是合理的,一种合理的流动的建立则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教师合理流动发展必然面临问题
当前,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是我们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这也是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之一。我们应该可以说,人才流动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哪里需要人才,人才就到哪里去,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鲜明的标志,而教师的流动更是大势所趋。
“教师合理流动, 有利于教师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从而有助于促进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教师不合理的流动,已给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小的危害,特别是严重危害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公平,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①。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是一种合理的教师流动,而非盲目趋流的流动,下面我就对我国教师,尤其是我国中小学基层教师的合理流动的必要性和现在存在的问题予以简要分析。②
一、教师的合理流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
第一,教师的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然结果。“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国家统一调配, 为单向选择。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双向选择, 既满足了社会用人的需求, 又为每个人提供了自主择业的机会。同计划经济体制相比, 市场经济体制为具有某些方面专长的人提供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领域和空间。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是最重要最特殊的资源, 人尽其才是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②。而教师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之一,他们的合理流动,理所应当的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教师的合理流动,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是我国目前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范围内的教师流动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使教师队伍保持结构合理,使他们业务水平高,教学质量优,科研能力强。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异是很大的,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是需要优秀师资的,而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的师资资源是相对充沛的,如果没有教师资源的流动,我们又何谈教育公平呢?可以说,教师的合理流动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因此,他们的流动是我们教育发展现状的正常的表现。
二、我国教师流动出现的问题
第一,教师外流严重。我们说教师的流动是有很大自由度的,但是这种流动往往是超出了这个“度“,我国目前的教师流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转业了,这种情况让人担忧。“大量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以种种方式离开教师队伍,去从事教师以外的其他工作。从时间上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较为突出,现在也不容乐观;从空间上看, 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失控的现象。除了部分教师调动到其他地区继续从教外,很大一部分教师改行从事其他的职业”③。大批适合从事教育事业,已经成长为骨干①汪 丞:《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与对策》,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11期 ②姜文义:《试论教师队伍稳定与教师合理流动》,《普教研究》 1997 年第2 期 ③汪 丞:《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与对策》,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11期
优秀教师人才的教师转业另从他业无疑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极大的损失,如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甘肃省2001年代课教师达32127人,基本分布在农村,占农村教师总数的28.2%。
③从全省范围看,这部分教师差不多承担了全省1 /3中小学生的教学任务”①。所以说这样的人才流失对于学校教学而言根本谈不上质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这可能会毁了一代学生的前途的。
第二,教师单向流动严重。“目前的中小学教师流动,主要是在趋利性引导下的单向上位流动,即由条件差的学校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人们戏称之为“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亦即在教师特别是优质师资的流向上,主要是从农村到县镇,从县镇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中城市,从普通、薄弱学校到重点、示范学校,从西部流向东部,从西北流向东南” ②。有数据表明:“山东2001农村中学共调出专任教师6185人;县镇中学调入专任教师9245人,调出8159人;城市中学共调入6960人,调出3858人。农村小学共调出专任教师18259人,县镇小学调入专任教师1335人,调出5315人;城市小学调入专任教师4099人,调出4209人。农村中小学教师减少1.3万”③。这种教师源源不断地向发达地区、向城市、向重点学校集中,导致发达地区学校、城市学校、重点学校优秀教师人才济济,甚至严重超编,而普通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由于骨干教师大量单向流失,在教师使用上则捉襟见肘,直接给学校带来生存和发展的困难。我们目前这种盲目的单向的教师流动如任其肆意发展,势必加剧地区、城乡和校际之间师资力量的两极分化,使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师资严重失衡,危及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地均衡发展。
三、我国教师流动必须合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合理的教师流动。“教师的合理流动, 是指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而又适时分流富余的教师, 辞退不称职的教师, 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一旦形成, 教师队伍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④。正如我前面所论述的那样,教师的流动是大势所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种流动必须合理,目前教师流动不仅没有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优化的配置,反而降低了教师队伍整体效能的发挥,危及整个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发展。因而,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那么,目前,应该建立怎样的教师流动机制呢?我认为我们国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做好稳定教师队伍的工作,减少教师的转业和外流。我们必须承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特别是近些年以来,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 教师的待遇有较大提高, 对稳定教师队伍, 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同某些行业、职业相比, 教师的待遇还是较低的。一部分教师为获取高收入、高待遇, 便放弃了教师职业”⑤。提高教师待遇不是口号,不是作秀,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的,让教师成为让人尊敬,让人瞧得起的,生活好的职业,教师队伍自然会稳定发展。
第二,要在政策和待遇上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以解决教师的单向流动问题,广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这种教育失衡有继续加剧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危及社会公平。我们必须给到中西部发达地区的教师以政策上的鼓励,精神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安慰,让这些落后地区可以留得住好老师。
第三,可以仿照西方建立教师定期流转制。让教师定期的(如2-3年内)在同一地区或跨地区的不同学校间流动,特别是在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之间轮换流动,这有利①汪 丞:《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与对策》,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11期 ②汪 丞:《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与对策》,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11期 ③邵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山东教育科研》, 2002年
④姜文义:《试论教师队伍稳定与教师合理流动》,《普教研究》 1997 年第2 期 ⑤姜文义:《试论教师队伍稳定与教师合理流动》,《普教研究》 1997 年第2 期
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带动更多教师快速成长。这对缩小校际间师资差距,促进师资均衡发展, 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无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教师流动是人才流动的一部分,对待教师流动必须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流动是必要的,流动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活”起来,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是教师必须形成合理的流动,否则会给个人、学校、甚至整个教育事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必须注意的,要通过树立动态的教师管理理念、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律、创新激励机制等策略以实现教师的合理流动。首先在物质上要确保教师合理流动,真正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达到优化组合,促进学校发展,这需要一套完备的激励机制,要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增加教师工资和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注意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帮助教师解决住房、保险等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在精神上要激励,主要体现在教师聘任上、目标管理、教师评价等方面。尤其是对教师的评价,惟有客观、全面、公平、公正的评价才能使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努力地工作,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 丞:《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与对策》,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11期;
2、姜文义:《试论教师队伍稳定与教师合理流动》,《普教研究》 1997 年第2 期;
3、邵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山东教育科研》, 2002年;
4、李 森、杨正强:《关于教师流动的理性认识与管理策略》,宁波 大 学 学 报,2008 年4 月;
第四篇:中国人口流动现状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部分变成移民部分
更加流动
http://.cn2010年02月12日23:33瞭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董振国邓华宁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在调查新形势下我国流动人口变化趋势时发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的“倒逼”压力下,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动性、流动方向和结构上发生很大变化:人口流动从东向西、从南向北、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发生深刻转向,一部分趋稳融入城市,另一部分更趋流动。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群体,可转移青壮劳动力正在被吸纳殆尽,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尤为偏紧,结构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些新变化和新趋势对于流动人口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流动性分化趋势显著
本刊记者在一些流动人口输出、输入省市采访时了解到,当前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正在发生变化,表现在流动性上呈两极分化态势,部分就业和收入稳固的群体,移民化倾向明显,出现“流动人口不流动现象”。另一部分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的群体,呈现加速流动趋势。农民工是流动人口主体,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注重家庭成员的团聚。接受本刊采访时,山东省公安厅户政管理处处长张广桐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涂永森等认为,现在农民工正从以前男劳动力外出“独闯”,逐渐演变成现在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务工以及携子女外出流动的形式,农民工“家庭化”的趋势明显。另-方面,农民工居住形态的稳定性也在不断提高。据浙江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中居住在出租房屋和单位内部宿舍的比例逐年增加,并且已经占到农民工总数的86.37%。
部分流动人口开始追求融入当地,长期生活在一个城市,并开始购房安家。这些群体除了大学生、白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外,也有一些事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农民工。各地情况显示,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移民”倾向渐趋明显,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上海市近些年流动人口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口会在城市逐步沉淀下来,稳定居住在城市中。
而另一部分呈现加速流动趋势。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户政处处长黄清向本刊记者介绍,苏州市每半年就有50%以上的打工者流动走,暂住半年以下的54%,半年到一年的31%。广东省公安厅治安管理局户政处处长黄成龙介绍,广东省出租屋内的外来人口几乎一年之内发生一次流动。深圳市宝安区民治派出所所长陈小彪告诉本刊记者,其辖区流动人口流动更快,每季度就有30%流动走了,当地企业富士康公司由于员工基数很大,有时候短期内就有上万人进出。
据多个城市人口管理部门介绍,流动性强的群体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在一些企业打工的农民工流动性大,他们也不愿在城市安家落户。尤其是,简单加工企业工人流动性极快,上岗和离职转换速度非常快,许多农民工都抱着随时走人的想法。
新型“双向流动”
长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一些大城市、加工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珠三角地区尤为密集。近两年,流动人口在全国流向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开始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分散;二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再向京津等北方地区流动;三是在一些省区内,流动人口开始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成贵分析,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仍是农民工,而制造业和建筑业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这种流动人口构成格局,决定了流动人口大的流向受产业布局影响很大。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人力资源需求下降。据广东省劳动部门调查,当地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不少原来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不断转向全国其他地区。
而作为农民工输出基地的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经济发展较快,也成了农民工的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将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转移逐步加快。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近几年,广东、福建等传统流入大省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其他省份和境外就业的比重都有所上升。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加快。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例有所下降,而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上升。本刊记者在山东的滨州、菏泽、江苏宿迁、淮安等地采访时了解到,2008年底以来,外出农民工纷纷回乡就业。一是原先东南沿海部分企业倒闭停业,再是本地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企业新增加较多,用工猛增。而且这些新投资企业工资待遇较高,一些农民工算账,到外省就业成本较高,不如在当地就业。
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开始加快,新型双向流动正在形成。
结构矛盾凸显
本刊记者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了解到,近些年,各地不断加强劳动力转移力度,许多地方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已大部分实现非农就业,转移潜力已经很小。因而,我国流动人口总体数量将保持稳定。但由于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偏低,一些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足,流动人口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地方的“民工荒”现象加剧。
据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介绍,经过近30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正在被吸纳殆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有近80%已转移到非农产业。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
广西是广东省第二大劳动力输出省区,涂永森介绍说,全区80%的外出农民工在广东就业,现在劳动部门到各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举办招聘会参加的人越来越少,各地反映农村青年出去得都差不多了,剩余的人已很少。“最近,广东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请求我们帮他们招人,给出了相当优惠的条件:月薪1500~2000元,还包吃包住,光一天的伙食费就有21元,而且农民工可签长期合同。我们在全省发布了信息,还在《南国早报》登了广告,计划招8000人,但报名的只有300多人。近几年,农村可新增转移的劳动力一直维持在六七十万,现在应该到顶点了。”
本刊记者在沿海地区调查发现,接受过职业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严重不足。从2002年开始,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熟练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现象。2003年以后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2005年以后“民工荒”现象开始蔓延到内陆一些地区。在今年经济逐渐回暖后,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更加突出,而且呈现“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局面。
在山东省威海市,服装、电子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竞争激烈,个别企业甚至把招工广告贴至同行企业的门口。为稳定职工队伍,不使熟练工人外流,许多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威海市一家大型服装企业2009年末的工资比2008年同期平均提高了近200元,但满意的熟练工人仍然有缺口。□
第五篇:街道流动妇女儿童有关问题浅析
文章标题:街道流动妇女儿童有关问题浅析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城市的生命在于流动。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来富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在这支流动大军中相当一部分是妇女,她们有的举家外出,有的是夫妻结伴。她们在为本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社区作为一个城郊结合部的社区,聚集了较大一部分的外来务工
者,其中不乏较多的妇女儿童。
一、流动妇女的基本情况:
目前,**社区的流动妇女约有2300人,儿童约为1000多人,流动人口总占**社区总人口的50,流动妇女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0,中学以上大专以下的占35,大专以上文化仅占5。居住地点主要集中于太平桥区块、农民城区块、王家庄、金家墩等地,来自四川、江西、湖南等多个省市,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家政服务、废品收购、贩卖生姜大蒜等工作。她们为富阳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己经成为富阳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流动妇女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地区贫困、受教育程度较低,是在我市外来妇女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在一社区的外来妇女中,小学毕业或文盲的占60,她们主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流动妇女心态一般比较消极,家庭个人意识观念过强,国家集体观念淡薄,社区归属感薄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维权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她们远离熟悉的家园,亲人,人际交往、社交活动趋于空白,心灵空虚,生活没有目标方向,缺乏自立自强精神;部分流动妇女始终把自己看作“局外人”,与居住地的常住居民格格不入,时有矛盾,对待社区及邻里问题时,常常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大多流动妇女儿童自卑心理较强,认为本地居民看不起外来务工人员,对居民保持一种本能的戒备排斥心理,态度粗暴,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流动妇女的法律意识问题。流动妇女她们一边谋生,一
边接受流入地的本土文化教育,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她们以勤劳和朴实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缺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她们是流动人口,“流动”的特质使她们处于社会管理和法律保护的边缘,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以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亟需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进工厂、企业的打工的流动妇女身上。她们在得到来之不易的工作后,往往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与企业法人签定劳动合同,多数只是口头协议和没有任何协定的临时雇佣;劳动时间过长,经常性超限度加班;劳动安全环境堪忧,一些企业对有毒有害工种缺乏防范措施;大多数外来务工妇女没有按规定办理用工手续,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女工“四期”保护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2、流动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问题。在我社区今年的几次外
来人口调查时,发现有的妇女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卫生意识极差,她们为节省用费,往往选择租住在潮湿、拥挤的、无卫生措施的地下车库中,吃、喝、拉、撒都在一间房中解决。特别是一些以废品收购、贩卖生姜大蒜为主的流动人口,他们往往把收来的废品、贩卖的生姜大蒜都堆积在自己吃的、睡的一间房中,卫生状况极其恶劣,致使病菌有可趁之机。多数流动妇女由于“流动”特性,且收入相对较低,没有任何社会保险,得病之后往往不敢上正规医院,能挺就挺,实在不行就买几颗药对付一下了事,此种情况在流动人口中占的比例达到80以上。由于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或为省钱,许多育龄流动妇女不到正规医院进行围产期的检查,更有妇女为躲避计划生育,生产时在出租房自己生产或找地下诊所生产,结果造成婴儿健康状况差、畸形与智力低下较多,生育质量较次。由于在出租房或地下诊所生产,得不到很好的产前消毒与事后的医疗服务,产妇与婴儿的死亡率较高,儿童免疫接种率低。
3、流动人口受教育权利问题。由于父母双双在外打工,一
些家庭就把孩子带在身边,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数量在不断增加,学龄儿童就学难问题突出。由于本土公办学校和教师编制紧张,流动人口子女就很难在公办学校入学。而这些孩子受父母工作性质和居住场所流动性的影响,政府对他们的人口数和境况难以掌握,这就使流动人口儿童受教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部分流动儿童因父母工作的流动性,难以在一个固定的学校长期上学,再加上家庭经济原因更是连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
三、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服务的机制。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教育、卫生、计生为主、妇联、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为辅,切实建立好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把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纳入统一、规范的管理范围,切实提高矛盾化解能力;切实提高进城务工流动妇女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
我保护的能力,使她们能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以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政府与社区可定期通过就业技能培训、联谊会、文体活动等方式,为流动妇女送去就业信息,帮助她们提高就业技能,同时丰富了外来人口的业余文化生活。其次,与宣传、计生办等部门发放
外来女性维权读本和有关生理健康的宣传材料,免费为外来来富女性提供避孕用品和用具,实行与本市妇女“同管理、同服务、同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措施。今年富春街道己在19个社区提供了此种服务,得到外来来富妇女的热烈欢迎。第三,可与司法部门合作,深入社区外来妇女流动集中的地带进行婚姻家庭法律和劳动法律法规的知识讲座,积极为流动妇女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使她们懂得依法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不法侵害。我社区己连续二年开展了此活动。最后,卫生部门也应加大价廉物美的“民工医院”建设力度,为外来流动妇女儿童提供切实低廉的卫生医疗服务,使这些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可以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保障她们的身体健康。
三、进一步提高流动妇女儿童的教育水平。流动儿童的家庭
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家庭的物资条件难以保障儿童最基本的生活与学习,又由于流动性比较大,随着父母的工作地点的变换,流动儿童的就学地点更换频率比较高,致使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与本地孩子相差较大。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教育和培训,加大对学校各项硬件、软件设施的投入,通过无偿提供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招收流动儿童的学校予以扶持,对一些特殊困难家庭的子女减免学费,免收外来民工子女的借读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提高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的百分比。这点上己有街道与学校做了先例,如春江街道首创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较好的解决了部分造纸行业的外来工的子女就学难问题;富春四小也接纳了很多外来打工者的小孩。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既可解除外来家庭的后顾之忧,又为社会提供了有用的人才。对于富阳市的治安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学校方面:可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里孩子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来进一步解决外来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既为富阳市经济注进了发展的力量,但也为全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在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坚持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与服务措施,富阳市政府在2006就提出了“新富阳人”这个温馨的概念,指出凡是到富阳来务工的民工,都是新富阳人,而且之后还为民工兄弟姐妹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使她们能安心的投入到建设富阳的经济大潮中来。当然流动妇女自身也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她们自身的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流动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责任,不管是新富阳人还是老富阳人,让我们共同为目标齐努力。
《街道流动妇女儿童有关问题浅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街道流动妇女儿童有关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