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背景
1、社会现实意义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时代,创新是其灵魂。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目前最紧缺的就是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教育承载着这个迫切的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这个紧要关头应运而生。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50年来真正设计和实施的一门实践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清晰的课程目标、学习活动内容领域,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这门课程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同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学校自身的追求:
我校是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也是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校,现有学生3000多名,其中外来生XX多名。莘莘学子不远而来,就是因为学校严谨的教风、浓郁的学风、严格的管理和过硬的教育质量。润物无声,凌云有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我校百年的精神传承。
因此,我们在发现了实施课改的几年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参与活动的欲望还不够积极;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尽人意;不善与人合作交流等的问题时,我校本着着力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生动活泼的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及创建品牌学校的信念。于是,在XX年七月,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福建省分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
课题研究内容
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定位。(包括课时设置,任课教师的配置)
二、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定位。
三、不同领域活动主题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行动研究领先,在行动研究中比较、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与实践模式。改革实验研究实行滚动推进,先从实验班开始,逐步形成系列,向全校铺开。
课题研究步骤
一、尝试阶段(XX.4-XX.8)
1、组织相关教师研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文件,资料,收集优秀案例。
2、选择一、二个课题开展活动,初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
3、召开一次案例研讨,观摩课,为XX年9月进行研究作好准备。
4、制定并修改课题方案。
5、拟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年段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二、实验阶段(XX.9-XX.6)
1、由专门教师在2-5年段组织具体年段研究工作。
2、在2—5年段专门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每周两节。
3、每周到1个年段了解活动组织的动向,收集相关资料。
4、每月听取4节学生活动汇报课,开展1次汇总会,总结本月4堂实践活动课的优缺点,记录相关经验。
三、总结阶段(XX.7-XX.8)
四、推广阶段(XX.9-今后)
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课题研究实验中,我校大胆实践创新,废寝忘食地付出艰辛的劳动,忘我无私的奉献,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也获得丰硕的成果。
1、多位老师在全国总课题组、省分课题组、泉州市、晋江市各级论文、案例评选中获奖;多次在全国、省、市的课改教学活动中推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研讨课、示范课,深受与会者的肯定。XX年4月在全市举行“晋江市综合实践研讨活动”中,我们推出了不同课型的研讨课并展示课题研究实验的成果;XX年5月,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中提供《玩具总动员》和《闽南民艺杂坛》两节研讨课,获得了北京专家组的肯定;XX年10月,在“泉州市综合实践研讨活动”中提供《多彩的服装家园》主题生成研讨课,受到各级领导、专家、老师的好评;XX年4月《走进南音》活动策划课参加晋江市、泉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录像比赛,均荣获一等奖;XX年10月,在福建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展示《人际交往活动》生成策划课,荣获一等奖。研究实验活动已经产生很大影响,对本市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
2、课题研究实验给校园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创新,乐于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形成研究的课题,并针对课题研究分成合作小组,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材料,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汇报,宣传。三年来共开发142个小课题,共完成“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1105份,“采访卡”756份,“调查表”572份,“评价表”近960份,“问题卡”225份,撰写“体验日记”2120篇,“活动感言”2057篇,“自创作品”392份,“手抄报”620张。
3、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成员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对课题研究的态度,更新观念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整理收集了“实践·收获·启迪”、“创新·成长·领悟”、“课题实验组教师论文案例集”、“课题各阶段计划和小结集”、“师生活动剪影”等五本书,其中收录优秀案例,课堂实录,精选论文、学生用书、学生活动剪影以及创作的作品。
4、在课题研究实验中,专家指导组、行政、课题组成员、互相配合,通力合作,深入第一线,共同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将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焕发出精彩的光芒。
二、课题研究实验的启迪
(一)在课时设置上
在进行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学校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在课时的设置上给予了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两节连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活动内容如果是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一般能在两节课中保持高亢的热情。而如果是产生主题的背景课、设计活动方案课或汇报课,一般都很难保证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到第二堂课的结束。而且我们还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意注意不够集中,如果两节课连续上,极容易呈现出疲惫的状态。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调整,而这样做的局限是:任课教师必须兼任本班其他学科的教学,才能保证课时的安排得到落实到位。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这样的课时设置还是不够合理。于是,在第二年里,我们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每周三节课,一节单独,两节集中。据大部分教师的反映,这样设置合理、有效。一节单独课便于落实上个星期布置的任务,或者进行主题的生成,或者对这个星期的活动作个安排,而两节集中课又刚好可以开展活动,或者进行汇报。这是较多老师满意的一种设置方式。因此,为保证课时落实到位,同时又考虑到该课程主题的灵活性、生成性等特点,现在,我们课时的设置是每周三节,一节单独,两节集中。
(二)在师资配备上
权衡学校任课老师的功课安排及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本身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我们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开发。第一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既有本班的班主任,也有科任老师,还有跨越年段的其他老师,其中我们发现:跨越年段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老师有时不易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问题,在对学生做活动的具体指导有时不容易到位。第二年,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班、科任老师担任方便与家长联系,而且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的考虑,我们保留了原来本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继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安排了同年段的老师跨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后,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由本班的班、科任老师担任,在功课紧张时不容易保证课程的课时数,经常会挪作他用,不能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而采用同年段老师跨班担任的效果最为理想,既保证了课时数,也较为熟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利于操作。同时,在第二年下学期,我们还发现了因为信息技术是属于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科目,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担任,只有实用性,而没有系统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扎实,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应用。所以,在第三年的实验中,我校从三年级开始,每周增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的指导。这样,每周就有三节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一节信息技术课程。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活动有效地指导,一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效果显著。
(三)在课程资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我们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1、主题确定由完全由学生生成到学校有规划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性。在第一学期的实验中,由于对课题生成性的片面理解,认为施于学生的任何活动主题都是生成的,导致活动进程缓慢。同时发现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有的活动主题泛、大,有的没有研究的价值,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但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会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在第二学期里我们立足社区环境资源特色,确定学校总课题——《走进安海》。再根据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探索能力,产生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子课题:二年级以“家乡的风味小吃”为主线、三年级以“家乡的风俗习惯”为主线,四年级以“家乡的支柱产业”为主线,五年级以“家乡的名胜古迹”为主线来开发课程资源。实验了一学期下来,发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但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生成性。生成性,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要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和选择的。因此,在这些预成的主题下,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如二年级,在学生品尝了安海的各色风味小吃后,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桔红糕”,就产生了《品说桔红糕》这一主题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在获知安平桥(五里桥)被列入泉州十八景,他们想进一步探索安平桥的过去和现在,就产生了《漫话安平桥》这个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因此,我们发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当然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要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肯定其存在价值,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2、活动课题主线由单一地关注家乡扩展到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贯穿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多方面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构成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在实施一学期的“走进安海”系列活动后,我们发现我们探究的范围太狭隘了。于是,在第二个学期实验时,我们重新确定学校活动课题总主线——《童眼看世界》,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探究能力,生成各年段的活动课题的子主线。如:二年级以“小小的我”为主线,包含:我的出生、认识我自己、我的身体、我爱我自己等;三年级以“我的家庭”为主线,包含:我的爸爸妈妈、父母的节日、尊老爱幼等;四年级以“我的学校生活”为主线,包含: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学习用品、我的校园、我为学校出谋献策,校园植物户口簿等;五年级以“我们成长的地方”为主线,包含:家乡的风味小吃、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的名胜古迹等;六年级则以“我们与社会对话”为主线,包含:环保、青少年成长话题,社会问题等。这个活动主线包括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艺术方面、科学方面、环保等方面,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经过将近一年的实施,我们发现产生的活动主题范围扩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很多,为探究与深度体验做了有利的保证。
3、活动模式由表演式的汇报课到主题策划课到方法系统指导的常态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如邹开煌教授说的“上什么,怎么上?”对于大多数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具体的操作。因此我们在XX年的4月召开了第一次的案例研讨活动,初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确定主题→制定方案→采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整理→进行交流汇报。教学实践的结果显示,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处理信息,教师往往要用很大的力度去逐个指导,而且活动周期长。
因此我们思索,是不是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先要让学生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要做什么,如何做。例如,要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设计活动方案;学会进行调查、进行访谈、进行实验;学会处理收集回来的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实验中,我们首先把第一次案例研讨活动中学生的所有活动过程的录像和学生汇报时的资料呈现给孩子们,让学生们看看录象中的学生是怎么样生成课题,怎样探讨活动方案,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到菜市场、水果摊、新华书店、超市等地进行调查的实况录像,以及他们采用了哪些形式进行汇报等一些形象生动的资料代替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解说,让学生先模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但是不是所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经历四、五个活动阶段?是不是所有的汇报都要逐个地介绍?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摸索。我们把原来的活动课程的内容和综合实践的调查,采访相结合,在低年级推出了短周期的活动。如《品说桔红糕》和《玩具总动员》这两个活动都只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并进行社会简单的调查。第二个阶段把调查的内容进行简短的汇报,并当场在课堂上进行设计和制作。而在《漫话安平桥》的汇报课上,我们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们离开座位,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到其他小组去参阅收集到的资料,然后讨论交流自已的感想、困惑及收获,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延伸到课堂。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们容易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增强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于是我们结合某个活动主题的某个情景侧重对学生渗透
一、两种活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地以内容为载体,进行系统、有趣、实效地活动方法指导,从而强化、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如:在《多彩的服装家园》主题生成课中,教师重点对学生进行制定和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在《走进南音》活动策划课里,教师既放手让学生探究,自己找路走,又恰当指导,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会了问卷调查、上网查资料、采访、宣传等探究方法。在《网络“利”与“弊”知多少》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的总结及写好活动的结题报告。
如今,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已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常态课,课堂上老师们能轻松驾驭,活动中学生们能自主、顺利、有序、深入地开展。
4、评价形式由教师的单向评价向各种形式相结合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本课程的开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刚开始实验时,我们强调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如: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还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但是这样的评价还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是单向的评价。
第二个学期,我们开始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引入评价表,评价表中有小组评、自评和教师评。小组评即小组长组织大家用举手表决的办法来评定;自评就是给机会给学生提出小组评自己评得不合适的地方;教师协调就是教师介入组织学生重新评,帮助学生公正的评价。在评价完成之后,充分考虑学生是否接受评价成果,给学生“申诉”的机会,这不仅体现了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更体现了评价是民主、平等的过程。
第二年,我们又采用了星级评价。通过观察,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采用即时评价的方式,及时地奖励各种激励星。如:在小组中团结合作,就能得到一个“合作星”;在成果汇报时表现突出就能得到“汇报星”;在活动中积极动脑筋,想出了新方法新点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就能得到“智慧星”;在活动中能搜集整理好资料,就能得到“资料星”……这样让每个孩子及时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学生搜集在活动过程中所得的星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表现,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卡”上设计了一个“光荣榜”,让学生把所得的各种星贴在上面,同时学生每得5颗星就可以换一件小礼品(一张表扬卡、一个成长记录袋、一张活动照片、一本记录本等),在学生中形成了你争我夺的氛围。
现在我们的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有口头语言评价、书面评价、星级评价、表格评价、成长袋评价、网上自助评价;有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兼顾结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
(四)在课题组制度建设上
综合实践不是校本课程,但是依托校本开发的管理和机制。教研不是口号,其真正有效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1、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的研讨。规定每双周二下午2-3节全部课题组教师集中多媒体教室进行专题教研。教研的内容主要有:围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教研、观看课堂教学录像和专家讲评,教师的专题讲座,集中的课堂观摩与交流等。
2、采用在职培训。对综合实践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对大学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进行的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学生奠定基础。
3、量化评估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期初每位实验老师必须制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活动台历、活动设计,每学期最少要提供一堂校级公开观摩课,要有教案,课堂实录、反思。期末对整学期进行回顾和总结,提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有价值性的资料,课题组用《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成果考核表》来评价和考核教师的工作,肯定有突出成效的教师,推选在课题组中作讲座。
总之,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经历了一次次成功的探索,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真正地与新课改走到—起。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从今天开始。今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我校仍将风雨兼程,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弘扬科研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力争再创另一个新辉煌。
第二篇:《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作者:刘建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1更新时间:2010-11-19热
★★★【字体:小 大】
华容县实验小学在市县教研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指导下,在2009年9月开始进行了《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研究,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学校在本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及实验研究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使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现将我校课题的中期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为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在确立课题后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目前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学生小制作的指导进行了反思与分析,发现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不能得法,同时也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我们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理论知识,同时对所有的成员进行分工,让每个成员对自己研究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二、课题工作扎实开展
本课题自2009年10月开题以来,在市、县专家的引领下,对课题成员进行了培训,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理论,进一步了解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对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布置。
为了更好地做好我们的课题,我们在校园网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
三、课题实施稳步推进
1.开展了一系列的课例设计和实施活动。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计划,我们每学期要完成三个课例的研究,并且能很好地完成课例报告。我们从学科的特点以及本校的教学资源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活动设计进行优化,创新学生活动过程。
2.继续做好课题成员的培训工作。
在研究活动中,教师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组织成员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还学习了大量有关指导文献资料。
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课题组成员明确了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能做到:一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指导制作的方法;四是跟踪活动全过程。课题组提倡教师在活动预设和生成中,能挖掘地方资源,注重活动内容的趣味性,活动过程的实践性,制作方法的创造性。
到目前为止,我们按照议定的计划,每人均已完成各自的课题分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活动中能发扬团结精神,勇挑重担,相互协调,互帮互助。
【研究工作主要活动形式】
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应用的初期,我们根据学校、老师当时的实际情况,采
取循序渐进,不断探索,逐步深化的做法,不断完善课题的开发和实施。我们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研究。
一、学习培训,完善方案。
实验的初始阶段,我们遇到很多的困难。包括: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对课题的选取;目标的制定;资源的开发;活动实施的手段与方法;如何进行评价等等。老师们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科研实验的关键,也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要改变人的传统思想,就象要改变他的生活习惯一样,需要他认同、内化才能变成自觉的行为。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办法,学习教改趋势、科研内涵、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心理辅导等理论,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到实践工作中,随着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学习内容,力求给老师最及时、最有效的信息。我们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对首批参与课题开发、实验的老师进行培训辅导,边学习,边实践,不断完善实施方案,不断明确实施的要领和步骤,不断提高实施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老师们对“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构建等认识、理解逐步清晰和加深,从而使课程的开发、实施、试验有了基础和保障,得以顺利开展。
二、循“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的工作思路,稳步有序地进行研究。2009年9月初,首先按课题实施计划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核心,教研主任负责,骨干教师参与的《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课题组。其次加强组内的理论学习与研讨,以开展调查、座谈等形式,对校外教育、社会需要等校外环境和学生群体、师资队伍、教研氛围、教学设施等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制定出研究的大致方向与内容,为进一步研究夯实基础。接下来,我们课题组结合自身的实际,首先认真制定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阶段方案,然后组织全校各班级围绕阶段目标,积极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各班不断总结和完善自己的方案,积极开展活动,课题组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评议、指导和总结。一年来,我们总结实践,也发现了不少值得今后借鉴的东西。
三、实际出发,进行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开发与探究。
实验的第一阶段,学校根据课题的实际,以课程改革为动力,针对课题目标,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计划,提出了学校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安排建议,要求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充分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在活动的内容上,我们将活动资源主要概括为“两大四小”。“两大”是校内和校外两大资源,“四小”具体指的是校内的学科活动、由少先队大队部牵头的活动以及校外的社区活动和家庭活动。
在活动的方式上,我们要求每一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活动准备阶段,包括宣传动员与师资的培训,组建课题组,选择课题,制定活动计划、方案等。活动实施阶段,这是整个活动的关键性阶段。先要做好活动前的具体准备工作,这是使活动按预定的计划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证,直接影响到活动质量,比如要组织访问,首先要拟定访问的提纲;其次是指导学生扎实开展活动,就是按主题活动计划,扎实分步实施。主要活动大都是利用周末、课余时间进行。
四、着眼于发展,着力于素质,让课堂步入家庭、走进社会与大自然。
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落实全面育人的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学校走进家庭、社会、大自然等更为生动、广阔的课堂中,边实践,边学习,并整合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课内外知识进行探究、创新。因此,该课程的诞生,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利用课内外时间,围绕活动的主题,以个人或合作的方式积极自愿的完成一项项特殊的“作业”。课程涉及范围之广、研究的领域之大是老师们始料不及的。
【课题的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如下:
一、在课题研究方案的框架内制订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以及各年级段的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活动指导方案,启动研究活动。课题组相关老师先后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或综合实践活动研讨,开拓了眼界、汲取了信息、借鉴了经验,推动了课题实验的发展。
二、大力营造课题实验教育环境、扎实开展实验活动。一年来,在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学校被评为岳阳市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学校。同时,课题组成员还成功开发了校本教材《科技小实验》,并设立了作品陈列室。召开了全市综合实践活动现场,并将我校课题的校本研训材料在会上作了交流。
《科技小实验》校本教材在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校本教材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三、积累了相关活动案例。
1.华容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手抄报汇编》
2.华容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社会实践活动征文汇编》
3.华容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爱心义卖资料汇编》
4.华容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废品回收资料汇编》
5.华容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冬季运动会资料汇编》
6.华容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学生春游、秋游资料汇编》
7.华容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学生作品汇编》
四、学生的多项作品在市各项比赛中获奖。
1.刘琪伟、蔡菡菡制作的《便携防风衣架》获岳阳市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2.白家瑞制作的《风向标》获岳阳市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3.严臻杰制作的《三角梯》获湖南省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4.曾爽制作的《扇形洗衣盆》获岳阳市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5.刘习武制作的《电动沐浴擦》岳阳市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6.张利军、刘建军、胡祥捷等老师辅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变废为宝科技实践活动》获获湖南省第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五、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活动案例。
张利军老师:《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送市参评。
刘建军老师:《学生自主,教师引导,有效构建综合实践大课堂》送市参评。刘思老师:《节约用纸综合实践活动》送市参评。
杨慧老师:《在实践中求发展》送市参评。
孙燕老师:《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探讨》送市参评。胡祥捷老师:《搭建“生活”舞台,“实践”多姿多彩》送市参评。
季梅老师:《保护水资源综合实践活动》送市参评。
侯云莉老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寻找之我见》送市参评。
李艳芳老师:《刍议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送市参评。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我校的条件限制,对小制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活动方案的设计,学生作品的质量带来一定的难度。还由于我们课题组成员并不是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所以对活动案例的研究、学生的研究很不利。再而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会受到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不能对学生放手、放心,这对我们研究的初衷不太合拍,我认为,我们只有跳出思维的约束,大胆尝试,反复实践,才能有更适合更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和作品产生。
同时,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平时在课题实施和研究过程中不能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能及时收集一些过程性资料,所在在论文写作和活动设计方面还是我们弱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重要变更】
在上次课题开题研讨会上,我校综合实践课题组成员根据市县专家的建议,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作出了适当调整,原课题名称为《农村小学现代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践和探索》,现在变更为《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下阶段研究计划及主要措施】
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小制作研究活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的素养参差不齐,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活动过程性资料收集不能及时收集,教师投放精力不够,研究方法需进一步改进等,这些都是今后许可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正视问题,迎难而上!
当然,我们的探索也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找到了方向,铺平了道路。下一阶段,我们开展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思路是:
1.反复学习、讨论、修改课题方案,把课题方案及时向教师解读,其目的是:一让老师把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制作研究有哪些意义?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生存发展有什么关系?二让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认真思考——在我们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指导?怎样改变我们目前的教学,真正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逐步做到工作即研究,研究即教学。
2.要围绕课题开展制度化、经常性的研究活动。把从传授、灌输知识与方法转变为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动手制作,亲身体验一般学科课程难以得到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体会,拓宽视野,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真正提高综合素质。
3.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抓住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研究开展和深入,肯定会碰到很多问题。我们现在力求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分析研究和解决。
真正的课题研究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只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证课题健康进行!
第三篇: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生物实验探究”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强化“生物实验从1986年正式纳入生物教学大纲,生物教材几经修改,生物教材中实验的内容和数量大量增加,实验的调整,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相比较,我国在创新和能力培养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美国的TheBalle:School:生物理论课和实验课之比为3:4/周,与物理!化学等课目基本一致”澳大利亚中李的生物实验为7“学时,占总学时的1/:,平均每周有1学时实验,还示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而我国高中实验仅H学时,占总课时的11%,平均每4一5周有一次实验,况且,有些学校还没开足。据俞莉丹等对中美中学生实验教学进行对比研究,如下图所示
表1中美中学生物实验课的课时安排对比
Table1ContrastbetweenChinaandUSAinseheduleinseniormiddlesehoolbiolo群 exPerimental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课改我国加大了生物实验内容的比例,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实验课开出率并不高”另外,在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上,都比较短,不利于一些探究实验的进行“生物新课程主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开展实验教学除了有足量的课时外,还需要配套的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员!基本的实验器材和条件以及实验的经费,还要有实验用的的动植物!微生物等材料,这些都是生物实验的正常开展所不可缺少的“近几年国内对高中生物实验的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多,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关于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方面的,作者从不同方面谈自己对生物实验的看法”如马友仙指出教师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生物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的实践,从而更好地体现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谭雪琴等认为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如下(l)运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2)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思想”徐明芳在研究中指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2)通过了解仪器和药品的特性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3)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来进行实验;(4)重视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二方面是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方面的研究”不同地区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陈风棠研究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十四所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状况,发现能全部完成实验的学校占25.9%;实验室设备配备齐全的学校占47.4%,没有设备的占3.7%;有18.5%的学校没有实验员,有两个专职实验员的仅占3.7%;直观教具齐全的学校占14.8%,另外有74.1%的学校没有条件建生物园地,同时发现被调查的学校中没有实验经费很充足的学校,由于实验条件跟不上,被调查的许多学校不能完成当时的教学大纲中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根据周宏治!姚光玲等人的调查,四川省自1994年高考取消生物学以后,生物学教师的流失率为35%,甚至个别地方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流失率超过50%,兼职生物学教师多于专职生物学教师,占52.9%“中学生物实验课时被严重削弱或取缔,一些郊县和边远地区的学校,中学生物学实验室被征用,改作教室或做为他用,还有一些学校干脆就不开设生物实验课”据常淑红等对济南市部分高中的调查结果发现,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学校占18.7%,有现代化生物实验设备(如多媒体投影仪等)的占4.2%,实验室有专职生物实验员仅占37.5%“刘天学等的研究周口46所城乡中学具有生物实验室的学校有36所,占调查总数的78.3%,做演示实验的有32所,占总数的69.6%,有时做有时不做的占6.5%,从未做过演示实验的为n所,占总数的23.9%;上实验课的有28所,占总数的60.9%,有实验室但从未上过实验课的有12所,占总数的26.1%;实验课开课率在80%以上的仅有4所,占总数的8.7%,实验课开课率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半数的有27所,占总数的58.7%;教学班数与生物课教师人数之比在6:1以上的有12所,占总数的26.1%”。第三方面是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指导及实验改进方面的,如陈志棋!崔丽绮等根据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中卖验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搞好新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教学,对新增的21个实验提前进行了试做“结合他们的试验体会,对怎样做好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提供了参考”程玉对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进行了改进,改变了以前用鸡血细胞提取DNA的方法,改用洋葱细胞进行实验,操作简单,节省费用,同样达到了教学效果“李文彩对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提出了改进建议,同时在研究中指出,通过改进高中生物实验,不仅解决了实验材料!药品短缺问题,而且也节省了实验时间和实验经费”。
第四方面关于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教学方法种类很多,不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滕春喜指出生物学科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实验上,一般模式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林佩琴认为教会学生归纳分类进行应对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掌握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灵活运用实验知识和具有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边丽荣认为生物学实验应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五方面是关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研究”吴春秀在研究中指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整理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姬淑芳在研究中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实际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程序的分析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剖能力;陈博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几方面入手:传授生物实验技能和生物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第六方面是关于实验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学生评价是指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如宋汉萍等在研究中,叙述了多元评价体系的涵义!意义以及高中生物实验课程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情况” 第七方面是关于高中生物实验室的配置方面的研究“实验室的配置包括实验室的配备!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实验员的配备以及实验室资源开发等发面”如黄敏在研究中指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目标,广大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应注重加强生物实验室资源开发与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切实开展好生物学实验教学“又如林农的研究认为,实验员的职能必须由传统单纯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准备的职工职能转向协助课任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辅职能,甚至要能独挡一面地为任课教师分担学生探究性实验的部分教学工作;同时要求实验员要求做到爱岗敬业强化服务意识!具有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适应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具有仪器设备功能开发及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实验的研究,如金本钱的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将旧教材中的三个实验与新教材作进行对比分析”郭建超的研究对实验设计题的审题和解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刘枫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分为知道!理解!掌握!评价四个层次,操作目标分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定型操作和创新四个层次,情感目标分动机与兴趣!习惯!态度与品格三个层次,并对生物教材实验中各种目标的体现情况进行了阐述”。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第四篇: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背景
1、社会现实意义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时代,创新是其灵魂。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目前最紧缺的就是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教育承载着这个迫切的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这个紧要关头应运而生。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50年来真正设计和实施的一门实践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清晰的课程目标、学习活动内容领域,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这门课程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同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学校自身的追求:
我校是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也是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校,现有学生3000多名,其中外来生2000多名。莘莘学子不远而来,就是因为学校严谨的教风、浓郁的学风、严格的管理和过硬的教育质量。润物无声,凌云有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我校百年的精神传承。
因此,我们在发现了实施课改的几年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参与活动的欲望还不够积极;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尽人意;不善与人合作交流等的问题时,我校本着着力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生动活泼的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及创建品牌学校的信念。于是,在 2003年七月,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福建省分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
课题研究内容
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定位。(包括课时设置,任课教师的配置)
二、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定位。
三、不同领域活动主题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行动研究领先,在行动研究中比较、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与实践模式。改革实验研究实行滚动推进,先从实验班开始,逐步形成系列,向全校铺开。
课题研究步骤
一、尝试阶段(2003.4-2003.8)
1、组织相关教师研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文件,资料,收集优秀案例。
2、选择一、二个课题开展活动,初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
3、召开一次案例研讨,观摩课,为2003年9月进行研究作好准备。
4、制定并修改课题方案。
5、拟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年段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二、实验阶段(2003.9-2004.6)
1、由专门教师在2-5年段组织具体年段研究工作。
2、在2—5年段专门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每周两节。
3、每周到1个年段了解活动组织的动向,收集相关资料。
4、每月听取4节学生活动汇报课,开展1次汇总会,总结本月4堂实践活动课的优缺点,记录相关经验。
三、总结阶段(2004.7-2004.8)
四、推广阶段(2004.9-今后)
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课题研究实验中,我校大胆实践创新,废寝忘食地付出艰辛的劳动,忘我无私的奉献,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也获得丰硕的成果。
1、多位老师在全国总课题组、省分课题组、泉州市、晋江市各级论文、案例评选中获奖;多次在全国、省、市的课改教学活动中推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研讨课、示范课,深受与会者的肯定。2004年4月在全市举行 “晋江市综合实践研讨活动”中,我们推出了不同课型的研讨课并展示课题研究实验的成果;2004年5月,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中提供《玩具总动员》和《闽南民艺杂坛》两节研讨课,获得了北京专家组的肯定;2004年10月,在“泉州市综合实践研讨活动”中提供《多彩的服装家园》主题生成研讨课,受到各级领导、专家、老师的好评;2005年4月《走进南音》活动策划课参加晋江市、泉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录像比赛,均荣获一等奖;2005年10月,在福建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展示《人际交往活动》生成策划课,荣获一等奖。研究实验活动已经产生很大影响,对本市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
2、课题研究实验给校园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创新,乐于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形成研究的课题,并针对课题研究分成合作小组,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材料,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汇报,宣传。三年来共开发152个小课题,共完成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1105份,“采访卡”756份,“调查表”572份,“评价表”近960份,“问题卡”225份,撰写“体验日记”2120篇,“活动感言”2057篇,“自创作品”392份,“手抄报”620张。
3、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成员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对课题研究的态度,更新观念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整理收集了“实践·收获·启迪”、“创新·成长·领悟”、“课题实验组教师论文案例集”、“课题各阶段计划和小结集”、“师生活动剪影”等五本书,其中收录优秀案例,课堂实录,精选论文、学生用书、学生活动剪影以及创作的作品。
4、在课题研究实验中,专家指导组、行政、课题组成员、互相配合,通力合作,深入第一线,共同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将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焕发出精彩的光芒。
二、课题研究实验的启迪
(一)在课时设置上
在进行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学校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在课时的设置上给予了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两节连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活动内容如果是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一般能在两节课中保持高亢的热情。而如果是产生主题的背景课、设计活动方案课或汇报课,一般都很难保证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到第二堂课的结束。而且我们还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意注意不够集中,如果两节课连续上,极容易呈现出疲惫的状态。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调整,而这样做的局限是:任课教师必须兼任本班其他学科的教学,才能保证课时的安排得到落实到位。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这样的课时设置还是不够合理。于是,在第二年里,我们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每周三节课,一节单独,两节集中。据大部分教师的反映,这样设置合理、有效。一节单独课便于落实上个星期布置的任务,或者进行主题的生成,或者对这个星期的活动作个安排,而两节集中课又刚好可以开展活动,或者进行汇报。这是较多老师满意的一种设置方式。因此,为保证课时落实到位,同时又考虑到该课程主题的灵活性、生成性等特点,现在,我们课时的设置是每周三节,一节单独,两节集中。
(二)在师资配备上
权衡学校任课老师的功课安排及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本身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我们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开发。第一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既有本班的班主任,也有科任老师,还有跨越年段的其他老师,其中我们发现:跨越年段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老师有时不易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问题,在对学生做活动的具体指导有时不容易到位。第二年,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班、科任老师担任方便与家长联系,而且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的考虑,我们保留了原来本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继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安排了同年段的老师跨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后,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由本班的班、科任老师担任,在功课紧张时不容易保证课程的课时数,经常会挪作他用,不能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而采用同年段老师跨班担任的效果最为理想,既保证了课时数,也较为熟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利于操作。同时,在第二年下学期,我们还发现了因为信息技术是属于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科目,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担任,只有实用性,而没有系统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扎实,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应用。所以,在第三年的实验中,我校从三年级开始,每周增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的指导。这样,每周就有三节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一节信息技术课程。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活动有效地指导,一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效果显著。
(三)在课程资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我们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1、主题确定由完全由学生生成到学校有规划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性。在第一学期的实验中,由于对课题生成性的片面理解,认为施于学生的任何活动主题都是生成的,导致活动进程缓慢。同时发现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有的活动主题泛、大,有的没有研究的价值,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但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会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在第二学期里我们立足社区环境资源特色,确定学校总课题——《走进安海》。再根据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探索能力,产生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子课题:二年级以“家乡的风味小吃”为主线、三年级以“家乡的风俗习惯”为主线,四年级以“家乡的支柱产业”为主线,五年级以“家乡的名胜古迹”为主线来开发课程资源。实验了一学期下来,发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但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生成性。生成性,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要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和选择的。因此,在这些预成的主题下,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如二年级,在学生品尝了安海的各色风味小吃后,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桔红糕”,就产生了《品说桔红糕》这一主题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在获知安平桥(五里桥)被列入泉州十八景,他们想进一步探索安平桥的过去和现在,就产生了《漫话安平桥》这个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因此,我们发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当然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要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肯定其存在价值,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2、活动课题主线由单一地关注家乡扩展到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贯穿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多方面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构成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在实施一学期的“走进安海”系列活动后,我们发现我们探究的范围太狭隘了。于是,在第二个学期实验时,我们重新确定学校活动课题总主线——《童眼看世界》,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探究能力,生成各年段的活动课题的子主线。如:二年级以“小小的我”为主线,包含:我的出生、认识我自己、我的身体、我爱我自己等;三年级以“我的家庭”为主线,包含:我的爸爸妈妈、父母的节日、尊老爱幼等;四年级以“我的学校生活”为主线,包含: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学习用品、我的校园、我为学校出谋献策,校园植物户口簿等;五年级以“我们成长的地方”为主线,包含: 家乡的风味小吃、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的名胜古迹等;六年级则以“我们与社会对话”为主线,包含:环保、青少年成长话题,社会问题等。这个活动主线包括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艺术方面、科学方面、环保等方面,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经过将近一年的实施,我们发现产生的活动主题范围扩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很多,为探究与深度体验做了有利的保证。
3、活动模式由表演式的汇报课到主题策划课到方法系统指导的常态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如邹开煌教授说的“上什么,怎么上?”对于大多数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具体的操作。因此我们在2003年的4月召开了第一次的案例研讨活动,初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确定主题→制定方案→采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整理→进行交流汇报。教学实践的结果显示,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处理信息,教师往往要用很大的力度去逐个指导,而且活动周期长。
因此我们思索,是不是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先要让学生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要做什么,如何做。例如,要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设计活动方案;学会进行调查、进行访谈、进行实验;学会处理收集回来的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实验中,我们首先把第一次案例研讨活动中学生的所有活动过程的录像和学生汇报时的资料呈现给孩子们,让学生们看看录象中的学生是怎么样生成课题,怎样探讨活动方案,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到菜市场、水果摊、新华书店、超市等地进行调查的实况录像,以及他们采用了哪些形式进行汇报等一些形象生动的资料代替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解说,让学生先模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但是不是所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经历四、五个活动阶段?是不是所有的汇报都要逐个地介绍?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摸索。我们把原来的活动课程的内容和综合实践的调查,采访相结合,在低年级推出了短周期的活动。如《品说桔红糕》和《玩具总动员》这两个活动都只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并进行社会简单的调查。第二个阶段把调查的内容进行简短的汇报,并当场在课堂上进行设计和制作。而在《漫话安平桥》的汇报课上,我们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们离开座位,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到其他小组去参阅收集到的资料,然后讨论交流自已的感想、困惑及收获,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延伸到课堂。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们容易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增强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于是我们结合某个活动主题的某个情景侧重对学生渗透
一、两种活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地以内容为载体,进行系统、有趣、实效地活动方法指导,从而强化、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如:在《多彩的服装家园》主题生成课中,教师重点对学生进行制定和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在《走进南音》活动策划课里,教师既放手让学生探究,自己找路走,又恰当指导,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会了问卷调查、上网查资料、采访、宣传等探究方法。在《网络“利”与“弊”知多少》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的总结及写好活动的结题报告。
如今,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已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常态课,课堂上老师们能轻松驾驭,活动中学生们能自主、顺利、有序、深入地开展。
4、评价形式由教师的单向评价向各种形式相结合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本课程的开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刚开始实验时,我们强调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如: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还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但是这样的评价还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是单向的评价。
第二个学期,我们开始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引入评价表,评价表中有小组评、自评和教师评。小组评即小组长组织大家用举手表决的办法来评定;自评就是给机会给学生提出小组评自己评得不合适的地方;教师协调就是教师介入组织学生重新评,帮助学生公正的评价。在评价完成之后,充分考虑学生是否接受评价成果,给学生“申诉”的机会,这不仅体现了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更体现了评价是民主、平等的过程。
第二年,我们又采用了星级评价。通过观察,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采用即时评价的方式,及时地奖励各种激励星。如:在小组中团结合作,就能得到一个“合作星”;在成果汇报时表现突出就能得到“汇报星”;在活动中积极动脑筋,想出了新方法新点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就能得到“智慧星”;在活动中能搜集整理好资料,就能得到“资料星”„„这样让每个孩子及时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学生搜集在活动过程中所得的星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表现,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卡”上设计了一个“光荣榜”,让学生把所得的各种星贴在上面,同时学生每得5颗星就可以换一件小礼品(一张表扬卡、一个成长记录袋、一张活动照片、一本记录本等),在学生中形成了你争我夺的氛围。
现在我们的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有口头语言评价、书面评价、星级评价、表格评价、成长袋评价、网上自助评价;有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兼顾结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
(四)在课题组制度建设上
综合实践不是校本课程,但是依托校本开发的管理和机制。教研不是口号,其真正有效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1、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的研讨。规定每双周二下午2-3节全部课题组教师集中多媒体教室进行专题教研。教研的内容主要有:围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教研、观看课堂教学录像和专家讲评,教师的专题讲座,集中的课堂观摩与交流等。
2、采用在职培训。对综合实践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对大学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进行的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学生奠定基础。
3、量化评估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期初每位实验老师必须制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活动台历、活动设计,每学期最少要提供一堂校级公开观摩课,要有教案,课堂实录、反思。期末对整学期进行回顾和总结,提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有价值性的资料,课题组用《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成果考核表》来评价和考核教师的工作,肯定有突出成效的教师,推选在课题组中作讲座。
总之,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真正地与新课改走到—起。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从今天开始。今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我校仍将风雨兼程,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弘扬科研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力争再创另一个新辉煌。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近几年,我校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以“实践、发展、创新”为主体,以综合性、开放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环节,以研究性活动为主要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工作,从课程整合、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入手,不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让师生都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汲取快乐,在收获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转变、实践、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面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并对每位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现代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即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①。其中,“学会认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即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合作和交往;“学会生存”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从生活的角度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由此看来,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怀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从小学到中学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此,综合实践活动正式以“课程”的身份进入了中小学校园。然而,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遇到了诸多的阻碍,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指导纲要”的精神也无法很好地落实。因此,为了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途径,我校自XX年3月开始进行对此项内容的研究,到2010年3月,已走过了整整四年,在这四年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颇多。
一、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有效地实施途径,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总目标: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以“实践、发展、创新”为主体,以综合性、开放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环节,以研究性活动为主要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工作,促进学生在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策略
(一)制度保障
1、成立课程实施的领导机构。为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内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要求。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程计划的实施,学校实施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情况的宏观调控,并指导班级活动计划的制定,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并做好活动过程材料的收集、归档。
2、定期开展评比活动。每学期开展优秀活动案例、活动设计、论文、学生活动过程性材料等评比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把比赛结果纳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袋,作为学期“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并把优秀的作品汇编成册。
3、每半月举行一次学生作品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校和班级都建立了作品展示台,学生把自已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学生进行评价,并择优张贴在“学校展示台”和“班级展示台”,每半月组织一次全校的“作品展示会”,让师生在展示中交流、提高,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学习提升
学习是发展,是超越自我的必备条件。学习理论资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的支撑点。
1、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除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等,还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为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找到理论支撑。
2、创设展示交流学习的时空,为教师学习注入动力源泉。实行“向你推荐一篇好的作品”的制度。每次教研前提供一定的时间,由教师介绍学习内容,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已的理解,并做反思评价,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让教师在学习、品评、赏析、总结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以“课例”为载体,拓展学习时空。学校组织教师观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光盘),走进学校教师的课堂。要求运用所学理论,结合自已的实践,对个案进行剖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同时对比课例谈谈“自己的设计”,让教师在比较、反思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技能”。
(三)课程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课无定势,目标更无定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不断探索开发新的课程,达到课程资源高效利用、实验研究巧妙推进、课题成果遍地开花的效果。
1、让学生在课程整合中培养兴趣
在新课程重实践的思想引领下,我们要求进一步深化所有任课教师的综合实践意识,要求大家以“生活化”、“探究化”、“活动化”的角度来看待所指导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广义的概念指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我校通过组织各学科教师的再学习,分年级把每个学科可以进行拓展应用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重组和提升,我们由此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面拓展到各个学科中的延伸性实践活动,如由语文引申的说话与写作的实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实践,用英语与人交流的实践……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途径,从而在相关课程中培养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让学生在劳动技术中找到乐趣
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劳动技术课程重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并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构建起以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学科新体系。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技术能力,注重学生技术意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并以“科学一技术一社会”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技术的本质、地位、作用和价值,增强技术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终生发展要求奠定基础。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我校更注重上好劳动技术课,让学生在劳动技术中去实践、去发展、去创造,从而找到乐趣。我校教师在贯彻劳动技术新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新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必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积累、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接受性教学方式,采取“引导→启发→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还根据劳技学科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学生作品展示与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和制作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劳技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劳动技术中找到乐趣。
3、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中收获快乐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我校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要求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中收获快乐。
4、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健康成长
小学教育不能完全把学生关在书本中和教室里进行,而要发挥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因素的作用。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我校在每个假期都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本地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有特色地安排学生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在去年寒假,我校开展的“五个一”活动项目就有:抄写春联20幅,自编春联2幅;选看1-2部内容健康的影视片,写出心得体会;走访工厂、企业家、老红军、老干部、工人、农民,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写一篇调查报告;为困难户、军烈属、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写出感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生产劳动,家长写出书面鉴定,学生学出书面报告。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了解了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