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鄂政发(鄂教政发[2010]5号)

时间:2019-05-12 06:3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鄂政发(鄂教政发[2010]5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鄂政发(鄂教政发[2010]5号)》。

第一篇: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鄂政发(鄂教政发[2010]5号)

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鄂政发[2010]16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市、州、县、神农架林区教育局,江汉油田教育集团: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0]16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行动计划”重要性的认识

鄂政发[2010]16号文件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当前关键在于抓好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要将思路战略方案化、方案谋划项目化、项目实施具体化。全面推进“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省政府文件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行动计划”为载体,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此为抓手统筹协调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和各项工程,以此为主线全面推进我省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把推进“行动计划”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均衡发展上来,把各种资源配置吸引到均衡发展上来,把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到均衡发展上来,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进一步明确要求,抓紧制定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 “行动计划”包括“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4项工程,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2项机制。为推进工作落实,省教育厅会同省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稳步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鄂教发[2010]9号)。省教育厅制定了《湖北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实施意见》、《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和《湖北省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实施意见》,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抓好落实。2010年是“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的关键一年,各市、州要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尽快报教育厅。各县(市、区)要研究制定和推进实施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方案。2009年已经启动这项工作的县(市、区)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方案,并将方案报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三、进一步改革创新,及时总结“行动计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

为鼓励改革创新,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开展“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的通知》,制定了《2010年教育改革发展调研计划》。今年,省教育厅将总结一批典型,推广一批经验,创新一批模式,推出一批成果,并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各地的工作经验。各地要按照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创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各地在推进“行动计划”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请及时报省教育厅。

四、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争取本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推进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负责对所辖县(市、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指导、督促、检查、监督。各县(市、区)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具体负责研究规划、落实措施和组织实施等工作,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

附件:

1、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意见

2、湖北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实施意见

3、湖北省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实施意见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1:

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实施意见

为提升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0]16号)的要求,现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进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

1.合理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人口和生源变化、师资队伍现状,综合考虑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科学制定本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测算本地教师编制,适当留有余地。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办发[2001]74号文件规定的增编因素,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分散地区的师资需求,合理确定规模小、成班率低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基本编制配备标准。落实中央编办发[2009]6号文件的规定,完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及时调整接收流动人口子女较多学校的编制。

2.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编制状况进行严格清理。凡被挤占、挪用和截留的编制,应立即归还,优先调整到急需编制的学校。坚决杜绝并查处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吃空饷”情况。

3.统筹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统筹使用。商有关部门同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核定的总量内,统筹掌握2%左右的编制和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根据需要直接调配使用到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

二、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补充机制 4.继续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继续实施“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含“特岗计划”),改进管理办法,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从教。今后,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主要从服务期满的资教生(特岗生)和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招聘录用。经人事部门同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将服务期满的资教生直接考核聘用到义务教育教师岗位。

5.建立完善定期补充教师的良性机制。缺编的地方,根据空编情况,每年为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补充教师,严禁“有编不补”、“有岗不聘”、大量聘用代课教师。满编的地方,根据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实际需要定期补充合格教师,新补充教师数原则上不低于自然减员人数。超编且教师年龄老化的地方,经编制部门批准,可采取“先进后出”等办法补充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持教师队伍活力。新补充教师优先安排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紧缺学科岗位,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优先用于充实农村骨干教师队伍,解决部分地方出现的骨干教师断层的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鄂发[2008]10号文件精神,在教师编制总量内,优先考虑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的配备。

三、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6.启动第二期“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从2010年起,继续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服务,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各方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模式,用5年的时间,集中培训10万名中小学教师和校长。

7.实施“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从2010年起,每年在全省遴选一批具有良好职业前景的优秀教师和校长,通过集中培训、挂职跟岗、在岗研修、出国深造、导师引导等多种方式,增强职业理想信念,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教育理论素养,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卓越的教师和校长提供良好的平台并奠定扎实的基础。

8.实施“中小学教师跟岗学习计划”。在全省设立200个省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跟岗学习基地,选派教师到基地跟岗学习。各市、州、县也要在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义务教育学校建立本地教师跟岗学习基地或观摩学习基地,安排本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边远地区学校教师跟岗、观摩学习。

9.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与学分登记制度。中小学教师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在培训周期内,须累计完成240学时的专业素质提高培训,其中集中培训原则上不得少于120学时。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须完成120学时培训,其中集中培训不得少于60学时。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学分登记制度。

10.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与资源整合。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制定本地区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培训资源的整合,明确任务职责,提高培训效益。除积极组织参加国家和省实施的培训项目外,各地要设立相对稳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项目,做到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积极推进校本研修,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实现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

11.大力推进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支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免费教育师范生培训计划,创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教师教育与在职教师培训联动机制。省教育厅在全省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实习基地,定期选派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各县(市、区)要主动与师范院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等学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

四、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与培训的力度 12.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交流制。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每届任期为3-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原则上要交流。县(市、区)要建立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定期选派一批城镇优质学校副校长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正职;选派一批优质学校优秀中层管理干部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担任校领导;选派一批农村学校校长到城镇学校担任领导职务。今后选拔任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任职经历作为重要条件。

13.实施“中小学校长挂职培训计划”。选派一批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挂职锻炼。建立100个省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挂职培训基地,以挂职锻炼方式培训中小学校长。各地要制定本地中小学校长挂职锻炼和业务培训计划,并将中小学校长培训经历和学时要求作为任职和聘用的重要条件。

五、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合理流动

14.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深入实施“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通过下乡支教、对口支援、巡回讲学、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省教育厅每年组织湖北名师、特级教师开展巡回讲学授课。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原有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城市和县镇中小学教师支教期间的工作表现,应作为晋升教师职务、评优、评选特级教师等的重要依据。湖北名师、特级教师、副高以上职称教师达到退休年龄后,自愿到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任教的,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延退。

15.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定期轮岗交流。进一步淡化教师身份管理,强化教师岗位管理;淡化教师的校籍管理,强化教师的县域管理。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达到一定年限要轮岗交流。原则上县域内每年义务教育教师城乡交流、校际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10%。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分流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进一步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为教师队伍的轮岗交流与合理流动创造必要的生活条件。

16.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教师法》明确规定,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的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各地要在县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尽快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建工作专班,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相应制度,统筹规划,形成合力,特别是在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资金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取得实效。省教育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对实施成效明显的地方加大“以奖代补”力度。

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对口支持 17.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基础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城市圈教育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一校制”、“捆绑式”、“集团化”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资源共享。鼓励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开展“一带一”、“手拉手”等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持与帮扶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统筹管理,对地域面积广、教学点分散的农村地区,可以乡镇(学区)为单位进行统筹,实现教师统一调配、统一备课、统一考评;乡镇(学区)的骨干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可实行走教制度,开展送教下乡,扩大教学服务半径。

七、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18.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继续举办师德论坛。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加强对师德典型的培养和宣传,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建立并不断充实“151”师德典型人物事迹资源库,做好跟踪培养和动态管理工作。从2010年起,在全省组织开展“十佳师德模范”和“十佳校长”评选表彰活动。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定期表彰中小学教师制度,表彰名额要向农村学校倾斜。

19.建立健全师德监督考核和师德档案制度。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档案建设,完善师德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把思想道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绩效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严格禁止教师有偿补课行为。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对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要严肃处理。

八、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20.加大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力度。省教育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等教师培训项目。各地要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和地方教育附加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统筹安排县域内教师培训工作。中小学校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21.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义务教育教师按照国家和省政策规定应该享受的工资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必须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义务教育教师实施绩效工资时,可按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以内的水平确定农村教师津贴标准。

22.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督导评估。教育督导机构要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情况、培养培训和补充交流情况以及经费投入、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附件2:

湖北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

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0‟16号)精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现就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

1.建设一批中小学德育精品课程。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德育课的质量和水平。组织开展德育课“精彩一课”和优质教案、课件评选,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2.开展班主任争先创优活动。从2010年开始,每年评选10名“湖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各地要开展班主任的争先创优活动,树立班主任工作典型,推广班主任工作经验,形成争当班主任、当好班主任的氛围,促进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建设一批校园文化先进学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创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制定校训、校旗、校歌,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先进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努力在中小学形成使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形成教师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形成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

4.建设好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全面完成国家扶持我省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任务。推进项目空白县(市、区)开展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依托基础设施好的乡镇中心校或其他社会资源,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一批乡村青少年活动场所。在城市人口居住集中的社区建立一批青少年活动之家,为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提供条件。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改革办学模式,采取“联校走教”等形式,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配齐学科教师,促进师资均衡。中小学课程开齐率、课时开足率要达到100%。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逐校(点)课程、课时情况公告制度。

6.开展校本课程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在全省中小学广泛开展校本课程特色学校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总结校本课程建设经验,提高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形成学校课程特色,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课程基础。

7.深入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加大教育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开展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教育能力培训,组织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

三、建设高效课堂

8.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优化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加强教学程序、教学环节、课外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常规管理。各级教研部门要采取教学视导等方式评估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定期对中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进行逐校检查、验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定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优劣,对管理好的给予表彰,管理差的进行通报批评。

9.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省教育厅将建立网络研修制度,搭建有效教学网络研修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前移到课堂,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和指导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要广泛开展优秀备课组创建活动,把备课组建设主动参与、密切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型组织,成为教师交流、互助和发展的平台;开展优秀校本教研学校创建活动,促进学校搭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师成长平台。

10.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将每年10月定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月”,集中开展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各项活动,通过“教学质量月”活动,引导学校和社会关注教学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深入开展体育艺术教育活动

11.开展全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及体育大课间、集体跑操、广播体操等体育活动,开好春秋两季体育运动会,保证学生每天在校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12.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在全省中小学校普及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师资、课时、基地的落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省、市、县每年举办一届全省中小学校“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现场展演活动。

13.开展科学避险、安全逃生教育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将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课、健康教育课内容,每学期不得少于2课时将科学避险、安全逃生教育活动纳入课外教育的内容。组织好全省中小学校“安全逃生演练教育活动周”活动。中小学要利用社会实践课、学生军事训练、课外活动、学校运动会等载体,开展经常性的模拟紧急疏散演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逃生避险知识、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五、推进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

14.合理确定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落实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妥善解决中小学生“择校”问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确定每所公办学校就近接收学生的范围,并于每年秋季开学前向社会公布。

15.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普通高中招生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严格规范招生范围和方式。各市州要研究制定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现行招生考试政策中加分(或降分录取)项目、分值和范围逐一清理和规范。

16.建立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全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分析各县市教育质量总体水平和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差异情况及其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17.建立义务教育学生学籍网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学籍网络管理平台,学生学籍注册、转学、休复学等基于网络实施,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情况可通过网上查询认证。

附件3:

湖北省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0‟16号)文件精神,实现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全面覆盖、全面关爱,使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为留守儿童建立快乐平安的学习家园

1.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和发展情况专门档案,内容包括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及变化情况。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建立互动机制。建立学校与监护人互动机制。通过家访、制作联系卡、召开监护人会议等方式,向监护人告知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表现,做好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工作的建议。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互动机制。通过开通亲情电话、电子邮箱和网络聊天,组织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进行情感交流。

3.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学校要采取学校与家庭结对、教师与学生结对、学生与学生结对、家庭与家庭结对等多种帮扶形式,帮助留守儿童,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得到关爱与帮助。

4.建立课外生活管理制度。有寄宿条件的学校要优先为留守儿童提供寄宿,并安排专职人员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加强养成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要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充实留守儿童课外生活,消除孤独感。

5.开展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咨询。要针对儿童青春期特征,加强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知识教育与辅导,帮助排解各种困惑;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关爱,为流动人口子女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6.认真落实“两为主”的入学原则。各地要按照“两为主”的原则,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免试入学。要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城镇化进程,逐步扩大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数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相对就近入学。

7.简化入学程序。流动人口按要求备齐子女入学有效证件后,向暂住地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由暂住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到公办中小学校或委托民办学校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原则上可在流入地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升入流入地高中学习。对中途因父母工作变动等原因需要转学的,应随时办理转学手续。

8.保障受教育权益。流动人口子女在收费补助、评优表彰、入队入团及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常住户口的学生应混合编班、同等教学。其学业完成后,经考试考查合格,暂住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或学业证明。

9.创建平等互纳的校园文化。学校要通过和谐校园建设等活动,在学校形成平等、和谐、互纳的人际关系,促使师生认同、尊重、关爱流动人口子女,为流动人口子女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要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要通过结对帮扶、互助互学等形式,培养流动人口子女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认同感。

三、加强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关爱,让特殊教育学生得到特殊的爱

10.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农村地区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争取五年内达到90%以上;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具有一定接受能力的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

1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管理和经费投入。各地要按国家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的要求,认真做好申报、建设和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教师福利。不得截留和挪用特殊教育经费。

12.做好随班就读工作。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并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特殊教育学校要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指导随班就读教学工作,保证随班就读质量。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县(区)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随班就读水平。

13.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提高残疾学生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能力。要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1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教学校招聘教师,要优先录取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毕业生。要将特教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教师承担随班就读教学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并纳入绩效考核。要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评先表彰的比例。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鄂政发〔2008〕24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8〕24号 【发布日期】2008-04-18 【生效日期】2008-04-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鄂政发〔2008〕24号)

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8年2月18日召开的省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四月十八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第一章总则

一、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的新一届省政府,根据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结合省政府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则。

二、省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

三、省政府工作的准则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省政府工作要切实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调,坚决维护省委的核心领导,坚决服从省委的统一部署,把省委的决策部署化为政府的自觉行动,创造性地加以落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二章组成人员职责

四、省政府组成人员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执政为民,忠于职守,求真务实,勤勉廉洁。

五、省政府实行省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省长领导省政府的工作。副省长、秘书长协助省长工作。省长出国访问期间,由常务副省长主持省政府工作。

六、省长召集和主持省政府全体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省政府全体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七、副省长、秘书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省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副省长、秘书长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八、秘书长在省长领导下,协助常务副省长处理省政府的日常工作。

九、各委员会、各厅、各办公室实行主任、厅长负责制,由其领导本部门的工作。

省政府各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省政府的规章、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履行行政职责。

省审计厅在省长领导下,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十、省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维护政令统一,切实贯彻落实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省政府各部门的立场必须和省政府的立场完全一致,不能只代表某个方面的利益。部门之间要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尤其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和事项,要及时沟通、相互支持、通力协作,不能相互推诿、扯皮。

第三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十一、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十二、加强对全省经济运行的引导与调控,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市场执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十四、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十五、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章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十六、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十七、省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依法要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省政协通报并协商。重大行政决策的立项、论证和评估一般都应当邀请省人大代表参与,并重视征询省政协委员的意见。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和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决策事项提出的重要意见、建议和提案,要认真研究,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答复。

十八、省政府各部门提请省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经专家或研究、咨询机构等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论证;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当充分协商;涉及地方的,应当事先听取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必要时应举行听证会。

十九、省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和社情民意反馈制度。

二十、省政府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建立和完善民主科学决策的监督制度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省政府办公厅要加强督促检查,通过明察暗访、情况通报等多种方式,建立督查信息反馈机制,提高督查质量和效率,确保政令畅通。

第五章坚持依法行政

十一、省政府及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依法治省方略,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行政权力。

十二、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制定政府规章,修改或废止不相适应的政府规章、行政措施或决定。拟订和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原则上都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

政府规章实施后要进行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完善。

十三、省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省政府的规章、决定、命令,并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确保政令统一;涉及两个及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由省政府制定规章、发布决定和命令,或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其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事项,应当事先请示省政府;部门联合制定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发布前须经省政府批准。部门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及时报省政府备案,由省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并定期向省政府报告。

十四、提请省政府讨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审议的政府规章草案由省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或组织起草,政府规章的解释工作由省政府法制机构承办。

十五、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论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六章推进政务公开

十六、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十七、省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省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政策,除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布。

十八、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群众广泛知晓的事项以及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均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依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

第七章健全监督制度

十九、省政府要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负责地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依法备案政府规章;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十、省政府各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要积极出庭应诉、答辩,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行政判决和裁定要自觉履行。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省政府报告。

十一、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健全政府层级监督制度。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及时纠正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并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各地政府及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十二、省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对新闻媒体报道和各方面反映的重大问题,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省政府报告。

十三、省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省政府领导同志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

十四、省政府及各部门要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

第八章加强廉政建设

十五、省政府及各部门要从严治政。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负责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及失职、渎职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十六、省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公务接待,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地方的送礼和宴请。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

十七、省政府组成人员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央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第九章会议制度

十八、省政府实行省政府全体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政府专题办公会议制度。

十九、省政府全体会议由省长、副省长、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的各委员会主任、各厅厅长、各办公室主任组成,由省长召集和主持。省政府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重要指示、决定和会议精神;

(二)讨论决定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三)部署省政府的重要工作;

(四)通报形势,讨论其他需要省政府全体会议讨论的事项。

省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安排市(州)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十、省政府常务会议由省长、副省长、秘书长组成,由省长召集和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和讨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重要指示、决定,提出贯彻意见;

(二)讨论决定省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三)讨论通过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议的议案;

(四)审议通过由省政府制定和公布的政府规章;

(五)通报和讨论省政府其他事项。

省政府常务会议一般每周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十一、省长、副省长召集并主持省政府专题办公会议,研究、处理省政府工作中的一些专门问题,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

十二、提请省政府全体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由省政府分管领导同志协调或审核后提出,报省长确定;会议文件由省长批印,汇报材料由省政府分管领导同志批印。省政府全体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的组织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会议议题和汇报材料于会前送达省政府领导同志。

十三、省政府领导同志不能出席省政府全体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向省长请假。

省政府各部门参加省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必须是主要负责人,除汇报单位外,一律不带副职或助手。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不能与会,会前必须向省政府办公厅请假,由省政府办公厅汇总后向省长报告。

十四、省政府全体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的纪要,由省长或常务副省长签发。

十五、省政府及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减少数量,控制规模,严格审批。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全省性会议,要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应由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全省性会议,不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召开,不邀请市(州)、县政府负责人出席,确需邀请的须报省政府批准。全省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

第十章公文审批

十六、各地、各部门报送省政府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湖北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的规定。除省政府领导同志交办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事项外,一般不得直接向省政府领导同志个人报送公文。各部门报送省政府的请示性公文,涉及其他部门的,应事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部门间如有分歧意见,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协商,达成一致;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办理建议。

十七、各地、各部门报送省政府审批的公文,由省政府办公厅按照省政府领导同志分工呈批,并根据需要由省政府领导同志转请其他省政府领导同志核批,重大事项报省长审批。

十八、省政府制定的政府规章,发布的决定、命令,向省人大或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以及人事任免事项,由省长签署。

十九、省政府正式文件(鄂政发、鄂政文),经分管副省长审核后,由常务副省长或省长签发;省政府函件(鄂政函),一般由分管副省长签发,如涉及重大事项,由秘书长审核、分管副省长签署意见后,报常务副省长或省长签发。

省政府办公厅正式文件(鄂政办发),一般由分管副省长或秘书长签发,如涉及重大事项,由秘书长审核、分管副省长签署意见后,报常务副省长或省长签发;省政府办公厅函件(鄂政办函),一般由分管副秘书长签发,如有需要,报秘书长、副省长或省长签发。

十、省政府及各部门要进一步精简公文,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或联合发文,不得要求省政府批转或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要在严格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加快网络化办公进程,提高公文处理时效。

第十一章纪律和作风

十一、省政府组成人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部署,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做到勤政、廉政、善政。

十二、省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省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省政府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做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省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代表省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个人发表涉及未经省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或文章,事先须经省政府同意。

十三、省政府各部门发布涉及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信息,要经过严格审定,重大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十四、省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外事纪律,严禁泄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等,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十五、省政府组成人员要做学习的表率,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建设学习型机关。

十六、省政府及各部门要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短文,少讲话、讲短话”的务实作风。省政府领导同志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要地方负责人到行政区域分界处迎送;不吃请,不收礼。

十七、省政府领导同志不为部门和地方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因特殊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一般不公开发表。省政府领导同志出席会议活动、下基层考察调研的新闻报道和外事活动安排,按有关规定办理。

十八、省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省长离鄂出访、出差和休假,应事先报告省委书记和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副省长、秘书长离鄂出访、出差和休假,应事先报告省长,由省政府办公厅通报省政府其他领导同志。

省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离鄂外出,应事先向省政府办公厅报告,由省政府办公厅向省政府领导同志报告。

省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适用本规则。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鄂政发[2011]19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

鄂政发[2011]19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通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在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积极参加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努力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科学民主决策,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行政问责,规范行政行为,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等58个单位“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称号(名单附后)。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推广示范单位的先进经验,各级行政机关要以示范单位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为服务和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

附:

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教育局

武汉市国家安全局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武汉市江岸区地方税务局

武汉市青山区地方税务局

黄石市司法局

大冶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谷城县人民政府

襄阳市环境保护局

襄阳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襄阳市民防办公室

襄阳市气象局

襄阳市卫生监督局

老河口市地方税务局松滋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文化局

荆州市统计局

荆州市国家税务局

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宜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宜昌市公安局

宜昌市民政局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宜昌市交通运输局

宜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宜昌市国家税务局

十堰市公安局

应城市人民政府

孝感市审计局

孝感市烟草专卖局

钟祥市人民政府

荆门市财政局

荆门市审计局

荆门市物价局

鄂州市财政局

鄂州市交通运输局

武穴市人民政府

黄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赤壁市人民政府

咸宁市国土资源局

随州市国家税务局

建始县人民政府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仙桃市彭场镇人民政府仙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仙桃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仙桃市地方税务局

潜江市高石碑镇人民政府潜江市农业局

潜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潜江市粮食局

天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交通运输局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鄂政发〔2007〕68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7〕68号 【发布日期】2007-10-25 【生效日期】2007-10-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鄂政发〔2007〕6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加快了全省国土绿化步伐,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但是,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局部地方稳定性还比较差,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有效的增收门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三是延长的补助期结束后,确保退耕农户人平达到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和1亩高效经济林。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统一政策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

二、政策内容

(一)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我省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省财政将补助资金直接下拨各工程县(市、区),各县(市、区)根据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结果将补助资金兑现到退耕农户。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要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二)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对国家下达我省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恩施州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县(市、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

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区、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省财政将比照此办法,包干到县(市、区)。专项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国家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待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三、认真落实配套措施

(一)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对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对我省每亩补助600元。全省退耕还林有关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二)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灶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采取中央和省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三)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生态位置重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贫困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省重点扶持十堰、恩施、宜昌等市(州)实行易地搬迁,帮助搬迁退耕农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四)切实抓好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各地要将补植补造纳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并与低产林改造相结合。在确保补植补造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退耕农户低产低效林改造步伐。要通过阶段验收和县级自查,全面掌握需补植补造的具体地块和面积,做好种苗准备,采用良种壮苗,提高补植补造质量。同时,加强搞好幼林抚育管理,全面完善“三防”(防人畜危害、防治病虫害和防止森林火灾)工作,加大对经济林的抚育力度,搞好嫁接、修剪、施肥等工作,确保尽早见效受益。要对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五)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继续使用好中央和省按原计划安排的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统筹协调,确保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引导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六)继续支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要通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后续产业,并与林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打下良好基础。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推广林草、林药、林果等立体种植模式,增加退耕农户退耕后的经济收入,为退耕农户庭院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同时,依靠自身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林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网络,带动退耕农户增收致富。要加强组织引导,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七)调整制订退耕还林规划。各地要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耕地底数和需要继续退耕还林的面积。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局等部门要对各地提出的需要退耕还林的规模进行核查,根据核查结果和国家调整的规划,编制全省退耕还林工程规划,为国家再次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作好准备。

(八)加强荒山绿化和生态建设步伐。要加快现有荒山造林绿化步伐,推进生态建设。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根据各地实际,在明确所有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明确经营主体。要制订优惠政策,加大荒山绿化和生态建设投入。省财政按国家标准对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安排相应资金,用于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各地财政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确保荒山绿化和生态建设质量。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各工程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原则,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省西部开发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和补植补造规划等。规划要综合考虑还林的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规划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西部开发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局、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的规划作为安排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

从2008年起,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省财政按省核定的各工程县(市、区)退耕还林面积,每亩每年安排1元省级工作经费,工程县(市、区)每年每亩落实2元工作经费和工程管理经费。各工程县(市、区)工作经费安排方案要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省有关部门。

(三)强化监督,严格检查。工程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核实退耕还林面积,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及专项资金。对于不认真执行中央和省政策的,根据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的责任。监察、审计、发展改革、财政、林业、农业、移民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利益,把这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地要从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鄂政发〔2006〕82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6〕82号 【发布日期】2006-12-31 【生效日期】2006-12-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鄂政发〔2006〕8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创新的关键时期。为培植新兴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大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实际,制订《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旅游业发展态势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1、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五”时期,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32亿人次,年均增长12?91%;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985亿元,年均增长15?96%。接待入境旅游者353?4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75?0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78?46万人次),年均增长15?33%;旅游外汇收入10?89亿美元,年均增长14?41%。接待国内旅游者3?29亿人次,年均增长11?48%;国内旅游收入1898亿元,年均增长16?08%。2005年,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73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7%。我省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十五”期末,全省已评定国家质量等级旅游景区99家,其中4A级24家、3A级34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旅行社67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2家、出境旅游组团社19家;星级饭店527家,其中五星级6家、四星级31家;长江星级游船26艘,其中四、五星级游船17艘,居全国首位;设有旅游院系的大专院校28所,旅游中专22所,职高56所,是全国旅游教育较强的省份。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3、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先后安排我省旅游国债和旅游专项资金3?6亿元,促进了三峡黄牛岩和大坝旅游区、神农架天燕和大九湖、武当山太子坡和南岩、东湖落雁景区、大别山、九宫山、陆水湖、巴东神农溪、秭归九畹溪、五峰柴埠溪、长阳恩施清江闯滩、梭步垭、坪坝营等重点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十五”期间全省招商引资项目315个,投资总额337?09亿元,外方投资合同金额301?05亿元,到位资金110亿元,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省内旅游企业加快改革步伐,80%的企业完成了企业改制,民营化程度大大提高。

4、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成效。以“一江两山”为重点,辐射带动全省旅游整体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鄂渝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中部6省达成了旅游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了旅游区域协作。传统观光旅游提档升级,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蓬勃兴起,专项旅游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多层次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欧美远程客源市场加快成长,日韩及东南亚市场日益巩固,港澳台市场恢复增长。外省入鄂游大幅增长,省内循环游更趋兴旺,城郊周末休闲度假已成时尚。双休日、黄金周旅游成为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5、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一江两山”、武当山、神农架、大别山四次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并专门召开全省旅游工作大会,研究“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问题;省人大颁布实施《湖北省旅游条例》,依法治旅取得明显成效;省政府批复实施《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全省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并以鄂政发〔2001〕47号文件下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订了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省政协十分关注旅游发展,加强旅游考察调研,督促提案的落实。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三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交通部、水利部等6部委联合编制了《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动长江三峡旅游步入发展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武汉、宜昌、襄樊、十堰、荆州、鄂州、荆门、钟祥、赤壁等9个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为我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对外形象窗口。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6、旅游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截止2005年,全省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1?3万个,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06?5万个,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仅纳入管理的“农家乐”项目达3904家,涌现出神农架、武当山、巴东神农溪、秭归九畹溪、五峰柴埠溪、黄陂木兰天池等一大批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的典型。同时,旅游业发展还带动了交通、商贸、文化、体育、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推动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当前,我省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在“十一五”时期认真研究解决。一是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优势,缺乏跻身全国前列具有一流开发水准、一流服务设施、一流管理水平的精品景区;二是国际航线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重点旅游区域的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交通条件还有待改善,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仍比较突出;三是旅游管理体制有待理顺,产业联动、区域互动、整合营销的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四是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行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环境

1、机遇和条件。一是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二是“十五”以来,全国和我省基础设施尤其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老百姓出门旅游更加方便;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老百姓对旅游、文化等消费支出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四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为我省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五是三峡工程竣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全国八艺节等重要事件将为我省扩大入境旅游提供良好的机遇;六是旅游需求的个性化、理性化将有力推进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2、困难和挑战。一是近年来国内已基本形成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大西南、大西北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在国内旅游的大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二是从中部地区看,湖北周边省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态势较猛,特色初现,给我省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三是一些景区内部交通还存在明显不足,神农架、恩施等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的可进入性仍然较差;四是主要旅游景区接待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实施精品带动战略,着力打造“一江两山”国际旅游品牌,加快鄂西生态旅游圈和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建设步伐,提高我省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和谐发展。正确处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资源特色,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景区和拳头产品,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开发、整体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

3、项目带动。科学论证、精心策划,开发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点项目,以开发促精品,以精品塑形象,实现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

4、分级管理。省级对全省旅游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予以实施,充分发挥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和各地旅游的发展。各地依托全省旅游发展重点,确定当地旅游发展思路,抓住当地旅游重点予以实施,促进本区域旅游的发展。

5、以人为本。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发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产品,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的旅游服务,创造安全、便利、优美、和谐、舒适的旅游体验环境。

(三)战略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我省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建设的重大突破,全面提升湖北旅游对外整体形象;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推动旅游发展走上效益型增长之路;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旅游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到2010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50―180万人次,年均增长16?3―23?6%;创汇4?7―5?6亿美元,年均增长14?1―20?6%;接待国内旅游者1?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6%和13?7%。旅游总收入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13?8%,旅游业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城市:武汉市争创中国最佳商贸旅游城市,宜昌市争创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黄石、黄冈、咸宁、孝感、恩施、利川、丹江口、洪湖、应城等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一五”期末,全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达到15座以上。

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6家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40家以上。

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继续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基本成型,专项旅游产品形成系列,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旅游企业:形成3―5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3―5家国际、国内旅行社分别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三、重点旅游区域和重点专项

“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一江两山”国际旅游区域、武汉城市圈旅游区域和清江土家民俗生态旅游区域,以及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两个重点专项产品。大力实施以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重点的“一江两山”旅游区域综合开发,整合资源优势,彰显品牌特色,改善和提升我省对外旅游形象,增强在海内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支撑和带动全省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以武汉为龙头的武汉城市旅游圈,壮大我省旅游产业规模,提高全省旅游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发清江土家民俗生态旅游区域,培育我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拓宽我省旅游发展的层次和领域。发挥红色旅游、三国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的重点专项旅游产品。

(一)“一江两山”国际旅游区域

该区域主要包括宜昌市、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及恩施州巴东县。加强长江及其支流航道与码头建设,加快209国道改造升级和旅游景区内部公路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建设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把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尽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1、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

该区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高山峡谷、绵延浩瀚的高峡平湖和世界一流的水电工程,是海外旅游者来华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抓住三峡工程建设和2009年全面竣工的契机,以宜昌为依托,以三峡大坝为核心,以长江为主轴,突出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主题特色,重点开发和完善三峡大坝、三峡人家、西陵峡口、秭归凤凰山、九畹溪和屈原故里、昭君故里、车溪、晓峰、大老岭等旅游景区,深度挖掘纤夫文化、延伸开发和整体提升神农溪旅游品牌,加快开发宜都天龙湾、当阳玉泉寺―关陵、远安灵龙峡―鸣凤山等景区,建设精品名牌集群。形成以神奇秀美的高峡平湖、雄伟壮观的现代工程、源远流长的峡江文化、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开拓奉献的移民文化和世界第一水电城为主要特色的国际旅游区。到2010年,宜昌市接待旅游者12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5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其中创汇8000万美元)。

重点建设项目:三峡坝区游客服务中心与生态旅游度假区、黄牛岩生态旅游区、坝上高峡平湖旅游度假区、秭归凤凰山屈原祠及九畹溪流域旅游综合开发、巴东神农溪延伸开发、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一期工程、兴山昭君故里、宜都天龙湾休闲度假旅游区。

2、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

该区保存有世界中纬度地区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群落,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以“野人”之谜闻名海内外,具有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南接长江三峡、北连武当山的区位优势和品牌集聚效应,结合209国道生态旅游带建设和神农架至兴山高等级生态旅游公路建设,以原始生态为主题,以神农文化为背景,按照“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突破区内外旅游交通瓶颈,改造提升木鱼、红坪等城镇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开辟原始森林穿越、野人寻踪、高山滑雪、湿地观光、极限挑战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档次与水平。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形成以原始古朴的生态环境、雄奇幽邃的自然景观、神秘莫测的“野人”之谜、珍稀奇异的生物资源和垂直分布的植物群落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并跻身全国原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前列。到2010年,神农架接待旅游者15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亿元(其中创汇500万美元)。

重点建设项目:木鱼镇综合改造与游客中心、原生态大型文艺表演场馆、神农架滑雪场二期工程、珍稀植物园与“野人馆”、金丝猴唤引与繁育中心、大九湖高山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区建设。

3、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

该区以规模宏大的皇家道教古建筑群、中国两大武术流派之一的武当武术闻名海内外。充分发挥武当山毗邻西安市和三峡、神农架的地域优势,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国家东西大通道加快建设的机遇,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方针,加大武当山文物古迹保护、修复和旅游景区内部环境整治力度,增强武当山的文化吸引力和品牌竞争力。大力弘扬和发展武当武术,推广参与性的习武健身、养生等特色项目,加快恢复一批重点古建筑。加强中心城镇旅游功能建设,提档升级一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形成以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举世罕见的皇家宫观、蜚声中外的武当武术、精美绝仑的文物瑰宝、雄伟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

十堰市以武当山为核心,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联动开发,重点建设好净乐宫、伏龙山、房县温泉、神农峡、郧县恐龙蛋地质公园、郧西五龙河等重点景区。到2010年,十堰市接待旅游者102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2亿元(其中创汇4000万美元)。

重点建设项目:武当功夫馆、武当山游客中心、武当文化中心(博物馆和演艺中心)、玉虚宫部分复建、五龙宫修复、五龙河景区开发。

(二)武汉城市旅游圈区域

该区域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8个城市。圈内旅游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对外交通便捷,具有十分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抓住武汉市和江汉平原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以武汉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圈内城市旅游一体化发展。

1、武汉都市旅游区

突出都市风情和滨江滨湖特色,加快大型主题公园、现代城市景观和旅游集散功能建设,提升武汉旅游的形象竞争力,促进武汉由过境城市向目的地城市转变。以黄鹤楼为重点,实施两江、两山、四岸、四桥综合开发,形成“大滨江旅游区”;以东湖为核心,整合省博物馆、武汉植物园、地质大学博物馆等周边科教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大东湖旅游区”;继续推进以汉口为主体的文化商业街区建设,打造包括会议、展览、商务、购物在内的商务会展旅游中心;进一步开发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等木兰系列景区,形成木兰生态旅游区。加强东西湖、蔡甸、江夏、新洲、黄陂等郊区森林、湖泊旅游资源开发,形成环城游憩带。到2010年,武汉市接待旅游者37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50亿元(其中创汇3亿美元)。

重点建设项目:黄鹤楼公园改扩建、龟山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长江夜游码头建设、古琴台改扩建、省博物馆综合馆布展、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游客中心及科普旅游区、东湖环湖及环东湖道路改造、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武汉水乡旅游城、黄陂木兰系列景区、江夏天子山、蔡甸“大好河山”旅游区、九峰城市森林公园。

2、武汉城市圈内旅游区

重点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温泉、山岳、湖泊型休闲度假旅游区和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科教文化旅游、宗教旅游等专项产品,在满足“1+8”城市圈居民休闲度假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黄石突出工业旅游特色,积极塑造“青铜故里・山水黄石”城市旅游形象,着力打造以大冶铁矿旅游区为主体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旅游区、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主体的大冶青铜文化旅游区、以磁湖为主体的环磁湖都市休闲旅游区、以仙岛湖、网湖湿地和龙港红色遗迹为主体的阳新生态旅游区,以及以冶炼、服装、酿酒等工业企业为依托的黄石工业之旅。到2010年,黄石市接待旅游者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3亿元。

鄂州突出休闲旅游和三国文化特色,以“两湖(梁子湖、红莲湖)两山(西山、莲花山)”为重点,加快建设三国吴都历史文化旅游区、梁子湖(岛)生态旅游区、红莲湖旅游度假区、莲花山旅游区和城市休闲旅游景观带。到2010年,鄂州市接待旅游者2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8?7亿元。

孝感突出休闲旅游和孝文化特色,重点培育和开发“两山”(孝感双峰山、安陆白兆山),“三湖”(孝昌观音湖、大悟龙潭、汉川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鄂政发(鄂教政发[2010]5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鄂政发(鄂教政发[2010]5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