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案 华东北师大版[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06:1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案 华东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案 华东北师大版》。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案 华东北师大版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内容标准】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地方设三司、中央设内阁;清的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基本情况。

⑵了解文字狱始于朱元璋,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能力培养

⑴探寻明、清两朝奉行君主专制独断统治的原因。⑵比较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特点。

⑶通过阅读课文小字,了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专制统治的异同。⑷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编制中国古代从夏朝到清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清两朝奉行的君主专制统治已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废除帝制,实现共和,近代先进人士的这一理想是顺应历史进步要求的。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字狱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它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教学要点】

1、重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2、难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机构及其职责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国力强盛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 【教学过程】 温故互查:

生回顾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导入新课:到明清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达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那么,明清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的?

设问导学:

小组活动,合作完成学案“设问导读”部分。

重点点击:

1、(2010日照)“以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政令出自()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雍正帝

2、(2010南京)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的是()A、废除丞相 B、大兴文字狱 C、设内阁 D、设军机处

3、(2010聊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这是的“执政之府”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市舶司 B、中书省 C、锦衣卫 D、军机处

4、想一想: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使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到明成祖“内阁不得妄行建议,更不许自行其是”,再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仍是皇帝独断专行的工具。”说明这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加强专制统制。)

5、材料一:“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两句诗是雍正时一位进士写的,他被斩首。

材料二: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及其族人被杀,祸及师友。请问: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开始于何时?何时最为严重?(文字狱 ;明太祖朱元璋;清康雍乾时期)

(2)对当时有何影响?(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

引导生理清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1、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2、废宰相,权分六部。

3、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4、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

5、开始文字狱

清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1、康熙朝设南书房,2、雍正朝,设军机处,皇帝独断专行。

3、大兴文字狱

自我检测:

生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师强调:区别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军机处设置的历史作用。

巩固练习:

生独立完成“巩固练习”,巩固本课知识点。

小结

通过比较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了解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清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

课堂检测:

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选择题(每题10分,共70分)

1、元朝时设立的行中书省被下列哪个皇帝废除()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明崇祯帝

2、明成祖在位时增设的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是()

A、中书省 B、礼部 C、内阁 D、吏部

3、清朝我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A、设内阁与六部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4、清朝 文字 狱最严重时是在()

A、顺治、康熙、雍正 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乾隆、嘉庆二朝 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5、明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A、选拔廉洁官吏 B、阻碍文化发 展

C、谋划对准噶尔部的军事活动 D、强 化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

6、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专制统治加强 D、军政合一实现

7、下列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统一全国的是()①北魏 ②辽 ③西夏 ④金 ⑤元 ⑥清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⑤⑥

二、材料解析题(30分)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皇宫)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入内值班并担任抄写工作)。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曝杂记》

请回答:(1)“军机大臣”是从哪个皇帝开始设置的?(15分)

(2)“军机处”的设置在当时起到什么历史意义?(15分)

参考答案:

一、A C C B D C D

二、1、清雍正帝时

2、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统制达到顶峰。【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三郊中学执教的一次展评课,较之上次在三郊进行的导学案教学的尝试,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保证了教学任务能在一节课时间内基本完成。从教学设计上来看,力图体现“阅读、体验、互动、提高”的导学模式,通过“温故互查”、“设问导读”和“重点点击”三个环节,在巩固练习的环节,学生对本课的明清加强专制统制的措施基本掌握,但还有一个问题,“中央集权”和“专制统制”学生是否需要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有难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4

第二篇: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清帝国的更替,了解并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明清建立和文字狱有关的资料,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通过分析专制统治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幻灯片“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 生:(略)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老师提示学生从字面上去寻找)

师:可是,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指清朝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力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刚才讲时,发现学生们面露疑惑,怎么可能呢?不就是几句诗吗?怎么能如此牵强附会地和国家朝廷连起来?可这正式历史的真实,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18课的重要内容。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板书)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板书)

师:谈到明清的统治,我们首先要了解明清两朝是怎么建立的,好,现在大家请先看一段视频。从中找出有关的重要知识点。

播放幻灯片视频“明朝的建立”和“清朝的建立”,视频播放后,组织学生将课本的第一部分的相关知识点作上记号。

师:可以说,明清是中华帝国的晚期,那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使专制注意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说到加强皇权,其实古已有之。下面请几位同学带着老师和同学回忆下历代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情况。哪位同学先来?

(教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历史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概况)生: 秦始皇:确立皇帝称号

建立三公等

汉武帝: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强化监察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

宋: 杯酒释兵权

重文轻武

元:行省制度

师:那明清?事实上,到明清,这种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颠峰,先给大家看一个故事:明朝时有个名叫宋讷的官员退朝后独坐生气,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为和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时说了,朱元璋才叫人把锦衣卫偷偷画的像拿给他看。故事中的锦衣卫是什么身份?朱元璋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课件屏幕展示故事)学生看书并回答(略)

师:好,除此之外,明朝还采取了哪些加强皇权的措施?清朝又是怎么采取的呢?(课件显示问题)那么请大家预习下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二、皇权高度膨胀(板书)

1、政治上:皇权高度膨胀(板书)

师:好,大家应该都看完了,那我现在请个同学来回答下刚才的问题?哪位同学先来?

学生须回答:废除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设廷杖制度等。(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课件显示板书)

师:那么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呢,这制度可是存在了有上千年啊?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引出“胡蓝之狱”。(屏幕展示“胡蓝之狱”并作简单介绍)。

师:至于厂卫特务机构,刚才我们同学基本上已经做了一番介绍,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了皇帝的左右手,控制着整个朝野。所以每个大臣们不管身在哪里都颤颤噤噤的,但实际上就算在上朝的时候大臣也是不敢乱说话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皇帝还设置廷杖制度。

师:廷杖制度看上去好象只是打人的,怎么这么害怕呢?请大家看屏幕,看看到底廷杖制度指的是什么?

“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课件现在对廷杖制度的介绍)

师:那么从这段话中,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廷杖制度使明朝君臣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到了清朝之后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师:这些呢就是明朝时期所采取的专制的手段,到了清朝时期呢,这些措施仍然还在实施甚至还有些新的措施也正在实施,比如说? 生: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

教师粗略地介绍军机处的定义及作用。强调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此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或教师提出专制统治加强的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专制统治的加强的确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是专制加强后,大臣失去了参政的民主和议政的自由,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只能惟命是从,失去了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压抑了人才,不利于国家的正确决策。而这些同学们概括出来的正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 :(略)

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教师大屏幕打出顾炎武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刚才看这段话时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的眼睛都睁得好大。是啊,提起焚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看段视频。注意了解一下什么是八股文?(幻灯片播放视频)

2、思想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板书)学生活动过程(略)

师:通过看视频我们知道了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 生 :(略)

师: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试。比较隋唐与明清科举取士制度的不同,想想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下面请同学小组交换意见。

(课件显示问题)学生小组交流,活动过程(略)

师:正如同学们说的,八股取士选拔出的人才说到底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有效地加强了皇帝的专制统治。然而,这也仅仅是在选官制度上,事实上,生活在明清两代的人们从不敢多说话,甚至文人们的遣词造句也要极其小心。这是为什么呢?

屏幕播放课件: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师: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篇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他看了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成反的贼。于是下令把这个文人给杀了。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这种文字狱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了极限:

屏幕播放课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先让学生猜测,然后教师做总结)

师:这本是《诗经》中的句子,意思是我们的国家十分辽阔广大,人民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但是雍正却把它曲解成:“维”字是去“雍”头,“止”是割“正”首,意思是要砍掉雍正的头。这还了得?于是被定为“诽谤大逆”将他逮捕下狱。查又惊又吓,死于狱中,雍正还不解恨,下旨将查嗣庭的戮尸示众。师:事实上,明清两代因为一两句诗或一两个字而弄得抄家、杀头、灭族的事屡见不鲜。在这种文化专制下,天下文人闭嘴犹恐不及,谁还敢越雷池一步?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师:大家今天学了这课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方面?为什么? 生:(略)(老师做最后的重点强调)

师:那如果你们做为当时明朝的一位官员,你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最后作总结: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那么明清时的中国又上演了哪些荣辱兴衰呢?这是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课堂小结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但是可以设置历史情景在课堂中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例如在上这课时,我首先用当时著名的文字狱案件把同学们引入到当时的天空,在讲述明清帝国的更替时,播放《明朝建立》、《清朝建立》相关的片段,把当时的情景展现给同学们,使学生对这两个朝代有感官上的认识,并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找出明清时期社会与之前不同之处,导入到本课的重点“皇权的高度膨胀”,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中结束这一课。使整节课都弥漫在历史的气息下。这样能让学生首先在感官上提起兴趣,再在课堂上设计很多学生喜欢的问题:那如果你们做为当时明朝的一位官员,你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更加提高学生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从这次的多媒体上课的情况来看,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多媒体的成效很大程度上,跟班级的情况有很大的关联。比较活跃的班级,学生在多媒体的面前反而显得格外的肤浅,他们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景象,而不是内容,所以在讨论时反而比在班级里的效果要差的很多,但是相反地,在比较安静的班级,利用多媒体反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的潜力,更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在这方面,我应该多下工夫,争取做得更好。

课后习题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评测练习

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 决策制度形成于()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八股文”最早出现在()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宋太祖时 D.明 太祖时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5、特务机构东厂设立于()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6、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唐诗 B.三通四史 C.宋词 D.四书五经

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A.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C.设立军机处 D.设置理藩院

8、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9、下列关于军 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执行D.军机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关于明朝科举制()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

D.①不对②③④对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北师大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4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 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 :田间水沟

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

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A、举

所以

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五、拓展: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上回搞的那次辩论赛后,我们的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想那天,我一人舌战群雄,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气顿生。......”可见辩论的白热化程度。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作业: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

第12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习与探究活动之二

活动主题

主题词: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调查建国五十年来北京市的变化,调查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活动目标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调查建国五十年来北京市的发展简史和了解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并探究其原因,切身地感受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能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使用有关书籍查找资料和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学会撰写小型调查报告。

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的精神。丰富历史知识,激发想像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活动准备

1、将全班学生按掌握的资料和兴趣分为四个小组:第一小组调查的主题是“北京的昨天”(1949年解放初);第二小组调查的主题是“北京的今天”(1949—2003年);第三小组调查的主题是“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第四小组活动的主题是“北京的明天”——模拟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建设北京的建议。

2、向学生布置调查的各项要求:(1)布置同学查阅书籍(可上网、到学校图书室或书店查找)。搜集有关图片。老照片、实物和音像制品;

(2)确定第一、二组同学调查的内容,制出调查表格,填写有关数据;(3)第三组同学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制定调查计划,拟定访谈提纲,向家中长辈及亲戚邻里等调查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请部分家长做好准备,谈亲身体会;

(4)第四组同学在查询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北京概况”的小文章,并模拟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建设北京的建议。

3、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撰写小型调查报告。

4、指导学生明确本课应达到的目标,以便学生了解评价的依据。

5、指导学生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出各组具体方案,教师将各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内容提出,设计出总方案,每组学生负责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准备。活动过程

(情景布置)在教室中悬挂中国行政区图、北京行政区图,张贴有关贵阳风景名胜、市政建设的新老照片,家人不同时期穿着照片、60—70年代的粮票和市票及各种购物票证等,形成一种氛围。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了解身边的‘历史’”。本册书的前言就己经告诉了大家,历史就在你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大家的身边。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历史,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乡镇、每个社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各自发展的历史。历史就是己经过去的一切,它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但人们却能从中察往知来,给你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历史就是你们脚下肥沃的土地,积淀着先人们的聪明才智,等待着你们去汲取。

我们生长在北京,就应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长大了建设北京,“北京的昨天、今天、明天”就是我们这节活动课的主题。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让我们共同穿越时光的隧道,了解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吧。

首先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的由来。学生:(略)

老师:这位同学的介绍既精炼又正确,谢谢他。下面再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利用墙上的地图,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概况”。

(学生介绍略,然后老师总结)下面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代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填写好的1949年北京市基本情况简表:

(内容涉及全市人口、城市建筑面积、工业生产总值、全市生产总值、人均居住面积、学校教育(高等学校、中学中专、小学、在校人数)交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教师:谢谢这位同学。从以上表格中的内容和墙上贴出的这些老照片当中,我们可以想像出什么?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略)老师总结:刚解放时,北京经济落后,城市破旧,人民贫困,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萧条,商品匮乏,交通闭塞,基本处于封闭状况。

新中国成立至2003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请第二组的同学代表 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填写好的“2003年北京市基本情况简表”,并把表中的内容与1949年表中内容加以比较。

教师:谢谢这位同学。这位同学把1949年与2003年北京市基本情况加以对照,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昔日贫穷破败的北京,已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我们为北京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北京五十年的变化,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触摸到了,下

面我们请第三组的同学代表介绍一下,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变化的情况。

生A:主要介绍近二十年衣着方面的变化。

老师总结:在穿着上,我们曾经历了长时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境,那时是一衣多季,每年每人一丈五尺七寸的布票,领了一年又一年,衣料主要是棉布,毛织品是贵重品,化纤品是稀罕物。人们的衣着式样老套,颜色单一,男女老幼不分,衣着基本上是为了遮体避寒。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衣着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男士们穿上了西装,女士们穿上了各式套装、裙装。不同季节穿的服饰让人眼花绦乱。衣着消费从遮体避寒到追求时尚款式和质量。

请家长代表甲介绍近二十年来北京人食品消费的变化(可以事先录音):食品消费从票证定量维持生存到追求营养口味。谢谢家长。

请家长代表乙介绍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居住条件的变化:告别没有卫生设备、上百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窄小潮湿的住房。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座座新建的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到2003年,住单元式配套房的家庭已达73.5%。绝大多数家庭彩电、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北京城乡居民生活已经步入小康水平。

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代表乙介绍一下近二十年来北京市人民出行的情况:告别乘车难,车少人多、道路差的烦恼,如今地铁、城铁、大巴、中巴、的士,普通车型、豪华车型任你选择,火车四通八达,飞机航线增多,使人们感到出行十分方便。

下面我们放几段录像,让大家直观形象地感受近二十年来,北京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并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生活的城市五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每个家庭近二十年来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放录像,略)

录像放完了,就刚才提的问题,我们来一个小小的竞赛。宣布规则:首先是必答题,老师随意在每组中抽一名同学回答,答对了小组加10分,答错了不扣分;然后进行抢答,答对了给小组加20分,答错了扣10分,最后哪个组的分数最高,就是今天的优胜组。请记分员同学做好记录。(抢答赛,略)从以上同学们和家长的发言以及有关录像、资料、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昔日的北京,已经成为历史,一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北京就在我们的身边,但北京与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下面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宣读他们模拟给市委、市政府的建设北京明天的建议书。

(宣读略)(总结)从同学的建议书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北京儿女们希望家乡更美好的强烈愿望,在跨世纪的征途中,北京人民要坚定不移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

项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市、开放改革、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我们深信,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北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活动说明

教师: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调查建国五十五年来,北京市的发展简史和了解近二十年来,同学们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做如下总结)

第一,北京市和每个家庭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正确指引、贯彻执行;(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市;(3)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4)北京市的优越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温和的气候;(5)北京市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二,切身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通过调查,我们初步尝试了怎样去收集、查阅资料,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尽管同学们的收获不同,但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就会有收获。

第四,同学们能积极主动查阅资料、收集实物、撰写小型调查报告及建议书,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说明我们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五,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我们要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建设北京。教学评价

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北京市建国五十五年来和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并且知道以上变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方法

查检法,评比、展览法和回访法。过程

老师对四个小组同学收集的资料、撰写的小型调查报告、填写的表格及模拟建议书等进行抽查。每组组长对全组同学的资料和作品进行登记,并组织全组进行评比,评出的优秀作品张贴展览。

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对本组调查的内容进行介绍,在抢答

赛时,必答题部分尽量抽平时成绩中下水平的同学回答。

师生交流:有意识地请平时不积极回答问题,或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同学谈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采访参加本节课学习的家长,征求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便于今后让更多的家长走进历史课堂,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

评价总结

能参加本次调查活动,收集部分资料者均为合格。

比较积极参加本次调查活动,能查找资料、填表,能写出小型调查报告,能写出北京概况,能模拟写出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建设北京的建议者视为良好。

积极参加本次调查活动,主动争取发言,经小组评定为本纪优秀,或作品进行展览者为优秀。

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案 华东北师大版[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案 华东北师大版[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