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教人〔2011〕1号(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06: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教人〔2011〕1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教人〔2011〕1号》。

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教人〔2011〕1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教人〔20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简称《教育人才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人才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并实施《教育人才规划》,坚持走人才强教、人才强校之路,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对于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人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对《教育人才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深刻理解教育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有力有序推进《教育人才规划》的组织实施。要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帮助教育人才工作。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督查考核,切实把《教育人才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教 育 部

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为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序言

教育人才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中处于十分关键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人才工作,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力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居世界前列的教育人才队伍,基本满足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人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学科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优秀的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比较匮乏,人才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

教育是强国之基,人才是强教之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把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举措,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教、人才强校之路,科学规划,改革创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不断开创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一、总体要求和战略目标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认真贯彻《人才规划纲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和《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坚持教育人才优先发展,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优先开发教育人才资源、优先调整教育人才结构、优先保证教育人才投资、优先创新教育人才制度;坚持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建设一支支撑和引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坚持高端引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坚持育引并举,立足国内自主培养教育人才,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坚持改革创新,构建有利于教育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人才的创造活力。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总量满足发展需要。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人才总量达216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万人,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360万人。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教师满足办学的需要。专栏: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发展主要目标

单位:万人

2009年

2012年

2015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人才总数

其中:专任教师数

99

176 135

300 210

472 300

九年义务教育

人才总数

其中:专任教师数

986 914

1009 938

1034 962

1073 999

高中阶段教育

人才总数

其中:专任教师数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总数

其中:专任教师数

高等职业学校人才总数

其中:专任教师数 高等教育

人才总数

其中:专任教师数 ***

275 236

295 253

306 264

365 315

87 53 40

104 77 59

115 89 69

181 148 109 86

185 134

211 155

227 169

249 187

注:*含中等职业学校;**含高等职业学校。

——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育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大幅提升。到2020年,幼儿园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基本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大幅度提高,高校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水平大学教师基本具有博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新增“双师型”教师42.6万人,高校新增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2000人。

——布局结构趋于合理。教育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专业素质和层级结构不断优化,教育人才结构与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协调。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符合中小学课程设置的要求,新增农村薄弱学科教师50.8万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达到10万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60%,从事专业教学的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高校新兴学科教师满足学科发展需要,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

——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教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法律法规比较完备,教育人才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富有效率、充满活力、更加开放、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人事制度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一)基础教育人才队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管理人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人才队伍。

1.大力培养造就中小学名师和名校长。

启动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名师和名校长培养计划。建立中小学名师和名校长每五年享受半年“学术休假”制度,进行高级研修。鼓励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采取多种形式总结推广中小学名师、名校长的教育教学经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特级教师的评选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培养优秀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2.重点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对专科以下学历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各地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急需紧缺教师。

3.加快培养幼儿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特殊教育教师。

制订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其工资、职称评聘和社会保障等权益。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幼儿师范院校和专业,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3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在5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

选择一批高等师范院校建立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开展双语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加大实施民族地区双语特岗教师支持力度,开展对口支援。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周转宿舍分配等向双语教师倾斜。对担任双语教师且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按中央有关规定执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加强基础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管理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推进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开展中小学校长全员培训,大力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的办学治校能力和素养。新任中小学校长应做到持证上岗,任职资格培训时间不少于300学时,在任中小学校长5年内累计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240学时。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人才、学校管理人才和中青年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5.重视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

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完善班主任聘任办法。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班主任倾斜。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予以表彰奖励。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继续开展国家级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推动地方积极开展班主任培训。

(二)职业教育人才队伍。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推进管理人才、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职业教育人才队伍。

1.重点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为重点的培训活动。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以及具有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2.重视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开展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培训。鼓励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优秀人才担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积极推进在企业中配置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工作。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定适应职业学校特点的教职工编制政策,使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3.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以校长队伍为重点,建设一支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高水平职业教育管理人才队伍。依托高水平大学、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和知名企业,大力开展职业学校管理人才培训研修。全面推行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落实校长持证上岗制度。重视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才和中青年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4.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每个班级必须配备一名班主任,根据需要配备助理班主任。学校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开展班主任培训。大力表彰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班主任。

(三)高等教育人才队伍。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推进管理人才、辅导员和教辅人员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适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的高等教育人才队伍。

1.培养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积极参与实施“千人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做好做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计划,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培养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培育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一批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深厚的外向型哲学社会科学专家队伍。确立若干重点研究领域,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学派。

2.大力培育青年学术英才。

参与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青年千人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通过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加大对青年学术英才的培养支持力度。组织青年人才到学科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或大型企业挂职锻炼、进修学习、访问研修或开展合作研究。构筑青年人才国际交流和竞争平台,提高国际化水平。

3.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高等学校领导干部。改革大学校长选拔办法,加大交流任职力度。推进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职员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管理人才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重视加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4.推进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全面贯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设置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加强高校辅导员骨干海内外研修培训。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办法,解决好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

5.注重高等学校教辅人员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辅人员发展的岗位管理、职务(职称)聘任、考核评价和薪酬分配办法,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加强教辅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支持高水平大学通过设立关键岗位、实施专门的人才项目等措施,吸引培养一批高级工程实验技术人才。

三、重大项目

为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重点实施如下教育人才培养计划:

(一)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对全国千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每名教师每5年累计培训360学时以上,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推动各地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加强教师培训基地能力建设,改善培训条件。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适应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化,继续推进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各省(区、市)实施地方“特岗计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

通过示范性集中培训、远程培训、跟岗培训、高级研修等方式,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升项目”、“农村幼儿园园长素质提升项目”、“中西部中青年骨干校(园)长跟岗提高培训项目”、“全国优秀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高级研修项目”,以提升农村校(园)长专业素质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水平为重点,分类分层大规模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

(四)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项目。

组织开展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和全员培训,分国家、省和地州教育行政部门三级,通过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每年培训一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骨干教师。在高等学校建立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每年培养、培训一批学科教师和双语教师,定向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免费师范生。

(五)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

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重点领域急需专业教师为重点,采取海内外培训、企业实践等方式,每年培训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建设一批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建设若干专业点,开发教师培养课程和教材;支持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选派新任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建立若干名师(名专家)工作室。实施职业学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每年组织一批校长参加研修。

(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在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通过提供奖金、配套科研经费等方式,支持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青年学界精英到高校全职工作或短期合作研究,培养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七)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以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依托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学科,每年择优遴选并稳定支持一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创新群体,加快形成一批国内一流、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团队,推动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八)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拟全职回国的海外优秀青年留学人才进行资助,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九)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

实施校长海外研修项目,每年选派一批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党政领导及后备干部到海外研修培训。实施中小学教师海外研修项目,每年选派一批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研修培训。

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一)实施教育人才优先发展政策。

建立教育人才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和内容。中央加大对中西部教育人才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普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适当的比例用于教师和校长培训。进一步完善“985工程”、“211工程”等面向教育的重大工程项目经费使用政策,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设立教育人才发展或奖励基金、设置大学讲座教授席位等方式,捐资支持教育人才发展。建立健全教育人才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监督。

(二)实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政策。

完善教师法律法规,修订《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慎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

按照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教师医疗、养老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教师职业年金制度。制定和完善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保障师范生学习和实习经费,建立免费师范生进入、退出、奖励机制,支持免费师范生继续教育,保证免费师范生优先就业。

完善国家教师表彰制度,设立“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国家每年评选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定期开展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三)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调整教师教育院校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制订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形成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修订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规定,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学时)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认证及定期评估制度。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的模式和机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修订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依托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校教师的机制。建立高校工程学科教师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制度。加强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培训网络体系,改进培训课程和教材内容体系。

完善教育人才继续教育激励和保障机制,推进教育人才终身学习制度建设。制定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岗位聘任(聘用)、教师资格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衔接的具体办法。

(四)改革完善教育人才管理制度。

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

制订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和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在试点基础上推动各地研究制订职业院校编制标准。

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制定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办法。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高等学校全面实行聘任(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完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办法,促进教师分类发展。完善高校科研助理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专职科研队伍。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完善教师退出机制,选择部分学校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重点解决学校退休人员和未聘人员社会保障的衔接工作。

大力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学缘结构,逐步减少和消除“学术近亲繁殖”现象。鼓励高等学校大幅度减少或者不从本校毕业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师,并逐步形成制度规范。支持高等学校组建开放的教学和科研团队,聘任(聘用)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优秀人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海内外研修。

(五)实施引导优秀人才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中西部地区学校流动的政策。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相关政策,完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机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当教师。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应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积极参与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完善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制定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的优惠政策。支持民族院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高等学校间人才流动自律约束机制,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促进区域间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项目,在工资、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到中西部地区高校任教。

(六)实施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政策。

加强师德建设,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学术规范教育贯穿到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制订《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工作体系,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把教学特别是教书育人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指标,健全教授为高校低年级学生授课基本制度。改革学校内部薪酬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向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形成引导和保障教师专心教学的机制。建立完善重创新、重质量、重贡献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鼓励骨干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完善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

(七)实施鼓励青年英才脱颖而出政策。

建立不拘一格发现、评价、使用青年英才的制度。制定完善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特殊措施,鼓励高校采取设置特设岗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等方式,培养支持创新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学术英才。加大竞争性选拔教育系统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力度,把优秀青年管理人才放在重要关键岗位上加强培养。完善高校领导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制度。改善青年教师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城市可在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

(八)实施有利于培养造就教育家的政策。

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为教师和校长成长为教育家提供更大空间。搭建优秀教师、校长先进教育思想和成功实践经验交流平台。

制定实施普通中小学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制订中小学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基本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制定实施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推行校长职级制。

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选配讲政治、懂教育、善管理的人才担任教育领导干部。完善中小学校长公开选聘和考核办法,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大胆开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学校校长的探索和试点。支持各地探索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

(九)实施更加开放的教育人才政策。

认真落实“千人计划”各项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推进高等学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完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春晖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海外名师项目”和“学校特色项目”等人才计划实施办法,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推进高水平大学逐步建立全球公开招聘制度。探索研究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

完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办法,扩大出国留学规模,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国际化培养和储备。支持高等学校学科领军人才领导或参与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高水平大学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加强留学生汉语和对外汉语教育的师资培养力度。加强来华留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选拔、推荐教育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参与国际组织相关职位的招聘,加强国际职员与多边人才培养储备。

(十)实施支持民办学校人才发展政策。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加强民办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在教育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民办学校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教育人才的基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民办学校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表彰、奖励、宣传等方面活动,民办学校人才平等参与。完善民办学校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民办学校落实教师资格制度,聘用具有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的教师任教。落实民办学校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在人事代理、档案管理、职务晋升等方面提供保障。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发挥教育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功能,制定本规划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研究建立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优先的议事日程,建立工作机构,健全协调机制,整合工作资源,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教育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经常性研究人才工作制度,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要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范围,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健全规划体系。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按照本规划的部署,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结合研究制定地方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学校发展规划,编制本地、本校的教育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教育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推动把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

(三)加强基础建设。

建立教育人才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教育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组织开展对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创新人才工作方式方法,推进教育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教育人才工作交流平台、教育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立完善教育人才资源统计分析制度。加强教育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营造良好环境。

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认真做好本规划的宣传解读工作,大力宣传教育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人才工作的新做法、新成效、新经验,大力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优秀教育人才的先进事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帮助教育人才工作,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教育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作者:教育部资格中心来源:中国教育部]

教人[20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简称《教育人才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人才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并实施《教育人才规划》,坚持走人才强教、人才强校之路,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对于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人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对《教育人才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深刻理解教育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有力有序推进《教育人才规划》的组织实施。要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帮助教育人才工作。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督查考核,切实把《教育人才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第三篇:《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解读(推荐)

海洋局解读《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全力培养造就海洋人才队伍

就《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访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李春先

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近日联合印发了《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也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海洋人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围绕《规划纲要》编制发布等相关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李春先。

记者:《规划纲要》发布的背景是什么?它的颁布实施有何重要意义?李春先:201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海洋领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和重点领域,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21世纪的伟大构想和长远目标,海洋事业作为科学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事业亟须智力资源的支撑,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的海洋人才队伍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才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第一资源,对未来十几年人才发展进行总体谋划和设计,明确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通过更好实施海洋人才战略,把我国巨大的海洋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先进生产力优势,为实现全面完成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海洋局根据中央的部署牵头编制并发布了《规划纲要》,这是贯彻落实陆海统筹,实施海洋发展战

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海洋领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该规划对全面加强海洋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推动海洋人才的整体发展,乃至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实现建设海洋强国远景目标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记者:海洋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请问我国海洋人才发展现状如何?李春先:近年来,我国海洋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海洋人才资源总量已经初具规模。我国海洋人才遍及全国20多个涉海行业部门以及26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一大批海洋科技工作者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大量海洋人才聚集在海洋教育业、海洋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领域,海洋人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在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我国海洋人才发展环境正在逐步优化。随着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各涉海机构努力从基础教育、体制创新、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等多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设立涉海人才专项工程,培养了大批海洋人才。我国海洋科研机构130多所,拥有海洋科考、调查船近百艘,年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百余项。近年来,国家对海洋科研教育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海洋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和科技兴海计划的实施,为培养造就优秀海洋人才和海洋科研团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记者:《规划纲要》在创新方面有哪些体现?

李春先:《规划纲要》共分为6个部分,分别阐述了海洋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机制、政策措施、重点工程和规划实施等内容,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

关于海洋人才发展指导思想,《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实施泛海人才战略,树立了大海洋的人才理念,这是我国海洋人才发展指导思想的一项重要创新和重大突破。它统筹规划各涉海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协调指导各沿海地区人才队伍发展,整合优化各学科海洋科技人才资源,建设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海洋人才队伍。提出以统筹开发的理念开展海洋人才工作,建立国家和地方海洋人才联动机制、海陆互动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将人才资源开发培养与重大海洋专项、重点海洋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应用实践带动海洋人才发展,体现以用为本的先进人才开发理念。

关于海洋人才发展目标,《规划纲要》在对我国及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人才发展现状水平充分分析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2020年达到主要海洋国家中等发展水平的发展目标。该目标是适应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于海洋人才发展任务,《规划纲要》明确了高端引领、突出重点、统筹开发、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以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发展为重点,在着力打造7支海洋人才队伍的同时,还分别提出了每支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为未来海洋人才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关于海洋人才发展工作机制,《规划纲要》提出了具有海洋人才发展特点的三大工作机制,即完善海洋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中央与地方海洋人才

工作联动机制、强化海陆互动的海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使海洋人才工作机制体系更加完整、创新目标更加明确、改革措施更有针对性。

关于海洋人才发展政策,《规划纲要》提出了7大创新政策。这7项政策涉及海洋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着眼于解决海洋人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保障《规划纲要》中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鲜明的政策针对性和导向性,对于解决海洋人才发展中存在问题,为海洋人才发展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于海洋人才发展举措,《规划纲要》设计了7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重点工程。在重点工程中,既有对国家重大工程的贯彻落实,如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展计划,也有针对海洋领域自身特点制定的工程,如战略性海洋人才培养工程等。《规划纲要》明确了各项海洋人才重点工程项目的工作重点和目标,这对于整体推进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国海洋人才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记者:我国海洋人才工作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在落实《规划纲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春先:《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海洋人才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贡献,使海洋人才发展总体水平达到主要海洋国家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建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的海洋强国奠定人才基础”的总体目标和6项具体目标,既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也确立了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

《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海洋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涉海部门和沿海地区应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在落实《规划纲要》时应该注意4个方面。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国家海洋局将会同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及涉海相关部委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沿海各级地方政府、涉海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将通力合作,共同推动《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

其次,要制定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规划纲要》印发后,各沿海地区和涉海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充分协商,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确保《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再次,要注重监督检查和过程指导。通过明确责任提高沿海地区和涉海部门对实施《规划纲要》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纲要》有效实施。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海洋人才工作的关注度,引导全民关注海洋事业、尊重海洋知识、重视海洋人才,为《规划纲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国海洋报)

第四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没有那一个部门能引起如此众多人的关注,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如此牵动人心。这就是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此,强国必先强教,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共识。

身为一名中学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我对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政策是在从一名学生到一名老师的漫长转变中有着深刻感受的。上初中时国内的一些学者专家就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并在积极为此努力,然而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素质教育一直都仅限于表面上,到我高中毕业时,所有的改革都在无奈的为学子们最终的高考让路,“三好学生”的标准提了很多年,可我只知道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德育、体育我们总在提,可真正把它们放在和智育相等的位臵上的行动少之又少。就我自己而言,我发现步入了社会,做了老师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多么重要,教育改革的迫切其实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致,可是任何的变革都是需要时间和实施者辛勤的付出的,我很荣幸在我可以投入到这一场改革的行列中去,并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在数年以后不会像我一样有遗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在如上所说的众多背景之下,正是有千千万万和我抱着相同信念的教育工作者的孜孜不倦的深思和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应运而生,正式出台,这是亿万学子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曙光。同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仅是现在,也是今后教育发展的纲领性的文件。在《规划纲要》中有关于义务教育的共一章三条,我在总体学习了纲要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了和本职工作有紧密联系的章节。

通过认真学习,使我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建立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战略主题中的重点又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战略主题中提出了三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这必将对广大学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到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想想现在的孩子跟我们以前是大不一样的,他们多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不仅是父母的宝,更是全家的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至关重要。

特别是当我学习到第四章义务教育这一部分时,不仅想起学期初去帮朋友孩子报名上初中一年级的情形,城区中学的一年级现在都几乎是每班几十人,还有很多想来读而报不上名的学生。为什么就这么多的中学生呢?原来是现在很多老百姓的思想意识上转变了观念,认为只要有条件就要让孩子到好一些的小学上学,因此,有的是专程在学习附近租房、打工,有的孩子虽然是属于其他学区的上学范畴,也想法设法来到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读书,从而导致重点学校大班到处都是。《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果早一天实现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异,也许这大班现象才能真正解决啊!

《纲要》中还提出了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想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教学效果是各环节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讨的问题。这一点我认为对应的是中学新课改的现行内容而言的,我们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我的感受是书多了,课时少了,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停下来思考如何面对课时减少、容量增加的矛盾,很显然需要我们放低难度然后再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记得有一位老师来听我的公开课,在课后评价时那位老师说了一句话我感触很深,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我在课堂上反复的强调并反复的提问学生,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老师告诉我知识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温习才能记住的,一节课之内反复的强调有时候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之后的反思中我知道自己有点急功近利了,总是在为学生着急,却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深入的思考,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而不是一个录音机,初中的阶段应该是知识面全面拓宽的时期,不是简单的灌输。很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许多文章或是经典作品是想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的特点和它存在的意义,以及要反映的内容,至于有多少人能理解,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想没有必要深究,毕竟每个人对于文章的感受能力都不是强求可以得来的,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思考。这就是能力的学习,直白的说是一种综合能力素质的具备。

在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纲要》提出了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纲要》五十一条中对今后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我知识内涵,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做好知识上的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思想道德上,教师也应走在时代的前头,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要时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知识渊博、专业过硬的合格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规划纲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的意者,表达了百姓的愿望,更是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规划纲要》指明了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方向,摆正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于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以上是我学习《纲要》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希望在我们的不断探讨和努力之后,我们的学生在结束初中学习的时候已经在学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更能学会做事做人。

我的交流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身为一名高中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我对中国近二十多年的教育改革政策是在从一名学生到一名老师的漫长转变中有所感受的。上初中时国内的一些学者专家就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并在积极为此努力,然而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素质教育一直都仅限于表面上,到我高中毕业时,所有的改革都在无奈的为学子们最终的高考让路,“三好学生”的标准提了很多年,可我只知道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德育、体育我们总在提,可真正把它们放在和智育相等的位置上的行动少之又少。就我自己而言,我发现步入了社会,做了老师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多么重要,教育改革的迫切其实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致,可是任何的变革都是需要时间和实施者辛勤的付出的,我很荣幸在我可以投入到这一场改革的行列中去,并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在数年以后不会像我一样有遗憾。

《纲要》总共二十二章七十条,有关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有一章共三条,我在总体学习了纲要的基础上认真的学习了和本职工作有紧密联系的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以下是我对这三条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第十一条,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这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来说很重要,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如果实现了高中教育的普及,这标志着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善。

首先我认为这一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职业教育应该站在和高中教育同等的地位上,自上班以来我一直都在带普通班和重点班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动手能力很强,却不适合在这个年龄了还单纯的坐在课堂中接受纯理论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自我优势的发展,这也不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优势去为自己的未来赢得高分,所以在这一条里提到的在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就应该是今后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一个选择方向。

其次我认为还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逐步消除大班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有这个提法,可是如今我的学生仍然是五六十个人甚至七十个挤在一间教室里,资源共享着四十分钟里的那一个老师,遗憾的是《纲要》中只说到了逐步消除大班额并没有提到高中教育阶段多少个学生一个班最为合理,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基本实现了小班额的授课,这有利于学生处在主动地位置上接受教育,三年的教学使我明显的感受到人多的班级我无法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目前我带的两个班人数相差十几人,我就明显的感觉到了人少的二十班我可以有很多的精力在课堂上给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人的主人翁的能动性,我可以及时的反馈给他们一些适合他们个人发展的信息,尤其二十班体育生较多,十三名体育生基本上已经可以保持一个稳定的语文成绩,并且我发现他们比其他的学生更善于记忆,优点被老师及时的发现并鼓励的多了,他们就会逐步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就能保持一个好的成绩了,可是另一个班级人数稍微多一点,我总觉得自己哪一个学生都想抓住,可是总觉的力不从心,渐渐地发现每个人都抓一把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很想老师一直都是最关注自己成长的,你偶尔的抓他那一把并不能起到多少进步,所以这一条我觉得势在必行。

第十二条,要求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条我认为对应的是高中新课改的现行内容而言的,新课改已经在我省全面启动,我们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新的教材也已经发到了我们每个老师的手中,我的感受是书多了,课时少了,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停下来思考如何面对课时减少、容量增加的矛盾,很显然需要我们放低难度然后再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前天早上教育局的领导来听课,在课后评价时那位领导说了一句话我感触很深,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我在课堂上反复的强调并反复的提问学生,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领导告诉我知识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温习才能记住的,一节课之内反复的强调有时候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之后的反思中我知道自己有点急功近利了,总是在为学生着急,却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深入的思考,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而不是一个录音机,高中的阶段应该是知识面全面拓宽的时期,不是简单的灌输,所以就需要在这次的改革中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全面领略文学的魅力的同时并自主的去学习你拼命想在课堂上灌输给他的东西。很简单的例子,第五册语文书中节选了《百年孤独》的一段,可是授课的老师真正的读懂了这本书的应该没有多少,那么这本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原因是什么?纵观这一单元,很明显这一单元的选材都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是想让学生了解这样的作品的特点和它存在的意义,以及要反映的内容,至于有多少人能理解,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想没有必要深究,毕竟每个人对于文字的感受能力都不是强求可以得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在新课改之后不能再讲得太深太细,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觉得面对众多的教材内容,我们只需要在三年的过程中教给他们如何感受文字并能驾驭文字的能力就已经足够了。这就是能力的学习,直白的说综合素质是一种能力的具备。

第十三条是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这个在很多地区其实已经得以实现了,民办学校已经在尝试把专业学习和职业教育结合了起来,满足了不同潜质的学生的发展。那么对于高考的评价体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有与这场改革相适应的全面客观的高考评价体系,否则所有人的努力只能是换汤不换药的简单调整,因为高中教育直接面对的是高考,服务的是高考。

总之,我认为教育思想的转变决定着改革的成效,所以要努力改变大家的认识,了解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实现多元化录取,综合评价,让专才有用武之地,让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上是我学习《纲要》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希望在我们的不断探讨和努力之后,我们的学生在结束高中学习的时候已经在学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更能学会做事做人。

下载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教人〔2011〕1号(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教人〔2011〕1号(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