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作、高校育人工作正处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如何实现人性化的育人模式,如何在坚持“从严治党、注重实效、制度规范”的党员管理基本原则的同时,更好地落实“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也应备受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建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意识形态观念淡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贫乏。在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学中,不乏动机不纯者,一些学生受到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其理想信念上奉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把入党当作一种荣誉或者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跳板,因此,导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产生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历程等问题一知半解,对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政治信念容易产生动摇。
2、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部分学生在入党之前表现的非常积极,敢做敢言,在同学中间享有较高的威信。一旦被吸纳为预备党员,就对自己放松了要求,甚至因为某些不当言行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破坏党的形象。也有一些学生党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人云亦云,或者在工作和学习中采取消极的做法。这些现象都会对党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产生负面效应。
3、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有所降低。首先,社会多元化发展以及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重培养轻再教育的倾向,使得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对党组织观念淡化、角色意识淡化、自律性不强;其次,学生党支部发展理念和目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又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致使一部分党员入党后党性修养退步;再次,有些基层党组织在工作方式上还停留于传统模式,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学习热情。
4、低年级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的工作思路往往只停留在口头,无法通过有效措施激发低年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政治热情,加快积极分子培养进程。因此,出现一年级几乎不发展,二年级个别发展,三、四年级成批发展,尤其是毕业前夕突击发展的现象,致使高低年级大学生党员比例严重失调,在校本科生党员比例长期低水平徘徊。
二、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意义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一种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模式,它起源于英国,是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在世界各地高校的教学领域已经被成功实践,成效非常明显。在一定条件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可以引入导师制,发挥其积极作用。“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是指经过遴选的优秀教师党员在基层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下,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党员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在思想政治、人格塑造、专业学习、生活方式、心理健康、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实施教育、管理与引导,从而形成一种新型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和党建工作载体,把党员教师的先进性与学生党员的培养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1、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引导学生党员坚定信念
教师党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都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将教师党员纳入学生党员的教育队伍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入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熟悉党员义务和权利的情况及觉悟程度,及时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的个人发展解疑释惑、为学生党员在思想上指明方向,提供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党员能够迅速有效地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组织观念。
2、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素质,树立学生党员楷模。
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培养、发展是两个重要环节。培养主要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党的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为达到党章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而努力的过程;而发展主要是指通过考察,确认重点培养对象,并将重点培养对象发展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进行的程序。目前,由于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学生党建中存在“重培养、轻发展”的倾向,导致部分学生入党后出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造成不良影响。本科生党员导师的参与可以成为学生党建队伍的有力补充,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
3、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本科生党员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广博学识,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求知求善的信心和兴趣,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引导学生走进更深层次的专业领域、社会领域和思想领域,在日常交流和实践中促进学生党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通过自身较高的威信和较大的个人魅力,本科生党员导师帮助学生党员加强自身的身份意识,增强他们光荣感、责任感、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锻炼党性,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加强低年级大学生的党建工作。首先,本科生党员导师可以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中,集中为新生讲党课,介绍本专业发展党员的基本情况,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启发新生。通过一系列思想启蒙教育,激发广大新生要求进步的政治热情。其次,针对在高中表现突出,已经被列为发展对象的新生,本科生党员导师及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跟踪考察,重点培养,有意识地给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工作,从工作中锻炼和发现好的苗子,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为今后的学生党建工作打好基础。
三、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应用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方法
1、遴选导师
本科生党员导师是学生党建的政治导师、思想导师、学业导师、人格导师,因此,选聘优秀的党员教师科生党员导师十分重要。本科生党员导师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精神,有较高的党建理论基础;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师德高尚;要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了解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本科生党员导师可采取他荐或自荐的方式进行,可由基层党支部根据本科生党员导师条件进行初步筛选提名和推荐,党总支进行审核,最后报学校党委批准确定并公布。
2、师生结对
本科生党员导师确定后,可以根据学生党支部的实际情况(学生党员的数量、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施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最终以师生结对的形式实施导师制。一般情况下,一个本科生党员导师可带三至五名学生。在结对期间,导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学生要经常向导师汇报思想,交流近期政治学习的收获等;导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帮助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今后努力方向,学生应该努力朝着目标前进,在专业学习上要经常和导师交流,向导师请教;导师应当为学生设计参与科研的一些方案或者指导其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学生也应该牢牢把握这个机会,努力使自己在这些科研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
3、管理考核
本科生党员导师制度制定并实施后,各级党组织应该根据实行情况及时总结,建立和健全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管理考核办法,对本科生党员导师和学生都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应该以学院党组织为单位,建立健全本科生党员导师档案,形成本科生党员导师例会制度,从自我评估、基层党组织评估、结对学生党员评估等几个方面开展本科生党员导师的考评工作,总之,通过工作总结,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推进和完善本科生党员导师制,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甲鲁平.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2]王莉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综述[J].新西部,2007(10).[3]廖明星.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6(1).[4]郑廷友.关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4).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叶春桥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也暴露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为高校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广泛深入,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如何适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正视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缺乏统一性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教书、不育人,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还依然存在,更有甚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校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情,而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观念。
2、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和创造性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工作内容庞杂,学生管理工作者无法避免地每日陷于事务堆,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给予指导,也很难有精力去分析研究一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经验教训,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动态等问题,从而使管理限于表面化,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对学生的行为也疏于规范有效的管理,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使得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创造力。
3、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管理程序存在瑕疵目前,在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有些管理制度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相冲突,有些管理规定已不符合高校学生的现状。因为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都是根据原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来制定的,已远远跟不上迅猛发展的学生管理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同时,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法制意识淡薄,在学生管理中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程序规范以及应有的保证制约机制的脱节和不衔接,以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频频发生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学生状告学校侵权的法律纠纷也呈上升趋势。
4、学生管理队伍尚不稳定,管理效益亟待提高在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队伍中,专职辅导员大多采用在校本科生和外校研究生选留的办法。由于考虑今后出路等问题,不少辅导员在留校时仅把此作为一个短暂的存身之处,并未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终身岗位,他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在为考研和转行做准备,因此学生管理辅导员队伍人心尚欠稳定。同时,高校的班主任一般采用兼职的办法,人员流动和变化较大,而且他们的待遇不能从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得到解决,做学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奉献,由此看来学生管理队伍尚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在现实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似乎什么都在管,但对学生成长成才最基本的素质缺乏必要的指导,如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心理健康释疑、就业及考研指导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总的来看,学生管理工作者被动地等待问题多了些,而主动地设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工作方案,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少了些;空洞的说教多了些,能真正满足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心理咨询等有益的工作少了些,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5、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采取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训导较多,而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较少。从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即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色彩不是太浓,而且不少学校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但在科学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不注重
基础文明建设,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工作中容易走极端,不是失之过宽就是失之过严,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6、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尚需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网络在高校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学生管理工作突出全面性、层次性和现代性,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有更广泛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而从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情况来看,由于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导致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信息闭塞,送出去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很少,导致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未能跟上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
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1、转变学生管理思想,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当前,我们要转变学生管理工作只是少数学生工作者的事情的观念,确立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观念;转变重教学和科研轻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树立等同的观念;要转变保姆式的观念,树立尊重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服务观念;转变学生管理是“消防队”的观念,树立学生管理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观念。我们要把学生从单纯的被教育者转变为既是被教育者,但同时又是自主活动的主体,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是尊重和服务的对象。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才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力推进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形成合力,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改进和提高。
2、理顺学生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院积极性
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当务之急是要理顺管理体制。我们要注意体制的互动性,有利于学校和学院相互激发工作活力和创造性;要注意体制的层次性,有利于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我们还要注意体制的整合性,有利于局部服从整体,全局指导、协调局部,发挥整个体制的凝聚力和资源整合力。具体地说,也就是学校的职能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制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负责检查督促,对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序调控;同时要加强学院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行工作重心下移,推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强化竞争机制。
3、创新学生管理制度,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
我们要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要依法制定管理规章,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要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多在薄弱环节上下工夫,在提高水平上投精力,在形成特色上求突破,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育人环境。我们还要加大法制教育力度,逐步形成法治化管理的育人环境。我们可用法律法规来调整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减少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无为劳动。同时还要实现学生行为管理与社会行为管理相互接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以及运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4、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管理人性化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管理中的一些目标,通过自我管理等方式,变成学生自己的目标,使学生管理最终成为一种自愿。因此,我们要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作为管理的目的,要充分相信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权益,鼓励学生的自主和创新。因此我们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的“管理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服务者”,要帮助学生明确自我管理的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提供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机会。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只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才能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当前高校深化改革的情况下,管理职员编制减少,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专家化、学历化和职业化是学生管理适应高校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要加强专家化、学者型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要利用现有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观的机会,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提高,研究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视野、新途径和新方式。在当前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考虑推行“导师制”,选择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级导师,通过导师们的言传身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表现形式,自然具有影响、规范学生行为的功能,它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又能就范于校园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从而产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效果。学生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氛围中,主体精神得以弘扬,个性充分展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管理。因此,我们要在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上下工夫,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7、大力加强调研工作,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管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管理的内容在日益复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由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为了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我们要大力加强学生管理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传统和经验教训,并深入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传统的学生管理应让位于以以教育、管理为主导,指导、服务为主体的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要寓管理于教育、指导和服务中,并在教育、指导和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帮困助学体系,要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寿国.浅议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2]张光兴.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育人的有效途径[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6).[3]刘建佳.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J].湖南商学院学报(增刊), 2002,(9).
第三篇:管理在机关后勤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
管理在机关后勤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管理在机关后勤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2010-06-29 18:28:0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管理在机关后勤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管理在机关后勤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2)
绩效管理在机关后勤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在区级机关事务管理的工作中,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逐步探索出一套既具有人性化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后勤管理体制,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机关事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当前摆在我局面前的重要课题。2008年,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提出了“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发展理念,试行了绩效管理模式,即运
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管理手段,统筹机关事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过程控制、持续改进、激励促进等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服务为先的工作作风,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我局成立于2003年,目前现有公务员6人,事业人员19人,另有于2004年原区政府第二招待所转制成立的兴源服务公司职工近百名(机关餐饮、保洁、绿化实行服务外包形式),其中党员33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1人。由于成立时间不长,管理制度尚不十分健全,加上大部分职工是原机关下属的服务部门整合而成,年龄、文化结构不尽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不平衡、不稳定现象比较严重。
2008年,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局领导班子意识到,要想改变一些不合理的现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机关事务管理工作能够符合科
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这一核心思想,首先就是要在全局干部职工当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倡导“服务为先”的工作作风。
(一)、凝聚团队力量,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一切管理活动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当前为数不少的干部职工由于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以及个人期望值过高、感觉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等因素的影响而滋生的“过一天算一天”的混日子思想,局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向全局干部职工提出了“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倡议,并组织大家开展了专题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活动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针对个别问题比较突出的人员,由局领导进行分工负责、亲自挂钩,从关爱人、发展人的人性化角度出发,及时发现问题人员存在的缺点和优点,采用个别谈心、家
访交流等实际工作手段,促使问题人员转变精神面貌、积极投入工作,确保干部职工队伍不发生问题。全局还不失时宜地组织了第一届“后勤杯”运动会,干部职工们积极参与,在拔河、接力赛等项目中,大家相互协作、努力拼搏,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正是通过大讨论、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全局上下切实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凝聚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团队力量。
(二)、加强学习培训,倡导服务为先的工作作风。针对目前干部职工当中客观存在的作风散漫、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亟须改进和提高等问题,局领导班子在掌握思想动态、切实凝聚人心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广大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服务为先”的工作作风,以支部集中学习、交流心得等形式,强化服务的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意识到树立服务为先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今年5月份起,我局就专程聘请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专家团队为我局量
身定制绩效管理实施方案,专家组经过认真调研,以餐饮服务为工作试点,通过组织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实地参观具有优良经验的餐饮企业等方式,在餐饮这一最前沿的窗口服务工作中推行“六常管理法”,从服务的源头树立好“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此外,我局尤其重视在细节工作上体现人文理念,如:在机关各办公室和电梯通道等主要墙面张贴“24小时设备维修和安全保卫值班”电话、在每个洗手间的门上安装消毒和未消毒的标志、每周由绿化公司工作人员询问绿化改进意见等,切实做到主动服务、高效服务和优质服务。
(三)、以“人性化服务”为目标,切实提高工作质量。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工作就是管理机关日常事务,包含了安全防范、维护维修、餐饮采购、绿化保洁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通俗地讲就是管好机关的“吃喝拉撒”。只有在各个方面都以“人性化服务”为目标开展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其中,在安全防范方面,我们根据“技防、人防、消防”三防结合的具体要求,首先在技防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区机关内部建成了一套先进的视频监控系统,在视频监控终端24小时不间断有保安进行监控;其次在人防上加大保安对机关内部安全巡查的频率和效果,严把保安的招录、培训和管理;第三在消防上提高器材的使用效率,定期对消防安全员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种种措施来切实提高保证机关内部安全的能力,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在机关后勤保障方面,我们加大了对餐饮科的管理力度,落实专人负责制,根据实际工作量合理安排职工人数,杜绝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等不合理现象,并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高,从三个方面抓好餐饮工作:一抓采购关,要求保证采购的瓜
第四篇:管理在机关后勤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
绩效管理在机关后勤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在区级机关事务管理的工作中,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逐步探索出一套既具有人性化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后勤管理体制,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机关事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当前摆在我局面前的重要课题。2008年,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提出了“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发展
理念,试行了绩效管理模式,即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管理手段,统筹机关事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过程控制、持续改进、激励促进等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服务为先的工作作风,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我局成立于2003年,目前现有公务员6人,事业人员19人,另有于2004年原区政府第二招待所转制成立的兴源服务公司职工近百名(机关餐饮、保洁、绿化实行服务外包形式),其中党员33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1人。由于成立时间不长,管理制度尚不十分健全,加上大部分职工是原机关下属的服务部门整合而成,年龄、文化结构不尽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不平衡、不稳定现象比较严重。
2008年,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局领导班子意识到,要想改变一些不合理的现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机关事务管理工作能够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这一核心思想,首先就是要在全局干部职工当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倡导“服务为先”的工作作风。
(一)、凝聚团队力量,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一切管理活动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当前为数不少的干部职工由于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以及个人期望值过高、感觉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等因素的影响而滋生的“过一天算一天”的混日子思想,局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向全局干部职工提出了“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倡议,并组织大家开展了专题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活动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针对个别问题比较突出的人员,由局领导进行分工负责、亲自挂钩,从关爱人、发展人的人性化角度出发,及时发现问题人员存在的缺点和优点,采用个别谈心、家访交流等实际工作手段,促使问题人员转变精神面貌、积极投入工作,确保干部职工队伍不发生问题。全局还不失时宜地组织了第一届“后勤杯”运动会,干部职工们积极参与,在拔河、接力赛等项目中,大家相互协作、努力拼搏,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正是通过大讨论、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全局上下切实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凝聚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团队力量。
(二)、加强学习培训,倡导服务为先的工作作风。针对目前干部职工当中客观存在的作风散漫、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亟须改进和提高等问题,局领导班子在掌握思想动态、切实凝聚人心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广大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服务为先”的工作作风,以支部集中学习、交流心得等形式,强化服务的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意识到树立服务为先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今年5月份起,我局就专程聘请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专家团队为我局量身定制绩效管理实施方案,专家组经过认真调研,以餐饮服务为工作试点,通过组织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实地参观具有优良经验的餐饮企业等方式,在餐饮这一最前沿的窗口服务工作中推行“六常管理法”,从服务的源头树立好“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此外,我局尤其重视在细节工作上体现人文理念,如:在机关各办公室和电梯通道等主要墙面张贴“24小时设备维修和安全保卫值班”电话、在每个洗手间的门上安装消毒和未消毒的标志、每周由绿化公司工作人员询问绿化改进意见等,切实做到主动服务、高效服务和优质服务。
(三)、以“人性化服务”为目标,切实提高工作质量。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工作就是管理机关日常事务,包含了安全防范、维护维修、餐饮采购、绿化保洁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通俗地讲就是管好机关的“吃喝拉撒”。只有在各个方面都以“人性化服务”为目标开展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其中,在安全防范方面,我们根据“技防、人防、消防”三防结合的具体要求,首先在技防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区机关内部建成了一套先进的视频监控系统,在视频监控终端24小时不间断有保安进行监控;其次在人防上加大保安对机关内部安全巡查的频率和效果,严把保安的招录、培训和管理;第三在消防上提高器材的使用效率,定期对消防安全员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种种措施来切实提高保证机关内部安全的能力,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在机关后勤保障方面,我们加大了对餐饮科的管理力度,落实专人负责制,根据实际工作量合理安排职工人数,杜绝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等不合理现象,并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高,从三个方面抓好餐饮工作:一抓采购关,要求保证采购的瓜
果蔬菜、禽蛋肉类等新鲜程度高、质量好,并厉行节约;二抓菜肴关,要求机关食堂的菜谱要每周更换、力求创新,菜肴的口味好、质量高,主食多样化、选择面大,符合个人不同口味;三抓卫生关,要求机关食堂的厨房、大厅、包间等保证清洁卫生,杜绝脏、乱、差。此外,在政府采购、设备维护、绿化保洁等方面也加大了管理力度,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推行绩效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
全局在2008年开始试行的绩效管理,就是从科学合理地定职定岗入手,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通过对部门、岗位、个人工作实绩的评价,运用激励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从“发展”的核心思想出发推行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推进,许多政府部门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部门的科学发展,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要树立绩效管理的理念,推行绩效管理的办法。当前,我局所推行的绩效管理,采用的就是过程改进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一种具有科学性、激进性的管理模式。我局目前的工作人员中,有80%是属于服务外包的性质,常用的计时计件工资考核法已无法有效激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通过绩效管理的层层控制,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隐患,及时解决机关服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及时有效地推广和总结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确保绩效管理形成良性循环,为促进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助推器”作用。
(二)、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落实绩效管理。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而绩效管理,则是充分运用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了单位内部方方面面的主要工作,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过程控制和绩效改进的手段,综合评价和激励各部门、各环节按照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促使其在一个共同的运行轨道上,同心协力地实现工作目标,保证机关服务工作得以健康发展。我局今年试点推行的餐饮绩效管理,就充分运用了统筹兼顾的方法,从“常分类、常整理、常规范、常清洁、常维护、常教育”六个常规管理范畴,分别详细制订了实施任务、管理责任和处理结果,通过绩效管理实现“事事有人负责、物物有人看管、人人有心参与”的目标,从而形成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 “工作链”。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创新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考核机制不能生搬硬套机械地开展,要通过科学的工作思路,合理布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局领导班子在通过深入调研、集思广益,首先从定职定岗的科学性合理性入手,依照工作职能考核岗位设置是否科学、按照岗位职责考核工作流程是否合理,按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确定工作标准,由工作标准创建绩效考核点,做到“能量化的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细化”;其次,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和职务聘用、职称评定、物质奖惩等紧密挂钩,形成考核、使用、晋升一体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统筹考虑干部职工的承受度和操作的可行性,兼顾到具体考核结果的分层反馈机制,目的就是促进和实现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从而提升全局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竞争力。
我局在试行绩效管理近半年的时间里,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大增强,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稳中有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抓好长效管理,促进高效管理,巩固科学发展观的经验成果。
第一、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实践证明,工作能否落实好,关键在领导。强调领导在绩效管理中的突出地位,有利于健康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从我局已经试行的绩效管理的初步成果看,由于局领导和部门责任人的高度重视,餐饮试点部门的全体干部职工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和参与程度都很高,部门的凝聚力、职工的精神面貌、服务技能的应用以及工作作风都有明显改变。同时,为了抓长效、促高效,局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明确各自任务,然后通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关键点是抓好局中层干部的工作目标分解和绩效考核,通过抓中层来促动他们有效地承担起管理和评价一线职工的责任,要求中层干部履行职责的同时,还要注重一线职工取得的工作成果,进行指导评价和反馈,达到激励和促进的目的。
第二、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奖惩考核。任何一项新机制的探索,都会有一定的阻力,我局引入绩效管理考核机制也是同样如此。为了深入推进绩效管理考核新机制,局领导班子在作出推行新机制的决定后,一方面从组织上为新机制的推行提供有力保障,专门成立了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并明确了一名副局长具体负责绩效管理新机制的推进控制和协调工作;另一方面从强化监督检查环节入手,由推进领导小组选拔了两名精通管理考核业务的中层干部担任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落实整改措施,同时切实落实奖惩机制,奖先进、促落后。通过种种做法,有效地保障绩效管理新机制的深入推进和发展。
第三、注重上下沟通,营造良好氛围。实现长效管理、高效管理的基础是沟通。领导善于沟通,就能凝聚人心,培养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进而有利于各项工作任务的开展。我局在推进绩效管理新机制过程中,局领导班子利用任何沟通的机会,创造出更多沟通的途径,与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充分交流。通过沟通,有方法、有层次地发动干部职工对绩效管理发表意见和讨论,汇集经验和办法,凝聚了人心,培养了团队精神,从而激发了他们的集体力量,让他们积极参与绩效管理,倾力打造高效服务、优质服务,为深入推进绩效管理提供动力保障。
第四,总结有效经验,有序扩展推广。餐饮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给我们开了个好头,但如何使绩效管理在机关后勤服务的各个方面发挥实效,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我局聘请的无锡商院人力资源专家和局中层骨干组成的课题组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和摸索,就餐饮服务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已形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研究报告。2009起,以餐饮服务为先行军,绩效管理模式将在保洁、绿化、保卫、设备维修、政府采购等机关后勤服务 各个方面进行有序推广,重点是:通过集中培训、内部交流,提高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树立正面典型,起好示范作用,有效激发各个层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规范绩效考核操作,确保考核工作的公开性和公正性,加强考核数据的时效性和保密性;尝试建立区后勤保障绩效管理网站,完善各个部门绩效考核数据库,构建上下沟通的交流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围绕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绩效管理与全局人员的培养使用、职位调整、教育培训、聘用辞退和能力确认等方面密切联系起来,激励和引导大家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全面提升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00九年一月
第五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精选范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共2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规模、教育信息化发展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都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正深刻地发生变化,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变得更加尖锐复杂。这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大环境的变化,使我国高等学校的党建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规模的快速发展也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俱增的发展形势,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研究与探索,深入调查与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掌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我们就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绩是巨大的、形势是喜人的。下面是本次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情况。
1、建立了一支政治意识好、群众基础好、经验丰富、素质较高、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近几年来,高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关于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的实施意见》,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队伍保障。以下是高校党建工作队伍的调查情况:
(1)党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占31.8%;理论知识较好占55.1%;理论知识一般占9.1%;理论知识较差占4.0%。
(2)所接触的党务工作者的党性修养。党性修养高,是我们的榜样占21.3%;党性修养比较高,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占55.7%;党性修养一般占16.2%;党性修养较差占6.8%。
(3)所接触的党务工作者能否利用网络等开展工作。能,并能开拓性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占41.3%;能,非常重视并经常利用占28.8%;很少利用占21%,根本不利用占8.9%。
(4)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满腔热情占22.4%;认真负责,工作到位占64.1%;热情一般占9.2%;热情较低占4.3%。
(5)党务工作者的群众基础情况。群众基础非常好占16.2%;群众基础较好占57.1%;群众基础一般占20.6%;群众基础较差占6.1%。
2、制定了规范的与学生党建有关的党员发展、组织生活、民主生活等制度,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发展党员,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党委通过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发展程序,完善工作制度,保证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提供了规范的制度保证。以下是高校党建制度的调查情况:
(1)党支部发展党员的程序严肃、认真、规范的占45.8%;比较规范的占43.9%;不规范的占10.3%。
(2)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时间安排每周一次的占44.3%;每月至少一次的占38.9%;不正常的占16.8%。
(3)党支部对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情况。联系人主动、积极对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的占43.6%;按照党支部的工作安排和任务要求进行的占48.9%;培养工作较差的占7.5%。
(4)党支部对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情况严格要求,全面培养的占38.8%;采取分配任务的形式来培养的占44.8%;后续教育较差的占16.4%。
(5)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否健全。健全的占34.1%;基本健全的占48.6%;不健全的占17.3%。
(6)党支部思想工作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占59.5%;经常过问,思想工作到位的占33.5%;态度冷漠的占7%。
3、扎扎实实开展党建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高校党委以严密的组织体系、灵活的组织形式,积极扩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影响力和渗透力,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了学生党支部在青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以下是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调查情况:
(1)党支部生活的吸引力。很有吸引力23.3%比较有吸引力58.5%没有吸引力18.2%。
(2)党员在民主生活会上的自我批评。能经常认真开展45.1%;较认真开展39.4%;很少认真开展15.5%。
(3)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29.6%;凝聚力和战斗力比较强51.3%;凝聚力和战斗力差19.1%。
(4)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发挥得很好27.1%;基本发挥了作用53.2%;发挥作用很差19.7%。
(5)党支部是否关心身边群众。很关心25.7%;比较关心59.0%;不关心15.3%。
(6)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及其成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效果很好31.6%;内容丰富,形式一般,效果较好41.6%;形式呆板,效果较差26.8%
(7)在民主生活会上,对于有错误的党员的批评。大胆批评24.8%;含蓄批评60.5%;不批评14.7%。
(8)党员向党组织作思想汇报的情况。经常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43.1%;正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49.8%;很少向党组织汇报思想7.1%。
二、正视高校学生党建中存在的问题
由调查可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比较显著的。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成绩面前,高校党建工作者更应从历史的高度,以创新求实的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把握机遇,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1、推优工作和党员的再教育问题。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以下简称“推优”),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十几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推优”工作不但对加强高校团组织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发展学生党员不可缺少的有效环节之一。当然,推优工作内部各项举措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推优程序倒置”、“党团衔接不畅”、“民主评议虚化”等不良现象,造成了党建工作的漏洞。追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党支部对团组织的“推优”意见不够重视或根本就没有与团组织取得联系,而只是在党支部内推出重点发展对象后进行单线跟踪考察;同时,团组织在“推优”后,认为对发展对象的培养和教育是党支部的事情,不管不问。因此,此类现象的核心问题造成了党团组织对优秀团员的培养考察缺乏连贯性。
党员的再教育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次调查中“党员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只有24%的被调查党员表示会主动学习。由此可见,学生党员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的意识不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点往往放在发展新党员上,在学生党员转正之后,对正式党员的后续教育却不够注重。长此以往,将潜在地导致学生党员政治素质与理论水平的下滑。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只有不断地用最新的思想理论来武装广大学生党员,才能使他们始终保持先进性、走在时代的前列。
推优和党员的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其实质上具有同一性:即党员的培养教育缺乏连贯性,或者说缺乏一个“党员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一个“党员终身教育体系”是关系到我党先进性保持的一件大事,高校应加强对策的研究与探索。
2、组织工作方式、活动载体的问题。做好在大学生中的党员发展工作,是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是当代青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党员发展程序形式化;忽视入党宣誓、民主评议等实质环节;党支部过于“臃肿”;部分党支部构建不合理,高低年级的党员比例严重失调等等。
在组织生活方面,也存在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不高、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支部活动往往局限于“学习、讨论、交流”的“老三篇”,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另外,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也是个较突出问题(如“在民主生活会上,对有错误党员的态度”的调查统计:选择“含蓄批评”60.5%;“不愿批评”14.7%),个别支部甚至把组织生活纯粹当作一种任务,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基层党支部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生命线。我党先进性的体现,归根结底要靠基层党支部充满生机的工作与不断进行的载体创新、活动创新,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在深入、学生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完全学分制也在部分高校全面推行,原来以学院、系、班级为单位集体居住的概念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分散于不同社区、楼舍的居住方式,学生管理的重心也从原来的“注册型”群体为主向“生活型”群体为主、“学习型”、“社团型”多元并存的格局转变。这些变化必然给大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和行为监督带来挑战,也给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带来问题。为此,高校党建工作要顺应形势、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通过创新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党员权利、权益保障和队伍建设问题。近年来,高校在学生党员的权利保障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不少方面仍有待加强。如党员选举权没有充分保障。“党支部支委的产生程序”一项调查表明:36.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由“上级组织任命”或者“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另有31.4%的被调查者反映只有部分支委是选举产生的。党员对党内重大事项的知情权没有充分保障。
关于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权益保障的问题仍然很突出,比如:已有的保障性文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兼职党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在各高校量化的考核体系下没有得到承认,纯粹是义务劳动;对专职党务工作者缺乏有效的培养、考核体系和监督、激励机制,导致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共2篇)]篇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人文党建”的思考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人文党建”的思考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必须结合党的十七大目标的背景、放在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的环境中、放在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的新阶段来探索,才能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目标、新挑战、新要求。
一、高校党建工作中人文党建的提出
“人文党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后提出的党建新理念,指在党建工作中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党员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与情感、权益和需要,强化人文关怀、人文管理,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文党建”理念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建设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基层党的建设路子的产物。从社会适应性和文化属性上看,它符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党继承和发扬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极大地密切了党内的同志关系和党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对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有明显的挤进作用。
高校在探索学生党建的工作中,强调在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思路就是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也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党建”思路。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厌恶单调、枯燥,喜欢变革和丰富多彩,提出应适应教育对象的特点,使党建工作从过去传统单一的灌输模式转变为科学灌输模式,从讲求内容的政治思想性,又力求形式的生动多样性。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强调
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党员从思想上行动上来内化体验,鼓励学生党员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高校学生“人文党建”提出的必要性
“人文党建”的提出,是加强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自豪感和光荣感的有效方式。表现在如何使学生党员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体现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体现,增加学生党员的自豪感和光荣感。有一调查显示:价值选择多样化情况下党员自豪感有所下降,党员自豪感随年龄增大呈递增趋势,35岁以下年轻党员自豪感较低且下降明显。自豪感与光荣感体现了党员对党的情感态度,“人文党建”的提出,有利于提升学生党员的自豪感和光荣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对党的情感,有利于主体地位的提升,优化自身的言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人文党建”的提出,是加强学生党员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只有以人文关怀的方式激发学生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和管理的热情,才能形成敢讲真话,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评语的民主氛围。改变将学生党员完全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培养学生党员在党内生活中找到和认同自己的地位,不断克服自身的狭隘思想、功利主义思想,加强其民主意识。
三、高校学生党建“人文党建”措施的几点思考
首先,教育方式从灌输教育与双向交流教育相结合。在保持灌输式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加强了解学生党员的主体状态
和内在需要,开展双向交流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强调教育与对象的平等地位性,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状态和内在需求和信息反馈,不断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共2篇)]进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效果。特别是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上更要注重双向教育,要使大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与大学生一般性政治教育是不同的,从内容、层次、标准上应该更高,每个党员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在教育中一律平等,不但可以在党内进行平等的讨论、同志式的批评教育,而且允许争论,党员的各项权利在教育中受到尊重和保障。通过灌输教育与双交流的结合,真正解决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先进性的进一步发挥。
其次,构建长效的激励、关怀、帮扶、关爱学生党员机制。要充分尊重学生党员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个人爱好等,确立学生党员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党员主体得到并重和关爱后,才会有内在的动力。要充分承认学生党员成长的价值,并不断去发现、发掘、发挥他们更多的价值,而不仅是简单地把学生党员当作教育的对象,要注重对学生党员精神上、物质上、心理上的关爱,要使对学生党员的关爱产生党内激励功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直接作用于学生党员的灵魂深处来开展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党员从内心深处真正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性,从而转化成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并最终升华为学生党员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再次,构建良好环境和多彩活动氛围,进行潜移默化的参透式教育。创建校内党建的最佳环境,通过学院党委、教师、党务工作者、管理服务人员参与的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督促体系,学生党支部的积极引导、兴利除弊,帮助大学生党员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懂得如何判断、理解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并利用各种拓展党建活动的载体,开展专业学习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党建活动,开辟大学生党建的新阵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情感共鸣产生精神动力。这种渗透到环境和活动之中的党建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断,使学生党员在教育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参与,由外在的压力变成内心的感受,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参透式教育。
篇二: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朱虹霞 董雯 盛颖 摘要:
2.在日常生活中对党的动态的关注。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不仅应该时刻关心国际上所发生的新闻,更应该关注党的相关动态,因为其也关系到自身的切身利益。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党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有60%的学生表示会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关注,26%的学生很少关注,只有13%的学生是会经常关注,另外还有6%的学生是从未关注过这一方面的动态。而对于哪些渠道获得有关对党的认识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表示是通过党校、党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学校教育来获得的,少数的学生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以及老师、同学及家人间的交流来了解有关知识。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的学生对于党的关注度还是相当的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学生对于党的认知,从而影响党的后备军的质量。3.对党的有关民生政策以及在面对突发事件采取的措施的评价。对于这个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党在应对突发事件是的表现比较积极,但较注重政治政策的方面,针对国情以及人民的需要所提出的有关主张的出发点好,但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口号,无法切实实行。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当今高校的大学生对于党的一些政策和措施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意见,毫无疑问,这将影响到其对于党的正确认识和其入党积极性,从而会影响高校的党建工作。
4.学生的入党积极性。当今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倡导大学生入党。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入党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由于我们这次调查大部分的参与者是大一的学生,因此只有7%的学生是已经成为了党员,但是同时有77%的学生表示有着强烈党的入党的意愿,3%的学生表示无入党意愿,另外还有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这一结构也显示了当今高校的大学生有着较高的入党积极性。而在我们所抽调的学生中,有5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积极入党的动机在于注重考虑现实利益,有利于以后找工作,25%的学生认为原因在于其是一种政治信仰,有共产主义信念,还有14%的学生认为长辈的期望和要求是主要影响因素,另外的8%的学生则认为是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入党这个问题上更多的还是考虑到现实的利益,而并非出自对于党的真正热爱。而对于目前有部分大学生不积极入党甚至对党存在抵触的情绪这一现象,有34%的学生认为是入党程序过为繁琐所导致的,28%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看到部分党员的负面情况,11%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觉得自身能力不足,思想觉悟低。诚然,目前入党的严格要求是导致学生入党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要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 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神圣使命。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 培养大学生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在学生中培养一批既有先进科学技术知识, 又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的共产党员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 建设一支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党员队伍作为党的组织基础, 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目的。因此, 高校根本任务的完成离不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必须围绕高校的根本任务来进行, 两者相互依存, 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的组织, 加强党的建设, 历来是党的重要工作, 受到党的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建党初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从青年知识分子集中的高等学校开始的。建国前的绝大多数高校中都有我们党的组织。高校党组织把大学生这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作为我党建设的群众基础, 能确保党员在科学文化素质上的高水平, 确保党在推进社会、科技和生产力发展上的先进性。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加, 我们党的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作为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 必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未来骨干和栋梁, 这样就扩大了我们党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 为我们党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开展工作准备了基础和条件。对此,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把学生党建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共2篇)]作作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2、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积极探索新形势大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新思路
(1)在当今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阔视野, 善于从多角度、深层次考虑问题,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吸收大学生入党, 既要看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掌握情况,更要从平时的言谈举止中看其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尤其是在关键时刻的政治表现;既要看学业成绩排名, 更要看其专业思想是否牢固, 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既要看学习表现, 更要看综合素质, 真正把政治思想素质好、专业发展有潜力, 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纳入党组织的视野。
(2)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的入党知识教育,使其克服几个误区, 一是无所谓的态度,对成为一名党员缺乏足够的认识, 没有紧迫感。二是以偏概全,因为个别党员的负面行为而否定党的整理形象:三是纠正在大学生中存在的自认为政治觉悟性过低的错误思想,提高其入党积极性。
(二).创新党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的形式、内容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组织生活就一直是学习理论、统一认识、交流思想、总结经验、党内监督的阵地, 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当中, 组织生活存在形式单一, 内容单调, 重过程、轻实效, 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 很难吸引党员,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进一步的影响到组织生活和党员的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适应形势的变化, 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和内容, 按照深化内容、简化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注重效果的思路开展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每次组织生活都要有明确的主题, 党支部要抓住某一时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学校工作的重大部署精心准备, 围绕主题进行党内充分讨论, 交换意见, 统一认识, 使党员能够不断汲取政治营养, 增强党性观念。另外在教育的形式上, 要改变过去开会式念念文件、读读报纸, 一人讲、大家听的方式, 更多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开展征文比赛、交流学习体会、知识竞赛、征集合理化建议、主题演讲、个别谈心等, 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党性意识,提高思想认识, 激发创造力,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网上开展思想教育也是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和手段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校园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
身边党员的先进事迹, 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 使学生党建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得到提高。
(三).加强在大学生中的政策宣传,切实提高大学生对党的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的适应着时代的要求以及国情的需要来提出相应的政策以及措施,但是由于各种的原因,当今高校中的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了解到这一方面的知识,甚至是对其有着消极的看法,而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党组织的认识的偏差。因此在日常的党建中,应更加注重对这一方面的宣传,特别是在平时的党课当中要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党的动态,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于党的正确认识,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性,为党培养有着良好素质的后备力量。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 2008年2月
党建工作的思考 2005年2月
作存在问题和改进办法 2008年
参考文献:李海兴.孟庆恩.高校学生钟福国.生党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