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走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时间:2019-05-12 06:4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戏曲走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戏曲走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第一篇:浅谈戏曲走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浅谈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戏曲学习的必要性

摘要: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民族文化,匹夫有责,振兴戏曲艺术,学校音乐教育应该说是责无旁贷。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和演员表演等各种因素的艺术,通过对他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戏曲的综合鉴赏能力和审美观,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艺术情趣。

而今,戏曲虽然走入了中小学音乐课堂,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戏曲的学习都是过眼云烟,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别说学生不会,就连许多教师都知之甚少。因此,加强戏曲学习,不仅能让师生受益匪浅,而且在当今时代,他是传承和振兴戏曲文化的关键性的一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和爱国情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中小学推广普及艺术是营造青少年成长的一大需要,而且只有这样,戏曲这朵艺术奇葩才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成为校园一支健康的主旋律,同时,学校戏曲艺术得到普及之时,就是戏曲艺术振兴时代的到来之时。因此,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戏曲学习有其相当大的必要性。正文: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与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而戏曲作为人民的一大文化食粮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而京剧更是被国人称为国粹。然而当前的戏曲有着“戏院门前车马少,场座位空席多”的不景气的现象。据调查,现在的剧团每年至少消失一个,剧种也在急剧的减少,港台的流行歌曲、摇滚乐等快餐文化正以强大之势,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戏曲艺术,而恰恰青少年就成了他们的铁杆歌迷,喜欢戏曲的人士少之对于他的又少,教化娱乐功能正逐渐被一些新兴文化淡化。但据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和知识,其中,认为“十分必要”的占41%,位居第一;认为“有必要”的占39%,位居第二。然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作为课堂这个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有必要将这门丰富多彩的、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 的戏曲艺术带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并加强学习将之传承并发扬光大。以下是我对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戏曲学习必要性的几点浅见:

一、能使师生相长。

1、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把戏曲艺术在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教出自己的水平,让课堂活起来,首先就应该提升自己的戏曲水平,教师应该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然而这些要求教师自己先必须胸有成竹。

但据调查,现在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戏曲艺术真正了解的是寥寥无几,能操琴拉几段或唱几段,如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等的实属凤毛麟角,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戏曲根本就不感兴趣,甚至就连书本上戏曲的教学内容都一笔带过,或者非常浅显的、呆板的照本宣科,连自己的兴趣都调动不起来,更别谈学生了,没兴趣就谈不上有这个雅致去欣赏去研究了。因此,加强戏曲在音乐课堂的学习,就必然要求教师先当学生再当先生,自己先迷上戏曲,多听多唱多学多研究。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再也不会用那些苍白空洞的语言来描绘戏曲了,从教师队伍抓起,让他们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才富有 生命力。

2、对于学生而言,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戏曲走进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音乐文化,使更多学生知道我国这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中,戏曲的独特风貌,她中间的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那些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那些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只要教学方式有创意,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然而,在这个速食面的年代,有81%的学生对戏曲不感兴趣,非常喜欢和非常讨厌的人都不多,分别占4%和5%,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无间道》的扑朔迷离、《黑客帝国》的变幻莫测、《恋爱中的宝贝》的唯美缠绵,根本就无法品味到传统戏曲语言的魅力、冲突的力量、戏剧高潮的震撼力,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剧作如《西厢记》、《窦娥冤》等以及创作大师如关汉卿、汤显祖等都知之甚少。但在广西南宁市国际民歌艺术节、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记者采访发现,青少年并不是不喜欢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而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还缺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易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由南宁市8000名中小学生参加的“戏曲脸谱风筝扎制和放飞比赛”,活动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制作得也非常好,出人意料。这就说明只要在教育方法上创新,青少年是不会拒绝古老的艺术的。我们要尝试举办中小学生戏曲知识竞赛和中小学生京、评剧票友比赛,在更多中小学生中逐渐营造热爱戏曲,爱唱戏曲的学习氛围。加强青少年对戏曲的学习,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相信很快就能打破目前这一僵局。

戏曲艺术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今的戏曲正在急剧的走下坡路,加强音乐课堂的戏曲学习:

二、能传承戏曲文化。

当今的中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人们面对的新事物新选择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很少有人去关注戏曲、了解戏曲,认为那些只是老头老太太们喜欢的东西。他们崇拜西方文化,穿的是牛仔裤,听的是摇滚乐,过的是圣诞节、情人节,与西方人没什么两样,这是他们的自由,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人却轻视甚至看不起本民族的文化现象,嘲弄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东西老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如谦逊、忠厚、尊重师长被解读为无能、软弱、保守,而把传统文化打压的傲慢、自吹自擂则美化为自信自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有必要把与民族审美理想有着内在联系的戏曲好好传承下去,如著名的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从人民战士的顽强斗志和无所畏惧的精神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沪剧《芦荡火种》中《芦苇疗养院》唱段,学生通过学习,可从新四军身上学习他们那种不怕困难、具有顽强斗志和远大理想,拥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等优秀品质。当然我们必须是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传承。

然而,要搞好戏曲文化的传承,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应该说,中小学生对戏曲的爱好是相对容易引导培养的,而对一个人来说,从小所形成的爱好、习性常常是最稳固、深刻、持久的,往往影响他一生。例如,香港浸会大学朱立教授,说他至今仍然喜欢京剧,就是因为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剧院看过几次戏。

中小学生在学期间,是一个人、一代人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的他们,模仿能力、接受能力极强,许多人一学即会。因此,作为赋有文化传承使命的学校,有义务将戏曲艺术带入课堂,并加强学习,而作为我们这些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更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往日在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戏曲音乐、戏曲脸谱、舞台美术等方面的知识,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明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三、能再创戏曲辉煌。

在这里,我说的再创,并不是说通过在中小学开设戏曲课,来培养多少专业戏曲人才。面对着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戏曲艺术是越来越不景气,振兴戏曲、弘扬民族艺术的口号提出来已经十几年了,十几年来,无论是政府的相关部门,还是剧团的广大演职人员、票友、媒介等都为振兴她而使出浑身解术,然而戏曲的衰退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有戏曲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其他文化冲击的原因,但在振兴的十几年中,论其成败,我认为其中一步极为关键的失算,就是没有把振兴的重点放在培养新一代的欣赏者上,造成观众年龄日趋老化,观众面出现断层,因此,如果再不从这一方面去挽救,可想而知,博大精深的戏曲将面临何种处境。

江泽民总书记特别指出“京剧和其它民族艺术,是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精神产品,具有教育人、陶冶人、愉悦人的作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这要求我们的艺术家们在创作和演出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观众„„”。长期以来,我们只注意培养少数人才,如开办戏曲学校等,可是,戏曲的传承、振兴,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专业传承者,更重要的是培养为数众多的戏曲爱好者,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植物和土壤、鱼和水的关系,没有为数众多的戏曲爱好者作后盾,专业传承者就会成为失去土壤的植物,离开水的鱼。因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观众有了,资金有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戏曲理论家洛地说“我国的戏剧是以观众是戏剧的上帝为最高标准,我国戏剧的‘传统’和‘继承’、‘发展’和‘改革’与其说是戏剧本身的事,倒不如说是决定于你的观众”。因此,只有在我们的中小学校园内营造起学戏曲、欣赏戏曲的氛围,戏曲的振兴才会有真正的希望,戏曲缺乏青少年观众的势头才会真正被扼止,戏曲才能有辉煌的未来。像青春版的《牡丹亭》的演出,有相当多都是在学校进行的演出,现场大多都是座无虚席的,每天看三个小时古装戏曲,还自始至终、很少有人中途退场,这无论如何都反应了汤显祖原著与改编者白先勇,以及众多舞台艺术家通力合作所再创的魅力。从这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再创在戏曲中的作用和地位,再创可以为戏曲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再创可以吸引一大批年轻的观众,从而再创戏曲辉煌的未来。

四、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戏曲本身来讲,她是一门综合艺术。她高度综合,众美皆备,她不像歌剧那样基本上是只歌不舞,又不像芭蕾那样只舞不歌,也不像话剧那样只说不唱,中国的戏曲是载歌载舞,有情节有故事,以歌舞演故事,溶歌、舞、说、表、音、美于一体的名副其实的综合艺术。在表演上,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戏剧形式,集合不同艺术特色,如华丽的戏服及布景就是视觉艺术的一部分,剧本和曲文是文学艺术也是戏剧艺术,演奏和唱腔是音乐艺术,造型和程式是舞蹈艺术和形体艺术等,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体系。如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打虎上山”中,杨子荣骑马上山的场景采用了传统的虚拟手法,用一马鞭子来表演骑马,演员运用劈叉等高难度的形体动作,加上阵阵的马嘶声,仍能给人以杨子荣骑马上山与虎周旋的光辉形象和强烈的戏剧性气氛,真的把一匹马牵上台去表演还是极少见的,这种虚拟性赋予艺术性的表演是戏曲表演的特长,是戏曲魅力的重要特点之一。又如京剧的脸谱,有一些常用的颜色,其中红代表忠义,粉表示秉正、年迈,紫表示持重、稳练,黑表示刚毅、耿直,白表示狡诈、多谋,黄表示干练、凶狠,蓝表示勇猛、骄横,绿表示倔强、残暴,等等。京剧中脸谱是关键一步,人物性格与身份往往在唱词尚未脱口时,可以从脸谱中看出,如关公的红脸、项羽的白脸、张飞的黑脸,曹操粉白脸细眉长目,晃盖是黄老三块瓦脸,等等,这都是最基本的区分了。各种脸谱,配以适当的服装和道具,任 何一个角色都是一个美的造型。音乐课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戏曲是集众美于一身,因此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戏曲学习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综上所述,让戏曲走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不仅对于师生戏曲素质的提高、戏曲的传承以及戏曲的未来,还是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戏曲学习有其相当大的必要性,我们应该好好的把握她!

参考书目: 《音乐与戏剧》

明天出版社

:《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艺术史戏剧卷》东方出版社

《演员自我修养》中国戏剧出版社

第二篇:音乐课堂传承民间戏曲探微

音乐课堂传承民间戏曲探微

丽水地处浙西南,2009年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这里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其中松阳高腔、庆元二都戏、缙云婺剧历史悠久,民间戏曲文化艺术在这里代代传承和发展。在社会变革迅猛的时期,如何做到在相对保存完好的同时挖掘、利用、传承民间戏曲文化,寻找一条能以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为目的的道路,是丽水民间艺术家们以及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亟待解决的难题。丽水的民间戏曲在民间,在发展中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让娃娃们认识民间艺术,学习民间艺术,营造认知、热爱民间戏曲的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与发展。为达到目的,不但需要保护传承的文化氛围,更需要让中小学音乐教师们认识民间艺术,感受并领悟民间艺术的精髓,有效地引导学生热爱民间艺术,让学生在这浓厚的氛围中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滋养,使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环境得到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目的。所以在丽水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应该在教学中重视民间戏曲文化的渗透,使之润物细无声。

一、浙西南中小学开展戏曲课程状况

1.引入民间戏曲教材,培养戏曲师资

把民间戏曲唱段编辑成音乐课堂辅助教材,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长处与特点选择民间戏曲唱段作为课堂欣赏、演唱或演奏。使这里的孩子成为民间戏曲传承的生力军,他们背起书包上学堂,扛上道具能上台,能弹、能唱、能演,浙江缙云县五云镇官店村的孩子们从小就得到这方面的训练,练就了这样的基本功。这里的农民卸了戏妆能下田,上了舞台能唱戏,很多家庭都是四代同台或者一家同台演出,全村一千三百多人,就有一千三百多位演员。这样庞大的演员群体,跟这里的民间艺术氛围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村里的民间音乐家杨缙芮的家,就是一个学习乐器的学校,孩子们一放学就跑到他家跟他学习打鼓板、弹柳琴、拉二胡、吹唢呐&&官店村有个少儿民乐队,有队员40多人,乐队里吹拉弹唱各种乐器有数十种。周末的业余器乐学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执教,还请一些戏曲专家作指导或举办讲座等,缙云县婺剧促进会会长陈子升就是这里的客座教授,孩子们很喜欢他,孩子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学习各种乐器,快快乐乐地度过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周末。

缙云县婺剧促进会通过向各中小学赠送婺剧曲本、光盘等辅导资料,并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师婺剧知识培训,在培训中要求人人掌握一首婺剧唱段或一种以上婺剧乐器,着力提高婺剧师资力量。

丽水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在2012年5号文件中,倡议各县(市、区)民协、市民协各专委会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极走访各院校和中小学校,了解各类学校的需求,利用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和市民协的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各大专院校、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共同开设各类民间艺术课程、学习班、培训班、讲座、展览、展演、比赛、创建传承基地等形式,大力培养民间艺术人才。

2.戏曲艺术的传承中人人是教师

以缙云官店村为例,这里的农民(演员)个个都是老师,以前是口口相传的教学,现在年轻的艺术人才把老一辈艺人的演唱记录下来作为教材,在每周的聚会排练中,孩子们与村民演员都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在人人当教师的氛围中,民间戏曲在每周二次的排练中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在长期的排练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3.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编辑的当地戏曲教材,课堂外通过各类排演与比赛,使民间戏曲更加丰满。并在各类比赛中积累经验,在获奖中提高兴趣,获得苦练的动力。有报道:2010年一群来自浙西南山区的山里娃,学习之余,一边帮助父母在田里劳作,一边学习吹拉弹唱,在第四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以一曲婺剧摊簧《古村戏韵》从5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更加激励民众对民间戏曲的热爱。

2009年,缙云县婺剧促进会和东坑镇长坑小学成为缙云婺剧传承基地,标志着戏曲进入课堂从民间自发到了政府行为的转型。目前缙云县60所中小学校已先后展开了各具特色的婺剧进校园活动。长坑小学以人人掌握一件民间乐器为音乐课教学目标;自编笛子达标考核教程,组建婺剧社团,把排练常规化;缙云二中把婺剧经典唱段列入音乐课教程,还将婺剧元素融入到德育、美术、历史、语文等教学中;不定期举办婺剧名伶座谈会、专场演唱会,讲座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校园中寻找几位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婺剧小明星,充分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营造浓厚的婺剧文化氛围。

他们用自己的土办法引进戏曲人才,请高师承教,现年74岁的原村支书杨炉福回忆说,解放前请过一位永康籍婺剧大师赵景春,他在这里长住多年,培养了一批婺剧演艺人才,如应汉波、杨保兴,他们在演艺事业上卓有成就,在这古戏台上留下令人难忘的形象,也为后来缙云婺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浙西南民间自发传承民间艺术方式方法

民间传承艺术的方式方法很多,用春晚的形式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岁末,大家手头的工作都已经忙完回家过年,在这么空闲的日子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每个在外求学或者工作的人们渴望的。二是满足怀旧情怀,回味当年盛景,民间的春晚应运而生。

月山春晚是浙西南庆元县月山村村民自发组织,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晚会,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月山春晚的骨干是一群被称作月山芽儿在外工作或求学的月山村的青年们,早期的月山春晚只是几个热爱文艺的村民从家庭联欢开始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真正的组织者,可以说是一方面是年轻人听听年长者演唱、演奏一些民间的老艺术,有山歌、戏曲、故事等,另一方面是长者听听年轻人从外面的世界带回来的新潮音乐,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每年月山春晚准时上演。月山春晚的演员都是村民,小到五六岁,大到九十五岁,演员跨度之大前所未有,每年月山春晚有一个保留节目叫《农活秀》,95岁的吴达荣老大爷是这个节目的常客。晚会的形式是越来越丰富,舞美效果越来越成熟,节目的质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月山春晚光荣入选2011年浙江情怀榜十大创新节目。月山春晚是月山村千年耕读传家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也是浙西南民间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三篇:中小学戏曲教学研究[模版]

中小学戏曲教学研究

中国的戏曲种类很多,在这个课题下我今天主要就讲京剧的教学研究。京剧被称为国剧,或为国粹。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京剧艺术 是形象思维高度发展的精品。它的古典写意手法,令无数人陶醉。大部分儿童因为接触不到或很少接触京剧,所以,他们看不懂京剧,对京剧知识了解的甚少,无形中就远离了京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为了落实贯彻这一精神,教育部发出了“京剧进课堂”的倡导,这是对弘扬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发出的号召 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倡导,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京剧这门高雅艺术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想听京剧,了解京剧,喜爱京剧,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普通学校中的戏曲教学研究的使命。

一、京剧是中国戏曲的名片

京剧是戏剧范畴中的,中国特有的样式。中国戏曲有360多种,遍布全国各地,最早的起源于先秦时期。而京剧是代表性剧种。影响最大,观众最多,内容最丰富,成就也是最大的。虽然他的历史不是最长的,但他是戏曲大家庭中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戏曲的名片。“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英文翻译的不准确)也不是中国歌剧。京剧是中国国都的,代表中华大一统主流文化特征的戏剧艺术”他形成于清朝的中晚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刺激了汉族文化的兴盛),由宫廷和社会共同完成的一项社会性的文化工程。是历代中国主流社会尊崇和喜爱的艺术形式。

二、京剧是文化,文化是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着的。

由于京剧浓缩的保存了中华的历史文化,因此是中华文明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是连接全球华人情感的《国际歌》。中国戏曲(不仅仅是京剧)不同于西洋戏剧。西方戏剧产生于祭祀,是为了娱神的;中国的戏曲是为了娱人,以表现美和善为主,用“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表现社会,反映生活。通过“形于美,动于情、达于礼、至于和”来“泄导人情”,达到平衡各种人心理与疏导情绪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起到稳定社会的功能。学习中国戏曲,学唱京剧,就是要传承中国的文化,民族的情结。京剧作为中国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是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从诞生后一直不曾中断,一直以鲜活的形态在舞台上传承和发展的戏剧。那么,以梅兰芳先生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是世界公认的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

京剧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立体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特征。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到“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元明清,以及近代史、革命史、现代生活,中国历史中的许多人物都在京剧中有所表现,而且是立体、生动地展现了生活、历史和人物。

它形象地宣传了中国主流社会提倡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岳飞、文天祥的精忠报国,包拯、海瑞的刚正不阿,关公、秦琼的义薄云天;程婴、徐策的舍己为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红娘的热情助人,花木兰的孝亲爱国;穆桂英、佘太君的委曲求全,胸怀大局等等。也揭露鞭挞了一切丑恶的社会现象。

它千百年来起到了普及中华文化的教科书的作用。在不能普及教育的中国社会中,戏曲艺术以浅显通俗,形象机趣,寓教于乐,深入人心的形式发挥普及历史文化的作用。许多人上不起学,靠听戏,听书来学文化,学道德,学做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忠臣义士,满汉夷狄,强盗侠客,贩夫走卒,舞台上的众生相,形象地传播着希冀社会和谐与平等的追求和理想。艺术的典型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发挥了巨大的教化作用。

当今的中国,处于空前的盛世,就应该具有盛世的胸怀,心态。京剧艺术上三大特点:大心胸、大境界、大美。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需要让我们的孩子们了解、学习、掌握,特别是普及戏曲知识,让孩子们了解戏曲文化,我们音乐教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责无旁贷。

京剧的振兴,要从娃娃抓起。然而,儿童的学习是需要成人来创造机会的。因为,对儿童来说,任何一种内在需要的产生,都要经历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心理过程。环境的潜移默化有时比言传来得更实在。让少年儿童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京剧,给他们一块乐土,营造一种儿童学习京剧的氛围,这就是我们始终不懈的追求。

在京剧走进少年儿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摸索少儿教育与京剧启蒙教育的突破口,选择适宜的切入点,积极尝试如何有机的将京剧教育融入到音乐课堂的教学中,防止曲高和寡现象的发生,使京剧真正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

三、音乐课中的戏曲教学研究

1、明确戏曲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京剧演员

教育部在进行“京剧进中小学音乐课堂试点工作”培训时着重强调:求稳务实 稳步推进 指出:“京剧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是按照现行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包括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伴奏、服饰、脸谱等诸多艺术元素,京剧表演擅长以形传神,形神兼备,风格多样,技艺精湛,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京剧优秀传统剧目和优秀现代京剧是中华民族精神、伦理道德观念的艺术载体,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的途径。认同本民族的艺术精粹、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赖以为系、文化特质得以弘扬的必然选择。京剧进课堂,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开拓艺术视野、提高审美水平,有利于丰富艺术教育资源、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引领青少年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教育部领导指出:“京剧进课堂是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并不是要培养京剧票友,也不是要培养京剧艺术的专门人才。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普及教育。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用专业演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学到什么水平就学到什么水平。一定不要去刻意追求‘出彩’,不要刻意而为,不要追求什么惊人的效果。学生能学习一点基本的戏曲知识,听懂、学唱一些经典的京剧唱段,提高审美修养就达到了目的。”

2、做好师资培训,教师自身要爱好、钻研、下功夫

要进行戏曲教学,第一要素是教师。要上好戏曲课,教师得钻进去。要通过培训学习、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知道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教学生学习京剧、欣赏京剧。要认认真真地从京剧唱腔到表演(演唱)技艺去学习。也许只能学到一点皮毛,但要力求不走样,一定要下功夫。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可以聘请京剧表演家、剧团专业人士、京剧票友、京剧爱好者等到校进行教师培训,指导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总之,是要积极主动,想方设法解决教学资源问题。

3、在戏曲教学实践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课堂,是音乐的课堂,是一种班级授课的形式,它不同于京剧教学的口传心授方式,是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的学生来学唱或欣赏某一个唱段。这样的教学既不是音乐课,又不是京剧教师口传心授地教戏,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循序渐进,要按照教学规律办事,不要操之过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喜欢京剧、爱好京剧的感情。要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进。例如:教材的选择,就一定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容易些,先普遍教唱,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戏曲知识与文化,再学习难些的唱段。

备课:在确定了教材之后,教师在保证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一段的演唱的基础上,要分析唱腔,找到难点选择适当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例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唱段的教学,教师要先介绍故事情节,介绍人物,介绍李玉和在京剧行当中属于“老生”的行当,然后再把唱词逐句地进行分析解释。

教唱:让学生欣赏原唱非常重要,但教师能完整地演唱更重要。因为学生不可能随伴奏学唱,需要一句句地练习,某些唱腔要反复练唱才行。教师在演唱中要养成打节奏的习惯(京剧中称“板眼”)。例如:(示范演唱)。前面一直是四二拍,一板一眼,后面有一句剁板,一小节一拍,有板无眼,最后又回到四二拍。教师要心中有数。这里还有的乐句是弱起句,“担水”“里里”“穷人”“撒什么”,教师教时就边打拍子边教唱,才能做到节奏准确。教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乐谱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一些较长的唱腔。如:“早当家”一句,带学生唱一唱曲谱,再唱词,会降低难度,也能学得更准确,这里就发挥了音乐教师的长处。在唱腔的处理方面要注意与唱歌的不同。行腔要棱角分明,要体会,唱出京剧的韵味。(如:提篮小卖)另外,京剧演唱中还可以加一些身段的表演训练。少而精,有几个动作就行,学生也会很感兴趣。

下面就请观看一段视频,是学生学唱时录制的片段。播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录像片段

这个唱段是现代京剧,咬字上与普通话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传统京剧的唱段在很多字的咬字读音方面都有变化。例如穆桂英挂帅中《猛听得金鼓响》唱段中,如:“听”唱“tin”、“角”唱“jue”、“声”唱“shen”,等等,(范唱)。这些都属于京剧的基本知识,老师们要通过培训来学习和掌握。这个,我们可以通过后面的录像课来仔细观看。我们音乐教师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京剧演员,但最基本的京剧常识性的东西要掌握。音乐教师只有用心、下功夫体会和学习,努力把握京剧的神韵,才能上好京剧课。千万不能教不好倒糟蹋了京剧艺术。吴江教授讲得好:“京剧是通过‘美’来表现‘善’,传达伦理道德的。这就要求京剧的美通过有限的空间舞台,表现无限大的艺术境界。这种追求能表现客观+主观+艺术的再现真实的美学思想。用虚拟空灵方法来开掘事物内涵的神韵和外延的意境。”京剧是反复欣赏的艺术,是可以长久品味的艺术。京剧是允许观众参与,又是观众必须参与的艺术,京剧是在观众的想象参与下形成的合成的艺术效果,在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中实现“出入六合”的舞台艺术。中小学生通过在音乐课上学习京剧知识,了解京剧艺术,能成为有品位的京剧爱好者和观众则是我们音乐教师的欣慰。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的京剧专业教师对那些小京剧迷们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在普及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朝着京剧票友的方向努力。

另外,京剧教学用时较多,一个唱段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学会。为了保证我们其它音乐课的课时不被占用,又能让学生们学会京剧唱段,建议老师们在可利用的时空上作些文章。例如,利用学校的广播时间,每周介绍一个唱段,包括相关的剧情、人物、行当、唱词等内容,帮助学生们先熟悉它,就能有效地节省课堂的时间了。

播放一段视频,是我校学生演唱

第四篇:戏曲在音乐课堂的教学开展

戏曲在音乐课堂的教学开展

一、戏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戏曲虽然走入了中小学音乐课堂(在每册音乐书中都有出现),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戏曲的学习都是过眼云烟,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别说学生不会,就连许多教师都知之甚少。因此,加强戏曲学习,不仅能让师生受益匪浅,而且在当今时代,他是传承和振兴戏曲文化的关键性的一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和爱国情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中小学推广普及艺术是营造青少年成长的一大需要,而且只有这样,戏曲这朵艺术花朵才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成为校园一支健康的主旋律,同时,学校戏曲艺术得到普及之时,就是戏曲艺术振兴时代的到来之时。因此,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戏曲学习有其相当大的必要性。

2、就我们现在课本上的戏曲知识分别出现过京剧、秦腔、昆曲、黄梅戏、豫剧等等,其中京剧为主要部分。京剧是国粹,是一种综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艺术,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历史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把京剧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国家课程体系,说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站在提高软实力的高度上推进课改,这对传播传统文化更加有利。

二、我们是如何开展教学的1、提高学生的兴趣

首先,在中低段教学中,我们通过知识抢答、制作脸谱、亲自表演、你讲我听等这些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整个京剧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动起来”的状态,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先进行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再进行授课,学生对知识了解的过程、搜集资料的过程、自学的过程,就是逐渐拉近他与京剧距离的过程,不至于在课堂上处于“听天书”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与自己好友组成一个团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简单制作成PPT,在课堂上以小老师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本组同学是如何完成戏曲知识预习的。(活动不是每个班都进行,由于工作量大,试点性的在一个年级中选择几个班先进行)

其次,在高段教学中把传统与流行结合唤醒“戏趣”。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戏曲的欣赏教学内容,每当遇到这些教学内容时学生总显得兴趣不大。如何将这一现象慢慢的改善呢?我们想到了流行歌曲中的戏歌。这类歌曲在孩子们心中深受欢迎,尤其是近几年李玉刚为代表的戏歌更是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近在校园歌手大赛时间段,走在学生中间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学的有模有样的,他们在课间、中午、放学时都会哼唱或者学唱其中的一句、一段。于是我们音乐组教师投学生所好在空闲之余收集了大量融入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昆曲等)元素的流行歌曲,如学生耳熟能详的《说唱脸谱》、《北京的桥》;《北京一夜》(陈升);《以父之名》、《龙拳》、《霍元甲》(周杰伦);《盖世英雄》、《花田错》、《在梅边》(王力宏);《苏三说》(陶喆);《中国功夫》(屠洪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谁说女子不如男》(零点乐队);《对话》(吴琼);《新贵妃醉酒》(李玉刚)„„在学生到了音乐教室之后播放这些音乐让他们聆听,并且让他们讨论歌曲是以何种表现形式融入戏曲元素,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他们总结出有的直接在歌曲中穿插戏曲旋律;有的是把戏曲音乐融入到歌曲旋律中;有的是运用了戏曲中的锣鼓伴奏;有的是旋律没变,而改变了唱法;有的是把戏曲作为引子和背景来表现,这样的音乐鉴赏收获是难能可贵的。笔者发现学生在听这些音乐的过程中专注而投入的听着、唱着,让教师感到欣慰,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的去学,渐渐的他们就会去关注戏曲,并且会主动的去学唱中间的一句或者一段戏曲的旋律,通过学生学生明白戏曲并不是他们脑海中渣渣呼呼的感觉,更让他们了解戏曲加入到歌曲中别有一番风味,对于一些戏曲知识的渗透也是顺理成章!通过将传统与流行歌曲中的戏歌不仅唤醒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而且从观念上改变了学生的一些看法--原来戏曲并不是那么咋咋呼呼的,慢慢欣赏也有优美的一面的,这也打开学生心灵上接受戏曲的第一步!

2、师生相长,教师需要普及京剧方面的知识。

在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的优秀课例,很少看见有关戏曲内容的课,大多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的戏曲基本功不太够扎实怕在课堂上出意外!久而久之也发觉找不到一个戏曲教学的模式,因此戏曲教学成了一个荒芜之地。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把戏曲艺术在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教出自己的水平,让课堂活起来,首先就应该提升自己的戏曲水平,我们音乐组教师在课下对戏曲的知识也要有学习和深度了解,因此本学期,戏曲知识的掌握也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需要在备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巧研教材内容,做到查漏补缺。

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不仅要了解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还要对京剧行当的了解做到学生有疑问时教师自己先必须胸有成竹。不少传统京剧戏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它的每一唱段都是一个故事。特别是一些经典传统剧目,更是包含了一段历史、一个典故或者一个神话传说。我们在备课时,也要对这些背景知识做到了解。

3、注重整合,以新激学

京剧艺术是“国粹艺术”,是一门集诗、乐、舞以及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以表演为主的综合艺术。教学手段要新,多利用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来完善戏曲音乐教学。比如:与英语结合、多媒体结合、与语文学科整合、与美术学科整合、Q版京剧插画等等。尽量用我们能做到的一些方式方法辅助教学。

4、提高审美情趣

从戏曲本身来讲,她是一门综合艺术。她高度综合,众美皆备,她不像歌剧那样基本上是只歌不舞,又不像芭蕾那样只舞不歌,也不像话剧那样只说不唱,中国的戏曲是载歌载舞,有情节有故事,以歌舞演故事,溶歌、舞、说、表、音、美于一体的名副其实的综合艺术。在表演上,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戏剧形式,集合不同艺术特色,如华丽的戏服及布景就是视觉艺术的一部分,剧本和曲文是文学艺术也是戏剧艺术,演奏和唱腔是音乐艺术,造型和程式是舞蹈艺术和形体艺术等,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体系。

戏曲的美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着重从服饰的美、脸谱的美入手,让学生多体验,通过“画脸谱”、“敲打体验”这些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如关公的红脸、项羽的白脸、张飞的黑脸,曹操粉白脸细眉长目,晃盖是黄老三块瓦脸,等等,这都是最基本的区分了。各种脸谱,配以适当的服装和道具,任何一个角色都是一个美的造型。音乐课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戏曲是集众美于一身,因此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戏曲学习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以上,是我们音乐组对于戏曲教学的一些初步尝试,还有很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篇: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戏曲教学

我 们都 来 当 戏 迷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戏曲教学

“扯大锯,拉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一起看大戏”,富有韵律与情景的童谣游戏,一下激起了学生对于《梨园撷英》这节戏曲课的极大兴趣,拉开了我在音乐课中渗透戏曲教学的序幕。并且在以后的戏曲教学与探讨中学生一直兴趣无减,这坚定了我在音乐课堂上渗透戏曲教学的尝试与探索的决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学生几乎个个成了小戏迷。具体做法如下:

一、运用代表性剧种,引导学戏。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曲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抓住他们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先借助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剧种,总结出戏曲的常识性的内容,为以后其他剧种的学习打下基础。

八年级下册的梨园撷英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四种剧种的学习,利用这些内容的探索教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喜欢戏曲这门艺术。1.名曲效应:

借助学生喜欢《唱脸谱》这首戏歌的机会,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有关京剧的知识,如行当、角色、唱腔、板式等内容,并引导他们唱一唱、念一念、做一做、打一打,体会戏曲唱念做打的表现方式,引起学习兴趣。在学唱这首歌时,学生对净的唱腔特别感兴趣,利用这个机会,我及时讲解并引导学生了解体会了有关唱腔这个较难理解的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2.名段效应

戏曲当中许多名段都是大家喜闻乐道的,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料皇榜中状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通过这些名段的听赏、学唱,学生体会到了戏曲的趣味,并逐渐对戏曲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借此我们了解了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这些剧种的学习,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了有关戏曲的知识及戏曲音乐的相关内容。如通过赏析《楼台会》学生归结出戏曲音乐具有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等知识。3.名篇效应

一知半解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间,学生粗浅地了解了戏曲的部分内容后,想知道更多,于是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查阅资料,收集材料,并把收集的优秀内容进行全班乃至全校共享,学生信心倍增,对戏曲的理解又深了一层。4.名人效应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某些戏曲的认识理解已比较深远一些,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我把平时收集的一些戏曲名人讲座贡献出来,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听讲解、模唱腔、学唱段,学生的热情又一次激发出来,对戏曲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二、随时与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渗透戏曲教学。

由于戏曲种类的繁多,涉及地域范围的广泛,致使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在涉及到这些地区教学内容时,我及时把他们与当地戏曲相联系,并通过一些方式引导学生喜欢理解这些戏曲。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曲目与创作曲目为主,很多传统内容与当地戏曲非常相似,在教学中可互相穿插,帮助理解。如学生在了解了越剧知识后,再听《采茶舞曲》就很容易与此相联系,于是我鼓励他们结合越剧唱腔进行演唱,体会歌中有戏、戏中有歌,歌、戏同台的效果,很多创作曲目本身就吸取了当地戏曲的精华,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运用了越剧的唱腔,《在希望的田野上》运用了梆子腔中的甩腔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赏析,学生体会到戏、曲同台的感受。

三、与课外结合,巩固教学成果

在对戏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后,利用戏曲程式化等特点进行一些简单的创编活动,已成自然,创编活动有很多,具体如下: 1.歌词的创编

借助熟悉的戏曲旋律,鼓励学生旧曲新唱填歌词,内容不限,但最好有新意。如学生对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非常喜欢,可是学生反映歌词不太适合他们唱,借此机会我鼓励他们创编自己喜欢的歌词进行演唱,学生情绪立刻高涨起来,连续创编几段后,竟可以随口就唱。我趁机告诉他们,戏曲就是这样产生的,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并和他们一起观看了黄梅戏是如何由原来的《采茶调》演变成今天的重要剧种的讲座,理论实践的结合使他们消除了对戏曲的敬畏感,真正体会到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哲理。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的创编能力,我还组织了小小词作家的活动,突出的学生获得小小词作家的称号,张榜公布在各班的宣传栏中,其作品进行全班乃至全校共享。2.动作创编

学生对戏曲的唱、念、做、打耳闻目睹一个阶段后,鼓励他们对熟悉的片段创编舞蹈动作,是启发学生体验戏曲的动作美的好方法。如在学习了现代京剧《打虎上山》后,创编了部分片段,表演得还很像样呢。3.分角色表演

这是一项大家喜欢的活动,音乐课上留出一点时间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分角色创编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排练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长处,生、旦、净、丑自选角色,美术特长学生可帮助制作一些简单的脸谱,这样每个学生各尽其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各自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还经常利用节假日自发创编作品,以便准备随时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奖项中我建议学校特别设立了创编奖,创意奖等奖项。

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迫使我们不断学习、研究、探讨,并将它传承下去。作为音乐老师,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我们要利用好课堂这个载体。

下载浅谈戏曲走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戏曲走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戏曲进课堂

    让戏曲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戏曲进课堂之我见 王春林 关于《戏曲进课堂》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树立意识达成认同普及教育文化桥梁 【内容提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

    音乐教案戏曲

    教案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六单元梨园百花 (第一课时) 燕楼中学刘钦兰 课题:第六单元 梨园百花 教学内容: 义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梨园百花》第一课时欣赏部分, 40---45页......

    浅谈戏曲音乐教学

    浅谈戏曲音乐教学 【摘要】传统戏曲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遥远,这种完美艺术是“曲高和寡”,让人敬而远之。为了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戏曲艺术,逐步感受和热爱我国......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器乐教学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器乐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器乐教学不仅仅是学会一......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让绍剧文化在课堂中传承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摘 要】绍剧作为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

    让戏曲走进中小学校园

    让戏曲走进中小学校园 戏曲要赢得观众,一方面要在提高自身艺术质量上狠下工夫,另一方面还要在开拓演出市场上做文章。前者自不屑说,后者则是要千方百计地让戏曲有更多的观众前......

    关于开展中小学音乐学科卓越课堂”[合集五篇]

    关于开展中小学音乐学科“卓越课堂” 专家讲学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教管中心、直属学校: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探索符合本地中小学音乐学科特征的“卓越课堂”学习模式,进一......

    表演本科班毕业大戏走入政治理论课堂

    表演专业原创毕业大戏《妞妞》首演成功 5月16日晚,广告学院表演系09级表演本科班在昌平校区实验剧场进行了毕业大戏《妞妞》的首演。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出席此次首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