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目前我国有各类事业单位130多万个,有工作人员2900多万人,其中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集中在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各类事业单位。可以说,事业单位容纳了我国大部分的人才。但是,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就是在每年年底的年终会上进行一次“思想工作总结”,而所用的考核标准不外乎是“德、能、勤奋、绩、廉”,尽管考核的层次有“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但大部分人员不是优秀就是及格。当前,如何开展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管理,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文章指出,必须看到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考核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73-02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公共服务部门,在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绩效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但由于各因素的限制,目前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绩效管理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
1.绩效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作为单位用人的参考依据,体现了事业单位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
2.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水平。绩效管理可以帮助员工发现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并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给员工提供改进工作的机会,增加了员工工作的信心。通过这种绩效管理将单位的战略和绩效期望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员工则通过与领导及时有效的沟通和纠正问题的过程,提高了自身的价值。另外,单位也提高了自身的信誉和服务质量,赢得更好的社会形象。
二、目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落后。绩效考核在单位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工资分配观念在不少员工中根深蒂固,对绩效管理制度不以为然。一些员工认为实施绩效管理制度就是变相的涨工资,他们只关注个人收入的高低,而对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并不清楚,也并不关心。这就导致了员工在绩效考核管理中的参与度低。更有甚者,有些员工还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残留思想,导致绩效管理的工资分配走向大家工资都一样的平均主义,难以使绩效考核管理的实际作用发挥出来,背离了单位绩效管理的初衷。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人员对绩效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其认识不清,难以制定科学的具体可行的衡量标准,使得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单位里员工的工作成绩,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单位管理者未能正确意识到绩效管理的作用和目的,将其当作日常事务处理,将绩效管理短期化,这些都使绩效管理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2.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绩效工资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由于几次绩效工资执行时间、核定办法不统一,致使教育、卫生、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标准不一。一般来说,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会高于学校等其他事业单位。通过不同行业相互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行业间的绩效差距较大,矛盾较多。
3.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考核标准不规范。这种情况在新成立的公司或者公司规模巨大、岗位多、员工众多的时候比较突出,因为要对众多的岗位和人数过于庞大的员工进行科学公平的绩效评价确实存在难度。推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由于岗位部门众多,很容易由于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沟通不顺畅或者各个岗位部门间平衡难度大而无法顺利开展。
4.监督监管机制不健全,流于形式化。由于绩效考核管理关系到单位里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事业单位里人员关系复杂,要真正做到绩效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此,就需要有保障绩效考核管理顺利进行的监督监管机制。但是目前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缺乏专门机构和人员对此项工作进行监管和监督,从而使得绩效考核很难落到实处和做到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由于事业单位相关领导一般只重视业务工作,平时对绩效管理不闻不问,而往往在年终时由单位人事部发放年度考核表,各部门员工往往敷衍了事,使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化,并没有在单位中落到实处。同时,绩效考核的结果并没有与员工的工资分配、职位的变动和奖惩等直接挂钩,绩效管理的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实际上,在企业,尤其是业绩优良的大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绩效考核。对那些业务突出、业绩优良的员工,公司采取加薪或者升职的形式给予奖励,这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上进心。而在机关事业单位里,单位并没有依据考核结果对员工做出公正合理的安排。另外,由于事业单位情况的复杂,考核体系的不健全和不科学民主,那些优秀的员工未必都是公认的工作突出、德才兼备的人。这些人已经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上进心,并且这些人对单位的安排也会有不满和埋怨的。
(1)考核反馈不当。事业单位考核结束后,各种各样的表格随之束之高阁,甚至秘而不宣,没有领导与员工之间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也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找出表格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员工得不到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使得绩效考核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另外,需要检验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进行有效的沟通会发现考核中的失误,并及时进行纠正,避免??考核的抵触情况的出现。
(2)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和理论。在事业单位中大多数从事劳动人事管理的员工与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要求相去甚远,并且单位中的这些员工常常被其他琐事所围绕,难以集中精力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3)在单位中缺乏对相关员工的绩效管理的培训和专业指导。由于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不仅依赖于系统评价本身的科学公正,也与系统评价者本身的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评价者的任何主观失误或者或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认识误差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其他环节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1.加强认识,转变观念。提高单位领导和职工对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应该充分意识到绩效考核对员工工作的激励作用,对工作的促进作用和对单位发展的有利作用。例如,单位主要领导要起到表率作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将绩效管理工作提到日常事务中,并经常检查和监督,保障绩效管理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员工要树立绩效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并配合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同时,在单位要营造一种良性竞争、公开透明的氛围,强化员工竞争和风险意识,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单位树立良好的绩效管理的意识和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绩效管理才有可能实施开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单位领导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员工认识到在单位实施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破除人们心中固有的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的陈旧思想,消除人们对绩效管理的抵触心理。
2.建立健全考核标准和体系。绩效考核要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就要使考核标准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首先,要丰富考核内容。机关事业单位的考核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其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日常工作,还应该将员工的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等纳入考核体系。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逐步推行员工聘任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对目标完成情况实行量化指标。其次,要明确考核标准,将绩效考核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努力避免掺杂主观感情色彩,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实行被考核者与考核标准进行比较,而非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比较,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再次,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奖励优秀员工,激励落后员工,增加员工的竞争意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事业单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优胜劣汰原则,鼓励竞争上岗,优化单位员工人员配置。
3.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确保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一是组织人社部门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加大对绩效管理的监督力度,对各种违纪现象要及时予以纠正。二是发挥各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绩效考核评比要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经职工代表大??通过后方能执行。三是建立申诉机制,确保职工的申诉权利。当职工对单位的绩效管理有异议时,职工可以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诉,使得绩效考核能够满足每位职工的利益。
4.畅通考核反馈渠道,确保考核反馈有效性。绩效考核工作的目的不在于得到绩效考核的结果,而在于绩效考核结果的处理与反馈。事实上,再完美的考核制度都无法消除领导和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带来的隔阂,而绩效考核结果的及时处理与反馈则能有效地排除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领导和与员工之间应该经常沟通交流,达到考核的要求与目的。绩效考核的结果还应该与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岗位调整等挂钩,从而使绩效管理起到动力与激励的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5.加强培训。一是单位定期举行培训班,通过学习、讲授等方式对人力资源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学习工作,提高他们的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学习、讲授、辅导等形式使员工深入理解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的实质与具体内容,以及实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广大员工的参与度,保证绩效管理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陆燕.公益性、服务性事业单位干部绩效考评的问题与思考[J].市政设施管理,2009(09):27-28.[2] 邹武;张义峰.对改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中的绩效管理的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09(09):158-159.[3] 贾佳;黄芬.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03)
[4] 郝永言.关于对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绩效考核问题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5] 邓志华;陈辉.GY市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09)
[6] 陈伟.当前事业单位职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05)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 河南安阳 455000)
(责编:若佳)
第二篇: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人本管理欠佳,激励措施亟待全面恢复和加强
众所周知生产力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而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在工作和生产中采用的多种激励措施一度发挥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对涌现出的“双先”、“劳模”,不仅给与广播表扬、佩戴红花、上光荣榜、颁发奖状等形式上的肯定和鼓励,而且在人事档案、工资待遇、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与了切实的物质奖励。从而,使每一位干部员工视荣誉为生命,奋力工作,积极争取;使一个系统、一个单位及其一个部门的“比、学、赶、帮”蔚然成风,一个个“双先”、“劳模”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并由此克服了种种难关,使得各项艰巨任务圆满、超额完成,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单位只顾抓业务,而放松或丢弃了在人本管理中具有巨大积极作用的激励措施。不少单位或部门一味强调绩效考核、经济奖罚及其“末位淘汰”,长期不进行综合评比、不评先、不表彰。比如某商业银行省、市分行会计部门,近三年来对各二级分行、县级支行及其营业网点按照文件评比、推荐的会计、财会监管工作等“先进”,虽然有时还进行了反复的确认,但最终是成大海,杳无音信,不仅没有下文确认、会议表彰,更没有颁发证书和奖金(品)。个别行有时评了也只是单方面的业务先进,不开表彰大会、不颁发奖状、奖(金)品,只是兑现一下绩效工资或下个表彰文件了事。选出的“先进”业绩不入人事档案,不与提拔任用挂钩,更有甚者不什么样的“先进”照常下岗、照样被“淘汰等等。凡此种种极大地打击和伤害了广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争先恐后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使广大员工人人自危,干一天算一天,时刻准备着、盼望着内退或买断。从而,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全行的规范操作、安全营运及其有效发展。
因此,各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对此给与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必须尽快恢复和利用相应的激励措施,加强人本管理:首先,各级行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关业务评比的同时,要定期不定期地积极开展各类切切实实的综合评先工作,评出的先进不仅是阶段性、单项任务完成好,而且在政治、思想、品德及其工作能力等方面要有先进性体现。各级、各项(次)评出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在通过相应形式予以公开表彰的同时,将其先进业绩及取得的相应荣誉记入员工人事档案,并与提拔任用、下岗分流等紧密联系,大力营造争先恐后氛围。使“先进”获得应有的待遇,让全体员倍加渴望和珍惜各种先进荣誉,在意、留恋、珍惜自己的一份工作,自觉、全面的地执行每一项操规章制度,比学赶帮,争先恐后;其次,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让员工感受到本行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激发员工以行为家、爱行如家的激情,积极认真工作、安心工作、舒心工作,不愿、不敢违规。第三,制定涉及广大员工切身、终生利益的处理处罚规章和办法时,在做到符合上级政策、法规的同时,尽可能地提交所在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予以论证和通过,使其既显现人情化又使广大员工心悦诚服地予以执行,并做好谈心、疏导、教育等工作,绝不能动辄就拿撤职、开除、除名、撤点、减员和下岗对广大员工施以威胁,使管理与被管理成为对立;第四,在对所辖某位违规员工进行重大处理处罚(撤职、开除)时,不能一味地强调从严从重,要根据其违规的实际性质及其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区别对待或人情化从轻处理,绝不能不分情况动辄就下文“踢人饭碗”,并使其申诉无门。同时,在对违规员工进行重大处理处罚(撤职、开除)时,尽可能地召开职代会,使员工的相关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不仅使处理处罚合规、合法和合理,更让全体员工心服口服受到应有的警示和教育,并使广大员工的工作安全感得到切实的增强。
二、领导不力,自律监管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近年来,为了强化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各行在内部审计上收、集中之后,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作了反复的强调,并配备、明确了相应的专(兼)职业务自律监管人员。但由于长期没有相应的组织和领导,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对其工作开展进行评比和考核、对其存在的困难进行解决、对其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等,致使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人员成了“消防员”、“替补队”,专岗不能专责,那里有活去那里,本职的监管工作做多少算多少、做到啥程度算啥程度、问题不能全面查处、查出的问题不能有效整改。从而不仅使业务部门自律监管“二道防线”的职能作用得不到有效地发挥,而且也浪费了很大的人力资源。
为此,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为了切实发挥业务部门自律监管“二道防线”的职能作用,各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对业务自律监管工作进行切实的领导和有效地管理。既然各行在当前经营人员相对紧缺的情况下,配备和明确了一定数量的监管人员,各项业务又必须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各行各级管理部门就应该有相应的组织和一定级别的领导(或负责人),对其辖属的自律监管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组织、领导和负责,对各监管人员的监管质量、业绩和效果进行相应的考核与考评、对各监管人员与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予以及时的协调和解决、对各监管人员的工作开展予以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对各监管人员监管检查发现的问题给与及时的处理和促改、对本行或本级自律监管质量与效果负责。需要指出的是,某些行为了加强自律监管工作的领导,把二级分行的监管人员全部上收集中到二级分行进行管理。虽然监管人员便于管理了,监管人员及其监管工作也相对独立了。但由于各行营业网点较为分散,网点与网点之间、网点与集中地之间路程很远(不少网点在数
十、上百公里,有的更远),加之没有相应的交通工具等,致使上收后的人员悬浮于二级分行或只能开展一些次数和内容有限的监管检查,成了“二审计”,不但没有更好地发挥监管的职能作用,反而使其职能受到很大的消弱。因此,各行应根据自身是城市行或农村行、网点远近、分散程度等实际,实施科学的管理模式,比如网点相对集中、距离二级管理行相对较近的城(镇)行可以对全辖或城区各行各业务部门自律监管人员集中管理、统一作业。而网点较为分散、各网点之间、网点与二级管理行又有很大的距离的行,就应该实行全辖监管人员统一选聘、统一建档(人事、组织及其薪资也可以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评)、就地或派驻各支行分散作业,而不应不讲实际搞一刀切;
三、重检查轻整改,检查发现问题必须落实整改责任
随着规范经营从严管理的不断加强,各行各级管理部门对各管辖行及其网点各项业务的监管、审计和检查的频率、范围及内容等不断加强,有的不惜出动全体审计人员或调动大量的业务人员,开展为期成月的、全行性的大范围检查或审计。不仅占用了大量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而且花费了大量的吃、住、行、送及其参观旅游招(接)待费用,但效果并不甚明显。其一是兵团作战,检查的单位多、内容杂、方案细,大推大哄不能静心深查细审,致使应该检查的没有检查、应该发现的问题不能发现;二是有些审计、检查也查出了不少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在最终定稿上报时被删减(删减问题数约在整个发现问题的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甚或更多),致使查处的问题也不能全面反应和暴露原因是代表上级行的审计检查往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现问题不论问题大小、是否已整改及其问题的实际性质与客观原因,都要以“如实(不反映具体情况和原因,说重不说轻)”上报并给予严厉的处理处罚“相威胁”。同时,部分被查行的上级或上上级领导部门,在听取或批阅检查审计报告时也确实存在只说问题不问原因、一味追究责任、从严、从中处理的现象;三是不少跨行或越级检查审计,只管检查不管整改或只是催要整改回复或报告,致使检查发现问题得不到彻底有效地整改。
因此,为了加强和有效管理,各行不仅要加强审计检查的频率和力度,更要注重问题的整改。一是有关管理部门及经营行的上级管理部门,要把各类监管、审计和检查委托各相关部门,使其按部就班,一项一项地进行、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开展,尽可能避免兵团作战大推大哄;二是转变审计、检查作风,平心静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区别对待,以检查促改为目的以处理处罚为辅助,切实提高审计检查效能。三是落实发现问题整改责任制,在尽可能实行谁检查谁促改的同时,对一些跨行、跨部门或跨级等检查发现问题的促改,要落实给被查行的二级分行相关部门(不仅可以保证整改的真实性及其效果,而且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或协调解决被查单位难以整改的问题,比如人员和设备配备等),并做好必要的跟踪检查或抽查。从而,保证既严查又严改的从严管理之目的
第三篇: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文章
众所周知生产力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而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在工作和生产中采用的多种激励措施一度发挥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对涌现出的“双先”、“劳模”,不仅给与广播表扬、佩戴红花、上光荣榜、颁发奖状等形式上的肯定和鼓励,而且在人事档案、工资待遇、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与了切实的物质奖励。从而,使每一位干部员工视荣誉为生命,奋力工作,积极争取;使一个系统、一个单位及其一个部门的“比、学、赶、帮”蔚然成风,一个个“双先”、“劳模”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并由此克服了种种难关,使得各项艰巨任务圆满、超额完成,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单位只顾抓业务,而放松或丢弃了在人本管理中具有巨大积极作用的激励措施。不少单位或部门一味强调绩效考核、经济奖罚及其“末位淘汰”,长期不进行综合评比、不评先、不表彰。比如某商业银行省、市分行会计部门,近三年来对各二级分行、县级支行及其营业网点按照文件评比、推荐的会计、财会监管工作等“先进”,虽然有时还进行了反复的确认,但最终是成大海,杳无音信,不仅没有下文确认、会议表彰,更没有颁发证书和奖金(品)。个别行有时评了也只是单方面的业务先进,不开表彰大会、不颁发奖状、奖(金)品,只是兑现一下绩效工资或下个表彰文件了事。选出的“先进”业绩不入人事档案,不与提拔任用挂钩,更有甚者不什么样的“先进”照常下岗、照样被“淘汰等等。凡此种种极大地打击和伤害了广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争先恐后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使广大员工人人自危,干一天算一天,时刻准备着、盼望着内退或买断。从而,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全行的规范操作、安全营运及其有效发展。
因此,各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对此给与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必须尽快恢复和利用相应的激励措施,加强人本管理:首先,各级行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关业务评比的同时,要定期不定期地积极开展各类切切实实的综合评先工作,评出的先进不仅是阶段性、单项任务完成好,而且在政治、思想、品德及其工作能力等方面要有先进性体现。各级、各项(次)评出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在通过相应形式予以公开表彰的同时,将其先进业绩及取得的相应荣誉记入员工人事档案,并与提拔任用、下岗分流等紧密联系,大力营造争先恐后氛围。使“先进”获得应有的待遇,让全体员倍加渴望和珍惜各种先进荣誉,在意、留恋、珍惜自己的一份工作,自觉、全面的地执行每一项操规章制度,比学赶帮,争先恐后;其次,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让员工感受到本行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激发员工以行为家、爱行如家的激情,积极认真工作、安心工作、舒心工作,不愿、不敢违规。第三,制定涉及广大员工切身、终生利益的处理处罚规章和办法时,在做到符合上级政策、法规的同时,尽可能地提交所在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予以论证和通过,使其既显现人情化又使广大员工心悦诚服地予以执行,并做好谈心、疏导、教育等工作,绝不能动辄就拿撤职、开除、除名、撤点、减员和下岗对广大员工施以威胁,使管理与被管理成为对立;第四,在对所辖某位违规员工进行重大处理处罚(撤职、开除)时,不能一味地强调从严从重,要根据其违规的实际性质及其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区别对待或人情化从轻处理,绝不能不分情况动辄就下文“踢人饭碗”,并使其申诉无门。同时,在对违规员工进行重大处理处罚(撤职、开除)时,尽可能地召开职代会,使员工的相关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不仅使处理处罚合规、合法和合理,更让全体员工心服口服受到应有的警示和教育,并使广大员工的工作安全感得到切实的增强。
二、领导不力,自律监管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三、重检查轻整改,检查发现问题必须落实整改责任
随着规范经营从严管理的不断加强,各行各级管理部门对各管辖行及其网点各项业务的监管、审计和检查的频率、范围及内容等不断加强,有的不惜出动全体审计人员或调动大量的业务人员,开展为期成月的、全行性的大范围检查或审计。不仅占用了大量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而且花费了大量的吃、住、行、送及其参观旅游招(接)待费用,但效果并不甚明显。其一是兵团作战,检查的单位多、内容杂、方案细,大推大哄不能静心深查细审,致使应该检查的没有检查、应该发现的问题不能发现;二是有些审计、检查也查出了不少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在最终定稿上报时被删减(删减问题数约在整个发现问题的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甚或更多),致使查处的问题也不能全面反应和暴露原因是代表上级行的审计检查往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现问题不论问题大小、是否已整改及其问题的实际性质与客观原因,都要以“如实(不反映具体情况和原因,说重不说轻)”上报并给予严厉的处理处罚“相威胁”。同时,部分被查行的上级或上上级领导部门,在听取或批阅检查审计报告时也确实存在只说问题不问原因、一味追究责任、从严、从中处理的现象;三是不少跨行或越级检查审计,只管检查不管整改或只是催要整改回复或报告,致使检查发现问题得不到彻底有效地整改。
因此,为了加强和有效管理,各行不仅要加强审计检查的频率和力度,更要注重问题的整改。一是有关管理部门及经营行的上级管理部门,要把各类监管、审计和检查委托各相关部门,使其按部就班,一项一项地进行、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开展,尽可能避免兵团作战大推大哄;二是转变审计、检查作风,平心静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区别对待,以检查促改为目的以处理处罚为辅助,切实提高审计检查效能。三是落实发现问题整改责任制,在尽可能实行谁检查谁促改的同时,对一些跨行、跨部门或跨级等检查发现问题的促改,要落实给被查行的二级分行相关部门(不仅可以保证整改的真实性及其效果,而且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或协调解决被查单位难以整改的问题,比如人员和设备配备等),并做好必要的跟踪检查或抽查。
第四篇:浅析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绩效管理是在一定期间内科学、动态的衡量员工工作状况和效果的管理方式,通过制定有效、客观的绩效管理标准,使各级管理者明确了解下属在考核期内的工作业绩、业务能力以及努力程度,并对其工作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挖掘的过程。调查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发展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理论和促进国有企业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生产社会财富和分配社会财富的组织,企业绩效管理问题也就是如何调动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会计的价值度量作用,能更清晰地分析企业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国有企业如何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及改进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今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靠出众的业绩。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力资本激励不足的问题,使人力资本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应强调绩效管理的“绩效提升功能”、加强培训和突出绩效循环管理来确保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和改进。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问题对策
一、绩效与绩效管理
绩效是指过程的输出结果和从产品、服务中获得的结果,它一般是指员工或部门的行为状态及行为结果。绩效管理是通过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并挖掘员工潜力,提高员工业绩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绩效管理包括战略目的、管理目的和改进目的的三个方面的目的。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首先要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制定各职能部门或团队、员工的目标,成为分解压力、落实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绩效管理系统应贯穿目标分解、沟通、指导、辅导、考核、激励、等多种管理措施,使企业管理更加有效。绩效管理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评价当前工作业绩为重点,兼顾未来绩效改进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体制和思想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意识淡薄,考核方式落后,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考核结果的应用单一,绩效考核仅仅停留在简单评估的层面,还没有真正上升到“绩效管理”的高度。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轰轰烈烈的展开,国有企业正在经历一场理念与制度的全面更新。
1、缺乏对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绩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战略目标的分解与传递、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评估、员工的激励等多个环节所组成的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把“绩效管理”简单地理解为“绩效评估”,这一现象在我国企业较为普遍。这些企业将绩效管理简化为对一张或几张评估表格的年初设计、年终的填报和认定工作,而进一步的绩效分析、绩效反馈与沟通、改进与提高等环节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开展。事实上绩效评估仅仅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工作做好了并不等于整个系统的各项工作都完成了。
2、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作用存在理解误区
超过一半的员工认为“考核的作用在于提供奖金分配的依据”。这种认识直接导致“绩效考核成了薪酬制度的补充”,从而使绩效管理误入歧途。此外,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执行“扣奖”制度,只要不违反各项纪律或规定,员工就可按其所在岗级拿到相应奖金。显然这样的考核形同虚设,奖金额度不能体现绩效贡献的多少。通过绩效考核就是要打破这种隐性的“平均主义”,绩效优者多得,绩效劣者少得,真正实现酬显其绩。
3、绩效评估的目的误以为只用于利益分配
传统的人事管理系统,绩效评估是根据过去的表现来进行个人的评价和奖励的。它是一种“立足现在看过去”的考核方法。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绩效评估只是作为年终奖金发放或工资调整的工具。其实这是对绩效评估作用的片面理解,使人们将绩效评估简单地与利益分配联系起来,甚至诱发矛盾冲突。而且,由于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利益分配上,从而忽视了绩效评估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绩效的改进和提高的真谛,导致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应该是“立足现在看将来”。绩效评估结果的最重要的用途,是员工或部门拿它同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行比较,找出差距,进一步改进工作,不断提升绩效。
4、考核对象局限于个人
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依赖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但是由于部门之间专业区别较大、可比性差,在构建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将考评的重点局限于个人,将针对部门或作业小组的考评活动排除在外,势必使员工养成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忽视对团队与部门绩效的责任感,最终削弱整个部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当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员工很难做出正确选择。这样不仅增加了部门内、部门间的矛盾,而且也与现代管理所提倡的团队合作精神不符。为此,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在公司与员工绩效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部门绩效管理,综合运用平衡积分卡与目标管理等方法,在战略指引下建
立公司级、部门级指挥库,科学构建公司—部门—个人的三级考核体系,并将部门、个人配合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努力实现团队绩效的共同提升。
5、误认为绩效管理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
目前,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绩效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而并非所有部门、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的事。事实上,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个部门、各级人员的通力协作。人力资源部门在绩效管理中所能完成的任务是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有效地分解到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负责制定考核原则、方针和政策,组织和协调各部门的考核工作,员工是企业目标的最终完成者。员工积极参与、配合和支持的程度才是绩效管理工作成败的关健。
6、考核内容与企业战略脱节,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考核指标的设定不够科学合理,主要表现在:处室软指标太多,不好考核;不同工种和部门之间没有可比性;指标以外的工作太多,也很重要,难以考核,有些指标与目标关系不大,设计不合理;被考核者讨价还价,有意压低绩效指标等。
7、考核执行难、考核结果的应用不到位
具体表现为绩效基础数据不准确,考核者和考核方法不易确定;绩效考核中的主观误差,如打分中间化倾向,考核周期不确定,考核执行不严格,执行时有些员工不愿配合,甚至反感;在结果运用上无明显激励,导致绩效好的与一般的拉不开距离;考核结果很难与薪酬合理挂钩等。
三、国有企业走出绩效管理窘境的策略分析
绩效管理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它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绩效管理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到员工当前的思想状况及承受能力,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帮助员工排除思想障碍,使其明确绩效管理不是为了硬性将员工分出等级,奖优罚劣,而是旨在通过正确的指导,强化员工已有的正确行为,克服低效行为并不断改进,为日后绩效管理体系持续、健康、有效的运行奠定基础。为了保证公司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应成立绩效管理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评审与完善;监督、维护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平与公正。机构可设最高领导小组和常务办公室。通过将企业高层全部纳入最高领导小组,使各位领导都能够亲自参与到绩效管理中,从而取得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常务办公室则是绩效管理的职能服务部门,负责公司日常考核的组织、技术支持和指导等事务。
1、强调绩效管理的“绩效提升功能”
绩效管理体系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绩效管理是人力资
源部为业务部门开发的,以帮助业务部门和员工提高绩效水平的管理工具,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应该积极地参与到绩效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去。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对绩效管理高度重视,不能简单地把绩效管理视为人力资源部的一项常规工作,而应该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考虑如何借助绩效管理来提升整个企业的绩效水平,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加强培训确保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我国企业的绩效管理会出现前面所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级人员的观念、技能与技巧跟不上。企业必须加大对绩效管理的培训力度。培训的对象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绩效管理的理念与技能、工具和方法。只有向各级人员都提供绩效管理方面的培训,绩效管理体系才有可能顺利实施。通过培训,提高企业各级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增强员工的自觉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各个层面的人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到绩效评估等各个环节。并通过参与来提升整个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深化整个企业的绩效意识。
3、确保绩效管理循环的有效运行
绩效评估只是绩效管理系统中一个环节。为确保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认真对待绩效评估后的绩效反馈与绩效奖励环节,这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将为本轮绩效管理循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并为进入下一个绩效管理循环做好铺垫。绩效管理并不是以得出绩效评估结果为主要目的,而应将通过每位员工工作绩效的改进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作为最高目标。因此,绩效评估后必须认真安排、精心组织好绩效反馈与沟通工作。这样既可以使员工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包括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将企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传递给每位员工,使他们更加明确下一步的奋斗目标。从而为企业总体绩效的提升而努力。
4、建立公示制度
公示制度是让员工了解考核结果的最有效手段,员工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到考核结果,才可能正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参与到考核过程当中。员工的积极参与是绩效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实施的重要保障。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一方面可以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评选透明度;另一方面能激发优秀者的荣誉感,满足其获得尊重的需求,也为其他员工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
5、建立绩效考核申诉制度
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一些不公正、非客观的考核结果,或者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有不同意见和看法。企业应有畅通的渠道,让员工申诉,这样企业既能掌握员工思想,对确有偏差的考核进行补救,又能及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彻底解决员工的不满与问题。绩效考核的导向性是通过绩效考核指标来实现的,要使绩效考核体现战略导向,就必须通过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来实现。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必须科学,是指绩效指标应该遵循SMART原则:明确具体,不能模棱两可;指标应该可以测量,同时尽可能量化;设置的指标员工应该可以达到,指标的设置应该与员工的职责相匹配,不能设置过高或过低;指标应该具有相关性,与员工的主要职责相关,而不应把重点放在与员工职责关系不大的指标上;指标应该有时效性,应该根据员工职责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此外,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当遵守20/80原则:即抓住能够体现企业80%的目标的20%的指标,否则,有可能会因小失大;其次,考核指标的压力要适中,标准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应是大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再次,考核指标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一经制订,其基本框架不应再有变化,以保证考核标准的权威性。
沟通是有效的绩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从绩效指标和标准的制定,考核结果的反馈到绩效改进,都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来实现。如果不给员工反映自己想法或意见的机会,很可能导致员工在考核结果不理想时产生不满,所以必须建立双向的沟通机制。企业应当以制度化的形式将其规范下来,并通过不定期抽查、绩效改进对照等方式对沟通效果做出检查,确保绩效反馈与绩效改进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当前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估问题与对策分析,《情报杂志》,2008年第2期
2、顾平,造船企业绩效管理若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造船技术》,2007年第1期
3、水藏玺,《绩效指标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4、林筠、胡利利、王锐,《绩效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5、胡杨、胡蓓,面向零时间企业的即时激励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7年第4期
6、武欣,《绩效管理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胡杨、刘国花,TBC下员工流失分析及管理对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第1期
第五篇: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枢,是一种防止绩效不佳和共同提高绩效的有力工具。只有将绩效考核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人尽其才,事尽其功,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林。目前,我国众多的企业在对待绩效管理只是流于形式,而非真正地落在实处,这种情况致使企业对员工不满意,员工对企业失望,使得同处于一个体系中两个重要端点失衡。对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是找出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出解决对策的参考途径。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枢,是一种防止绩效不佳和共同提高绩效的有力工具。如果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公司绩效的提高,也有助于挖掘和提高员工的潜力和能力,特别是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发展的平衡,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今形势下,实施绩效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企业应全面掌握绩效管理,弄清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关键性方面的因素,将绩效管理的实施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在紧急问题上达到应急的目的。
一、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①绩效管理是人员任用的依据,是决定人员调配和职务升降的依据,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手段,也是平等竞争的前提。绩效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的核心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没有卓有有效的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绩效管理促进了员工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协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了员工的个人绩效的提升,促进了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优化,还可以促进和协调各个部门以及员工按着企业预订目标努力,形成合力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从而保证企业近期发展目标以及远期目标的实现。只有将绩效考核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人尽其才,事尽其功,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林。
二、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绩效管理是系统地对一个组织或员工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价,并给予奖惩,以促进系统自身价值的实现的动态的过程,它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分析、绩效沟通与改进的系统管理活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的每个阶段的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根据其战略目标设定每个阶段的目标,各个阶段的目标经过分解变成具体的任务和目标,然后落实到各个岗位上。目前,我国众多的企业在对待绩效管理只是流于形式,而非真正地落在实处,这种情况致使企业对员工不满意,员工对企业失望,使得同处于一个体系中两个重要端点失衡。对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是找出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出解决对策的参考途径。
(一)对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作用的理解存在误区。
绩效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了解和检验员工绩效及组织绩效,及时进行结果反馈,最终实现员工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共同提升。目前,有不少员工认为“考核的作用在于提供奖金分配的依据”,这种认识直接导致“绩效考核成了薪酬制度的补充”,企业为了“薪酬”而不是“绩效”进行绩效管理,从而使绩效管理误入歧途。②还有些企业长期以来执行“扣奖”制度,只要不违反各项纪律或规定,员工就可按其所在岗位拿到相应奖金。长此以往,员工就有了“考核是对员工错误行为的惩罚”的认识,这样的考核形同虚设,奖金额度不能体现绩效贡献的多少。绩效考核就是要打破这种隐性的“平均主义”,绩效优者多得,绩效劣者少得甚至不得。
(二)考核监督机制缺失,缺乏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绩效管理体系本身监督机制的缺失,缺乏专业素养的考核者难免会将非绩效因素掺杂在考核之中,这样损害了考核的权威与公正,影响了员工满意度。因为考核结果关系到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必然对考核结果形成的各个环节都格外关注,但监督机制的缺失,使考核操作过程无法公开化、透明化,员工难免会捕风捉影,产生无端猜疑,使得考核者在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三)考核对象局限于个人,影响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
因为企业各部门间差别较大、可比性差,在构建绩效考核体系时,部分企业往往将考评的重点局限于个人,将针对部门或作业小组的考评活动忽视,养成了员工“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忽视对团队与部门绩效的责任感,从而削弱整个部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也与现代管理所提倡的团队协调发展与配合的趋势不符。
(四)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考核内容与企业战略脱节。企业确定员工的绩效等级通常使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由评价委员按照评分标准对员工进行打分并综合排序。这样的考核指标与企业发展战略完全脱节,其设计难以体现企业发展要求,同时个别绩效指标难以区分绩效优劣层次,评价者极易在衡量员工绩效表现的过程中产生从众心理或者不自觉地夹杂其他因素,影响了绩效考核的公信力。
三、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环境造成对绩效管理的认同度不高。
首先,许多企业都热衷于企业文化建设,然而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却与绩效管理背道而驰,企业大理倡导团队精神,而绩效管理指标设计却只偏重对个人业绩的考核,忽视了绩效管理在企业共同核心价值观建立中的导向作用。其次,大多数企业还处在经验管理时期,没有真正进入科学管理阶段,通常被考核者是最容易感到焦虑的群体,绩效考核成为了对员工的一中“秋后算账”式的控制手段,因此,员工在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态度下将绩效考核作为了一种不受欢迎的例行公事,导致绩效管理在员工心中定位不明确。最后,企业对绩效管理认识不清,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单纯的绩效考核存在着很大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的形式化、简单化、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的偏离性、绩效考核的非公平性及考核效果的差强人意等。
(二)缺乏有效沟通和绩效反馈。
企业绩效管理就是上下级间就绩效目标的设定及实现而进行的持续不断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机制,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绩效管理的目标、作用、成果。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绩效回报,都必须保持持续不断地沟通,任何的单反面决定都将影响绩效管理的有效开展,降低绩效管理系统效用的发挥。③而现实是企业经常失去了部门经理与员工之间的持续沟通,绩效管理过程只进行到绩效考核即告以段落,各式各样的表格在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填写完成后被束之高阁。管理者觉得很累而且没有成果,员工也觉得很累而且充满疑惑。评估结果没有反馈给员工,所以问题仍然存在,绩效仍然不高,沟通仍然不畅。而这导致了从高层到员工对绩效管理有效性的怀疑,对继续推行绩效管理的障碍。
(三)重视结果和短期的绩效,轻视过程和长期的绩效。
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在考核时基本上都是以结果论英雄,考核指标主要是财务指标。员工的薪酬待遇等都是与财务指标相挂钩的。至于这些指标是如何实现的,员工在实现这些指标的过程中是否是按照企业要求的进行,以及这些指标的实现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是没有人关注的。现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强调的是过程辅导和不断改进。④就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断推动员工个人和组织绩效成长而言,绩效计划的落实,在工作过程中切实执行,并根据(市场、经营)变化及时调整,是绩效管理的主要价值所在。这就意味着,日常工作中的绩效辅导必不可少,甚至比单纯的绩效考核要来得重要得多。
(四)管理者责任心不强,员工参与力度不够。
管理者的责任心是决定绩效管理执行的重要因素。许多管理者不能把绩效考核当作检验下属员工工作成绩的有效工具,一味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而没用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记录,考核的“含金量”大大缩水,致使员工对考核结果意见很大。许多企业的员工也对本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并不了解,不清楚企业的考核时怎样进行的、考核指标是如何提出来的、考核结果对员工的作用有多大、自我的绩效是怎么评定的、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是哪些等。同时,在考核过程和结果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考核者的主观色彩。考核者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对比效应、新近效应、首因效应、似我效应、恶魔效应、中间倾向等。考核者的主观性难以保证考核的公正性。
四、有效解决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绩效管理观念,加强内部管理。
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日趋深入和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同行业的竞争,而且越来越强的感受到跨国企业的竞争压力,要想生存和发展,关键问题是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为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和短处,以便让员工及时改进、提高。要提升担当绩效考核工作的管理者的现代经理人意识、素质和能力,真正使企业各层级管理者在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发挥其牵引力。⑤要成功的实施绩效管理系统,适应这个急剧多变的竞争市场,最大的发挥企业潜力,就必须致力于建设一种与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相融合的高绩效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的文化保障了企业具有一个相对和谐的工作环境,可有效增加员工的认同感,这就促使员工将自己主人翁的意识得以充分发挥,要想实现这些,都要求进行绩效管理。所以我们在对绩效管理系统进行制定与实施的时候,一定要将企业原有的文化得以充分的关注,让绩效管理在这些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绩效管理工作,明确绩效管理的目的。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企业员工应该对绩效管理目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积极地向员工将绩效管理的相关观念给予传达,使绩效思想在员工心中扎根,消除错误的对待绩效管理的看法。强调更新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念,为实施绩效管理大侠坚实的思想根基。绩效考核目的不仅是要考核人、监督人、控制人,而且要激励人、发展人。而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确定员工的发展方向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感到企业有安全感、成就感、成长感,有发展的希望,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达到吸引人、留住人,最终促进员工为企业作贡献的效果。
(三)建立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绩效结果。绩效管理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管理者和员工绩效沟通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沟通是持续不断,贯穿始终的,沟通的目的是追踪绩效的进展,确定障碍,为双方提供所需信息。⑥在执行过程中应随时保持沟通和反馈,让被考核者了解到考核什么,怎样考核、考核结果如何运用等,这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信心,而且也可以使个人考核和部门考核、团队考核保持一致。绩效考核作用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将绩效评估成绩的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绩效的大小与其最终获得的劳动报酬成正比,这样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措施才会真正得以关注,从而对自身的贡献也就得以重视,最终才会充分地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培训。
(四)加强对各级人员的培训,确保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员的观念、技能与技巧跟不上。企业必须加大绩效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对各层次人员进行绩效管理方面的培训,从而保证绩效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提高管理绩效。培训的对象包括人力资源部的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培训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技能,尊重其想法,满足其合理需要,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对学习与培训措施的强化,让管理人员有效获得有关绩效管理方面的知识,然后他们去知道其他人或者全体员工去掌握绩效管理的意义和自身的责任,让员工了解到绩效管理的真实面貌,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自我管理绩效,这样在将来进行实施以及执行绩效管理时,员工才会更加积极地给予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①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②储企华.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第1版.广州:文汇出版社,2002.③卓玲、陈晶瑛.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师,2004,(3).148~ ④刘兴.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和几个误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16-117.⑤许小晶.浅谈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绩效管理.经济师.2006.4.264-265.⑥赵爱民、刘洪英.企业绩效管理及落实[J].管理科学文摘,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