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范文

时间:2019-05-12 06:2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范文》。

第一篇: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范文

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2003-1-3 14:44:06

摘要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推进,事故管理必须与之相适应,在经验型管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事故管理理论进行事故预防控制。只有选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本文就如何借鉴运用工业发达国家的现代事故管理理论,改变经验型管理占主导地位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对科学预防控制事故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 工业安全;事故理论;借鉴运用;预防控制;事故

0 引言

防止和减少事故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努力方向。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推进,事故管理必须与之相适应,在经验型管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事故管理理论进行事故预防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然而,在生产实践中,现代事故管理理论却并没有被很好地运用,经验型管理还占主导地位,运用事故预防控制理论采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大有必要。现代事故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随着安全逐步发展完善成为一门科学,事故管理也相应地产生了很多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理论,如事故三角形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产生是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的。当前,我国的工业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正进入一个从企业规模、种类到科技含量都迅速提升的时期,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有诸多相似之处,正好具备了应用这些理论的良好条件,因此,应加快现代事故理论在我国企业事故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有效开展事故预防控制工作。借鉴运用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事故管理理论,就避免了再去走发生大量事故、研究大量事故、分析大量事故最后形成人已有之的理论的弯路,从而加速提升安全工作水平,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再者,这些理论是用他们的生产工艺、设备运行及工人的生命换来的,如果我们能巧拿善用,也就等于事半功倍,保护了企业的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的指引下,广大安全工作者积极总结事故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大胆探索研究新理论、新方法,50年来,积累了大量事故预防控制经验,采取了不少新方法,也取得了不少新成果,但是,当前的事故预防控制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2.1 经验方法多,系统理论少

这一点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教材所选事故控制理论几乎百分之百地来自西方,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成果甚少,更多的是一些经验性做法。纵观石油、化工、钢铁、铁道等行业,可以说各自在事故预防控制上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经验性总结,推行了许多各不相同、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如在石油企业,全面推行的“三标”班组建设,通过创建标准化现场、标准化班组、标准化岗位,确实消除了大量不安全因素,有效预防了事故的发生;又如石化企业大力推行的“一机一闸一保护”,对于防范事故发生和扼止事故扩大确实很有实用意义;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性做法固然很好,但是,这大多只能是不同企业的个例,不具备普遍的理论指导价值。而对待这些个例,在国外已经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了一些事故控制理论,如多米诺骨牌理论、风险分析理论、故障树分析理论等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而又行之有效的做法,正如俗语所讲:万变不离其宗。

2.2 就事论事多,追根溯源少

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就是要变事故后处理为事故前预防。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采用风险分析、安全评价、可靠度分析、心理分析控制等手段,对人、物进行危险预测分析,从而进行超前控制;二是要求发生事故须对事故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出事故发生的最为根本的深层次原因,同时,要对这些事故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寻找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宏观指导。在这方面,我们从提法上已经有了,但是在实践中还有差距,更多的是采用经验管理,发生事故,也就是进行事故通报,要求举一反三地进行整改,至于如何举一反三则难有下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色彩较浓。

2.3 经验说教多,理论推广少

一个安全管理人员如果不掌握事故控制知识,恰如让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去开车,要想把事故管住是痴人说梦。时下,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多是通过培训班的形式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但是,内容大多是本企业的一些经验做法,而没有从理论教育上进行提升。这样的结果,往往存在安全人员对事故组成要素、事故发生倾向、事故控制方法等理论知识一无所知,在工作中创造性、灵活性不够,甚至死搬硬套。

2.4 一知半解多,深入理解少

随着中国安全科学的发展,国外的一些事故管理理论被介绍到国内。但是,由于受工业化水平和旧有管理模式的制约,这些理论要在现实中得到成功的运用,从客观上来讲需要一个过程。当前的现状是对既已引入推广的理论大多是一知半解的多,深入理解的少。如海因里希创建的事故三角形理论,大多数人是记住了1:29:300这个数值概念,而对每个数字的含义,以及如何将这个理论运用到事故的超前控制中,则往往是知之甚少,一无所用。其结果是这种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没有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对解决当前企业事故管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现代事故管理理论通过对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安全工作者进行事故管理的理论指导。只有以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实现科学高效的程序化控制。在具体实施上,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运用现代事故理论进行事故预防控制的新观念,并在企业安全专职人员进行基硼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

首先,企业主管领导要予以高度重视,为理论的引进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和推进动力;其次是部门领导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理论的推广应用,如可以吸纳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也可以采取厂校结合的方式,外送本企业在职安全人员到高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也可以外请专家到企业举办简单可行的安全培训班,传授与企业生产结合紧密的基本理论,等等。为了搞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效实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同时进行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

3.2 对事故原因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事故发生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种。不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能促使事故发生或增加其严重性的一些因素即间接原因,主要包括技术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的原因。一般说来,调查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不外乎是以上五种原因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以上的原因同时存在。但是,技术、教育、管理这三个原因是极其重要的事故原因,应着重抓住主要原因的事件或因素来排出隐患。

3.3 正确把扭现代事故管理理论的实质,并能做到活学活用

现代事故管理理论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但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必须对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如若不然,就可能对简单的瞧不上,复杂的又搞不成。现代事故理论不能在生产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无疑于纸上谈兵。如: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数千次事故统计分析得出的著名理论事故三角形理论认为事故与事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之间的比例为1:29:300。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由于事故发生后究竟是产生重伤、轻伤,还是无伤害,完全受偶然性所支配,且多为不稳定因素;而且,这个数字仅仅是一个宏观统计结论,这一比例随行业的不同而有差异,从微观而言理论并不能与实际处处吻合,但是,由于它反映的是一种内在规律,这种发展倾向确是不容置疑的,理解了这两点,就可得出,为达到无伤害的目的,就要力求消灭所有的事故,如果不能从中认识到必须对所有的事故予以收集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那么,事故三角形理论就必然得不到灵活的运用,不能发挥出它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指导作用。

3.4 创建切合实际、简洁有效的事故模型

对实际发生的大量事故的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共性,参照事故致因理论,构造简单、直观的事故模型,用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在事故模型的指导下,人们可以事故的发生规律和特性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预防同类事故的重演,还可以用来对生产中的危险性进行评价。

3.5 科学分析事故

要防止事故,就要知道事故是由什么原因所引起的,只有将事故原因分析清楚,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同类事故的重演。如果对事故原因做出了错误的结论,就会把防止事故的措施引向错误。在事故分析中,可以运用先进的事故分析方法,如比较流行的故障树分析法,它通过对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系统发生故障的关键因素,寻求改善系统安全性的各种途径,从而对系统进行优化处理,使系统处于较为理想的安全状态,并通过分析可以进行事故的预测、预报。

3.6 掌握事故的发生倾向

也就是说对事故发生频率与作业时间、操作熟练程度、与年龄的关系能够进行统计归纳,掌握规律性的东西,用以高效有序地展开工作,这种总结归纳方法简单,容易操作,所得结果却非常实用。如下图,就直观显示了生产过程中事故发生人次在作业时间中的分布情况。

3.7 针对关键问题,分出轻重缓急,有步骤地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同时对所有的事故倾向都采取措施往往使安全管理的重点模糊不清,反而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应当根据事故统计与分析,先确定问题的关键所在,再根据轻重缓急有重点地采取措施,有步骤地实施。

3.8 全员参与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措施,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全体职工的大力支持,仍很难获得期望的效果。重要的是发动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激发全体职工在实践中有贯彻安全措施的愿望。

由于安全措施的实施有赖于作业人员的价值判断,所以为使措施能顺利地贯彻执行就需要有某种形式的刺激。丽这种刺激可以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应当在制度上作相应的规定。

从生理机能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种刺激措施的作用是有限的,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刺激的作用。因此,对于长期实行的安全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刺激方法,对于同一目的改变刺激方法,同样也可以起到刺激的作用。

3.9 及时修改完善

当有重点地采取安全管理方法时,要不断查清管理措施的效果,在对安全措施的效果检查中,如果发现了阻碍达到目的的原因,就一定要对原来的措施加以修改补充,消除这种阻碍原因。安全管理不同于生产管理,安全措施作为指令传输,往往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即结果大多是隐性的。安全管理如果不经常地从管理过程及结果中掌握有用的资料,安全管理措施就会失去作用。要使安全管理取得良好的结果,在企业生产中就必须把效果不显著的措施撤销,代之以新的措施,并且予以具体化。

3.10 创建安全的作业环境

在企业生产车间,机械设备一经安装,就被固定在基础底座上,以后就不再随意移动,所以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到如何布局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要周密考虑对安全的影响。但通过对人造成伤害的加害物进行统计分析,一般机械设备引起的伤害只不过是手动设备引起伤害事故的1/3,大多数事故并不是由于机械设备引起的。

非机械设备是随时可以搬动的,而且在作业现场总有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工具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边角废料和其它东西。这些东西的安放要尽可能的合理,使之秩序井然,对应当处理的东西必须加以处理,创造有条不紊的作业环境,这不仅会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安全,也是现代文明生产的要求。结束语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推进,事故管理必须与之相适应,在经验型管理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现代事故管理理论进行科学预防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企业的事故管理水平,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管理,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二篇: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百有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www.xiexiebang.com)收集

摘要: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生效,对我们的所得税管理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我们应如何加强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是一个全系统都关注的课题,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一、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国地税争夺管理权。一是2006年出台的二个有关企业所得税管理权限文件及中西部延伸政策,其留给了企业对所得税管理权限进行选择的操作空间,企业会随意变动注册资本中货币资金的比例,选择所得税管理的部门,人为造成国、地税二家的矛盾。二是国地税二家的企业所得税管理程度不同,势必会造成同类纳税人因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辖而出现税负“倚重倚轻”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给纳税人以可乘之机,从而滋生蔓延“人往高处走,税往低处流”的不良倾向。

2、企业纳税申报质量不高。一是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编制不成现金流量表,二是企业与税务机关税收政策相关信息不对称,客观上造成企业不能按税收政策的要求去办理涉税事宜。三是企业财务核算科目与企业纳税申报表项目的对应性差,加上税务机关管理人员能正确辅导或审核填报申报表及财务报表的人员相对缺乏,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在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更是凑都凑不成,只得填个总数交差。

3、纳税评估流于形式。纳税评估粗糙,基本是就(财务报)表到(纳税申报)表,走过场,比日常受理申报的审核好不了多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五:一是纳税评估对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水平的要求较高,而县级以下的税收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据笔者调查发现能真正承担起这个纳税评估职责的人数不到2%;二是纳税评估体系本身有待完善,其可操作性亟待提高;三是纳税评估相关的参考指标、宏观数据、评价模型缺乏科学性;四是税务人员的工作不够深入,对企业财务信息掌握不清;五是纳税评估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立专职的纳税评估岗位。

4、分类管理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在许多地方,对企业纳税人尽管按其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水平、经营行业、信誉等级、纳税方式、存续年限等不同标准进行了分类,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纳税人与非重点纳税人、查帐征收与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与就地纳税企业等等,但实际管理却并未按各类别相应的管理要求到位。

5、企业所得税管理手段落后。其表现在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是对纳税人申报表的审核手段落后。多年来,对所得税申报表的审核全部依靠人工进行;二是管理环节中对所得税检查方式落后,没有针对性。检查对象的选择也主要依靠人工,没有科学的方法甄别纳税人当年或以前所得税申报的真实性。

6、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就县级以下基层税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及纳税人的汇缴水平及观念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按总局汇缴主体转移的路子,纳税人是汇缴的主体,而纳税人的财务水平不高、税收政策水平较低或纳税意识不强,并且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地区税务代理并没被纳税人接纳,这些决定了纳税人的自行汇缴在目前阶段只是一个愿望,尽管它是尊重纳税人权益的一种合理模式,但其不可能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同时由于我们的纳税评估还处于低级水平,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很少,这样要么税务机关放弃一些小户的检查,听之任之;要么最终只会增加稽查的工作量、缩短其检查时间、人为降低了检查的质量。

二、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1、加强税法宣传,不断降低纳税遵从的成本。企业所得税与其它税种相比,纳税遵从www.xiexiebang.com

百有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度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有先进的宣传理念:税收优惠政策及办税程序宣传不到位,也是行政不作为的一种表现,要建立税收宣传长效机制,深入持久地宣传。

2、强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遵从度。转变服务理念,在平等服务上下功夫。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服务,促进纳税人自觉主动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所得税的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体现在纳税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手段;充分把握合作信赖的原则,充分相信纳税人,尊重纳税人;利用查前约谈,多给纳税人自我纠错的机会,多涵养一部分税源,唤起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因此,对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后的企业所得税管辖权要正确对待,只要纳税人的做法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及信任。

3、加强培训工作,建立对县级以下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所得税管理队伍。培训要有计划、有目标,每次培训要进行考核,严格培训的组织管理,检验培训的效果。每次学习完都要严格进行测试,对未达标的要补课或停岗学习,待达标后再上岗,如果多次测试,一年内未达标的,要考虑停职学习,三年内还未达标的,则应考虑调离税收管理岗位。

4、强化纳税评估来提高所得税申报质量。设立纳税评估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完善纳税评估集体评析制度,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评估人员对当期评估情况应及时作出科学评定并提出征管建议,对征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偷税案件应及时移送稽查,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

5、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当前,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都相继开发了一些所得税管理软件,这些软件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上级税务部门应及时对这些软件进行甄别,取长补短,做好整合完善工作。此外,进一步扩展征管系统的功能,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在所得税规范管理中的效能,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6、分类管理要落到实处。加强日常管理,全面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状况、涉税指标(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动态变化情况,采集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基本信息及其能耗、物耗变动区间的管理信息,掌握其所属行业的市场情况、利润率情况,建立健全财务和税收指标参数体系;强化税源监控的相关措施,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强化对企业所得税的重点纳税人管理,以税源监控和日常管理为重点,以税源分析和预测、纳税评估为手段,在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对一般查帐纳税人实行以管事为主,以行业管理为重点,规范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监控。对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主要围绕督促纳税人正常纳税申报,以科学合理核定为重点,强化户籍管理和调查核实,不断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导其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

7、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策略,不能搞一刀切。对征管基础较好、税务人员管理及业务水平较高、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强、办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汇缴主体的转移一步到位;对纳税意识较强但办税水平不高的,可采取引导其自愿寻求税务代理的策略;对日常管理税务人员及纳税人的办税水平都不高而税源相对重要的情形,可实行税务检查为主、纳税人自行汇缴为辅的管理方式。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首先应树立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当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在简要介绍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并通过对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成本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成功加入WTO使企业国际化、专业化趋势日益加快,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在商品市场中谋求合作,因此使现代企业经济成分日趋复杂化,经济利益日趋多元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必须更加注重约束自身行为,规范各项成本支出,在重大决策上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获得低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一、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企业应主动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自身活力和竞争能力。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当前成本管理还存在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交叉任职,人员重叠

企业内部结构混乱,人员重叠,分工不明,这种情况仍普遍存在,这样就产生了职能相互重叠,交叉任职的现象,从而导致无谓的人力成本浪费。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成本管理人员和会计做账人员为一人,成本管理和日常会计班子人员重叠。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企业成本管理和日常会计班子之间权责不清。关键人大权独揽,一人具有几乎无所不管的控制权,且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并有较大的任意性。交叉任职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必然带来权责含糊,易于造成办事程序由一个人操纵的现象出现。事实上,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成本方面出现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交叉任职,缺乏独立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框架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成本管理和日常会计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此外在许多企业,你可以发现有不少人在办公室两手抱袖,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实践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排除或大幅度减少这种人员重叠,人力成本的浪费。

(二)缺少成本管理会计核算

目前我国企业大都不重视成本管理会计核算,许多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不能提供有关单位边际成本、边际贡献等对企业决策有重要作用的数据。单位变动成本是决定企业最低销售价格的指标,只要定价大于单位变动成本,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如某服装企业接到某公司5万件衬衣的定单,单价为45元/件,该企业此款衬衣的出厂价为60元/件,如果该企业销售部没有接受此订单将会遭受损失,因为经测算,此款衬衣原、辅材料30元/件,人工成本5元/件,其他变动费用6元/件,变动成本合计41元/件,单位贡献边际为4元,这笔订单共能为企业带来20万元的毛利。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必须进行成本管理会计核算。

(三)企业库存成本浪费严重

不少企业对于那种季节性特别是需求持续时间比较短暂的产品,在旺季来临之前往往需要准备大量的存货以应对骤增的销量,这就会对库存产生极大的压力,同时占用大笔的流动资金。库存量越大资金积压越大。库存成本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寻找等浪费的运作;二是占用资金、损失利息及额外的管理费用;三是物品的价值衰减,变成呆料、废料;四是占用空间,且造成多余的仓库建设投资的浪费。

(四)缺乏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

计算机的运用给现代成本管理提供了方便。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并且具有储存功能,且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强。但目前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在日常成本管理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方法。而这些方法只能进行简单的核算,对一些复杂数据的核算无能为力,且速度很慢,难以适应现代化成本管理的要求。有的企业虽然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但仍然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是手工记账的电子版,没有能够真正运用现代手段,对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进行精确核算、综合分析。

二、大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对策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市场对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我国企业应在外部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以企业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加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企业管理者应及时转变传统的狭隘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人员管理

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人的素质、技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十分重要的因素。企业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成本,必须提高人员的管理。企业要通过适当的利益机制、约束机制相配合,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人员管理,避免交叉任职。通过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的以身作则,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人员的利用与分配。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种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加强人员管理的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一是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二是制定员工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三是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四是加强和考核奖惩力度,应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五是对重要岗位员工(如销售、采购、出纳)应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如签订信用承诺书,保荐人推荐或办理商业信用保险;六是工作岗位轮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同时也可以挖掘职工的潜在能力;七是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凝聚力。

(二)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会计机构,完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会计机构,为企业成本管理所服务。

要搞好成本管理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首先要认真开展成本预测工作,规划一定时期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目标,对比分析实现成本目标的各项方案,进行最有效的成本决策。然后应根据成本决策的具体内容,编制成本计划,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加强日常的成本审核监督,随时发现并克服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浪费情况,在平时要认真组织成本核算工作,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各项基本工作,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采用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安排好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正确评价各部门的成本管理业绩,促进企业不断改善成本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要定期积极地开展成本分析,找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挖掘降低生产耗费和节约成本开支的潜力。

进行成本管理应该实行指标分解,将各项成本指标层层落实,分步分段地进行管理和考核,使成本降低的任务能从组织上得以保证,并与企业和部门的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

成本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因此,成本管理不能仅局限于生产耗费活动,应扩展到产品设计、工艺安排、设备利用、原材料采购、人力分配等产品生产、技术、销售、储备和经营等各个领域。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也不能仅仅是专职成本管理人员,应包括各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并要发动广大职工群众,调整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会计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三)整顿库存

正因为企业库存成本存在诸多浪费问题,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已形成 “库存是万恶之源,必须加以消灭或大幅度减少”的思想。执行整顿的积极意义则为控制库存,防止资金积压。整顿是将放置物品标准化,使任何人立即能找到所需要的东西,减少“寻找”时间上的浪费,也就是将物品,按“定点”、“定位”、“定量”三原则规范化,使工作效率、工作品质、材料控制成本上,达到最大的效益。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成本管理

从成本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原因,主要是责任不清,措施不力,管理不严等。企业应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化成本管理保证体系,实现成本费用管理目标责任制,从厂长到科室、车间班组、个人都承担成本费用的责任,将成本费用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建立横向分解落实到企业内部有关科室、纵向落实到车间班组个人的管理网络,并把成本管理目标责任制同经济责任制挂钩,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把目标成本完成好坏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奖优罚劣,形成企业算总账、车间部门算分账、班组算细账、个人算小账、全厂一盘棋的体系,一级保一级,人人有指标,个个抓落实还可以采取成本倒算法制定成本指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步步拧紧螺丝,挤干水分,做到有效产品成本到位,无效产品停止生产。还要加强成本和效益的审计工作,对违规违纪、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乱挤成本的行为做出严肃处理,保证成本的真实性。

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及自动化系统。如果说工业社会的规模经济是降低产品成本的主要途径,那么在信息时代,降低产品成本的主要途径则是通过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管理信息。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系统,不仅能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且能通过生产的自动化来降低人工成本。由于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市场的变化,企业能及时停止过时产品的生产,减少无形损失,并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如何寻求更好的成本管理办法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强成本管理,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只有遵循这一客观需要,企业才能在日益变化多端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战胜对手。

参考文献: [1]陈东领,张新美.成本会计学[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杨修发,朱启明.成本管理会计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孙芳.浅议我国现代企业成本管理[J].商业经济, 2009,(02).[5]刘矗.企业成本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煤炭技术, 2009,(01).[6]徐惠富.关于“现代成本管理”的探索[J].金山企业管理, 2006,(01).[7]宋文科,周立媛,王闺芳.从成本的构成看企业的成本管理[J].莱钢科技, 2006,(S1).[8]柳志福.试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02).[9]杨明.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 2009,(01).[10]孟宪政.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与文化, 2006,(02).[11]韩杰,刘剑.浅议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08).[12]张照锋.浅论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J].科技信息,2011,(02)[13]孟向军.企业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J].科技信息, 2009,(22)[14]翟彬.炼油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07,(02)[15]蒋银花.关于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01)[16]曲振波, 邓睿, 张萌.企业的成本控制实施方法[J].科学与管理, 2004,(06)[17]郝春元.搞好成本控制 提高企业效益[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05)

第四篇:当前企业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企业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们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振兴国有企业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给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也为下一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好准备,前不久我们对全公司党员队伍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们天铁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当承认,党员队伍的现状同新时期天铁“二次创业”的发展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少数党员的理想信念有所淡化。有的党员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产生怀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缺乏信心,认为“共产主义很遥远,能否实现很难说”;有的党员宗旨观念淡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的党员思想空虚,精神不振,不思进取,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 人主义思想。

二是部分党员观念滞后,开拓进取精神不足。有的党员不注重解放思想,不注意更新观念,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存在着小胜即安、小富即“满”、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心态。

三是党员队伍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现象比较突出。全公司55岁以上党员共有

1071名,占党员总数的20.9%。其中60岁以上的就有916名,占党员总数的17.9%。个别基层单位55岁以上的党员甚至占到党员总数的54.36%。全公司5120名党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276名,仅占24.9%;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1988名,占党员总数的38.8%。个别基层单位小学文化程度或文盲的党员超过了1/3。由于文化偏低,有的党员对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存在困难,理解不深不透,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四是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党员意识淡化。一些党员仅有个别时候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发挥作用,甚至不如普通群众。有的党员丧失了光荣感和责任感,不能很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少数退休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只交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极少数甚至成为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工作的“三不党员”。

五是党员队伍中一线党员比例小,且呈缓慢下降趋势。有些一线班组没有党员,这些空白班组因无党员在其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整体功能弱于有党员班组。

问题的主要成因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因素、组织原因,又有党员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冲击,而且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剧烈的震荡。由于利益的驱动,不少党员在思想上产生偏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此外,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也挫伤了部分党员对党的信心,从而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认为“党内腐败现象严重,令人失望”。

二是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和内容创新意识不强。过去延续下来的一些办法,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显得越来越不相适应。如有些单位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简单灌输”、“以会代教”、“以会代管”的做法上,认为只要把党员召集起来学学文件、念念报纸,就等于是做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层次性等特点,使党员教育管理缺少针对性,滞后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三是部分党员放松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一些党员平时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辨别是非的能力退化,对金钱、物质和个人利益考虑过多,对社会一些负面现象不能正确认识,甚至认为“当党员受约束、吃亏”,因而在金钱或物质利益的诱惑下,思想作风滑坡,经不起考验。

解决的对策及途径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天铁虽然是极少数,是个别现象,但从整个队伍看,其消极影响却是全局性的。为进一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探索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加强党员队伍素质建设。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党员先进性意识。要严格党员理论学习和党课教育制度,突出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和奉献精神教育,尤其要处理好树立远大理想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要求共产党员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又要立足本岗、扎扎实实作好现阶段的每项工作。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组织党员进行讨论,以提高教育效果。要健全支部同党员定期谈话制度,经常了解党员思想,过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第二,完善党员考评制度,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效果。要建立党员“双评一考核”制度,即群众评议、党支部评议和行政考核,以便使党员能够进一步接受来自广大群众、行政部门和党组织三个方面的监督。对民主评议不合格的党员及处置结果,要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公示。在继续坚持党课、报告会、集中培训、党员活动日、大讨论、主题实践活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责任区、“三高一创”等多种活动载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党员模范岗”等新的活动载体,为广大党员施展才干搭建发展平台。此外,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分类分层施教。对服务岗位党员,要从提高服务理念入手,端正态度,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对专业技术岗位党员,要侧重研发“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攻克技术难关,在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上下工夫;对管理岗位党员,要侧重在提升管理水平上开拓思路,以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要求;对操作岗位党员,要侧重提高操作技能、改进工艺,实现一专多能。

第三,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动力。要坚持开展争创活动,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对先进的评比,要不定比例、不分指标,以使典型真正体现先进性,达到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的效果。要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一批过得硬、立得住、经得起长期考验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以事迹报告会、上党课、演讲会及专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大力弘扬先进事迹,使典型具体化、形象化,成为每一名党员心中的典范和楷模。

第四,坚持从严把关的原则,疏通进出渠道。首先,要按照党章规定的条件和“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及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严格党员发展的标准和程序,严把“入口关”。要落实发展党员公示制度,让群众对发展党员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要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组织员队伍,发挥组织员的预审职责,做到关口前移。其次,要疏通不合格党员的“出口关”。在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问题上,要严格执行党章和党内法规,对不合格党员绝不姑息、迁就,使不合格党员的出口渠道畅通无阻,以更好地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五篇:当前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制是当前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制工作已全面展开,大部分改制后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趋向正常化、规范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改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完善和规范的问题,下面对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作些探讨,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避免和借鉴。

一、企业改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改制的企业资产评估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的企业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对企业的商标、专利、商号、名称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或评估不足。意图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将企业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试图从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除去,以达到降低购买股权成本的目的,从而侵占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归为已有。党委、政府为尽快将企业的资产盘活,对无形资产不评估或是少评估,也是常有的事。再者对于资产评估机构是否有资质、有能力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能否对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评估,缺乏应有的监督。同时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投机钻营,虚增债务或虚减资产,并通过拉关系、托人情,尽量使所评估的资产价值降低,也是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

(二)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缺乏公开透明度。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的产权交易往往不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多是采用行政手段,与意欲从事改制企业的经营者采取协商转让、零转让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改制;国有股未经批准擅自出售,对于国有资产的出售法律有明文规定,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能出卖。但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改制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进行的,出售程序严重违法,最终导致了暗箱操作,没有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国有资产。而且在实践中,所改制的企业多是资不抵债,无法继续经营的企业。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债务远远大于资产,这又给了从事改制企业的经营者一些可乘之机,使他们可以不出一分钱,即可用债务抵顶所购企业资产的价值,从而大大获益。另外原企业的陈年老帐在企业改制中未进行清理,对于到底是否有债权人、债权人的能力如何,无债权人或无财产继承人的死帐、呆帐不认真核实的情况,现实中还大量存在。一味地将企业的债务抵顶,势必导致大量的国有、集体资产流向个人所有,最终极大地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的利益。

(三)企业的改制工作缺乏机制制约,逃债、漏债现象依然严重。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的体制改革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多头并进,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监督机构,所进行的企业改制工作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脱节,致使这些主管、职能部门不能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特别是对原企业的担保债务尚未得到全部落实的情况下被强行注销登记,新企业虽然接收了资产,但又不承担责任,使债权长期得不到偿还,债权实际被悬空,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此外,行政部门侧重于本地利益的保护,对企业改制中低估、漏估国有、集体资产、虚增债务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企业改制,还可能导致债务转移给无履行能力的部门,脱壳经营,以使改制企业轻装上阵,侵害债权人的利益。这就是名为改制,实为逃债,损害了债权人和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的利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股东通过玩“空手道”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其基本做法是自己一点本钱也不出,而是用企业的资产作担保从银行中借款买股,买股后则成为该企业的大股东,用这种手段就把企业搞到了手,获取了巨额利益。改制企业职工出资购买企业资产,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现象,多数情况下职工不会实际出资,而是以企业所欠职工工资等与企业资产相抵消,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平合理的,但实质上是一种逃避债务的方法,其结果是本企业职工的权益得以保障,而原企业责任财产灭失。

(四)工资构成因素因改制而出现单一因素工资,工资的合理因素被破坏。

工人的工资是由多种分配要素决定的,这些要素体现着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并包含着工人解决自身生存、赡养父母、孩子教育等费用内容。企业改制前工人的工资还是按规定内容发放,但是企业改制后,一些企业的负责人错误的认为政府管不着改制后的企业了,工人的工资由企业自己说了算,所以就自行制定工资标准:对管理人员实行高工资标准,对工人实行单一的苦力工资标准,并且不少单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的随意增加计件加大劳动强度,变相延长劳动时间,有的取消工人应有的工龄补贴等必要的福利待遇,有的把月出勤时间规定为25天以上,侵害了职工的法定休息权利和加班待遇。这些规定使得合法的工资构成因素被严重破坏,工人利益受到严重侵犯,特别是为创建企业出力多年的老工人,在企业改制后,由于年老显然不能再从事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岗位工作,而只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因此,按企业的不合理工资标准,这些老工人只能得到单一化微薄工资,难以承担起基本的家庭责任。这样的工资标准在改制企业中普遍存在,已足以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法院在处理改制企业案件中适用法律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由于企业的改制过程相当复杂和繁琐,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广大审判人员对于改制案件的审理缺乏整体性的思路,势必导致一些纠纷的发生。对于改制中遗漏的债务、逃废的债务如何处理,最高人民法院虽在2003年1月3日公布了《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但我国公司制改造缺乏规范,对企业担保所形成的债务往往被遗漏,形成了原有企业的“漏债”。《规定》对漏债的承担没有规定,对于诸如评估报告不实,购买者是否承担超出部分的债务;如何理顺新、旧企业的关系,债务承担主体资格等问题均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没有可行的法律法规执行,企业改制纠纷的案件也就成为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的热点、难点。企业改制纠纷的案件复杂、面广,要慎重处理,人民法院内部也必须上下协调,上级法院指导下级法院审理好企业改制纠纷的案件。否则,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依法规范引导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规范企业改制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国有、集体资产监督机制,建立统一的国有、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完善和规范企业改制立法。

对于改制企业中国有、集体的资产统一管理,严格资产管理工作,防止国有、集体的资产流失。由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市场运作,增加产权交易市场透明度,最大限度的盘活国有资产,防止国有、集体企业的资产流失,实现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减负增收的目标,确保企业改制的良性循环,维护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的利益。

应当通过立法的完善,使企业(包括非国有企业)改制获得完善、清晰法律制度,规范政府的行为,淡化政府在企业改制中的行政管理色彩,使其充分发挥监督、协调职能,担当反垄断控制和依法指导改制、提供政策法规、优惠政策、妥善安置下岗职工等服务型的角色,为企业改制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同时依法加强对改制企业监督,用法律手段规范改制企业的行为,保护好工人的利益,使改制企业这颗流星走向法制轨道上来。

(二)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国有股未经批准禁止出售。国有资产的出售国家有明文规定,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进行出卖。但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改制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进行的,出售的程序严重违法。对于此类违法,应建议有关部门对此予以撤销,按照法律程序,重新出售。

(三)明确责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加强产权交易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避免改制中纠纷的出现,对产权评估、拍卖、交易公告严格制度化。对于中介机构在评估报告中弄虚作假、隐瞒或遗漏债务的,要追究其责任。在产权交易中,应借鉴破产法中有关规定,尽量避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现象发生。在改制中,依法办理有关产权转让手续,应征得债权人同意,避免产权交易中的纠纷,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严格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确保改制工作顺利进行。

(四)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企业,用以降低企业的责任风险。

担保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为保证债务的顺利履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担保债务具有不确定性,往往使得企业改制中担保的漏债发生。应建立风险防御机制,防止企业改制漏债的发生,杜绝企业相互间担保,避免企业两败俱伤,以提高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因此,应设立专业的机构或企业。如设立专门担保公司可以将风险分化转嫁给担保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可以开展专门的业务,通过投保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降低企业在运行中承担责任的风险,使企业真正轻装上阵,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转,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做好安置、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及职工权益的保护问题是改制工作中的大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的大局,党和政府对此也相当重视。因为我国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的雇佣关系,劳动者还享有参与对企业依法监督与管理的民主权利。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里,职工兼具劳动者和股东的双重身份,非系雇佣。政府部门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建立和完善下岗失业救济机制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充分保障职工的利益,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限制企业的绝对权力,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劳动主管部门要规范劳动合同,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督促改制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严格遵守《劳动法》,避免侵犯职工权益。劳动、仲裁、监察和司法部门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纠纷,要把职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护企业用工自主权,确保企业无后顾之忧,健康运行。

(六)积极发挥人民法院在企业改制中的司法作用,审理好企业改制中出现的纠纷。应把握以下几点司法政策和原则处理涉改制企业案件:

1、企业出售中隐瞒或遗漏的债务主体的确定

灵活适用债务随资产转移原则。出卖人在出售企业时,应当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通知债权人。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债权,买受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买受人可再行向出卖人追偿。如债权人未申报过该债权,债权人应向出卖人主张债权,出卖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对于出卖人未参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公告通知债权人,或者虽公告通知债权人但不发生法律效力的,企业出售中发生的隐瞒或者遗漏的债务,应当由出卖人承担民事责任。

2、企业兼并中隐瞒或遗漏的债务承担主体的确定

企业合并后,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原则应当由兼并方或新设法人承担。当事人履行了公告程序的,隐瞒或遗漏的债务由兼并方或新设法人承担。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权利,对于隐瞒或遗漏债务,善意的兼并方不承担该部分债务。隐瞒或遗漏的债务后由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承担。如企业兼并方明知或者应当知道的,仍应承担该部分债务。新设合并与此完全不同,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权利,存续的企业作为兼并方也要承担该部分债务。未履行公告通知债权人程序的,或者虽公告通知债权人但不发生法律效力的。隐瞒或遗漏的债务都应由合并后存续的企业或者新设的企业法人承担。

3、正确处理好企业改制中内部职工工资、集资转股权问题

企业内部职工工资、集资转股,使得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但企业的资产总量不会减少。企业为了逃避债务,将职工工资、集资转为在新设企业中股权,然后用部分资产抵顶,投入到新企业去,原企业存有恶意,借企业改制,剥离资产,逃废债务,侵犯了债权人的利益。因此,新企业应对原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4、企业分立后原企业债务的处理

一是尊重当事人约定的原则。对原企业债务有约定,并且经过债权人认可的,依据当事人的约定处理。二是法定原则。如果当事人之间对债务的承担没有约定、约定不明或虽有约定但债权人不同意的,由分立后的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分立企业之间会出现债务分担或追偿问题,对此应按照约定或分立时的资产比例进行分担。

5、国人企业整体改造为公司的责任承担问题

只要是企业整体改造,原企业的债务均由改造后的公司承担。国有企业改造为国有独资公司,其全部资产全部投放到国有独资公司,原国有企业的法人资格消灭,改制后的国有独资公司应当是国有企业的延续。新设公司与原企业之间是一种承继关系,原企业的债权债务概括转移至改制后的公司中。

6、企业部分改制为公司后的责任承担

一般按下列原则处理:一是尊重当事人的约定原则。对转移的债务,债权人认可的,只要约定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就应认为有效。按约定由新公司承担。对债权人不认可的,由原企业承担,与新公司无关。二是债务随资产走的原则。原企业改制后,无能力清偿债务时,适用该原则。新公司应在其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7、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问题

从企业的外部看,企业的法人实体资格没有消灭,企业法人的责任财产仍然继续原有状态,在相对性原则下不发生转移。也就是说,原企业的债务均由改造后的股份制承担。如出现漏债,改制后的企业承担之后,其应向原企业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追偿的权利。在企业股份制实施改造前,在做出改造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至少在报纸上公告三次。如债权人在三个月的公告期内,向企业申报了债权,债权人有权向改制后的企业主张权利,改制后的企业有权向原企业的资产管理人追偿。如未申报的,则其丧失对改制后企业的权利,其只能向原企业的资产管理人(出资人)主张权利。

下载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凝聚企业员工的思想,激发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

    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层干部是消防部队各项工作一线落实的直接领导、指挥、组织和执行者,是消防部队建设的关键环节,对部队的建设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基层......

    浅析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和林县地税局 李 英 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税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征管改革的不......

    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相关问题的分析,对大......

    当前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春市场营销专科盛夕明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逐渐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当前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费建荣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规体系日臻完善的今天,强化日常征收管理、增强税源控管、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的需求越发突出。......

    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人本管理欠佳,激励措施亟待全面恢复和加强众所周知生产力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而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在工作和生产中采用的多种激励措施一......

    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文章 众所周知生产力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而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在工作和生产中采用的多种激励措施一度发挥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对涌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