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中的西岗
我心中的西岗
西岗镇,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被列入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和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经济强镇”,是镶嵌在鲁西南大地上一颗日益璀灿的明珠。
为落实枣庄、滕州两级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西岗镇动员全镇迅速行动,抓住春季有利时机,掀起植树造林热潮,扎实推进“森林西岗”创建工作,推动全镇生态建设再上新水平。
西岗镇,位于 山东省滕州市西南部,是滕州市经济强镇,1931年滕州市西岗镇划归滕州第六区;1938年西岗现辖境属级索区40年代属临城县六区(人民政权);1953年划归临城县二区同年改称薛城县三区;1956年3月撤薛城县为滕州西岗区;1957年并入鲍沟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西岗人民公社改称西岗镇并下设8个办事处
西岗镇地处滕西平原东高西低西南系湖滨地区东部的郎庄,最高海拔43.6米西部的甘桥,最低海拔35.8米,但整个地区较为平坦。境内有城郭二河流,经镇内约6公里,系季节性河流,在镇境内泄洪排涝作用较为显著。另有内陆沟洫5条老龙沟,(跃进河)团结河(蛤蟆沟)稻田沟丰收河胜利沟,多雨季节起到排涝作用,耕地面积4200公顷。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棉花,黄姜等。全市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以后,西岗镇党委把贯彻会议精神作为加强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超前谋划、注重结合、务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强化措施,做好四个结合文章,全面贯彻会议精神,推动了组织工作上水平。
与工作“开头看”相结合,主抓正反两个方面典型。为检验年初工作启动情况,镇党委开展了全年工作“开头看”活动,通过现场点评、面对面挑刺、背靠背打分的形式,对各党总支特色工作、党建亮点等16个观摩点现场观摩打分,评选出先锋工程和拖沓工程,观摩成绩记入党总支差异化考核总成绩,年底严格兑现奖惩。对于观摩中发现的好典型予以全镇推广,对于落实工作不力的,予以全镇通报批评,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全镇工作开展。目前,高庙北村党支部党员互助社的成功做法正在被总结提炼,成熟后予以稳步推进。
与群众满意度提升相结合,树立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把为民、便民、惠民作为工作出发点,修订完善了村居差异化考核方案,在考核上更加注重民生指标,引入中介机构测评群众满意度,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系数,确定村居绩效考核成绩。同时实施了全民素质提升十项工程,并把镇村干部大走访活动作为长效载体来抓,通过走访问计、问政、问效的方式,兜清群众诉求、查找工作欠账、制定民生清单,并按照项目式管理、台帐式监督、工程式推进的方法归口推进、扎实运作,通过活动开展营造风清、气正、为民、务实的发展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度。目前,镇党委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心中学扩建、中心小学整体拆建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民生工程。
你的学生:刘妍妍
指导教师:卜慧敏
第二篇:比较中西饮食文化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
摘要: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关键词:不同的饮食观念
不同的饮食礼仪与方式
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目
录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1
1.1风味多样………………………………………………………………1.2四季有别………………………………………………………………1
1.3讲究美感………………………………………………………………1 2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1 2.1不同的饮食观念.…………………………………………………1 2.2不同的饮食礼仪与方式..………………………………………2 3 结论..………………………………………………………………………….5 参考文献..……………………………………………………………………..5 1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1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1.2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1.3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2.1不同的饮食观念
2.1.1饮食结构
在中国,人们的传统饮食习俗是靠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杂粮,然后辅以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而形成的餐饮形式。中国人也习惯于以热食、熟食为主,这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点就和中国古老的文明和发达的烹调技术有关。而在西方,其人民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的饮食习俗靠以动物性食料为主,并辅以采集、种植,肉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这是由于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饮食结构比较适合高纬度的地理和气候。这样就
第三篇:中西学学习心得
【中西学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学一个学期以来,虽然只学到一点皮毛,但却对这门课程感悟盛多,在此写下我的学习心得。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是从根本上对身体的一种调节,不像西医只是一种表面的调节,治标不治本。
虽然中西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医的东西都在渐渐遗失,渐渐失去了它的受欢迎程度,西学的传入冲击了它的地位,也有人说它是伪科学,不错,中医很多理论和方法现代科学是不能解释的,可是这能说明它就是错误的吗?
作为华夏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对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医学财富,我们应该以足够的重视,不但要继承,而且要把我们祖国的医学发扬光大。
班级:会计11本(2)班
姓名:周珊珊
学号:110417013
第四篇:中西酒文化浅析
中西方酒文化浅析
内容摘要: 酒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饮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酒伴随着人类的脚步一路前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门特殊的文化——酒文化,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中西酒文化研究对比,从中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及其差别,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酒文化;价值观;对比
一、起源的美丽传说
尽管相隔遥远,在远古时代又彼此隔绝,但关于酒的起源,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一)中国有关酒起源的传说
在众多关于酒的起源传说中,影响最大主要有以下几种: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关于酒起源在我国众多古籍中也不乏记载,《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日:‘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晋朝江统在《酒诰》中言:“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二)西方有关酒起源的传说
在西方,没有太多关于酒起源的古籍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腊神话中关于葡萄酒起源传说。相传塞墨勒与宙斯相爱、怀孕却被害致死,宙斯便把胎儿放入自己的大腿中养育,孩子出生后取名为狄俄倪索斯。狄俄倪索斯历尽磨难长大成人。多年后,好友在战斗中死亡,后来在友人的墓上长出一株结满果实的葡萄树。他采下果实榨成汁,喝来甘甜爽口,这就是最初的葡萄酒。他把这玉液琼浆献给奥林匹斯诸神,同时也赐给了希腊人民。于是,许多西方国家便有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
性劳动基本上起着主导作用。经过漫长的探索、凝练,中国的酿酒技艺堪称一流、各种名酒各得其妙。总体来说,中国酿酒大都有浸渍、蒸煮、多次投料、固态及半固态发酵等工艺环节和方法,这也正是中国粮食酒酿造技艺的突出特点。
(二)西方酒种类和酿酒工艺简介
由于西方许多地方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却十分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因而葡萄的产量大、品质优,因此在西方最具特色的酒是葡萄酒和白兰地,用的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葡萄;另外开胃酒、利口酒、鸡尾酒等大多也以葡萄酒为酒基进行制作。西方葡萄酒的代表有法国的沙都拉菲、法国的精选波尔多、意大利的草编驰骋安稠、西班牙的公牛血等。
在酒的酿造工艺上,西方主要以葡萄为原料,讲究以料为核心,桶和窖为保障,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方法。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葡萄起主导作用,葡萄的品种和质量决定着葡萄酒的品质、特色和香型,人的劳动则起辅助作用。葡萄酒的酿造大多是葡萄去梗破皮、压榨、发酵、培养、装瓶等工艺环节,而橡木桶、酒窖是其中的两个关键。橡木桶是发酵和培养葡萄酒的最经典容器。其木材多孔,外界的氧气缓缓渗入,包括酒精在内的挥发物质部分蒸发,使酒变得更加细腻、芳香;橡木释放出的辛香和单宁酸,给葡萄酒增添华美复合的润饰,使酒质不断成熟、稳定。酒窖是葡萄酒最好的栖身之所,决定着葡萄酒的最终品质。任何好酒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藏酿,葡萄酒在橡木桶中的陈化不是全部过程,要达到最佳饮用状态,更需要继续贮存、陈化。
四、所用酒器不同
中国人历来就十分重视酒器的使用,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卖酒器和饮酒器四大类。中国的酒器从远古时代的兽角、葫芦等逐步演变为陶制酒器、青铜制酒器、漆制酒器、玉制酒器以及后来的金银酒器、玻璃酒器和不锈钢酒器等等。每一种酒器都有其不同的类型,比如青铜制酒器中就有尊、壶、皿、鉴、瓿等。有些酒器会做成特定的动物形状,如羊、牛、兔等;有些酒器上绘有人物、山水等图案,其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当然,这些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
满传空”六礼,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明代冯时化的《酒史》,记述了苏州宴客“杯中余沥,有一滴,则罚一杯”。如实在酒量不济,要婉言声明,并稍饮表示敬意。
2、酒德
酒德,指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无德。酒德二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儒家并不反对饮酒,但反对狂饮烂醉。
中国酒德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量力而饮。即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饮膳正要》指出:“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
二是要节制有度。即饮酒要注意自我克制,做到饮酒而不乱。《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说到管辂自励励人:“酒不可极,才不可尽。吾欲持酒以礼,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就是力戒贪杯与逞能。
三是饮酒不能强劝。酒林中一些近乎疯狂的欢饮者,常常是把沉溺当豪爽,把邪恶当有趣。其实,人的酒量各异,强人饮酒不仅败坏了饮酒的乐趣,而且有损身体健康。因此,在群饮过程中既要热闹,又要理智,不能强人所难,执意劝饮。
(二)西方的酒吧文化
酒吧,是西方人饮酒的主要且特定的场所,在英文中写作“BAR”,原意是指木栅栏。在欧洲,早期的酒吧只是出售酒品的柜台,后来,随着酿酒业的发展,酒吧从饭店和餐馆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出售酒水和供客人饮酒、交友、聚会、娱乐的地方。
在西方国家,酒吧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酒吧形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主酒吧、酒廊、服务酒吧、多功能酒吧等。
1、主酒吧
主酒吧大多数装饰美观、典雅、别致,设备完善,并备有足够可靠柜吧凳、大多数中国人把酒当做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对酒本身的关注度并不那么高,人们更多的是依靠饮酒而追求酒之外的东西。在欢乐时酒可助兴,在忧愁时酒可浇愁;可邀三五好友在酒馆里豪饮,也可在家中独自小酌;可用大碗显豪饮,也可用小盅慢品。如此种种,都说明了在中国人的主观感情思维中,酒文化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特征。大部分中国人很少对酒种类、酿造和品鉴方法感兴趣,而会津津乐道于各种饮酒趣事。
在西方人看来,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面对这个的神圣艺术品,西方人用心去欣赏和玩味。西方人喝酒时讲究规矩和套路,他们通常会去酒吧喝酒,而酒吧有特定的布局,酒吧侍者也有一套特定的规范化的服务操作程序。西方人注重酒的本身品质,对饮酒器具十分的讲究,他们把酒看成是艺术品,认为都要有适合自己的杯子,只有相互间完美地配搭,才能充分的享受饮酒的乐趣。这些充分说明了西方人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以物为本”的特征。如果让他们选择的话,大部分人可能会滔滔不绝地讲述酒的种类、酿造和品鉴方法。
酒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更是一种文化。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中西方对其有着不同的解读。中西方饮酒之道的差异也折射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渗透。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隐藏的中西文化差异,更好的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交流服务,更好的为世界人民融洽交流服务。
第五篇: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差异
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而且这种爱情必须是含情脉脉,含蓄内敛,一波三则然后皆大欢喜的。这种含蓄和内敛在文学作品中大多通过拟物的手法表现出来,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这种含蓄的爱情在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而且还有种凄美的感觉。同时这种爱情最好经历一些苦难的历练或父母之命的阻碍便会得到上天的祝福,因为老天也不能拆散他们。如果你太直接的话则会被认为是耍流氓、不要脸、没教养。
西方人奔放直率的爱情观还表现在他们的个人主义传统。西方人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法国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浪漫的民族。在法国,有很大比例的长期同居的男女是没有结婚的。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和波伏娃一生相爱。但并终生没有结婚。两方人的爱情很热烈,可是想断的时候也很干脆。在西方表白被拒绝了,他们并不会太懊恼以至于“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而且他们甚至可能会转而喜欢上自己心仪对象的闺蜜,比如《荷马史诗》的海伦甚至一度喜欢上英俊威武的敌方将领,这在中国传统爱情里面是会被认为不忠被唾弃的。
西方人的爱情是这样的大胆而直率,相比中国人的爱情少了很多忧愁,以至于他们会在恋爱期间分泌大量的有益荷尔蒙,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而中国儒家文化讲究先修身,再齐家。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爱情。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这是一种苦恋。“爱情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爱情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爱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正是文化根源的差异使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爱情的认知以及在爱情的表现上不尽相同,我们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带着不同的文化,去尊重这些与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当今的很多中国年轻人已经接受了西方大胆直率的爱情方式,同时西方的一些年轻人在步入婚姻殿堂时也会采用中国传统的含蓄的结婚仪式,这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