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领导体制论文

时间:2019-05-14 13:0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领导体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领导体制论文》。

第一篇:中西领导体制论文

浅谈中西领导体制的区别

【摘要】:一个组织要想取得成功,除了高素质的领导者、结构合理的领导集体外,还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体制。它是领导活动的载体,是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并具有自身的特点,在领导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比中西方领导体制的差异,对于我国借鉴国外的、历史的经验,探讨适应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导体制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字】:领导体制、差异、变革

一、领导体制及其作用

领导体制指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它用严格的制度保证领导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和连贯性。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关系、发生作用的桥梁与纽带。任何领导活动都是领导者根据实际需要,对被领导者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和约束,而被领导者又影响领导者,形成双向互动,并共同作用于客观实际的过程。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藉以贯彻进行的实体。借助于领导体制得以显现出来的群体功能远远大于个体功能之和。领导体制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是领导者同社会发生联系与作用的合法化证明。领导者在领导体制中的定位,是其进行有效领导的重要基础。【1】领导体制是决定领导效能高低的重要变量。因此,我们在对领导效绩进行考评时,必须把领导体制这一客观因素考虑进来。

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了领导体制的类型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中国与西方的领导体制存在着差异。对两者进行区分并由此汲取西方领导体制的精华对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中西领导体制的差异分析 领导体制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现代领导体制纷繁复杂,按照不同的领导体系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所表现的领导方式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首长负责制和委员会制、层级制和职能制、完整制和分离制、集权制和分权制。领导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领导效能的高低,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因此,充分认识领导体制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环境选用适当的领导体制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研究领导体制演变的规律,对中西领导体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是领导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制

民主集中制和三权分立制是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两种重要的组织原则。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它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分权制衡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一种制度,经过了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三权分立制成为很多西方国家采取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它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民主集中制的运作方式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互相制约,维持权力均衡。三权分立制度为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不同形式。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典型国家。其运作方式是: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三权”归根到底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权,它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缓解它们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2】

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三权分立”制度。中国不搞三权分立,因为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原因在于:其一,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其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其三,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不同,国家最高权力是一元的、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政权组织形式,本质上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成功创造。斗争的历史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在中国必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3】实行这种制度,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广泛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有利于反映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密切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的联系,切实保障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使这种制度进一步完善起来。这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管是一党多派制,还是两党制、多党制,都没有改变政党和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更不会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恩格斯在讲到美国的两党制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可以看到两大帮政治投机家,他们轮流执掌政权,用最肮脏的手段为最卑鄙的目的运用这个政权,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个大的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统治和掠夺国民的。”【4】

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鼓吹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这完全不符合我国国情。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决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政党制度。【5】如果像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主张的那样,在我国搬用西方的多党制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那就会造成党派纷争、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分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无从谈起。

三、对中国领导体制变革的启示

任何一种领导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性,但领导体制总是随着客观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从领导体制演变的过程看,领导体制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领导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住务非常繁重复杂,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除了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之外,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理顺党政关系,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2.适当下放权力,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3.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4.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5.加强领导制度建设,使领导工作走上按制度办事的轨道。变革和完善领导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如果注意了上述主要问题,那么,我们相信,一个体制顺畅、结构合理、运作高效的现代领导体制将会给21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注入新的巨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2]施雪华:《当代英国政治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3][美]麦德维德:《影子总统》,辛耀文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日]高桥正武:《白宫内幕》,顾立品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4] [美]迈克尔·麦德维德:《影子总统—一总统及其高级助手的秘史》,辛耀文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5][美]J·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美]R·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篇:中西哲学史大学论文

经验论观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唯理论观点: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首先,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其次,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第三,关于认识的可靠性问题,即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何者更为可靠的问题。而其中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是最根本的分歧,也就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认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是导源于经验的”。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这里所说的知识,指的是带有普遍必然性的原理,亦即科学知识或真理。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二者的分歧并不是经验论只承认感觉经验的作用而否认理性思维的作用,唯理论只承认理性思维的作用而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从二者对知识来源问题的回答我们不难理解,经验论推崇归纳法,唯理论则推崇演绎法。当谈到认识的可靠性问题时,经验论者认为,“错误或虚假倒不是在感官里,感官并不主动,它只是接受影象,……错误或虚假是在判断里,或是在心灵里;判断或心灵没有给予应有的周密细致地对待,没有注意到离得远的东西只是由于离得远或由于别的原因,而应该比它们离我们较近时显得小和模糊;在别的情况下也是这样。”这就把“错误”或“虚假”归咎为“判断”或“心灵”,将感觉经验绝对化,只承认感觉的真实性,最终从怀疑导致不可知论。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是骗人的。笛卡尔说:“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塔远看像是圆的,近看却是方的,竖在这些塔顶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样,在无数其他的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也就是说,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不能从经验中来,它只能存在于主体之中,仅仅属于思维主观性的机能,这就必然导致割断思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为知识先天地存在于主体之中,最终陷入先验论的误区。

第三篇:中西新年差异论文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 —春节与圣诞节

王俪颖

一.摘要

中国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而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人类日常生活的浓缩和精华,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而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比较节日的文化习俗,我们可以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直接的、多方面的探索。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它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圣诞节对于西方人民来说,也是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这两个节日分别是中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具有中西方文化的代表性,是探讨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的典型。通过对两个节日的探索,我们可以理性的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同时更好地掌握中国的节日文化习俗,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我们的民族节日文化的精髓。我还可以把两个节日习俗文化加以融合理解,扬长避短,吸收并利用彼此节日文化中的精髓来完善自身,同时为人们更好的文化交流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词:春节;圣诞节;中西文化;传统节日;差异 二.前言

本文主要包括介绍中西方春节与圣诞节历史由来的差异、中西方春节和圣诞节习俗的对比、中西方春节与圣诞节的意义的不同三大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的比较,可以发现这是一扇窥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户,我们可以找到这两个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可分析探究差异存在的原因,最后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三.中西方春节与圣诞节的历史由来 3.1中国的春节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

/ 8

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民国成立以后。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西方的圣诞节

圣诞节(Christmas)本身是一个宗教节,用来庆祝耶稣的诞辰,因而又名耶诞节,位于每年12月25日,这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及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基督教的另一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祝则在每年的1月7日。现如今,圣诞节已经成为欧美国家的公共假日。

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3.3春节与圣诞节由来的差异

春节与圣诞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个则是基督宗教的礼仪传统。虽然这两大节日都在这寒冬的季节里创造了一种温

/ 8

馨气氛,在辞旧迎新中寄托着感恩与希望。但是根据其不同的历史由来,春节和圣诞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四.中西方春节和圣诞节习俗 4.1中国的春节 4.1.1贴春联、换门神

贴春联、换门神是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每到大年三十,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红纸春联和威武的门神,春联、门神是用来辟除不祥和保护一家安全的,它们源远流长。春联来源于古代驱鬼辟邪的桃术,后来演变为桃符,悬挂在门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中巫术的因素逐渐的消失,喜庆、吉祥的成分越来越浓了。4.1.2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4.1.3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传说在以前,有一个叫“年”的妖怪,来吓小孩,人们发红包赶走“年”就这样发红包的习俗在民间传开了。4.1.4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一是走亲戚。进门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不好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

/ 8

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4.2西方的圣诞节 4.2.1装饰圣诞树

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在南北美洲和少数欧洲地区,传统上户外以灯光装饰,包括用灯火装饰的雪橇、雪人和其他圣诞形象。当中树顶的星星表示基督的荣光及带领东方博士到基督降生地的星,金色彩带表示荣耀,银、白色彩带表示其圣洁,红色彩带表示基督为人所流的血。4.2.2吃圣诞大餐

正像国人过春节吃年夜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团聚,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圣诞大餐吃火鸡的习俗始于1620年,火鸡烤制工艺复杂,味道鲜美持久,这种风俗盛于美国。英国人的圣诞大餐是烤鹅,而非火鸡。4.2.3互赠圣诞礼物

圣诞节是在12月25日,但欢度圣诞却从12月24日就开始了。这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并不从正月初一开始,而是从大年三十开始一样。赠送圣诞卡拉开了圣诞节的序幕,早在圣诞节到来之前,人们就开始互相赠圣诞卡了。这是人们普遍采用的祝贺方式。一般习惯把圣诞贺卡邮寄给对方,对不能常见面的人或在远方的亲友更是如此。4.2.4盼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在西方文化与传说中的一位神话人物,在圣诞节前夕会发送礼物给小孩子。在英籍美国人的传统中,圣诞老人总是快活的在圣诞前夜乘着驯鹿拉的雪橇到来,他从烟囱爬进屋内,留下给孩子们的礼物,并吃掉孩子们为他留下的食物。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里,都是忙于制作礼物和监督孩子们的行为。4.3春节与圣诞节习俗的差异 4.3.1从时间上看

/ 8

中国的春节则是从早早地吃上一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就微微地听到了年的脚步,这“年”的行程一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前后约四十天。西方人的年,大致是由圣诞到新年,前后一周。4.3.2从象征物看

中国春节的瓶子、苹果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儿孙的绵延,桃子表示长寿,马蜂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年糕可以用来表示高高兴兴,其全部意义都表现了中国人对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发财、兴隆、加官、进禄、有余、长寿的追求。在西方人的圣诞节里,圣诞树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也就是生命之树,永恒之树,树上挂的小甜饼象征赎罪,点亮的蜡烛象征基督,整个的寓意具有感恩与希望,表现了西方人民对新年的丰收和对平安的期盼。4.3.3从表现形式看

中国人的春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的事物。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的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西方人的圣诞节,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他要求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因此在采购礼物及寄送圣诞卡片的一阵忙乱中,很多西方人仍会拨出时间去帮助别人。圣诞节提供了很多传扬“平安与世,善意与人”的机会,圣诞节的精神鼓励人们在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互相帮助。成千上万的西方人除了以金钱的方式去

院、流浪者之家和学校做义工服务。4.3.4从敬拜上来看

中国人敬拜的诸神,民间词语中的“上贡”、“烧香”等,无不灌输给人们这样一种文化,过节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强大的人或神。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在人们给天地间的诸神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诸神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而又富裕的生活。这无非是想借助神的威力,实现各自的向往,至高无上的仍是生活本身。

/ 8

西方人圣诞节敬拜的是天主的儿子耶稣,类生命获得救赎,获享永恒,与主同福的神子。这种敬拜是一种基于心灵的精神的信仰的理想,而生活的本身只是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五.中西方春节与圣诞节的意义 5.1中国的春节

5.1.1春节是聚合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春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岁首的春节在中国主体民族中传承了两千多年,现在许多少数民族也过春节,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凝聚在这一节日上。春节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它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5.1.2春节是滋养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没有绝对的割裂与创造,文化传统的变化在新旧交融中实现,流动的传统总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春节这样阖家团圆的温馨节日,以满足我们精神慰藉的需要。享受家庭的和睦,享受亲情的温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春节充满了家庭伦理色彩,人们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5.1.3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

在全球化的今天,春节已经跨越国界,它不仅是我们本土的文化节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随着华人遍布世界的脚步,春节也正成为世界许多地方共享的文化节日。2005年,美国纽约州州长签署法令,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规定在政府、公校工作的华裔与有此需要的亚裔,可以休假一天。鸡年春节,法国总统希拉克、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等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和华人发表新年贺辞,联合国秘书处也首次为中国春节举办了文艺晚会。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中,中国春节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春节凝聚家庭、族群的特殊价值,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欣赏。中国春节时中国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2西方的圣诞节 5.2.1圣诞节的宗教影响

/ 8

圣诞节的宗教庆祝是以降临期开始的,降临期是对大约在11月尾基督降生预期的庆祝,降临期教会有特别的活动和仪式。一般包括降临期颂歌,这段时期内使用降临期历庆祝,期间还会向儿童发送糖果和巧克力。在圣诞节前,教会会在教堂安排许多圣诞活动,唱诗班也会在教堂里演唱圣诞歌曲。在平安夜和圣诞节,特别活动包括子夜弥撒。其他宗教信仰者也会乘圣诞假日期间庆祝他们各自的冬季庆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犹太教的光明节,在21世纪的今天,家庭成员在光明节内也开始互赠礼物了。天主教与东正教举行圣诞弥撤,新教举行圣诞礼拜。圣诞节同时也合理的为伊斯兰世界接受,因为耶稣在伊斯兰教里也是一位先知,庆祝他的降生是没有理由被拒绝的。圣诞节的世俗庆祝对在西方国家的穆斯林们来说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5.2.圣诞节的形成很明显就是一个东方异教祭拜太阳神的日期与礼仪移植到基督教节日之中的一个过程。反过来,也正是因为基督教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吸收了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才使得基督教节日及其习俗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既独具自己的特色,又更容易被越来越多的民族所接受。5.2.3圣诞节在英、美、加、意、澳以及其它许多说英语的欧美国家盛行,现在它已经从宗教性的节日演变成全民性的节日。世界上有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庆祝圣诞节,假期从12月24日到来年1月6日,是全世界持续时间最长,流传最为广泛的节日。圣诞节,一个起源于西方而又逐渐扩展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节日。优美的传说,寄托着世世代代的希望、期盼和祈求,也融合了众多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习俗、风情和礼仪于其中。圣诞文化已发展成了全球文化中的一道引人注目的为亮丽风景。六.结束语

节日文化也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其一种文化的生日,这种文化的传承,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一个民族越是历史悠久,其节日就越是纷繁复杂,相应地,节日文化也就越是丰富多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西方各国人民都把对自己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变革最有意义

/ 8

的日子记下来,作为节日来庆贺,从而形成了悠久且富有自身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节日文化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与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通过节日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民族和它的节日文化。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都是东西方特别重要的节日,通过对比研究春节和圣诞节的不同节日文化,我们发现了这两种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节日之间存在的差异,这能使人们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两国文化,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国际交往与沟通。

/ 8

第四篇:论文-我国现行的领导体制分析

我国现行的领导体制分析

【摘要】: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共同组成了我国的国家机构,也领导着我国的各项事业。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的国家结构和行政领导制度,来阐述我国现行的领导体制。

【关键词】宪法 国家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结构 领导体制

一、我国现行的国家机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家军事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国家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此外,在我国还有人民政协、社会团体等组织,也被视为国家机构。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

(一)单一制

单一制国家,就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全国只有一种宪法,公民只有一个国籍;全国按地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域,各行政区接受中央政权机关的统一领导;国家是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也是国际交往中的单一主体。

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二)民族区域自治

(三)特别行政区

三、我国现行的领导体制

(一)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它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

行政领导负责制是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它是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有机结合。

(三)一国两制

1、大陆各地区实行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内容的集权制领导。

2、港澳则实行分权制领导。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立法、司法、行政自主权。

(四)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1、我国行政领导体制在1982年之前一直是委员会制。

2、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3、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1)民主决策

(2)责任明确

(3)分工合作

(4)坚持党的领导

4、党内领导体制改革是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决定条件

5、建立合理、协调的领导权力运转体系,克服政府管理体制的过分集权

(1)权力分配合理:适当分权

(2)机构设置适当: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反对官僚主义

(3)工作制度健全

(4)法律保障有力

(5)自我调节灵活

6、明确领导职能,实现职能转变

(1)分清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

(2)把握并适应现代政府领导职能及其发展趋势

(3)改革现行的政府运行程序和工作方式

(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7、领导体制应该科学化、法制化

(五)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优点和不足

1、优点:

(1)权利集中,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单位可以有较好的分工。

(2)较为民主。

(3)领导程序简单,决策迅速。

(4)国家财政资金较为集中。

(5)最适合本国的国情。

2、不足:

(1)解决问题得过程比较繁琐,造成效率低下。

(2)容易发生滥用职权,独断专行的问题。

(3)可能因考虑不周或精力不足而导致决策失误。

(4)监督力度不够,容易发生腐朽和夺权。

【注释】:

1、按照我国宪法第三章的规定

第五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西方教育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现仅就中国和美国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们学习的东西。像现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学习钢琴,学习怎样去制造东西学习当个科学家等。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父母不加以干涉。中国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责骂或轻打来叫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电影,里面男主角为了让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训,为了给别人他认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绝对不可以对孩子施以肢体方面的教育,假如有这种行为,就会被当做虐待儿童,可能要“吃牢饭”。像《刮痧》里的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打孩子这一巴掌,被别人拿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了。

中国悠久历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二)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导价值观。

我们希望国家“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一个“合”字。西方人请客吃饭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付账也往往采取A 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三)餐具的差异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饮食餐具上的选择也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

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了一团和气: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使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

(四)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

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要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中西在婚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传统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所谓的六礼分别为: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中国的传统婚礼一般在新郎家里举行,并且到处都充满红色,到处都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新郎新娘要三叩礼,并向长辈敬茶。而西方的婚礼则是庄重严肃,又美丽浪漫,令人难忘。《圣经》中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证物就是指环。九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新娘礼服的色彩代表着传统,也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白色代表纯洁的童贞。美国、英国新娘选用黄色礼服则象征爱神和富足。婚礼在礼堂进行,新娘新郎都要在耶稣面前宣誓。

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艺术方面

1、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西方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

2、中西的绘画艺术差异。中国绘画旨于画外,西方绘画则旨于画内。中国画是泼墨写意,中国的调色盘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样的淡墨。布局上只占画面一角,以简约浅淡为宜。大片大片的留白。而西方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西方色彩成为绘画的基本因素。画家不仅注意色彩的明暗深浅还非常讲究色相、色性、色调、纯度、饱和度、对比、张力(即强度)等因素,以色彩造型,重色彩变化。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

除大家共同的节日,如新年等,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and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不只是上面所述,例如神话上的差异,像中国的龙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西方,龙是凶残凶暴的生物。还有音乐上的差异,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审美上的文化差异如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等等。不过,不管世界上有多少文化,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吸收外来有用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下载中西领导体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领导体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哲学对比 选修论文

    中国哲学的神话渊源 冷建(201200182011)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2级交通运输 摘要: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

    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 (精选)

    中西家庭教育对比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

    中西饮食融合论文(定稿)

    摘要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始了与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在中国引发一场“吃”的革命。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西电影论文比较(动画)

    中西动漫文化(音乐)比较 动漫作为动画与漫画的结合体,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实动漫大多都从漫画中发展出来的。其中,动漫作为荧屏上出现的漫画,具有色彩丰富,十足动感,当然是少不......

    中西商务会议礼仪差异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西商务会议礼仪差异论文,欢......

    私营企业的领导体制

    私营企业领导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人投资办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私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私营企业为创造税收、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等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在私营企......

    中西电影文化对比论文(英文版)

    If we consider the western movie culture’s development is a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e can also call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vie as a development of th......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汇编)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可以将《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吗?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