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初中衔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初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精)
小学初中衔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初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谈
高、初中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职称论文发表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做法及想法。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论文发表教师应: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⑦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于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2)“量差”法的应用
2.高—年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高一年化学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中学化学的基础和前提。高一教材中的“物质的量”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等内容既是中学化学中的重点知识,又是难点知识。因此做好高一年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历来被大家所重视。
(1)氧化一一还原反应
1.通览教材、大纲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第二篇:再谈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再谈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八十中学附属小学绪永红
一、问题的背景
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小学英语是初中英语的基础,初中英语是小学英语的延续。所以,如何使小学英语向初中英语自然地延伸过渡是防止两极分化、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大面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探讨中小学衔接问题对我们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意义,我校组织了多次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讨,交流中发现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现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的良莠不齐
具体表现:
1)、语音不标准
2)、书写不规范、不准确
3)、听力不过关
4)、词汇量少
2.学生兴趣差别大——不爱发言,学习兴趣不高。
3.自信心差别大
4.学习方法不同——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5.学习态度差别大
二、寻求原因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学生到了初一后,教学节奏迅速加快,内容迅速加深,单词量骤然狂增,要求也迅速提高。
2、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比较注重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新颖性、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对学生更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而到了初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3、心理特点的差异
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障碍小,不怕羞,不怕出错,敢于开口。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学习英语正好适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当他们步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害羞感加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害羞感加强,英语课程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等趣味性英语教学方式也基本没有了,“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朝着培养中学生“初步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化。学生再也不会认为英语学习光是好玩,而是负有一种责任。
三、具体措施
1.教学任务衔接
小学英语教学必须始终围绕《英语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分层推进展开。
我们在教学中,有梯度地循序渐进地作着与初中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尤其在保证持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做好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换言之,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视角正在从以前“听说>读写 ”的教学中适度适量地进行以听说为主训练的同时兼顾读写训练,这也是考虑初中的教材中所提倡的从听说运用为主,逐步向听说读写并重发展的过渡期做一些教学准备。
就词汇教学而言小学生应该掌握最常见的200个左右的单词短语,学习认读的单词短语近700个。学习运用一些常见简单的目标语句和一些的语法知识。到了初中,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学生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要求,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上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
2.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英语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自信心、策略和习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要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这项工作体现在每堂课甚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该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浓厚的兴趣加上有效的方法则如虎添翼,无疑会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高效。初步的成功感的价值不止是成功本身,而在于帮助学生产生了自信,而自信,则是成功的开端。至于策略,我们都知道,点金术比金子更重要。一旦好的学习方法(如不同单词的不同记忆方法,语法的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等)在学生的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好的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习惯和学习策略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就小学生中学习“潜力股”现存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方式代替英语等问题都会影响其自身持续纵深的发展。到中学之后,大容量的课堂教学和繁重的课业压力往往致使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兴趣递减。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要求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即做到: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读多用等习惯。
1)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第一步。预习一般是在接受新知识的头一天进行,包括预读新课课文,回答有关问题,熟悉生单词,找出难点并做上记号,听录音、模仿跟读等。教师应布置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三步曲”即“浏览——标注——听读”。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a.总体浏览课文 b.读课文,在过程中划出生词,通过查阅书后46页和50页的单词表把查到的音标写在单词的上面,汉语写在单词的下面,书上查不到的通过电子词典和英汉词典来标注生词。接着试读单词两遍,再把单词所在的句子试读两遍。c、听录音带模仿读。操纵录音机暂停键,分句跟读一遍,最后自己读两遍
预习对抗赛 普通同学只要标注出必会的底线单词即可,更深入的预习是由选出的男、女小先生来承担的。在新授课之前,这两名学生的预习内容要比其他同学更深入一些,除了基本的单词的意思、课文的朗读之外,还有本课的词组、重点的语音知识、主
要的语法等拓展性的知识提前自学。上课时讲给大家听,进行男女生之间的对抗赛,每月结算成绩,给获胜的团队发小奖品,这激发了全体同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开始的时候每天要检查督促落实,对表现好的要及时的给以表扬,对不认真完成任务者要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并要重点跟踪培养一段时间,直到这些学生基本能自觉的完成任务为止。持续一到二个月,慢慢的大多数同学们就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自觉的预习的习惯。
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课前自学应改变仍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2)每节课前两分钟,学生做的Duty report能得到了同学们的欣赏的掌声。每节课学生按学号轮流做值日报告。值日生报告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当天的日期、天气情况,二是学生把通过课外阅读找到的小故事背给大家听,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请同学回答,下课之后把学生准备的资料收集起来张贴在黑板的一角,供给学生再细细品味,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收获成功的感受。
课本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因此,学生听课的效率成了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课时做到:紧跟各个教学环节,如复习、引入呈现、练习和巩固等;集中注意力听懂老师的讲解;并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回答问题、对话、角色扮演和复述等。
勤记笔记 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塞谬尔·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四五六年级学生课堂上做完笔记之后,两人交换,按数量和准确度进行打分,评价课堂笔记的质量。
根据规则见词读音 英语学习,词汇为本。没有词汇,什么也不能表达。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阅读理解水平才有可能随之提高。教师对各个年级同学适当介绍拼读规则,六年级对小学阶段学过的单词按照读音规则进行分类,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单词,不必急于知道意思,先按照拼读规则读出来,做到“见词读音、听音写词”;在能读会写的基础上,对单词进行中英文对照,这个过程同学们可能会感觉枯燥,不妨结合小对话或句子来学习;同时,应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短文背单词,一个单词有很多意思,要经常翻词典了解它所有的意义。
学习新单词 coconut一词时,给学生扩展了walnut, hazelnut, peanut等常见的坚果,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的部分和这些单词的构成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新单词和初步了解相似的词。扩展词汇时我通常对同类词进行归纳,如帮助学生梳理出名词中的文具类、衣帽类、交通工具等单词,帮助学生总结一词多义,旧词新意,同音异义的词,能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水平和阅读理解水平
新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能从听和说上辨别一些易混淆的音素,特别是发音比较相近的词,如cup-cap, bag-bike, cat-kite等。重视字母、音标和读音规则的教学,在预习环节中就要求学生在单词上记音标,单词下记汉语意思,课堂教学中把字母——音标——单词同时教,利用各种卡片,使学生从字母的读音中识读
音标,又借助音标去接受字母和单词,让每个学生懂得简单的读音规则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帮助学生总结ee, ea, er, ar, ay, air, ear, ch, sh, th, ow等字母组合的发音,使学生看见会读,听到会写。
熟练背诵脱口而出 背诵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连课文都背不熟的学生,英语水平肯定不高。我们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要坚持每天背点英语文章,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对话、短文,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天学到的课文要背诵,经常复习,增强熟练程度,以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
看图造句在Module 3 Unit 2的教学课件中出示了黄山、五指山和泰山的图片及它们所在的省份和本课重要内容This is a picture of…引导学生看图造句,造句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练习形式之一。我在让学生造句时常常提供一个结合实际生活的情景,避免注重语言形式,忽视内容,脱离一定的情景与主题。用图片创设情景是很有效的,接下来,用课件出示了姚明、菲尔普斯、贝克汉姆等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人物图片和语言训练点a picture of,…from…同学们眼前一亮,纷纷举手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说的过程中为接下来的小练笔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先听说后练笔
在Module 3 Unit 2的巩固环节中,我设计了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thing.”的活动,我先给同学们作了个示范,出示一枚硬币向同学们介绍说“This is my favourite coin.It’s a picture of a mouse.Mouse is my birth sign.It’s from 1984.I love it very much.” 让学生模仿在组内交流,选出的代表在班级里交流汇报。
接着给学生们布置真实的任务——给好朋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物品。为了让学生们具有明确的写信动机,对写信有强烈的愿望,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而不是仅为练习格式而写信,安排的写信内容完全结合学生实际。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对写信的格式、语言风格、正式与非正式程度便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3)课后复习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反复练习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在课堂上、在课后、在英语角、在各种英语俱乐部多多练习英语、使用英语,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
零打细敲保证时间 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是一门比较耗时的具有学科特点的课程。语言学家经过测算提出,要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大致需要4000小时。如果每天坚持学习英语的时间不少于1-1.5小时,而且将时间化整为零,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能形式多样地接触英语(如听、说、读、写、译、背、诵等),效果会出奇地的好。
作业。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养成根据自己学习中的弱项自觉补充课外作业的习惯。
复习与总结。学过的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每天复习当日所学,每周、每月进行单元复习的习惯。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会总结、整理笔记,归纳重点和难点,通过归纳分析和对比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应试。学生学习的好坏最终是通过测试成绩反映出来。教师应帮助学生端正应试态度,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不能为应试而学习。同时也传授一些应试技巧,帮助学生在测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杏陈中学何亚东
一、课题的确立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数学教学要求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呢?这就得研究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培养数学习惯、知识、兴趣、品质等方面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头脑去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避免走弯路,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时,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在学习新知识时,七年级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的内容要认真剖析。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
联系和区别,这是解决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衔接的又一途径。七年级数学应用题解法与小学比较,要转变。学生从小学进入七年级,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种过渡,也通过列方程应用题明显体现出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教学中去。努力摸清各阶段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磋衔接教育的方法,探索搞好衔接教育的路子,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衔接:A从学生本身特点的变化进行衔接。B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度进行衔
接。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4、师生交往的衔接。
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为衔接教育铺好路。
(二)在学生学习上,实行三个衔接
1、学习动机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
2、学习惯的衔接。
学习习惯包括听课、笔记、作业演算、识记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教育;初中则要求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趋势。七年级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
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七年级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在埕英小学、前何小学六年级各取一个班分别作为数学教学研究实验班,进行小学六年级和中学七级的循环教学,以便展开衔接教学纵向联系序列研究,又能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花三年完成第一轮实验,形成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分四方面进行:针对我校生源区中小学现状,采用“研读--测试--切磋--实践”的模式,对中小学衔接数学教学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对目前存在问题作出科学评估,并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为初中教育摸清起点情况,为以后的初中教育提供客观依据,并打下坚
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与程序
1、第一年(2005.9~2006.2)确定课题负责人员,开展前期观察、调查、积累有关资料等。
2、第二年(2006.2~2007.2)建立实验课题组,形成研究网络,初步形成教研常态模式,落实配套措施,中期评估。
3、第三年(2007.2~2007.7)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修改有关措施,开展深入研究。
4、第四年(2007.9~2008.7)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实验报告,参与实验成果展示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分工
1、何亚东、彭国亮负责教学内容的衔接。
2、何顺武、杨龙光负责教学方法的衔接。
3、何荫华、何玉芬负责思维能力培养的衔接。
4、林细茂、何鸿元负责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衔接。
第四篇:关于小学升初中衔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升初中衔接问题的调查报告
长淮初中调研组
2012年6月18日到22日,我们长淮初中九年级全体13名教师,分成4个小组,深入到我校学区内的长淮明德小学、潼西立邦小学、黄盆窑小学、杨安小学进行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对小学毕业生的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六年级升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对象、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
是我校学区内四所小学毕业生状况。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四所小学六年级人数共有200人,他们来自都附近的村庄,留守儿童占到了87%,其中父母都不在家的占到了66%,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跟随父母外出,他们思想极不稳定,非常容易流失。
(二)具体目标
1.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小学毕业生对初中生活的看法
3.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4.树立小学毕业生升到初中后学习的信心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毕业生对于升入初中后的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四所学校的所有小学毕业生同时进行,并对所有小学毕业生进行逐步分析。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四次教师座谈会,十六次学生座谈会,让所有的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和所有毕业生尽可能的参加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征
1.学习环境方面的原因。这几年县政府对小学基础硬件投入较大,九成以上学生感觉到学习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半数以上学生期待以后中学的环境会更好,88%认为中学的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2.对于初中阶段学习很多学生具有恐惧感,七成以上学生认为初中学科较多,学习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还有的学生认为初中阶段老师比小学老师学 1
历高、知识丰富,他们也期待能够更好的学习,希望初中老师能够成为他们学习上最好的帮手。
3.在生理上,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生理上突变,特别是女同学,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烦恼等。在心理上,由于小学毕业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人生观还没有真正的形成,看待事物的能力还很差。通过与小学毕业生的交谈,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家长产生逆反的心理,对家长的唠叨不予理睬,很多学生对于老师的正确教导听不进去。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处理事物,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来解决,充当小大人。
4.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毕业生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这些毕业生希望父母给予温暖的,但是现实达不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5.农村打工者的所谓高工资,诱惑学生。这几年随着经济发展、重点工程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农民工的打工工资也是很高了,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与差无所谓,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二)对于教师方面的调查
在对于小学毕业生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召开起来小学毕业班教师的座谈会,在问卷中,我们也对教师的能力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也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了总结。结果如下:
1、小学毕业班教师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毕业班教师全部都是该校骨干教师,他们能力与水平远远超过以前小学毕业班的老师,他们的第一学历全部都在中师、大专,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本科学历。在座谈中,他们普遍认为不了解现在初中新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去更好的引导他们向初中阶段方向学习,过渡衔接的很差。现在的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他们的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导,对于学生的引导难度加大,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好,成绩好的不多,落后生占有大半。
2、初中教师方面:初中教师对刚进入初中学生的能力估计的过高,对小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不够,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学习方面不利。
(三)对于学校方面的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在管理方法与初中管理方法很多方面不同,再加上初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和教法与小学不同,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适应初中管理方法,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进而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根据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点建议供教育管理者参考。
1.中小学校际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形成良好的教育衔接研究氛围
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只有极少数中小学校合二为一,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分立开设,中小学校之间对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而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却离不开中小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任何个人或学校都难以独立解决衔接教育中的问题。因此,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担负起组织和协调的责任,把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纳入学校的教学教研计划之中,作为
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研究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研究的平台。
2.中小学校应该在课程设臵方面应该做好衔接工作。
中小学在学科衔接方面问题较多的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比较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小学相对要少一些,而且不少小学对非语数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师资配臵远不如语数学科,中学的科目比之小学有了很大的分化,学科的分类更细,这更增加了小学毕业生适应中学学习的难度。因此,中小学校应该重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3.中小学校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衔接。
由于中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有差异,教材本身从内容上的衔接就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各科教师应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进行比较、补充,进行衔接。
4.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教学方法的衔接。
(1)教师方面,通过双向听课和研讨,了解并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之中。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延用小学好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改进教学,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学生方面,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人终身受益。
进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分化、学习内容的增加和科任教师的增多,每个教师又会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觉性,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5.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思想教育方法的衔接。
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中小学优秀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截然分开,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6.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评价方式的衔接。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应注意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7.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心理指导方面的衔接。
对于新的学习要求缺乏适当的准备,是学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不少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时,都有一种激动、紧张的心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加上陡然增加的学习内容,往往使学生茫然失措。如果能让小学生提前了解中学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进行‚学前培训‛,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能以坦然的心理顺利融入中学的学习。
8.改进对教师的考核方法。
通过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小学毕业班教师的交谈中,还发现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剑,悬在每个教师的脖子上,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果的优劣。
首先,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考核,量化过细。有人说‘教师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因为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但是现在的量化管理主要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学生成绩考的越好,老师的考核分数就越高,绩效工资就越高。这就是使得好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而丧失了教师的部分师德,忘记教师还有另外一种职业,就是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小学教师为了追求高成绩,而采取高压的手段,逼迫学生学习,如果学生完不成老师的任务,教师就会采取惩罚措施,这样就无形的造成了学生的思想压力,有的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敌对情绪,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潜力就被挖掘完了。现阶段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文艺、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很难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目标。如果绩效工资差别大的话,就会造成同事不和、勾心斗角,进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开展,所以,我们认为现阶段实行的量化管理,无法表现教师的真实的反映教师的全部教学成果,长此以往影响到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其次,现阶段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依据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决定的,我们觉得单纯的以一份试卷是很难真实衡量学生的教学成果的,因为一份试卷不仅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的,而且还有影响学生成绩的非教师因素。我们还知道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家长的文化程度和管理方法、以及家长对学生资金的投入等等,这些都使得了单单凭一份试卷,是很难真实的反映教师真实的教学成绩。因此,我们希望,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局,应该从教育全面发展考虑,制定一个对学校、教师更加合理的量化标准,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的标准,为学校和教师发展做指导,从而引导教师向着全面培养学生发展方向努力,为五河的教育多做贡献
再次,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以学生成绩为依据,就学生的成绩而言,过细的量化不仅影响学生的教学质量,而且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知道衡量学生成绩,教师仅凭一张试卷来评价,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更何况用学生的成绩来量化教师的教学成绩呢?所以我们还建议以后教学的随机检测等应该制定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内容,使教育考核的更加完美。
以上观点,希望引起教育局领导的重视。
第五篇:对高初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对高初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523000)梁宝南
高一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就初中物理的学习来说,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为简单,并且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现象。而高一物理研究的力学现象(或过程)比较复杂、抽象,一般为学生所不熟悉的物理情境 ,认知特点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且物理问题的解决以定量分析为主。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高一物理“难教难学”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比较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并且公式中的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明显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个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求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也是目前课程体系上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就是“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己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为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因而觉得物理好象是天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二、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现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运算、及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1
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在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犹为突出。
四、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等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难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会认为拉电灯的绳或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构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难发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现澄清,会使学生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 上加霜。
五、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业的繁重,致使学生课外阅读少且单一,导致他们的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喜欢打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桌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只是把物理当着孤立的知识来学习。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的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加之日常活动少,好静而不喜动,这些等等因素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学生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地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一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其一使学生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二是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则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重建新模式。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初中教材的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一教材的表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通过高初中的表述对比使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知得到丰富和扩展。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改进课堂教学,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发散又巧妙收拢,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控制变量等思维方法,在学习中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的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和深化经历了如下阶段:
1、定性分析(受力分析)与定量计算,从本质上突出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通过分析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深化。
2、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加速度作为桥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中把握力的瞬时性。
3、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引起物体的状态量———动量的变化,深化力的冲量效应。
4、从力在空间位臵上的累积效应———做功过程,从而实现物体之间不同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深化力的做功结果。
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三、在物理教学中强调数学的认识与实践
1、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将学习数学和学习物理两者截然分开的现象。一方面他们学习了各种函数及其图象。直线和平面,三角方程、圆、抛物线等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在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答物理问题时,如在高一中分析平抛运动的轨迹,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力的合成和分解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比这些更为简单的问题,如物理量大小的数量级的运算的科学计数法等,却表现出滞后和吃力。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把原因片面地归结于数学教学上。而据我的了解,一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担心“把物理课上成了数学课”、在物理教学中对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运算,往往处理得过于草率,甚至还不同程度存在数学语言不准确、数学运算步骤不规范的现象。我认为,正是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着对数学,物理之间特有的联系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的兴趣的成绩。
2、在教学过程是要对学生反复强调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做到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尽管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数学和物理的联系之紧,到了何种程度。对此,我们可以结合高一的教材内容,介绍在十七世纪物理是包含在自然哲学之中的。正是由于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创立起在系统的实验基础之上,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去探索物理现象的规律,才使得物理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伽利略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数学论证和科学定量的实验方法,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前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将互不相关的力学知识,运用数学工具将它们联系起来,并用简练的数学表达式加以阐明。可以说正是数学才使得物理学比其它的学科更早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我们不仅给学生强调数学和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还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在物理教学中身体力行,给学生以表率。可以经过精心准备,请数学教师在讲解有关的数学知识时,点明这些知识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图象时,指明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可用一次函数图象表示。讲解抛物线及图象时,点明在物理中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和斜抛物体的运动的规律时要用到,又如讲解三角函数及图象时,指明简谐振动的质点的运动过程可用正弦函数规律来表示。而物理教师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在解答和运算的过程中,也力求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和规范的数学推算来充实讲解。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从数学教师那里听到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或者从物理教师这里看到数学知识所起的突出作用时,会骤然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从中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运用知识得到成功的满足,这样做的确起到了诱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
3、精选例题重点讲解。
四、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巧设悬疑,加强联想,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因此新课引入中要注意形成悬念。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拉近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例如: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自己乘电梯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地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内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例如: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自己乘电梯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地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内涵。
3、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渴望理解,渴求教师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尽力模准学生的动情点,针对学生的疑难处,循循善诱,以情促知,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亲其师、才能使其道”。师生情感的共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五、注意用教法促学法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直接表现是“重教法”而“轻学法”这种意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突出,在设计教法时忽视或不设计“学法”更多的是探讨具体章节或问题的“教法”。“学法”是否能揉合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课中讲授,即传授学科内容,也重视物理的学习方法。教法是先导,学法是主体,教法应以学法为依据。大部分学生中良好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往往都是在教师的引导,教法的潜移默化下形成的。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法可分为两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通过练习使知识稳固。发现学习强调探究过程,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初中物理,陈述性的知识多,定量的问题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高初中物理的台阶跨度较大,在高一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学习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多联系实际,讲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学法。多横向对比,让学生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例如:汽车做匀速运动,速度是5m/s,出发后20s,2摩托车从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是2m/s,且汽车、摩托车运动方向相同,问两车的最大距离是多大?。此题在勾勒出运动情景后很容易地知道两车的速度相同时距离最大。总之,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