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与初中作文教学衔接工作的探索
注重积累与实践,让学生迈好初中作文第一步
——小学与初中作文教学衔接浅谈
内容摘要:如何实施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棘手问题。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促进小学与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加强课外阅读,丰富知识积累,是连接小学与初中作文的重要桥梁;平时作文时,重视写作知识与技巧指导的衔接
关键词:中小学 作文 衔接
近几年来接连两次接新初一,感受最深的是要做好小学升初中的衔接工作。而这其中最棘手也是最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是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工作。作文衔接工作做好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为了使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有进一步的提高,我和同事们对初一学生的作文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进行初一作文教学的衔接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发现的这样的问题:小学初中作文教学在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作文技巧的训练等方面是一个“断层”。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小学与初中写作思维要求跨度大。小学高年级的作文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初中作文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初中写作要求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并要求思维具有独创性。....
而小学的作文教学现状看:小学生作文题的激发性不够,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按照单元后作文题目布置写作任务,针对学生的生活及体验的作文写作较少,久而久之,小学生对生活现象也就不加关注,更缺乏思考;小学生初学写作入门较慢,教师又面临统考的压力,于是不得不要求学生把平时写过的作文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甚至背诵,以便考试时搬用、套用,而统考作文也几乎是某一个单元教学后作文题的微变,如此几年以来,学生已形成一种依赖性。因此,小初作文衔接面临的首要困难是机械化的作文操练所导致的学生思维能力滞后。
在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上,小学生的阅读量的严重缺失导致知识储备远远不够。阅读面窄及阅读量少主要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学校教育基本是远离阅读的,整个教育评价体系是以分数为本,以高分为本。我们的语文学习往往只关注课堂40分钟,追求试卷高分的短
视价值,课外阅读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盲区”。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无时间读书,大量的“课内阅读”已经挤占了他们的时间,即使想“课外阅读”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生活面相对也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学生只得从记忆中的“小学作文库里”照搬照套,应付了事。文章内容长时间一成不变,没有新意。
另外,语言缺乏表现力,题材单一。由于上述的原因,导致小学生的作文语言比较拘谨拖沓、呆板干瘪,缺少语感,不善用各种修辞;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现行小学、初中语文教材中无作文教学板块的设计,更无具体的作文技巧的指导和训练,教师的作文教学有“盲人摸象”之嫌——凭着感觉走。因此,尽快改变初一学生的作文现状,有序并有计划的衔接起并努力达到初中作文要求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语言上清新、流畅,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及注重写作过程中的构思立意等目标成为初预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促进小学与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1)充分挖掘利用教材,诗词散文化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它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意象、凝练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个瑰丽而美妙的境界,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每单元后的诗词诵读,除了吟诵之外,指导、启发学生通过对关键字、词、句的揣摩,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造想象性的描摹,使平实的文字显现丰富的内蕴。-如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的古诗词三首的教学时,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熟读并背诵,再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写成一段文字。事实证明,除了极少数的学生之外,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写出了一段不错的散文。
(2)巧命题,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要在遵循思维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培养而形成的。让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这种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命题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人云亦云,不矫揉造作,这是历来作文命题者重点思考的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平时观察生活的习惯,小学作文其实也是以观察作文为主,从训练观察入手比较有利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小学生的观察多比较主观、直观,初中作文
需进一步强化观察的内容,增加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如新初一的第一篇作文可以让学生写写对新学校的认识,题目可以是“初识„„”,可以写新学校、新教师、新同学,题目可以提早一星期布置下去,然后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新环境,观察周围教师和同学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性格爱好以及特长特点等,教师要告诉学生,除了自己的“目睹”之外,还可以通过“耳闻”来观察,也就是通过他人的介绍来增强对观察对象的了解程度,比如对新学校除了看它的环境布局,还要听学哥学姐们的介绍,毕竟他们对学校更熟悉,还可以进行调查访谈,访问学校的老教师,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同样写人也是如此,除了直接观察,还可以与被观察人交流,或者侧面了解,如此才能掌握更详细更全面的资料。最后,在拥有丰富的观察内容之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强烈的内容来写。对学生的观察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要让学生一进入初中就明白观察对作文的重要性,观察的范围和角度是宽广的,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懂得观察不仅要细致入微,还要抓住被观察人或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观察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进行,直至学生养成一定的习惯。
事实表明,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制定能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作文命题系列,能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蕴藏着的写作积极性和发散思维的潜力,使其对作文产生兴趣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加强课外阅读,丰富知识积累,是连接小学与初中作文的重要桥梁。
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不应只在课堂内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去获得。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而初一的学生学习压力不大,求知欲望较强,教师完全可以“带着”学生广泛阅读,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一个人终身的自觉行为,又为小学与初中作文有效衔接架设好桥梁。
比如刚开始进行阅读时,可以结合课文阅读。六年级(上)《小故事大智慧》集合了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六(下)第八单元《读一本名著》。组织学生阅读《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及《西游记》等名著约6万字。
组织课外读书的同时,教师要有相应的辅导,并进行读书体会心得的交流,进行手抄报评比活动,开展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征文比赛活动。
在平时,爱要求学生不定时的写周记,做读书笔记,对写的周记老师每篇都批阅,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文笔上都给予指导,这样老师在生活中使学生的朋友,在学习上是孩子的引导者,与孩子既交了心又提高了作文水平。
总之,引导学生与书籍结成亲密的伙伴是推进小初作文衔接的有效途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封闭浅薄的脑袋,势必迟钝呆滞。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融会新旧知识,可以使人明智,而一个明智的人无疑会更纯粹、更敏锐。其实不仅仅是小初的作文衔接中,而是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阅读内容的具体深化,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背景,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反之,没有丰富的思维背景,学生的写作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可能孕育出富有特色的个性之花。
(三)平时作文时,重视写作知识与技巧指导的衔接
作文,主要是通过老师点拨,指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基础上,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对小学生来说,由于掌握的书面语有限,见闻困乏,想象狭隘。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天真无瑕,平平淡淡。有时为了应考,有的老师还要求学生硬背一些范文,到考试时,改头换面。此类巧取之法,对学生以后的写作,有害无益。甚至使有的学生后来怕写作文,不写作文,不交作文。我认为,初一学生的作文,要从头抓起,从简单的一事一议开始。初中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因人施教,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更要注重写作知识和技巧的介入,让学生掌握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选材,如何表达,逐步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必须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让大脑思维很快地活跃起来,激发灵感,迅速产生对外界事物的联想。构思的阶段其实写提纲的过程,多数新初一学生不会列作文提纲,但写作文前会打草稿,这应该是个好习惯,问题是他们的草稿很繁琐,几乎是一词一句地写,一遍草稿打下来,时间过去大半,效率很低。所以,必须要教会他们写提纲,提纲可繁可简,先结合审题,记下立意的内容,文章的主题,然后根据这个立意去编列提纲,这样做就能抓住中心。提纲的内容应包括立意、段落大意、层次或要点,各段落要用到的主要材料提示,各段的详略安排和各段拟用的写作方法。这样,写作时思路就会畅通,成文结构完整,详略得当。
总之,小学升入初中,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既要有耐心又要有恒心,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 要对学生的身心变化心中有数,要以旧知识为
起点,更要让学生在写作的观念、思路和方法上有一个质的突破。具体来说,就是及时地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心理过渡,教会学生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和作文技巧,明确阅读和写作的目标和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以此让学生平稳顺利地完成过渡。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杏陈中学何亚东
一、课题的确立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数学教学要求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呢?这就得研究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培养数学习惯、知识、兴趣、品质等方面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头脑去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避免走弯路,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时,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在学习新知识时,七年级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的内容要认真剖析。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
联系和区别,这是解决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衔接的又一途径。七年级数学应用题解法与小学比较,要转变。学生从小学进入七年级,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种过渡,也通过列方程应用题明显体现出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教学中去。努力摸清各阶段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磋衔接教育的方法,探索搞好衔接教育的路子,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衔接:A从学生本身特点的变化进行衔接。B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度进行衔
接。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4、师生交往的衔接。
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为衔接教育铺好路。
(二)在学生学习上,实行三个衔接
1、学习动机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
2、学习惯的衔接。
学习习惯包括听课、笔记、作业演算、识记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教育;初中则要求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趋势。七年级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
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七年级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在埕英小学、前何小学六年级各取一个班分别作为数学教学研究实验班,进行小学六年级和中学七级的循环教学,以便展开衔接教学纵向联系序列研究,又能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花三年完成第一轮实验,形成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分四方面进行:针对我校生源区中小学现状,采用“研读--测试--切磋--实践”的模式,对中小学衔接数学教学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对目前存在问题作出科学评估,并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为初中教育摸清起点情况,为以后的初中教育提供客观依据,并打下坚
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与程序
1、第一年(2005.9~2006.2)确定课题负责人员,开展前期观察、调查、积累有关资料等。
2、第二年(2006.2~2007.2)建立实验课题组,形成研究网络,初步形成教研常态模式,落实配套措施,中期评估。
3、第三年(2007.2~2007.7)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修改有关措施,开展深入研究。
4、第四年(2007.9~2008.7)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实验报告,参与实验成果展示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分工
1、何亚东、彭国亮负责教学内容的衔接。
2、何顺武、杨龙光负责教学方法的衔接。
3、何荫华、何玉芬负责思维能力培养的衔接。
4、林细茂、何鸿元负责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衔接。
第三篇: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浅谈
小学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知识衔接问题浅谈
杨柳
摘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种准备可以有效地保证学习的成功,并使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合理。新课改以来,中小学虽然都是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教学,但还是存在着很多差异。小学科学课的物质世界部分从内容上来说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科学课程开设得如何关系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但由于多数情况下小学和初中分开办学,领导和教师又缺乏沟通意识,导致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物理课的教学相互脱节,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重复,就是难易程度把握不当。这种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如何保持学科教学的连续性,使学生比较轻松地过度和衔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这里我谈几点关于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的看法。关键词:初中物理
小学科学
衔接
初中物理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在基本理念上明显地表现出一致性,其核心理念包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物理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物理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把它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了以往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成为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
小学跟初中相比,虽然知识块差不多,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教学的内容上,是由零散向系统过度,科学教材共分八册,与物理相关的知识是分散其中的,因为小学的科学教材还涵盖地理、化学等等其它的知识,科学课程所涉及的物理内容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到了中学如何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中学物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呢?举个例子,这是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我们以科学中的电与生活中的一些实验为例,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使学生能够了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在小学的教材中,它只演示了现象,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事,但是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更没有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小学的科学教材中在讲导体和绝缘体的时候提供的一张图片,他们力争让孩子通过实验去感受,哪些东西是导体?哪些东西是绝缘体,和材料有什么关系?与此同时在课程的内容中,介绍了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让学生观察现象,但是并不解释有关物质结构不同的相关知识,也不涉及到半导体的知识,只分导体、绝缘体,而初中的电学却要系统的介绍,电荷、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的知识,因此就更加全面。
初中的物理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小学的科学课程里都学习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找出这些规律概念的讲解方法与初中物理所学的定义、概念、规律存在的联系和区别,注意概念规律和客观限制条件和表达方法。因此也就是建议各位老师在初中教授物理的时候,您首先应该去找一下当地的小学所使用的科学教材,在孩子真正学习八年级物理之前,首先您要明确,学生在小学阶段,他都曾有过哪些物理知识、做过哪些物理实验、了解哪些物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有效的衔接。我们举个例子,在科学的教材中,摩擦力的概念定义为一个物体在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个阻碍物体的力,这种力是摩擦力。这是小学中的定义,我们再看中学,中学定义为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大家仔细比较不
难发现中学多了相对二字,我们知道相对显示出概念的严谨性,因此我们在九年级的物理课堂上讲解时就要认真强调,同时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相对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摩擦力的实验,他们在初中阶段再接触此类实验的时候并不陌生,而恰恰是在不陌生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着重向他们强调相对的含义。又如,在讲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的时候,小学讲与接触面状况和物体重量有关,中学则讲,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重力和压力是不同的概念,初中讲法的严谨性应该说再次体现。
科学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刚才我们在前一个问题中已经涉及过了,这些大量的图片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动手做小实验,这样能够得到很多的结论性的知识。学生的认识是表象的、定性的,基本不设计定量计算,而初中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定量计算的要求提高很多,力、热、声、光、电,都涉及大量的定量计算。
总之:恰当有效的衔接将时分有助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关注衔接是我们对学生的负责,是物理教学中寻求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徐志标,当前小学科学课教学调查报告[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02期
[3]李伟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观的实践探讨[D];延边大学;2010年 [4]尹晓;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李志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之管见[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8,(2).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的衔接
我曾在奇台六中小学部任教,发现在小学阶段学习不错的学生,到初中就“分化”与“滑坡,中小学教师就相互推诿,把语文教学的责任归咎于对方。经过与初中部研讨发现,原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适应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内容简单,知识点少,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理解,思维难度不大;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篇幅加长,知识点增多,侧重于分析理解,思维难度加大,拓展延伸要求较高,所以会出现此类现象。
王院长和刘院长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中也提到,小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除了具有基础教育的全民性、全面性和基础性,还具有衔接性。小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阶段养成教育是非常最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也没有将小学、中学作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严格分割开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因此,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断层”问题,迫在眉睫。
因此,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中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一定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比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思考、做笔记,课后认真整理归纳、复习小结,作业按时独立完成,课外注意拓展知识面等,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教师教给的方法自学,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进入初中进行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关系到九年一贯制教学模式的实质内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我们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变化心中有数,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学习热情,切实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性。
第五篇:浅谈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浅谈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双科一、二班符玉丽
中学生活为小学毕业生展开了一幅全新的画卷。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教学方式都使孩子们在心理上,学习和生活习惯上感到不适应。怎样画好每根线条,用好每块色彩是刚跨入初中大门的每个孩子感到迷茫的。英语这门学科也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过渡和衔接的问题。我们海南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幼儿园和小学的英语教学已自成体系,教学方法日臻成熟。关注小学和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在暑期英语培训班的教学中,我担任了小学升初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从切身的实践中我更是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我认为:
一、在心理上适时引导。
小学升初中是孩子求学生涯中第一次重大的变化,这时“学生自尊心强,上进心切,有一切从头来好好干的良好愿望”,尤其是小学基础较差的孩子都卯足了劲,盼望在新的学习阶段来一个质的改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构画美好蓝图,树立全新形象。”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孩子对英语学习充满向往和兴趣,有追求成功的良好愿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与老师接触较多,关系亲密,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不少同学上中学以后,抱怨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少了,与老师有疏离感。作为任课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把对老师的亲近和信任感迁移到学习中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小学比较,中学所开科目骤然增多,大多数刚跨入中学大门的孩子对学习有一种不胜重负的感觉。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尤显重要。中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听、读、说、写”并举,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围绕这四个目标我特别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