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次质量研判总结
榆林高新第七小学第一次质量研判总结
(语文组)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试题情况
整体上,试卷涵盖知识点全面,题型丰富,图文清晰,难易程度适中,有梯度,考查内容各有侧重,题量适中,能够较全面的检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年级:
(一)优点
1.部分学生答题不全面,有遗漏现象。
2.个别学生听懂题意较吃力,在听师读题过程中,不能集中注意力。
3.对一些连线题,部分学生理解题意有错误。认识生字较少,包括课文里的生字,部分认识有困难。
4.少部分后进生基础掌握较差,在拼音、字词、句等方面均失分严重,成绩较低。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答题不全面,有遗漏现象。
2.个别学生听懂题意较吃力,在听师读题过程中,不能集中注意力。3.对一些连线题,部分学生理解题意有错误。认识生字较少,包括课文里的生字,部分认识有困难。
4.少部分后进生基础掌握较差,在拼音、字词、句等方面均失分严重,成绩较低。
(三)改进措施
1.虽然拼音学完了,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渗透拼音的教学,努力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汉语拼音。
2.教学中我要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还要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
3.在平时教学中,我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读书、倾听、观察、动手、思考认真等习惯,特别是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
4.课堂上要加强练习设计,紧扣教学目标。二年级:
(一)优点
1.能够独立地完成审题、做题,大部分同学答题习惯较好。
2.大部分学生能按时完成考试,未出现漏题现象。3.拼音、词语等基础性题型大部分同学掌握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
1.极个别同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错别字太多,失分严重。对题意把握不清,选择正确读音组词做成了多音字组词。
2.照样子些词语失分严重,学生审题不够认真,教师平时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养成。
3.修改句子题意理解不清,导致失分。个别同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改陈述句改成了“有几个虫子不怕什么”,句子表述有问题。另外一部分同学对于形容词的应用有所欠缺。
4.做阅读题时,审题不清,读题不仔细,有漏题现象,不能灵活思考。
5.写话题部分学生不能再仔细审题,看图不够仔细,图片内容表述有偏差,错别字居多。写话时书写不够认真,标点符号不会用,平时训练不到位。
(三)改进措施
1.要培养他们养成检查试卷的习惯,重视培养仔细审题、答题的习惯。
2.针对班内学生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
3.继续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
4.借助阅读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三年级:
(一)优点 1.能够独立地完成审题、做题,大部分同学答题习惯较好。
2.做完试卷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出现的新题型能够灵活变通。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未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有丢题和胡乱完成的现象;
2.基础题掌握的还不够扎实,尤其是第一题给加点字注 音,这是三年级首次出现的新题型,平时训练不到位,错误较多失分严重;
3.首次出现的标点符号及修改病句,失分较多,平时在这方面要加强训练;
4.第一次写作文,部分学生字数不够,中心不明确,语 句不通顺。导致分数不高。
(三)改进措施
1.培养学生自主答题和检查试卷的习惯。
2.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和难题都要抓,不能顾 此失彼。
四年级:
(一)优点
1.个别学生的卷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2.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答题,未出现漏题、丢字现象。3.多数同学能认真作答,书写较为规范。作答态度认真,无漏题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从卷面上可以看出,学生的答题习惯还有待提高,不认真审题,应该用“√”选出正确答案,个别学生就以选择题作答。
2.个别学生基础掌握依旧不扎实,尤其是给生字注拼音、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作答阅读理解时不完整。
4.如杨焕焕、马一杰等待优生除了卷面不整洁外,还有大片的题不作答。
5.学优生由于近期过度自信,导致不认真作答,基础分丢失过多。
(三)改进措施
1.待优生的成绩决定了整个班级的成绩,要继续培养待优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养成检查试卷的习惯,重视培养仔细审题、答题的习惯。
2.针对班内学生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
3.继续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
4.借助阅读课,给学生交给一定的做阅读理解的方法。五年级:
(一)优点
卷面整体看还比较整洁;从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细心作答。作文能按要求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1.生字部分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对字的认识,记忆。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检查。
3.课堂上应注重对重点字词句的讲解,对学生的吸收能力要能及时反馈。
4.看到小问题要及时更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对学生字词的辅导,特别是常见的易错的字。2.加强阅读训练,传授一定的阅读技巧,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3.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加强对待优生的个别辅导。
六年级
(一)优点
1.能够独立地完成审题、做题,大部分同学答题习惯较好。
2.出现围绕主题连词成段题型,大部分学生能够灵活答题。
3.大部分学生能按时完成考试,未出现漏题现象。4.拼音、词语等基础性题型大部分同学掌握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
1.极个别同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失分严重。2.按要求写句子失分较为严重,“缩句”“修改病句(关联词语)”掌握不够牢固。
3.古诗默写(日积月累)掌握不够扎实,存在失分。4.课内阅读大部分同学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认真。课外阅读难度提高,失分严重。大部分学生未能认真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不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文段意思。
(三)改进措施
1.狠抓待优生语文基础知识,要求掌握的字、词、诗句、读音必须过关;
2.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答阅读题的 方法。
3.狠抓书面潦草学生的书写,提高书写能力和作文得分。4.进行句子题型专项训练,着重进行关联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篇: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总结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总结
冯校长将月考的班级成绩,学科成绩通过数据进行了客观分析,这里就不在重复。我们进行的质量分析就是针对前一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重在找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提高学校九年级的教学质量。今天就此次月考做三点说明:
一、通过月考,可以看出前一段工作是有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够紧密配合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能够按照上次期初分析会的要求,认真扎实工作,班级和教学秩序井然,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成绩值得肯定。
二、仍然存在的不足:
1、各学科存在不均衡,各班级存在不均衡,各班同一学科不均衡,同一教师不同班级存在不均衡。前300名学生分布不均衡,较为突出的班级是一、二班,较少的班级是三、四、五,与上次考试要求的人数有所下降,我列举了各学科优秀人数及学生分数段(具体见表一及表二),从统计看,语文、数学及英语的优秀人数太低,语文仅有七人,数学只有62人,英语133人。优秀及高分学生数太少,高分只有37人,优秀才101人。
2、我们的语、数、外就存在差距,且差距还是不小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语、数、英三科教学。
3、部分班级及学科成绩出现下滑现象,可能是新调整到毕业班任教的教师对学生不太了解,存在教师和学生不适应的现象,希望任教教师要迅速适应学生,调整好教学策略,争取下次月考有新的进步。
三、教学建议
1、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负总责。每个备课组要研究好课标,研究好教材和练习册,研究好导学案。做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节课,管理好每一位学生,辅导好每一名学生。
2、注重基础,适当提高,培养能力(学习的能力,做题准确度的能力,做题的速度等),语文、英语要加强阅读习题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审题,做题能力。
3、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做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工作,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课下要多辅导学生,做好培优补差,把提高学生成绩做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4、每位教师要团结紧张起来,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树立目标意识,横纵对比,查找差距,确定自己下一步努力目标。杜绝散漫无作为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教学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2.10
第三篇: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总结(范文模版)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总结
一、通过月考,可以看出前一段工作是有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够紧密配合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能够按照上次期初分析会的要求,认真扎实工作,班级和教学秩序井然,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成绩值得肯定。
二、仍然存在的不足:
1、各学科存在不均衡,各班级存在不均衡,各班同一学科不均衡,同一教师不同班级存在不均衡。前300名学生分布不均衡,较为突出的班级是一、二、六班,较少的班级是三、四、五、八、十一、十二均不到20人,与上次考试要求的人数有所下降,特别是八班优秀人数只有1人。我列举了各学科优秀人数及学生分数段(具体见表一及表二),从统计看,语文、数学及英语的优秀人数太低,语文仅有七人,数学只有62人,英语133人。优秀及高分学生数太少,高分只有37人,优秀才101人。
2、从与2011年市第十名学校及县中考平均值、洼中成绩(见表三)比较,我们的语、数、外就存在差距,且差距还是不小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语、数、英三科教学。
3、部分班级及学科成绩出现下滑现象,七八班,十一班十二班总体成绩出现下滑,十一班十二班语、数、英成绩下滑幅度较大。可能是新调整到毕业班任教的教师对学生不太了解,存在教师和学生不适应的现象,希望任教教师要迅速适应学生,调整好教学策略,争取下次月考有新的进步。
三、教学建议
1、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负总责。每个备课组要研究好课标,研究好教材和练习册,研究好导学案。做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节课,管理好每一位学生,辅导好每一名学生。
2、注重基础,适当提高,培养能力(学习的能力,做题准确度的能力,做题的速度等),语文、英语要加强阅读习题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审题,做题能力。
3、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做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工作,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课下要多辅导学生,做好培优补差,把提高学生成绩做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4、每位教师要团结紧张起来,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树立目标意识,横纵对比,查找差距,确定自己下一步努力目标。杜绝散漫无作为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教学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前段时间出现的一此问题
1、学生不服教师管教现象时有发生
2、晚就寝后说话现象较为严重
3、部分学生出口就是脏话
4、部分学生抽烟现象较为严重
5、学生卫生习惯还比较差
6、部分学生学习惯还需要进一步的养成
7、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8、班主任、课任老师需要再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
三、后期的工作思路
坚定信念,再创辉煌
1、确立忧患意识:我校在教学质量上无优势可言,尤其这一届的九年级形势更是吃紧。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关乎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只有中考考好了,学校才可能发展,2、强化责任意识:我校教师,尤其是在座的九年级教师基本上都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但是我们面对新的挑战,新的形势,我们的责任意识还要强化。一要抓均衡发展,确保均分率;二抓培尖;三要抓差生,力求要做得更深入、更到位、更有效。因此,希望各位老师“面向全体、重心上移”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全面提高质量。
3、坚定奋斗目标:完成到校指标,最后再考上三到五个批标。根据这个目标,希望我们各备课组、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学科实际,加大管理力度,狠下有效措施,竭尽所能,加倍发奋,努力为实现2011中考的目标贡献所有的力量。
精心谋划,科学备考
3、把握方向,精选资料:复习资料,要精选,今年事务办提出的高效课堂,可以说正切合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对于网络上的资料、自己购买的资料,要做到有针对性,因为事实上,我们现在没有过多的时间再来使用大量额外的资料。必须要力求精讲精练,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还是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我们的班主任,一定要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抓好班级的常规管理,让科任老师能安心的搞好教学工作;另一条腿就是我们的备课组,备课组长要协调好组内成员,合理分工,搞好组内教科研工作。只要这两条腿都没有毛病,都能正常的行走,我们不可能取得不了好的成绩。
第四篇:党政领导班子研判总结
党政领导班子研判总结
XX镇党委领导班子综合研判工作报告
中共XX镇委员会
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近期,我们XX镇党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原则,充分运用日常考核结果,经过认真总结、评判分析,对镇党委领导班子运行情况进行了综合研判,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镇党委领导班子运行情况
(一)班子结构
镇党委领导班子由8人组成(党委书记1名,党委副书记、镇长1名,人大主席1名,专职党委副书记1名,纪委书记1名,副镇长2名,武装部长1名),其中,女性1名,年龄最大的43岁,年龄最小的32岁。现有副科级以上干部12名,除8名班子成员外,还包括镇司法所长、维稳办主任、食药所所长、副主任科员各1名,平均年龄37岁,35岁以下4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名,本科学历的5名,大专学历3名。
(二)运行特点
一是学习经常。班子成员能够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开展学习活动。坚持每周二晚集中学习,平时经常学习,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健全党委决策程序,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工作积极性,使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各司其职,求真务实,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心齐实干,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取得的工作业绩
近年来,镇党政领导班子始终围绕“富民强镇”这一目标,狠抓“项目带动、城乡共建”两大关键,突出“农业增效、三产活镇、市容提升”三项重点,创新“党的建设、政府改革、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四项举措,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奋勇争先,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镇”。
(一)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XX镇在保证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的情况下,加强对偏远村产业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在XX村实施循环农业增收。复垦庄基,整理土地360亩,新建优质果园230余亩,核桃园128亩;建成香菇种植基地一个,发展香菇棚25座;建成PIC生猪养殖场1个,规划养殖大棚18座。二是实施品牌果业增收。栽植苹果1.2万亩,栽植核桃7600亩。三是实施畜牧养殖增收。在XX村扩大XX养殖小区规模,支持XX和XX生猪养殖大户持续发展,全镇肉牛存栏达到1560头,生猪存栏达到1.3万头。四是实施劳务开发增收。每年转移就业8000人次以上。
(二)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自2012年以来,共配合重大项目征地26宗2300多亩,涉及5个村,28个组。征地后XX、XX、XX、XX4个村17个组5671人人均耕地不足0.3亩,成为失地农民。按照《XX县失地农民预留地安置办法》,现已为XX和XX4个组落实了预留地,XX、XX、、XX、XXXX等失地农民预留地开发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今年实施的重点项目43个,其中镇上实施的项目20个,主要为民生项目,目前10个项目已经完成,10个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配合县上重点工程项目23个。征地7宗,约700亩,征地工作基本完成。拆迁方面:XX街旧城综合改造一期54户完成47户。配合其他重大项目建设方面,XX大街北段拓宽建设项目、XX项目、XX建设项目、XX建设征地项目、XX绿化项目等11个项目已经完成征地任务,开始建设。
(三)招商引资和跑项目、争资金不断加强
今年招商引资任务2.4亿,目前,任务已经全部完成,主要是房地产方面。在产业方面,引进了XXXX有限公司、XX养殖厂等四个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现已完成到位资金800万元。
跑项目、净资金方面,2013年从发改口上报省市城建专项资金260万元;2014年上报以工代赈项目三个287.3万元;上报市财政局XX村道路绿化项目和幸福院建设项目共122万元。
(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县上分配我镇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30户。我们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意见》,积极宣传县委、县政府非公经济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群众开办门店,自主创业。目前,已新增个体工商户37家,超额完成了任务。其中比较有发展潜力和带动作用的有果品气调库已落户我镇XX村,家俱城落户我镇XX村。
(五)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近年来,建成了XX、XX、XX、XX等新农村重点村,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XX村完成了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城区每年争取项目资金,实施背街小巷道路硬化,硬化率达到99%以上,部分村开始进行村内胡同亮化。完成“三告别”工程209户,建成统建房147间,解决了困难群众居住难的问题。
第五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探讨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探讨
2013-06-18 摘要: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和科学研判,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要求及工作组织,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分类、分级与分期,研究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机制及条件保障。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舆情信息,分析研判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日益受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关注,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工作[1,2]。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信息获取、舆情分析、研判响应等多个环节[3]。通过监测获得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仅仅是舆情信息管理的第一步。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和科学研判、为应对舆情危机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性建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要求及工作组织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舆情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在获得舆情信息后,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咨询、分析研究,认真核实问题,对舆情走势和影响程度作出客观评估和科学研判,提出提请关注(预警)级别以及正确回应、引导舆情的科学口径和应对措施建议。客观科学地分析研判舆情信息,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队伍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1.1 基本要求
关于如何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官方至今尚无明确的规定。2011年3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第九条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舆情处置专家咨询组织,在舆情发生后,科学分析研判舆情,及时对信息发布的时机、形式、主体、内容口径,以及正确引导舆情的措施等提出建议”[4]。一般情况下,论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时所说的“农产品”更多指的是“食用农产品”,因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意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处置也是非常适用的。根据这一“指导意见”,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首先应当建立舆情处置专家咨询组织;其次,在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时要做到“及时、准确、科学、客观”;再次,要对响应信息发布的时机、形式、主体、内容口径,以及正确引导舆情的措施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1.2 工作组织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要做到科学、及时、准确,排除主观臆断,必须设置专门的舆情分析研判专家咨询组织,建立健全高效的分析研判制度和机制保障。舆情分析研判是一项权威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丰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熟悉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灵活掌握媒体应对技巧。一般来说,应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事件涉及的专家学者、突发事件处置经验丰富的官员和媒体人士等组成的舆情分析研判专家组对舆情开展深入的集体分析研判。农业部已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和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也成立了贯通部省地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监测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专家和管理者的作用,联合资深的媒体人士,组建一个全方位的舆情分析研判专家组,及时分析研判有关舆情。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类型、关注程度的分级及发展阶段研判
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分级和分期,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各类信息的不同作用、不同价值及不同应对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5]。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中,做好对舆情信息的分类、分级和分期,有利于明确重急轻缓,有的放矢,科学应对。
2.1 舆情信息的分类
网络中反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可以分为以下5类。
2.1.1 政府公信力类 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各部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法律法规、制度措施、标准制修订等出台前后,中央、有关部委及地方领导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重要活动、重要指示和讲话,突发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处置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评估和认证等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职责履行情况,以及一些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都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网民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情绪,发表各种言论、诉求及建议。这类舆情信息可以侧面反映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大小,可归为政府公信力类。
2.1.2 质量问题事件类 质量问题事件类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是反映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或因这些问题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舆情,主要集中的是网民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动植物疫病,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的污染、农兽渔药使用及其残留情况,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质的使用情况等,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各种意见、态度、看法甚至行动倾向。
2.1.3 科学缺陷类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保鲜、质量检验检测的标准、技术、设备设施等也在不断翻新,加之农产品的种类繁多,问题隐患复杂,网民对有关标准的全面性、新颖性、科学性及与国际接轨情况,对安全生产技术、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安全性,对贮存保鲜技术措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对检测检验技术的可靠性、权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事件会有不同的态度、看法和观点,这类舆情信息归于科学缺陷类。
2.1.4 消费指导类 有的网民、媒体记者在爆料、跟帖评论时,明显暴露其农业科学知识素养的缺陷,比如2012年曝光的“注水西瓜”、“打针葡萄”,以及“化肥农药催熟早稻”等,比如毒蘑菇、河豚、扁豆等一些涉农产品,本身含有天然毒素不能食用或需要一定程序加工后才能食用,偏有人食用或不按要求加工就食用,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但这些爆料往往还有不少的“网络水军”在其后冲锋陷阵。诸如此类的舆情信息暴露出消费者及媒体记者的知识缺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消费指导缺乏,归于消费指导类。
2.1.5 恶意攻讦类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那么一些人不走正道,采取非正常手段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穿上“马甲”在网络媒体发帖、跟帖“爆料”,通过网络散布谣言,迷惑不知情的网友,给对手造成被动和伤害以从中渔利。这类舆情信息属于恶意攻讦类。
2.2 舆情信息关注程度的分级
在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过程中,还需要对舆情信息,尤其是突发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舆情信息进行关注程度分级,从而为下一步的舆情应对提供参考。综观国内外有关突发事件舆情分级方法,分为3级、4级、5级的都有。美国国家威胁预警系统将危害程度分为5级,分别用红、橙、黄、蓝、绿5种颜色代表从高到低的5级危险程度[6]。2007年8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我国的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级[7]。清华大学薛澜教授等[8]提出以应对能力为主,兼顾事件的客观属性的“能力本位”分类标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严重(Ⅲ级)和一般严重(Ⅳ级)4级,依次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进行预警和分级管理。
考虑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复杂性尤其是农产品的“信用品”特性,结合我们的舆情监测分析研究实践,我们认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研判时应主要依据问题事件(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客观属性(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和损失后果等)将推荐关注(预警)程度分为特别关注(5星级)、高度关注(4星级)、重点关注(3星级)、密切关注(2星级)和需要关注(1星级)5级:(1)特别关注指具有全国性影响并已经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实质性危害或对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危害,需要动用全省力量甚至需要中央政府援助才能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2)高度关注指发生在一个市(县)域内或波及两个市(县)以上,具有普遍影响并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了一定危害或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省级有关部门力量可以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3)重点关注指发生在一个县(乡)以内或波及两个县(乡)以上,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暂时没有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明显危害但已经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热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4)密切关注指其影响局限在乡(镇)、社区范围内,尚未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但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5)需要关注指局部性的一般性问题,但有可能继续发展成为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关注、开展科学普及与消费指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正面舆情信息推荐关注程度可以视其影响范围、程度与上述级别相对应。
2.3 舆情信息发展阶段研判
一般来说,社会公共事件舆情的发生发展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或演化路径[7-10]。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发展的周期,可以为有关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研究认为,一般社会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基本可以分为舆情发生期、舆情发酵期、舆情发展期、舆情高涨期、舆情回落期和舆情反馈期6个阶段[10]。
我们的研究证明,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也基本上经历这几个阶段。舆情发生期表现为问题事件原创主帖见诸网络媒体后,网民开始有零星的反应,在有知情网民提供更多的真相材料、图片佐证之后,更多的网民、网站转帖转发、评论、跟帖讨论,逐渐成为舆情热点,是舆情研判最重要的考察环节之一。随后一些传统媒体甚至国家级媒体网站出现有关报道,与网络媒体形成呼应,从而使舆情发展到发酵期。舆情发生期和舆情发酵期相隔时间有时候非常短暂,网络媒体爆料常常不到3h就出现在当天的早报、晚报上。此时有关方面舆情响应过慢或失当,负面舆情就会聚合成负面舆论,猜测、质疑、谣言四起,大量网民围观、拍砖、灌水,事态进一步扩大。舆情发展期则是在官方相关部门出手后,如果应对得当,负面情绪虽未完全控制但逐渐走稳,传统媒体出现调查求证报道、科普及消费指导和评论员文章,舆情提前走向回落期。如果应对失当,有关方面不能及时调查处置、问责,不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应对出现不同口径甚或失言等,矛盾再度激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乘机兴风作浪,舆情出现强劲反弹,舆情进入高涨期。在舆情高涨期,惊动了高层领导,“跨级”响应出台。在高层的介入下,投入实质性重大应对方案,舆情出现拐点,逐渐进入回落期。随着行政问责、司法介入和善后赔偿工作的开展,媒体报道和围观网友逐渐散去,有关方面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消除负面影响,舆情进入反馈期。舆情反馈期要注意问题事件的处置结果或当事人的不当言论或有网民新爆料导致的舆情复燃。我们在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时应该准确判断舆情发展的周期,尽可能把舆情化解在舆情发酵初期,防范于未然。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舆情分析研判方法一般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5,10]。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要做到全面准确,既要对舆情信息进行性质认定和价值判断,又要对其影响范围、传播情况以及不同受众的观点倾向性等进行数量上的研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和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才能为舆情应对工作提出科学准确的建议。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同样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
3.1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对所得舆情信息的定性判断。首先要甄别舆情信息的真实性。真实性判断方法包括确定媒体来源的可靠性;关键词搜索有无类似新闻和消息,弄清是旧闻还是新闻;用常识判断其可信度;打电话到当地有关部门或派员到事发地了解核实调研等。一般来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原因等新闻基本要素严重缺乏的、没有真实当事人而动不动用“知情人士”、“业内人士”说话的、内容明显出现常识性错误等新闻都很可疑。真实性确定后,便要对舆情信息中网民的态度、意见和观点进行分析、提炼和归纳,整理分析网民的代表性言论,对报道、转载媒体的代表性进行宏观分析,对转载媒体的数量进行粗略统计,对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性质、原因、危害程度及波及范围,以及时间敏感性、网民关注程度及社会关联度等作出分析研判,宏观判断舆情性质特征、媒体报道及网络言论倾向性,以及舆情类型、关注程度和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等。
3.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获得的舆情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包括人工统计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分析。定量分析目前常用的是Excel表格以及具有目标功能的专用软件平台进行统计分析。人工分析有赖于舆情分析工作者对舆情样本中的态度、意见和观点分布的人工统计、归纳和提炼,人工制作图表,费工耗时,也可能无法囊括所有舆情信息源中的全部数据,不能满足时效性要求,最省时有效的方法还是借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智能分析。定量分析软件系统的功能设计要满足尽量准确统计主帖数量及地域分布、主帖点击率、同主题报道媒体权重、转载媒体量、媒体及网友评论跟帖回复总量、观点数量、观点分布、代表性言论等。媒体人士、网友和意见领袖等的观点言论是舆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生产经营者和网民的言行是舆情分析的主要对象。定时段的数量统计分析可以考察舆情走势,以及舆情走势与舆情应对之间的关系,准确跟踪舆情发展轨迹,量化判断舆情发展阶段及重要节点,以为舆情应对提供参考。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机制及条件保障
4.1 分析研判工作的组织协调
舆情分析研判专家组成立以后,针对不同舆情信息,邀约不同的专家组成员,用电话会商或组织舆情分析会商会的形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开展及时的专题分析研判。这其中涉及到一个牵头及组织协调的问题。一般地,涉及一个省份的,应由该省(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涉及全国性的或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或虽发生在一个省份但带有普遍性、问题严重、需要在国家层面处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应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牵头;涉及多个环节、重大的综合性且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应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和农业部协同组织专家会商研判。
4.2 分析研判工作的模式
一般的舆情分析实务是“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人工分析与软件应用相结合、舆情信息分析专业人员基础工作与舆情分析专家委员会舆情研判相结合[10],这是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工作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也应遵照这一模式进行,即在获得初步的舆情信息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专业技术人员首先要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定量分析,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撰写基础性舆情信息报告材料,再组织舆情信息分研判专家组有关成员对舆情信息开展深入的分析研判及响应对策研究。3个环节各负其责又紧密配合,尤其是电脑软件和人工分析相辅相成,才能确保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科学高效。需要强调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复杂多变,要根据舆情信息分类、分级与分期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专家组成员开展分析研判工作。
4.3 制度和条件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工作,和其舆情信息监测一样,除了有其相对稳定的分析研判专家组织之外,还需要有其相应的制度和条件支持。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正常化、科学化,首先要抓好制度建设。应建立健全日常性的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工作联席会制度、重大舆情专题分析会商制度、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工作情况反馈制度、人员培训制度、考核奖励资助制度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抓好组织建设。要有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主管部门,明确职责分工,落实领导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管理,确保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稳定开展和长效运作。此外,不管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性能优越的计算机及分析软件系统、高速畅通的网络系统及日常办公用电话、传真、复印等设备耗材必不可少;分析会商、舆情调研、业务培训、奖励扶持等也需要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必要的财政支持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工作的物质保障。
作者简介:李祥洲(1965-),男,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林字,李祥洲,戚亚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与管理研究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5:53-56.[2] 李祥洲,郭林宇,戚亚梅,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探讨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17-21.[3] 郭林宇,戚亚梅,李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12):5-7.[4]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印发《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Z].食安办(2011)7号.[5]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0.[6] 郭济主编.政府应急管理实务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7.[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Z].2007-8-30.[8] 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 [J].中国行政管理,2005:2:102-107.[9] 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9.[10]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1.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李祥洲 郭林宇 戚亚梅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李艳 廉亚丽 来源: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