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 第四十六讲《同余式》教案1 北师大版
!
第四十六讲 同余式
数论有它自己的代数,称为同余理论.最先引进同余的概念与记号的是数学王子高斯.
先看一个游戏:有n+1个空格排成一行,第一格中放入一枚棋子,甲乙两人交替移动棋子,每步可前移1,2或3格,以先到最后一格者为胜.问是先走者胜还是后走者胜?应该怎样走才能取胜?
取胜之道是:你只要设法使余下的空格数是4的倍数,以后你的对手若走i格(i=1,2,3),你走4-i格,即每一次交替,共走了4格.最后只剩4个空格时,你的对手就必输无疑了.因此,若n除以4的余数是1,2或3时,那么先走者甲胜;若n除以4的余数是0的话,那么后走者乙胜.
在这个游戏里,我们可以看出,有时我们不必去关心一个数是多少,而要关心这个数用m除后的余数是什么.又例如,1999年元旦是星期五,1999年有365天,365=7×52+1,所以2000年的元旦是星期六.这里我们关心的也是余数.这一讲中,我们将介绍同余的概念、性质及一些简单的应用.
同余,顾名思义,就是余数相同.
定义1 给定一个正整数m,如果用m去除a,b所得的余数相同,则称a与b对模m同余,记作
a≡b(modm),并读作a同余b,模m.
若a与b对模m同余,由定义1,有
a=mq1+r,b=mq2+r.
所以 a-b=m(q1-q2),即 m|a-b.
反之,若m|a-b,设
a=mq1+r1,b=mq2+r2,0≤r1,r2≤m-1,则有m|r1-r2.因|r1-r2|≤m-1,故r1-r2=0,即r1=r2.
于是,我们得到同余的另一个等价定义:!
定义2 若a与b是两个整数,并且它们的差a-b能被一正整数m整除,那么,就称a与b对模m同余.
同余式的写法,使我们联想起等式.其实同余式和代数等式有一些相同的性质,最简单的就是下面的定理1.
定理1(1)a≡a(modm).
(2)若a≡b(modm),则b≡a(modm).
(3)若a≡b(modm),b≡c(modm),则a≡c(modm).
在代数中,等式可以相加、相减和相乘,同样的规则对同余式也成立.
定理2 若a≡b(modm),c≡d(modm),则
a±c≡b±d(modm),ac≡bd(modm).
证 由假设得m|a-b,m|c-d,所以
m|(a±c)-(b±d),m|c(a-b)+b(c-d),即
a±c≡b±d(modm),ac≡bd(modm).
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若a≡b(modm),k是整数,n是自然数,则
a±k≡b±k(modm),ak≡bk(modm),a≡b(modm).
对于同余式ac≡bc(modm),我们是否能约去公约数c,得到一个正确的同余式a≡b(modm)?
在这个问题上,同余式与等式是不同的.例如
25≡5(mod 10),约去5得
5≡1(mod 10).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但下面这种情形,相约是可以的.
定理3 若ac≡bc(modm),且(c,m)=1,则
n
n 2!
a≡b(modm).
证 由题设知
ac-bc=(a-b)c=mk.
由于(m,c)=1,故m|a-b,即a≡b(modm).
定理4 若n≥2,a≡b(modm1),a≡b(modm2),………… a≡b(modmn),且M=[m1,m2,…,mn]表示m1,m2,…,mn的最小公倍数,则
a≡b(modM).
前面介绍了同余式的一些基本内容,下面运用同余这一工具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应用同余式的性质可以简捷地处理一些整除问题.若要证明m整除a,只需证a≡0(modm)即可.
例1 求证:
(1)8|(552n1999
+17);
(2)8(3+7);
(3)17|(191000
-1).
1999
证(1)因55≡-1(mod 8),所以55
19998),于是8|(55+17).
2n
≡-1(mod 8),55
1999
+17≡-1+17=16≡0(mod
(2)3=9≡1(mod 8),3≡1(mod 8),所以3+7≡1+7≡0(mod 8),即8|(3+7).
(3)19≡2(mod 17),19≡2=16≡-1(mod 17),所以19≡1(mod 17),于是
17|(19
1000
1000
2n2n
=(19)250≡(-1)250
-1).!
例2 求使2-1为7的倍数的所有正整数n.
解 因为2≡8≡1(mod 7),所以对n按模3进行分类讨论.
(1)若n=3k,则
2-1=(2)-1=8-1≡1-1=0(mod 7);
(2)若n=3k+1,则
2-1=2·(2)-1=2·8-1
≡2·1-1=1(mod 7);
(3)若n=3k+2,则
2-1=2·(2)-1=4·8-1
≡4·1-1=3(mod 7).
所以,当且仅当3|n时,2-1为7的倍数.
例3 对任意的自然数n,证明
A=2903-803-464+261
能被1897整除.
证 1897=7×271,7与271互质.因为
2903≡5(mod 7),803≡5(mod 7),464≡2(mod 7),261≡2(mod 7),所以
A=2903-803-464+261
≡5n-5n-2n+2n=0(mod 7),故7|A.又因为
2903≡193(mod 271),n
n
n
n
n
n
n
n
n
k
n
3k
k
k
n
3k
k
n
3k
k
k3n 4!
803≡261(mod 271),464≡193(mod 271),所以
故271|A.因(7,271)=1,所以1897整除A.
例4 把1,2,3…,127,128这128个数任意排列为a1,a2,…,a128,计算出
|a1-a2|,|a3-a4|,…,|a127-a128|,再将这64个数任意排列为b1,b2,…,b64,计算
|b1-b2|,|b3-b4|,…,|b63-b64|.
如此继续下去,最后得到一个数x,问x是奇数还是偶数?
解 因为对于一个整数a,有
|a|≡a(mod 2),a≡-a(mod 2),所以
b1+b2+…+b64
=|a1-a2|+|a3-a4|+…+|a127-a128|
≡a1-a2+a3-a4+…+a127-a128
≡a1+a2+a3+a4+…+a127+a128(mod 2),因此,每经过一次“运算”,这些数的和的奇偶性是不改变的.最终得到的一个数
x≡a1+a2+…+a128=1+2+…+128
=64×129≡0(mod 2),故x是偶数.!
如果要求一个整数除以某个正整数的余数,同余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另外,求一个数的末位数字就是求这个数除以10的余数,求一个数的末两位数字就是求这个数除以100的余数.
例5 求证:一个十进制数被9除的余数等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被9除的余数.
10≡1(mod 9),故对任何整数k≥1,有
10≡1=1(mod 9).
因此
k
k
即A被9除的余数等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被9除的余数.
说明(1)特别地,一个数能被9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
(2)算术中的“弃九验算法”就是依据本题的结论.
例6 任意平方数除以4余数为0和1(这是平方数的重要特征).
证 因为
奇数=(2k+1)=4k+4k+1≡1(mod 4),偶数=(2k)=4k≡0(mod 4),所以
例7 任意平方数除以8余数为0,1,4(这是平方数的又一重要特征).
证 奇数可以表示为2k+1,从而!
奇数=4k+4k+1=4k(k+1)+1.
因为两个连续整数k,k+1中必有偶数,所以4k(k+1)是8的倍数,从而
奇数=8t+1≡1(mod 8),偶数=(2k)=4k(k为整数).
(1)若k=偶数=2t,则
4k=16t=0(mod 8).
(2)若k=奇数=2t+1,则
4k=4(2t+1)=16(t+t)+4≡4(mod 8),所以
求余数是同余的基本问题.在这种问题中,先求出与±1同余的数是一种基本的解题技巧.
例8(1)求33除2
(2)求8除7
2n+1
1998的余数.
-1的余数.
解(1)先找与±1(mod 33)同余的数.因为
2=32≡-1(mod 33),所以 2≡1(mod 33),2
所求余数为25.
(2)因为7≡-1(mod 8),所以
2n+1
199810
=(2)·2·2≡-8≡25(mod 33),1019953
≡(-1)
2n+1
=-1(mod 8),7
2n+1
-1≡-2≡6(mod 8),!
即余数为6.
例9 形如
Fn=2+1,n=0,1,2,… 的数称为费马数.证明:当n≥2时,Fn的末位数字是7.
证 当n≥2时,2是4的倍数,故令2=4t.于是
Fn=2+1=2+1=16+1 ≡6+1≡7(mod 10),即Fn的末位数字是7.
说明 费马数的头几个是
F0=3,F1=5,F2=17,F3=257,F4=65537,它们都是素数.费马便猜测:对所有的自然数n,Fn都是素数.然而,这一猜测是错误的.首先推翻这个猜测的是欧拉,他证明了下一个费马数F5是合数.证明F5是合数,留作练习.
利用同余还可以处理一些不定方程问题.
例10 证明方程
x+y+2=5z
没有整数解.
证 对于任一整数x,以5为模,有
x≡0,±1,±2(mod 5),x≡0,1,4(mod 5),x≡0,1,1(mod 5),即对任一整数x,x≡0,1(mod 5).
同样,对于任一整数y
y≡0,1(mod 5),4442
t2n
4t
t
n
n
2n 8!
所以 x+y+2≡2,3,4(mod 5),从而所给方程无整数解.
说明 同余是处理不定方程的基本方法,但这种方法也非常灵活,关键在于确定所取的模(本例我们取模5),这往往应根据问题的特点来确定.
练习二十五
1.求证:17|(19
100044
-1).
2n
2n
2.证明:对所有自然数n,330|(6-5-11).
4.求21000
除以13的余数.
5.求1+2+3+…+99+100除以4所得的余数.
6.今天是星期天,过3天是星期几?再过5
19985
天又是星期几?
7.求n=1×3×5×7×…×1999的末三位数字.
8.证明不定方程x+y-8z=6无整数解.
第二篇: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 第十六讲《质数与合数》教案1 北师大版
第十六讲 质数与合数
我们知道,每一个自然数都有正因数(因数又称约数).例如,1有一个正因数;2,3,5都有两个正因数,即1和其本身;4有三个正因数:1,2,4;12有六个正因数:1,2,3,4,6,12.由此可见,自然数的正因数,有的多,有的少.除了1以外,每个自然数都至少有两个正因数.我们把只有1和其本身两个正因数的自然数称为质数(又称素数),把正因数多于两个的自然数称为合数.这样,就把全体自然数分成三类:1,质数和合数.
2是最小的质数,也是唯一的一个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也就是说,除了2以外,质数都是奇数,小于100的质数有如下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质数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
性质1 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n,它的大于1的最小因数一定是质数.
性质2 如果n是合数,那么n的最小质因数a一定满足a≤n.
性质3 质数有无穷多个(这个性质将在例6中证明).
性质4(算术基本定理)每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必能写成以下形式:
这里的P1,P2,…,Pr是质数,a1,a2,…,ar是自然数.如果不考虑p1,P2,…,Pr的次序,那么这种形式是唯一的.
关于质数和合数的问题很多,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其中之一.哥德巴赫猜想是: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是至今还没有解决的难题,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结果,他证明了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的和或一个质数与一个合数的和,而这个合数是两个质数的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1+2).下面我们举些例子.
例1 设p,q,r都是质数,并且
p+q=r,p<q.
求p.
解 由于r=p+q,所以r不是最小的质数,从而r是奇数,所以p,q为一奇一偶.因为p<q,故p既是质数又是偶数,于是p=2.
例2 设p(≥5)是质数,并且2p+1也是质数.求证:4p+1是合数.
证 由于p是大于3的质数,故p不会是3k的形式,从而p必定是3k+1或3k+2的形式,k是正整数.
若p=3k+1,则
2p+1=2(3k+1)+1=3(2k+1)是合数,与题设矛盾.所以p=3k+2,这时
4p+1=4(3k+2)+1=3(4k+3)是合数.
例3 设n是大于1的正整数,求证:n+4是合数.
证 我们只需把n+4写成两个大于1的整数的乘积即可.
n+4=n+4n+4-4n=(n+2)-4n =(n-2n+2)(n+2n+2),因为
n+2n+2>n-2n+2=(n-1)+1>1,所以n+4是合数.
例4 是否存在连续88个自然数都是合数?
解 我们用n!表示1×2×3×…×n.令
a=1×2×3×…×89=89!,那么,如下连续88个自然数都是合数:
a+2,a+3,a+4,…,a+89.
这是因为对某个2≤k≤89,有
a+k=k×(2×…×(k-1)×(k+1)×…×89+1)
是两个大于1的自然数的乘积.
说明 由本例可知,对于任意自然数n,存在连续的n个合数,这也说明相邻的两个素数的差可以任意的大. 4
用(a,b)表示自然数a,b的最大公约数,如果(a,b)=1,那么a,b称为互质(互素).
例5 证明:当n>2时,n与n!之间一定有一个质数.
证 首先,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的.这是因为
(a,a-1)=(a,1)=1,于是有(n!,n!-1)=1.
由于不超过n的自然数都是n!的约数,所以不超过n的自然数都与n!-1互质(否则,n!与n!-1不互质),于是n!-1的质约数p一定大于n,即n<p≤n!-1<n!.
所以,在n与n!之间一定有一个素数.
例6 证明素数有无穷多个.
证 下面是欧几里得的证法.
假设只有有限多个质数,设为p1,p2,…,pn.考虑p1p2…pn+1,由假设,p1p2…pn+1是合数,它一定有一个质约数p.显然,p不同于p1,p2,…,pn,这与假设的p1,p2,…,pn为全部质数矛盾.
例7 证明:每一个大于11的自然数都是两个合数的和.
证 设n是大于11的自然数.
(1)若n=3k(k≥4),则
n=3k=6+3(k-2);
(2)若n=3k+1(k≥4),则
n=3k+1=4+3(k-1);
(3)若n=3k+2(k≥4),则
n=8+3(k-2).
因此,不论在哪种情况下,n都可以表为两个合数的和.
例8 求不能用三个不同合数的和表示的最大奇数.
解 三个最小的合数是4,6,8,它们的和是18,于是17是不能用三个不同的合数的和表示的奇数.
下面证明大于等于19的奇数n都能用三个不同的合数的和来表示.
由于当k≥3时,4,9,2k是三个不同的合数,并且4+9+2k≥19,所以只要适当选择k,就可以使大于等于19的奇数n都能用4,9,2k(k=n-13/2)的和来表示.
综上所述,不能表示为三个不同的合数的和的最大奇数是17.
练习十六
1.求出所有的质数p,使p+10,p+14都是质数.
2.若p是质数,并且8p+1也是质数,求证:8p-p+2也是质数.
3.当m>1时,证明:n+4m是合数.
4.不能写成两个合数之和的最大的自然数是几?
5.设p和q都是大于3的质数,求证:24|p-q.
6.设x和y是正整数,x≠y,p是奇质数,并且
求x+y的值.
第三篇: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 第五十讲《生活中的数学(三)——镜子中的世界》教案1 北师大版
!
第五十讲 生活中的数学(三)——镜子中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观察自己的服装仪表是否整洁漂亮,常常要照镜子.如果镜面是很平的,那么在镜子中,人或物体与其像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人走近镜面,人在镜中的像也走进镜面;当人远离镜面,人在镜中的像也远离镜面.如果你留心的话,就可以发现:人和像与镜面的距离保持相等(图2-155),这种现象叫作面对称.如果我们只取一个侧面,那么镜面就可用一条直线来表示,人和人在镜中的像可用一个平面图形来表示,这样,人、像与镜就成了轴对称,也叫直线对称(图2-155).
如果实物是△ABC,那么它在镜中的像就成了图形△A′B′C′.直线l表示镜,这时称l为△ABC和△A′B′C′的对称轴(图2-156).图中,A与A′,B与B′,C与C′是对称点.以对称点为端点所连结的线段AA′,BB′,CC′被对称轴l垂直平分,因此,如果以直线l为折痕,把△ABC翻折过来,它必与△A′B′C′重合,所以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必全等.
例1 设图形ABCDEF是半个蝴蝶形(图2-157(a)),试以直线l为对称轴,画出整个蝴蝶来.!
解 为了画出整个蝴蝶,只需要画出图形ABCDEF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图形就可以了.因为A点、F点在直线l上,所以它们的对称点分别和A,F是同一点,这样,只要画出B,C,D,E关于l的对称点就行了.为此,先分别过B,C,D,E向l作垂线,设垂足分别为M,N,P,Q,然后在BM,CN,DP,EQ的延长线上取B′,C′,D′和E′点,使得B′M=MB,C′N=NC,D′P=PD,E′Q=QE,最后连结AB′,B′C′,C′D′,D′E′,E′F,于是就得到完整的蝴蝶形ABCDEFE′D′C′B′了(图 2-157(b)).
例2 设直线l1和直线l2平行,且l1和l2间的距离为a.如果线段AB在l1的右侧,并设AB关于l1的对称图形是A′B′,而A′B′关于l2的对称图形是A″B″(图2-158),那么,线段AB和A″B″有什么关系?
解 因为l1平行于l2,并且AA′A″垂直于l1,当然也垂直于l2,同理BB′B″也垂直于l1和l2.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所以
AA′A″∥BB′B″. ①
另一方面,因为AP=PA′,A′P′=P′A″,所以
AA′A″=2PP′=2a,同理BB′B″=2a,所以
AA′A″=BB′B″. ②
通过例2,我们可知,如果在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一个图形以这两条直线为对称轴,连续作了两次轴对称移动,那么相当于这个图形作了一次平行移动,平行移动的距离刚好是这两个对称轴间距离的2倍.
如果我们反复利用例2的原理,就可以做成带形的花边图案.例如,我们把一张等宽的长纸条像图2-159那样折叠起来,并在上面用小刀刻出一个三角形的洞,然后再展开这张纸条,就会得到如图2-160那样的带形图案.!
如果我们把图2-160中的m2,m1,m0,m-1,m-2,m-3看成镜子,A0看作实物,那么A1,A2和A-1,A-2就是A0在镜子中的像了.其实,图中的A1是A0以m0为对称轴作对称移动的对称图形,也可以把A1看作是A-1作一次平行移到所得到的图形.由此,怎样看待A1和A2的关系以及A2和A0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作出回答.
有了上面的知识,同学们不仅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带形花边图案,还可以了解某些广告上画的花边图案的原理了.下面的图2-161和图2-162是两个带形图案,你能看出它们是怎样设计的吗?
如果我们把前面图2-160中的m2,m1,m0,m-1,m-2等看作平行的镜子,A0看作一个人,如果这个人在镜子中m0和m-1之间反复映照,那么就会看到图2-163的情况.
可以想象,在镜子m0中的像A1,A2,A3,…,以及在镜子m1中的像A-1,A-2,A-3,…是无限多的.还可以知道:A0在镜m0中的像是A1,A1在镜m-1中的像是A-2,A-2在镜m0中的像是A3,…如此等等.因为A0和A1,A1和A2是轴对称移动,所以A0到A2是平行移动.!
例3 设直线l1和直线l2相交,交点为O,其夹角为α.如果线段AB关于l1的轴对称图形是A′B′,而A′B′关于l2的轴对称图形是A″B″.试问AB和A″B″间有什么关系?(见图2-164)
解 因为已知AB关于l1的对称图形是A′B′,A′B′关于l2的对称图形是A″B″,所以AB=A′B′,A′B′=A″B″,所以
AB=A″B″,①
由于∠AOP=∠A′OP,∠A′OP′=∠A″OP′,所以
∠AOA″=2∠POP′=2α.
同理∠BOB″=2∠POP′=2α,所以
∠AOA″=∠BOB″=2α. ②
由①,②可知:在平面上,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一个图形以这两条直线为对称轴,连续作两次对称移动,那么相当于这个图形以这两条直线的交点为旋转中心,以这两条直线的交角的2倍为旋转角,作了一个旋转移动,在旋转移动下,图形的大小不变.
例4 同学们小时候常常玩万花筒,它是由三块等宽、等长的玻璃片围成的.为什么在万花筒中会出现美丽奇特的图案呢?试用前边的知识揭开万花筒的秘密.
解 万花筒中所以能呈现千变万化、美丽而奇特的图案,主要是利用了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原理.为具体说明,给出的图2-165为万花筒中的一个图案,它是用一个小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段短线在万花筒中连续反射而成的图形.
为了清楚地说明上图形成的原理,我们取出图形中的一部分(图2-166)加以分析.!
正△ABO以OB为对称轴作轴对称移动,就得到△CBO;△CBO以OC为对称轴作轴对称移动,就得到△CDO.经过这样两个轴对称移动,实际上相当于△ABO以O为中心,以120°为旋转角,作了一个旋转移动.这样:
点A→点C,边AO→边CO,点B→点D,边AB→边CD,点O→点O,边BO→边DO.
在这样旋转移动下,△ABO中的平行四边形、小圆和曲线也跟着旋转了120°.经多次反复,就形成了图2-165的绮丽景色.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自己在纸上再现万花筒中的世界!
练习二十九
1.设l1和l2是两面平行相对的镜子,如果把一个小球放在l1和l2之间(图2-167),试问:
(1)小球A在镜l1中的像A′在什么位置?!
(2)小球A在镜l1中的像A′在镜l2中的像A″又在什么位置?分别画在图上;
(3)小球A和像A″之间的距离与l1和l2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图2-168是万花筒中的一个图案,其中菱形FJKG变成菱形FDAC,如果看成经过以F点为旋转中心、旋转角为x的旋转移动得到的,那么x等于多少度?请从下面的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来.
(A)60°;
(B)120°;
(C)180°;
(D)以上答案都不对.
3.图2-169是游乐园中的大型旋转车的简图,游人坐在旋转车的车斗中,任凭旋转车不停地旋转,但总是头朝上,绝不会掉下来.试问车斗所作的移动是什么移动?请在下面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的答案.
(A)旋转;(B)对称;
(C)平移;(D)以上答案都不对.
4.图2-170表示一张长方形球台,设P,Q为两个球,若击P球,使它碰CD边后,反弹正好击中Q球.试问P应碰撞CD边的哪一点?!
第四篇: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 第三十四讲《梯形》教案2 北师大版
第三十四讲 梯形
与平行四边形一样,梯形也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其中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占有重要地位,本讲就来研究它们的有关性质的应用.
例1 如图2-43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E是斜边AB上的中点,D是AC的中点,DF∥EC交BC延长线于F.求证:四边形EBFD是等腰梯形.
分析 因为E,D是三角形ABC边AB,AC的中点,所以ED∥BF.此外,还要证明(1)EB=DF;(2)EB不平行于DF.
证 因为E,D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所以
ED∥BF.
又已知DF∥EC,所以E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EC=DF. ①
又E是Rt△ABC斜边AB上的中点,所以
EC=EB. ②
由①,②
EB=DF.
下面证明EB与DF不平行.
若EB∥DF,由于EC∥DF,所以有EC∥EB,这与EC与EB交于E矛盾,所以EBDF.
根据定义,EBFD是等腰梯形.
例2 如图2-44所示.ABCD是梯形,AD∥BC,AD<BC,AB=AC且AB⊥AC,BD=BC,AC,BD交于O.求∠BCD的度数.
分析 由于△BCD是等腰三角形,若能确定顶点∠CBD的度数,则底角∠BCD可求.由等腰Rt△ABC可求知斜边BC(即BD)的长.又梯形的高,即Rt△ABC斜边上的中线也可求出.通过添辅助线可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出∠BCD的度数.
解 过D作DE⊥EC于E,则DE的长度即为等腰Rt△ABC斜边上的高AF.设AB=a,由于△ABF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知
AF+BF=AB,即
又
BC=AB+AC=2AB=2a,由于BC=DB,所以,在Rt△BED中,22222
从而∠EBD=30°(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等于斜边一半定理的逆定理).在△CBD中,2
例3 如图2-45所示.直角梯形ABCD中,AD∥BC,∠A=90°,∠ADC=135°,CD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N,交AB延长线于F,垂足为M.求证:AD=BF.
分析 MF是D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ND=NC.由AD∥BC及∠ADC=135°知,∠C=45°,从而∠NDC=45°,∠DNC=90°,所以ABND是矩形,进而推知△BF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AD=BN=BF.
证 连接DN.因为N是线段DC的垂直平分线MF上的一点,所以ND=NC.由已知,AD∥BC及∠ADC=135°知
∠C=45°,从而
∠NDC=45°.
在△NDC中,∠DNC=90°(=∠DNB),所以ABND是矩形,所以
AF∥ND,∠F=∠DNM=45°.
△BNF是一个含有锐角45°的直角三角形,所以BN=BF.又
AD=BN,所以 AD=BF.
例4 如图2-46所示.直角梯形ABCD中,∠C=90°,AD∥BC,AD+BC=AB,E是CD的中点.若AD=2,BC=8,求△ABE的面积.
分析 由于AB=AD+BC,即一腰AB的长等于两底长之和,它启发我们利用梯形的中位线性质(这个性质在教材中是梯形的重要性质,我们将在下一讲中深入研究它,这里只引用它的结论).取腰AB的中点F,(或BC).过A引AG⊥BC于G,交EF于H,则AH,GH分别是△AEF与△BEF的高,所以
AG=AB-BG=(8+2)-(8-2)=100-36=64,所以AG=8.这样S△ABE(=S△AEF+S△BEF)可求.
解 取AB中点F,连接EF.由梯形中位线性质知
EF∥AD(或BC),2
过A作AG⊥BC于G,交EF于H.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知,AH=GH且AH,GH均垂直于EF.在Rt△ABG中,由勾股定理知
AG=AB-BG
=(AD+BC)-(BC-AD)
=10-6=8,所以 AG=8,从而 AH=GH=4,所以
S△ABE=S△AEF+S△BEF 2222
2222 4
例5 如图2-47所示.四边形ABCF中,AB∥DF,∠1=∠2,AC=DF,FC<AD.
(1)求证:ADCF是等腰梯形;
(2)若△ADC的周长为16厘米(cm),AF=3厘米,AC-FC=3厘米,求四边形ADCF的周长.
分析 欲证ADCF是等腰梯形.归结为证明AD∥CF,AF=DC,不要忘了还需证明AF不平行于DC.利用已知相等的要素,应从全等三角形下手.计算等腰梯形的周长,显然要注意利用AC-FC=3厘米的条件,才能将△ADC的周长过渡到梯形的周长.
解(1)因为AB∥DF,所以∠1=∠3.结合已知∠1=∠2,所以∠2=∠3,所以
EA=ED.
又 AC=DF,所以 EC=EF.
所以△EAD及△ECF均是等腰三角形,且顶角为对顶角,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知∠3=∠4,从而AD∥CF.不难证明
△ACD≌△DFA(SAS),所以 AF=DC.
若AF∥DC,则ADCF是平行四边形,则AD=CF与FC<AD矛盾,所以AF不平行于DC.
综上所述,ADCF是等腰梯形.
(2)四边形ADCF的周长=AD+DC+CF+AF. ①
由于
△ADC的周长=AD+DC+AC=16(厘米),②
AF=3(厘米),③
FC=AC-3,④
将②,③,④代入①
四边形ADCF的周长=AD+DC+(AC-3)+AF
=(AD+DC+AC)-3+3
=16(厘米).
例6 如图2-48所示.等腰梯形ABCD中,AB∥CD,对角线AC,BD所成的角∠AOB=60°,P,Q,R分别是OA,BC,OD的中点.求证:△PQR是等边三角形.
分析 首先从P,R分别是OA,OD中点知,欲证等边三角形PQR的边长应等于等腰梯形腰长之半,为此,只需证明QR,QP等于腰长之半即可.注意到△OAB与△OCD均是等边三角形,P,R分别是它们边上的中点,因此,BP⊥OA,CR⊥OD.在Rt△BPC与Rt△CRB中,PQ,RQ分别是它们斜边BC(即等腰梯形的腰)的中线,因此,PQ=RQ=腰BC之半.问题获解.
证 因为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由等腰梯形的性质知,它的同一底上的两个角及对角线均相等.进而推知,∠OAB=∠OBA及∠OCD=∠ODC.又已知,AC与BD成60°角,所以,△ODC与△OAB均为正三角形.连接BP,CR,则BP⊥OA,CR⊥OD.在Rt△BPC与Rt△CRB中,PQ,RQ分别是它们的斜边BC上的中线,所以
又RP是△OAD的中位线,所以
因为 AD=BC,③
由①,②,③得
PQ=QR=RP,即△PQR是正三角形.
说明 本题证明引人注目之处有二:
(1)充分利用特殊图形中特殊点所带来的性质,如正三角形OAB边OA上的中点P,可带来BP⊥OA的性质,进而又引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PQ等于斜边BC之半的性质.
(2)等腰梯形的“等腰”就如一座桥梁“接通”了“两岸”的髀
使△PQR的三边相等.
练习十三
1.如图2-49所示.梯形ABCD中,AD∥BC,AB=AD=DC,BD⊥CD.求∠A的度数.
2.如图2-50所示.梯形ABCD中,AD∥BC,AE∥DC交BC于E,△ABE的周长=13厘米,AD=4厘米.求梯形的周长.
3.如图2-51所示.梯形ABCD中,AB∥CD,∠A+∠B=90°,AB=p,CD=q,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求EF.
4.如图2-52所示.梯形ABCD中,AD∥BC,M是腰DC的中点,MN⊥AB于N,且MN=b,AB=a.求梯形ABCD的面积.
5.已知:梯形ABCD中,DC∥AB,∠A=36°,∠B=54°,M,N分别是DC,AB的中点.求证:
第五篇: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32讲 自测题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
第三十二讲 自测题
自测题一
1.分解因式:x4-x3+6x2-x+15.
2.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且满足
a2+b2+c2+338=10a+24b+26c,试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3.已知a,b,c,d均为自然数,且
a5=b4,c3=d2,c-a=19,求d-b的值.
4. a,b,c是整数,a≠0,且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为a和b,求a+b+c的值.
5.设E,F分别为AC,AB的中点,D为BC上的任一点,P在BF上,DP∥CF,Q在CE上,DQ∥BE,PQ交BE于R,交
6.四边形ABCD中,如果一组对角(∠A,∠C)相等时,另一组对角(∠B,∠D)的平分线存在什么关系?
7.如图2-194所示.△ABC中,D,E分别是边BC,AB上的点,且∠1=∠2=∠3.如果△ABC,△
8.如图2-195所示.△ABC中,∠B=90°,M为AB上一点,使得AM=BC,N为BC上一点,使得CN=BM,连AN,CM交于P点.求∠APM的度数.
9.某服装市场,每件衬衫零售价为70元,为了促销,采用以下几种优惠方式:购买2件130元;购满5件者,每件以零售价的九折出售;购买7件者送1件.某人要买6件,问有几种购物方案(必要时,可与另一购买2件者搭帮,但要兼顾双方的利益)?哪种方案花钱最少?
自测题二
1.分解因式:(x2+3x+5)2+2x3+3x2+1Ox.
2.对于集合
p={x丨x是1到100的整数}
中的元素a,b,如果a除以b的余数用符号表示.例如17除以4,商是4,余数是1,就表示成<17,4>=1,3除以7,商是0,余数是3,即表示成<3,7>=3.试回答下列问题:
(1)本集合{x丨<78,x>=6,x∈p}中元素的个数;
(2)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x丨
3.已知:x+y+z=1,x2+y2+z2=2,x3+y3+z3=3,试求:(1)xyz的值;(2)x4+y4+z4的值.
4.已知方程x2-3x+a+4=0有两个整数根.
(1)求证:这两个整数根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
(2)求证:a是负偶数;
(3)当方程的两整数根同号时,求a的值及这两个根.
5.证明:形如8n+7的数不可能是三个整数的平方和.
7.如图2-196所示.AD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上的中线,BE是角平分线,EF⊥BC,EG⊥BE且交BC于G.求证:
8.如图2-197所示.AD是锐角△ABC的高,O是AD上任意一点,连BO,OC并分别延长交AC,AB于E,F,连结DE,DF.求证:∠EDO=∠FDO.
9.甲校需要课外图书200本,乙校需要课外图书240本,某书店门市部A可供应150本,门市部B可供应290本.如果平均每本书的运费如下表,考虑到学校的利益,如何安排调运,才能使学校支出的运费最少?
自测题三
2.对于任意实数k,方程
(k2+1)x2-2(a+k)2x+k2+4k+b=0
总有一个根是1,试求实数a,b的值及另一个根的范围.
4.如图2-198.ABCD为圆内接四边形,从它的一个顶点A引平行于CD的弦AP交圆于P,并且分别交BC,BD于Q,R.求证:
5.如图2-199所示.在△ABC中∠C=90°,∠A的平分线AE交BA上的高CH于D点,过D引AB的平行线交BC于F.求证:BF=EC.
6.如图2-200所示.△ABC中,AB>AC,作∠FBC=∠ECB=
7.已知三角形的一边是另一边的两倍,求证:它的最小边在它的周8.求最大的自然数x,使得对每一个自然数y,x能整除7y+12y-1.
9.某公园的门票规定为每人5元,团体票40元一张,每张团体票最多可入园10人.
(1)现有三个单位,游园人数分别为6,8,9.这三个单位分别怎样买门票使总门票费最省?
(2)若三个单位的游园人数分别是16,18和19,又分别怎样买门票使总门票费最省?
(3)若游园人数为x人,你能找出一般买门票最省钱的规律吗?
自测题四
1.求多项式2x2-4xy+5y2-12y+13的最小值.
2.设
试求:f(1)+f(3)+f(5)+…+f(1999).
3.如图2-201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任取一点O,过O作边BC,AB的平行线交AB,BC于F,E,又在 EO上取一点P.CP与OF交于Q.求证:BP∥DQ.
4.若a,b,c为有理数,且等式成立,则a=b=c=0 .
5.如图2-202所示.△ABC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DC是顶角∠BDC=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为顶点作一个60°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AC于M,N,连接MN,求△AMN的周长.
6.证明:由数字0,1,2,3,4,5所组成的不重复六位数不可能被11整除.
7.设x1,x2,…,x9均为正整数,且
x1<x2<…<x9,x1+x2+…+x9=220.
当x1+x2+…+x5的值最大时,求x9-x1的值.
8.某公司有甲乙两个工作部门,假日去不同景点旅游,总共有m人参加,甲部门平均每人花费120元,乙部门每人花费110元,该公司去旅游的总共花去2250元,问甲乙两部门各去了多少人?
9.(1)已知如图2-203,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过AD上一点E引直线EF∥AC交BA延长线于F.求证:
FA·BC=AE·CD.
(2)当E点移动到D点时,命题(1)将会怎样?
(3)当E点在AD的延长线上时又会怎样?
自测题五
2.关于x的二次方程6x2-(2m-1)x-(m+1)=0有一根
3.设x+y=1,x2+y2=2,求x7+y7的值.
4.在三角形ABC内,∠B=2∠C.求证:b2=c2+ac.
5.若4x-y能被3整除,则4x2+7xy-2y2能被9整除.
6.a,b,c是三个自然数,且满足
abc=a+b+c,求证:a,b,c只能是1,2,3中的一个.
7.如图2-204所示.A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线,E是BD的中点,BA=BD.求证:AC=2AE.
8.设AD是△ABC的中线,(1)求证:AB2+AC2=2(AD2+BD2);
(2)当A点在BC上时,将怎样?
按沿河距离计算,B离A的距离AC=40千米,如果水路运费是公路运费的一半,应该怎样确定在河岸上的D点,从B点筑一条公路到D,才能使A到B的运费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