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识课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 广州市环境保护局
常识科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空洞、森林被砍伐、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等,都无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土地沙化、大气、水污染等十分严重,连续几年的黄河断流、北京沙尘暴、酸雨等问题全面暴露出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现状。为此,国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颁布过28个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最近,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又提出了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但是,环境问题仍然不能感到乐观。光从农村来讲:首先,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在没有受到不爱惜环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影响的情况下,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场,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有着江南水乡之美誉的故乡,河道内污水横流、蚊蝇乱飞,失去往日碧水清清、鱼虾嬉戏的动人场景。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切向钱看”的思潮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大家很少考虑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一点,在道墟尤为严重。
而环保教育的现状同样不容我们乐观。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缺乏应有的敏感。课程设置中就没有体现环境保护这一重要课题的内容。再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教育对学生发展,甚至于对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环保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只是一个“副产品”,一个教师想到而随便扯扯的话题。
针对上述现状,特别是作为东关科普园区成员之一,再加上我镇、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开展“常识科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找到一些在新形势下,适合我校环保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课题的论证:
(一)研究课题的表述和定义:
1、本课题的表述如下:
“常识科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2、对本课题中的有关变量表述如下
(1)、关于“常识科教学”。指课程标准制定的,目前正在使用的常识学科教材、课堂教学及其课外延伸。
(2)、关于“环保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对与环保教育紧密关联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活动目标定位、活动教育内容、活动教育方式、活动教育媒体、活动教育形式的选择和组织等。(3)、关于“能力培养”。主要针对我镇我校的环保问题现状,通过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环保方法,环保科技,环保创新等能力。
(二)课题的假设:
通过对常识学科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开展环保行动,使我镇我校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近期目标:
1、使学生在常识科上了解基础的环境保护的知识,具备初步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2、学生能自觉维护校园环境。
3、通过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家庭成员、社会人士的环保行为。
(二)远期目标:
1、学生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具备丰富的环保知识。
2、学生能自觉开展维护社会环境的行动。
3、树立“科技促进道墟经济发展,科学还我青山绿水”的观念。
4、形成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环保综合活动能力的培养”策略,并不断发展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
1、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新世纪小学环境教育》、《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环境学习的实施方法》、《人与自然丛书》等书籍,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思想。
2、加强教育导视,检查环保教育的实施情况,把常识教师实施环保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列入教师的“月考核”。
3、环保兴趣小组要承担起实施“环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开展好“环保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以“常识科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优秀论文评比。
4、定期组织专题讨论,及时总结实验得失。
5、请课题组顾问来校指导。
6、定期交流、展览有关内容,评选优秀,并在校刊《闰土教讯》中刊登。
7、利用因特网搜集和整理有关环保教育的资料。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2年2月—2000年3月)
1、选择课题,拟定课题实验实施方案。
2、落实课题组人员,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落实具体任务,取得学校领导支持。
4、分析社会环境,学校实际及学生的现状,为实施研究作准备。
5、学习有关理论,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当前动态。
(二)实施阶段(2000年3月—2002年11月)
1、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并在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
2、组织有关教师对实验课题进行理论的研究探索。
3、定期组织观摩活动定期检测、对比、分析,写出阶段性实验论文。
4、邀请有关专家现场指导,并召开有关研讨会。
(三)总结阶段(2002年12月—2002年12月)
1、做好有关数据的整理和研讨。
2、撰写课题研究实验报告并编撰“环保教育”活动案例。
3、迎接上级课题指导组验收。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期限: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学校四、五年级。对学生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以确定研究是否对促进学生发展起作用。
2、研究期限:从2002年2月至2002年12月。
七、检测评估手段:
(一)学生方面:
1、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环保知识掌握情况。(试卷测试)
2、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环保意识变化情况。(问卷调查)。
3、对比实验前后,校园环境、社区环境的变化情况。(实地调查)
4、对比实验前后,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情况。
(二)教师方面:
1、编写“环保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2、撰写实验报告。
3、编撰环保教育论文集。
八、课题实验的组织: ——课题顾问:
陈百友
上虞市教体局教研室副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指导者:
许乃清
东关中学学区中学辅导员
中学高级教师 徐宝灿
东关中学学区小学辅导员
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负责人
章志庆
上虞市闰土小学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课题成员:
宋星亮
上虞市闰土小学副校长
小学一级教师 陈培春
上虞市道墟镇小教导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言
伟
上虞市闰土小学科普课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谢国华
上虞市闰土小学环保兴趣小组负责老师
小学高级教师 陈月芳
上虞市闰土小学少先队辅导员
小学一级教师 赵志伟
上虞市闰土小学美术教师
小学二级教师 褚晓浓
上虞市闰土小学教师
未定级 张银华
上虞市闰土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
未定级
常识科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组
2002年2月15日
第二篇:小学生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自然科学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研究》子课题报
告
小学生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闰土小学课题组
一、背景与现状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空洞、森林被砍伐、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等,都无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土地沙化、大气、水污染等十分严重,连续几年的黄河断流、北京沙尘暴、酸雨等问题全面暴露出我国环境的严重现状,同时也折射出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如在农村,由于还没有受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的警示,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场,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有着江南水乡之美誉的故乡,河道内水污水横流、蚊蝇乱飞,失去往日碧水清清、鱼虾嬉戏的动人场景。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切向钱看”的思潮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大家很少考虑子孙后代的幸福,往往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道墟由于自有的经济特点,形成了以“化工产业”为主体的乡镇经济模式。虽然为道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特别是一些手工作坊式的家庭企业,完全没有防治污染的设备,废气、废水随便排放,造成很大的空气、水质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工业污染再加上老百姓的生活污染,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而环保教育的现状同样不容我们乐观。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缺乏应有的敏感。课程设置中就没有体现环境保护这一重要课题的内容。再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教育对学生发展,甚至于对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环保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只是一个“副产品”,一个教师想到而随便扯扯的话题。
二、环保教育的三大主题。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作为东关科普园区成员之一,在开展科普教育的时候,联想到我镇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环保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争创特色、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决定把环保教育作为科普教育的重点加以落实,通过环保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了环保教育的三大主题:一)关爱校园环境;二)关心家乡环境;三)关注世界环境。
(一)、学校是环保教育的主阵地
1、学校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环保教育首先从校园环境建设抓起。学校在近三年中,校园建设发展迅速,校园面积已达30亩,学生1200余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却没有进步,反而有恶化的表现。究其原因,一是网点调整后,下面上来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我校的环境;二是学校发展太快,学校工作繁重,在管理经验上有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要抓环保教育首先要抓好校园环境教育。首先在制度上加以落实。设立环保兴趣小组,首要的任务就是管理学校 103的环境卫生。我们建立“班主任月考核制度”,把卫生一项列入考核内容。建立学校领导督察制度、值周教师巡查制度,全面督促学生随手乱丢行为。另外,我们还建立了维护校园环境的奖励制度,对维护校园环境的同学进行精神上的奖励。这些制度的设立,逐步引导学生良好的爱护校园环境的习惯。
其次,保护环境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自觉自愿地维护环境卫生。为此,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教育讲座:《生病的地球》、《什么是环境保护》,《环保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环境污染》等,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
第三,维护校园环境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优美的环境不仅能给学生提高舒适的学习环境,更能给学生美的熏陶,使学生自觉产生爱美的心理。去年,学校投资5万元进行校园绿化,今年又设想建造校园雕塑和风景。为造就环境保护的大气侯,在校园各点的布置上,我们也十分讲究语言的使用:“小草也有生命”、“青青绿荫,踏之可惜”等美丽的语言代替了枯燥的“标语”,人处其中,自然会起爱怜之心。另外,我们每一学期都要举行一次规范知识竞赛,其中维护校园环境是其中的重点,今年还举行了“告别不良行为,净化校园环境”的千人签名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进一步推动环保教育作了良好的铺垫。
2、课堂渗透是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的主渠道,环保教育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渗透环保的教育。我们制定了以“常识”、“科普(自编)”、“生劳”、“美术”等学科为主体,其他学科为辅助的环保教育渗透体系。其中,“常识”、“科普”主要是渗透环保的知识。开设了例如《矿产资源还能开采多久》、《生态系统》、《饮用水的小常识》、《垃圾处理方法种种》等课,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有关环境问题的小常识,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球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善于保护、合理利用,才能长远发展。而“生劳”、“美术”等课则努力使学生明白,环境是可以改造的:在生劳课上,学生制作出方便实用的“两用畚斗”、“方便晾衣架”、“易拉罐家具”,在美术课上,老师指导学生用旧报纸作成栩栩如生的面具、小动物,用废旧的鞋子,创造出“帆船”、“大雁”、“汽车”,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只要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我们能够改造世界,使它更美好。
(二)、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1、看看,我们的家乡怎么了。环保教育也必须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只有仔细去观察,认真去分析,才能真正了解道墟镇环境污染的现状。因此,我们鼓励老师、学生走出校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组织了“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征文比赛,不仅要反映出道墟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化,也要认识家乡的环境状况在恶化。有一个学生在观察日记中写到:“这条河到处是垃圾,有塑料袋、剩菜剩饭、塑料瓶、还有各种各样人们丢弃的东西,根本看不到一点鱼的踪影。听妈妈说,她小时侯,这条河是很清的,河里不但可以游泳,河水还可以淘米做饭呢。人们实在是太不爱惜环境了,竟然把一条清澈的小河变成这副模样。”日记反映了这位同学的忧虑,也说明了他的环保意识在成长。我们还组织环保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道墟的空气、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写出18份调查报告。活动后,对参加调查的同学触动很大,大家都为家乡的大气、水污染的现状所震惊了。
2、人人动手,参与环保行动。环保教育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还必须让学生 10
4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自觉担负起维护环境的重任。这几年来,我校一直配合乡镇文明建设,帮助镇、村、街道搞好社区卫生工作。如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了高年级的同学对泾肖公路道墟段、镇中路等进行了卫生清理,同学们通过劳动,不但美化了社区环境,也感受到了环卫工人工作的辛苦。我们还成立了“环保天使”小组,在辅导员张银华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活动,如开展了“马路环境巡查活动”;“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能自觉维护家庭附近的环境卫生的“我爱我家”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小公民。
3、教育一人,带动一家。环保教育仅仅触及到学生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毕竟不是社会的主体,学校通过大量的工作,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指导学生开展环保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环保知识、意识、行动去影响家庭成员,让他们也自觉地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做一回环保义务宣传员,向家庭成员宣传环保知识,帮助家庭成员树立环保意识,并加入环保的队伍中来。特别是环保兴趣小组的成员,坚持每天记环保日记,督促家庭成员也要遵守,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
环保教育对于国民生计确实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时机,环保教育确实对推动经济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当前社会环保状况又是如此不容乐观。学校环保教育承载着唤醒下一代环保意识的重任,实在是任重而道远。针对我校的环保教育现状,我觉得至少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1、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否则的话,实践也会因为缺乏系统性而零散。根本不可能长久地坚持下去,也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成效。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期望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环保教育实施策略来,从而为系统、全面地推进环保教育作理论支撑。
2、“科技促进道墟经济发展,科学还我家乡青山绿水”。这是我们提出的环保教育的第三层境界,结合科普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在环保上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面对环保教育这个跨世纪的课题,我们确实还又许多的工作要开展,我们也必将秉着科学创新的精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态度,继续推动我校环保教育向纵深发展。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数感培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数感培养
综合实践 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的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内容”“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究价值的题材和方法,使学生前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综合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注意五个环节: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开与评价;以及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要求等。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会用数学地发现问题,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整个人类数学史,简而言之,可谓起之于数,以算为基本手段,以量化为基本形式,着重研究数、形及其间关系,最终发展为一门人人不可或缺的信息化基础学科的奋斗过程。其间,如能形成一种主动自觉或是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数感),无疑将有助于人们深刻体会数学史的发展历程,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数学本质,进行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而逐步形成独创性的数学思维习惯。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但小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体验,积累和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标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特别强调学生主动的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如认识整数时,我请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用“0”、“1”表示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可能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渗透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生活中用到的数,感受在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通过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如身份证号编排规律,统计图表等,让学生体会学“数”作用;通过估算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建一个学校的自行车棚需要多少占地面积等。大多数学生能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观察并感受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大数并了解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几倍的认识,并对照实际情形用大一些、少一些、大得多、少得多等语言或用“>”、“<”符号描述它们的大小。
二、在生活中解决具体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标准》提出要“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例如:星期天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人,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钱数,比较一下哪种方案租金最省?并说说理由。种种方案应运而生,数感好的同学利用整数的离散性,通过枚举得出所有方案的租金,如1条小船,需大船(50—4)÷6=7……4,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学生就体会到商7和余下的4是什么意思,需8条大船,租金8×1+10×8=88元;2条小船,需大船(50—4×2)÷6=7,需7条大船,租金8×2+10×7=86元……一直下去,经过比较发现租7条大船、2条小船租金最省.有的学生计算大船每人10÷6=1 元,小船每人8÷4=2元,1 <2,估计大船应多于小船只数租金较省。在解答具体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体会到数的大小、减法、乘法、除法、进一法和估算的意义,因此结合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通过估算预测解题方向和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合理,也就能增强其数感。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数感。
我教学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时,有一道题目是让学生制作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与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框架,感受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 “平方分米” “平方米”作单位。在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框架,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充分感受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分别用哪些面积单位进行计量,从而强化感知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这样,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理解数感
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但是不同学科之间如何联系,树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其整合作用。我在教学时以估计“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全国每天要浪费多少米,相当于多少(多大)的东西”为例加以说明。
1.我让学生猜测13亿粒米大约恶有多重或有多大?学生的猜测各不相同,谁也没有这种重量或体积的体验,对自己的答案抱有怀疑态度,但又没有更好的答案。
2.我建议大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先设计好估算步骤,再根据操作,利用天平、1立方厘米容器、100毫升量杯、计算器等工具。
3.小组投入研究估算方案的活动中,完成“13亿粒米的估算报告”。
4.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有的小组数出200 粒米,重4克,算出平均1粒米重0.02克,13亿粒米约重26吨。有的用类似方法算出13亿粒米约重30吨、33吨等。有的把米装在1立方厘米小盒里,数出共40粒,计算出13亿粒米有32.5立方米。大家普遍喜欢以重量来表示,对估算出的不同数据采用平均数来表示。
5.深化体验。30吨究竟有多重?一般米店一袋米重25千克,比一比,30吨有这样的几袋?(约1200袋)学校食堂运米一般用微型车,一车约能装20袋米这些米用几辆车来运?(约60辆车)。
这时,我结合此题让学生说说如何保护环境,如何爱惜粮食,如何节约资源。这样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初步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这是数感的综合运用。
总之,我们只有将数感的培养工作真正融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去,要将数感的培养从生活到课堂,从课堂再到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积极调动他们内在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逐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促进各种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标准》中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这便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6-267.2.
第四篇:综合实践环保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下面是关于综合实践环保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综合实践环保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学生一起走过了一段快乐的求知路。我感觉综合实践课就是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本着这样的想法,我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展示的主题和方式大胆的将研究成果进行筛选、整理、展示汇报。
通过组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确立研究主题。高村青龙河蟹以其味美、营养丰富而闻名全市,青龙河蟹已成为高村饮食的一个品牌,来往客人“逢来必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青龙河蟹曾经一度消失了10年左右。近几年,河蟹又回到人们的餐桌上。河蟹为何消失?缘何又回到了青龙河?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困惑,我们便产生了以“河蟹又回青龙河”为研究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所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较好地操作,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2、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的能力。如小组在讨论中,就很好的锻炼了他们的交流和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小组准备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
3、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但教师绝不能袖手旁观,教师要担任活动的指导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的教学原则,教师适时指导、组织学生,调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在这堂课上,教师注重了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注重了活动过程中的巡回指导,对学生提出一些方法上的建议,帮助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活动。
4、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学生的兴致始终高涨,而有些学生主动性较差,容易放弃。需要老师要更好的想办法鼓励学生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实践的热情。
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正逐步提高。这点点滴滴的进步让我意识到: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只要能加以引导,相信我们的孩子自己也能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蓝天。
综合实践环保教学反思“老师,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整理家里的垃圾,变废为宝!”
“老师,以后我一定不会乱扔垃圾,一定要把垃圾分类,充分利用!”
……
下课以后,同学们兴冲冲地跑到讲台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他们的笑脸,看着他们的那种热情,我由衷地笑了,看来这次课已经到达我所期望的成效,让他们收获不少,这课的学习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告诉他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得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垃圾做起。本课的亮点在于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活动二“垃圾分类”,活动三“分离可回收垃圾”,活动四“制造再生纸”。以变废为宝为主线,通过变废为宝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使地球水秀山清的目的,心灵手巧则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也许这节课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瑕疵,但我的总体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学生通过动手能力,知道了垃圾如何分类和垃圾的危害,这将成为他们日后进行环保行动的指路明灯。
本课的另两个亮点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和课堂上合作制成的精美作品。以下将细细道来--
“变废为宝”这一主题活动在我班上已开展了一段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学生从废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废旧物的处理、对废旧物的利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提高。在活动一的家庭垃圾调查中,虽然是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但要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参与。这样做不但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学习,还可以引起家庭成员对自觉保护环境的注意。
在活动二、三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分工合作,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调控组员各司其职、互相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自行收集材料,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从而获得许多关于“变废为宝”的知识。
在活动四中,制造再生纸,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他们的作品不仅美观精致,而且很有意义,我想只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学习他人的制作,他们的作品会更加的完美。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堂上积极地展示和自我表现构成了课堂活跃热烈的气氛。学生能够观察,有发现,能动手操作有收获,能够动脑有所挖掘,各项能力得到了培养,还使学生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白了“变废为宝”的巨大作用,也知道了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第五篇: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莫连英 文章来源:星槎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7 10:18:51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此阶段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内容。这些东西虽然还不是创新品质,但这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实践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市场、游乐场、商场、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当家的重要性,当家要考虑第天理财的开支,每餐吃什么等等问题,要为全家人服务。如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没有人做饭,您吃什么?进行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会儿同学们有的说:“我等爸爸妈妈回来才吃饭。”有的说:“我会在冰霜拿东西吃。”有的说:“我会自己来做饭”。我针对第三个同学回答的问题,先给学生讲述做饭做菜方法。第二天刚好学校搞一次野吹活动,我趁机让学生尝尝自己做饭做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有的说我的饭烧焦了,有的说我的饭还生的,有的说我们的饭湿了„„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到别班观察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学《废物利用》一课时,我让学生知道废物利用的作用,废物利用还可以制作许多作品。我先教学生利用空可乐瓶做成了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兴趣。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 “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内容不多,对于爱思索,爱创新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全面体现教学大纲要求,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而且要积极鼓励和辅导学生开展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并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意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与课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许多观察和操作,单凭课堂的有限时间,往往无法完成,如植物栽培、种植等需要课后来完成,如能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在课外去扩展、去实践,则往往能加深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2)与科技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创造活动。(3)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课外兴趣小组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可以完全在兴趣和特长的支配下参加课外活动,这样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多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生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潜能的生命体,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本身的优势,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让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脱颖而出,才无愧于时代的呼唤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