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 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特点:模型----立体模拟,投影----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局部动态模拟,电视----动态模拟等。
4.化学习结构,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
一、授课教师和实验员过好实验关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最有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的主要形式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要过好实验关,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亲自准备实验,提前试做实验,切不可只靠实验员准备好,自己在课堂上无的放矢;第二,不要怕麻烦,对实验现象差、成功率低的实验,要反复做,寻找突破口,力争做到演示实验成功率百分之百,我们在教师过好实验关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在抓好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实验教学计划,积极开展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并建立实验教学考核档案,使青年教师顺利通过实验关。二是教研组内积极开展演示实验探讨与改进,对成功率低,在实践中可观性差的实验设立专题共同研讨,大家动手设计实验,改进方案,使得实验效果明显提高。如对甲烷制取采用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中加入适量氧化铁,并用座式喷灯加热的方法,使甲烷气体产生平稳,燃烧火焰达2cm以上;对胶体的丁达尔实验自制了特殊的暗室,大大提高了实验可观度;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协助实验员搞好学生实验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实验能按期顺利完成。
二、做好演示实验是搞好实验教学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
演示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通过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能力,巩固和验证理论上有关的化学知识。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必须做到目的明确,操作规范,现象明显。为达到此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演示实验目的
每个演示实验,师生必须目的明确,搞清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操作的要领、实验的现象、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等,教师若不明确上述目的就会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顾此失彼,造成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学生不明确目的,就会把实验当魔术,凭兴趣凑热闹,其结果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
2.严格演示实验操作,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演示中教师必须操作规范、步骤正确,药品取用、试剂滴加、仪器放置合理得当,切忌粗枝大叶,草率操作。
3.注意演示实验改进,增强实验直观性
对一些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的实验,最好选择变通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例如,我是这样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实验的,首先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浓盐酸和1mL1∶1盐酸;之后在两个试管中同时各放入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胶塞(玻璃管上各套一个塑料袋);最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塑料袋膨胀体积即可说明化学反应速度的快慢。此方法特点是学生观察明显,对比、定量性好,从而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
三、落实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措施,确保学生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实验能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抓好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1.预习。每次学生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写好预习笔记即填写好实验预习单。这样做好处是:(1)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笔写,其实验内容便成竹在胸,避免实验操作盲目性;(2)参照预习单做实验便于克服学生看书做实验慢的陋习,使之集中精力做好实验。
2.实验。进实验室做实验先检查预习单,无预习单不能做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现象,并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2)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实验过程保持肃静,切莫把实验课当儿戏;(3)实验中要节约药品,爱惜仪器,实验结束时必须把仪器放置好,试管等洗涤干净,以保证实验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3.实验做完的当天学生必须写好实验报告,统一交授课教师。实验报告主要写五项:(1)实验目的;(2)实验主要步骤;(3)实验现象及解释原因和有关化学方程式;(4)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5)实验讨论。通过写实验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关于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于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佚名
更新:2009-8-17 阅读:24次
关键词: 学生;思维能力;尝试
【摘要】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的化学学习事半功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注重习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化学的必备素质。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集中表现为进行思维活动时能抓住其本质和规律,深入思考问题,进而圆满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关于喷泉实验的习题,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1直接给学生原喷泉实验装置,让学生思考如何引发。这是比较简单的考查,只能检查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识记情况;2对喷泉装置进行改造,去除胶头滴管,让学生思考如何引发喷泉实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还要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3变换进行喷泉实验的气体,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气体可以进行喷泉实验,如换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如何进行,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思考难免不够全面甚至出错,笔者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答案。在一错一对之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以便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高中阶段,有很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机会。比如:学生对于硫酸的学习是分时段完成的,先熟悉稀硫酸、然后了解浓硫酸。笔者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后,用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个问题的答案所涉及到的知识包含浓硫酸、稀硫酸的所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所以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思维发散开去,不仅要能回忆起相关知识,还要能够把思维集中起来,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很难一下子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笔者让学生一一进行补充,把他们的答案集中起来就相对完整了,学生实在想不到时,教师就进行引导,最终攻克难题,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训练。
3.注重实验设计改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运用创造性思维,才能推动知识发展。从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中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最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诚然,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并没有“超纲”,而是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化学教学中,不需要花大力气、耗费过多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只要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思维的独创性,就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4.注重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逻辑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无懈可击。教学时,笔者注重逆向性思维训练,以此为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重要途径。
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例如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知识教学的重点,我们往往借助于铜锌原电池来分析得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一份电解质溶液;(2)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构成闭合回路;(3)在电极和电解质溶液间存在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我们要借助于这个内容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在知识讲授完毕,给学生一个能够用来构建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然后让学生构建出一个原电池。借助于这种逆向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5.注重知识框架构建,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包括广阔性和综合性,它与片面性和单一性相对立。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是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例如对于有机化学的教学,往往先讲授烃的知识,依次是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然后讲授烃的衍生物,依次学习卤代烃、醇、醛、酸、酯、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好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但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各类物质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抓住各物质间的联系,把它们连接成网,让学生对它们的转化一目了然,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以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为例,在传授这个内容时,可以借助实验,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完新制氢氧化铜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从得到的绛蓝色溶液得出葡萄糖的新性质;再对溶液进行加热观察现象,通过砖红色沉淀让学生回忆乙醛的性质,然后比较葡萄糖与乙醛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建立起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上面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可能在短时间内效果不甚明显,倘能长期坚持,你的学生一定能比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化学思维训练,可以使思维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 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特点:模型----立体模拟,投影----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局部动态模拟,电视----动态模拟等。
4.化学习结构,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养。
第四篇: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持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与提高今后化学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化学的初始反应中添加催化剂,让学生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开始爱上这门课程。
其次初中化学有许许多多的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模型和标本等,新奇生动、变化多端,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矗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再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熔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写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熔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来巩固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如记忆过程,将抽象难记忆的知识,如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顺口溜”,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效果就好。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能掌握牢、用得活,就能获得知识内在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实验课,要对学生讲进行化学实验的要求,教育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实验说明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要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分析原因,写好实验报告;仪器用完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清洁等等,这些要求的贯彻落实,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一次分组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一定要组织安排好,善于改变活动方式,变化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把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通过学习具体物质及化学基础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它们本身的科学意义,从而引起间接兴趣,跟为祖国做贡献的学习动机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和巩固。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是受诸多因素影响,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激发。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兴趣,才能热爱,才能勤学好练,才能刻苦钻研。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第五篇: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张久龙
湖北省十堰市一中
442000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疑问、讨论、实验、解法、课程体系、评价思想。
摘要: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凡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综合、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新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的思维。化学教学中可通过设置疑问、组织讨论、改进实验、探索解法、优化课程体系和改变评价指导思想方面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向我们走来。面对挑战,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出教育要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要挑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一般认为凡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综合、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新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这种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品质。化学教学中主要通过设置疑问、组织讨论、改进实验、探索解法、优化课程体系和改变评价指导思想方面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设置疑问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怎样设疑才能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呢?
1、设问要把握好时间。开课设疑,造成“悬念”,使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处于“激发”状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如在讲“氯气”一节开始时,可以这样设问:氯气可以对自来水消毒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课中若能在重难点处设疑,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减,听起课来精力集中,并能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寻找答案。课尾时再设疑问,激发学生类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心理欲望,培养学生自发的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开拓意识。
2、设问要讲究技巧。技巧主要表现在“巧妙”上。设问“巧”,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设问“妙”,才能使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收到寓教于问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下列几种方式巧妙设疑。
①引而不发式。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并经历了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渐体会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②矛盾揭示式。提出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思考来解决矛盾。例如在高考复习“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但当金属钠与乙醇的水溶液反应时,增加乙醇的浓度,反应速率反而减小,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和外因(如反应物的浓度等)结合起来,索隐探微,左串右联,方能形成思维合力。
③出其不意式。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互相逆反或将学生已有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学了“化学平衡”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利用反应Na+KCl=NaCl+K制取金属钾?”学生首先感到非常意外,因钠的还原性不如钾,怎么可以还原出KCl中的钾呢? 接着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泼起来。
④似是而非式。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
第 页 状态。例如学了“化学键”一部分内容后,可设计这样的一组判断题:A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B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C离子晶体中含有阳离子,含有阳离子的一定是离子晶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巩固了有关概念,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3、设问要灵活。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体现其灵活性。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可灵活运用下列手段增强设问的灵活性。
(1)通过实物展示、实验等直观方法设疑。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亲身动手做实验等途径,直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过程,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钠为什么浮于水面上?
②为什么熔成小球并向四周游动?
③为什么有嘶嘶的声音?
④水溶液滴加酚酞为什么显红色?„„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疑。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化学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武汉大学华软的《化学(高考分析与实践)》、《实验总动员》等多媒体教育光盘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3)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形成疑问。
日常生活的化学问题很多,学生也较难弄清。如变色眼镜为什么会变色?鞭炮、烟火中含有什么成分?市场上出售的加氟牙膏为什么有防龋齿作用?加碘食盐中是加的什么碘化合物等?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形成问题,再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4)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设疑。
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雷雨发庄稼”等,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组织讨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与教学内容吻合的重点内容的关键性问题,且富有思考性和争议性,教师不必越俎代庖,可以将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有所收益。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讨论的参与者,相机发表一些具有导向性的见解,防止讨论出现“越轨”现象。这种利用学生的群体力量和智慧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方法即为讨论代答法。在学习酯化反应知识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将乙二醇与乙二酸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可能生成什么物质?很快有学生写出HOCH2CH2OOCCOOH这种酯,也有学生提出可以生成 学生提出生成高分子酯-[---
这类环状酯,在一番议论后,还有
-O-CH2-CH2-O-]-n-;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思路打开了,视野开阔了。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在解决个别学生疑问的同时,还给全体学生提供了一次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他们在信息的多向传递中,获取和巩固了相关知识。把问题转移给全体学生,引
第 页 导学生展开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共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广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认为,根据实验目的,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中,一般做法是按实验目的、内容、步骤预先按实验报告顺序进行实验,学生只是机械性模仿。如果改为根据实验特点,提出课题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就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实验室制乙炔的装置中的烧瓶就可用大试管、锥形瓶、广口瓶、蒸馏烧瓶等替代;这套实验装置除了用于制备乙炔气体之外,还可用于制备如下气体(所用反应物):Cl2(KMnO4和浓盐酸)、O2(Na2O2和H2O或H2O2和MnO2)、NO2(Cu和浓HNO3)、NO(Cu和稀HNO3)、CO(、SO2(Na2SO32CaCO3和稀HCl)和H2SO4)、HCl(浓盐酸和浓硫酸)、NH3(浓氨水和氧化钙或与固体氢氧化钠)。学生要得出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备Cl2、HCl、O2、NO2、NO、CO2、SO2、NH3,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来突破以往的知识框框。思维不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全新的。又例如改进“溴的挥发性实验”:实验步骤与现象:将加入少量NaOH溶液的大号培养皿放在一架调好的投影仪的载物台上,在其中放入一个小号培养皿,滴两滴液溴在小号培养皿中,迅速将中号培养皿罩在小号培养皿上,很快就可以在投影屏幕上观察到深红棕色的液溴挥发为红棕色的溴蒸气,过一会儿红棕色即消失,上述实验利用投影仪将溴的挥发现象放大强化,使学生易观察,装置中用NaOH溶液液封,无污染,该实验还为后面讲解溴与NaOH溶液的反应作了铺垫。通过实验的改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创性。
四、探索解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习题教学中除了掌握常规解法外,更要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对此做出小结,让学生便于掌握。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在一题多解、多变习题教学中,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多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101KPa,20℃条件下,将 a molH2S和1molO2混合点燃完全反应,求当产物部分是SO2,部分是S时,所生成SO2的物质的量。此题可以利用电子守恒法、原子守恒法、过量法、分步法、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和直接书写法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解答。这主要体现一个“多解”。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直接书写法”是最佳方法。另一方面,对试题进行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互变、同类知识变换意境、缺损和增添条件互变、具体条件和字母条件互变、数据伸缩互变、过量适量不足量互变的处理,分析后作出解答,从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那么在化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性、活动性和社会性。强化学科课程(设置纠错课、发问课、联想课等辅助课型),充实化学活动课程(增设科技创新课、艺术创新课、创新思维训练课等新型课型),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化学课程体系。
1.课堂竞赛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各种小型练习比赛,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和独立性。如记忆力竞赛、解题方法独特性竞赛、智力竞赛、知识抢答等,也可以由老师提出几个带有趣味性、富有启发性的发散性问题,供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性发言总结等。
2.举办创造性科技活动。这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创造性活动,如智力游戏课、思维训练课、信息交流课、科技小制作等。可举办化学科技讲座,向学生介绍世界科技成果及我国科技状况,让学生接纳现代科技信息,介绍化学创造发明的具体事
第 页 例,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树立起创造发明的自信心。鼓励课外阅读,鼓励多参与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
3.参观、访问、实践操作等。人的发展是在不断地与周围世界的相互关系并在参与其活动的过程中来实现的,个人与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越广泛、越多样化、越深刻,其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创造才智的发展就越充分,人格的形成也越完善。因此,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采用参观、访问等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各种材料、工具概念、思想和结构。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新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另一方面,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自主独立探索知识,结论、公式、定理能用动手操作得到的,让学生自己实验,自主操作,并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4.积极开展以创新为导向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①班主任通过科学评价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②在班集体建设中,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良好创造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创造心理。
③通过科技节、艺术节以及校园建设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造教育的良好气氛。
④组建创造性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开展创造性活动。
⑤在试点班级,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团队活动、文体活动以日常常规教育等形式开展创造性人格培养,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
六、改变评价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以其单一片面的价值取向,它排斥了除知识以外的其他一切人类价值,而代之以强调将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人当作自己的对象,并通过评价努力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片面强调和追求量化,所有难于量化的内容都被排斥在评价范围之外,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可以量化的知识,而代之以注重质的分析,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为评价的对象。
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用某种僵硬的外在的所谓客观尺度来衡量个性各异的人,这样评价直接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忽视,使评价对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存在,被某种沉重的外在物所操作,而代之以引进个体参照评价,致力于挖掘和提示受教育者的行为表现对于受教育者本人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并通过评价促使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没有评价的主权和积极性,这种评价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而代之以主张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主体对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不仅优生有,差生也有,只要我们好好培养,都能有创造能力,都能成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是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最完美的资源,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着的创造因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能否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是衡量教育成果不可少的一把标尺。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创造的思维火花都能及时发射出来。
正因为创造性思维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既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严业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素质教育指导丛书之七,华语教学出版社 [3]郑璋.《试论中学阶段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
[4]唐松林.《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