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强做大我县劳务输出品牌的调查与思考
做大做强劳务产业 促进镇安经济发展---关于提升镇安劳务经济的思考
镇安县劳动力资源开发局
近年来,镇安县劳务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劳务产业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推动贫困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并及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组织,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凝聚了各个部门力量全力推进劳务输出工作的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发展,经过几年努力,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和可喜成绩。但是面对新形势,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对当前加快推进转移就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投入才能完成。为此必须对我县劳务输出工作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才能为我县贯彻中央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才人力资源环境。
一、我县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和劳务输出现状。
(一)全县共辖19个镇,209个自然村,共计28、687万人,农业人口24、967万,城乡劳动适龄人口14、58万人,全县农民人均耕地1、3亩,第一产业滞留劳动力约6、0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7、5万。在非农业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1、44万人,其中正式职工1、3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1045人,城镇无地劳动适龄人员1720人,再加上每年初,高中返乡毕业生3000多人,县域三大产业滞留9、24万人,富余人员8、67万人,城乡劳动资源比较丰富。
(二)截止2011年4月,我县转移就业共计6.62万人,劳务输出5.77万,其中有组织输出3.46万人,劳务创收已超过2.25亿。在这中间9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就有4500多人。
(三)坚持就地转移和异地输出并举。截止2011年4月,我县回乡创业人员450多人,创办经济实体260个,累计投资5500万元。其中就业局培训140余人,并为218名创业人员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784、4万元。安臵就业人数2040人。大大减轻了我县劳务输出压力和外界经济动荡对我县农民增收的影响。
(四)有组织输出带动多元化输出。随着有组织输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在人社、就业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农民工培训、维权、就业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相继创出了“镇安家政女”、“安业清真”等一批劳务品牌,并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西安市镇安创业者协会、劳务办事处、镇安创业成功人士同乡会等。在条件成熟的协会和务工人员集中地还建立建 全了部分党、团、工会、妇联等组织。截止目前通过协会、劳动保障、政府相关部门有组织维权30余起,帮助农民工讨回工资和工伤医疗等费用100余万元。
(五)随着外出务人员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务收入快速增长,首次突破4亿大关,人均劳务收入1241元,同比增长12%,务工人员工资平均1500元左右,成为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我县劳务输出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一)加强领导,认识到位。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协调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劳务输出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县人社局,抽出专人负责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在劳务输出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利用现有的职介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努力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全县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一是认定培训基地,落实培训任务。根据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认定的原则和条件,人社局专门通过采购中心,对我县就业培训资质、师资、场所、设施设备、实训基地等符合基本条件的培训单位进行了公开抬标。进行考核后根 据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人社局与各培训单位签订培训协议书,明确培训目标任务。二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要求。为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培训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三是规范教学管理,保证培训质量。要求教师每节课都需有教案,并精心组织教学,以学员的需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为依据因材施教,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严格组织好考试考核,保证质量。
(三)部门通力合作,确保了劳务输出任务的完成。每年年初和年末农民工外出和返乡的高潮,县政府号召县级各涉农部门和相关单位组织各种各样的为农民工服务活动和宣传工作。特别是年初的春风行动,很多农民工收益。
(四)采取形式多样的就业方式,确保农民工增加收入。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就业模式。一是采取“订单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二是学员自谋职业开创自我创新天地。三是结合县域经济,组织不愿出远门的中青年富余劳动力培训就地转移就业。
尽管这几年我县劳务输出取得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和劳务大县相比还有很多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如 何做好劳务输出工作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五)用工单位需求的不确定性与劳务输出的盲从性。比如珠江三角地区用工单位是面向全国招工,对某个地区的用工数量相对不明确,劳动力需求供过于求,贫困村地处落后地区,信息不发达,当知道某厂、企业招工时,招工方可能已招收足够劳务人员。大部分劳务人员并不是通过有序组织进入珠三角地区务工,外出务工有一定的盲从性,找不到正规厂家,在外到处打散工,难以维持。
(六)劳动力素质结构与用工单位用工需求之间有差异,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劳动力找不到工作,用工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部分劳务人员文化程度低,缺少与所从事工种相适应的劳动技能,没有自我保护意识。
(七)培训专业设臵还不够多样性,学员选择的空间小,推荐就业的渠道相应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八)务工人员对就业待遇要求过高,新生代农民工表现优为突出。有些学员提出只选择月薪2000元以上,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的企业就业,脱离了现实,给就业安臵造成困难。
(九)基层劳动保障组织因受工作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乏等条件的限制,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影响了各乡 镇组织输出的积极性。从而对市场各类用工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发布,也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及时输出和转移。
(十)一些协会和劳务群团组织由于经费没有保障,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兼职,协会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有些甚至是名存实亡,自生自灭。
三、新形势下做好我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和措施。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认识。农民进城务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也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要把劳动力就业压力转换成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压力。充分发挥富余劳动力的潜在优势,合理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稳定。
第二,要认真制定我县劳务输出规划。对于我县劳动力的状况要认真分析,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希望劳务输出主管部门牵头,要抓紧制定本县“十二五”期间劳动力转移规划,切实把农民外出务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手段加以进行。切实解决涉及农民工工资、就业、技能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服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权益等方面的问题,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要整合资源创品牌。一是要整合培训资源。县人社局要加大统筹力度,加强与就业局、农广校、职中等部门街接,要规划建立综合培训基地,根据市场需要确定培训内容。二是要整合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加强指导,人社局与就业局、职介所、乡镇劳保所等部门的信息网络连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信息开发指导力度,扎实推动劳务输出工作。三是要整合管理资源。目前,我县劳务输出仍然存在散兵游勇的状态,我县要在本县劳动力务工集中地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派驻管理人员,为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做好维权和服务工作,并实行网络化管理。要根据我县劳动力实际,认真研究分析,加强技能培训,创建特色品牌,如:“安业清真”、“镇安家政女”等,努力打造一流的劳务品牌。
第四、做好配套服务,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政策和法律法规服务。一方面开展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了解有关务工经商、投资创业以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另一方面敦促、监督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时要按照发布信息、进行面试、组织体检、组织运送、签订劳动合同六个程序进行,防止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二是做好跟踪服务。对转移出去的农民工,职介组织和劳保所要及时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 7 的地方,协调成立外出务工人员工会组织,提高农民工组织程度,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在具体方式方法上。要抓好两头,带好中间。一方面要加强与务工地政府就业管理部门和老板(或包工头)的联系,建立联络点,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抓好本地劳动力培训,提升我县劳动力整体素质,努力改变过去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面窄的现状。
第六、依托县就业局、乡镇劳保所、农广校、职中、人才交流中心和各驻外办事处等部门,多方拓展劳务输出渠道,特别是要在大中城市尽快建立起自已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打品牌、闯市场、促增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第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输出质量,促进我县劳务输出同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农民的整体素质低是影响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据就业部门调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其中有许多人还是文盲,而且缺乏技能。为此,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实施专门的培训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及时。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社会力量办学和各职能部门、输出单位的培训能力,以乡镇培训为补充,采取定向培训、联合培训、委托培训,代培代训,技术培训,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要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兴办民 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重点进行电焊、建筑、缝纫、电子装配、厨师、护理工、家政服务、保安、驾驶等市场急需专业岗位技能培训;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用工厂家的需求,加强与技能培训单位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不断调整培训重点使输出的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把人力包袱转变为人才优势,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要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渗透,使农村初高中毕业学生,辍学不返乡。通过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树立地方劳务品牌,为劳务输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八、不断加强和引导创业协会工作,做好我县劳务输出品牌的保护。首先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保证,能保特协会的正常运转。二是要在政策上给予协会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支特,积极创办经济实体,不断提高协会工作人员的收入和日常经费自给的保障能力。三是条件成熟时可派专职工作人员进驻协会指导工作。四是加强协会政府投入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五是进一步完善协会内党、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
四、制约我县劳务输出因素分析和几点建议。
(一)去年,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广东省一些生产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关闭、停产、破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订单不足,招工岗位减少, 相对出 现农民找工作困难的情况。近期珠三角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进入季节性订单旺季,部分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特别是“80、90后”已成为主要力量,新生代务工人员教育水平提高了,对劳动权益日益重视。而众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一味强调“吃苦耐劳”,忽视员工诉求,用工稳定性差,这样的“民工经济”让外来工们感到“朝不保夕”。我县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较低,与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的用工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就业竞争力,加之部份流动人员薪金期望值与企业实际薪金水平有所差距,使得就业压力更为凸显。
(二)今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判断标准为:“具有农村户口,在城市工作且年龄介于16周岁到30周岁之间。所以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这批人占外出打工人数的50%。”他们上完学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农田等不太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在很多方面尚未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心“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力低。要充分关注他们的心里健康问题。一要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要以社会保障措施的完善,促进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三)要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开辟自己的一片天空。要在现有基础上把劳务输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看到劳务输出的新形势。如今,单位、岗位对务工人员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劳务输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在多元化输出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劳务输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逐渐使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成为主流。
第二篇: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实现农村劳动力区外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在规模和效益上都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为进一步掌握**区劳务输出的现状,我们对**区劳务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近年
来劳务输出工作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区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战略举措来抓,以加强宣传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以拓展基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以强化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以优化服务维护务工人员利益,使**区劳务输出逐步由无序向有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零散向有组织输出转变,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1、坚持不懈抓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针对群众存在的人均耕地相对较多,“不愿”走出去;长期封闭生产,“不敢”走出去的现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强化引导作为打开劳务输出新局面的突破口,多措并举,常抓不懈,极大地调动了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一方面,狠抓宣传引导。把农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中央和省、市加强劳务输出的精神,以及区里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路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群众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引导群众克服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开放开发意识;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克服“死守一方、死守一业、死守一家”的思想,树立外出创业意识,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思想障碍,依靠劳务增收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另一方面,狠抓典型引导。每年都树立一批劳务输出的先进典型,请他们在经济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到群众中间现身说法,给群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让群众跟着学、比着干,有力地带动了**区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和典型引导,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一个劳力在家种田、一个劳力外出挣钱”的输出思路,实现了户户有人搞劳务的目标。特别是农村妇女对外出务工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女性都在外出务工,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
2、广泛联系建基地,建立劳务输出网络。把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作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每年都组织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开展1-2次劳务基地考察活动,了解各地劳务用工情况,论证建立劳务基地的可行性,签订劳务用工合同,组织输出劳务人员,使**区的劳务基地不断巩固,不断拓展。目前,**区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地。
3、拓宽渠道扩规模,实现了由小群体向大规模的转变。各乡镇积极组织人员外出,寻求用工信息,鉴定用工协议,拓展劳务基地,联系输出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0%。在21个乡镇成立劳务输出转移基地,依托村经济联合社和劳务能人成立村级劳务输出组织180多个,有效地发挥了组织作用,成批量、规模化、有组织输出比例提高到了45%。还发动600多名长期在外务工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劳务能人,联系用工,传递信息,每年带领亲戚友朋和左邻右舍的富余劳动力输出近2万人次。
4、创新思路搞服务,打造了劳务经济迅速壮大的发展平台。把指导劳务输出工作的重点放在切实搞好服务上,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教育培训,依托区职教中心和各乡镇农广校,以农业技术、裁剪缝纫、面点制作等实用技术为重点,举办各类长期和短期培训班,使劳动力接受了1-2次技术培训和教育,4万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一些接受过培训教育的务工者凭借自己娴熟的技能和出色的管理经验成了企业的业务骨干,有200多人还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从一个打工者成长为的管理者。狠抓信息服务,在各大劳务基地和劳务市场建立了劳务信息采集点,定期向各乡镇和村组发布各地用工信息,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劳务动态和用工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服务。强化跟踪服务,设立了劳务热线电话,并经常与各劳务基地联系,敦促和监督用工单位履行劳动合同,协调解决了大量拖欠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总结近年来的劳务工作,主要有这样几条成功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一是不断促进思想认识向更深层次迈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二是不断推动劳动力素质向更高水平发展是提升劳务经济效益和质量的突破口。三是不断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是劳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四是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化水平是实现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五是不断做大做强专业化劳务品牌是提高劳务经济市场
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区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小学以下的占40%。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只占14%,农村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这就造成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从事劳动密
集型劳务的比重大,技术密集型劳务的比重小;在从事服务性劳务中,主要集中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方面的多,而从事对农村工农业产品的采购、贩运、销售等生产性服务的少。因此,本县外出打工人员与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外县区民工相比,就业机会少,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
2、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在**区转移劳动力中,8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
3、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一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子女就学问题。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需要交一些赞助费或高价学费才能入学,一些交不起高价学费的民工子女只有在家上学,造成了很多的“留守孩子”,很多“留守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
三、今后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措施
当前,随着国际贸易、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对产业技术工人,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入住城市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农民适应市场要求,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力需求市场。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欠发达地区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下大决心,抓好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宣传引导,靠舆论“牵动”劳务输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农闲、赶集等时机,深入乡村,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形势和意义。在民工返乡过节之机,组织召开民工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带动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抓好劳务输出成果和典型的宣传,树立一批通过外出打工先富起来的能人典型,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村到组巡回报告、现身说法,用典型给群众算经济帐和长远帐,解除群众后顾之忧。通过全方位、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促使农民陈旧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得到进一步改变,在**区范围内营造一种务工光荣、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为劳动力双向转移开发推波助澜。
2、整合资源优势,靠培训“推动”劳务输出。坚持“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原则,着力提高劳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使劳务人员输得出、站得住、能致富。一是整合培训资源。今后,要充分发挥区职业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对农村青壮年劳力,特别是初、高中落榜生进行专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并充分发挥乡镇农广校的作用,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扩大培训覆盖面。二是整合市场资源。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开展“订单培训”,根据用工单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三是整合投入资源。采取群众受益、政府买单的投入办法,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3、加大培养力度,靠能人“带动”劳务输出。把打工能人培养作为“双培双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有计划地确定一批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打工者到经济发达地区经风雨,见世面,增长组织才能和领导才干,使其成长为劳务经济的带头人。对现在已经有一定影响的劳务能人,从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把那些有政治头脑、有组织能力、有社会影响、有突出贡献的劳务能人吸收到党团组织中来,选拔他们担任村干部和协会会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同时,注意发现总结典型,建立激励机制,对劳务输出能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并继续利用劳务能人形成的影响力,发挥中介作用,传递信息,联系用工,带领更多剩余劳动力输出。
4、注重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对劳动力对外输出的同时,也要注重当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积极与当地用工单位联系,开展“订单培训”,根据用工单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不出家门,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第三篇:关于做大做强漳浦旅游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先导产业,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生活品位的大产业。我县处在海峡西岸旅游区核心位置,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融入海西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朝国际化、精品化、高端化方向迈进,把漳浦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县域旅游品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县旅游产业课题调研组在深入调查分析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县这个目标,从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整合旅游资源优势,实施旅游品牌带动,完善旅游配套建设,强化旅游宣传促销,理顺领导和经营体制,建设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漳浦旅游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2003年初启动了“三三九”旅游发展格局(即发挥滨海风光、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三大资源优势,完善星级酒店、旅游交通、导游服务三项配套,建设九大景区),2005年提出了建设“生态工贸港口旅游强县”的发展定位,将旅游产业的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以来,全县新建成国家4A级景区3个(全省3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省19个)。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被省政府列入“福建十大旅游品牌”,赵家堡荣获“福建最美的十个乡村”称号,我县被评选为“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园”、“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百大目的地”。2002年到漳浦旅游的游客总数为65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7000万元;2007年到漳浦旅游的游客总数为158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3.3亿元,旅游经济总量五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37.4%。
二、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旅游产业定位和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和乡镇领导把旅游产业当成“接待事业”,而不是作为“培植产业”来看待,发展旅游产业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
2、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较薄弱。县城没有旅游服务中心,没有星级酒店,难以把现有的5个国家级景区(火山、天福、石雕园、东南花都、赵家堡)串珠成链,整合成二日游线路,旅游业难以带动第三产业成规模发展。
3、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顺畅。旅游产业要素管理分散,难以协调,旅游项目建设(例如县城区两个星级酒店)存在扯皮问题。
4、生态环境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不到位。有的旅游资源山体被火烧后种经济林或被无证采矿所破坏,有的旅游资源被其他建设项目占用,小投资破坏了大项目,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做强工业的几点思考
推进新邵新型工业化的几点思考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以其增强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产业化,进而促进财政增收、就业增加、居民增收作用,而被置于首要位置。
从我县的现实情况看,作为曾经的“五小工业强县”,新邵有着雄厚的工业发展基础,拥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企业改制后,通过招商引资,盘活了闲置资产,并借此关停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纵向看,2011年我县工业增加值26.1亿元是2007年9.36亿元的2.79倍,年均增长22.8%;2011年全县工业入库税金2.62亿元是2007年1.04亿元的2.52倍,年均增长20.3%,成绩斐然;但横向比,我县较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在工业总量、产业结构、科技含量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抓好工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振兴老工业基地,便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要立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不遗余力抓项目。目前,我县工业发展暴露的最直接的问题是新上项目总量不够,尤其是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导致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
展”的观念,以项目保增长,以项目调结构,以项目促转型,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内引与外联并举,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激发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要狠抓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引进力度。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眼于招大招强,利用各种关系,接触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和大集团,争取引进国际国内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来新邵投资发展。今年元月,我们成功引进了国家高新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项目,为今年的项目引进工作开了个好头。目前,投资100亿的铜冶炼项目正在洽谈中。全年,我们要力争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1亿元以上项目2个。
二要狠抓工作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一是着重抓好资源型企业扩能。突出抓好新龙矿业尾砂坝建设,保障新龙矿业可持续发展;抓好云翔矿业的技改扩建,使云翔矿业的生产能力提高3倍以上;抓好辰州锑业的整体搬迁,新增氧化锑生产线,使公司生产精锑能力翻番,并生产精锑和黄金。二是突出抓好战略投资项目的调度。重点调度湾田煤业、强盛纺织、湖南金汉机械制造、心连心冷冻物流、阳光电化引资合作、兴肥公司节能减排、广惠电工年产1万吨光面绝缘板生产线等项目,确保按进度投产运行。
三要主动跟踪服务,加大项目协调力度。各级各部门要明确专门的班子负责,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
抓,一个项目一个干部具体抓,切实抓好项目报批、财税支持、土地供应、要素保障等全方位的服务,全程跟踪抓落实、争分夺秒抓推进,确保申报项目早审批、签约项目早落地、在建项目早投产、已建项目早达效。要通过项目建设,有效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新的积极增长点。要重点跟踪对接多肽健康产业园、九兴控股皮革工业园、奥托高科技产业园、瑞泰高温耐火材料等项目,并争取项目早日落户新邵。
(二)要立足全方位的“窗口示范”,不遗余力抓园区。工业园区是改变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遍地开花的零散局面,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抓好园区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我县“一基地五园区”的空间布局已经形成,我们要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五个乡镇工业园区”为配套,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外部环境等多方面优势,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围绕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催生出产值上30亿元的产业群。大坪开发区力争入园工业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年产值过亿元的规模企业新增1-2家。坪上工业园要促成湾田集团和瑞泰耐火材料公司在年内建成并投产,并极力引进投资5000万元企业2个以上。其它4个乡镇工业园区力争年内分别完
成园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引进项目1-2个,完成产值2000万元以上。
二要有明显的特色。当前,我们要找准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聚、集约经营格局。大坪经济开发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加快形成规模和带动效应;坪上工业园要立足耐火材料,走高新建材集聚之路;雀塘废旧粒子加工要进一步做精做强;龙溪铺工业园,要作响石材品牌;陈家坊工业园要加大服装行业集聚;寸石工业园要紧扣食品加工,进一步扩大影响。
三要有明显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硬件优势;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创新园区的管理体制,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打造园区软件优势。
(三)要立足全方位的协调发展,不遗余力抓创新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牢牢把握资源与环境、质量与数量协调发展的总思路,以“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既全力保障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稳定,又着力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成效,实现工业经济总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发挥大企业主力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统计显示,我县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偏低。湖南广信、仁海科技、新印机、三良泵业等大型骨干企业一定要咬定科技创新这座青山不放松,继续加大投入,主攻各自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广大中小微型企业也要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要积极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扩大我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
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教育培养的结合,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努力打造科技高地、建设要素盆地和人才洼地,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广信特高压纸板和绝缘件成型件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进入了湘西地区开发省规划产业项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给予企业较大的政策支持。
三要增强品牌观念。质量和品牌是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自主创新,必须与实施品牌创建、质量兴工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我县名牌产品数量,积极引导同产业企业向产品成套化、配套化方向发展,加速品牌扩张,实现同产业企业品牌等资源共享,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重点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2年,争取湖南广信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大成科技、仁海科技、三良泵业等3家企业成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四要增强工业“两型”发展意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要加大节能预警调控力度,努力遏制“两高一低”和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实施有保有压措施,重点调控高耗能企业用电;要加快推广新技术在有色、化工、建材等能耗较高的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发展企业内外资源循环的崭新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施煤气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加速金龙、广源、大源纸业、德信公司、云岩水泥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要围绕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完善季度考核制度,关闭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四)要立足全方位的保障服务,不遗余力抓落实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再好的战略也是空谈,再好的机遇也要错过。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大执行力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加大服务力度,牢固树立“服
务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意识,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深化服务举措。要建立健全统一思想、确定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督查考评、激励约束、责任追究、情况反馈等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继续把推新工作纳入到全县“两重点三主要”责任目标管理体系中,成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坚持县级领导跟踪项目责任制和乡镇工业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项目、跑资金、搞协调,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工业经济的发展;要继续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的帮扶制度,并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相应帮扶政策,积极组织开展“一对一”、“多帮一”支帮促活动,形成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继续推行督查讲评制度,对推新工作实行一季一督查、一季一讲评、一季一排队,将推新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要切实加大对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敲诈勒索、强买强卖、强装强卸、无理取闹、阻工闹事等影响企业生产的违法行为,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消除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以政务中心为平台,改进项目审批方式,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全程代办,着力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创造
让企业家和项目投资商安心、舒心、称心的工作、生活和施工环境。
三是加强人才培训。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加快培育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化运营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切实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力度,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加快打造一支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加紧造就一支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庞大技工人才队伍。对有突出贡献的经济功臣要从舆论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并继续实行重奖。
四是加强要素供给。要抢抓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机遇,积极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银企沟通联系机制,搭建银企信息沟通交流平台,积极向银行推介有效益、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大企业、大项目,吸引信贷超常规投入;要充分利用我县交通优势,不断完善园区、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要健全煤电油气运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调煤保电工作力度,科学调整电力供给,及时协调解决各种突出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第五篇:做大做强职工服务品牌
做大做强职工服务品牌
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是工会组织的最大优势。几年来,辽阳市白塔区总工会牢牢把握密切联系职工群众这一工会工作的生命线,找准工会坚持服务大局和服务职工群众有效结合的连接点,以服务职工“五项工程”创建为核心,创建全方位服务职工的新模式,让广大职工享受到工会组织实实在在的服务,让职工深切地感受到了工会组织是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
专业便捷的法律援助
区总工会一直把专业法律援助服务项目和关爱职工服务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已建立面向全体职工的法律援助服务平台。以办理咨询、协调及讼送援助案件和法律知识为主线,整合区域法律服务资源,为职工免费及时提供法律咨询、代写诉状等服务。4月16日,区总工会在鸿飞电器集团举行了服务基层推进“五个重点服务项目”启动仪式,向11名法律援助志愿者和12名社会化工作志愿者颁发了聘书。各基层工会主席和职工代表8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向各单位职工发放了《白塔区总工会法律援助和社会化工作职工服务手册》2000多册。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定向提供法律咨询,以及政策解读提供援助等形式,为全区广大职工提供更加便捷、专业、高效的服务,及时有效地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
工会温暖送到家
关爱职工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工会组织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把爱送到一线职工心里。区总工会多次走访慰问一线职工,向他们发放慰问品、慰问金。不少普通的一线工人深受感动,“我们没有为企业做出多大贡献,工会组织却这样关心我们,使我们受之有愧”。收到慰问品的一线工人还特地给工会组织写了感谢信,并表示将用实际行动回报工会对他们的关爱。
其次,把关爱送给农民工子女。区总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金秋助学”、走访慰问建筑工地农民工等活动。
此外,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加强职工的心理疏导,成立以12名有资质的社工师为主的关爱职工服务小组,为企业和职工提供政策咨询、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等服务。
文化服务构建和谐家园
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和社区职工书屋。目前,全区61个社区分别建立了职工书屋、书吧、书角;部分规模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工书屋。“职工书屋”在100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全面铺开,有50种近万册图书下发给10家非公规模企业和部分社区工会,区职工书屋藏书量达20多万册。以“职工书屋”为平台,广泛开展了读书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等活动,部分优秀作品汇编成册,有的在辽阳日报和《白塔工会》上予以刊登。
二是建立完善区、企业和社区文化体系建设,打造精神家园。在全区范围开展了以“文化凝聚力量,歌声唱出和谐”为主题的寻找白塔最美歌声活动,组织14场专题演出,参与职工达3000多人。爱民社区工会开展了“阳光家园”系列活动,开通了“心理咨询驿站、缘牵玫瑰家园、法律服务快车、书法绘画园地”等。公路社区建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制作了“便民卡”,无偿为困难职工提供电器维修、家政保洁等系列服务1400多次,省、市、区多次在此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
三是开展“我到社区当义工”,工会主席亮身份、做表率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了职工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对于构建幸福和谐的精神家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技能大赛提高职工素质
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活动,为职工提升素质搭建平台。制定下发了《“当好主力军、奋战‘十二五’,我为白塔经济发展做贡献”竞赛实施方案》,在全区30多个规模企业中开展了劳动竞赛、技能大赛,参赛职工达3000多人。
在打造“平安白塔”活动中,区总工会为提高全区保安队伍的职业技能,推进保安队伍职业化规范化建设,树立保安队伍的良好形象,打造我区一流的保安服务队伍,区总工会隆重举行了首届白塔区职工技能大赛暨保安技能比武大赛,来自全区11个代表队300多人参加比赛。陈阳等10名保安获技术能手,获个人第一名的陈阳荣获“辽阳五一奖章”。区总工会还先后举办了辽阳市技能比赛白塔赛区美发大赛、职工编织大赛、计算机攒机比赛,大赛冠军王德文被授予“辽阳五一奖章”。辽阳开关厂电装车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6个规模企业分别荣获省、市工人先锋号,在全区职工中掀起了比学习、比技能、比争先、比贡献的劳动热潮,有力促进了职工立足岗位强本领、献良策、创纪录、做贡献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各种竞赛和“创先争优”活动,有16个单位、20个班组、35名同志被评为“先进基层工会”、优秀班组和优秀工会工作者,充分展示了白塔职工的主力军风采。
多层次全覆盖的职工帮扶
近年来,白塔区总一方面将“送温暖”、“送清凉”、“金秋助学”“子女就业”、“农民工帮扶”、“困难劳模帮扶”等工会帮扶品牌做大做强,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寻求职工利益诉求的关键点、工作机制方法的创新点和拓展服务职能的切入点,让工会服务帮扶工作渗透到职工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建立和完善企业和社区职工服务站。61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职工服务站和“爱心超市”;20个规模企业建立了职工服务站和职工书屋。为6000名职工办理了企业在职职工VIP服务卡。有的基层工会成立了“爱心基金”,专款专用,专门帮助有困难的职工。同时,建立了困难职工家庭档案等。宏大集团工会创办了自己的“爱心超市”,制作价值60万元“爱心卡”1000张,每张面值600元,分发给1000户贫困家庭。
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也增强了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五项服务职工活动把工会组织与企业和广大职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提升了工会组织的知名度、影响力,同时为广大职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