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乡土资源成为农村孩子学科学的瑰1
让乡土资源成为农村孩子学科学的瑰宝
摘 要:农村小学教育条件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却潜藏着丰富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科学课程教学资源,如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学生多数生活于农村,学习的场所也在农村。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进行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农村,学校周围、学生家庭周围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农村的田野里、土地上、小河边等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校内
校外
教育资源
小学生
科学素养
我国在综合国力上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相对落后,而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决定性的作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告诉我们,小学生正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事物来理解科学现象,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所以,对小学生加强科技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科学教育资源来实现。就目前小学科学的教学而言,校内外科学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尤其是校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大,致使课外科学活动形式单一,且在活动目标的设定上功利性太强。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科学教学的传统作法”;“科学课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用自然知识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目前小学科学的教学而言,校内外科学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尤其是校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大,致使课外科学活动形式单一,且在活动目标的设定上功利性太强。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充分挖掘各种乡土资源,丰富科学的内涵
1、有效利用校外自然资源
我们必须要以大自然作为学习的对象,河流、工厂、农田、花草树木等,都是科学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相关科技活动的学习资源,在适当的时间到达适当的地点,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如学“我们身边的动植物”、“植物的生活”“蚯蚓找家”等单元时,要求学生在春游过程中注意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并记好科学观察日记。
我们这样的活动不是简单的游玩,不是劳动课,不是综合课的春游,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技活动。要探究的环境,教师一定
要事先调查过,选择良好适合学生观察的典型的环境去开展活动。
2、不断充实校外社会资源
首先,科学学习要以整个社会生活作为大背景,也就是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广阔的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做合一”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和某些科学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回归运用于社会生活,这是学生提高科学技能和学习科学概念的重要渠道。
二、利用乡土资源,开辟第二课堂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
选择实验的时候还应根据本地实际,选择与学校条件相符的内容进行教学,如选取豆芽的制作、食用菌的培养、果树嫁接技术等技术实验,这样,不仅能较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充分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1、师生在野外采集实验材料
丰富课堂
农村小学可用的教学材料不多,我们最好自己动手解决。活动课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活动课时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备用。植物可采集不同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各种植物类群;本地特有的或经济价值较高的可食用、药用、观赏、指示、油料等植物。
动物可采集各种无脊椎动物和鱼、蛙、龟等小型的并允许采集的脊椎动物。例如:在介绍“蕨类植物”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山野里采集贯众、海金沙、芒萁、蕨、卷柏、槐叶苹、肾蕨等。一方面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蕨的比较,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蕨类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及经济用途。介绍昆虫时,可以组织学生去捕捉蜻蜓、蝗虫、蜜蜂、蝴蝶、金龟子、天牛、螳螂等。
通过野外采集,可以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成了兴趣小组,丰富探究内容
兴趣小组活动可选内容较多,比如识别校园内的植物、给校园植物进行挂牌、制作叶脉书签及艺术拼图、制作植物种子贴画、果树的嫁接技术、昆虫标本的采集及制作、动物行为的探究等等。农村校园面积相对充足,开辟学生在校园中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让校园的各处“活”起来。还可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如:种植蔬菜、花卉等植物,养家禽、昆虫、小鱼等小动物。从实践探究活动中发现许多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这样的活动,既美化校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师生还会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亲合力,为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3、开展探究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以去爬山,去淌河„„看尽青山绿水,果实累累,感受着生态平衡;同时也感受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小河污染,鱼虾减少„„可作为探究性活动的选题非常丰富,农田、菜园就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从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生长,开花、传粉,生物防治,到果实成熟,可以说应有尽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等。如研究农作物种子如何发芽、如何生长;禽畜的出生及成长过程;调查本地的鸟类资源,这些鸟类的生活习性、人类对鸟类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调查本地水污染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理措施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依托各种活动 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各种资源,组织小观察、小采集、小种植、小饲养、小调查、小辩论等活动,开展科技讲座、考察活动、科普知识竞赛、小发明展评、科技兴趣小组,出科技专栏、办科技小报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科学教育效果。科技活动活动内容非常广泛。我校以兴趣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与科学教学相渗透,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
1、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在科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吸收一批热爱创造发明,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小发明俱乐部,小发明俱乐部进一步拓宽、延伸创造发明活动。教师介绍优秀发明作品,进行创造技法辅导,并指导学生对发明方案进行改进,及具体制作,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比赛。通过小发明俱乐部活动,达到了培养发明创造骨干力量,以点带面的作用。
2、开展科技种植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与科学探索的精神,我校开辟了“科技种植实验园”。同学们在实验园里种植并收获了大量的农作物、青菜等。
3、开展模型制作活动
制作航空、航天、航海、车辆模型不仅趣味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还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劳技劳动与科技活动。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当年就读宁波二中,曾积极参加航模活动,他认为“参加航模活动,回想起来对我以后的工程研究生涯是十分有益的”。
4、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为了满足学有余力,对常识探究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我校成立了科学探究兴趣小组,下设环保、生物、气象等小组,开展各种科学探究。
5、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考察活动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在考察活动中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探究,把探究得到的事物现象的特点、规律、原因写下来,就成了考察报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开展了身边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调查(考察)活动:如乡土资源、土壤成份、植被、人口、环境等系列调查(考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各自(或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考察)方案,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把探究得到的事物或现象的特点、规律、原因写成调查报告。
总之,科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敏锐的视觉、开放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智能的开发、品德的培养提供理想的精神食粮。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科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 黎忠明.发挥农村资源优势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3] 邹积鹏.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4] 解正平.当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思考 《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韦钰:“关于对法国“动手做”小学、幼儿园科学教育项目的考察报告”。
3、湖北教育报刊社的《科学课》。
4、《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
科学是一门跨度大、容量广、操作性强的学科,随着新教学理念的更
新,这一领域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给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课题,这就是怎样将乡土资源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合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更深的科学体验。本人因为弘扬并应用乡土资源文化能使学生在科学方面提高审美体验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长期以来结合实际教学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第二篇:如何让农村孩子学好英语
如何让农村孩子学好英语
在乡村中学的孩子、见识狭窄、生活环境偏僻。在家忙碌农活和家务,无任何学习英语的条件和环境、学生中占7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即使父母在家的也是英语文盲,农村中学的教师面对的孩子是既要担当家长角色又要担当教师责任。但在这双从责任之下也能让穷山沟里飞出金凤凰。浅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起点和良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拥有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爱生如字,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时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绪变化。抓住学生的散光点多表扬、多给机会展示。还要与学生树立有难同档,有福同享的思想观念。就是当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困难时,教师要历尽全力的帮助和关心。例如、笔者在10年以前当班主任,遇一特差学生生病、就立刻把他送往医院,治愈好后为他付了70多远的医药费,第二周同学就带医药费还给,可没有要他的,结果到期末考试英语考得了80多分。从此就知道爱在学生中的力量是无比的大。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起点、教师要热心,细心、耐心的教育学生,多鼓励和表扬少批评且要以火热的心爱每个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批评和表扬的目的都是出于爱护和关心。当然在平时的严格要求更是爱的核心,因此、教师对学生要热爱而不骄纵、尊重而不迁就、信任而不放任、严格不是强迫命令、粗暴、而是教育性、说服性、指导性的和谐统一。唯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会开心地搞学习。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的感受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固定死板的教学方法会压抑和淡化学习兴趣。反之,活跃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促使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在教学中,教师可用口诀、音乐、游戏、创设情景等活跃课堂气氛,不能用传统的填压式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口诀是相对适用的,简单易记,不花太多时间。比如记“a”“an”的用法,则可用以下口诀:名字是“秃子”,常要带“帽子”,可数名词单,需用“a”或“an”,辅音前用''a'',元音前用“an”。如“how/what about”“some”的句型用法口诀是:what about “——?”“好不好”,名、代、动名后面跑,问句诚心邀请,some改成any 则不妙。当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字母教学可用游戏与音乐,打电话和就餐可用创设情景教学,身体部位教学可用音乐。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音乐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感受英语之美,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并由被动接受转为开动脑筋,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创新思维;情景教学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更容易记得单词和句型的具体用法。
二、重抓词汇教学
有了兴趣也要把兴趣用在刀刃上,学英语如果词汇不广或者完全记不得单词那就等于练武不练功,最后只是一场空。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先决条件,学生感到学单词枯燥无味,学后易遗忘,不会学以致用,回到家中不会的单词又无请教之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将学生词汇基础打牢,教学单词时灵活多变。
<一>音、形、义、性相结合来教授词汇
语音是语言的基础,在初一的学生学完字母后,教学词汇一定不能单一的带读,让学生死记硬背,一定要让学生按读音规律记单词,掌握发音规律。主要记住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如“a”在开音节中发[ei ],在闭音节中发[ae];字母“ee”组合发长音[i:],bee发[bi:],教学fill这个单词时,学生根据读音规则,知道字母i发[i]音,学生很快就会读出这个单词的音。为了发音更准确,且避免与相近发音的单词feel混淆,同时复习feel这个单词的发音并区别词义。当然对初一学生刚起步学英语,这是一个难题,教师每天都必须带着学生
拼读,日复一日,也就让他们成功的掌握拼读规则了,这就会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学英语。然后教学单词时用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谐音法、联想法、构词法等等,比如在教tomato这个单词时,就对学生说“你偷没偷地里的西红柿”,学生便会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这个单词,在让学生根据拼读规则记住单词;在教学classroom这个单词时,就联想到student、desk、book等等。构词法有词的合成、转化和派生。如blackboard由black和board合成;water“水”又可译为“浇水”,而这种词的转化在初中词汇中却不多,在词的派生法中,如由happy加前缀unhappy,care+ful=careful是加后缀的一个词。
在实际教学中,众多学生反应单词难以学以致用,笔者听了很多课也发现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单词词性的具体化应用讲解,教师提及到单词的词性,但在造句时并没用运用单词词性在句中的功能来指导学生造句,还把责任推及到语文教师头上,那何不能又担当语文教师的责任讲解,这就两全其美了,而众多教师就是失败在此问题上,导致学生学不好英语。
笔者在多年教学经验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学生从初一年级起就不能在词性的帮助下造句,就一定不能将英语学好。教师只讲语法不讲词法,就如只给饭吃不给饭做的方法,只教学生学而不教学生怎样去学,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学了名词却不知道在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的用法,学了动词却不知道在句中作什么成分。在乡村中学,到了初三当老师问动词在句中作什么成分,两百多人中就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回答主语成分,可见,教师在讲解单词的时候就不该忘记解释该词性,要结合词性来解读其用法,只有这样从一开始就培养单词的应用意识,学英语就顺理成章了。
三、学好语法
学好语法在初中阶段首先学好句法的种类类型,不然就会给学生带来学英语的迷惑,英语句子的种类与类型按句子的结构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学生在初一年级一定要学好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1)主语+系动词+表语,同时注意系动词get,become,look,smell,feel等的用法(如:He is a student);(2)主语+谓语(如:He is singing);(3)主语+谓语+宾语(如:he like English);(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Mrs Zhou teaches us English);(5)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如:We keep our classroom clean and tidy everyday)。当学好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它们都是简单句的升华。其次,英语句子按交际用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用来陈述事实或看法的句子叫陈述句,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疑问句是用以提出问题的句子,包括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等,其中用yes或no回答的问句叫一般疑问句,有“be+主语+其他?”和“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谓语+其他?”这两种类型,特殊疑问句由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构成,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what、who、which、whose、whom、how等)。选择疑问句是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要求对方选择一种情况回答的问句,有“一般疑问句+or+被选择的部分+其他?”和“特殊疑问句+A or B?”两种形式。反意疑问句是附在陈述句之后,对陈述句所说的事实或观点提出疑问,在对反意疑问进行回答时遵循“前肯定后否定,前否定后肯定”这一口诀,即当陈述部分肯定,疑问部分则否定,陈述部分否定,疑问部分则肯定,但同时需要注意句中never、seldom、hardly、few、little、nobody、nothing等否定意义词的出现,附加疑问句部分要用肯定形式。再次学好英语中名词、代词、冠词、数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的用法,在教学此语法中可采用一些口诀的教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在教学名词的单复数中可记口诀“国人单数变复数,中日不变英法变,其余后面加s,牙齿和脚变两个,小孩后面加三个”。即Chinese Japanese单复数一样,其余国家的复数形式就是在后面加s,foot的复数形式是feet,tooth的复数形式是teeth,child的复数形式是children。在教学形容词的比较级时,可用小诗“good、better、best、never let it rest,and better is best”。在教学enough的特殊用法时,就说“enough遇见形副词,一律跑在形副后”。这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然而笔者认为在教学语法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教学原则:(1)必教不唯教原则。语法教学要 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解和交际能力服务,过度的语法教学会压抑学生正常的语言领悟、敏锐的语境观察和分析,因此,不能一味强调语法教学和完全排斥语法教学;(2)简明扼要原则。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有必要降低其难度,同时把复杂的语法内容简单化;(3)易学渐进原则。对于
一些复杂、难懂的语法规则,不要急于求成,要给他们时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日积月累,通过相关知识量的积累达到目标知识的质的内化,从而使学习由难到易;(4)回归语境原则。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语境教学法;(5)学以致用原则。语法教学时为了学以致用。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教学实践中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寻找有效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语法学习与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并自然渗透其中;(6)渗透跨文化意识原则。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渗透,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并尊重这些跨文化现象,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语法不是万能的,要从语言交际的实际来把握这些跨文化因素的实际功能和文化内涵,而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总之,搞好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把握语法教学的实质,把语法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耐心指导,这样才能有效授予学生有用的知识。
作为一个乡村教师,在学校既承担老师又承担家长的责任,而乡村学校中的学生无英语基础,老师们更加需要尽心尽力。从多年教学经验值,读者觉得作为一个乡村教师应该重视没一个环节的教学,从单词的读、写、用法,再到语法的学习,怎样学以致用,都需要有计划,有责任的教学。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悦乐镇第一中学王朝琴
第三篇: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范文模版)
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
重庆市开县大德镇大慈中心小学彭睿懿
摘要:在农村学校,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开口大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在此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口语交际;训练;策略
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如何才能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该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语言来自生活,生活又离不开语言,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力,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自然会加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活动创设情境。
二、话题设计,独具匠心
要上好口语交际课,教师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让他们有话要说,乐意说,因此在话题的设计与挖掘方面得多花点心思,多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从日常生活中摄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口语交际话题的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世界,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才会乐于参与。
如“母亲节”到了,可以要求每位同学陪母亲说说话,聊聊天,打开话匣子,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母亲的理解和爱都“倒”出来,从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其他如“教师节”、“老人节”、“国庆节”等节日都可以设计出类似的话题,既不刻意做作,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发布小小新闻,介绍一位亲人,当当节目小主持人。提个小小建议,诸如此类话题都可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中选取,以满足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的需要。也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选择话题,因为这些内容往往为大家所关注,街头巷尾议论较多,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符合其生活实际与发展需要,更能增强其口语交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训练方式,多种多样
口语交际训练即可和读写训练相结合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在课外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进行。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形式,缺乏新意,就不能让学生“说”兴大发。
同样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教师可以采用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复述方式;或变换角度,或变换文体,或变换结构。这样做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样是课堂上的互问互答,既可以采用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一问多答或抢答的方式。这样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能促进质疑问难能力的提高,还能锻炼学
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同样是同学之间的辩论,既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开放”的方式。开放的方式就是除了“主席,计时员”以外,在场的人都可以参与辩论,你辨我驳,多方受益。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不断探究,在平常的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堂一定能彰显出他的勃勃生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灿烂明天一定会如期到来。
第四篇:如何让乡土音乐
让乡土音乐“道情”进入音乐课堂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课程标准》在课时内容和数量上保证:“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左右留给地方教材及校本教材。应该说,乡土音乐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向,让我们的学生对家乡的音乐文化有所了解,让他们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传承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学习中提高音乐素质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如何利用开发乡土音乐资源,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问 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身边的乡土音乐文化,把它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尝试的。
[关键词]课程资源 乡土音乐 道情音乐课堂教学
2008年6月13日县博物馆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本次展览是三门乡土文化、民间艺术的一次大汇展,展品包括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民俗用具、文献等内容,是我县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是一次对历史的尊敬与仰望,对民间艺术的讴歌和礼赞,从中我尽情领略到历史长河的美丽和民间艺术的不朽。面对这些宝贵的遗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遗产继续传承下去。由于大部分的民间艺术在现今流传渐少甚至濒临灭绝,所以很难找到一定的音乐素材,唯独“道情”在民间至今流传甚广,因此将 “道情”引进音乐课堂具
有一定的意义。
一、道情——民间曲艺的一种,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当时道教广为流传,传教道士云游天下,到全国各地传道时皆唱道情,道情之影响和活动范围达到顶峰。明清时期起流行于三门湾一带,《三门道情》的曲调与表演形式与宁海、临海相似,以一人或多人演唱、表演一个完整故事。三门海游、浬浦、小雄等地曾有以此为生者数十人,解放初期活动仍很频繁。以后逐渐衰落,演唱者寥寥无几。但仍有小型节目参加各类文艺晚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三门县创作《道情新歌》参加浙江省文艺汇演。近年来农村俱乐部经常创作节目参加文艺演出,2004年三门县创作的道情节目《傻子老叶》在浙江省老人文艺汇演中获奖。表演者左臂持竹制道情筒及竹片,右手有节奏地击打竹筒。有说表有演唱,旧时以演唱长篇故事为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增加伴奏的乐队5—8人。有时乐队演奏员作帮腔,使表演更丰富。随着社会前进,生活节奏的加快,长篇故事已无人演唱,道情改革较大,演唱片段或小故事为主,表演人数增加少则几人,多则十多人,并吸收了歌舞因素,使节目类似于道情表演唱。
一、二人演唱的形式仍然存在,但已不多了。
二、道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涵,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门道情,在三门县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凝聚着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散发着民族文化迷人的芳香。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我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本土民族
音乐:道情,让学生了解当地本土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当前,一些学生受西方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不尊重父母、不尊重老师,我行我素,同学间相互妒忌、排斥、打欧。更有甚之,把所做的坏事拍摄下来,投放于互联网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学校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迫使他们改正,这只是单方面的教育,如在音乐教学中用民族音乐的魅力来引导、感化学生,效果会更好,教育内容也会更丰富多彩。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引入道情,如《道情新歌》《傻子老叶》通过欣赏、演唱等形式,了解本土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学习先人坚强不屈、誓死保家园、全力建家乡的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不良思想的倾向,端正了思想行为。今年,我国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雪灾、四川发生8级大地震,我们的四川同胞在一瞬间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众多的同胞被压在倒塌的废墟里奄奄一息、等待援救„„重大的灾情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在音乐课堂上,我及时以优秀的本土民族音乐为教材,充分利用音乐情景交融的感染性,以及音乐那特有的撼人心肺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强烈的视听效果,加上老师动情的语言,同学们深深地被感染、被打动。同学们尽自己的能力,纷纷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捐上自己全部的零用钱,捐上自己的衣物;有的踊跃参加筹款义演晚会,积极为筹款义演出谋划策,刻苦排练、演出;有些同学自发走上街头,到处募捐„„此时此刻,再也没有人自私自利,而是互助互爱,时刻牵挂着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祖国妈妈。利用民族音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成功的,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在民族音乐中感受到祖国的温謦,了解祖国的历史,体验中华民族的精神。使学生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会忘记继承祖国的优良传统,懂得应该如何做人。
三、编创道情新歌渗透于音乐教学中,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当地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是具体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本地民间音乐充实音乐教材,可以使青少年了解民族音乐传统,以更好地继承、发扬传统,走向未来。
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各地民间音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相应的乡土教材也大量缺乏,乡土音乐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挖掘、整理、创作本地音乐,汇编乡土教材,并渗透于音乐教学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民间曲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通俗谐趣、朗朗上口之中,又富于哲理、高雅精致。在七十年代前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而现代青少年已很少机会接触到这些民间艺术,取而代之的是港台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校园,如果不对本地民歌进行挖掘、研究、整理、创作,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逐渐失传。面对严峻的形势,作为当地音乐教师,是有责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于是,我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深入民间,采访六、七十年代活跃的民间艺人,他们唱“原汁原味”的民歌,并拜他们为师,既学会演唱多种道情,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渗透民族音乐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编成乡土教材。在音乐教学中穿插道情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本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生学唱《道情新歌》
等,并让学生自创自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言演唱,感受歌曲的地方特色,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让学生直接感受和深刻体验本地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领略家乡文化的灿烂,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乡土,热爱乡土。每当市里有剧团演出,我就发动、鼓励学生去观看,使乡土音乐教材立体化。经过不懈的努力,通俗生动、幽默谐趣的开平民歌逐渐得到学生的喜爱,大部分学生学会演唱道情,他们觉得用自己的语言唱歌,新奇、亲切、舒服。我还与学生一同学习、研究创作民歌,创编一些本地民歌表演节目,在一些晚会上表演,尽最大努力推广、宣扬本土民族音乐文化。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乡土音乐的教学,让乡土民族音乐走进音乐课堂与校园,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音乐氛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渗透乡土民族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日积月累,民族音乐就能在学生心中扎根、开花。走进乡土民族音乐,弘扬民族精神,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愿广大音乐工作者一起努力,让乡土民族音乐的美妙旋律萦绕在课堂上,回荡在校园里,流淌在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音乐》周青青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中国民歌欣赏》冯不龄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
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乡土资源既深且厚,有时候甚至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乡土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经验等。
一、乡土文化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优化教育环境来看,乡土文化的教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人是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文化渗透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们的各种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地方文化教育正是要体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那些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优秀地方文化,来感染教育学生,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乡土文化的教育优势
乡土文化的教育优势突出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区域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教育主题的多样性上。乡土文化的巨大教育能量首先来自于地方文化的区域的地方性,它与教师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是其它教育资源所不曾具有的;乡土文化范围宽泛,广州地区的乡土文化教育也不应该仅局限于某些司空见惯的领域。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当前所存在的各类有教育意义的事物等;乡土文化蕴含的教育主题具有多元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这对师生人格的全面提升,陶冶他们的情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可行做法
开发乡土资源的学习,除了开设乡土历史、乡土地理课外,还针对乡土资源的广泛性让学生找出乡土资源中有争议、有疑点、有误差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事例、史实进行推理论证,提高学习乡土资源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活动。在校正误说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受到了良好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和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这种观点里面能够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许多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社会中的植物园、博物馆、社区实践等等资源,把其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五彩斑斓的课程资源内容都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中。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且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那么就能开发出具有地域性的校本课程。比如西关地区的传统商业文化,越秀地区的书院文化,原芳村区的《水秀花香》地方课程都应充分依托于学校周边的独特环境。其中《水秀花香》涉及了芳村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旅游、文化、特产等内容。这个课程的开发就是运用了当地的地理资源——鲜花种植营销以及其悠久历史下产生的独特文化,特点非常鲜明。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像广东地区境内就有广府文化、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这种人文地理资源是可以作为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材的,而这种本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从而可以使地方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四、乡土教学资源实施使用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是乡土教学资源使用的主体,在教材的使用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乡土教学资源的使用与实施是十分困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乡土教学资源。
2、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乡土教学资源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3、量力而行原则:学校在确立乡土教学资源使用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教材资源,努力使乡土教学资源实用、可行。
4、个性化原则:从实际出发,挖掘、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并以此打造学校特色。
五、乡土资源实施使用的策略
乡土教学资源在使用与实施中,要从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处理好三件事:一是营造健康的课堂文化和活动文化,让学生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人的智慧、创造和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让教学过程不但成为质疑互动的过程,而且成为彼此真诚欣赏的过程。二是课堂教学要从外在形式的动转变为内在思维的动,由部分学生的动转变为全体学生的动,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单向的动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生成性的动。三是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不仅是“教”者、还是“学”者、“思”者,更是整体活动过程中灵活的操作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学生不仅是“听”者、“学”者,还应该是“问”者、“思”者、“论”者,有时还甚至可以充当“教”者。创建高质量的学习情境,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增值性等多个方面,创造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动态的生成型的乡土教学资源教学。
1、在活动学习中渗透活用意识
(1)典型的乡土教学资源内容,要开挖深透
如《家乡的名胜古迹》、《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气候》、《家乡的地形》、《家乡的民俗》等类型的活动主题,都含有典型的乡土知识教学内容。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知识、历史文化知识、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知识等等,都是极好的乡土教育素材。在实际教学中,要力求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亲历实践,善于质疑,细心求证,把资源用足用活。切勿想当然,对以为熟知的东西不经质疑和实践就匆忙下结论。例如研究《西关大屋》,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了解其结构征,还应考问西关大屋的历史与现状如何,是否有三件套门的就是西关大屋,住在西关传统民居中的居民如何看待这种建筑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切了解乡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的爱乡情结成为自觉行为。
(2)与乡土资源有显性关联的内容,要引伸、扩充 某些学科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一定比例的乡土教育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要把与乡土资源有关的内容作必要的引伸、扩充,使之与培养乡土意识有机联系起来。
(3)与乡土资源有隐性关联的内容,要挖掘、沟通、联想 有些资源材料表面上看似乎与乡土教育无紧密联系,但认真钻研和挖掘能发现与乡土知识确有联系之处。我们通过联想、沟通,就能有机渗透乡土教育,更能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如《家乡的历史》,可能开始的时候许多学生感到就是书上记录的历史而已,离现实的生活非常遥远,跟家乡更是没有任何的联系,但如果结合广州地区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迹就能起很好的效果,光是一个历代羊城八景的变迁就能传递出家乡自然、经济、文化等许多不同侧面的信息。
2、在观察活动中体现使用动机 观察是常识教学重要的手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与常识教学内容相联系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乡土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不知不觉受到乡土知识的教育熏陶。我们可以通过对许多精选的图片,精美挂图的观察,借助电教多媒体制作成课件,使本来抽象的、枯燥的、不为人察觉的乡土知识与现象直观地、具体地、形象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到生动的乡土知识教育。
3、在实践活动中拓展使用空间 开展实践活动是更集中、更高层次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的教育形式。如果说课堂教学像沿河道流淌的水流的话,那么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则是激溅的浪花,能更强烈地迸发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展示个性特长,锻炼社会能力。因而乡土教学资源实践活动,是促使学生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乡土意识,培养良好的探究行为,就必须把课堂搬到现实的环境中。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
(1)乡土资源与社区活动相结合。
积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上社会,走进社区,将学生的乡土教育与社会大环境、自然大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区环境的实际接触中增强对本乡本土资源的点滴积累。如寻访广州百年古树、听爷爷奶奶将那过去的事情等等。
(2)乡土资源与系列主题教育相结合。
我们在乡土资源思想指导下,将与环境有关的节日、时节以及学生接触自然环境、社区环境的活动,按某一主题、一定序列、一定层次开展组织具有较为固定的、有本校特色的系列性主题活动。
(3)乡土资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结合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发现和捕捉可供教育的资源素材,那么学生的一日生活各环节都可成为开展乡土资源教育的时机,使乡土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4)乡土资源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开展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力保证。要动员家长做乡土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在学校定期举行的家长学校培训班和家长会上,积极宣传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提供活动的支持并在家庭教育当中,适时适量地渗透乡土教育,理想教育,爱国爱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