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偏远山村的发展探索
偏远山村的发展探索
绍兴市城管执法局驻村指导员骆张春
回山镇是绍兴地区最南,离市区最偏远的台地山镇,平均海拔高度约四百米,属浙东高山区,日夜温差较大。地理位处天台(台州)、磐安(金华)、新昌(绍兴)三县(地区)交界处,离新昌县城约一百二十里,从新昌西站乘车约需一个半小时。回山镇回山村原是一个隋朝王爷避难时隐居的地方,村里多为杨、陈、梁姓,现有二千多人口的山区大村,新老党员共有七十五人;分二个大自然村和十多个小自然村组成。今年六月我担任驻该村的第二任驻村指导员。
一、驻村时村级经济的现状
回山村共有茶林597亩,田697亩,地292亩,人均茶林不到3分,田不到3分5厘,旱地不到1分5厘,并不多于平原地区。村两委会的主要干部年补贴定为二千四百元,一般村干部年补贴为一千元,上一届村两委干部(三年)的补贴至今还未贷现。村主要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八十年代的几间老厂房租金,(由于租金及低,一年不到二万),有时还得靠卖村级家产补救,如早几年前原村里和工商合办的市场就是这样卖掉的。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种植茶叶和回山茭白,2004年村民人均收为五千元左右。
今年村级两委会顺利换届后,新两委班子的团结,给了村民信任。
可村里工作没有资金是不行的,村里开各种会要是没有误工费是很难召集到人的,现在的村民都各自在忙着,不愿放下手中的活来开会; 村里办公、外出学习都要钱。钱!钱!钱!难到了多少山村干部,费尽了多少官员的心啊。钱从何处生呢?今年村里换届后,对过去三年村里的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一致认为不能依靠卖点家产来过日子,必须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来维持村里正常工作,要充分依托集镇所在地的优势,挖掘能量来富村。我和村两委会干部一起出谋划策制定并出台了村级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附《回山村三年村级规划》)
这个规划在村代会上进行了认真答辩,并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支持和肯定。如何解决运作资金呢?经村代会表决通过公开向村民拍卖闲置的老加工厂厂房和老幼儿园(地势较好)作为起动资金。通过公开拍卖,一是为村里发展争取到了三十余万元资金;二是解决了部份村民的宅基地;三是避免了村干部的弄权和暗相操作。在拍卖后我走访了部份村民,村民对这种公开拍卖非常赞成,都认为很公平很公开的。真正得到了三赢——村里高兴,村民高兴,政府放心。也许有人会问贫穷的村民咋办呢?村里就是要用这里一部份资金来平整新的宅基地,来解决更多村民的住房改善。目前几项工程正在施工:开山填坳硬是从荒山洼地中整出一块上万平方米的平地来,这在山区是很难见到的大平地,这可以解决更多村民的住房改善。农民公园的建设也同时展开,周边过去杂七杂八的茅厕已拆除,一个公共厕所正在建设之中,公园的建设方案已设计完成,并进入了招投标程序。大会堂的修缮工作已全面启动。村干部对各工程的建设认真负责,做到天天有人在现场监工,我也参与各项工程的指导和监督。村民对村里建设的,是看在眼里喜在脸上,都翘起了大姆指,都说有二十多年没有搞这样 的建设了,以后村里的容貌将有了彻底的改善。
二、对村级集体及地区经济的发展思路的思考
1、在硬件上,尽快开通上三高速新昌城南道口减少交通成本 大回山交通很不方便,地处此地的人民在运输和进出中成本较高,车辆走高速到新昌几乎无人走,原因主要是路并没有近多少,而高速路费并没少。从新昌县城中心出发到新昌道口约也有五公里以上,从新昌道口上高速到双彩道口二十五公里轿车的路费是二十元,加上去回山的路大约五十公里不到;而从县城中心出发走西线也才六十公里,走城南线(此路较险,据好事者计算大小弯约三百个以上)大约五十公里。如果开通城南道口,则可以减去迂回县城的路程约十公里,单程轿车约可以少化十元钱以上的路费和油费,这样交通成本从硬件的改造中减少了。
2、在政策上,对边远山区劳动力要实施集镇化就地转移和向大城市转移:
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已经很自然了,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去城市发展;而在这些远离城市的山镇,企业几乎为零,村民以田地为主,在闲时做个帮工;由于路远不便——交通成本高,在招商引资办解决劳动力转移的方面很难展开。去年下山村因地质原因全村迁移到回山集镇上,居住环境是改好了,可田地却远了,村里一部份人已外出打工,一部份人还忙于田地,还有不少的人是半农半闲。那这部份半农半闲的劳动力如果转移好呢?要从实质上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思路是引入适合山区的、环保型的、劳动力较密集的中小型企业,并在税收上 能适当优惠照顾。(注:引入的企业最好是设在集镇式的大村里,这对今后的小村迁移到大村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才能更有效、更多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才能使更多的土地得到流转(农民间转包),不再都守着这不到8分的田地来过日子,才能让更多的农民增收。
3、在资源上,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增加农民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在绍兴平原地区的村主要收入大多是依靠村级物业的出租,或地或厂房的,交通方便是有企业来租用的。可在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高山山村呢?能依靠村级物业吗?从现状来看出租的收益只少多于维修的钱,没企业租啊!所以上述招引企业进高山区也是能增加村级经济的路。曹锦清撰写的《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谈到了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农民“无力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的途径形成共同利益,缺乏共同利益的意识,也就不可能通过平等协商的途径建立共同的合作组织,并通过有约束力的章程与领导来解决自己的共同事务”。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思路是政府要引导好成立真正的、系统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倚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高山特色农业,形成一种品牌(注册商标)。在回山(包括双彩乡和长征乡)由于其独特的土质(红土)和气候环境,农产品有其特色口味,目前“回山茭白”和“回山西瓜”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品牌,产品在江浙一带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高山芋艿”“高山茄子”等等还未形成规模。农产品在销路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价格偏差太大,来收购“回山茭白”的车多价就高点,车少就低了,一般价 在九角五分一斤到二元一角一斤之间浮动。成立系统型合作社(类似与订单农业),就是以各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基层网点(子公司),引导农户种植农产品和及时汇总农产品信息报镇一级(总公司)为总对外销售窗口,统筹安排车辆装货和销售,并在相关城市(主要在温州、台州、宁波、绍兴)设立销售网点来保障农产品的价格。在走访中了解到各类农产品每亩年产值:茭白约为三千元,茶叶约一万元左右,茄子约在一万二千左右,芋艿约在五千元左右,茭白目前是单季,投入工时少,施肥少等优点;但是要依靠天的,要是受到大旱可能会分文未取。茶叶的主要品牌是大佛龙井,清明后是他们的采摘忙季,产值较高,但不易过多种植,多种可能会采摘不及而荒废。“高山芋艿”“高山茄子”在温州和台州受到好评,种植其他的蔬菜产值也较高的。在我走访的几家蔬菜种植户中,都希望能成立这样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形成具有高山特色的蔬菜种植基地,这是他们所盼望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搞农村经济合作社,光一个村的力量的不够的,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每天有整车整车的高山蔬菜运到城市里去,才能降低成本。各合作社在为农户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服务中可以收取一定比率的信息劳务费,村级经济可以从中增加不少收入。其三,村集体的山林(有五百亩以上)要对外宣传,引进有意向的企业来承包,也是村级增收的好途径。
三、今后山村将碰到的新科题:
1、农村劳动力年龄老化问题。随着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村里的年青人越来越少,可能十年后山村将提前进入老龄化,按现行的种 植品种将有可能荒掉一部份土地;这是很需要关注的。因此在进入老龄化前,要引导好农户更种其他高效省力类的农作物如果树,在高处易种植香榧、山核桃、板栗,在平旱地易种植回山的黄桃,在离溪水较近的地方可种植杨梅等。
2、村级资金短缺问题:村里需要投入资金的地方实在有很多,如厕所的改造、道路的硬化、老祠堂的修缮、村庄的改造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光依靠现在的能力路还要走很远。作为有着二百多年历史又是新昌革命历史里程碑的老祠堂,静静地睡在山坡上,顺风雨吹打,随居民修改。
3、山村基层建设问题:由于山村村级经济很贫穷,村干部的年补贴少得可怜,村务工作不可能象平原地区一样开展;村里没事,办公室就没人,有事了才召集一下,形似一种临时机构。要改变现状,必须推进年薪制。
4、住房功能改进问题:随着一部份村民的富起,和搞运输付业的人员参加,山村的车辆也多了起来。到了晚上原本很小的村路成了他的停车位,村路显得更小了。今后买车的人还会增加,停车难也将成为山村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应该提前抓起来了,在建房审批前可推荐适合山区地势的阶梯状住房、在半地下建可用作停放车辆或适合农户堆放杂物的库房。附件:
回山村三年村级规划
1、场畈建设今年完成土地整理工作,各规划内道路建设,明年主要路宽8米硬化。(10万)
2、扑钟山征用、放家湾挖方工程及白术市场后道路建设今年开工。(15万)3、4、5、6、7、8、9、10、11、12、13、大会堂修理10月前动工。(15万)
在大会堂前建一个农民广场。(投入10万分三年完成)老加工厂至排仙岭道路硬化。(10万)排仙岭踏级施工。(3万)
金龙街至白术市场道路硬化。(争取今年完成,投入8万)前山湾庙后山宅基地统筹安排。西山岭通横路建设。(5万)食品站移位。
公厕建设(三年内建五个公厕约15万)。争取在明后年回购菜市场(50万)。
争取资金修理老祠堂(浙东游击第二纵队司令部及第一届中共新昌县委和人民政府成立所在地)。(10 万以上)
第二篇:坪山村产业发展思路
镇坪山村产业发展思路
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如何立足坪山村基础资源。挖掘其发展潜力,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奋斗优化坪山村资源配置,逐步走向产业化,使其成为具有较好适应市场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坪山村基本情况现状与问题
我村位于镇东南端,与 乡和 乡接壤,距离政府所在地八公里,杭瑞高速经过我村。我村共有8个村民组,331户、1073人,享受低保户22户41人,精准扶贫户2户3人,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完成率达百分之九十八,在家劳动力324人,外出务工人327人,有正式党员12人,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上,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完善了全村村民组的硬化公路,今年正在修建一个200吨水池,正在安装水管,各家各户都修建了一个蓄水池,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产业富镇”战略,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两条主线不放松,确定了“短抓养殖、长抓树果、家家发展劳务”的产业发展重点,使我村产业基本达到了有基地、有特色、有重点、有项目的要求,步入了长短结合,发展和管护并重的良性轨道。虽然全村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农业基础差,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这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农村产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就我村而言,发展产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二是农村产业发展无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做支撑;三是缺乏资金、技术及专门人才;四是产业项目没有政府保护价规定,农民发展产业存在着怕风险性、主动性不高。
二、原因分析
目前,我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自然经济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发展产业思路还不够明晰。就坪山村而言,全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发展仅停留在个人自然经济中,缺乏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思路和有力措施。
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因资金有限,作为基层政府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民生工程,无力挤出更多资金扶持产业建设。
三是现行机制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产业发展涉及到资金、土地、信息、技术、市场等因素。作为现行的扶持政策还不健全、完善,尤其是信息、市场、技术等服务体系还比较滞后,对壮大产业规模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农村基层,技术人才仅为政府农技员,人员少,力量单薄,大部分技术人才集中城市,对于一些特色产业,技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三、应对措施
发展农村产业化,对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理清思路,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项目。项目是发展农村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搞好项目建设,能够有效的培植产业,加快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要科学谋划项目。紧紧抓住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市场走势,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找准产业项目,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培植一个农村支柱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要积极争取项目。筛选、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村产业重点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可研、包装、申报和推介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三是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坪山村已经成立合作社一个,涉及种养业领域。今后,每兴起一个产业,就发展一个专业合作社。这样做既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提高了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了一些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是加大农业推广力度,掌握农业科技含量。利用农村农民讲习所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致富项目,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产业发展大户、示范户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五是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用市场推动产业建设。要强化市场意识。树立能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培育名牌、打造名牌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就建设什么产业,什么产业能使农民增收就发展什么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村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村支柱产业。
四、发展方向
充分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掌握熟悉党的政策和方针,时刻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来要求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将从以下方面抓起。
一、改变思想作风。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进步,作风廉洁的村委队伍。时刻铭记“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史命;
二、改变村干部的思想观念。要时刻以身作则,忠诚于党的最高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时刻提醒自己铭记“群众不富,寝室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责任。
三、增强产业发展。增强村民的发展意识,努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积极向政府部门要取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举全村之力进行推广和发展。今年我村已经从镇政府得到了西瓜种植300亩项目。我村今年还打算从地瓜、芦笋、樱桃、梨树等多方面进行考查调研,争取找出最适合本村项目进行发展,让全村人民经济收入更上一个台阶。
第三篇:关于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02
关于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苍溪县龙洞乡中心小学校
一、偏远山村的确定标准及分布情况(区位、交通等角度)
苍溪县龙洞乡位于县城东北角,距县城一百千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苍溪县内最边远的乡镇之一。
二、偏远山村的户籍和常住人口、分段年龄儿童数量情况
边远山村的人口相对较少,每年出生的人口就更,人口出生率低于6‰。全乡总人口7000多人,0至5周岁和6至12周岁儿童均不足300人。
三、偏远山村适龄儿童入学现状
1.适龄儿童总数250,入学人数250,入学比率100%;
2.入学校点及学段:全县小学教育布局不断调整,小学教学点不断撤并、减少,山村的幼儿班或教学点也随之被撤掉。村民居住较分散,自然村落分布较广,相互间的距离较远。由于边远山村的村落分布较广,自然村间的距离远,修建村道成本较高,导致多数自然村间无法通村道,交通极为不便。全乡九个村只设有中心校和柳河村教学点。中心校一至六年级共六个年级六个班,学生人数170人,柳河村教学点一至六年级共三个班,学生人数35人,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均为复式班级。有正式教师2人,代课1人。
3.平均上学单程距离在2.5公里。
4.上学方式及各自所占比例:家第接着占五分之一,搭客车点五分之一,独自步行占五分之三。
四、偏远山村适龄儿童监护管理情况
1.全乡留守儿童的数量115人约占56%;留守儿童父母年平均回家次数为一年一次;
2.单亲家庭学生数量21人,约占10%; 3.单亲留守儿童数量5人,约点2%;
五、建议
1.校点设置及办学条件方面;加大对各中心幼儿园的公共财政投入,提高中心幼儿园对边远山村学龄前儿童就学的接纳能力和管理水平。各级各部门要立足于解决
促进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充分利用退休返乡、热心幼教事业的教师、回乡青年、幼教毕业生的资源优势,充实边远山村幼儿园(班)师资力量,稳定师资队伍,服务边远山村幼教事业。四是完善幼儿园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效率。针对当前广大家长日益提高的办学需求,加大对边远山村各类幼儿园(班)的扶持力度,切实改善其办学条件和水平。
4.交通方面;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办学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了解、熟悉村情民意及密切联系、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积极创设村办幼儿园,切实解决学龄前儿童就学问题,为广大村民排忧解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强化各级各部门职责,关心重视边远山村学龄前儿童就学,发展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教育法》及《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幼儿园的设置应当与当地居民人口相适应。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幼儿园设置的布局方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据幼儿园管理条例举办幼儿园,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公民举办幼儿园或捐资助园。为此,建议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扶持公办、民办及村办幼儿园(班)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尤其重视吸纳边远山村学龄前儿童就学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条件和质量,让村民放心送学,安心生产生活。三是加强幼儿园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幼儿园的举办、停办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把好幼儿园准入关,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四是重视幼儿就学交通安全问题,加强幼儿上学用车的安全检查,严禁问题车辆上路承载幼儿,杜绝超载现象,确保幼儿人身安全。
5.师资配备等方面。建立健全发展边远山村学前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边远山村学前教育办学机制。要从学前教育对于促进个体在早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价值等公益性作用出发,综合考虑政府财力、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民间资本的潜力与积极性,通过政府适当补助,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热心人士,在遵守有关办学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投资边远山村学前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设幼儿教学班(点)。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办园导向,又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广泛动员与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举办幼儿园,从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
第四篇:浅论城市郊区及偏远山村学生上学乘车难问题(写写帮整理)
文章标题:浅论城市郊区及偏远山村学生上学乘车难问题
今年,市交警支队大队根据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对中小学校车开展集中排查整治的紧急通知精神,派出民警多次组织民警对辖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接送学生车辆及其驾驶员进行全面排查。经排查结果表明,辖区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接送学生车辆。然而,*日早上,该大队中队民警在*路查获了两辆违法严重
超载达21人,用于接送学生的五菱面包车。该车未经交警、运管部门资质审核,两年未参加安全检验且车辆状况极差。在查获两辆非法接送学生车的现场,看到二十多名小学生挤在一辆几乎报废的面包车里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蛋,看着违法车主那种无奈的神情,看到一片甘蔗地周边的那几个小山村冒出缕缕生烟,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自己的脑海里,老是在想着这些小学生没车搭乘,上学之路怎么办?交警除了打击非法接送学生车,还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这里,我不是在袒护非法营运违法接送小学生车辆,主要是想谈谈城市郊外偏远山村学生上学乘车难问题。
一、学生上学乘车难
当前,交管部门对全市的非法营运机动车载人进行了大力打击,特别是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非法接送学生被交警部门叫停,但是仍有一些相应措施没有跟上。以市区雒维一带的城郊农民、流动民工为例,公交车少、到站时间间隔长,很多自然村一直没通公交车,使得偏远村民的民办学校的中小学生上学回家困难。近日,笔者分别对南环中学、新新小学、新星小学和底山村、柳雒村等几个离学校较偏远的村屯中小学生上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地至少有300名学生存在上学乘车难问题。一些上学不便的小学生面临辍学。
笔者获悉,在柳雒路一带5所小学到这里上学的学生,多数家庭远离学校。要到校的孩子大部分都要提前吃了早餐,如果没有车搭要步行近10多公里的路程,行走近1个钟才能到达学校。在南环中学上学的还要再走4华里。在外打工的村民付雄刚告诉笔者:“我的孩子现在虚岁只有10岁,这么小的孩子,没有车接送每天就要走10来里的路途上学,叫我们这些在外务工的父母如何安心?”
二、学校很无奈校车难解决。
笔者从新新小学校长石校长处了解到,现在不少学生家长跟学校沟通此事,但学校也很难,因为交警部门、教育局下文对校车审批使用有严格规定,这个问题不是学校能够解决的。在学校了解情况后,记者又联系了民办南环中学,得到的答案复也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该中学负责人无奈地表示,学生上学乘车问题涉及面广,现在学生家长来找他诉苦,但学校没有能力解决。希望政府和交通部门多为孩子们着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三、非法营运校车乘虚而入
由于乘车困难,一些学生家长自己用摩托车或自行车送孩子上学。有的学生学骑起了自行车,而那些家里没有交通工具的学生,只有搭乘非法营运的机动三轮车和证照不全机件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黑车”。学生家长吴柳欣对笔者说“学生上学难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可到现在一直没有人过问这件事,我们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就只能干着急等着。可是孩子的年龄小,现在天冷路滑的,我们家长也不放心。既然不准搭乘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非法车辆,政府部门能不能考虑实际情况,解决孩子上学坐车难的问题”。
交警中队长说,这些年,交警部门对非法搭乘学生违法车辆加大查处力度,在对辖区24所公办中小学校和50多所民办学校情况校车排查时,确实没有专职的接送学生校车,但这次能查出两辆非法营运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接送学生,问题出在有些刚开办的民办小学对有关校车规定不了解,交警部门一时未能及时派出民警进驻学校挂靠、宣传交通安全法规知识等原因。再就是学校对生源有激烈的竞争,只要有学生来上学,就不愿去惹不必要的麻烦,忽视了学生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一些无证车辆、黑车或是农用三轮车等乘机搭载学生,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四、整治校车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切实做到取缔和调整“两不误”。
孩子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希望和未来。近年来,我区并没有发生与校车有关的安全事故,校车整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交通管理部门要通过这次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切实地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解决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对接送学生车辆“封杀”了事。适当增加公交车班次和密度,多渠道想方设法解决学生上下学乘车难问题。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首先,校车整治工作单靠公安部门一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要让孩子远离交通事故,还需要家长们和中小学生共同配合,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不坐超员车、超速车、拼装车、报废车和非法营运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孩子平安回家!
其次,学生上学乘车难不是个小问题。它是个关乎百姓的大问题,而且还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眼前问题。我们既要安全,又要
第五篇:偏远乡镇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偏远乡镇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面临什么困难,围绕这些问题,我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等方法,对这些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正视农业发展现状,全方位推进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从调查结果看,认为农业生产“地力差,水资源缺乏”、“农 1
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农民分别占到了55.3%、36.9%和44.5%。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
(四)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偏远山区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资源的利用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一些干部的视角仍停留在种植业的发展和有限的土地开发上,对广大的山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所忽视,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而对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尚有所忽视,从而陷入“山区资源缺乏”的怪圈。资源开发视角及经济发展思路的不同,导致山区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户营经济模式单一。
(五)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
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山区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山区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三、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
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要以“发展农田水利和加强旱作农业相结合”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不是政府单纯资金的投入,也不是社会精英的道德呼吁,而是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尤其是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特征的新型农民的培育和成长,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要培养和塑造“专业化”的农民。要通过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留守”农民“专业化”进程。要培养“知识化”的农民。
——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乡富民。政府要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外资,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利用好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旅游业的优势,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干部的工作效率,不
断的提高干部的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